数学和语文

数学和语文
数学和语文

数学和语文

数学和语文河的第三条岸

数学是头脑,语文是灵魂

——从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说起

这是一个短篇小说,契诃夫的《在贵族女子寄宿中学里》(小说全文附后),情节和人物都很简单:数学教员迪利亚文为了加薪而百般奉承他的上司热夫节姆夫人。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要求探究主人公迪利亚文的形象及其意义。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有相当多的同学没有看懂这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够准确,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肤浅庸俗。

先把小说情节大致说一下:迪利亚文要吹捧热夫节姆夫人,他先说过去时代才有真正的美人儿,可现在真正的女人没有了,“一个比一个差”。热夫节姆不同意,说现在也有许多美人儿,并举出她班上的巴尔采娃等人为例。迪利亚文当然知道巴尔采娃是个美人儿,但他装着不承认,说什么如今上了年纪的女人比年轻人更中看。此时,热夫节姆夫人居然让人把巴尔采娃叫到办公室里来,当着迪利亚文的面训斥了一番,然后让她离开,目的只是为了让迪利亚文看得更仔细,从而证明迪利亚文关于“现在没有美人儿、年轻人不如上了年纪的女人中看”的观点是错误的,可见这个老女人之愚蠢、无聊和暴戾。迪利亚文当然知道他的上司之丑陋、愚蠢和固执,但为了加薪还是坚持说热夫节姆夫人比巴尔采娃好看得多。“最后热夫节姆夫人同意了,于是迪利亚文加了薪”。

这篇小说,可以从三个层面解读。一是对自私、虚伪、阿谀奉承者(迪利亚文)和平庸、愚蠢、虚荣者(热夫节姆夫人)的批评和嘲讽,他们的共同点是不讲原则,不公正,不诚实。第二个层面是,学校教育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压抑天性,摧残青春,窒息自由,迂腐,沉闷、乏味……这在小说开头的一段描写和后来迪利亚文的心理活动中可以看出。第三个层面是,迪利亚文很清楚自己和自己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他骂自己是个“蠢货”,但他无法也无力跟这个蠢货“决裂”。这后两个层面尤其是第三个层面是这篇小说最有价值的地方,我后面还要讲到。

学生大多只能理解到第一个层面,能理解到第二乃至第三个层面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第一层面的理解都不准确,甚至完全理解错。这样一个传统的小说、并不复杂的小说,这样一个没什么阅读障碍和挑战性的小说都读不懂,可见今天的青年学生文学素养之差。

部分学生对热夫节姆夫人的理解完全错误,比如——

“文中的热夫节姆夫人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在迪利亚文不断施压与谄媚奉承下,她依然能够坚持自我。”

“她头脑清醒,意志坚定。”

“她所拥有的是一座私立贵族女子学校,她必须为了孩子们维护尊严,而不能屈于迪利亚文的无理要求。”

“从热夫节姆夫人坚持‘现在有许多漂亮女人’,并用巴尔采娃加以证明,可见,她是一个公正、有极强判断力的有尊严的女人”

“热夫节姆对于一个连巴尔采娃都不感到美的人对于自己作出的评价会不信任。”

“热夫节姆是一个讲实话、不虚伪的人。”

“迪利亚文沉迷于巴尔采娃的美貌,但热夫节姆却不为所动,再加上身为妇女却开办学校,体现出她的性格坚毅,不易迷惑。”

部分学生对主人公迪利亚文形象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很不准确。比如——

“主人公迪利亚文是一个聪明有心机、善于巴结谄媚虚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且好女色的人民教师。”

“迪利亚文是一个胆小怕事、懦弱虚伪、立场不坚定、贪财的数学教员形象。”

“迪利亚文是一个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的卑鄙小人形象。”

“迪利亚文聪明机智、花言巧语、消极地认为学习在社会上没有作用,形象反映了金钱与美貌至上的时代背景。”

“色厉内荏。”

“胆小怯弱,委曲求全。”

相当多的学生说迪利亚文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嗜钱如命、唯利是图、险恶奸诈、卑劣无耻的小人”,还有像“不劳而获、不择手段、趋炎附势、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利欲熏心、厚颜无耻”等等,这些词语都用得太重了。学生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非常“正面”、“积极”、“健康向上”,动不动就说是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沙皇俄国社会”(这些词语是从他们的政治书和历史书中来的,他们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自私虚伪的本质和物欲横流的现实云云。

“迪利亚文是那种不劳而获和为了达到目的就否定事实、昧着良心的人。讽刺了迪利亚文这一类人的不经历自我努力就想获得的行为和昧着良心而不遗余力达到自我目的的自私行为的唾弃,并且呼吁希望不要有更多的热夫节姆夫人受其蒙骗、希望人们认清其嘴脸,揭穿其把戏。”

“迪利亚文是一位追求加薪而又懂得方法的中学数学教员。他的加薪行为也是学院中其他教员学监心中想法的体现。他以否认事实为代价寻求加薪一方面突显他心中的迫切与渴望,另一方面也突出夫人一钱如命的性格特点。”

“迪利亚文是位聪明、智慧,但又有些小狡猾的教员,他为了加薪出此决策,反映了当时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社会水平低下的背景,当他看到巴尔采娃被数落时,又为她愤愤不平,表现了他正直的一面,最后说他上司更好看,表现他的生活受到一定的压制。”

“迪利亚文是一位有谋略、看重金钱、隐藏内心真实情感的数学教员。他还代表了看重物质利益牺牲内心真实想法的一类人,反映出社会上这一不良风气。”

“迪利亚文是敢于为现实的不满而试图作出改变的人,表达了呼吁人们勇于反抗黑暗现实的思想;迪利亚文圆滑世故、心口不一,是当时社会中人们的典型代表,他在心里鄙夷热夫节姆,欣赏巴尔采娃,而表现出来的恰恰相反,表达了对这种为利益所驱使就虚伪的人的批判。”

迪利亚文只是一个小职员,为了达到加薪(属正当诉求,无可非议)的目的而巴结奉承上司,手段确实不够光明正大,但他知道上司是一个吝啬(“一钱如命”)、刻板而又狡猾的人,于是,他煞费苦心、转弯抹角地讨好她,似乎也事出有因、无可奈何。我们说他是一个虚伪(口是心非)、自私、圆滑、世故的人,应该是没问题的。另外,这个人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不喜欢上司,但却讨好她,竭力逢迎她;他觉得巴尔采娃很美,却说自己的女上司比她好看得多,这当然是因为“贪图加薪的愿望压倒了公正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他实际上很清楚:这种刻板、僵化、迂腐、严苛的学校教育,这种严重脱离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学校教育,只会束缚自由、摧残青春、窒息活力,不但毫无意义和价值,而且祸害无穷。

请看文中对迪利亚文心理活动的刻画——

“一旦她(巴尔采娃)走出学校,那么这个热夫节姆也罢,蠢货迪利亚文也罢,代数也罢,她就一概丢到脑后了。她才不稀罕代数呢!她需要广阔的天地,灿烂的光辉,……需要生活。”

“……不出一个月,我的代数就全都见鬼去了。迪利亚文成了灰色而乏味的回忆。你要是遇见她,她就光是煽动鼻孔,也不跟你打个招呼。她不让马车把你压死,就算你万幸。”

当热夫节姆夫人唧唧歪歪训斥巴尔采娃时,迪利亚文却在心里对巴尔采娃说:

数学、语文试卷

锦江区2010—2011学年度下期小学四年级数学 终结性评价 (时间:80分钟) 班姓名 等级 一、活用知识,认真填空。 1、由两个10, 4个0.1和3个0.001组成的数写作(),读作()。 2、在○里填上“﹥”、“﹤”和“﹦”。 5.6○5.60 1米5分米○1.05米123×0.9○123 0.53×0.41○0.41×0.35 3、5.7234234……是一个()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是()。 4、三角形ABC中,已知∠A﹦27°,∠B﹦48°,∠C﹦( ),这是一个()三角形。 5、一次抛两枚硬币,如果“出现两个正面”则甲胜;如果“出现不是两个正面”则乙胜; 从公平性角度看,这个游戏规则()。 6、有四根小棒分别长2cm、3cm、5cm、6cm,用长()cm, ()cm, ()cm的 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7、教室门的背面长是2米4分米,宽是85厘米,用米做单位,面积是()平方米。 8、妈妈在商场买了一件衣服和3双袜子,每件衣服a元,每双袜子b元,妈妈应付() 元;当a﹦100元,b﹦3.2元,妈妈共花()元。 9、一次小狗从地面跳到桌子上看到花盆的顺序是( 2 )( 1 )( 3 )。图略 二、正确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有限小数比无限小数小。() 2、在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钝角。() 3、5x-8﹦0是方程。() 4、7.32是三位小数。() 5、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计算小能手。 1、直接写出得数。 0.7×0.8﹦ 0.09÷0.1﹦ 1+0.05﹦ 4.3×2﹦ 4.8÷0.12﹦ 5.7+0.4﹦ 1-0.37﹦ 90÷0.3﹦

小学语文数学法

小学语文数学法 一、简单题 1、(1)识字与写字教学标准结构特点分析 从结构上看,《标准》系统地提出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之中。就识字写字教学的阶段目标来说,主要有两个特点: 从横向来说,目标体现了多元化和重点性的统一。 从纵向来说,学习目标体现了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2)识字与写字教学标准内容特点分析 首先,准确定位汉语拼音的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其次,强调多认少写、认写分开,提出“认识”和“学会”两种学习目标。再次,重视和加强写字教学,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体会汉字的优美。 第四,给学生打下扎实而又可持续发展的识字基础。 2、究竟什么是口语交际呢?《标准》是这样表述的:“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具体说,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 首先,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互动的过程。 其次,口语交际这种活动是以口语作为载体的 口语交际的特点: 情境性互动性规范性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 3、鼓励表达真情实感,拒绝假话虚情 减少束缚,鼓励自由和有创意的表达 贴近实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鼓励学生进行想象和幻想 4、1、双边性特点所谓双边性,即教与学双边活动。中外教育史上出现过很多教学方法,其中有的偏重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偏重于儿童的中心作用,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当代教学方法,则兼顾双方面,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二者不可偏废。教学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有教才有学,学和教是对立统一的。那种突出教师中心,强调教师的教,忽视学生学习主体性、主动性,把学生当做接受知识的被动的容器,是错误的。那种突出学生为中心,忽视教师主导作用,认为儿童的发展、成长不需教师的指导,也是荒唐和不切实际的。教育家班巴斯基说得好:“教学方法的本质就在于它是教师与学生二位一体的活动。” 2、双部性特点 传统教育主要是以传授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出发点,把儿童智力发展置于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后,适应社会经济、军事竞争的需要,小学教学方法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双基”传授转移到了智能的发展。智力,包括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观察力是智力的“窗口”,记忆力是智力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的“翅膀”,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知识、技能、智力三者是不可分的,是统一的。掌握知识是形成技能的基础,技能的形成又为掌握知识创造了条件,而智力是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中得到运用和发展的。反过来,智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经典的小升初语文和数学总复习资料归纳

小学语文知识大全(一) NO1苏教版课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大全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出自《说勤奋》5、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6、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7、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可桢8、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10、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古格言11、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出自《祁黄羊》12、人心齐,泰山移。--谚语13、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谚语14、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谚语1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16、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酒肉亲。--俗语17、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18、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训19、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0、人活着不是为了白吃干饭,我们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巴金2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2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23、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2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25、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香气满乾坤。--王冕26、不教一日闲过--齐白石27、昔促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三字经》2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 宜先知。-----《三字经》29、竹篮打水---------一场空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30、31、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石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32、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33、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爱迪生34、满招损,谦受益。--尚书3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古格言3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3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释志南38、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格言39、闻过则喜,知过必改--古格言40、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古格言4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42、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孙子》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4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4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46、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 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47、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48、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49、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哲学家的最后一课》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51、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古格言52、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培根53、慈善的行为比金钱更能解除别人的痛苦。你爱别人,别人就会爱你;你帮助别人,别人就会帮助你 ;你待他情同手足,他对你就会亲如兄弟。--卢梭5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格言55、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古格言5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57、鸟要紧的是翅膀,人要紧的是理想。--俗语58、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闯不过的险滩。--俗语59、见异思迁,土堆难翻;

六年级语文语文和数学

《语文和数学》教学设计之一 一、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划找课文的中心句,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知道语文是基础的基础,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3、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正确划出文章中心句,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难点:划出文章的中心句,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三、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理解书后第4题的词语大意,划出不懂的地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 2、初知大意,理清各自然段意思。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从班级中数学尖子对语文学习不重视造成的问题导入揭题。 2、自学课文。 (1)生字词学习 (2)通读课文,划出问题。 3、初知大意,试划中心句。 初步青写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课文的中心句是哪句?(学生试划有可能不统一,出现好多句,可安排延时反馈。)复习回顾: 什么叫中心句?为什么要找中心句? 怎样找中心句?第一单元三课的中心句各有什么特点? (1)出现在开头,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2)出现在文章中间,如《一夜的工作》。 (3)出现在文章结尾,如《养花》。 (4)中心句反复出现,如《别了,我爱的中国》。 4、自读课文,概括自然段意思。 5、作业练习。 (1)做书后第4题 (2)摘录书上反问句并改成陈述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划出中心句,体会中心思想,增强学好语文的自觉性。 2、会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写句子。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定向。 2、细读讨论。 (1)灯片出示课后第3题句子。 这句讲什么?什么叫“充分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认为怎样认识才算充分认识了?如果不充分认识有什么害处? (2)第2、3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证明没有“充分认识”学习语文和数学关系的害处?苏老是数学家,为什么却讲“若语文不及格,数学再好也不能录取”?你是怎样认识这个关系的?苏老在第4自然段是怎么讲这个关系的? (3)哪些证明苏老是体会到学好语文的重要的? (4)苏老从自己的亲身体会,从没学好语文的反面例子讲,讲来讲去目的是什么? 3、重划中心句。 再划中心句,讨论第1课时试划时的分歧,说清为什么应将“我希望大家在学好数学的同时,也要把语文学好,这对青年人的成长一定有好处的。”划出中心句。 在说理中加深对中心句特征的认识,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4、师生总结。 这课的中心句和哪一课的相类似?在划中心句的两次变化中,有什么新的收获? 用“无论……都……”“非……不可”“不仅……还……”等句式(可用一句,也可用两句连用)说说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5、延时作业。 任选一题作业(写200字左右的片断)。 (1)我吃过语文水平不高的苦头。 (2)苏爷爷,您放心吧!

“图形与几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

“图形与几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通过在网上反复认真的学习《课程标准(修改稿)》与《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从相同点上分析如下: 1:注重“双基”的培养,把基本图形的认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 2:从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上,学生学习依然占主体地位,教师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多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自我实践能力。 3:教学思想一致,主要都围绕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与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自己多动手操作,进一步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应用意识。 二:从不同点分析如下: 1:题目的变化:由“空间与图形”变为“空间与几何” 2:内容结构的调整: (1)实验稿(空间与图形)的结构为: 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2)修改稿(图形与几何)的结构为: 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 3:修改稿难度降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选学,增强学习兴趣。

(1)删除一些内容,增加一些内容并降低一些内容的要求:比如,删除有关等腰梯形的内容,增加“正多边形与圆”,降低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等。 (2)加入了带有“﹡”号的内容,有利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自主选学,增强学习兴趣。 4:适当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 《标准(修改稿)》中增加了以下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5:“证明”的要求提高,有利于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 在教学中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的三段论证外,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 6:基本事实由“6条”变为“9条”: (1)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4)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5)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7)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8)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9)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 总之,《课程标准(修改稿)》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设计思路更加清晰,表述方式更加合理,对学生培养目标更加明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提要 我是语文题老师,不是语文老师。 我将现在的基础教育分为三类:失败的教育,成功的应试教育和成功的素质教育。我觉得数学属于第二类,而语文的教育,连成功的应试教育都算不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学生痴迷于做数学题,但却没有那么多学生喜欢做语文题? 用数学方法学语文,是一种“最低分训练”,不是要在偶然性中获得高分,而是要获得最高的最低分。拿中考来说,如果你考好了是110分,那未必是高手:但如果你考差了却依然是105分,这才是高手中的高手。 很多语文标准答案就像空降兵,语文考试的规则更像是一种“潜规则“,没有理性,只能在黑暗中靠嗅觉默默探索。我希望成为语文的福尔摩斯,让语文的案情大白于天下。 我誓把应试教育进行到底。我相信,素质教育,应自应试始。 我抱一种“大语文观”。语文应该是各科的汇集地,就像一个十字路口,不管去哪个方向,必须经过这里往左是哲学,往右是历史,往前是文学,往后是科学。但如果要将其他学科都独立分开,把十字路口通向四方的路都堵死,让语文只剩下语文,这时的十字路口就成了压在学生身上沉重的十字架。 我最想成为一个活在词语中的人。 目录 第一部分什么是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第一章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一、什么是用数学方法学语文 二、数学方法的精髓 三、语文不仅仅是情感赏析 四、情感并不是没有理由的 五、现实的“真”和语文的“真” 六、语文的“祛魅” 第二章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一、语文是一种思维训练 二、现实的语文,真不讲理 三、标准答案是个空降兵 四、用理性走出考试“潜规则” 五、成功需要思维的能力 六、用数学的方法教语文,乃是赋予语文以理性 第三章用语文点亮数学 一、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二、自信是一种能力 三、把应试教育做到极致,就是素质教育 四、用语文点亮数学 第二部分语文热点透析 第四章我怎样看待应试教育

如何学好语文、数学、英语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如何学好数学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首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三个方面上,因为每次考试占绝大部分的也是基础性的题目,而对于那些难题及综合性较强的题目作为调剂,认真思考,尽量让自己理出头绪,做

如何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精华版 不看必定后悔)

如何学好语文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 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 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希望你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如何学好数学 一、课内重视听讲,课后及时复习。 新知识的接受,数学能力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特点重视课内的学习效率,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展开思维预测下面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同。特别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课后要及时复习不留疑点。首先要在做各种习题之前将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回忆一遍,正确掌握各类公式的推理过程,庆尽量回忆而不采用不清楚立即翻书之举。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勤于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讲,应不造成不懂即问的学习作风,对于有些题目由于自己的思路不清,一时难以解出,应让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分析题目,尽量自己解决。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要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调整心态,正确对待考试。

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相关系分析

语文成绩与数学成绩相关性分析 杨粒华 摘要:从计划乡中心校数据库中选取污讲小学2002-2011年这11学年度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的数据,再根据SAS 软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得到语文与数学具有高度相关的结果。 关键词:污讲小学 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 SAS 软件 一、问题的提出[1]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类问题:某个或某几个变量的变动会引起另一个变量发生变动,但变动的结果不是唯一确定,亦即变量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因而不能用函数关系进行表达,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在统计学中称为统计关系,相关分析就是研究具有统计关系的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强弱程度的一种统计方法。 二、相关系分析的基本原理[2] 假设有两个序列: n x x x X ,,,:21 n y y y Y ,,,:21 根据统计学原理,两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 y x xy r σσσ= 式中: n y y x x i i xy ∑--= ))((σ;n x x i x ∑-= 2 )(σ;n y y i y ∑-= 2 )(σ;y x ,分 别是两个序列的平均值,n 为两个序列的样本个数。则 ∑∑∑----= 2 2 ) ()() )((y y x x y y x x r i i i i 自相关系数r 的取值范围是[-1,1],当r 接近1时,表明误差序列存在正相关,当r 接近-1时,表明误差序列存在负相关。 三、实证分析 一般认为,学生语文与数学二课成绩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即认为语文好

数学一般也会好,因为语文知识有助于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为了证实这一点,我对污讲小学学生的语文和数学二门课成绩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为改进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希望对教育统计学的应用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抽取了污讲小学2002-2011年这11年六年级毕业班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如下表: 学年度年级学期语文成绩均分数学成绩均分2002-2003 六年级第二学期36.2 39.9 2003-2004 六年级第二学期54.286 53.7 2004-2005 六年级第二学期57.64 71.6 2005-2006 六年级第二学期37.5 29.5 2006-2007 六年级第二学期39.4 36 2007-2008 六年级第二学期37 25.8 2008-2009 6(1)班第二学期42.4 30.3 2008-2009 6(2)班第二学期37.5 29.2 2009-2010 6(1)班第二学期26.51 23.17 2009-2010 6(2)班第二学期26.3 23.77 2010-2011 六年级第二学期35.2 18.9 Sas程序: data chengji input yuwen shuxue@@; cards; 36.2 39.9 54.286 53.7 57.64 71.6 37.5 29.5 39.4 36 37 25.8 42.4 30.3 37.5 29.2 26.51 23.17 26.3 23.77 35.2 18.9 ; proc corr; var yuwen shuxue; title'语文与数学成绩相关系分析'; run;

语文数学

隆德县 2012 年城区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卷)
小学语文数学
1、本试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请在左侧密封线内填上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题
题 号 得 分 一 二 数学 三 四 五 一 语文 二 三 理论 一 二 总分 复 核
亿位是( 2.将一根
2 3
) 。 米长的木料平均锯成 4 段,用去其中的一份,用去( )米,还剩( ) 。 )%。
3.把一张半径 5 厘米的圆形纸片剪掉半个圆后,它的周长是(
4.2010 年 6 月,我国南方局部地区遭受暴雨袭击,某村受灾的约有 596 户,如果每户需派发赈灾的彩条 布 5 米,约需彩条布( 5.如果 a=
b c
)米。 (估算) )比例;a 一定时,b 和 c 成( )比例。
(c≠0) ,那么 c 一定时,a 和 b 成(
三、选择(4 分)
1.在 2、4、7、8 中互质的数有( )对。 A.2 B.3 C.4 2.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比是 1:2:3,这是一个( A.直角 B.锐角 C.钝角 3.一根钢管长 15 米,截去全长的
1 3

)三角形。
1 3

数学部分(35 分)
一、计算(14 分)
1.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分) (4
,根据算式 15×(1-
)所求的问题是(
)。
姓名:
64.8-
7 15
+ 35.2-
8 15
200×19.9-199×19.9
A.截去多少米? B.剩下多少米? C.截去的比剩下的多多少米? 4.a、b、c 都是非零自然数,a 是 b 的 c 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a 是 b 的约数 B. b 是 c 的倍数 C. a 是 b 的倍数


四、操作题(3 分)
画出图①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 图形。再将画好的完整图形先向右平移 8
线
2.解方程。 分) (2 4.25-0.25 x =4 3 x +3.6 ×
1 2
格,再向下平移 1 格。将图②绕 A 点顺时 =16.5 针旋转 180 ,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0
准考证号:

五、应用题(10 分)
3.化简下列各比。 分) (2 1.工程队挖一条水渠,计划每天挖 100 米,24 天完成,实际提前 4 天完成,实际平均每天挖
1 5 3 10

2.4:4.2
:
多少米?(3 分)
4.列式计算。 分) (4 (1)2.3 乘 3.8 与 4.2 的和,所得的积再除以 0.25,商是多少?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 (2)一个数的 9 倍与 150 的 60%相等,求这个数。 (用方程解) 故事书一共多少页?(3 分)
1 4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 2 页,还剩 20 页没看,这本
5. 计算右图的阴影部分面积。 分) (2
20 厘米 3.某小学原来男、女生人数比是 7:5,后来又转来 12 名女同学,这时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9:7。 学校现有女生多少人?(4 分)
二、填空(4 分)
1.地球的表面积是五亿一千零六万七千八百六十平方千米。横线上的数写作( ) ,四舍五入到
1

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我校培训了有关语文教学方法的内容,虽然本人是教数学的,但也有许多感受。说起语文和数学,几乎从所有人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教学中的重头戏,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丝丝联系,其实在教学中能感受到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应用。 应用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试卷中占的比重相当于作文在语文中的地位。但是很多同学在做应用题的过程中往往有这样几个出错的地方:一是计算错误;二就是没有把应用题的意思读懂,后者就涉及到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常识。 比如一个应用题是这样说的:杨树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是柏树的四分之三,已知柳树是90棵,求柏树的数量?这个题目很多同学做不对往往不是计算的原因,而是没有理解三种树之间的数量关系,所以不能正确的列出算式,正确解答。我在给学生讲此题时,重点强调了这个题目的解析。我告诉同学,这个题目只有一个主语,那就是杨树,它贯穿于整个题目当中,只是后面有两个谓语和两个宾语。所以这句话可以细化为:杨树是柳树的三分之二,杨树是柏树的四分之三,柳树九十棵,求柏树的数量?这么一解析,学生豁然开朗了,题目迎刃而解。 学生在做题时有时不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而是因为读题不细,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这样:一个半圆的直径是15厘米,求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这个题目几乎每个同学都会做,但是很多同学没有注意

到题目中单位的变化,所以没有能够答对。在讲这个题目中,我用到了语文中的一个成语:偷梁换柱,学生们刚一开始都笑起来,感觉这个成语与题目没有什么密切的联系,但笑过以后,他们细细想来,才体会到了成语与题目的联系。成语中的“梁”不就相当于我们题目中的“厘米”么,而“柱”不就相当于题目中的“米”么!偷了厘米换上了米,让很多同学措手不及。通过这个成语在这个应用题中的巧妙应用,同学们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出错明显少了,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刚开始,同学们在做题时没有写公式的习惯,比如在讲圆的知识时,告诉学生在做计算题时要首先把公式写上,不要漏写公式。但是很多同学不注意,我从语文议论文的角度入手,阐述了写公式的重要性。写议论文需要论点论据和论证,放到我们的数学题中也是一样,论点就是你要求得的量,论据也就是你在做题过程中的数学依据,论证就是你的解题过程。这些内容与语文中的议论文是类似的,议论文中必须要有论据,同样我们在做数学题目时,也需要我们的论据——数学公式,没有公式,题目的解答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树,是不准确不完整的。 浅显的语文知识在数学中的简单使用,往往会有单纯用数学语言解释所达不到的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类比,从而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和把握。

幼小衔接语文数学

幼小衔接语文数学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神墨学堂---幼小衔接测试 姓名:黄幸梦分数: 一、按规律默写:(29分) 1、单韵母: 2、声母: 二、默写所学过的整体认读音节(10分) 三、拼一拼,写一写。(16分) zh—u—( ) h—u—a—( ) x—i—a—( ) j—üe—( ) q—ǚ—( ) j—ü—án—( ) q—ü—àn—( ) x—üè—( ) ch—e—( ) ch—u—an—( ) q—i—ang— ( ) l—üe—( ) x—ǚ—( ) g—u—ò—( ) h—u—ǎng—( ) k—ǎ—( ) 四、按要求标调:(10分) 一声:hu—()四声:gun—()二声:luo—() 三声:xia—()二声:wu—()四声:chui—() 一声:jiu—()三声:qiu—()二声:qün—()

四声:jü—() 五、算一算,看谁最棒。(9分) 6+6= 9-5+7= 9-7= 3+4= 9-2=11-4+6= 4+8= 19-6= 0+10= 15+3= 10-8+9= 9+10-4= 9-5-0= 6+3+6= 8-5+8= 3+7+0= 8-3+5= 9-9+10= 六、在括号内填上“+”或“-”号(4分) 8()2=10 9()5=4 10()10=0 6()3=9 9()2=7 13()10=3 7()0=7 8()5=3 七、在括号内填上“〈” “〉”或“=”号(3分) 3+2()5-3 8-3()5-2 6+3()5+4 5-5()2 0+9()9 5+3()10-4 八、把下面的数分一分(6分) 9< 8< 7< 6< 10< 13< 八、应用题。(13分) 1、 2、 □○□=□□○□=□ 3、 4、 8只 □○□=□□○□=□ 5、

期末数学和语文试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第1小题2分, 第2小题5分, 3-4每题6分, 5-6每题9分, 共37分) 1. (1).1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3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2. 苹果比梨多()个,桃比苹果少()个,梨比桃多()个. 去掉()个苹果,去掉()个梨,三种水果的个数就同样多. 3. 在○里填上“+”或“-”. 11>8○58○7<916○4=20 14○4=1014○10<812>6○5 4. 从6、7、8、15四个数中选出三个数,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5.填空: 6. 在○里填上“<”、“>”或“=”. 3○911+4○1514+4○14 7○6+36+6○123+9○5+7 7+8○105+2○7+4○6+6 二、口算题(每道小题10分共20分) 1.==

9+2+6=6+6+6=+4=3+9+5=9+4+5=4+4+4= 4+0+6==2.3+9=5+9= 5+8=4+7= 6+9=12-10= 8+8=18-3= 5+7=6+11= 三、应用题(1-7每题5分, 第8小题8分, 共43分) 1. □○□=□(本) 2. 原来有7只猴子,又跑来了6只,现在有()只? □○□=□(只) 3. 小军吃了5个苹果,还剩下3个,小军原有多少个苹果?□○=□(个) 口答:小军原有_____个苹果. 4. 同学们要种14棵树,已经种了10棵,还要种多少棵?□○□=□(棵) 口答:还要种_____棵.

5. 同学们在马路两边各插了8面小旗,一共插了多少面? □○□=□(面) 口答:一共插了______面. 6. 7. □○□=□(支) 8. 看图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并计算.(其中1只大猴子,6只小猴子)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

关于对比相似点及不同点

My mother and my sister There are som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many ways between my mother and my sister. First of all, from the appearance, my mother looks a little fat, for she always has a good appetite for each meals; while my sister is slim and eats less than my mom eats. Besides, my mother often wears outmoded clothes, of which most are marked with times, because my mother is quite a thrift woman ,she never buys the thing that is not so necessary like cosmetics. Nevertheless, my sister seems not to be like that, she likes shopping, naturally, she often wears fashioned clothes. What's more, she makes up everyday and she has bought a series of skin care products. As for skills, my mother is a fairly skillful tailor, and she has been sewing varies of cloth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owever, my sister's major is English in college, and now she works in a foreign trade company as a salesman .Apparently, my mother is a industrious housewife. And my sister is a fashionable girl.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y)

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 沁园文昌路小学翟明茹 语言学家将语言分为自然语言和逻辑语言,后者又叫形式语言或理论语言。逻辑语言依赖自然语言但又不同于自然语言,对逻辑语言的理解必须以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为基础。语文阅读主要指自然语言的阅读,而数学阅读则主要是逻辑语言的阅读,逻辑语言是比自然语言更加高级的语言。现就数学阅读和语文阅读的区别进行探讨。 一、数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区别 1、自然语言具有多样性,而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由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目前世界上的语言多达2500—3000种,其中仅美州语言就有1000多种,非州语言也有近千种。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占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20%,其次是英语,约占6%,再次是俄语、西班牙语和印地语,使用以上五种语言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40%。但数学语言却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全世界的数学语言只有一种。 2、自然语言主要由文字构成,符号和图表仅偶尔用到,而数学语言除文字外,还有大量的符号和图表。即便是文字语言,在数学中也往往具有更加确定的所指,而不能一概用自然语言中的意思去理解。如我们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用到“0比0”这句话,而这在数学语言里就是个错误说法,因为比的后项不能为“0”,就象除数不能为“0”一样。 3、数学语言中往往用一个符号、一个图表、一个公式来表示,虽看似简单,却隐含了大量信息,需认真分析、字斟句酌才能正确理解其本意,而自然语言却力求明了,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人往往很容易弄懂其含义。 4、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和无歧意性,任何一个用词、符号、图表都有明确的特点和意义,一般不出现非常、极度、大约、也许等模糊字眼,而自然语言相对来说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精确性和无歧意性,有时还会故意说得含糊其辞,以达到说话人自身目的。如过去的算卦先生经常用“父在母先死”之类的话来骗人,即是利用了自然语言的模糊性特性。

数学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6人,是一个新组合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同时,应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数与运算。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空间与图形。1.第一单元“圆”。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

美国与中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Today,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the two major powers in the world, whether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other playing the role of leadership.Here is a brief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fter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ighth China, established a marke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allocating resources, the U.S. and China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re all market regulation, market dominance in the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deployment of the resources. But they also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United States is to allow the market to fully control the entire economy, China is not the state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also accounted for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United States to buy something to hand over part of the tax, but the Chinese does not; the U.S. equity trading majority of the market and there are a lot of investors, China is not. The United States is a democratic society, and China is a communist society; American has stronger sense of pursuit of freedom and happiness than the Chinese people, and open than China in terms of ideology, a strong sense of independence; Parents only play a role in guiding , while China is to help raise their children to adult and govern children; All Americans go to a restaurant, generally have the habit of tipping, China has no such a habit; the United States can accommodate cultural and inclusive global presence they have been , although the 56 Chinese ethnic groups, but the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 are slowly disappearing; American doing well in the welfare of the system, China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elfare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still racial discrimination, blacks and whites in some places still can not peaceful coexistence, but China racial discrimination does not exist, ethnic pe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