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师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5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主备人:孙秋菊第一课时1、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重要篇章及学习方法2、阅读《先秦诸子选读概说》,了解先秦诸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诸子议论文的魅力3、阅读《论语》选读提示,了解孔子的生平及《论语》特点〔补充《史记;孔子世家》相关语段〕4、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大意第二课时1、导入:孔子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远影响2、朗读、阅读课文,疏通文句,整理文言知识,翻译难句3、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五那么材料的主旨,概括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第三课时目标:1、扣紧文本分析孔子的形象,学习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伟大精神2、孔子形象的塑造方法重点:1、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几类人对孔子的不同态度难点:拓展探究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积累作文素材一、由孔子周游列国图片情境导入:风雨飘摇,苍茫……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几类人对孔子的态度以及孔子的反响1、侧面点明孔子宣扬大道的决心←仪封人:崇敬2、不避嘲讽,积极入世←长沮:嘲讽桀溺:不屑3、不避讽劝,积极入世←接舆:婉劝4、批评隐士:不仕无义←丈人:不满5、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广为人知←晨门:不解〔明确衬托手法及孔子精神的伟大〕三、出示幻灯片,阅读《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周游列国所遇到的困难,加深学生对孔子精神理解〔选讲5、7那么〕1、孔子贫且贱。

及长,……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3、孔子遂适卫,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4、将适陈,过匡,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

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

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孔子使从者为宁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5、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

《论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方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案例)【晨读时间】:春风响亮地打了一个呼哨,大地睁开惺忪的睡眼,既而笑靥如花。

一夜之间,犹如解冻的大江,所有的花都如期而至,铺天盖地。

小小的花萼再也藏不住满腹的心事,訇訇然怒放,举起大大小小的杯盏,在三月熏风中歌兮舞兮。

于是,满眼都是形形色色的花,“四厢花影怒于潮”,“千朵万朵压枝低”,满鼻子都是明明暗暗的香,濡沐在“春雨无情轻似愁”的长院和“自在飞花轻似梦”的乡间小路上,花事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欲狂”,“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花,花,花,成了四季最耀眼的布景,最夺目的信物。

这里有国色天香的牡丹,这里有冰清玉洁的夏荷,这里有风高霜洁的秋菊,这里有凌寒傲雪的冬梅,花的世界,令人陶醉……【学习目标】: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体会运用动作、语言、行为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指导】:预习任务:(一)、学生要主动收集整理关于孔子的生平资料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资料。

(二)、学生要主动了解在其所生活的时代所产生的影响和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

(三)、学生要主动疏通《天下有道》的内容,掌握字音、字形和关键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文字的意思。

二、预习方法指导:在《达标训练》上有比较简略的孔子的介绍,主要内容应该要去熟悉,不能上课时端书读得来就踌躇满志,要脱离书本自己能够陈述;网上的资料会很丰富,有条件的可以做笔记摘抄;疏通文意必须用上《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常用词典》,也要做好相应的笔记;实在是有困难的应该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三、预习成果检测:(一)填空:孔子(公元前~前),名,字,末期国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课题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先秦诸子选读》的封面和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 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编纂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本书的重视。

3. 教师详细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出处和作者,让学生对这一课题有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文本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意。

2. 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解释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如孔子对“天下有道”的看法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内容:1. 分析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思想实践。

2. 从案例中提炼出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案例,了解孔子的思想实践。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第四章:思考与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思考孔子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启示。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教案主题: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中的《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

2.学习理解古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通过讨论和思考,探究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
1.《论语》书籍或相关资料。

2.黑板或白板。

3.教学PPT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
1.通过简短的信号灯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思考什么是“道”。

导入:
1.通过展示《学而篇》第三十一章的内容,让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中的观点。

2.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该章节的理解。

呈现:
1.呈现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古文段落,让学生阅读并思考其中的意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段中的关键词和词语,并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讨论:
1.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分享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观点。

2.每个小组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总结:
1.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总结,概括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具有什么启示和应用。

作业:
1.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表达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个人见解。

拓展:
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论语》和其他古代文献,进一步了解这句话在历史和哲学上的含义。

2.鼓励学生运用这句话的思想和原则,应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不易”的境地。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高中语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导学案课前部分设计审核公一中高二语文组【学习目标】1、熟读文选,背诵第2、3、4则;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译文选,提高文言阅读能力;3、领悟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加强个人道德修养;4、掌握文选中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及其他描写方法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重点】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思想主张,及这一主张的时代意义。

【难点】在突破文言障碍的基础上理解孔子思想。

【自主学习】一、回顾也新鲜游览过名人故居吗?看到过名人给名人的题字、题联、题诗吗?现在让我们来预当一把名家,回顾之前所学,以孔子及《论语》相关文学常识.............为内容,给孔子故居题写一副对联..吧:二、要动笔墨才读书我第一遍读文选的时候,有的地方,比如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等等,就不太理解,所以就得划下来啦,再读,再读!这样的地方你肯定也会有的。

不要让我们的思索像从天空飞过却不被记得的鸟儿一样,所以留下痕迹吧!①不参考任何资料初读文选,将不懂之处在书上作下标记....。

②虽是初读,文选中的孔子..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们用两三个短语.....来概括一下: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1、结合注释,精读课文。

在书上标出重点文言词句........,并翻译..课文。

在下面空白处记下仍然不懂......的地方。

2、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将文选中出现的人物分类....,而且,你得告诉我你分类的原则.....。

3、分好类之后,下面让我们来站队..吧!假如生活在春秋时期....,你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生活在时下的你....又会站在孔子这一队吗?为什么...呢?①古时(资料导航)春秋时期,周朝的社会秩序已出现危机。

各诸侯开始不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且他们相互之间的矛盾加剧,强国吞并弱国领土,周天子最后像木偶一样被强势的诸侯任意摆布。

同样,随着各诸侯国内部的一些大夫的势力的增强,这些人也轮番地威胁着诸侯的权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特别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领会其中的哲理。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入本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分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理解儒家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5. 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体会,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案例等。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

(完整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docx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目:一、疏通文意,累并掌握文中常的文言、特殊句式。

二、了解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任的精神,理解孔子的极入世。

三、系,通“知其不可而之” 的,探孔子勇于担当社会任的意。

教学重点:系,通“知其不可而之” 的,探孔子勇于担当社会任的意。

教学点:重要文言句的落翻安排:三第一教学目:疏通文意,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一、根据,前自主完成以下1.指出下列的意和用法子路从而后后:名作,落在后止子路宿止:使⋯⋯留宿黍而食之食:⋯⋯吃()其二子焉:使⋯⋯拜欲其身,而乱大:使⋯⋯保持2.解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是孔丘与()而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若从辟世之士哉?()()植其杖而芸()使子路反之()3、翻下面的句,注意出省略的部分子路行以(之)告(子)不可与(之)同群(接)而辟之,(子)不得与之言(子路)至,(丈人)行矣4、在程中有哪些字句你不理解,列在下面。

二、堂解疑:1、封人引吾未不得也拜从者之引子夫子乎看其二子焉介,引使子路反之拜2、是孔丘与判断是知津矣个人是孔丘之徒与判断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是知其不可而之者与判断3、重要句式而以易之前置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若从辟世之士哉?固定句式吾非斯人徒与而与?前置君臣之,如之何其之?固定句式晨曰:“奚自?”4、文中“而”的意和用法列沮、桀溺耦而耕修关系而以易之通“ ” 你耰而不承接关系歌而孔子修关系已而,已而!⋯⋯殆而!气而辟之修关系子路从而后折关系植其杖而芸承接关系子路拱而立修关系黍而食之承接关系欲其身,而乱大折关系是知其不可而之者与折关系三、巩固四、堂巩固1、解下列各句中的“ ”字。

吾相如必辱之看伯即如沛公会亮于柴桑拜阳欲孔子,孔子不,孔子豚使往秦王坐章台相如接子墨子曰:胡不我于王?《墨子》推荐,介,可以引申引。

北邀当国者相会晤汝真女子之,解而匕首出无粮《羽本》成的2、解下列各句中的“殆”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参考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及用法,了解《论语》反映的主要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理清各个章节的内容,把握人物的主要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分析人物的语言,领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

预习案
【知识链接】
1、儒家思想及其《论语》: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想。

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造者。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名的有70余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及”。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2、关于《论语》
《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3、语录体的特点: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主要体式有四种:(1)直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2)答问体,即先指出问者及所问问题,然后记录孔子的回答;(3)对话体,记录孔子跟弟子或其他人之间的对话经过情形;(4)一边记叙事情的经过,一边记录孔子的言论。

【我的疑问】
探究案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组内讨论,大胆质疑,勇于探究)
一、分小组反复诵读,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二、赏析第一、二小节:
1、仪封人为什么敬佩孔子?对孔子的评价是什么?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实际上是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的高尚精神。

2、通过长沮、桀溺的回答与孔子的回应中,可以反映了孔子关于避世与入世什么看法?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

儒家认为,即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

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3、楚狂人接舆对孔子的人生选择是如何看待的?
既有接舆对孔子品格的尊重,又有对孔子人生选择的讥嘲;既有对孔子的最后规劝,也有对当时执政者的斥责。

连用三个“而”表示斥责、贬斥之深。

表现隐士对现实的不满,也表现孔子对隐士的尊重。

【拓展提升】“避世与责任”、“入世与保身”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写一篇小短文。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探究案
赏析第四、五小节
1、荷蓧丈人让其二子拜见子路,但是却选择了避世。

这与孔子所提倡的“君君臣臣夫父子子”有何不同?
“君君臣臣夫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提倡长幼有序,要遵循君臣关系和父子关系,其中君臣关系大于父子关
系,孔子认为隐居山林避世是不对的,老丈与他的儿子的关系仍然保持,让其二子拜见子路,注重长幼有序,但却抛弃了君臣之伦。

这是儒家向来都不提倡的。

2、孔子跟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一类人的人物有什么不同?
这两类人物都强烈不满于混乱污浊的现实,但前者力图改变它,并且不屈不挠,后者则选择了避世,洁身自好。

前者更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对自我的考虑较少,相比之下后者不重视对社会道义的承担。

3、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孟子则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你如何评价这两种处世方式?
在我国传统中,孔子常常被称为“圣人”,孟子被成为“亚圣”,二人都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大师。

他们的人格和人生追求,都可以用儒家本身的范畴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模式,在以修身为立足点(无论进还是退)这一点上,二者并无差异。

但是,孔子对治国、平天下的追求显得更加执著。

【拓展提升】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