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四项
四、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临床路径医嘱明细

□电解质四项(K+、Na+、Tea、CI-)
□电解质五项(K+、Na+、Tea、Cl-、TCO2)
临时
可选
病原学检查
□巨细胞病毒抗体(武汉)
临时
可选
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胸部:胸部正侧位(DR)
□床边心电图
临时
可选
B超(必要时)
□肝胆胰脾彩超
□彩色多普勒超声泌尿系
□彩色多普勒超声妇科(子宫、附件、
出院带药
□更昔洛韦分散片/0.25g/片
□注射用更昔洛韦/0.25g/支
□注射用麟甲酸钠/0.64g/支
临时
可选
门诊随诊
□门诊随诊
□注射用更昔洛韦/0.25g/支
□注射用瞬甲酸钠/0.64g/支
长期
可选
既往基础治疗(如ART
药物)
□ 抗H1V药物均制定由慢病站免费发放
长期
可选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
规
□血细胞分析(含血型)
□血细胞分析+血型(急)
□血细胞分析
□血细胞分析(含血型)
□尿液检验(常规、沉渣)
□粪便检查(一般镜检、粪便0B、寄生虫、虫卵镜检)
□肾功能六项(Glu、Urea、Crea、UA、CYC)
□电解质五项(急)
□电解质两项(P、Mg)
□电解质三项(P、Mg、K+)
□电解质四项(K+、Na+、Tea. CI-)
□电解质五项(K+、Na+、Tea、Cl-、TCO2)
□眼底检查
□眼底照相
临时
可选
住院第
14-21
四、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医嘱明细

时点
活动内容
项目名称
期效
规则
入径第1天
入径第1天
感染科护理常规
□按感染科护理常规
长期
必选
一级护理
□ 级护理
长期
必选
饮食指导
□普食
□半流质饮食
□流质饮食
□糖尿病饮食
□低盐低脂饮食
长期
必选
脱水药物
□50%葡萄糖注射液(直)/20ml/支
□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瓶
□电解质三项(P、Mg、K+)
□电解质四项(K+、Na+、Tca、Cl-)
□电解质五项(K+、Na+、Tca、Cl-、TCO2)
临时
可选
复查腰穿测脑脊液压力
□腰椎穿刺术
临时
可选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临时
可选
住院第4-38天
住院第4-38天
感染科护理常规
□按感染科护理常规
长期
必选
一级护理
□ 级护理
□电解质两项(P、Mg)
□电解质三项(P、Mg、K+)
□电解质四项(K+、Na+、Tca、Cl-)
□电解质五项(K+、Na+、Tca、Cl-、TCO2)
临时
可选
对症处理药物副作用
□对症处理药物副作用
临时
可选
酌情腰穿放脑脊液
□腰椎穿刺术
临时
可选
必要时复查脑脊液
□一般细菌涂片检查(革兰染色法)
□结核菌涂片(找抗酸杆菌)
□一般细菌(真菌)培养及鉴定药敏
【项目】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检查项目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关键字】项目常见的肝功能检查项目及临床意义:一、肝功能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ALT)指标及临床意义:参照值为男5-40 U/L,女5-35 U/L,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
临床意义: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肝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谷丙转氨酶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去,这样抽血检查结果就偏高,转氨酶反映肝细胞损害程度。
但谷丙转氨酶(ALT)缺乏特异性,有多种原因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
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高于60个单位,转氨酶值高于80个单位就有诊断价值,需到医院就诊。
另外需要注意,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谷丙转氨酶(ALT)并不升高。
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二:肝功能检查项目-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及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的正常值为8-40 U/L,当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升高,谷草(AST)/谷丙(ALT)比值>1时,就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
临床意义:谷草转氨酶(AST)在肝细胞内与心肌细胞内均存在,心肌细胞中含量高于肝细胞,但肝脏损害时谷草转氨酶(AST)血清浓度也可升高,临床一般常作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
三、肝功能检查项目-碱性磷酸酶(ALP)指标及临床意义:正常参照值为成人40-150 U/L。
临床意义:碱性磷酸酶(ALP)主要用于阻塞性黄疸、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胆汁淤积性肝炎等的检查。
患这些疾病时,肝细胞过度制造碱性磷酸酶(ALP),经淋巴道和肝窦进入血液,同时由于肝内胆道胆汁排泄障碍,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明显升高。
但由于骨组织中此酶亦很活跃。
因此,孕妇、骨折愈合期、骨软化症。
佝偻病、骨细胞癌、骨质疏松、肝脓肿、肝结核、肝硬变、白血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亦可升高,应加以鉴别。
电解质紊乱的实验室诊断

电解质紊乱的实验室诊断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均能影响心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过程,并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及或心功能障碍。
一、电解质紊乱的常规诊断疲劳、肌肉抽筋、肌肉痉挛、虚弱、烦躁不安、恶心、眩晕、意识混乱、昏厥、易怒、呕吐、口干。
撒尿少是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症状。
患者可能7-8个小时以上没有排尿的意识。
此外,以下是严重电解质失衡可以观察到的症状:昏迷、心率慢、癫痫发作、心悸、低血压、肢体缺乏协调。
二、常见电解质紊乱的心电图诊断电解质紊乱是指血清电解质浓度的增高与降低,无论增高降低都会影响心肌的除极与复极及激动传导异常,并可反映在心高与降低,无论增高或降低都会影响心肌的除极与复极及激动传导异常,并可反映在心电图上。
1.高血钾细胞外血钾浓度超过5.5mmol/L,致使Q-T间期缩短和T波高耸,基底部变窄;血清钾>6。
5mmol/L时,QRS波群增宽,P-R及Q-T间期延长,R波电压降低及S波加深,S-T段压低。
当血清钾增高>,7mmol/L,QRS波群进一步增宽,P-R及Q-T间期进一步延长;P波增宽,振幅减低,甚至消失,有时实际上窦房结仍在发出激动,沿3个结间束经房室交界区传入心室,因心房肌受抑制而无P波。
称之为“窦室传导”,高血钾的最后阶段,宽大的QRS波甚至与T波融合呈正弦波。
高血钾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或颤动,甚至心脏停搏。
2.低血钾典型改变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和u波增高(u波>o.lmV或u/T>1或T-u融合、双峰),Q-T间期一般正常或轻度延长,表现为Q-T-u间期延长。
低血钾明显时,可使QRS 波群时限延长,P波振幅增高。
低血钾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异位搏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室内传导阻滞、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各种心律失常。
低血钾时引起的心电图变化示意图见图4-1-74。
3.高血钙和低血钙高血钙的主要改变为S-T段缩短或消失,Q-T间期缩短。
电解质检查的临床意义

电解质检查的临床意义1.血清钾血清钾增高见于各种严重肾脏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系统性红斑狼疮、淀粉样变、先天性排钾缺陷、尿少或尿闭等。
另外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炎症、坏死、化疗、烧伤、运动过度等,可使红细胞或肌肉组织内的钾大量放入细胞外液而导致血钾升高。
当呼吸或循环功能不全、手术麻醉时间过长、休克也可导致组织缺氧,而引起大量细胞内钾转移至细胞外液,发生高血钾。
食入或静脉注入大量钾盐,超过肾脏排钾能力而引起钾摄入过多。
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尤其在合并肾功能受损时也可发生高钾血症。
血清钾降低见于严重呕吐、腹泻或胃肠减压、大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醛固酮增多症、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代谢性碱中毒、烧伤、腹腔引流、血液及腹膜透析等可引起钾丢失过多而使血钾降低。
另外心功能不全、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的液体因稀释而导致血钾降低,大量应用胰岛素、急性碱中毒、家族性周期性低钾麻痹患者发作时等因血钾在体内分布异常而导致血钾降低。
2.血清钠血清钠增高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如库欣综合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严重脱水、补盐过度、中枢性尿崩症、脑外伤、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使血清钠增高。
血清钠降低由于腹泻、呕吐、幽门梗阻、胃肠道、胆道、胰腺手术后造瘘、引流、大量腹水等引起的胃肠道失钠;由于严重肾孟肾炎、肾小管严重损害、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大量应用利尿剂,特别是长期限制钠盐的心脏功能不全或肾脏疾病患者更易引起尿钠排出增多而使血清钠降低。
另外大量出汗时,大面积烧伤、创伤、体液及钠从创口大量丢失而引起皮肤失钠等都可引起缺钠性低钠血症。
肝硬化伴腹水、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高血糖或使用甘露醇时等可引起稀释性低血钠症。
肝硬化、肺结核、癌症等晚期慢性疾病、营养不良、年老体衰者亦可发生消耗性低钠血症。
3.血清氯血清氯增高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尿道及输尿管梗阻或心力衰竭可导致血清氯化物升高。
三种采血法对电解质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三种采血法对电解质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黄景西;韦艳桃【期刊名称】《求医问药(学术版)》【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目的:探讨用真空管采血与用普通管采血对电解质测定结果的影响。
方法:分析为35例某单位进行普通健康体检的职工应用普通玻璃管采血法、无抗凝真空管采血法和肝素抗凝真空管采血法进行采血对其电解质测定结果的影响。
方法:将用肝素管采集的血液标本测定的电解质K+值、Ca2+值与用普通管、真空管采集的血液标本测定的K+值、Ca2+值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将用真空管采集的血液标本测定的电解质Ca2+值与用普通管采集的血液标本测定的Ca2+值相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为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我们应避免使标本受到从采血到测定过程中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测定电解质指标时,对于有急诊检验项目或可采集的标本量少且需及时进行检测的患者,可为其采用肝素抗凝真空管法进行采血;若不能对其样本进行及时的检测则应采用不抗凝真空管法为其采血。
【总页数】1页(P170-170)【作者】黄景西;韦艳桃【作者单位】都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河池 530700;都安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西河池 53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相关文献】1.三种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血清锂的比较 [J], 钟宇龙;廖克朕;陈文岚2.三种采血法对电解质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 [J], 黄景西;韦艳桃3.三种检测系统测定血清电解质的方法学对比与评估 [J], 房玉珠;姚冬明;顾红兵;丁金国4.三种电解质分析仪测定误差比对分析 [J], 史小波;陆永辉;李晗5.用一针多管真空采血法采血时使用真空管的顺序对患者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J], 蒋凌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

检验科常见电解质检测方法与解读电解质是指溶于体液中的能够分解成带电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钠、钾、氯化物、钙等多种离子。
电解质的平衡对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因此在临床检验中电解质的检测是非常常见且必要的。
本文将就检验科常见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及其解读进行探讨,以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电解质检查结果。
一、血液电解质检测方法1. 电极法电极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电解质检测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电位差来间接测定电解质的浓度。
例如,用钠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钠浓度,用氯离子选择电极来测量血清氯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准确度高,被广泛应用于电解质检测中。
2. 电导法电导法是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来间接检测电解质浓度。
电导率与电解质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可以推算出其中电解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特殊的电导仪器,操作相对复杂,但精确度较高。
3. 光谱法光谱法是一种新兴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利用不同电解质溶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吸收和发射的特性来检测电解质浓度。
例如,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定血清钾浓度。
光谱法操作相对简单,且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但对样本处理要求较高。
二、电解质检测结果的解读1. 钠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钠浓度通常在135-145mmol/L之间。
高血钠可能表明脱水,肾脏功能异常或者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低血钠可能表明水中毒,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此外,血钠浓度异常也可与其他电解质的紊乱相关。
2. 氯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氯浓度通常在98-108mmol/L之间。
高血氯可能表明脱水,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状态。
低血氯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等大量失去胃液或肠液的情况下。
3. 钾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钾浓度通常在3.5-5.0mmol/L之间。
高血钾可能表明肾功能不全,酸中毒等疾病状态。
低血钾可能出现在呕吐、腹泻过多导致的失液、洗肾后等情况下。
4. 钙离子正常成年人的血清钙浓度通常在2.1-2.6mmol/L之间。
电解质分析仪

第九章电解质分析仪概述电解质分析仪又叫离子计。
是采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来测量溶液中离子浓度的仪器。
在生化检验中,电解质分析仪表主要用于测量体液中内钾、钠、氯、钙、锂等离子浓度。
人体内电解质的紊乱,会引起各器官、脏器生理功能失调,特别对心脏和神经系统影响最大。
因此,电解质分析仪表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评价人体内环境的主要工具之一。
按测定项目来分,电解质分析仪表可分为三项、四项及五项等。
有的公司采用模块式设计,可根据需要,自动组合测定项目。
第一节电解质分析仪的原理及结构一、工作原理电解质分析仪表的工作原理可借助于图2-1-1来说明。
在蠕动泵的抽吸下,被测液通过吸样口抽进电极之中。
当所有电极都感测到被测液后,管路系统停止抽吸。
这样,样品中不同的离子分别被钾、钠、氯(钙)、及参比电极所感测。
参比电极的作用是给其他电极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点。
即其他电极(均叫指示电极)的电位均是以参考电极的电位为基准的。
各指示电极将它们感测到的离子浓度分别转换成不同的电信号。
这些电信号被放大处理,再经过时分多路开关后,顺序地被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被送到微机单元。
微机单元将信号处理、运算后,再将测量结果送到显示器显示,并让打印机打印出测量结果。
图2-1-1 电解质分析仪表方框图为了完成对样品的自动定标、自动测量和自动冲洗等功能,一般的电解质分析仪表均设有一套管路系统以及配合管路工作的蠕动泵和电磁阀。
泵和电磁阀的转、停、开、闭,清洗液、定标液的供、停等等,均由微机单元来进行控制或监测。
电解质分析方法也是一种相对测量方法。
所以,在进行测量之前,先要用标准液来确定电极的工作曲线。
通常把确定电极系统工作曲线的过程叫做定标或校准(Calibration)。
电极要有A、B两种液体来进行定标,以便确定建立工作曲线最少所需要的两个工作点。
清洗液是清洁管路用的。
为了防止交叉污染,每测量一次,都要用清洗液将管路清洗一次。
由此可知,无论何种型号的电解质分析仪表,都需要先对电极进行两点定标,建立了工作曲线之后,才能进行测量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钾离子:离子选择电极法人体内的钾是维持细胞生理活动的主要阳离子,是保持机体的正常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参与糖及蛋白质代谢,保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所必需。
钾离子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液(约为细胞内的1/20),且浓度较恒定。
人体内的钾盐主要来源于食物。
血清钾盐测定实为细胞外液钾离子测定,但体内的钾离子经常不断地在细胞内与体液之间相互交换,以保持动态平衡。
因此血清钾浓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间接的反映细胞内钾离子的水平。
1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用电位法测定溶液中钾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的方法。
即选择电极由钾离子不同活度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电位,这种电位的变化由离子活度所决定,和钾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其电极属于特种玻璃膜电极,是缬氨霉素液膜电极。
2临床意义:1、血清钾升高:血清钾高于5.6mmol/L称为高钾血症。
(1)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肾功能严重受损、尿少或尿闭,体内的钾不能经肾排出体外;同时因肾组织细胞受破坏,致使细胞内的钾离子大量进入细胞外液,使血钾升高。
肾脏功能障碍使尿减少。
尿毒症或急性肾脏功能衰竭,血容量和细胞外液容量缩减。
(2)严重溶血或组织损伤:此时红细胞或肌肉组织内钾大量释放至细胞外液,使血清钾升高。
如重度溶血反应、组织破坏、运动过度等细胞内钾大量转移到细胞外液。
(3)急性酸中毒或组织缺氧:此时细胞内大量钾离子转移到细胞外液。
如急性支气管哮喘发作、急性肺炎休克和循环衰竭等症。
(4)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排泄钾的功能主要由肾皮质激素调节,当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使肾排钾能力降低,排钠增多,故血钾升高而血钠降低。
即阿狄森氏病,使肾小管远曲小管分泌钾减少。
(5)食入或注射大量钾盐:食入或经静脉注入大量钾盐,超过肾排钾能力,尤其是肾排钾功能降低时更易发生高钾血症。
含钾药物及潴钾利尿剂的过度使用。
(6)其他:醛固酮缺乏或长期应用抗醛固酮利尿剂及家族性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等,均可使血钾升高。
血清钾高可引起严重的肌肉、心肌和呼吸功能的抑制性应激紊乱,以及特异的心电图改变。
血清钾高于7mmol/L时,就有这些现象出现,超过10mmol/L时,即可发生心室纤颤,心脏停搏而导致死亡。
1、血清钾降低:(1)钾的摄入量不足:长期低钾饮食、禁食或厌食等。
如严重感染、败血症、消化性疾病、心力衰竭等等。
(2)钾的丢失增加:严重呕吐或腹泻、胃肠减压,大量应用排钾利尿剂(如有机贡或氯噻嗪类)及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醛固酮增多症,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由于细胞分解过多,大量钾从尿液排出,代谢性碱中毒时肾排钾增多,大量出汗也可经皮肤丢钾,使血清钾降低,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成人的吸收不良综合症、长期胃肠引流术等等都可产生低钾血症。
(3)肾脏疾病。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由闭尿期转入多尿期时,由尿中丢失大量电解质而得低钾症。
在肾小管性酸中毒时,氢、钠离子交换功能和尿的酸化机能发生障碍,而钾、钠的交换增加,使尿钾排泄增多,引起低钾症。
(4)钾在体内分布异常:有时体内并非真正缺钾,只是分布异常而使血清钾降低。
常见于:①心力衰竭、肾性水肿或大量输入无钾盐液体,细胞外液被稀释,血清钾降低;②大量应用胰岛素促使葡萄糖被利用或形成糖原时,细胞外钾大量移入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的相对平衡,结果使血清钾降低;③急性碱中毒时细胞外液的钾急剧转入细胞内,引起低钾血症;④家族性周期性麻痹患者,发作时细胞外钾可转入细胞内,发生低钾血症。
(5)棉籽油性低钾麻痹症:特点是血清钾明显降低,四肢肌肉弛缓性麻痹,严重时呼吸肌麻痹。
病因可能与食用粗制的生棉籽油有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3注意事项:血标本不能溶血,否则使结果升高。
红细胞内钾浓度为细胞外钾的20倍左右;血清氯化物(Cl)氯化物主要来源于饮食中的食盐,经肠道吸收入血液,经肾随尿液排出体外。
氯离子在细胞内、外均有分布,但细胞内含量仅为细胞外的一半,是血浆内主要的阴离子。
其主要功能有:①调节机体的酸碱平衡,渗透压及水电平衡;②参与胃液中胃酸的生成。
血浆中的氯化物主要是氯化钠,而红细胞内氯化物以氯化钾为主。
1、临床意义:1、血清氯化物增高:⑴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及尿道、输尿管梗阻或心力衰竭时,肾排泄氯化物减少,使血清氯化物升高;⑵氯化物摄入量过多,如食入或静脉输入过量的氯化钠等;⑶过度换气所致的呼吸性碱中毒,如癔病或某些药物刺激呼吸中枢等。
2、血清氯化物降低:⑴严重的呕吐、腹泻或胃肠造瘘时,丢失大量含氯的胃肠液、胰液、胆汁等;⑵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排尿液过多而丢失大量氯化物;⑶长期应用某些利尿剂如氯噻嗪类及贡利尿剂,以及大量出汗等,均可丢失过多氯离子;⑷长期饥饿或无盐饮食等亦可使氯摄入不足。
低钠血症时常伴有低氯血症,如无呕吐或其他过多丢失氯的原因时,血清氯浓度降低多为水的稀释所致。
急性肾功能衰竭时,低氯血症若不伴有严重的碱中毒,一般无重要临床意义。
血清钠离子:离子选择电极法人体内的总钠量为60—100g,平均45—50mmol/kg。
其中44%存在于细胞外液,47%存在于骨骼中,约10%在细胞内液中。
人体内的钠分为交换钠与不可交换钠两种形式,可交换钠占65—75%(男性高于女性),细胞内、外钠都可交换,骨骼中的钠只有45%可交换;不可交换钠存在于骨骼的磷酸钙结晶中。
机体内的钠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钠盐,经肠道吸收入血液,是细胞外液含量最多的阳离子。
血清钠多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并具有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
钠盐约95%经肾排出体外。
正常情况下从食物所摄取的钠远远超过生理需要量,一般不会缺乏,多余者随尿液排出。
1原理: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用电位法测定溶液中钠离子活度的指示电极的方法。
即选择电极由钠离子不同活度的作用而产生不同的电位,这种电位的变化由离子活度所决定,和钠离子的浓度成正比。
其电极属于特种玻璃膜电极,是缬氨霉素液膜电极。
2临床意义:1、血清钠升高:临床较少见,过多地输入含钠盐的液体可使血清钠升高,也可见于肾皮质功能亢进、垂体前叶肿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脑外伤或脑血管意外等。
2、血清钠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血清钠含量的高低与机体内总钠量的增减并不完全成比例,因为机体内总钠量增加时(除某些脑部病变所致的血清钠升高外),几乎都同时伴有水潴留,血钠被稀释,血清钠浓度并非一定升高,但可有水肿。
同样,当机体内钠总量减少时,可通过垂体后叶激素血清钙(Ca)饮食中的钙主要在小肠上段被吸收入血液,其吸收量的多少,依赖于钙在肠道内的溶解度。
凡能降低肠道内PH值的因素,均能使钙盐在肠道内溶解度升高,有利于钙的吸收。
反之,食物中含碱过多、胃酸缺乏等使肠道PH降低,或含有较多难溶性钙盐,均不利于钙离子的吸收。
另外,小肠吸收不良或脂肪消化不良时也影响钙在肠道的吸收,维生素D 可促进钙在小肠内的吸收。
由于受溶解度的限制,食入的钙大约只有40—50%被吸收入血液。
钙主要从粪便(70—90%)和尿液(10—30%)排出体外。
人体内的总钙约99%以上以磷酸钙或碳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血液中钙含量甚少,不及总钙的1%。
血液中的钙约50%与白蛋白结合,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称为非扩散型钙;其余50%呈离子钙状态,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称为扩散型钙。
血清钙是扩散型钙和非扩散型钙的总和(通常血浆钙无法测定,因制备血浆钙时已被除去),但临床上由于血清钙异常引起症状时,多由扩散型钙的变化所致。
非扩散型钙虽不具有特殊生理效应,但它与钙离子之间处于动态平衡。
当血液的PH值降低时非扩散型钙离解,钙离子浓度升高;反之,血液PH值升高时钙离解度下降,钙离子浓度降低。
钙的代谢主要受维生素D及甲状旁腺激素的影响。
钙离子的主要生理功能:①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血清钙升高则兴奋性减弱;②维持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和节律性,当血清钙增加时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兴奋性增强;③参与肌肉的收缩功能及正常的传导神经冲动功能;④激活脂酶及三磷酸腺苷;⑤是参与凝血过程的必须物质。
1、魏氏血沉管:操作:取静脉血,离心后,取1600ul钙试剂+20ul血清。
直接比色。
结果报告:注意事项:使用急诊生化管抗凝全血,其量不少于2.0ml。
2、临床意义:1、血清钙降低:临床较多见,可发生于: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②维生素D缺乏症;③婴儿手足搐搦症及骨质软化症;④钙或维生素D摄取不足或吸收不良,如长期低钙饮食、腹泻、阻塞性黄疸、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或妊娠后期等;⑤肾脏疾病,如慢性肾炎累及肾小管时影响钙的回吸收使血钙降低;⑥代谢性碱中毒时游离钙减少,肾小管回吸收减少;⑦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肿瘤、严重肝病、黑热病及各种原因所致的大量蛋白尿等,均可使血清白蛋白减少而致血清钙降低,但扩散型钙可正常或只轻微降低,故临床上无低血钙的症状。
2、血清钙增高:可见于: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因甲状旁腺激素可使骨盐溶解,释放入血,并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②骨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或骨转移癌等;③急性骨萎缩,如骨折后及肢体麻痹等;④大量应用维生素D治疗;⑤血液内二氧化碳张力增加的疾病,如肺气肿、慢性肺功能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