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分析的相关知识介绍
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

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详解体液电解质分析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液电解质分析的关键指标,包括钠、钾、氯和CO2的测定方法、正常参考范围以及可能的异常情况。
一、钠(Na+)钠是体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酸碱平衡、水分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都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135-145mmol/L。
1. 高钠血症:高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摄入钠量过多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口渴、尿量减少、脱水等。
2. 低钠血症:低钠血症是指血浆钠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摄入钠量不足、肾功能障碍等引起。
症状包括头痛、恶心、乏力、神经系统症状等。
二、钾(K+)钾是维持细胞内外离子平衡和神经肌肉功能的重要离子。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火焰光度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3.5-5.0mmol/L。
1. 高钾血症:高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肾功能障碍、钾摄入过多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引起心脏停搏。
2. 低钾血症:低钾血症是指血浆钾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体内钾丢失过多、摄入不足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
三、氯(Cl-)氯是体液中主要的阴离子,与钠共同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常用的测定方法有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离子柱色谱法。
正常参考范围通常为98-107mmol/L。
1. 高氯血症:高氯血症是指血浆氯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水、酸中毒或其他疾病引起。
症状包括口渴、尿量减少、脱水等。
2. 低氯血症:低氯血症是指血浆氯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失盐、呕吐、肾功能障碍等引起。
症状包括乏力、呕吐、心律失常等。
四、CO2(二氧化碳)CO2主要以碳酸和重碳酸盐的形式存在于体液中,对维持酸碱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化学分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和质谱法

化学分析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和质谱法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和质谱法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两种方法,用于分析电解质溶液中的成分和浓度。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介绍和比较。
一、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是一种基于导电性变化的分析方法,通过观察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变化来确定其中的成分和浓度。
该方法主要包括设定滴定终点、反应方程和滴定指示剂等几个关键步骤。
1. 设定滴定终点滴定过程中,当滴定试剂与待测溶液中的电解质发生反应,导致溶液的导电性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电导仪或电位计等设备来实时监测导电性的变化。
当导电性达到一个稳定的值时,即为滴定终点。
滴定终点的设定需要根据具体实验条件和滴定反应的性质进行调整。
2. 反应方程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主要是通过离子间的沉淀反应来实现的,在反应方程中通常会有沉淀物的生成和消耗。
根据具体的滴定反应,可以编写相应的反应方程,并确定所需的滴定试剂和指示剂。
3. 滴定指示剂滴定指示剂在导电性沉淀反应滴定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根据溶液的颜色变化来判断是否达到滴定终点。
常用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选择合适的指示剂需要考虑溶液的颜色变化和反应滴定的条件。
二、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通过离子在质谱仪中的荧光或离子信号来分析样品的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样品的制备、质谱仪的使用和数据分析等几个步骤。
1. 样品的制备在质谱法中,样品的制备十分关键。
一般情况下,样品需要经过前处理步骤,如萃取、稀释、衍生化等,以提高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
制备过程还需要注意样品的纯度和稳定性。
2. 质谱仪的使用质谱仪是质谱法中不可或缺的仪器设备。
质谱仪可以根据样品中的质谱信号来确定离子的质量和结构。
不同的质谱仪有不同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使用前需要熟悉并正确设置质谱仪的参数。
3. 数据分析在质谱法中,数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质谱仪获取的数据可以进行质谱图的绘制和解析。
数据的分析需要结合实验设备和化学知识,对质谱图中的离子峰进行归属和定量分析。
电解质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培训

电解质分析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培训
电解质分析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一项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情况。
影响电解质分析结果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采集样本的方法:正确的采集方法能够确保样本的准确性。
血液样本采集时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和血细胞破裂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 采集样本的时间:电解质的浓度在一天中可能有很大的变化。
例如,饮食、运动和使用某些药物都可能影响电解质的平衡。
因此,在采集样本时要注意相应的时间窗口,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3. 仪器和试剂的质量:使用高质量的仪器和试剂对于准确测定电解质的浓度至关重要。
实验室需要定期维护和校准仪器,使用经过验证的试剂。
4. 样本保存和运输:适当的样本保存和运输条件可以防止电解质浓度的变化。
在采集后,样本应该被储存在适当的温度和容器中,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电解质分析的临床意义在于评估人体内电解质的平衡状态,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与电解质紊乱相关的疾病。
例如,电解质不平衡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神经系统问题和肾功能异常等问题。
通过电解质分析,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些问题,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和药物选择。
同时,电解质分析也是监测药物治疗、液体补充和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请注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还需要参考实验室的具体要求和临床医生的指导。
电解质测定演稿PPT课件

拓展应用领域
02
积极探索电解质测定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工业、
航天等,提高其应用价值。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
动电解质测定技术的全球发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电解质测定演稿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电解质测定简介 • 电解质测定的应用领域 • 电解质测定的实验操作 • 电解质测定的数据分析 • 电解质测定中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 电解质测定的未来展望
01 电解质测定简介
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电解质测定是指通过实验室检测,对血液、尿液等生物样本中的离子浓度进行定 量分析,以评估机体内电解质平衡状态的过程。
精度较低。
02 03
自动化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化分析仪逐渐取代手工操作,提高了测定效率和 准确性。目前市面上有多种型号的自动化电解质分析仪,广泛应用于各 级医疗机构。
未来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解质测定的准确性和效率有望 进一步提高。同时,新型检测方法的研发和应用也将为临床诊断和治疗 提供更多选择和依据。
微纳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
利用微纳技术对电解质进行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检测,结合生物 技术对特定离子进行选择性识别。
远程监测与实时反馈
通过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实现远程实时监测电解质状态,为医疗 保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应用前景展望
1 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医疗诊断
电解质测定在医疗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将 更加广泛应用于临床,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 据。
重要性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

电解质是什么检查项目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它在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酸碱平衡和电位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电解质检查是通过分析体液中的主要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本文将介绍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以及它们的临床意义。
一、电解质检查的基本原理电解质检查是通过测量体液中的离子浓度来评估机体的电解质状态。
常见的电解质包括钠(Na+)、钾(K+)、氯(Cl-)、钙(Ca2+)、镁(Mg2+)和磷酸盐(PO43-)等离子,它们在人体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异维持了细胞膜的电位差,从而维持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电解质的浓度在人体内受多种因素的调节,包括饮食、排泄、药物使用等。
因此,对于某一电解质的浓度出现异常,可能反映了机体某些方面的异常情况,如水、电解质的摄入与排出不平衡等。
电解质检查一般使用离子选择电极、电解质分析仪等设备进行。
离子选择电极是一种特殊的电极,它能够选择性地与某种离子反应,并产生电信号。
通过测量这些电信号的强度,就能够计算出体液中对应离子的浓度。
二、常见的电解质检查项目及其临床意义1. 钠(Na+)钠是人体最主要的阳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钠的浓度异常常见于水分摄入或排出的失衡,如过度饮水导致的稀释性低钠血症或大量出汗导致的低钠血症。
高钠血症常见于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如严重腹泻、呕吐等。
2. 钾(K+)钾在维持细胞的电位、调节肌肉的兴奋性以及参与酸碱平衡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钾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中钾的供给与排泄不平衡,如高钾血症常见于肾功能不全、组织破碎等;低钾血症常见于疾病状态引起的钾的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
3. 氯(Cl-)氯是体内最常见的阴离子,对维持细胞的渗透压、酸碱平衡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氯的浓度异常常见于饮食与排泄的失衡,如高氯血症可见于应用含氯盐的药物或失水引起的水分丧失过多,低氯血症常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管酸中毒等。
电解质检测的常用方法

电解质检测的常用方法1.引言1.1 概述电解质是指在水或其他溶剂中能够产生离子的化合物。
电解质的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分析工作,它可以用于许多领域,如医学诊断、环境监测等。
常用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可以分为电化学法和光谱法两大类。
在电化学法中,常用的电解质检测方法有电导率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和电化学分析法等。
电导率法是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来确定其中的离子浓度。
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则是利用特定的电极对特定离子的选择性响应来检测电解质。
电化学分析法包括阴极极谱、阳极极谱和极化曲线法等,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在电极表面发生的化学反应的电流或电位变化来分析电解质的浓度或性质。
另一种常用的电解质检测方法是光谱法,它利用电解质溶液对特定波长的光的吸收或发射来分析电解质成分。
常见的光谱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
这些方法不仅具有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离子的浓度,因此在电解质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电解质检测在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上,电解质不平衡是许多疾病的早期指标之一。
通过电解质检测,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电解质紊乱,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在环境监测领域,电解质检测可以帮助监测水体、大气中的离子浓度,评估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电解质检测是一项重要的分析工作,在医学、环境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电化学法和光谱法是常用的电解质检测方法,它们分别通过电导率、离子选择性电极以及光的吸收或发射等原理来确定电解质的浓度和成分。
电解质检测的发展将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持,促进医学诊断、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进步。
文章结构是指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方式,它描述了文章的主要部分和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文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对电解质检测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了其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进行讨论。
电解质分析仪讲解

2.电极系统
电极系统是测定样品结果的关键,决定测 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指示电极 电极系统 参比电极
指示电极:
pH、Na+、K+、Li+、Cl-、Ca2+、Mg2+等
离子选择性电极。
Yes No
参比电极: 银/氯化银电极
AVL 9180
新型仪器的测量电极 指示电极:流动式离子感应透明膜电极 参比电极:流动式透明接头电极
液路系统中的通路:由定标液(calibration solutions )/冲洗液(Rinse)通路、标本通路、 废液通路、回水通路、电磁阀通路等组成。
液路系统直接影响到样品浓度测定的准确 性和稳定性。
标本盘、三通阀和蠕动泵的转动、转换均
由微机自动控制。
MEDICA全自动 电解质分析仪
❖ 自动进样器的结构框图
测量样品中的指标:
pH、PCO2、PO2、 AB、SB、BB、TCO2、 BE blood、BEECF、SO2等。
电解质分析仪
一、电解质分析仪的分类
(一)按自动化程度分类 半自动电解质分析仪 全自动电解质分析仪
(二)按工作方式分类 湿式电解质分析仪 – 临床上常用 干式电解质分析仪
(三)常见电解质分析的仪器分类 电解质分析仪 — 只进行单独的电解质分
37℃,pH值: 6.84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工作原理
( principal of Ion selective electrode )
1.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结构
离子选择性电极又称膜电极(membrane electrodes )
特点:仅对溶液中特定离子有选择性响应。
膜电极的关键:是一个称为选择膜的敏感元件。
电解质分析仪原理

电解质分析仪原理
电解质分析仪是一种用于测量溶液中电解质浓度的仪器。
它基于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导电性质,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来确定其浓度。
电解质分析仪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溶液中的离子在电场中产生的电导来实现浓度测量。
当溶液中存在电解质时,电解质分子会在溶液中解离成离子,形成正负电荷的离子对。
这些离子在电场中会因其电荷而被吸引或排斥,从而移动,产生电导。
在电解质分析仪中,通常采用的测量方法是通过两个电极来测量溶液的电导。
一个电极作为感应电极,用于施加电场和检测电导;另一个电极则作为参考电极,用于提供一个稳定的基准电位。
当电场施加在溶液中时,溶液中的离子会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向相应的电极移动。
感应电极上的电流信号随着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测量这个电流信号的大小,可以推断出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
为了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电解质分析仪通常会根据测量样品的特性进行校准。
在校准过程中,会使用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根据其电导值建立一个标准曲线或者校准系数。
在实际测量中,通过将待测样品的电导值与标准曲线或系数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样品中电解质的浓度。
总结来说,电解质分析仪通过测量溶液中离子的电导来确定电解质的浓度。
它利用溶液中离子在电场中的移动特性,通过感
应电极测量电流信号的大小,并通过对样品进行校准来确保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清Na 血清 +< 130mmol/L,最低< 100mmol/L ,
尿钠排泄增多
(1)尿路失钠,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低。 (2)皮质功能不全。 (3)糖尿病时排钠增多。 (4)使用利尿剂后。 (5)大量注射盐水后。
【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血钠症(较少见) 高血钠症(较少见) 血清Na 血清 +
组织间/细胞间
细胞膜/生物膜
细胞内
细胞内
体液中电解质含量分布
血浆mmol/L 离子 Na+ 阳离子 K+ Mg2+ 145 4.5 0.8 2.5 152.8 103 27 1 0.5 2.25 5 电荷 145 4.5 1.6 5 156 103 27 2 1 18 5 138.75 156 144.75 组织间液mmol/L 离子 139 4 0.5 2 145.5 112 25 1 0.5 0.25 6 电荷 139 4 1 4 148 112 25 2 1 2 6 148 细胞内液mmol/L 离子 10 158 15.5 3 186.5 1 10 12 9.5 8.1 16 23.3 79.9 电荷 10 158 31 6 205 1 10 24 19 65 16 70 205
摄入(ml) 摄入 1000~1500 700 300 2000~2500 尿量 皮肤蒸发 粪便水 合计
排出(ml) 排出 1000~1500 500 100 2000~2500
水平衡受神经激素的调节,通过饮水和肾脏实现。水代谢的问题一定和 水平衡受神经激素的调节,通过饮水和肾脏实现。水代谢的问题一定和Na+有关联
【血清离子钙临床意义】 血清离子钙临床意义】
ISE法检测正常值 法检测正常值:1.10~1.34 mmol/L 法检测正常值
i-Ca具有显著的生理活性,影响许多生理功能,在某些病理情况下测定 i-Ca比总钙 (T-Ca)意义更大。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早期诊断 在确诊为甲状旁腺亢进的患者中,i-Ca增高者占 90%,而 T-Ca增高者文献报告出入较 大,分别为 30%和 80%,对于 T-Ca基本正常的早期患者,则 i-Ca测定更为灵敏,使误 30% 80% T-Ca i-Ca 诊率显著降低。 临床实时控制 心脏直视术、器官移植、大量输入柠檬酸盐治疗等患者,需连续监测 i-Ca的变化,可 以反映患者钙代谢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补钙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情况作 T-Ca测 定意义不大。 i-Ca降低 降低 见于急性胰腺炎初期 (24h内),严重的胰腺炎 i-Ca可持续降低。原发性高血压、糖 尿病、早产儿 i-Ca亦见减低。
血清钾
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 急性或慢性肾衰 休克 组织挤压伤 重度溶血 钾制剂过量 腹泻、呕吐 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利尿剂、胰岛素 钡盐和棉籽油中毒 家族性周期性麻痹 钠盐制剂(青霉素)
血清氯
高钠血症 失水》失盐 氯化物相对增高 高氯血性代谢性酸中毒 生理盐水过量
升高
降低
胃肠道功能紊乱 肾功能紊乱 经皮肤丢失 ADH过多
氯代谢
食物摄入,肾脏调节 细胞外液的主要阴离子 影响水分布、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临床意义】
血清氯增高 脱水引起的高钠血症,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肾后因素引起的排尿障碍等。 血清氯减低 严重呕吐、腹泻、消化液大量丢失、长期限制氯化钠摄入以及艾迪生病等。
小结
血清钠
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严重脱水 中枢性尿崩症(ADH减少)
润滑作用: 润滑作用:胃肠道活动、关节肌肉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眼球等等。
无机盐的作用
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Na+、Cl-细胞外渗透压;K+、HPO4 2+细胞内渗透压;二者平衡。形成缓冲对,参与酸碱 平衡。
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功能
神经、肌肉的应激性α
[Na+]+[K+] [Ca 2+]+[Mg 2+]+[H+]
水中毒: 水中毒:摄入水超过肾排出能力,细胞内外液水增多.(低Na+血症)
【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钠测定的临床意义】
低血钠症(多见) 低血钠症(多见) 低血钠的病因: 低血钠的病因:
(1)胃肠道失钠 临床上最常见的缺钠性脱水症,发生在腹泻、呕吐及胃肠道、胆管、胰腺造瘘 管引流等情况。 (2)尿路失钠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失盐性肾炎,往往伴有代谢性酸中毒。 (3)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如艾迪生病、西蒙病、尿钠排出增多。 (4)垂体后叶功能减退 如尿崩症。 (5)皮肤失钠 大量出汗,补水不补盐,大面积烧伤,伤口失液。 (6)糖尿病 多尿而脱水失钠。
尿钠排泄减少
(1)尿路以外的失钠过多。 (2)潴钠性水肿。 (3)盐皮质激素过多使肾小管重吸收钠加强。 (4)肾病、肾炎时的忌盐饮食,使钠排出减少。
钾代谢
外来源:食物 内在源:细胞内部 多机制综合调节稳定钾平衡(血清K+ = 3.5 ~ 5.5 mmol/L)
参与新陈代谢:参与糖原和蛋白质合成;参与糖代谢酶的活动(磷酸化酶、含巯基酶等)。 参与新陈代谢
> 150mmol/L
(1)钠潴留高血钠症 常伴有水潴留,使高血钠不明显,但体内钠总量过多伴水肿。潴钠性水肿常见 于心力衰竭、肝硬化、肾病等。 (2)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如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增多症,因这些激素的潴钠排钾功能,使血钠升高。 (3)钠进量过多 如注射高渗盐水或进盐量过多。 (4)严重脱水症 失水大于失钠。 (5)脑性高血钠症 见于脑血管意外、垂体肿瘤等。
+
Ca2+ 合计 ClHCO3HPO42-
阴离子
SO42 蛋白质
-
有机酸 有机磷酸 合计
水的作用
维持组织形态和功能: 维持组织形态和功能:结合水构成细胞原生质的特殊形态或形状。流动水使血液 可以自由流动。 参与物质代谢: 参与物质代谢:生物代谢的基础溶剂,所有有机无机物质必须溶解在水中。水 参与水解、水化、脱水、氧化等过程。作为反应物直接参与。 调节体温: 调节体温:水的比热值高,能吸收反应热能,经流动保持体温,经可控制的出 汗,以及挥发或辐射调节体温。
+ADP 丙酮酸激酶 (K+,Mg 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烯醇式丙酮酸 + ATP
维持细胞静息电位:神经、肌肉和心肌静息电位的基础。 维持细胞静息电位
调节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维持细胞内渗透压;与细胞外H+和Na+交换,维持酸碱平衡。 调节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
【钾测定的临床意义】 钾测定的临床意义】 高钾血症 K+ >5.5 mmol/L
体液的渗透压
溶液的渗透压取决于分子和离子的数目,和溶质的分子大小无关. 电解质是决定体液渗透压的主要溶质. 血浆和组织间液渗透压95%取决于 Na+ 、Cl- 、 HCO3血浆阳离子总量= 151 mmol/L,Na+ = 142mmol/L ,占90%多。依据 +估计血浆渗透压。 依据Na 估计血浆渗透压。 依据 血浆渗透压( mmol/L或 mOsm/L) 280~310 mmol/L: < 280 mmol/L: > 310 mmol/L: 等渗 低渗 高渗
邻甲酚酞络合酮比色法检测正常值:2.08~2.26 mmol/L(成人); 2.23~2.80 mmol/L(儿童) 甲基百里香酚兰比色法检测正常值:2.25~2.75 mmol/L(成人); 2.50~3.00 mmol/L(儿童)
血清钙增高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维生素 D、维生素 A中毒。 D A 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肿瘤骨转移。 '艾迪生病。(良性家族性高钙血症及婴儿期自发性高钙血症。
脱水:体液明显减少(2%体重) 脱水
脱水 高渗性 低渗性 等渗性 失水 / 失Na+ 失水 > 失Na+ 失Na+ > 失水 失水与失Na+成正 比 血浆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mmol/L) 血清 + (mmol/L) ) 血清Na ) >310 <280 280~310 >145 <135 135~145
【钾测定的临床意义】 钾测定的临床意义】 低钾血症 K+ < 3.5mmol/L
摄入不足 丢失过多(经肾、皮肤丢失) 转移到细胞内(碱中毒、高胰岛素、高儿茶酚胺、低钾性周 期麻痹) (1)钾进食量不足。 (2)钾丢失过多 消化液中钾含量高于血浆、腹泻、呕吐都可产生低血钾。 (3)肾脏疾病 急性肾功能衰竭由尿闭期高血钾转入多尿期时,尿排出大量电解质而得低血钾。 (4)皮质功能亢进 皮质激素具有对远曲小管的潴钠排钾功能,尤其是醛固酮增多症,使尿钾丢失过 多而得低血钾症。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如可的松、地塞米松,未同时补钾,也可得低血钾症。 尿钾排泄增多 (1)皮质功能亢进。 (2)使用利尿剂后使排钾增加。 (3)碱中毒时尿钾排出增加。 肌肉无力、瘫痪;心率失常;肾功能障碍;高血糖;中枢神经体统改变
心肌细胞的应激性α
[Na+]+ [Ca 2+ ]+[OH-] [K+] +[Mg 2+]+[H+]
维持细胞正常新陈代谢功能
水和电解质动态平衡
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体液容量和渗透压) 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体液容量和渗透压) 神经系统调节 肾脏调节 激素调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水代谢
饮水 食物水 代谢水 合计
血清钙降低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肾脏中缺乏腺苷酸环化酶)。 肝脏疾病或抗惊厥药引起的维生素 D肝代谢改变。 肾脏疾病如肾衰等引起的维生素 D肾代谢改变,并可导致磷滞留。 &体内维生素 D缺乏,如吸收障碍、进食减少或体内合成障碍、维生素 D缺乏可引起钙吸收障碍, 发生佝偻病与软骨病。 ‘使用降钙素或光辉霉素、磷酸盐。 严重乳糜泻,胰腺炎引起的钙吸收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