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初中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合集下载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征订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征订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征订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颁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及教学和评价建议。

200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标志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目前,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鉴于基层学校和教研机构广大教师学习培训所需,重庆市教科院培训中心特组织征订,由于时间紧迫,请各校于2012年2月24日前将征订单及资料款交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资料室,过期不补。

联系电话:62919152 李佳二〇一二年二月六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征订单书名学科单位定价征订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语文本8.40 英语本15.00 日语本11.20 俄语本9.20 品德与生活本 3.40 品德与社会本 3.60 思想品德本 3.40 数学本13.60 物理本 6.40 化学本 6.80 生物学本 6.40 初中科学本9.20 历史本 5.50 地理本 4.00 历史与社会本 5.50 艺术本 6.40 音乐本 4.30 美术本 4.30 体育与健康本 6.80征订单位:经办人:联系电话:。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一、背景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发布的指导初中科学教学的标准文献,它的出台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科学基础知识、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以便促进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主要内容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打破课本的束缚,让学生在研究科学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验与实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且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

该标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科学概念、科学思想方法、科学技能、科学应用、科学态度与价值观。

- 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核心教育内容,强调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系统性研究。

- 科学思想方法:指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发现、分析、解决科学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

- 科学技能:包括使用科学工具、实验操作和信息采集与处理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 科学应用: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在研究科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灌输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

三、实施建议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和应用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组织各类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学思想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科学知识的研究中体验到快乐和乐趣;- 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制定科学教学计划,统筹设计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的科学教育质量。

本文简要介绍了2011年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建议。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出台,将为初中科学教育提供更加系统和规范的指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的光明前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2011 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比较

2011 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比较

2011 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比较作者:卢海洋,郭优,曹铷,黄晓霞,崔雪梅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4期卢海洋,郭优,曹铷,黄晓霞,崔雪梅(延边大学师范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摘要:对2011年版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求的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进行了统计和计算,从定量的角度比较了初中物理和科学课程内容的难度,得出初中物理课程内容的广度大于科学课程,深度小于科学课程的结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初中科学;课程内容;比较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4-0089-02一、引言人类社会步入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科学各个领域的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并且在各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及融合的发展趋势。

科学在不断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同时,也促进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科学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伦理已经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升华着人类的精神境界。

[1]科学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可以从宇宙进化的观点审视自然界的可能性,并要求在其过程中综合运用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

因此,科学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成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2]目前我国初中阶段的科学课程共存分科形式和综合形式,综合科学课程消除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了学生以整体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自然的能力,并提高了科学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分科科学课程中各学科的知识体系清晰,逻辑性和系统性强。

有研究表明,以综合科学课程形式学习的学生在发散性思维和实验技能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有更强的动手能力和探究欲望,但在计算和规则运用方面有着明显的劣势。

[3]作为课程的中观结构,课程标准是课程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初中综合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分科科学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否有差异呢?是不是由于课程标准的差异导致上述的学习结果呢?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准(2011年版)》[4(] 以下简称《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以下简称《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回答上述问题。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体解读

三、进一步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 新课标在注重各学科经典基础内容的同 时,坚持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加强课 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生 活的联系,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 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 成果。如物理增加了与“宇宙探索”“我 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 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 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 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化学把“婴儿奶 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 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课程内容。
二、进一步体现了能力为重的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能力为重”,为此,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 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 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 “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 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 求。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 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 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 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 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以 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供了广阔的培训与学习空间 ●教育者理念转变
“尊重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个性发展”等成为基本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成长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
“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学生用教材学而不是学教材”, 被推崇为典范性的教学风格 !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等单位日前发布的 “教师对新课改的评价”以及“2011年 中小学教学公众满意度”网络调查显示: 74%的教师认同“自主、合作、探究” 新课改的理念。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初中科学(王耀村)《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相比于《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版)而言,更准确、全面地阐述课程性质、理念和目标。

课程内容总量与实验稿基本持平,但部分内容降低了难度或缩小了范围,具体内容的表述更清晰、准确,便于教师的理解和实施。

实施建议表述更为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下面简述主要的修改内容。

一、课程性质与理念的修改对课程性质的表述突出了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和综合性三个基本方面。

明确界定了科学素养的概念,即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将“(三)体现科学本质”修改为“(三)引导学生逐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将“(四)突出科学探究”修改为“(四)体现科学探究的精神”。

在具体表述上细化了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更加关注科学探究的实质。

二、课程目标的的修改在总目标上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

在分目标上,将“科学探究”的6条目标整合为4条,分别对应认知目标(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过程目标和能力目标。

在“科学知识与技能”中增加了两条技能目标,即:5.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6.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的初步能力,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将“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4条目标整合为3条,第1条是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第2条是对科学的态度,第3条是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目标的标题改为“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并由原来的4条目标调整为5条,即增加:5.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教育目标。

三、内容标准的修改1、调整、合并了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新的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发布2001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科学课程标准的修改
课程总目标的修改
增加了“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 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 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增强创新意识和实 践能力 。”
科学探究方面的原目标:增进对科学探究 的理解,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 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
• 1.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 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 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 达成共识的过程。 • 2.经历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研究方案,获取证 据,分析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评价与交流的过 程。 • 3.能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开展学习与探索活 动。 • 4.掌握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行为动词
分 类 认 知 性 目 标 层 各层次水平界定 次 了 能说出知识的要点或事物 解 的基本特征,并能在有关 的问题中识别它们。 表达词举例
描述、说出、知道, 了解、识别、列举、 指认。
理 能阐述知识的内涵,把握 解释、说明、比较、 解 其内在逻辑关系,能用于 概述、认识、理解、 解释简单现象或进行简单 区别、懂得。 计算。 应 能将知识运用在新情境中, 辨析、运用理论或 用 与已知知识建立联系,分 模型分析、阐明、 析有关现象或提出解决问 分类、推动、应用。 题的途径和方法。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步了解红巨星、白矮星、 知道红巨星、白矮星、中 中子星(脉冲星)、黑洞。 子星与太阳的大小和密度 差别很大,知道黑洞和超 新星爆发。 知道宇宙是均匀的、无边 的、膨胀的。 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 胀的、演化的。
分目标(三)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3)在“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分目标 中,将原4条整合为3条。分别为: 对自然和社会的态度; 对科学的态度; 对学习科学、处理事务与人际关系的态度 。
不能将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它 们分为三块,它们是一个整体。 在课程实施中,不能以牺牲学生的 情感体验、科学态度和良好的价值观 为代价而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和技能。第一册第二册Fra bibliotek第三册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章题 电与磁
学期安排
存在的自 结构与功能 然
演化的自 转化与平衡 然 自然界的演化
自然与人 发展与和谐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空气与生命 植物与土壤 物质及其变化 材料及其利用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代谢与平衡 演化的自然 生态系统 人的健康 可持续发展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分目标(一)科学探究
将科学探究的(原6条)整合成4条,减少 了两条,实质增加了3条。突出“掌握 观察、实验、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 能,强调开展科学探究获取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分目标(二)科学知识与技能
(2)在“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由原 来的4条变为6条,增加了2条“具有观察、 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 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 “具有应用科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周围世界 的初步能力”等。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3、调整、合并部分内容,使之更科学、准确
例如,将“生命科学”的原主题2“生物的新陈代谢” 修改为“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其中原专题三 “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中涉及各种生物形态结构特点 的内容,归入主题1“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的专题 “(一)观察多种多样的生物”中,而“细菌和真菌的 繁殖”归入主题4“生命的延续和进化”中,成为新增 的专题(一)。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说出阳历(包括节气)和 地球公转的关系 知道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说出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 系,知道冬至、夏至、春 分、秋分四个节气 知道阴历与月相的关系, 知道朔、望、上弦、下弦 的月相
知识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方法
◆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 能力
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
能力
综合性
力图超越学科的界限,统筹设计,整体规划,
强调各学科领域知识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 将课程内容整合为“科学探究”“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社会、 环境”五个部分,每个部分内容的设计也进行了一 定的整合。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和科学 。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4、增加了少量内容 以汽油机为例,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 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知道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知道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三
类岩石、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和危害。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5、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 反映现代科技内容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1.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知识可以逼近客观存在。 ◆个体的创新知识
评议 判断 筛选
集体知识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2.科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
◆基础:证据和理性思维 。
◆动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过程:创造性思维活动、实验活动和逻辑推理
交互作用的过程。
◆需要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系。
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前景;
◆说出中和反应的特点; ◆了解世界上不同时区的区时; ◆知道日界线两侧不同日期的规定。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了解真菌的主要特点。 理解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及其重要意义。 列举真菌的主要特点。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料、条 件、产物及简要过程,认 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 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中性的,即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也可以产生消极作用)
案例:水的沸点的测量 学生实测98℃,教师告诉这是误差导致, 精确测量值应为100℃。
案例:水的密度 学生实测水的密度为0.98克/厘米3. 师: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测得值为1克/厘米3. 案例:化合价 师:金属元素的化合价都为正价。 (碱不能与金属反应,酸可以) (例:InSb—锑化铟,锑的化合价为-3)
通过实验认识阿基米德原理
和浮沉条件,并解释生活和 生产中的常见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 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并解决简单的电学问题。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5、增加了部分动手实验、联系实际、应用性强、 反映现代科技内容
在“波”活动建议中增加:“观察琴弦、鼓面的振 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探究平面镜成像特 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演示声音不能 在真空中传播”、“演示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等条目。
三.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6、将标题“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改为 “地球和宇宙”。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教材
(1)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的总体结构没有变化
主题1
存在的 自然 演化的 自然 人与 自然
(1)教材的体系结构
◆教材的总体结构没有变化
主题2
物质 系统 的层 次
运动 与 变化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用星图(或天球仪)观 活动建议:使用星图或天 测四季的星空 球仪认星 知道同位素的结构特点。 活动建议:通过查阅有关 资料,说出同位素在实际 生活中的用途
初中科学课程是:
◆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
◆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一门综合性的科学课程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1.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
◆科学任务:对自然界的研究,从而产生新知识。
◆科学知识: 表现形式包含科学事实、科学概念、
科学原理、科学模型和科学理论。
◆科学知识的功能: 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预见。
相 互 作 用
结构 与 功能
转化 与 平衡 动态
自然 界的 演化
发展 与 和谐
静态
◆章顺序适当调整
一级主题 二级主题 科学入门 物质系统的层 次 章题 科学入门 学期安排
存在的自 运动与变化 然
相互作用
观察生物 人类家园——地球 物质的特性 代代相传的生命 对环境的察觉 力与运动 地球与宇宙 水与水溶液 天气与气候 生命活动的调节 电与电路
如何认识科学本质
3.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科学知识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 ◆发展性和进步性 ◆可验证性
明确了如何把握科学本质:
从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
关系四个方面体现和把握科学的本质。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
◆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2、修改部分目标的行为动词,对一些内容降低 要求或缩小范围,使之更加明确、具体,符合初 中科学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理解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 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
义。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 算。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描述牛顿第一定律
四.科学课程和教材的变化——内容
1.发展观察现象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增进对提 出问题意义的理解; 2.发展提出猜想和形成假设的能力,了解假设 对科学探究的作用; 3.发展制定计划、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和手脑 并用的实践能力,认识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4.发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收集、 处理信息的技术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5.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 需要运用科学原理、模型和理论; 6.发展表达和交流的能力,认识表达和交流对 科学发展的意义,认识探究的成果可能对科学决策 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