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湘江自然环境状况
湘江河新蒲新区段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

要水体湘江河水质进行了环境质理现状监测与评价,评价结 果 表 明:湘 江 河 新 蒲 新 区 段 主 要 超 标 的 污 染 物
有氨氮和总磷,主要原因是进口断面水质严重超标,虽然湘 江 河 新 蒲 新 区 段 有 湘 江 河 一 级 支 流 会 江 河 的 注
库和湄江水库,是遵义市汇川区城区、红花岗区、新蒲 新
湘江河 干 流 新 蒲 新 区 段 进 行 了 环 境 现 状 调 查 与 评 价
区、绥阳县、湄潭县生活用水的主要取水地,为遵义市 的
工作.
2 湘江河流域自然概况
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3 新蒲新区建设与水污染治理情况
湘江河,属长江一 级 支 流 乌 江 左 岸 的 一 级 支 流,历
阁等地,在汇川区官塘纳左岸支流高坪河后纵贯遵义市
城区,在龙溪桥纳左 岸 支 流 洛 江 经 南 滩 进 入 新 蒲 新 区;
城 区 东 部,距 离 市 中 心 10km,目 前,新 蒲 新 区 共 辖 新
处,国土面积约 990km2 ,总人口 30 万人.
新蒲新区紧靠遵义中心城区,南 距 贵 阳 143km,北
彻“安全、清洁、健康”方针,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 筹,对
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 推
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形成“政府 统
领、企业施治、市场 驱 动、公 众 参 与”的 水 污 染 防 治 新 机
制,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赢局面 [1].
为此,遵义市环保局新蒲新区分局在遵义市新蒲新
湖南省湘江流域环境污染的安全性研究

类 、 大 肠 杆 菌、 粪 氨氮 超标 现象 。 省近 8 %、 0 超过4 0 万 的人 口依江而居 , 0 0 湘江流域 本文 通 过调 查 分 析 湘 江 的污 染 现 状 , 探 讨 污 并 G P占全省 的7 . % , D 24 工业增加值 占到 6. %。但 染原因, 43 同时提出了相关 的对策与措施。为湘江流 是湘江近几十年来不断地 出现严重环境污染事件 , 域环境治理和保护居 民身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 影 响了周 围居 民的 生 活 。如 17 9 1年 的湘 江 衡 阳段 出现重金属严重超标现象而停水 , 是 国内环境史 1 湘江流域污染 现状 这 上第一次因江河重金属超标而 出现居 民饮用水停水 1 1 水 质 . 事件 ; 0 2 7 20 年 月中下旬 , 阳市常宁、 衡 衡阳县相继 从湘江干流选取有代 表性的 8个断面将近 2 O 发生因 A 污染 地下水导致 群体性饮 水 中毒事故 ; 年来 1 s O种污染物每年的污染 指数加和平均, 可知污 20 06年发 生流 域 c d污 染事 件 , 致 上 百 万 人 的 饮 染指数最高 的三个断面依次是霞湾、 导 三叉矶和五星,
te e vr n e tstaino ae ,b dmu l n io l m n i t fw tr e d,s i a d v g tlc v r lote ds aeied n e o tIo s 1rsd ns。ter. u 0 oln e ea o e ,as ie s n i e e i e at e ie t h e h f n  ̄ 8
表明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污染较 为严 重。分析认 为历史污染物排 放 , 质原 因, 山开采 , 地 矿 植被 变迁 以及 蚋污能 力变小是 导致湘江污染的主要原 因。最后提 出了污染治理 的相 关措施 。 关键 词 : 江流城 ; 湘 环境污染 ; 安全性 ; 南 湖 中圈分 类号 :5 x2 文献 标识码 : A
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

湘江中下游近十年枯水期水资源影响分析李林华【摘要】近10年来,湘江中下游来水量减少,枯水期延长,造成河道变窄,滩地峡口暗礁突出,河床变得不规则.同时,因资、沅、澧来水量也相应减少,使洞庭湖水位逐年降低.特别是2009年随着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洞庭湖与湘、资、沅、澧4水上游来水量之间,与长江之间旧的平衡被打破,枯水期湖泊水面面积减少近50.0%.另一方面,枯水期水质下降.从整体上看,成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枯水期水质超标比较严重,主要指标超过Ⅲ类水质标准.对湘江中下游近10年来枯水位下的水位、降水量、流量、水质等水文要素的现状与成因及影响状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水资源;枯水位;影响;分析;湘江【作者】李林华【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南株洲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4湘江是洪涝灾害多发性河流,同样,也是干旱缺水季节性河流。
伴随着水环境的恶化,从1998年开始,出现了2000、2003年以及2006—2009年连续明显的干旱缺水年份,湘江中下游河段的长沙、湘潭和株洲3个水文站从1998年起出现了设站以来持续走低的历史最低水位,并且枯水时间增长,频次增多,其中湘潭水文站出现小于500 m3/s流量的月份一年中就有三四个月。
由于水位偏枯、流量偏少,不但居民饮用水困难,而且水环境纳污能力减弱,自净能力变差;给沿江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和谐造成了全方位不利影响。
这提出了一个崭新课题,提早采取应对办法成为当务之急。
1.1 湘江中下游河段枯水位现状近几年来,湘江中下游株洲至长沙段出现了连续6、7年创历史最低水位(但流量并未同时出现),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继1998年后多次连续出现历史最低水位后的极枯一年。
株洲站、湘潭站、长沙站3站水位分别为29.21、27.10、24.80 m,比1998年最低水位分别还要低0.29、0.45、0.64 m。
湘江水资源环境调查

近八年湘江综合治理大事记 ——
2006年1月,湘江流域镉污染事件发生,超标 范围跨株洲、湘潭和长沙3市湘江干流。 2007年4月,省人民政府印发《湘江流域“十 一五”镉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当年,湘江流域关 停24家炼铟企业,株洲清水塘地区完成25口水塘的 镉污染治理;启动锡矿山涉锑企业环境整治,关闭 82家涉锑企业。
2009年7月,国家正式启动湘江流域重金属污 染治理专项规划编制。 2010年,中央投入5.2亿元资金用于湘江流域重 金属污染治理项目。
2011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环 保部正式批准《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 案》。8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全面启 动。
近八年湘江综合治理大事记 ——
湘江流域污染现状
三、两岸土壤与植物: 众多研究显示, 湘江流域两岸土壤 和蔬菜均受到污染。研究表明湘江两岸 烟叶、蔬菜、水稻含 Cd量和含 As量均 有超标现象。尤其水稻含 Cd量高达 1.03mg /L~1.78 mg /L, 个别高达4 mg/L, 超过了稻米标准 ( 0.4 mg/L) 而成为“镉米”。当居民长 期食用含 Cd、As等重金属的 粮食及蔬菜时, 将会阻碍钙 的补给而发生骨痛病 , 严重 者可发生骨折。
——该大事记整理自湖南省发改委 湘江网
湘江流域概况
湘江贯穿湖南省的衡阳、株洲、湘潭、长沙和岳阳 等五大城市, 是湖南省工业、居民生活及灌溉用水的主 要水源, 同时也是航运和渔业的主要水域。 全省近80%、超过4000万的人口依江而居, 湘江流 域GDP占全省的72.4% ,工业增加值占到64.3%。但是湘 江近几十年来不断地出现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影响了周 围居民的生活。
2008年6月,省政府召开湘江流域污染综合整 治工作会议,正式启动为期3年的“碧水湘江千里 行动”,时任省委书记周强首次提出“将湘江打造 成东方的莱茵河”。通过3年努力,共完成整治项 目2063个。
湘江源头在哪里

湘江源头在哪里湘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湖南、湖北两个省份,最终注入长江。
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江源头,是指湘江的发源地,也是湘江流域的起点。
那么,湘江源头在哪里呢?湘江源头位于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恩施市,坐落于神农架山区的北部。
神农架山区是湖北省境内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湘江的重要起源地。
恩施市恰好位于神农架山区的北部边缘地带,因此成为了湘江的源头。
湘江源头地区地势较为崎岖,山峦起伏,河道曲折蜿蜒。
在此地,湘江从山间涧谷中蜿蜒而出,开始了它波澜壮阔的流程。
湘江源头区域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这里地貌形态复杂多样,植被覆盖广泛,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湘江源头地区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春秋温暖湿润。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湘江源头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有着茂密的森林,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有一些珍稀的物种,如华中豹、金丝猴等。
湘江源头地区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之一。
湘江发源于此,这里的山岳起伏造成了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湘江这条重要的河流。
湘江源头的水质清澈,流水潺潺。
这里有着丰富的降雨,是湘江流域的重要水源地。
除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湘江源头地区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神农架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群体,是湘江源头地区的主要人口。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
土家族、苗族等民族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湘江源头地区的经济主要依托于旅游业和农业。
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峡谷奇观、瀑布飞泻、森林雨林等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土家族、苗族等民族的传统文化。
当然,湘江源头地区的农业也十分发达。
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农田肥沃,农产品品质优良。
当地的农民依靠种植水稻、小麦等农作物,以及养殖猪、牛等畜禽为生。
湘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湘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作者:彭秀芬向云波邓江楼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9期彭秀芬向云波邓江楼(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从暴露-敏感性和恢复力两个方面,构建湘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湘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湘江流域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较为显著,长沙、株洲、岳阳和永州处于轻微脆弱性状态,湘潭、衡阳、郴州和娄底处于中度脆弱性状态;从流域空间看,上游城市永州脆弱性指数较低,中游城市衡阳和郴州脆弱性指数较高,下游城市脆弱性指数差异较大,高低各异,其中长沙、株洲和岳阳脆弱性指数较低,湘潭和娄底脆弱性指数高。
关键词:脆弱性;生态环境系统;湘江流域中图分类号:X14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9.062*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城市化对湘江流域的脆弱性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0A030);湖南省科技厅项目“地区承载力差异对我国产业转移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3RS4053);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城镇化过程中洞庭湖流域耕地利用绩效研究:空间格局、驱动机制及政策含义”(项目编号:12YBA136)。
收稿日期:2014-06-28脆弱性是系统面对各类灾害和胁迫表现出来的易损性质,表现为系统向不利于自身稳定和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其显著的特征是状态的不稳定以及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同时这种性质会随系统的暴露程度及适应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脆弱性研究是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程度、机制与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基础性的科学知识体系。
全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加剧使流域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今后如何开展对流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有效评估,加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将是流域开发与治理的关键。
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域脆弱性评价、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等方面;研究方法涉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层次分析法、物元模型、集对分析法等,并结合RS和GIS技术手段。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了解湘江水质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水质调查。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调查过程、结果及建议,希望为相关部门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二、调查目的与方法1、目的:通过对湘江的水质进行调查,了解其污染状况,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2、方法:在湘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设立监测点,定期采集水样,对各项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1、水质指标总体情况:经过对各监测点的水质进行检测,发现湘江的水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其中,上游水质最好,中游次之,下游最差。
2、污染源分析:湘江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排放量较大,对中游和下游的水质影响较大;农业污水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对上游水质影响较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较大,对中游和下游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3、水质变化趋势: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湘江的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水质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四、结论与建议1、湘江的水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
近年来,水质呈下降趋势,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
2、建议:a)加强废水排放监管,降低工业废水排放量;b)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c)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污水排放;d)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e)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
五、结论湘江作为湖南省的重要水源之一,其水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次调查发现,虽然湘江的水质总体良好,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好这一宝贵的水资源,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加强监管、推广生态农业、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宣传教育和完善水质监测体系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湘江的水质得到有效保护,为周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

湘江水质调查报告湘江水质调查报告一、引言湘江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在湖南省境内流经长沙市、岳阳市等地。
作为湖南省的重要水源之一,湘江的水质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解湘江水质的现状并提出改善措施,本次调查报告将对湘江水质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
二、调查目的⒈了解湘江水质的主要问题和污染源。
⒉评估湘江水质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⒊提出改善湘江水质的建议和措施。
三、调查范围和方法⒈调查范围:湘江长沙市段至岳阳市段。
⒉调查方法:a)实地采集水样:采集湘江各个位置的水样,并进行水质参数测试。
b)调查问卷:对沿岸居民、农业生产者、工业企业等进行问卷调查。
c)数据分析: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包括水质指标、污染源排放情况等。
四、湘江水质现状分析⒈水质指标分析:a)总悬浮物:分析总悬浮物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b)化学需氧量:评估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c)氨氮:分析水体中氨氮含量及其来源。
d)溶解氧:评估水体中溶解氧值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⒉污染源分析:a)农业污染:分析农业活动对湘江水质的影响,包括化肥使用、农药使用等。
b)工业污染:评估工业排污对湘江水质的影响,包括产业结构和废水排放情况等。
c)城市污染:分析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对湘江的影响。
五、水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⒈对水生生物的影响:a)水生植物生长。
b)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繁殖和饵料资源。
c)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⒉对人类健康的影响:a)水源问题和供水安全。
b)水体中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六、改善湘江水质的建议和措施⒈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a)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意识。
b)建立水资源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理水质问题。
⒉完善农业污染防治:a)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b)建立农田水利工程,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⒊加强工业废水治理:a)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监管,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
b)引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水排放。
七、附件⒈水质调查数据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环境现状
地理位置
湘江流域位于北纬24°31′~29°,东经110°30′~114°之间,地处长岭之南,南岭之北,东以幕阜山脉,罗霄山脉与鄱阳湖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脉与资水毗邻,南自江华以湘、珠分水岭与广西相接,北边尾闾区滨临洞庭湖。
流域面积为94660km2,其中湖南为85383km2,占总面积的90.2%,广西占9.8%,湘水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涉及长沙、湘潭、株洲、衡阳的全部、郴州、永州的大部分娄底的小部分及邵阳、岳阳的小部分。
地质地貌
1.1.1.1 地形地貌
流域区内地形特点为西南高北东低,东安至洞庭湖入口河流落差95m,其中东安至永州萍岛为湘江上游段,属中低山地貌,两岸峰险山峻、谷深林密,山头标高500~1500m,河道顺直,一般为V型河谷,河谷宽110~140m,河床坡降0.90~0.45‰,两岸零星发育I
至Ⅳ级堆积或侵蚀基座阶地;萍岛至衡阳为中游河段,两岸为低山~丘陵地貌,山头标高100~500m,河谷开阔,谷宽250~600m,河床坡降0.29~0.18‰,两岸阶地发育不对称。
衡阳至洞庭湖入口为下游河段,两岸地形为丘陵~平原河道蜿蜓曲折,河谷宽阔,谷宽500~1000m,河床坡降0.083~0.045‰,两岸阶地发育,地形平坦,呈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
1.1.1.2 地质结构
a)地层岩性
湘江两岸分布的主要地层岩性为:元古界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等。
湘江地层分布规律是,在祁东县归阳以上大体为泥盆、石炭、二迭、三迭、侏罗系的灰岩、砂页岩、煤层;归阳以下进入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河谷主要地层岩性是白垩~下第三系红色岩层及第四系河流冲积层,其中也有元古界及前震旦系冷家溪群、板溪群变质岩等地层零星出露。
b)地质构造
湘江流域处于江南地轴的南缘,属华南上隆剥蚀中低丘陵及洞庭湖凹陷盆地。
流域限于次级区域性构造紫荆山—衡阳—株洲—连云山、临武—郴县—永兴—邓阜仙、铜官—公田三大华夏系多期活动性断层带之间。
湘江上游处于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部位,下游段位于北东~北北东方向的衡阳、株洲、湘潭红色盆地之中。
根据各种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和展布特征,流域内大致可分为四个主要构造体系,即东西向构造、弧形构造、华夏构造体系和新华夏构造体系。
尤其是祁阳弧南翼及其反射弧、华夏及新华夏构造体系十分清晰注目,是控制本区的主要构架,影响着本区岩性的分布及断裂发育规律,对流域地形地貌形态,水系分布和发育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湘江干流湘阴~岳阳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七级;长沙~湘潭一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所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六级;其他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m/s2以下。
水文
1.1.1.3 水系特征
湘江流域水系发育,支流众多,在我省境内的大小河流(河长大于5km)共有2157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支流共3条,流域面积在1000~10000km2的支流共14条。
干流两岸呈不对称羽毛形态,其中右岸面积67816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1.2%,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三大支流潇水、耒水和米水均分布在右岸;左岸流域面积为27344km2,只占
总流域面积的28.8%,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主要支流有7条分布在左岸,其中涟水为最大,集雨面积为7155km2。
湘江在永州萍岛以上河段为上游,长252km。
灵渠以上山势陡峻,其它河段呈中低山地貌,河谷一般呈V型,河宽110~140m,平均比降0.61‰。
河床多岩石,滩多流急,流量及水位变幅较大,具有山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灌河、紫溪河、石期河等。
永州萍岛至衡阳河段为中游,长278km,河宽250~600m,平均比降0.13‰。
河床多为卵石、礁石,滩多水浅,具有丘陵地区河流的特性,其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芦洪江(应水)、祁水、白水、归阳河、宜水、粟水等。
衡阳至濠河口河段为下游,长326km。
沿河多冲积平原和低矮丘陵,河谷开阔,河道蜿蜒曲折,河宽500~1000m,平均比降0.05‰。
河床多砂砾,间有部分礁石,浅滩较多,流量大,水流平缓,具有平原河流的特性,期间汇入的较大支流有耒水、蒸水、洣水、涟水、靳江、浏阳河、捞刀河、汨罗江、新墙河等。
湘江流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见表21。
表 21 湘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基本情况表
1.1.1.4 径流
湘江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3月~7月径流量占全年的66.6%,其中5月最大,占全年的17.3%;8月~翌年2月径流量占全年的33.4%,其中1月最小,仅占全年的3.3%。
湘江枯水径流一年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10月至翌年2月的冬季枯水,这5个月的平均径流只占年径流量的21.2%,如湘潭站历年实测最小流量为100m3/s(1996年10月6日)。
第二次是夏季内历年短暂的枯水。
湘江主要水文站的年、月平均径流详见表22。
表22 湘江主要水文站年、月平均径流表
1.1.1.5 水位及流量
根据湘江老埠头、归阳、衡阳、衡山、株洲、湘潭、长沙等7个主要水文站资料的统计分析,湘江水位及流量有如下变化规律:
a)洪枯水位变化较大,变幅达11.6~17.3m,衡阳最大,衡阳以下依次递减。
具体情况见表23。
表23 湘江中下游各水文站水位变幅统计单位:m
b)衡阳以下流域面积急剧增大,多年平均流量也成倍增加。
衡阳以下大水年下游各地的相应洪峰流量变幅不大,具体见表24。
表24 湘江水文站流量特征变化表单位:m3/s
c)湘潭以下河段7~9月受洞庭湖洪水顶托,水位有所抬高。
洞庭湖水位越高,顶托的影响越大,这种影响在湘江下游流量较小时,非常明显,随着湘江下游流量的加大,洞庭湖
顶托影响逐渐减弱。
以湘阴站水位为参数分析长沙、湘潭两站的水位,具体情况见表25和表26。
表25 湘江下游流量350m3/s时,长沙、湘潭两站顶托统计表
表26湘阴站水位30.0m时,长沙、湘潭两站顶托统计表
1.1.1.6 泥沙
湘江泥沙主要来自降水(尤其是暴雨)对表土的侵蚀,汛期河流含沙量最大,且含沙量、侵蚀模数、水沙比自上而下不断增大。
水土流失现象也从上而下逐渐加剧。
湘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在100~600t/km2之间。
根据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的实测资料分析,老埠头站至衡阳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比老埠头站以上来水的含沙量大92%,衡阳站至湘潭站区间来水的含沙量又比衡阳以上大51%,也比老埠头站至衡阳区间大18%。
湘江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有关泥沙特征值统计见表27,衡阳、湘潭两站多年平均悬移质级配情况见表28。
表27 湘江老埠头、衡阳、湘潭三站实测悬移质泥沙统计表
表28 衡阳、湘潭多年平均悬移质颗粒级配成果表
1.1.1.7 洪水
湘江流域面积大,雨量丰沛,河网密布,水系成树枝状,呈南北向分布,干流中下游洪水过程多为肥胖单峰型。
湘江流域的洪水主要由气旋雨形成,洪水时空变化特性与暴雨特性一致,每年4-9月为汛期,年最大洪水多发生于每年4~8月,其中5、6两月出现次数最多。
次洪历时10天左右。
湘江流干流、支流控制站设计洪峰流量与城市防洪设计水位情况详见表 29、表 210、表 211。
表 29 湘江干流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表(m3/s)
表 210 湘江支流水文站设计洪峰流量表(m3/s)
表 211 湘江干流城市洪水位表单位:m
气候
湘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年内分配不均,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之间,夏热冬冷,暑热期长,形成了流域内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
因受季风影响,全年多北或东北风,平均风速1.9~2.8m/s,由北向南逐渐减弱。
7月~8月受太平洋高气压影响,盛吹南风,平均风速3.5~5.4m/s。
流域年均气温16~18℃,7月~9月气温最高,平均24~29℃,极端最高气温43.6℃,极端最低气温-12℃。
湘江流域年均降水量1300~1500mm,年内降水时间分配不均,降雨多集中在4月~6月,占全年的40%~45%;7月至9月干旱少雨,降水量约占年降雨量的18%;1月~2月最少,仅占全年的8%;地域分配不均,沿湘江的降雨量,南北多、中部少,上游广西全州、兴安一带,是湘江的暴雨区之一,雨量较多,中游衡阳盆地降水较少,下游长沙又比中游略高;年际分配不均,一般雨量的变差为2~3倍,如湘潭1953年雨量2081mm,是1963年雨量1029.4mm的2.02倍;株洲1954年雨量1912.6mm,是1963年雨量932.6mm的2.05倍。
土壤
湘江流域地质复杂的岩石在活跃的地球化学和生物循环过程中,在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红壤、黄壤为主的多种土壤类型。
属于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三大类,即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灌丝草甸土。
属于非地带性土壤的类型主要有四大类,即石灰土(包括黑色、黄色、棕色、红色等亚类)、紫色土(含石灰性、中性、酸性等亚类)、潮土和水稻土(分淹育性、潴育性、渗育性、潜育性等)。
由于红壤、山地黄壤为湖南土壤的主要类型,而红壤酸性强,pH值达4.5~6.0,山地黄壤也是酸性或强酸性,且分布较广。
因此,湘江流域土壤酸化现象较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