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扬弃资本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私有制批判_陈正权

合集下载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原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序言第一手稿工资资本的利润资本资本的利润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资本的累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地租异化劳动第二手稿(此手稿大部分已亡佚)私有财产的关系第三手稿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的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本文选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列恩斯著作编译局编译第一次全文发表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32年国际版原文是德文写于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序言我在《德法年鉴》上曾预告要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形式对法学和国家学进行批判.在加工整理准备付印的时候发现,把仅仅针对思辨的批判同针对各种不同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在一起,十分不妥,这样会妨碍阐述,增加理解的困难。

此外,由于需要探讨的题目丰富多样,只有采用完全是格言式的叙述,才能把全部材料压缩在一本着作中,而这种格言式的叙述又会造成任意制造体系的外表。

因此,我打算连续用不同的单独小册子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最后再以一本专着来说明整体的联系,各部分的关系并对这一切材料的思辨加工进行批判。

由于这个理由,在本着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等的关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所专门涉及的范围。

我用不着向熟悉国民经济学的读者保证,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

不消说,除了法国和英国的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以外,我也利用了德国社会主义者的著作。

但是德国人在这门科学方面内容丰富而有独创性的创作,除去魏特林德著作外,就要算《二十一印张》文集中赫斯的几篇论文和《德法年鉴》上恩格斯的《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我也十分概括地提到本着作的要点。

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著作越不被宣扬,这些著作的影响就越扎实,深刻,广泛而持久: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逻辑学》以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研究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观的价值指向及现实意义研究1844年,马克思写下了《经济学哲学手稿》,这部作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中,马克思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劳动观,通过对劳动的价值指向及其现实意义的探讨,为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以及劳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思考。

首先,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指出,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核心。

他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劳动,人类能够改变自己的环境,创造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产品。

这种劳动不仅包括物质上的劳动,还包括精神和智力上的劳动。

通过劳动,人类表现出了自己作为有能动性的生命体的本质。

在论述劳动的价值指向时,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

他认为,物质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时间是衡量产品价值的尺度,也体现了劳动者在社会中的贡献。

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现象,揭示了劳动者创造价值却无法享受价值的矛盾,进一步指出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阶级对立。

对于劳动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提出了许多观点。

首先,他认为劳动者面临的剥削和压迫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使得劳动者的劳动成为虚无价值,进而削弱了劳动者的人性和尊严。

其次,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解放只能通过消灭私有制来实现。

私有制使得劳动者无法直接享受自己创造的价值,而被剥削阶级所掌控。

因此,马克思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劳动者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此外,劳动观的现实意义还体现在对价值观的影响上。

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是自己劳动的对象”的观点,强调了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产品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

他认为,劳动创造的产品是劳动者的延续,是他们对世界的改造与创造的见证。

因此,劳动者应该以自己的劳动为荣,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价值与发展。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的理解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一篇重要著作,它从经济学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异化劳动、共产主义等观点。

本篇文章主要是对《手稿》中出现的私有财产阐述了的本人的观点以及怎样看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的私有财产。

关键词:私有财产异化扬弃共产主义《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政治思想进入决定性转折的巴黎时期的产物。

可以说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转向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代表了他在同恩格斯合作之前理论认识上的最高成就。

在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读完《手稿》之后,从中得到的关于私有财产的一些理解。

一、私有财产概念的产生在《手稿》中,马克思是把私有财产作为社会经济关系来分析,他开始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作为资本和劳动的对立来研究,以探究导致扬弃私有财产,导致这种社会经济关系解体的客观原因。

我们一般讲到私有财产,是从分析资本开始的,而马克思在《手稿》中却是从劳动开始的。

私有财产的概念我认为也是从分析劳动中得出的。

他在《手稿》中曾说道:“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穷。

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变成廉价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不仅生产商品,它还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从这种关系出发,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范畴,并且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特征。

关于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性,即人与人的异化时,他说明:劳动是劳动活动和劳动关系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的相异化。

他具体从工人和非工人两个方面考察了异化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关系。

他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

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内容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内容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核心内容
《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于1844年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有几个核心内容如下:
1. 劳动和人的解放: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被剥削和异化,导致人们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

他主张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来实现人的解放。

2. 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问题: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认为它们导致了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分配。

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私有制使少数人掌握生产资料和财富,而大多数人沦为工人阶级。

3. 价值论和商品: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人类投入的劳动时间。

他还谈到了商品(商品拜物教)现象,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商品背后的劳动关系,把商品本身变成迷信和崇拜的对象。

这些是《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内容之一,该著作探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关系和人的解放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全文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1844年5月底6月初-8月)[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39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终原因;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阐明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对此则用外部情况来说明至于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国民经济学根本没有向我们讲明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仅有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5-25 [修回日期]2001-10-20[作者简介]陈正权(1979-),男,江苏洪泽人,南京大学哲学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劳动扬弃资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私有制批判陈正权(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对这个范畴进行理论批判起始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又定会造成新的异化,因而,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

而反对私有财产,不是反对所有的私有财产,反对的只应是人格化的奴役人、奴役劳动的资本。

所以,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资本;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F 032 1 [文献标识码]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1844年手稿 )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一部读书笔记。

因而它的方法还不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此时的马克思的立场还是哲学人本学的立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批判。

尽管如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无疑仍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这部著作表现出马克思用哲学来指导经济学,用经济学来补充哲学研究思路的初步尝试,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完全异质于资产阶级诸意识形态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的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在经济学的话语中凸现出哲学;同样,马克思的哲学也绝非先验的、纯学院的哲学,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哲学。

而这些都是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初现的。

1844年手稿 出现了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诸多影响深远的范畴与概念,而在其中,异化劳动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范畴,其实未必然。

我认为,在 1844年手稿 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无论在理论发生、还是在重要与否的层次上都不亚于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毕竟对私有制的批判贯穿于其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研究的始终,而异化劳动因为方法基点的转移,很快就消失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

综观思想史,无论劳动、私有财产、私有制、异化还是共产主义都不是马克思首创。

劳动创造财富这是亚当 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私有制、共产主义早在托马斯 莫尔的 乌托邦 中就有描述。

莫尔认为 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

[1]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长期形成的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此时认为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直接来源于费尔巴哈。

伟大理论家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他发明了多少新概念而在于他在别人发现的间隙之处又找到了什么。

同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不在于他创立了这几个范畴,而在于他通过实证研究与思辨分析重新指认了它们之间新的联系。

一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在实证过程中必须要预设一个前提。

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

这就促使他不满于看到的国民经济学 把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 第5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5,N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Ji 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un.,2002[文章编号]1008-889X (2002)02-06-04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 [2](第150页),而力求于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是前提。

这样,马克思在研究的入口不同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使马克思可能发现国民经济学家们未能发现的东西。

马克思也的确发现了新的东西。

这些新的发现首先是异化劳动,其次就是异化劳动造成的私有财产。

何为财富,何为价值,这是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重要入口。

重商主义是古典经济学之前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

重商主义站在商业资本的立场上,单纯从经验出发, 偶像化了货币,把货币看作社会财富的基本的,即使不是唯一的来源,从而企图在国际贸易的流通领域中寻找社会财富的来源。

[3]由于重商主义代表的是商业资本而非工业资本,表现的是对货币、价格的追求而非对价值的追求,因此,重商主义必然不可能微观地深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去,进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状态也就完全被排除在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关怀之外了。

重农主义是 从重商主义体系到亚当 斯密的过渡 ,他 直接是封建所有制在国民经济学上的解体 [2](第75页)。

重农主义把全部财富归结为土地和农业,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工业和商业顶多只是实现财富的现实形态而已。

这虽然有重回封建所有制的嫌疑,但重农主义把农业的耕作和土地一起当作财富的来源,在理论上提高了耕作过程亦即特殊劳动在价值学说上的地位。

无论将财富的本质归结为货币还是土地,都只是对象化的本质。

但魁奈用经济学的语言把财富的本质描述为农民的耕种土地的过程,这就使财富的主体本质无形的移入劳动中。

这种过程虽然是特殊的劳动,但毕竟已经揭示了财富的主体性。

从特殊劳动到一般劳动的完整跨越由亚当 斯密系统地完成了。

亚当 斯密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从而大大完善了劳动价值论,进而超越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重农主义把农业劳动当作财富来源的偏见。

既然劳动创造财富,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那么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直接表现为商品,因而对财富的向往,必然导致对商品生产的追求,进而是对劳动本身的崇拜和重视。

但是对劳动的重视和崇拜决不是意味劳动地位的提高。

相反,这意味着对劳动进行赤裸裸的奴役和压迫的开始。

在劳动价值论发现之前,虽然常识使人隐约感觉到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在理论上仍然把物化的货币、土地当作财富的代表,因而人们追求财富还不直接表现为追求劳动。

但一般劳动创造财富被发现以后,对财富的渴望等于对劳动的追求被理论地确认,人们对财富的贪得无厌进而更多地转移到对劳动本身关注和占有上。

就这层意义讲,劳动价值论的发现,不仅未能给劳动者带来福音,相反却招引了更大的灾难。

这是现实历史彻底异化的理论前奏。

1844年手稿 表明,马克思看到劳动创造财富,占有劳动就等于占有财富,占有财富越多表明占有劳动越多。

而个人的劳动毕竟有限,因而对占有劳动的执著必然导致对别人劳动的强占,所以当劳动价值论被揭示后,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欲望也就转化和表现为对别人劳动及其劳动成果攫为己有的实际行动。

这就出现了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第26页)这就是劳动异化的现实。

根据对国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异化劳动的4种表象,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过程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劳动异化直接导致 人 的丧失和 自由 的消失。

劳动创造财富,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也就相应变成了异化劳动创造财富。

因而,作为财富表现的资本、工资与地产都可以成为异化劳动的产物。

而无论资本、工资还是地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是私有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财产也必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第52页) 二 反对私有制与资本从上述的论证可以得知,私有财产就是外化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的物化形式,亦即 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第61页)私有财产由异化劳动得来,同时,7 第2期陈正权:劳动扬弃资本8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形成的私有财产又促成了新的异化劳动。

所以私有财产不仅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而且又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必然要批判私有财产。

虽然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原因是因为他站在哲学人本学的立场上认为异化劳动背离了人的类本质,但基点不代表全部。

当马克思进入经济学分析的领域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已经使马克思逐渐偏离了原先的人本学唯心主义的起点,而转向社会唯物主义,通过经济学研究而把握社会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

[5]因而,方法无形的转变使马克思反对私有财产及围绕私有财产而形成的私有制关系就不再仅仅是哲学人本学的空洞口号而具有初步的科学基础。

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

[6]因而反对私有制财产必然反对现实的私有制,这就超越了单单反对异化劳动的抽象性。

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入手而发现了私有财产,进而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批判而反对私有制,在私有制批判逐渐科学化、实证化的同时,异化劳动这个概念也在渐渐的淡出马克思的理论地平线。

马克思并不认为所有的私有财产都是应该全力反对的;私有财产内部有不同的区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有3种表现形式,资本、劳动和地产。

无论资本还是劳动都直接是现实劳动的结果。

但地产则不然。

地产是死的、无价值的物质。

[2](第71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产的本质也逐渐由贵族特权转变为资本。

地产由不完全的资本变成资本经历了一场资本与地产竞争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活的异化劳动对死的封建遗传的胜利,是 发达的私有财产对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胜利 [2](第71页)。

当地产被消融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形式也就只剩下资本和劳动,亦即资本和工资。

从哲学人本学角度看,无论资本与工资都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因而,反对异化劳动必然要同等的反对资本与工资,要彻底的反对一切异化劳动的结果。

但此时的马克思经过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摆脱人本学异化逻辑。

工资固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但工资与资本的地位在生产中却是不平等的。

国民经济学已经 十分清楚地揭示了工资与资本利息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指出资本家通常只有通过降低工资才能增加收益,反之,则降低收益。

[2](第67页)可见,工资与资本是一对矛盾,若要扬弃这对矛盾,要么是资本战胜工资,要么是工资战胜资本。

马克思在 1844年手稿 中对私有财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 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作为劳动,即作为对自身、对人和自然界因而也对意识和生命表现来说完全异己的活动的人的活动的生产,是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因而这种劳动每天都可能由他的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沦为他的社会的从而也是现实的非存在。

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人的活动的对象的生产,在这里,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了,在这里,私有财产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特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