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的处理:输入一般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

水袋湿热敷,温度50℃左右,10-15分钟观察反应。也可用25%--50%硫酸镁或75%--95%酒精热湿敷。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

2.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

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损害。然后根据不同药物选择不处理方法。

特殊药物肌注引起硬结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目前,化疗药物治疗肿瘤以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而化疗药物的外渗指的就是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外渗引起严重损伤不仅与药物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等有关,护理实践提示腐蚀性药物的渗漏可引起组织坏死,也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一、化疗药物及其渗漏的危害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①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②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③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2、药物渗漏的病理生理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与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就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有所不同.

二、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作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就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与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处渗。 1、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①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变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有动-静脉瘘的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静脉穿刺。②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左右交替进行,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以及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③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由于深静脉插管给药也有渗漏发生,因此不能一开始化疗就选用深静脉插管给药。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9%,并不比外周静脉输液发生率低。国外Boussen等报道在205例肿瘤患者实行可置入式中心静脉通路给药,有1例发生渗漏。 2、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经可置入端口化疗可引起化疗药物的渗漏,腐蚀性药物必须在抽到回血与针头已入端口以后才能注入。危机管理策略包括仔细使用可置入端口化疗,教会病人全面了解渗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救援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是否为强碱性药物、高渗液体、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阳离子药物(钙剂)、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注意观察皮肤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0.5%的654-2局部湿敷;酚妥拉明10mg+生理盐水10ml-15ml局部环封以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缺血缺氧。(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10-15ml+透明质酸酶2000u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维生素C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ml-15ml+地

塞米松5mg-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h。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面积≥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给予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封闭→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破溃、感染时应换药处理→加强心理疏导输液反应的应急预案及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输液治疗时应加强巡视,如发生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等)应立即停止该药物输入,保留静脉通路,更换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和护士长,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吸氧、保暖等处理措施。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按病情情况进行心肺复苏、人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参考模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 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 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 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 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 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 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 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 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 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静脉输液外渗地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发表时间:2016-09-27T10:37:19.55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段焕楠[导读]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 腾冲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6791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预防和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输液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者42例,在总结以往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出现药物外渗患儿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分析处理效果。结果: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结论:针对临床中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需要从护理人员与患者两个方面加强,针对已经出现的外渗情况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减小药物外渗给患儿带来的影响。【关键词】静脉输液;药物外渗;预防与处理 临床中静脉输液是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药物外渗也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护理问题。因药物外渗患者会出现胀痛、肿胀、中度或重度疼痛[1],静脉输液外渗患者的皮肤表层也会出现异常,包含变硬、暗紫、局部红肿等等。由于药物外渗带给患者的是身体上与精神上的双重影响[2],加上也容易增加护理人员的心理负担,这种双面情况下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性会增加,介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分析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获得良好效果,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分析2014年3月-2016年3月进入我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出现药物外渗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出现药物外渗,患儿家属了解本次试验。42例研究对象男27例,女15例,年龄在1-9岁之间,平均年龄(4.19±2.02)岁。12例输入高渗性溶液,30例输入等渗性溶液。 1.2方法 42例患者均出现药物外渗情况,要求护理人员立即停止输液,保留穿刺针头,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安抚工作,与患者积极沟通。针对小范围的药物渗透,使用硫酸镁溶液湿敷,如果输入药物药量不多可以在不停止输液的情况下边输液边观察湿敷情况。 针对范围较大的药物外渗,在外渗的2天内要求患者将受累部位抬高,促进身体对外渗药物的吸收,使用50%硫酸镁溶液或者95%乙醇溶液或者针痛消溶剂进行连续湿敷。 1.3观察指标 分析42例药物外渗患者的处理情况,分为显效:患者疼痛感消失,肿胀消除,皮肤颜色转变为正常肤色;有效:皮肤存在不明显的紫色瘀斑,疼痛程度在可耐受之内,肿胀情况好转;无效:组织有硬块甚至发生坏死,疼痛感与肿胀仍然存在。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2结果 3.讨论 临床中出现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一方面与护理人员有关,另一方面与患者有关。护理人员如果缺少血管穿刺的经验,导致在穿刺过程中刺的过浅或者过深,影响一次穿刺成功率[3]。或者是在同一部位采用输液泵进行长时间的静脉输液,以及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药物知识从而导致出现药物外渗。从患儿的角度而言,因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已经出现受损,患者血管的通透性会增加,提高静脉输液外渗的可能性。婴幼儿的静脉血管比较短而且不直,加上婴幼儿输液时哭闹不容易配合,这些不仅仅会给护理人员带来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穿刺差错。体型过于肥胖和处于昏迷状态的患儿因较大的静脉穿刺难度容易出现药物外渗。 针对可能出现的药物外渗原因,临床中需要重点加强预防与处理。在预防中,首先需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护理人员尽量做到一次成功[5]。同时护理人员在进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静脉,避免对有硬结、炎症、瘢痕的皮肤下针,要选择合适针头。护理人员还需要多学习有关药物方面的知识,了解药物的用法与特性,加强临床中对滴速的控制,针对例如多巴胺等药物在连续输注的过程中最好使用留置针,并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道。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加强患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告知患儿家属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任何不适情况需要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护理人员需要重点加强病情危急的患者的静脉输液,特别是在输入具有刺激性药物的过程,最好能够先用生理盐水建立静脉通道,观察5-10分钟,确定输注通畅且无外渗现象发生才可进行输注。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的责任心严格做好输液工作。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特别是针对留置针患儿,告知患儿家属如何保护留置针,交代清楚注意事项。在输注高危药物之前向患儿家属做出必要的说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42例出现静脉药物外渗的患者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97.62%。 综上所述,针对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患儿需要做好及时有效的处理工作,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药物外渗的预防,针对不同情况的药物外渗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的降低药物外渗对患者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段立春.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2,53(21):393-394. [2]李巧燕.浅谈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27(22):102-103. [3]夏红艳.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和处理[J].中国医药导刊,2012,33(12):2179-2180. [4]关雁君.静脉输液引起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A]. 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护理学会:,2008:3. [5]崔英爱.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其预防和临床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5,51(23):260-261.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47175教学文稿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4717 5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 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 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 (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⑶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 稀释、吸收。 ⑷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 松5?10mg局部环圭寸.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轻度外渗(面积三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三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 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f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f局部皮下环封f湿热敷f抬咼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附:患者发生化疗药物外渗时的应急程序 渗出分级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完整版

静脉输液时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处置流程及演练参考脚本 场景:护士吕丹丹在巡视病房时发现12床李红正在输注化疗药物0.9%NS100ml+吉西他滨1600mg在化疗开始20分钟后,输液的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 地点:肿瘤内科病房时间:2018-4-2911:10 角色扮演:护士吕丹丹刘日凤张纯覃柳霏江丽媛病人熊毅护士长赵秀珍林医生科主任叶建忠 总导演:曾华玲 旁白: 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输液有些外渗,你先别动,我马上来处理。(关闭输液调节器,并按铃呼叫护士张纯) 护士吕丹丹:张纯,请叫12床李红的管床医生到床边来, 护士张纯回到护士办打电话(1379)林医生,12床李红病人出现了药物外渗,请您马上赶过来。 林医生:李红,有哪里不舒服呢 病人:我左手痛。 林医生:那让我检查一下看看是什么问题呢(检查后左手出现约1cm的输液外渗,局部皮肤呈红色)有点小问题,是药物外渗了,没事的了。 林医生:利多卡因2ml加地塞米松5mg扇形封闭后冰敷。 病人(熊毅):医生,这怎么办啊,会不会烂掉啊那我的药没打到血管里去怎么办,药量不够会影响治疗吗

林医生:你别急,我们会处理的。别担心,根据外渗的面积估计你的药量损失不足10%,不会影响治疗的。 返回办公室开医嘱,并电话?告知科主任 护士吕丹丹:好的,我马上执行医嘱。李红,不必担心的,我们用药之后就会好的,放宽心。 护士吕丹丹:(回治疗室准备用物) 护士刘日凤马上校对并执行医嘱,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医嘱,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双人核对药液,护士吕丹丹抽吸药液,携带用物到病人床旁。 护士吕丹丹与护士张纯再次双人核对药液。 护士吕丹丹:李红,我现在先来给你抽回血,做个封闭,会有一点疼,坚持一下,我会尽量轻一点,你别紧张啊。(由原部位抽取3—5ml血液,拔针,局部行利多卡因地塞米松放射状封闭。) 护士吕丹丹:(将病人的患肢用枕头垫高)李红,封闭已经做完了,这只胳膊垫高起来,恢复会快一些。 护士张纯:现在再给你做个冰敷,冰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轻因化疗药物刺激而引起的水肿。你先休息,待会儿我再来看你。 病人(熊毅):好,谢谢你们。 护士张纯:清理用物,洗手。(用后的物品按消毒技术规范分类处理) 护士吕丹丹:到电脑旁书写护理记录。 15分钟后护士吕丹丹:李红,你的外渗处好一些了,医生已经给你开了一支多磺酸粘多糖,冷敷6小时后到时我会交班护士帮你擦。 病人(熊毅):谢谢你,我的手会烂掉吗?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讲解学习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 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 管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 整性并导致破损。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处理 1.一般护理静脉给药过程中,如发现外渗情况,首先立即停止给药,快速拔针,按压力度适中,切忌在按压处揉动,至不出血为止。临床实践证明,在关闭输液器开关的过程中,约有0.2ml液体被挤出,而通过拔针时预先折叠距针尖2厘米处的输液管,仅挤出0.01ml 液体,几乎不引起局部肿块增大,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采用。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2.冷敷冷敷可导致血管收缩,外渗范围局限,并麻痹末梢神经,减少痛苦。减轻蒽环类抗癌药,如阿霉素所致的皮肤损伤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冷敷渗出皮肤处24~48小时(时间长短以患者耐受程度为限)。应注意控制温度,防止冻伤。 3.热敷适用于一般的药物如生理盐水、维生素、抗生素等,亦适合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长春花碱等。局部热敷可加速外渗药液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药液对局部的损伤。 二、药物处理 1.生理盐水、50%硫酸镁、75%酒精湿敷可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 2.局部封闭适用于化疗药物外渗。常用利多卡因100m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环形封闭。利多卡因可能作为激肽重要的稳定剂起到阻断疼痛的作用,有镇痛、轻微血管扩张作用。地塞米松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具有抗炎特性作用,可以减少炎症扩散,抑制炎性细胞肽的合成和阻滞磷酸脂酶A2的活性作用,中断产生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起到镇痛作用。

3.解毒剂的应用硫代硫酸钠可用做氮芥类、丝裂霉素、更生霉素等的解毒剂,可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损伤。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后局部可注射透明质酸酶,以促进药物吸收和弥散。长春新碱和阿霉素等偏酸性的药物外渗后也可用碳酸氢纳局部注射。 4.中医疗法 按照中医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原理制成的中药涂抹膏对各种药物外渗后引起的肿胀、淤血、疼痛疗效确切。如清热消肿膏外敷可治疗高渗药物输注渗漏所致的肿胀。 土豆片外敷:土豆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的功效,将土豆切成薄片覆盖在肿胀部位,妥善固定,间隔3-4小时更换一次,效果明显。既可治疗外渗,还可以降低静脉炎发病几率。 芦荟涂抹外敷:芦荟富含的多种化合物对于解决输液外渗问题都具有一定作用。如芦荟酊可起到消炎杀菌作用,异柠檬酸可以扩张血管,加速血液循环,芦荟素更是可以增加血管壁弹性。使用时只需将芦荟洗净后,除去刺和表皮,每小时涂抹患处2-4次即可。 三、外科处理 一旦患者发生药物外渗,必须连续观察和评估局部症状和体征。如保守疗法失败,溃烂形成,需请外科会诊,彻底清创或联合植皮整形手术,保住肢体的功能和外观。 药物外渗为常见的多发的并发症,往往不会引起广泛重视。但是在临床工作中因该类问题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影响疗效,同时也使医患之间增加了很多矛盾。因此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基础做起,首先掌握精湛的穿刺技术。其次认真正确掌握预防措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救治。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 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 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 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 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 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 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 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 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 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 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 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 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 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 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 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 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 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

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

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

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药物外渗的处理

精心整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 加强输液患者病情观察,对特殊用药(甘露醇七叶皂多巴胺等)要更加仔细,一旦出现外渗按以下步骤处理 1. 当输液致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 2. 3. 13-5ml 23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 加的塞米松1ml 进行局部封闭。 4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5抬高患肢。 6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7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酒精+云南白药湿敷效果不错 把土豆切成薄片敷上,干了在换一片! 对于药物外渗致组织严重损伤甚至坏死,可选用短波紫外线疗法进行治疗,效果也很好,这种处理方法已有报道。 1 温度在75%一95 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5-10ml注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 2ml+ 2ml+ )。立即用 2ml十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损害。 6?护理对策

6.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湿 外涂;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 急预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 1、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接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选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以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剂、甘露醇、50%葡萄糖等)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溶液+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输液治疗。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臂围。 9、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处理程序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2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 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物理方法 1 冷敷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2 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 40 ℃~50 ℃,24 h持续使用。 3 药物湿敷 (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

(2)推荐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 cm左右,间隔4~6 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3)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 (4)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每日4次; (5)也可涂湿润烧伤膏每日数次。 好,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 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以减少化疗药的渗出量,回抽的 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 2 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针头. 3 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加的塞米松1ml进行局部封闭. 4 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5 抬高患肢. 6 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7 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