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论文
小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相对于扩大知识面,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成为了一种问题。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灵性等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里,本文将从“阅读与人文素养”、“阅读过程在人文素养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对于人文素养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与人文素养阅读是锻炼人文素养的好途径。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阅读涉及的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感情、态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不仅仅是看文字和了解故事内容,还要借助情感去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内心。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深层含义,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体会作品内涵,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个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阅读过程在人文素养中的作用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也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情感、认识和智力水平,可谓收获丰富。
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人们在创造和传承中留下的文化符号。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智慧和精神,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满足和补充。
其次,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处理信息,扩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准确理解信息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和体验才能有效保证。
怎么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怎么把一些信息合理组合在一起并详细表达出来,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多种多样的人生感悟和意义。
阅读让我们更加敏感,是具有启迪、启示、感悟和醒世意义的。
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以不断与各类人物和文化的精神交流,从而得到受教育、折磨、鼓励和启示,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的各种规律。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论文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摘要:读书决定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以课外阅读指导为突破口,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把班级打造成一个书斋,营造出优美的读书环境,提供优越的读书空间。
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指导;读书环境;人文素质abstract:reading determines the culture and bourn of a man, and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diathesis and strength of a nation, so influence the future and fortune of country. the reading instructing is selected as breakthrough point to strengthen culture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lass should be built as a study,and people should construct an exquisite environment,provide good reading space,based on this,strengthen the after-class-reading guide,promote the human accomplishment of student.key words:reading instructing; reading environment;human accomplishment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读书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而思想又会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行为会形成一个人的习惯,最终习惯也会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整个民族的性格自然也就决定了整个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文学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文学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人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关注度越来越低。
然而,文学经典阅读却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培养了我们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文学经典阅读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
文学经典激发思考与创造力读一本经典作品,例如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雨果的小说,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
这些作品中所包含的复杂情节、深入描绘的角色和深邃的哲理都能够激发我们阅读者内在世界中原本未曾触及到的智慧和洞察力。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这两个核心能力。
文学经典传递价值观与道德准则经典作品常常会涉及到社会、伦理、道德等重大议题。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学生们能够对权利、社会正义、个人责任等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
文学作品往往展现了各种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激发了我们对于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的思考。
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借鉴经典作品中的智慧,培养出正确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文学经典培养情感温度与同理心文学作品常常涉及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历程,并真实地描述了人类的欢乐、哀伤、奋斗和挣扎。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学生们能够感受到各种情绪的表达,从而提升自己的情商和同理心。
在现今高度商业化和冷漠化的社会氛围中,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可以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并展现出真诚与尊重。
结论总之,文学经典阅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有助于拓宽思维边界、传递价值观和道德准则,还能够培养情感温度和同理心。
因此,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大对于文学经典的推广和阅读指导,并将其纳入到教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出更为全面的人文素养。
读书对人的内心修养的积极影响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读书对人的内心修养的积极影响与人文素养的提升自古以来,读书一直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整个社会来说,读书都能够带来深远的改变和积极的影响。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得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升华以及对人文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提升自身的内心修养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读书对人的内心修养的积极影响及其对人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读书对于个人内心修养的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阅读是一种独立思考的过程,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提升自身的修养。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汲取智慧和知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开放、宽容和深思熟虑,从而具备更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塑造一个内心深处更加稳定、健康和平静的个体。
其次,读书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对于人类文明的认同、尊重和理解,它包括对艺术、文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独立观点和深入理解。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和思想,体验到不同的人类命运和价值观。
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使人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自己和世界,从而培养出更高尚的情操和更深刻的人文关怀。
此外,阅读还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各类文化和传统,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
因此,读书对于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此之外,读书还可以为个人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和愉悦。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感到疲惫和焦虑。
阅读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宁静的氛围,通过深入的阅读,人们可以陶冶情操,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远离喧嚣,与自己的内心进行对话,寻找答案和思考生活中的意义。
同时,读书也能够带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共鸣,让人的内心得到愉悦与满足。
阅读让人们感受到文字的魔力和美的力量,从而在内心上得到满足和平衡。
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

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第一篇: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人文素养在阅读中提升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学生这样问我:“老师,岳飞是南宋人还是北宋人?”……我无言以对,静默了一会儿说:“你认为呢?”“嗯……好像是南宋吧!”他不很确定的回答。
“那柳永、苏轼、辛弃疾、文天祥,他们属于南宋还是北宋呢?”我继续问。
他很不好意思的说:“我南宋和北宋界限分不大清楚。
苏轼和辛弃疾是南宋的吧!”我没有继续问下去,只是让他回去把《唐诗宋词》选读文本的三、四单元——北宋和南宋词作——回去好好再看一下。
出现这样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究其原因,与我们的教育不无关系。
在文学常识退出高考的舞台后,对这方面的教学便逐渐淡化,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漠视,从而导致人文素养的缺失。
而存在问题的不止是这一个方面,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多年的语文教育并没有使学生在人文素养上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人文素养的定义的定义不一而足,著名教育学者肖川教授曾对“人文素养”的内涵进行过界定,他认为这一术语包括十一个方面的含义,在此不一一赘举。
由此我得到启发,并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人文素养的两方面内容:对文化尤其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以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而人文素养这两方面的提升都离不开大量的课外阅读。
人文素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得到提升。
这里说的阅读不是带有功利性质的为考试而进行的那种阅读,而是以认识世界、丰富情感、增加修养为目的的陶冶性阅读。
阅读是吸收人类文明精华、提高修养、增长智慧的最佳途径。
一、文化积累文化的积累必须以阅读为途径。
学生阅读的书籍越多,他了解的文学常识就越多,他的知识储备就越丰富,人文素养也会相应得到提升。
这方面的阅读必须有教师的推荐与指导。
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积累为例,我推荐学生阅读以下三方面书籍:1、浅显易懂的一些古典文化书籍。
如:《诗经》——经典的反映先秦文化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国风》书写普通民众的生活与情感,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论语》——影响中国几千年儒家经典,蕴藏着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世说新语》——学生了解魏晋人物的最好的读物;《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诗词之中的精华;《古文观止》——古代散文之中的经典篇目;中国四大古典名著;……2、古代文化名人的传记。
浅析基于人文素质教育下的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

浅析基于人文素质教育下的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文学阅读在高职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浅析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方法及其影响。
一、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重要性1.提高文化素养文学阅读有助于提高读者的文化素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作者对社会人物、历史事件、人生哲学等多方面的思考,通过对其精心构思的表述,读者能够领悟到深层次的含义,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化价值观。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大学生能够弥补自身知识结构中的空缺。
2.塑造文化认同文学作品是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加深对国家文化与历史的认知。
同时,深入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也能够加强人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更深刻的认同感。
3.提高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高职大学生发展全面人格的重要方面。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精华体现,通过文学阅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性的本质和复杂性。
同时,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过程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观察和描绘,锤炼自身人格素养。
二、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方法1.了解文学作品背景文学作品所设置的场景、人物背景、作者背景等信息,对读者理解作品及其创作特点很有帮助。
读者可以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居住地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对作品的主题及背后的寓意有更好的理解和认知。
2.关注文学作品的主题文学作品的主题在作品中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其价值观和思想内核是确定的。
读者需要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理解和掌握文学作品的主题及其思想内涵,分析和评论文学作品。
3.注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叙述方式、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手法,都能够影响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大学生需要注意到这些方面的展现,并从中读出作者的创作思想。
三、高职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影响1.塑造良好人格文学经典阅读有助于高职大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在诵读经典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论在诵读经典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摘要]文章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结合实例说明了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资源诵读经典[作者简介]罗元(1958- ),女,海南文昌人,广州大学社科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
(广东广州 510006)[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61-0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部分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部分贯穿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源。
本文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是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十分重要;第三诵读经典是汲取优秀传统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如何认识和实现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最有特色的精华部分。
1.自我身心和谐的理想人格资源。
孔子把古代文化传统加以提升,使之理论化,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仁礼之学,确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以“仁”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主导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有精神需求,最高的精神需求是道德需求,道德需求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孔子主张“圣人”“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
他还提出了“仁、智、勇”作为理想人格的三要素。
仁是德性,智是才学,勇是魄力。
理想人格要以仁为统帅,以智为基础,以勇为推动,三方面缺一不可,否则会造成人格的重大缺陷。
经典阅读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论文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性山东省苍山县东苑高级中学朱旭周雷生阅读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活动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听觉(声音)信息转换成视觉阅读信息,并把它长期的保存下来。
这样一来,人类的语言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能够比较系统的保留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的运转,是离不开阅读的,要使新一代人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和文化,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
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
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往往包蕴在经典名著中。
钱理群教授说过,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经典阅读,提升人文素养——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本性山东省苍山县东苑高级中学朱旭周雷生阅读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活动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
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听觉(声音)信息转换成视觉阅读信息,并把它长期的保存下来。
这样一来,人类的语言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能够比较系统的保留和传播。
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的运转,是离不开阅读的,要使新一代人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和文化,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中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向成年人过度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所谓经典,就是指那些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特征。
经典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提出一些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性问题。
它们与特定历史时期鲜活的时代感以及当下意识交融在一起,富有原创性和持久的震撼力,从而形成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
人类最美好的思想往往包蕴在经典名著中。
钱理群教授说过,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阅读经典名著,学生可以不断提升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从中汲取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经典是阐释者与被阐释者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
从价值定位看,经典必须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
如莎翁之于英国和英国文学,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与俄罗斯文学,鲁迅之于中国和中国文学,他们的经典都远远超越了个人意义,上升成为一个民族,甚至是全人类的共同经典。
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
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经典阅读在时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堪忧。
笔者曾经就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其他一些文化典籍的阅读状况在自己所任教的两个高三理科班中做过问卷调查。
两个班共有116名学生,其中比较系统而完整的阅读过四大名著的仅有3人,这三人可以算是出身于小知识分子家庭,主要是受父辈的影响和引导而不是自己的需求去阅读的;从未完整读过的有19人;不求甚解只为消遣而零星的读过一些片段的多达94人。
而读过诸如《史记》《战国策》《论语》等其他经典著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对于有着10多年的阅读经历的高三学生来说,这一现状是令人大跌眼镜的,凸显了经典文本的阅读在中学阅读教学中的尴尬处境。
时下,许多中学生自身人文素养的缺失与此不无关联。
二、经典阅读缺失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经典阅读的缺失是非常严重并且普遍的现象,那么造成此种结果的个中原因又是什么呢?1.大众文化的流行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好像越来越疏远。
古人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自然的生活意境应经成为今天的大多数人的一种久远的回忆。
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中,人们已经难以保存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情来品味经典。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生活方式。
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吃喝玩乐为核心,追求精神娱乐和感官享受。
单就阅读材料而言,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阅读材料大多缺乏具有永恒价值的文化元素,在内容上以通俗性和功利性为主要特征。
这一特点恰恰迎合了现代生活中的中学生的阅读心里和阅读需求。
而这种迎合带给年轻一代的影响就是造成他们心灵的浮躁,从而不愿静心潜读文化经典。
2.现代阅读方式的转变对经典文本阅读的冲击电视、网络、视频等各种电子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已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传统的阅读方式。
无论是在家里、学校,还是在图书馆等场所,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看电视或登陆网站查询,很少有人自觉地手捧书本细细品味。
而来源于电视电脑的视觉冲击很容易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即使是学习了解有关经典的知识,学生们也是喜欢通过诸如百家讲坛、电视剧等视频图像去了解。
以至于在同学们心目中,宋江就是李雪健(央视制作的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宋江的扮演者为李雪健),曹操就是鲍国安,贾宝玉就是欧阳奋强。
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形象感知的层面上,对经典文本缺乏理性的思辨,也就谈不上从经典中获取启迪和熏陶了。
3.考试的功利性对经典阅读的影响目前,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仍然有着比较大的生存空间。
即使在某些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试教育仍然披着素质教育的外衣在招摇撞骗。
考试的功利性使得日常的阅读教学在很宽广的层面上忽视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而只是注重训练学生解答阅读题目的技能。
考试中阅读文本的选择大多是近年来发表的作品,所谓的时文。
不可否认,这些文章也有很深的思想性,但命题的导向总会或多或少的令学生对传统的经典漠然置之。
有些教师甚至在平时的课堂上把教材所没有涉及的经典之作视为异类而围追堵截,不给经典保留赖以存在的空间,这更是令经典阅读慢慢凋谢。
4.教师经典阅读的不足带给学生的影响目前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大多是30-40岁的中青年教师。
毋庸置疑,他们中的大多数有着较高的素质。
他们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他们给教坛带来了新的风气,他们是教学革新的中坚力量。
但时下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得有些教师不能安贫乐道,潜心事业和学问。
这就使得有些教师对经典的阅读和积累远远不够。
现在的教师中不乏这样那样的奖项的获得者,但有时候和他们交流或是听听他们上的课,总是找不到以前的有些老师身上的那种知识和品德修养的厚重感。
教师对经典研究的不够深入也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身上的浮躁,而经典的阅读恰恰是要不得这种浮躁的。
三、经典文本阅读的建构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质的低下,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重新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框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1.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考试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仍然会长期的存在下去。
有考试,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
但仅仅是为了考试的教学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
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该摆正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大多数的学生曾有这样的体会:高一高二时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怎么下工夫,往往就是轻描淡写的去学习,可语文考试的成绩却还不错。
而到了高三年级,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系统(专题)复习之后,反而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甚至是越复习越糊涂。
我想,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课是以文本的阅读为基本内容分不开的。
按照现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例来看,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阶段恰恰是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段,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经典文本魅力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
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
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
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乳交融的。
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
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的创始人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好。
在这其中,阅读者的心境是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
阅读者用心去感悟作品,体验作品的丰富意蕴,是阅读的主要切入点,是决定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经典文本的魅力,实现经典“思想”经典“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整合语文教育资源,建构经典阅读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
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
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阅读教学中课本选文是学生阅读的最核心的内容,但仅有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利用的诸如课外读物、推荐书籍、网络、图书馆等一切语文教学资源,加以筛选、补充、整合,构建经典阅读的平台,确定阅读的范围,规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体现经典文本的感召价值,使学生在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主要参考书目:《语文教育学》(谢象贤浙江教育出版社)《教育讲演录》(钱理群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世界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文库(第三辑)》1人文素养的内涵及意义1.1 人文素养的内涵人文素养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
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人文素养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个方面。
其内容包括哲学素养、文学素养、史学素养、艺术素养等方面。
1.2 人文素养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素养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