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进口洞仰坡、端墙涌水处理措施研究
浅谈隧道洞口边仰坡滑坡问题与处理措施

加强边仰坡支护措施具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它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是个重要的环节;另外它也是保证开通运营后车辆行驶及生命的安全重要保证。所以隧道洞口边仰坡安全防护的主要具体形式表现在边仰坡的支护措施上。因此隧道洞口开挖前应该认真调查地层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时及时提请设计变更,必须保证兼顾到施工及以后的运营安全,对不良地层采取适当的加强边仰坡支护措施。特别是顺层地层,必须要求设计变更,不能等到边仰坡坍塌堵塞隧道洞门,危及施工安全是再变更,增加支护措施。洞口开挖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进洞方案,对于顺层滑坡地段,采取早进洞的原则,加强洞口支护措施,尽量缩小开挖范围,减少对顺层岩层的扰动,保证洞口边仰坡稳定安全。隧道进洞施工后,尽快安排隧道洞口段明洞及洞门施工,保证洞口安全。对于洞口顺层或节理切割严重的岩层,洞口基础开挖作业时,严格控制开挖长度,尽可能采取跳段开挖方式,防止对坡脚破坏过多导致边坡失稳。隧道洞口顺层地层,尽可能采取长锚杆或锚索加强支护措施,一般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不能有效阻止岩层顺层滑动。锚杆或锚索施工方向尽可能于层面垂直,增加其有效锚固深度。向莆铁路平城关隧道进出口边仰坡经过多次安全排查,对原设计仅采取绿色防护的边坡采取了框架锚杆梁加强,向莆铁路开通后,此段经过运营单位各方安全排查,已基本不存在边坡塌方危险。
四、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边仰坡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检查地表及坡面情况,发现开裂、滑动等现象立即采取加固措施保证边、仰坡稳定和施工安全。施工前期,针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特殊危险情况,提前预测,并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及配备应急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以防突发事件,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施工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突泥涌水、冲突、人员伤害、火灾、爆炸或因设备故障、损坏等原因造成中断施工的非正常情况。
隧洞工程涌水处理的对策和措施

隧洞工程涌水处理的对策和措施摘要: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建设和发展,我国各类大型隧洞的开发也越来越多,这给我国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隧洞工程中也时常有涌水现象发生,这一现象一旦发生对于我国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以及人民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在隧洞开发之初我们就应该重视隧洞周边的地质环境,提前进行实地勘测,尽可能避开一些地质环境不太稳定的地方,此外在建成后也要进行日常的维护检测,如果存在问题提前进行处理做好预防工作。
但是如果因为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发生涌水现象我们也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本文中我们就将针对隧洞工程中涌水现象及其处理对策和措施进行深入的探讨研究,希望可以更好地保证隧洞工程的质量,提升我国城市建设的水平。
关键词:隧洞工程;涌水处理;对策;措施我国地质环境复杂,所以为了建设很多便民的公共工程,我国的隧洞开发成为一个重要的工程建设。
但是隧洞工程的质量如果不能保证的话,对于隧洞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以及正常运行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涌水现象一旦发生对于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不仅会造成设备损坏,施工效率降低,进而导致工程延续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威胁到建设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所以对于隧洞工程涌水现象的科学处理以及及时应对都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隧洞工程涌水现象的危害以及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隧洞工程涌水现象的危害隧洞工程建设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是非常普遍的,所以涌水现象一旦发生对于周边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都可能会完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引起重视,但是很多人对于隧洞工程涌水现象的危害性了解是涌水现象是隧道工程中常见的而且危害系数极大的一种地质危害,隧道工程涌水现象在我国的各项隧道工程中都曾遇到过,由于涌水现象造成的事故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主要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影响工期,威胁安全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渗水现象,工程施工人员为了不影响工期,往往会采取一些抽水或者排水的措施,比如利用水泵抽水,通常抽水排水的时间会根据渗水的量来决定。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与应对方法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与应对方法隧道工程是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一。
然而,在隧道建设中,涌水问题常常成为一大难题。
隧道中的涌水不仅会给工程进度造成延误,还会给人员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探索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及其应对方法,对于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非常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隧道工程中常见的涌水原因。
涌水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地下水位高,二是地质构造复杂。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地质勘察和水文分析来提前了解。
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取排水措施,例如井点降水、挡水墙等,以降低地下水位。
对于地质构造复杂的情况,我们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详细的地质调查,以确定可能存在的裂隙、断层等地质问题,从而在施工中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
其次,针对涌水问题,隧道工程中有多种应对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隔水帷幕。
隔水帷幕是通过注浆技术在隧道围岩周围形成一道密实的帷幕,阻止地下水进入隧道。
这种方法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注浆材料和注浆技术,以确保帷幕的稳定性和密实度。
另一种方法是采用地下水抽排法。
该方法通过在隧道施工过程中设置井点并利用抽水设备将涌入的地下水抽出,从而降低水位,减少涌水问题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采用封堵法、围护法等多种方法进行应对。
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地质、水文、注浆等多个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解决涌水问题,我们需要在工程设计前期加强勘察和分析工作,尽可能了解隧道施工地区的地质水文情况。
在隧道施工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监测和调整,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以提高施工人员的应对能力。
总之,隧道工程中的涌水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
只有充分认识到涌水问题的重要性,加强地质和水文分析,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法,并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和调整,才能有效应对涌水问题,确保隧道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相信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涌水问题,推动隧道工程的稳定发展。
隧道涌水的处理原则及应对措施探究

隧道涌水的处理原则及应对措施探究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显著提升,致使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以建造及应用,从而为人们的日常工作及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隧道工程作为我国交通工程建设及扩展交通运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因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而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
在隧道工程项目中,涌水问题一直是持续困扰施工环节的重要问题,其不仅会存在于隧道施工的潜在风险因素中,更会因其突发性,而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对此,本文简要阐述了隧道涌水的处理原则,并针对隧道施工中的涌水现象,探讨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旨在通过本文的分析与研究,能够为隧道涌水处理工作的愈加完善,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隧道工程;涌水处理;处理原则;应对措施前言作为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多发性问题,隧道涌水现象受施工技术、地质勘探以及应急预案等方面的影响,而呈现出更为广泛且普遍的突发态势。
对此,应对隧道涌水问题做出处理,并依照处理原则,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
唯有如此,才能确保隧道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与安全,也才能为我国道路交通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愈加完善,做出相应的促进与推动。
1 隧道涌水的处治原则1.1 优先考量地质情况,做到先探后堵在进行隧道涌水处理前,应优先掌握好施工区域内的地质构造,并依照前期所进行的地质勘探信息与本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综合性的地质含水层特点分析。
随后,采用至少两种以上的探测技术,对该地质区域内的富水位置进行多次物理探测,以此对该区域内富水位置的构成形态与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做出细致的了解与确定。
1.2 以堵为主,可控引排在实施隧道涌水处理过程中,要对含水层、富水区域等所涉及的数据信息,以及生成因素等做出细致的罗列及分析,如涌水量的大小、成灾含水层对于涌水区域的静水作用压力、围岩的分布与受力情况等。
同时,采用以堵为主,可控引排的综合性治理方案来进行隧道涌水的处理。
通过此种处理方式,不仅能够确保隧道施工的质量与安全,更能為地下水资源提供出良好的保护措施。
浅谈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时涌水处治

浅谈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时涌水处治引言: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以往对岩溶水的处理方式会造成大量地下水的流失。
据统计,某些山岭隧道排水,导致居民、牲畜饮水紧张。
特别是当岩溶水CO3-等含量增高时,水的流通将给隧道结构带来极大的侵蚀作用,影响隧道的使用寿命。
岩溶堆積物因地下水的流动而坍塌下沉改变洞穴周边的应力分布形态,影响隧道的稳定。
因此,加强对告诉公路隧道施工涌水的处治意义重大。
一、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涌水产生的原因分析根据现场对高速公路隧道衬砌渗水、裂隙区域的裂缝发展、渗水流量、衬砌厚度及衬砌背后情况的调查,对涌水产生的原因初步勘定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由于受新华夏构造体系与阳城山字形体系复台影响,隧道局部地段岩层直立或陡倾,围岩节理裂隙发育,不良结构面多,以及地下水渗流引起的围岩压力加大。
因此,对隧道的围岩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第二,隧道经过长期的使用,雨季时雨水顺岩层裂隙下渗,使岩体软化,强度降低。
岩体一经扰动,松弛范围迅速扩大,随之发生初支开裂和渗水。
第三,隧道开通后,车流密度以及超载车辆较多,导致拱圈加载超过设计要求产生裂缝及渗水。
二、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涌水处治措施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可根据岩溶水对隧道的不同影响及具体施工条件,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隧道内对岩溶水的处理,应视隧道所在的地质条件,岩溶发育分带水的性质和流量大小,采取大疏,小堵,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和地表地下综合治理的方法分别处理。
大概具体处理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隧道施工并未切断地下水的主天然通道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采用排的方法可使地下水流失,影响周围环境。
因此,可采用全堵的方法。
对于大股流的岩溶水可采用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封堵法,注浆加固范围应为隧道开挖轮廓以外1~2倍洞径,注浆段长应取30 m左右,注浆孔孔径应为90~108 mm,注浆终止压力应为水压力的2~3倍,,浆液扩散半径为0.5~2.0m。
如隧道周边存在大面积湿渍或渗漏水现象,则应采取径向注浆进行封堵。
关于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处治以及预防策略的应用分析

关于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处治以及预防策略的应用分析隧道施工中的涌水渗漏问题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难题,涌水不仅会影响工程进度,还会引发安全事故,给施工带来不小的困扰。
隧道施工中如何治理涌水问题,以及预防涌水的发生,是工程施工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对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处治以及预防策略进行应用分析,以期为相关隧道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隧道施工中的涌水渗漏处治1. 涌水渗漏处治的基本原则在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问题的处治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科学施工: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和地质构造的特点,结合地层水情况,科学合理地选取施工方法和工艺。
在施工中要及时调整施工组织和工艺流程,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减少或避免涌水渗漏的发生。
(2)及时处置:一旦发现涌水渗漏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不能等到问题扩大再去处理,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影响。
(3)安全第一:在进行涌水渗漏处治时,要以保障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为首要考虑,避免因处置不当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隧道施工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涌水渗漏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处置方法:(1)封堵法:对于较小范围的涌水渗漏问题,可以采用封堵法进行处理。
封堵法主要是通过注浆、喷浆、灌浆等技术手段,将涌水渗漏的孔洞或裂缝进行填塞封堵,以阻止水的继续渗漏。
(2)隔水法:对于较大范围的涌水渗漏问题,需要采用隔水法进行处理。
隔水法主要是在隧道施工面进行加固处理,以阻止地层水的渗漏。
常用的隔水方法包括锚杆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钢支撑加固等。
(3)泵水法:对于涌水量较大的情况,可以采用泵水法进行处理。
泵水法主要是通过设置泵站,将涌水的地下水抽出排走,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减少涌水渗漏的压力。
1. 加强地质勘察在隧道工程规划和设计阶段,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勘察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地质勘察,可以了解隧道所处地质构造的情况,掌握地层构造、断裂带、岩溶地质等地质特征,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和数据支撑,从而为预防涌水渗漏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处治以及预防策略的应用分析

关于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处治以及预防策略的应用分析隧道施工中,涌水渗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涌水不仅会导致隧道施工的延误和增加成本,还会对隧道的使用和维护带来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
因此,对于涌水渗漏的处治和预防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隧道涌水渗漏的处治方法隧道渗漏主要分为三类:(1)通孔渗漏,即隧道洞壁上的孔洞会渗漏水。
(2)岩层渗漏,即隧道穿透的地层中水的压力较大,将地下水压入隧道。
(3)地下水断层渗漏,即隧道穿越地层中的水流断层,引起水流的冲击加剧渗漏。
针对涌水渗漏,一般采用的处理方法包括挂网、注浆、排水和隔水帷幕。
1.挂网法: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将网片铺设在隧道顶部和侧墙上,用来固定土石与防止岩石坠落。
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渗作用。
2.注浆法:注浆是将水泥混合物或聚酰胺树脂注入到岩石中,按照固、封、补、衬的顺序进行处理。
采用注浆技术修补后,不仅可以消除涌水问题,同时还可增强岩体的强度和密实度。
3.排水法:隧道施工时,可以利用排水技术来解决涌水问题。
在隧道洞壁开设排水孔,通过泵站将水流出来,使隧道内保持干燥。
通过排水法处理涌水问题,既能够减轻涌水对施工造成的影响,也有助于隧道的使用和维护。
4.隔水帷幕法:隔水帷幕是一种用于控制地下水的隔水结构,其主要作用是在隧道周围形成一道帷幕,以便隔离隧道内部和周围的水流,从而达到防渗效果。
以上处理方法都是成功处理涌水问题的有效手段。
在具体施工中,应根据涌水的位置、涌水量的大小、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选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1.地质勘探和评估:在隧道设计和施工之前,必须进行认真的地质勘探和评估,了解地质构造、岩石稳定性和地下水情况,为后续的隧道施工提供可靠依据。
2.预制洞体支护:在隧道施工时可以采用预制洞体支护技术,即在隧道前方先行制造出预制洞体,然后在预制洞体内进行隧道的挖掘。
预制洞体支护技术可以有效地减轻隧道的渗漏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施工效率。
3.硬岩盾构机的选用:隧道施工时的盾构机,应选择适当的类型和规格,以满足隧道的设计要求。
浅析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处理方法

浅析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处理方法浅析隧道施工中的涌水处理方法漆辉针对目前国内山区隧道围岩的地质实际情况,由于地质围岩节理发育,多为上覆含碎石亚粘土,下覆强~弱风化岩,裂隙且发育,地下水丰富,自稳能力差,围岩易坍塌。
故而隧道中的涌水处理方法,首先应根据设计文件中关于隧道防、排水构造设计资料对隧道可能出现涌水地段的涌水量大小、补给方式、变化规律及水质成份等进行详细调查,钻探及地质工作的超前预报,按照“防、排、截、堵”相结合的原则,同时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用经济合理、安全环保的治理方案,同时必须便于对隧道初期支护的施工。
本文结合安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出现的涌水情况,简要介绍几种防治方法。
1、采用超前钻孔将水排除法。
其施工技术要求是:首先应使用轻型探水钻机或凿岩机进行钻孔;其次钻孔的孔位(孔底)应在水流的上方,钻孔时孔口必须有保护装置,防止事故发生,钻孔出的水必须及时排至洞外,防止对隧道底部浸泡,造成隧底产生沉降;再次钻孔必须超前于开挖面1—2个工序进行;2、辅助导坑排水法。
其施工要求是:一是辅助导坑的设置应接近正洞标高且低于正洞的底标高;二是辅助导坑应超前正洞10m以上,至少要超前2个施工工序;在此施工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而做好防排水工作,务必将涌水或裂隙水引至洞外的排水系统之中。
3、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法堵水、止水或超前固岩注浆法堵水;在隧道施工,我们大多数都是采用此种方法,但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应做好以下几点技术要求。
一是超前小导管注浆法堵水、止水的施工要求是:(1)采用无缝钢管,其长度根据设计要求而定,管壁每隔10—20cm交错布眼,孔径6—8mm;(2)沿隧道纵向开挖轮廓线向外以10--30°的外插角钻孔,将小导管打入地层、也可以在开挖面上钻孔将小导管打入地层(根据地质的实际而定),小导管环向距离宜为20--50cm;(3)小导管注浆前,应对开挖面5米内的坑道,采用混凝土封闭,开成止浆墙;(4)钻孔及注浆顺序应由外圈向内圈进行,在同一圈内钻孔或注浆应间隔施工;(5)注浆时在孔口设置止浆阀,防止注浆时孔口跑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隧道进口洞仰坡、端墙涌水处理措施研究摘要:该文以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石郞山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介绍了隧道工程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石郎山隧道进口右洞端墙、仰坡大面积涌水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处理措施。
工程应用表明该文所提出的技术措施解决了公路隧道进口洞端墙、仰坡涌水的难题,可为国内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隧道仰坡端墙涌水
1 工程概况
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对外快速通道工程是莼湖镇与奉化城区、甬台温铁路、甬台温高速公路等连接的便捷道路。
公路等级为一级公路。
起于莼湖镇规划西环线终点,路线往西北方向,经金地村北、跨过里岙谷,隧道穿越石郎山脉,于横坑水库东侧五狮岙出洞,经上横村,然后下穿甬台温铁路,终点与奉化火车站通站道路交叉口转弯处相接,路线全长6.164km。
石郞山隧道位于莼湖镇对外快速通道上,为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隧道:左洞K1+400~K4+670/3270m;右洞K1+430~K4+680/3250m,是目前宁波市最长的公路隧道。
石郎山隧道进口右洞洞口边仰坡经历两次施工,第一次是于2011年4月20日开始按原设计图纸进行边仰坡刷坡防护。
后因护拱开挖后现场地质条件差,并结合4月28日石郎山隧道进洞施工方案专家讨论会的意见,2011年4月30日业主单位组织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于现
场根据开挖的实际地质情况和目前的征地范围,确定将右洞暗洞桩号由YK1+445变更为YK1+456。
随后5月1日开始按调整后的暗洞桩号施工,中间又因补充征地问题的影响,整个洞口的边仰坡防护及护拱浇注于5月31日才完成,2011年6月1日开始管棚施工。
在2011年5月10日第二次边仰坡防护完成后,除右洞端墙左侧上方有两个出水点,水流成细线状外,其余边坡、仰坡面基本没有渗水现象的出现。
2011年6月1日~6月5日,右洞现场开始管棚钻孔施工,根据10个钻孔的总体情况来看,暗洞前方水量较小,安装好的管棚有断续的水流呈滴状流出:0#管棚在安装Φ108钢管至30m左右时,有满管的水流出,持续时间为5min左右。
2011年6月5日凌晨开始降雨,降雨过程持续到2011年6月7日,雨量较大,根据天气预报为中雨或大雨。
降雨出现后,右洞的端墙、仰坡及安装的管棚内有水流出现,根据连续观察,水流出现的大小随降雨的周期波动。
降雨过程中水量最大,降雨结束后随之减弱(如图1,2,3)。
2 地形、水文地质情况
2.1 现场地形
从现场地形上来看,石郎山隧道进口右洞位于山谷冲沟中,西南高,北东低,汇水面积大。
南、西、北三面环山,植被茂盛。
隧道右洞洞顶上方沿隧道前进方向100m范围内为当地村民开垦的农田,田间种有桔树、花木等。
隧道左右洞中间有东西向上山道路,靠路南侧有经雨水冲刷形成的自然沟。
北侧山下有自然的冲沟一道,距隧道右洞右侧约15m左右,自项目部2011年1月进场以来,沟中水流不断(如图4)。
2.2 水文地质情况
进洞口自然坡向南东倾,地形坡度5~15°。
表部未第四系坡洪积含粉质黏土碎石,厚约7.5~19.0m,下伏基岩为玻屑凝灰岩,岩体破碎。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型潜水和基岩裂隙水。
孔隙型潜水赋存于含黏性土碎石中,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
由于地表水汇水条件较好,地下水稍丰。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基岩的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含水性和透水性差,含水不均匀,无统一的地下水位,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补给,以泉、渗流的形式排泄,动态变化大。
从现场施工情况来看,地质条件与设计图纸描述基本相符。
围岩结构松散,基本为块径不等的碎石、泥土的堆积物,在长时间没有降雨时,地下水量较少。
有降水时,地下水量明显增大。
3 涌水原因及后果
经仔细调查和分析,关于此次石郎山隧道进口右洞端墙、仰坡大面积涌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隧道洞口的地形条件决定了洞口存在很大的汇水面积,三面山体的雨水最终都汇集在洞口。
(2)隧道洞口地质条件差,因洞口位于山谷冲沟中,基本为块径不等的碎石、泥土的堆积物,结构松散,孔隙发育,有较好的过水通道。
(3)2011年6月5日-2011年6月7日的降水,持续时间长、雨量大。
若隧道进口右洞仰坡、端墙涌水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任其自然发展,一则不利于边仰坡的稳定,二则进洞后,地下水量在降雨天气将会很大,给隧道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4 处理方案及效果
4.1 处理措施
地形条件是自然形成的,基本已经无法改变,而降雨也是自然气象,更不可能人为左右。
根据以上分析的主要原因,故在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工程的辅助施工上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降雨期间的观察,距离右洞洞口上方约80m处,上山道路南侧的水沟的地表径流在此折向北东方向,在地表流动10m左右后潜入地下。
故在此(对应右线桩号YK1+537)增加南北方向水沟一道,将此处水流引致原北侧自然沟,过水断面净宽不少于1.0m,深度不少于1.0m。
(2)在仰坡、端墙目前出水位置的区域,增设Φ50的pvc管材的泄水孔,横竖间距100cm×100cm,深度不小于50cm,以能排水为准,保持水力通道畅通。
泄水管外接软管将水引流至洞口前方排水沟,避免水流直接冲刷仰坡、端墙面。
同时对目前右洞上方已经开挖的截水
沟,浆砌片石跟不上时先喷射不小于5cm的喷射混凝土做临时防护。
(3)加强进口右洞的管棚施工控制,按设计要求将管棚安装到位。
并按要求做好注浆工作,对管棚四周土体起到稳定的作用,在管棚施工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钻孔、装管及注浆安排:根据目前地质情况,必须成孔一根、装管一根、注浆一根。
注浆控制:注浆采用水泥浆—水玻璃双液注浆,考虑到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例对混合液的胶凝时间有较大影响,注浆前应进行现场试验,确定体积比例,保证管棚注浆过程中不因混合液体过早凝胶而中途造成堵管。
注浆参数:水泥浆水灰比0.8∶1;
水玻璃浓度35~40波美度,水玻璃模数2.4;
注浆压力:初压0.5~1.0MPa,终压2.0MPa;
注浆压力达到2MPa,并持压5min以上,注浆浆液达到设计80%以上时,可停止注浆。
对安装长度不够管棚的处理:
对目前已经安装的2#(14m)、6#(16.03m)及10#(19.9m)管棚,将管拔出后用潜孔钻清孔重新装管,拔管尽量安排在水量较小的时间,尽量避免二次塌孔。
如中间出现因地质、水文原因塌孔,在现有条件下安装不到位的情况,在洞身开挖时,对管棚长度安装不到位的部位根据2011年5月11日上报,经监理、设计及业主单位同意的《石郎山隧道进口端左洞部分管棚长度不足处理施工方案》补打双层的Ф42×4mm超前小导管,外插角10~15°,环向布置间距30cm,层距25cm,层间错开15cm 布置。
每环打入长度4.5m,纵向水平搭接长度为2m。
超前小导管与管棚的搭接长度不小于4.0m。
(4)对洞口段拱顶位置的系统锚杆调整至边墙、拱腰位置,以充分发挥锚杆功能。
4.2 处理效果
按设计方案处理后,即使是降雨量达到了50mm/h,石郎山隧道也未出端墙涌水问题,因此,处理效果良好。
5 结语
隧道进口洞仰坡、端墙涌水的问题不及时解决,不利于边仰坡的稳定并给隧道施工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以浙江省奉化市莼湖镇石郞山隧道施工为工程背景,结合隧道工程概况和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石郎山隧道进口右洞端墙、仰坡大面积涌水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处理措施。
工程应用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技术措施解决了公路隧道进口洞端墙、仰坡涌水的难题,可为国内外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贵仁.隧道工程防治突水技术简介[J].四川建筑,2008,28(5):192-193.
[2] 闫清卫,李志军,向亮.大柱山隧道地质调查研究[J].四川建筑,2009,29(4):73-75.
[3] 李建军.大相岭隧道挤压变形段涌泥涌水处理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10(8): 27-30.
[4] 李建军,杨鲜明,黄水亮.大相岭隧道涌水塌方处理技术[J].路基工程,2010(6): 20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