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史
汉语史稿

汉语史稿*汉语史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反切反切是中国古代的拼音法,用两个字合注一个音,称为“某某切”。
反切上字取声母,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如:东,德宏切。
*平水韵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同用。
南宋平水刘渊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人渐为106韵,称为平水韵或“诗韵”。
*摄、两呼、四等、等韵学韵母中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部分相同的一组韵即为一摄。
各摄的字分为两呼,即开口呼和合口呼。
每呼分为“四等”,等指的是声音的洪细。
研究韵图和语音系统的学问叫作“等韵学”。
*同声必同部清代学者段玉裁提出“同声必同部”,意思是说,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一定同属一个韵部,也一定和诗经的韵脚相符,因为先秦的韵部是由诗经的韵脚概括出来的。
*骈词骈词是一个词的旧形式和新形式同时存在。
旧形式往往只残存在书里语言里,而新的形式则存在口语里。
例如,上古音的“呼”[xua],变为中古音的“唤”[xuan],“呼”和“唤”就是骈词。
*对转、旁转骈词中,声母和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鼻音韵尾或有或无,这叫做“对转”或“阴阳对转”。
如:“呼”和“唤”,“逆”和“迎”。
骈词中,主要元音相近,叫做“旁转”。
有时候连主要元音也完全相同,只是韵头小异或声母小异,古人不叫旁转,现在我们也归入旁转。
如:“域”和“国”,“观”和“看。
”*字形的变迁迁包括字体(文字的笔画姿态)的变迁和字式(文字的结构方式)的结构方式。
*三十六字母和切韵声母的主要区别是:(1)唇音分化为重唇(双唇)和轻唇(唇齿)两类了。
(2)庄系和章系合流了(3)云母从匣母中分化出来,并同余母合流了。
*浊音清化从中古到近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趋向于简化。
最普遍存在的一个简化规律就是浊音清化。
浊音清化的规律是:(一)如果这个浊声母是一个破裂音或破裂摩擦音,那么:平声字变为吐气的清音;仄声字(上、去、入三声的字)变为不吐气的清音。
汉语史稿

第1章绪论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汉语史的对象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是怎样形成的,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词汇是怎样形成的,古代汉语经过了三千多年的渐变,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了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先秦汉魏隋唐宋元明清现代语言各构成部分----语音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汇语义的发展汉语史的任务通过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汉语的特殊的内部发展规律。
特殊规律: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由具体语言的构成特点制约。
汉语史的性质汉语史是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汉语发展的历史,研究任务是发现规律,汉语史的性质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与汉语史密切联系的学科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包括共同语和方言普通语言学(一般规律)中国史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发现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了解现在,更彻底地了解现代汉语,为现代汉语规范寻找历史的根据。
把握发展方向,促进现代汉语有规律地健康发展汉语史的根据1.现代方言语言在不同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同一语言现象在不同地区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代表某一语言现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正可以从地域上的差别去探索有关现象的发展过程。
粤方言保留中古入声韵尾,赣方言合并,北方话入声消失,可以考察入声从有到无的发展过程。
2.亲属语言用历史比较法考察亲属语言的差异,可以证明古汉语在语音语法语汇各方面的情况。
3.历代的字书,古书的注解,记载古音、古义4.甲骨文、金文借助这些文物,方能接触三千多年前的汉语。
5.汉字的结构。
表意字,分析字形探求本义,从本义分析引申义。
形声字,造字之初,同声符的字读音相同相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这是语音演变的结果,考察声旁和整字的读音差异,或者同声符的字的读音差异,考察语音演变。
假借字和本字,音同音近,现在读音相去甚远,语音演变的结果。
6.韵书、韵图汉语语音史的主要依据。
7.韵文,从诗文用韵看到古韵的痕迹,考察韵母系统。
8.姓氏、地名保存古音。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汉语史知识点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今天的汉语体系。
在汉语史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
本文将就汉语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汉语的起源和发展。
一、古代汉语的起源汉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商周时期。
在商周时期,中国的文字系统逐渐形成,汉语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
最早的汉语文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和金文,这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代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金文则是商周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青铜器上,用来记录当时的礼制、文字、音乐等方面的信息。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开始进入成熟期,文字系统也逐渐完善起来。
在战国时期,古代汉语逐渐形成了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后,书面语逐渐取代了口头语成为了官方语言,古代汉语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汉字的发展汉字是汉语文字的基本元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汉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最早的汉字形式。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了文字,规范了汉字的书写规则,这是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从此以后,汉字逐渐成为了中国的官方文字,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标志。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值得我们了解。
比如,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字体形成了不同的书体,如楷书、行书、草书等,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格。
另外,汉字的发展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这些文化对汉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语的发音问题汉语的发音问题一直是学习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都是汉语发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汉语时期,汉语的发音规则主要由天然的发展而来,没有明确的体系。
而在宋代,有人提出了“等韵”的说法,认为汉语的韵母有等级之分,这是中国语音学史上的一次重要突破。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

《汉语史》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汉语史:汉语史是对汉语从古至今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的历史变化。
2. 上古汉语:上古汉语是指从先秦到汉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
3. 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指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在上古汉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变化。
4. 近代汉语:近代汉语是指从元代到清代这一时期的汉语,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和变化,逐渐接近现代汉语。
5. 方言:方言是汉语在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变体,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化特征。
二、填空题1. 汉语史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______、词汇史、语法史和文字史等方面。
答案:语音史2. 上古汉语的代表文献有《诗经》、《尚书》、《周易》等,其中《诗经》的语言被称为______。
答案:雅言3. 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______音系。
答案:中古音4. 近代汉语的词汇发展中,外来词大量涌入,如“沙发”、“巧克力”等,这是由于______的影响。
答案: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5. 汉语方言可分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和闽方言等七大方言区,其中______方言区使用人数最多。
答案:北方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时期不属于汉语史的研究范围?A. 先秦B. 秦汉C. 魏晋南北朝D. 近现代答案:D2. 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古汉语的特点?A. 语音上有四声的分化B. 词汇上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词语C. 语法上出现了双音节化的趋势D. 文字上开始使用楷书答案:D3. 下列哪个方言区的语音特点与其他六个方言区明显不同?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客家方言D. 粤方言答案:D4. 下列哪个词语属于近代汉语中的新词?A. 马车B. 飞机C. 龙D. 蛇答案:B5. 下列哪种语言现象反映了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A. 北京话中的儿化音B. 广东话中的六声调C. 湖南话中的入声消失D. 四川话中的轻声答案:C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汉语史的研究内容?A. 语音史B. 词汇史C. 语法史D. 文字史E. 修辞史答案:ABCD2. 下列哪些因素影响了汉语史的发展?A. 社会变迁B. 文化交流C. 政治变革D. 经济发展E. 地理环境答案:ABCDE3. 下列哪些词语反映了汉语词汇的变化?A. 新词B. 外来词C. 古语词D. 方言词E. 行业术语答案:ABCD4. 下列哪些方言区属于汉语方言的七个大区?A. 北方方言B. 吴方言C. 粤方言D. 英语方言E. 法语方言答案:ABC5. 下列哪些现象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历时变化?A. 动词后缀的变化B. 句法结构的简化C. 量词的出现和变化D. 语气词的增加和变化E. 词序的变化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汉语史只研究古代汉语,不涉及现代汉语。
汉语史(全套课件247P)

外部原因指某种社会条件引起的语言变 化。例如第一人称代词“朕”,先秦本 为上下通称,自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 曰‘朕’”以后,这个词就变成皇帝的 专称。“癌”,《中华大字典》(1915) 读若“喦(yán)”,注云:“脏腑所生毒 瘤也。” 1953 年出版的《新华字典》仍 然音yán。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才 改 音 ái , 使 “ 癌 症 ” (cancer) 跟 “ 炎 症” (inflammation) 有所区别。这些变 化都不是语言的的产物,为 社会所制约,具有社会性。个人不能创造语言, 也不能违背语言的规则去使用语言。古书里的 词语通常都会多次出现,而不会只出现—次, 这也是社会性的体现。《论语》里动词“问” 的间接宾语前面一定要用介词“于”。如“叶 公问孔子于子路”(《述而》),“季康子问政 于孔子”(《颜渊》),“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 贾”(《宪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 寡”(《泰伯》)。《左传》里“问”的用法也 是这样。这不是哪几个人的规定,而是社会约 定俗成的结果。
二、研究汉语史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汉语史的目的: 研究汉语史就 是要弄清汉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语 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了解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 探索这些发展变化的特点和原因,揭 示出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
研究汉语史的意义有: (1) 为我国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服务 。通过对汉语史的研究, 我们不仅可以对汉语的发展历史有比较 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能够解决中国古 代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中存在的有 关语言文字方面的若干实际问题。这样 研究汉语史就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作出学科研究的实际贡献。其实, 建立科学的汉语史本身,就是我国社会 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研究汉语史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一点思考

关于汉语史分期的一点思考
汉语史的分期是对汉语发展、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总结,这也是汉
语史(言语)学研究的基础。
首先,汉语史可以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两个时期。
上古汉语大致
是指从公元前170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年就是秦朝统一六国的时候,这段时期汉语从野蛮语到文明语发展,其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汉
语出现了笔画、正式条理结构等等。
中古汉语可以从公元前221年到
清朝灭亡。
中古时期汉语的主要发展是书面文字的制定,书面汉语的
制定也极大地推进了汉语词汇和文法的发展,比如“汉语方言统一”,“五音统一”等等。
此外还有汉语的近古时期,大致是指从元朝到清朝的时期。
这一时期
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古代成书的结构被精炼到完整,文言文逐渐被普及,口语也随之发展,汉语词汇更加完善,普通话也出现了。
最后,我们可以把汉语史分为现代汉语时期,从清朝灭亡到现在,汉
语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汉字也推出了大量的改革,
比较系统地刻画了汉字的拼写规范和汉语护颜,文言文也出现了改写
的版本,普通话的书写和口语也越来越丰富,这也是汉语史上比较重
要的一个时期。
总而言之,汉语史的分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汉语发展的变化,
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今天对汉语的理解和运用的。
汉语史稿文档

汉语史稿概述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发展历史悠久。
本文档将以汉语史为主题,从汉字的起源、汉语的演变、汉语的变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1. 汉字的起源汉字是汉语的书写系统,拥有数千年的历史。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占卜的信息。
金文是商朝末期至西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用于纪念和记录重要事件。
汉字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整理,逐渐形成了现代汉字体系。
2. 汉语的演变汉语经历了演变的过程,从古汉语逐渐发展为中古汉语,最终发展为现代汉语。
古汉语是指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汉语,该时期的汉语音韵系统略有不同于现代汉语。
中古汉语是指公元7世纪至公元14世纪的汉语,这一时期的汉语在音韵系统上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语从公元14世纪起逐渐形成,并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3. 汉语的变体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分布范围广泛。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中,汉语存在着一些方言和口音的变体。
方言是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异的语言形式。
汉语的方言包括粤语、闽南语、吴语等,这些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
此外,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和城市中,人们也会使用不同的口音和词汇,这些口音和词汇也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变体。
4. 汉字的重要性和挑战汉字是汉语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意义。
汉字不仅用于汉语的书写,也影响了其他语言的文字系统,如日语和韩语。
然而,学习汉字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汉字的复杂结构和大量的字形,学习者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来掌握汉字的书写和意义。
5. 汉语的未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并融入到不同的领域中,如商务、文化交流等。
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汉语的学习和传播提供了更多便利。
汉语史问题总结(附答案)

简答题1.何谓汉语史?所谓汉语,是指汉族人民所说的语言。
汉语史则是研究汉语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内部规律,即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即指针对所有语言的共同规律。
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就是语言的一般规律之一。
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2.试述汉语史的研究意义。
⑴研究汉语史可以重建汉语历史,深化充实汉语文明史的内涵。
⑵对更好了解现代汉语,尤其是现代汉语方言,意义重大。
可以预测汉语的某些发展方向。
为制定语文政策提供支持。
⑶对普通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⑷汉语教育者和文化工作者须懂得起码的汉语史知识。
3.汉语史研究可以分那几个阶段(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分为几个阶段)?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⑵语音研究阶段南北朝初(5世纪)——明末(17世纪)魏晋南北朝是中国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汉语音韵学,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
代表作:《切韵》;《广韵》;《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洪武正韵》、《中原音韵》⑶全面发展阶段清初(17世纪)到现在清初到现在是中国语言研究最有成绩的时代。
《康熙字典》;《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经籍纂诂》;《说文》四大家:《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音学五书》;《马氏文通》(朴学、金文学、甲骨学)。
4.研究汉语史的根据(材料)有哪些?⑴历来保存下来的书面语言;如研究商代语言,少不了甲骨文。
⑵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说文解字》《中原音韵》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平水韵:十三世纪时,平水刘渊著《王子新刊礼部韵略》,索性把同用的韵(广韵206韵)合并起来,成为107韵,后来又有人并为106韵。
阳声韵:鼻音韵尾m、n、
p、t、k
2.尖团音合流:(见)g、k、h +i、ü→j、q、x
(精)z、c、s
3.浊音清化:平声归送气,仄声归不送气。
4.平分阴阳:清归阴平,浊归阳平。
5.入声消失:全浊归阳平,次浊归去声。
看下字的声调平—送气
徒(定)公(平)tóng 仄—不送气
唐(定)割(入)dá平分阴阳,看上字声母清—阴平
浊—阳平
全浊—阳平
次浊—去声
6.古无轻唇音上古:帮、滂、并、明中古:非、敷、奉、微(同声必同部,音近义通)古无舌上音上古:端、透、定中古:知、徹、澄
7.如字:凡是字用本义,按照本音读出。
读破:凡是转化后的意义,按照变化后的声调读出,由于转化的意义大多读去声,古人称为“读破”。
8.系词(是):是在判断句中把名词谓语联系于主语的词。
①名词不需要系词的帮助可以构成判断(者、也……)②有“者”字后,句末可以不用“也”字。
9.宾语前置的类型(需举例)
①完全抛弃旧形式,仅留下若干残迹。
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
②完全保存旧形式,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③“之”、“是”帮助宾语前置(复制代词),是之、是、之、是之谓。
④新旧结构同时存在,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可前可后。
10.使成式是一种短语的结构方式。
从形式上说,是外动词带着形容词(修好、弄坏),或者是外动词带着内动词(打死、救活);从意义上说,是把行为及其结果在一个动词性短语中
表示出来。
这种行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种结果,所以叫做使成式。
11.被动式:具有结构特点的被动式,而不是概念上的被动。
①先秦被动式可分为三种:“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
②汉代两种形式:“为……所”式、“被”字句(后起句)与“见”字句相似。
12.处置式:就形式上说,它是用一个介词性的动词“把”字,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一定要把淮河治好),就意义上说,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表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一种处置。
13.什么叫做句法的严密化?汉语的句法是怎样由简单向复杂发展的?
(1)句法结构的严密化:一方面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个句法成分富有逻辑性,经得起分析;另一方面,要求语言简练,语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表意完善严密)。
(2)发展过程:所谓严密化,是指句子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
①甲骨文、书经的句子非常简单。
《书经》里,复合句中分句之间的关系用意合的方法来表现,从句法上看不出逻辑关系。
在《易经》、《论语》中虽用“故、况、则”等连词表示,但句子结构比较复杂而严密。
②战国以后,汉语的句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句法结构比春秋时代复杂严密,有利于比较严密的思想的表达。
③汉魏基本承袭战国时代,基本无发展。
④唐代佛教的传入,汉语的句法严密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佛教思想强调逻辑关系,一方面把要说的话尽可能概括出来,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另一方面把零星的短句合成长句,联系更紧密,表达更简练。
⑤五四以后,汉语的句子结构,在严密性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方面要求主谓分明、脉络清楚,每个句法成分富有逻辑性,经得起反复分析;另一方面又要求语言简练,涵义精密细致、无懈可击。
14.有关肢体的基本词在汉语史上的应用情况
①肢体的名称稳固性不如自然现象的名称。
几千年下来沿用的只有“心”、“手”等少些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否则厥心违怨)
②多数的肢体名称,如“耳、身、眉、鼻、发”等,到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双音词的词素。
③有些肢体名称,如“首、领、面、目、口、齿、足、肌、肤”,上古属于基本词汇,到后代被口语所代替。
螓首蛾眉皆再拜稽首美目盼兮
15.佛教借词和译词对汉语的影响
①一些佛教用语只能通行于研究佛教经典的少数人中间,不能成为全民的语言。
(禅:静虑。
般若:智慧。
兰若:僧舍。
菩提:觉。
)
②有一些佛教用语进入全民语言,家喻户晓。
(佛:浮屠。
塔:浮图。
僧:僧伽。
阎罗:鬼王。
)但这些词还令人意识到是佛教用语,不算深入到汉语血液里。
③还有一些佛教用语,已深入到汉语的血液里,不能再意识到它们的来源。
(世界:天下。
现在:见在。
因果:因依,果实=报应,结果,由结成果实引申为原因所造成的后果。
圆满,魔鬼。
)
16.现代汉语新词产生的两个特点:尽量利用意译;尽量利用日本译名。
17.同类词:主要是结合汉字的偏旁来谈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同源词:主要是结合语音来谈词与词之间的亲属关系。
18.同部首的词就词源而论应该是同类词。
不同部首,但是部首意义相通的,也可认为是同类词。
19.在人类创造语言的原始时代,词义和语音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
但是,等到语言的词汇初步形成以后,旧词与新词之间决不是没有联系的。
声音相近而意义又相似的词往往是同源词。
20.“引申”是从本来的意义生出一个新的意义来,旧意义和新意义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说明的。
21.词义的变迁:词义的扩大江、河、脸
词义的缩小瓦、谷、生、舅姑、子
词义的转移玄、穷
小→大→小:细、虫感情色彩变化:谤、乖、爪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