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垂炎

合集下载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田 斌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CT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图3B)。

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8cm~3.6cm,最大病灶约:3.6cm×2.3cm,最小病灶约:2.0 cm×1.8cm。

周围脂肪组织:12例病灶边界均模糊,周围脂肪间隙见程度不同的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

邻近腹膜及肠壁改变:6例病灶邻近腹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例病灶可见邻近结肠肠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4例患者在3~5天后腹痛症状缓解,12例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后随访观察,2周左右临床症状均消失。

1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周围炎症明显吸收、消失(图3C)。

图1A-图1C 25岁,女性,右下腹痛。

图1A:CT轴位平扫示升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中央见点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见絮状密度增高渗出影。

图1B: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梭形。

图2A-图2C 31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2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旁一“戒指样”脂肪密度病灶(箭头所示),边缘呈 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2B: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絮状渗出影。

图2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典型“戒指样”改变。

图3A-图3C 35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3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3B:CT轴位增强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小圆形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腹膜明显增厚。

图3C: 2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

1A 1A 3A 1B 2B 3B 1C2C3C3 讨 论3.1 肠脂垂的解剖基础及APEA的发病机制 肠脂垂是沿着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层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是盲肠[4]。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2. 3 副作用 68 例患者在使用灯盏细辛时,未发现明显的
死性 MI 的发生明显减少( P < 0. 05) ,心电图 ST 缺血性改变
毒副作用,仅有轻度头晕 1 例,面部潮红 1 例,皮肤瘙痒 1 明显改善( P < 0. 05) ; 两组随访期,观察组复发性 AP,HF、心 例,但均较轻,无需特殊处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测定血、 律失常、非致死性 MI、因缺血发作需再住院治疗的发生明显
作者单位: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
部分患者有轻度发热、白细胞升高及轻度反跳痛。 1. 2 检查方法 采用西门子公司生产的 SIEMENS Somaton Sensaton16 层螺旋 CT 扫描,扫描条件为: 120 kV,160 mAs,扫 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层厚 8 mm,扫描结束后常规进行 1 mm 薄层重建及必要的三维重建。其中 1 例患者因急腹症 就诊,未行肠道准备,其余患者检查前 1 ~ 2 h 口服 2% 稀释 泛影葡胺 800 ~ 1000 ml。增强患者扫描时经肘静脉静脉注 射对比剂( 优维显 300) 90 ml,注射速率为 3 ml / s,增强扫描 的时间一般在 60 ~ 90 s 之间。 2 结果 2. 1 CT 征象 压痛部位结肠旁可见与结肠壁相连肿块,近 似于乳腺密度,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邻近脂肪间隙 模糊,局部腹膜增厚。
原发性肠脂垂炎的 CT 诊断
·临床案例·
季涛 左云海 王钦习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的 CT 检查分析,了解其 CT 影像学表现,评估 CT 诊断 价值,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 对 2007 年 9 至 2009 年 9 月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 9 例患者的 CT 检查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8 例诊断为原发性肠脂垂炎,1 例误诊为阑尾炎。结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 检查可以较明确的诊断。

肠脂垂炎和憩室炎影像学鉴别诊断

肠脂垂炎和憩室炎影像学鉴别诊断

Normal Epiploic Appendages in Patients with Ascites on US
Ascites
*
Ascites
*
Ultrasound with power Doppler
Vriesman AC. Abdominal Imaging. 2002; 27: 20-28.
Before interpreting Ms. J’s abdominal CT, let’s learn about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diverticulitis, and how they are diagnosed
radiologically…
Anatomy: Epiploic Appendages
Epiploic Appendagitis on CT: Companion Patient 1
Parietal peritoneal thickening
Coronal CT with IV contrast
PACS, BIDMC
Fat-density ovoid lesion surrounded by hyperattenuating ring of thickened
Fat-density ovoid lesion with hyperattenuating ring and surrounding inflammation
CT pelvis with IV and PO contrast
PACS, BIDMC
Epiploic Appendagitis on CT: Central Dot Sign
• Ovoid pericolic lesion of fat density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发表时间:2013-04-28T14:38:22.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光俊[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刘光俊(四川省盐源县树河中心卫生院 615702)【摘要】目的:认识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误诊原因,本文将分析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局限性腹部剧烈疼痛。

16例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9例治疗11-14天痊愈出院,有4例治疗18-20天痊愈得到出院。

结论: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须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T影像征象的认识,必要时行腹腔镜或手术探查有助于确诊。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讨论【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56-02 前言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因为它和憩室炎,阑尾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被誤以为是憩室炎或阑尾炎。

随着CT的使用被人们所熟悉。

采取腹部CT检查可以容易地提高诊断率,可以完全避免进行手术。

以抗炎止痛疗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就可以治愈。

而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临床上很少见的急腹症,其临床表现与外科的阑尾炎相似,出现腹痛和恶心,并无特异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

男17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均以腹疼就诊,有21例中度以上肥胖,8例体重正常,右侧腹疼痛14例,左侧腹疼痛15例,疼痛时间3~5天不等,多数于发病后1小时至1天到医院诊治,部分病例于疼痛2天后就诊,全部病例无恶心、呕吐,恶心、无腹泻等现象。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7-11-06T15:46:10.5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作者:商利飞高翔豆永升[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033)【摘要】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结果:9例发生于乙状结肠旁,4例发生与降结肠旁。

特征性表现为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旁类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条状高密度环征,环边缘毛糙。

讨论:PEA大多数患者具有自限性,常不需要手术干预,经过抗炎、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肠脂垂炎;肥胖;多排CT;自限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43-02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是由于肠脂垂内的血管扭转、闭塞,进而引起脂肪坏死所致。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3名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多排CT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病对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性;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

其中11例体型偏胖。

10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疼痛,2例表现为中下腹疼痛,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liance CT 64 Slice CT扫描。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s,层距层厚3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

13位患者均为平扫,4位患者为住院病人,有充分肠道准备,9位患者为急症病人,未进行肠道准备。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

肠脂垂的名词解释肠脂垂是一个医学术语,用以描述肠道内的一种生理现象。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胃和肠道组成,其中肠道又可分为小肠和大肠。

肠脂垂是指位于大肠内的一段小而弯曲的结构,其形状类似于暗色的脂肪条纹。

肠脂垂在解剖学上被称为"appendices epiploicae" ,由由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组成的小憩室。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可能有数十个甚至上百个肠脂垂分布于大肠上的不同位置。

它们通常位于大肠的两侧,挂在大肠外层的脂肪组织上。

肠脂垂的大小、形状和数量不一致,每个人的消化系统中都存在差异。

其主要功能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它们可能起到缓冲和保护大肠的作用。

通过脂肪垫的存在,肠脂垂可以减少腹腔内器官的摩擦,减少身体在运动时的不适感。

然而,当发生肠脂垂炎时,肠脂垂就成为了一个医学问题。

肠脂垂炎指的是肠脂垂发生炎症和感染的情况。

肠脂垂炎可能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阻塞或感染进而引发,这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但一旦发生则需要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肠脂垂炎通常会表现出剧烈的下腹痛、腹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而通过腹部超声、CT扫描等检查手段,医生可以发现肠脂垂有异常增厚及积液等征象。

通常,对于轻度肠脂垂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和休息来缓解症状,但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尽管肠脂垂的疾病相对较少见,但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来说,了解肠脂垂的存在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特别是那些有消化系统相关问题的患者,如慢性胃肠道炎症、结肠息肉等疾病,肠脂垂的存在可能会对诊断和治疗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肠脂垂分割的现象。

肠脂垂分割是指肠脂垂的一部分与大肠相连,而另一部分独立存在。

尽管肠脂垂分割在一般情况下并没有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肠脂垂扭转或引发炎症时,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

综上所述,肠脂垂是肠道内的一种生理特征,它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肠脂垂扮演着缓冲和保护大肠的作用。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发生肠脂垂炎时,肠脂垂可能会引发不适和并发症。

急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硬化性肠系膜炎: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非特异性感 染和纤维化。
*Rao PM. Misdiagnoses of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Am J Surg 1998
急性肠脂垂炎
病因和并发症:
A.扭转感染(73%) B.嵌顿疝(18%) C.肠梗阻(8%) D.腹膜内游离体(<1%) E.肠套叠(<1%)
急性肠脂垂炎 急性肠脂垂炎各部位发生率
/bbs/thread/20698179#20698179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肠脂垂炎
正常脂肪垂 起源于结肠浆膜面的腹膜小袋状结节,蒂部带
有血管,常与结肠憩室合并存在,由脂肪组织和血 管组成。长约0.5-5.0cm。
Alpa G. Garg. Inflammatory Fatty Masses of the Abdomen. Semin Ultrasound CT MRI, 2008,29:378-385
Ajay K. Singh. 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Its Mimics. RadioGraphics,2005,25:1521–1534
网膜梗死 急性网膜梗死,与结肠不接触
网膜梗死 F-6y,急性网膜梗死,病灶长约6.5cm
网膜梗死 网膜梗死的进展(3年)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憩室炎
临床表现:年龄较AEA更大些,常有恶心、呕吐、发 热、WBC增高和反跳痛,多有弥漫性下腹痛
CT表现:类圆形脂肪密度病变

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42中国乡村医药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闵 华 张陈斌 张宏远 李伟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主要是因扭转、静脉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

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以CT 最常用。

该病临床表现和急腹症早期症状很相似,往往被误诊成阑尾炎、胆囊炎等,延误治疗[1]。

为确保PEA 及时有效治疗,需早期确诊。

本文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 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PEA 患者20例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1.8±2.7)岁,病程(3.5±0.9)天。

患者对应病灶位置均有压痛或反跳痛,白细胞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8例(40.0%),轻度发热4例(20.0%)。

由具有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两人参照CT 影像学诊断标准[2]进行分析,主要掌握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等。

1.2 诊断结果及CT 表现 病灶位于降状结肠旁11例(55.0%),乙状结肠旁5例(25.0%),升结肠旁3例(15.0%),回盲部旁1例(5.0%)。

病程:进展期(1天以内)12例(60.0%),早期(1~5天)、恢复期(5天以上)各4例(各20.0%)。

患者病灶均呈圆状或椭圆状,直径1.1cm ×1.2cm 至2.6cm ×3.4cm ,边缘为环形高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渗出影。

早期病灶属于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薄于环壁(图1);进展期病灶内可见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增厚,周围系膜肿胀(图2);恢复期病灶变小,形态不规整,环壁变薄(图3)。

作者单位:314502 浙江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闵华、张陈斌、李伟民) ;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张宏远)通信作者:闵华,Email:minhua-2005@1.3 手术及病理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15.0%),术中可见结肠旁脂肪呈垂扭转,颜色暗红,周围系膜增厚,相关结肠壁充血水肿,为坏死组肪组织;17例(85.0%)通过肠镜、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经对症用药后病灶及临床症状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