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垂炎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MSCT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

·15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DEC. 2023, Vol.21, No.12 Total No.170【通讯作者】田 斌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152·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12月 第21卷 第12期 总第170期CT增强:病灶边缘呈环形强化(图3B)。
病灶大小:病灶直径约1.8cm~3.6cm,最大病灶约:3.6cm×2.3cm,最小病灶约:2.0 cm×1.8cm。
周围脂肪组织:12例病灶边界均模糊,周围脂肪间隙见程度不同的絮片状稍高密度渗出影。
邻近腹膜及肠壁改变:6例病灶邻近腹膜出现不同程度增厚,2例病灶可见邻近结肠肠壁增厚,伴周围渗出性改变。
4例患者在3~5天后腹痛症状缓解,12例患者在对症治疗之后随访观察,2周左右临床症状均消失。
1例患者2个月后复查,周围炎症明显吸收、消失(图3C)。
图1A-图1C 25岁,女性,右下腹痛。
图1A:CT轴位平扫示升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中央见点状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见絮状密度增高渗出影。
图1B:邻近肠壁稍增厚。
图1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梭形。
图2A-图2C 31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2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旁一“戒指样”脂肪密度病灶(箭头所示),边缘呈 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2B:病灶周围脂肪间隙内可见絮状渗出影。
图2C:CT平扫冠状位病灶呈典型“戒指样”改变。
图3A-图3C 35岁,男性,左下腹痛。
图3A:CT轴位平扫示降结肠旁一卵圆形脂肪密度团块影(箭头所示),周边呈环形稍高密度影。
图3B:CT轴位增强示病灶呈环形强化,中央见小圆形稍高密度影,病灶周围脂肪间隙模糊,邻近腹膜明显增厚。
图3C: 2个月后复查,病灶明显吸收。
1A 1A 3A 1B 2B 3B 1C2C3C3 讨 论3.1 肠脂垂的解剖基础及APEA的发病机制 肠脂垂是沿着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脂肪小突起,由肠壁浆膜层下的脂肪组织聚集而成,多见于乙状结肠和降结肠,其次是盲肠[4]。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和讨论发表时间:2013-04-28T14:38:22.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光俊[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刘光俊(四川省盐源县树河中心卫生院 615702)【摘要】目的:认识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误诊原因,本文将分析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和治疗。
方法:对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9例患者临床均表现为持续性、局限性腹部剧烈疼痛。
16例治疗一周后痊愈出院,9例治疗11-14天痊愈出院,有4例治疗18-20天痊愈得到出院。
结论: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须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CT影像征象的认识,必要时行腹腔镜或手术探查有助于确诊。
【关键词】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治疗讨论【中图分类号】R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56-02 前言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一种少见病 ,发生这种病是由于扭转或自发的静脉血栓引起的缺血所致。
因为它和憩室炎,阑尾炎有相似的临床表现,所以容易被誤以为是憩室炎或阑尾炎。
随着CT的使用被人们所熟悉。
采取腹部CT检查可以容易地提高诊断率,可以完全避免进行手术。
以抗炎止痛疗法为主的保守治疗就可以治愈。
而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是临床上很少见的急腹症,其临床表现与外科的阑尾炎相似,出现腹痛和恶心,并无特异性。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研究我院在2009年2月~2013年1月超声检查并经手术与随访证实的急性原发性型肠脂垂炎29例患者。
男17例,女12例,年龄21~70岁,平均42.6岁,均以腹疼就诊,有21例中度以上肥胖,8例体重正常,右侧腹疼痛14例,左侧腹疼痛15例,疼痛时间3~5天不等,多数于发病后1小时至1天到医院诊治,部分病例于疼痛2天后就诊,全部病例无恶心、呕吐,恶心、无腹泻等现象。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发表时间:2017-11-06T15:46:10.557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1期作者:商利飞高翔豆永升[导读] 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湖北武汉 430033)【摘要】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结果:9例发生于乙状结肠旁,4例发生与降结肠旁。
特征性表现为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旁类圆形含脂肪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条状高密度环征,环边缘毛糙。
讨论:PEA大多数患者具有自限性,常不需要手术干预,经过抗炎、对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及早做出明确诊断,可以避免患者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关键词】肠脂垂炎;肥胖;多排CT;自限性【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1-0243-02原发性肠脂垂炎(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PEA)是一种少见良性自限性疾病,是由于肠脂垂内的血管扭转、闭塞,进而引起脂肪坏死所致。
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3名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多排CT的影像表现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对该病对诊断水平。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急性原发性肠脂垂炎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男性多余女性;年龄17~70岁,平均年龄43.7岁。
其中11例体型偏胖。
10例患者表现为左下腹疼痛,1例表现为右下腹疼痛,2例表现为中下腹疼痛,均经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
1.2 检查方法采用Philips Brillliance CT 64 Slice CT扫描。
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V,管电流110ms,层距层厚3mm,扫描范围从膈顶至耻骨联合。
13位患者均为平扫,4位患者为住院病人,有充分肠道准备,9位患者为急症病人,未进行肠道准备。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肠系膜脂肪炎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系膜脂肪炎是一种罕见的肠系膜病变,主要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
Dgder1960年阐述了该病的病理过程,指出该病是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肠系膜广泛增厚和纤维化引起的,又称肠系膜脂肪肥厚、肠系膜脂性肉芽肿、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孤立性肠系膜脂营养不良、退缩性肠系膜炎Weber-Christian病、特发性收缩性肠系膜炎等。
大多数患者都有创伤史和腹部手术史,因此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腹部创伤、腹部手术、感染、异常反应等因素有关。
这种疾病有许多缺陷。
病变主要侵入小肠系膜,常见于肠系膜根部,也可扩散到肠壁,但往往有限。
患者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体弱、体重减轻等,主要表现为腹痛下腹更常见,左腹和上腹痛也可发生,但较少。
该病有自限的倾向,一般支持治疗,患者症状可缓解。
该病的病因尚不清楚。
由于文献报告中的大多数病例都有创伤史和腹部手术史,因此推测创伤和手术与该病密切相关,可能与腹部创伤、腹部手术、感染、异常反应等因素有关。
异常反应可能对疾病的发生起重要作用。
这种疾病有许多缺陷,包括脂肪组织的过度生长和随后的变性、脂肪坏死和黄色肉芽肿炎症。
肠系膜脂肪组织增生后,正常脂质可能从变性脂肪细胞中释放,促进肉芽肿浸润,最终纤维化。
该病主要由腹部创伤或手术引起,导致肠道感染、异常反应,导致肠系膜广泛增厚,然后纤维化。
因此,该病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肠道引起的食欲不振和腹痛。
1、一般表现患者多为体质虚弱、消瘦、慢性低热、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慢性消耗状态,病程可长达数年。
2、腹部表现主要是腹痛,右下腹更常见,左腹和上腹痛也可能发生,但较少。
腹痛程度不是很剧烈,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隐藏疼痛,通常是可以忍受的。
腹痛没有转移,也没有辐射到其他地方。
当肠梗阻完全闭塞时,腹痛更剧烈,有时是绞痛。
肠系膜血管狭窄后,可出现肠坏死和化脓性腹膜炎,此时腹痛持续,有腹膜刺激征。
一般来说,腹痛很轻,有时会接触到肿块。
伴随的症状包括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
急性肠脂垂炎的CT诊断

硬化性肠系膜炎: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非特异性感 染和纤维化。
*Rao PM. Misdiagnoses of primary epiploic appendagitis. Am J Surg 1998
急性肠脂垂炎
病因和并发症:
A.扭转感染(73%) B.嵌顿疝(18%) C.肠梗阻(8%) D.腹膜内游离体(<1%) E.肠套叠(<1%)
急性肠脂垂炎 急性肠脂垂炎各部位发生率
/bbs/thread/20698179#20698179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肠脂垂炎
正常脂肪垂 起源于结肠浆膜面的腹膜小袋状结节,蒂部带
有血管,常与结肠憩室合并存在,由脂肪组织和血 管组成。长约0.5-5.0cm。
Alpa G. Garg. Inflammatory Fatty Masses of the Abdomen. Semin Ultrasound CT MRI, 2008,29:378-385
Ajay K. Singh. Acute Epiploic Appendagitis and Its Mimics. RadioGraphics,2005,25:1521–1534
网膜梗死 急性网膜梗死,与结肠不接触
网膜梗死 F-6y,急性网膜梗死,病灶长约6.5cm
网膜梗死 网膜梗死的进展(3年)
outline
急性肠脂垂炎 网膜梗死 憩室炎 脂膜炎
急性憩室炎
临床表现:年龄较AEA更大些,常有恶心、呕吐、发 热、WBC增高和反跳痛,多有弥漫性下腹痛
CT表现:类圆形脂肪密度病变
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表现及鉴别诊断

42中国乡村医药原发性肠脂垂炎20例CT 表现及鉴别诊断闵 华 张陈斌 张宏远 李伟民原发性肠脂垂炎(PEA )是临床相对少见的消化系统良性病变,主要是因扭转、静脉血栓形成等导致肠道缺血引起。
临床上以影像学检查为主,以CT 最常用。
该病临床表现和急腹症早期症状很相似,往往被误诊成阑尾炎、胆囊炎等,延误治疗[1]。
为确保PEA 及时有效治疗,需早期确诊。
本文总结原发性肠脂垂炎的CT 表现,分析鉴别诊断要点。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诊治的PEA 患者20例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41.8±2.7)岁,病程(3.5±0.9)天。
患者对应病灶位置均有压痛或反跳痛,白细胞和(或)C反应蛋白增高8例(40.0%),轻度发热4例(20.0%)。
由具有高级职称放射科医师两人参照CT 影像学诊断标准[2]进行分析,主要掌握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密度等。
1.2 诊断结果及CT 表现 病灶位于降状结肠旁11例(55.0%),乙状结肠旁5例(25.0%),升结肠旁3例(15.0%),回盲部旁1例(5.0%)。
病程:进展期(1天以内)12例(60.0%),早期(1~5天)、恢复期(5天以上)各4例(各20.0%)。
患者病灶均呈圆状或椭圆状,直径1.1cm ×1.2cm 至2.6cm ×3.4cm ,边缘为环形高密度影,周围脂肪间隙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渗出影。
早期病灶属于低密度脂肪组织,内部可见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缘薄于环壁(图1);进展期病灶内可见高低混合密度影,环壁增厚,周围系膜肿胀(图2);恢复期病灶变小,形态不规整,环壁变薄(图3)。
作者单位:314502 浙江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科(闵华、张陈斌、李伟民) ;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张宏远)通信作者:闵华,Email:minhua-2005@1.3 手术及病理情况 经手术病理证实3例(15.0%),术中可见结肠旁脂肪呈垂扭转,颜色暗红,周围系膜增厚,相关结肠壁充血水肿,为坏死组肪组织;17例(85.0%)通过肠镜、超声、钡剂灌肠等检查排除其他急腹症,经对症用药后病灶及临床症状消失。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肠脂垂炎急腹症的鉴别诊断放射学实践年月第卷第期 , , ,1 2 8 2 2 0 1 2 1 1 2 7 1 1 R a d i o l P r a c t i c e N o v 2 0 1 2 V o l 2 7 N o . 1 1? 影像动态 ?肠脂垂炎 : 急腹症的鉴别诊断, , ,B e n d e r B K o r n A I o a n o v i c i u S D H o r e r Mg肠脂垂为沿结肠带两侧分布的许多小突起 , 长度0 . 5~, 由浆膜及其所包含的脂肪组织形成 , 肠脂垂内有各自5 . 0 c m独立的动静脉供血。
整个结肠约有个肠脂垂 , 主要1 0 0 ~ 1 5 0分布在横结肠及乙状结肠。
原发性肠脂垂炎是由于肠脂垂发生扭转 , 造成肠脂垂内的血管闭塞、脂肪坏死。
至于继发性肠脂垂炎 , 则是因为附近的组织先有一些如憩室炎、阑尾炎及胆囊炎等炎症反应 , 再侵犯到肠脂垂而导致后者发炎。
比较少见的原因则是肠套叠和出血。
临床上本病需要与阑尾炎相鉴别。
由于本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 可能有很多病例未见报道 ,图、 ) 直肠脂垂炎的超声检查 , 显示邻近结肠的强回声团1 a b因此发病率不详。
现有临床数据显示 , 本病发病率约为块 ( 箭 ) 。
- 5/ 年。
0 . 8 8 × 1 0与憩室炎鉴别的关键在于彩色多普勒显示病灶中央无血流信临床症状号。
临床症状根据受累结肠的节段不同而不同 , 最常见的症增强扫描显示肠脂垂炎通常表现为肠壁旁的椭圆形或C T状是局限性的短期腹痛。
此外 , 患者伴有反跳3 0 %痛 , 患者伴恶心和呕2 0 %吐 , 极少数患者伴发肠梗阻症状。
只有大约7 %的患者伴有血液内白细胞增多。
最常见的临床诊断是急性憩室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
在大多数情况下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 , 通常不需要手术治疗 , 因此正确的识别本病的影像学表现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较大。
憩室炎与肠脂垂炎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肠癌
征象
憩室炎
渗出改变 明显,腹膜炎
肠系膜直小 血管充血
病因及发病机制
✓ 相关发病因素包括慢性感染、肠道菌群失调、肥胖及饮食习惯(低纤维饮食)、非甾体消炎药使用等。 ✓ 结肠憩室炎通常为憩室微穿孔引起,当憩室颈变窄时,憩室内的粪便和分泌物排空不畅,其内黏液分泌
及细菌滋生,破坏黏膜通透性,导致其缺血坏死,进而引发炎症和穿孔。 ✓ 由于结肠憩室壁通常缺少肌层,故炎症极易扩散,形成憩室周围炎及周围脓肿,少数可发生急、慢性穿
llI期:化脓性腹膜炎
IV期:粪便性腹膜炎
治疗 门诊随访
抗生素
抗生素 经皮穿刺引流 腹腔镜腹腔冲洗和引流 腹腔镜腹腔冲洗和引流或手 手术 Hartmann切除术
CT表现
✓ 直接征象:结肠肠壁外的囊袋状突起,内可见液性密度影或高密度影,憩室壁和相邻的肠壁增厚, 增强明显强化。
✓ 间接征象:肠管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见脂肪索条影(fat stranding),可继发结肠外 侧的腹膜增厚。
症状通常2周内消失,CT表现多在6个月内消失。
CT表现
✓ 结肠对系膜缘与结肠壁相连的卵圆形低密度脂肪团块。 ✓ 直径多小于5cm(典型直径范围为1.5-3.5cm)。 ✓ 邻近肠壁多不增厚。 ✓ 环征:中心密度较低,边缘密度较高(为炎性增厚的脏层腹膜)。 ✓ 增强后病灶呈环形强化。 ✓ 中心点征:病灶中心可见点片状或条索状稍高密度影,为引流静脉血栓形成或出血性坏死。 ✓ 邻近脂肪间隙模糊,密度增高,为周围炎性改变。 ✓ 局部壁层腹膜增厚(腹膜组织充血水肿)。
M 47Y 突发腹痛1天余
F 46Y 右下腹疼痛5小时
2018-06-11 2018-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