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扁形动物
合集下载
扁形动物

入水
毛 蚴
胞 蚴
在1~2个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雷 蚴
尾 蚴
囊 蚴
童 虫
成 虫
吸虫生活史特点:
卵必须入水发育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
有1~2个中间宿主
有多个保虫宿主
(一)代表动物 ——华枝睾吸虫
(华肝蛭) 1、外形
体柔软,极扁平,薄叶片状,
肉红色,长10-25mm , 宽35mm
附着器:口吸盘、腹吸盘,口
同龄人对比:左为正常人, 右为肝吸虫病病人(侏儒)
晚期肝吸虫病病人
74
75
寄生于胆管内的虫体
华支睾吸虫病分布
76
4、生活史
随人粪便排出体外
成虫
寄生在人的肝胆中
受精卵
含毛蚴的卵
被沼螺吞食
幼虫
胞蚴
人吃未熟鱼被感染
囊蚴
被鲤科鱼感染
尾蚴
逸出螺体亍水中
雷蚴
寄生在螺肝内
成虫
粪
卵
入 水 淡 水 螺 吞 食
流感受器
25
梯 形
神 经 系 统
重要概念!
脑(1对脑神经节) + 纵神经索(2或6条) + 横神经(若干)
26
扁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特点
◆比腔肠动物集中 ◆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
◆与两侧对称体制相适应
感觉器官:眼、耳突、触角、纤毛窝、平衡器
27
5.生殖系统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少)外,其余都 是雌雄同体(多)。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 体。 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 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多数经卵裂后发育为牟勒式幼虫(Mullers harva),幼虫呈卵 形,8个纤毛瓣可以游动,这种发育为间接发育。 因此,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毛 蚴
胞 蚴
在1~2个
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雷 蚴
尾 蚴
囊 蚴
童 虫
成 虫
吸虫生活史特点:
卵必须入水发育
有世代交替现象(无性增殖和有性繁殖)
有1~2个中间宿主
有多个保虫宿主
(一)代表动物 ——华枝睾吸虫
(华肝蛭) 1、外形
体柔软,极扁平,薄叶片状,
肉红色,长10-25mm , 宽35mm
附着器:口吸盘、腹吸盘,口
同龄人对比:左为正常人, 右为肝吸虫病病人(侏儒)
晚期肝吸虫病病人
74
75
寄生于胆管内的虫体
华支睾吸虫病分布
76
4、生活史
随人粪便排出体外
成虫
寄生在人的肝胆中
受精卵
含毛蚴的卵
被沼螺吞食
幼虫
胞蚴
人吃未熟鱼被感染
囊蚴
被鲤科鱼感染
尾蚴
逸出螺体亍水中
雷蚴
寄生在螺肝内
成虫
粪
卵
入 水 淡 水 螺 吞 食
流感受器
25
梯 形
神 经 系 统
重要概念!
脑(1对脑神经节) + 纵神经索(2或6条) + 横神经(若干)
26
扁形动物的梯形神经系统特点
◆比腔肠动物集中 ◆出现原始的神经中枢
◆与两侧对称体制相适应
感觉器官:眼、耳突、触角、纤毛窝、平衡器
27
5.生殖系统
大多行有性生殖,除少数单肠类是雌雄异体(少)外,其余都 是雌雄同体(多)。 出现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以及前列腺、卵黄腺等附属腺 体。 由于有外生殖器,扁形动物出现了交配和体内受精的现象。这 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多数经卵裂后发育为牟勒式幼虫(Mullers harva),幼虫呈卵 形,8个纤毛瓣可以游动,这种发育为间接发育。 因此,扁形动物是动物进化中的一个新的阶段
《动物学》课件——扁形动物

• 分布:充满在各组织器官之间,使体内无明显的空 隙,扁形动物也称为无体腔动物
• 功能: –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 保护内脏器官 –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 分化和再– 肌肉组织 –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梯型神经系统:
–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 索,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 感觉器官:
– 眼点:一对,只能感光,不能成像。
•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能感 受味觉和嗅觉
– 触觉细胞:表皮中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神经系统
•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4. 循环和呼吸 •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 循环: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 呼吸: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5. 排泄系统
•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平角涡虫Planocera sp.
笄蛭涡虫Bipalium kewense
四、分类
1. 涡虫纲
四、分类
• 2. 吸虫纲
–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 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 寄生
– 日本血吸虫
• 3. 绦虫纲
–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 寄主/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 人
• 功能: – 贮存水分和营养物 (抵抗饥饿和干旱) – 保护内脏器官 – 输送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 分化和再– 肌肉组织 – 首次出现肌肉组织,促使扁形动物的结构和机
能产生一系列变化:
• 运动速度加快,导致神经和感觉器官发展完善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6.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 梯型神经系统:
– 一对脑神经节向后伸出两条腹神经 索,中间有横神经相连。
• 感觉器官:
– 眼点:一对,只能感光,不能成像。
• 特点:避强光,趋弱光
– 耳突:一对,富有感觉细胞,能感 受味觉和嗅觉
– 触觉细胞:表皮中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神经系统
• 涡虫捕食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4. 循环和呼吸 • 无专门的循环和呼吸系统
– 循环:由肠道和实质组织来执行 – 呼吸:扁平的体形与身体体积相比具有较大的
表面积,可依靠表皮的渗透和扩散进行呼吸 – 实质组织具有运输功能
二、代表动物: 三角涡虫
• 5. 排泄系统
• 身体两侧各有一条分支的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 由焰细胞、排泄管和排泄孔组成
平角涡虫Planocera sp.
笄蛭涡虫Bipalium kewense
四、分类
1. 涡虫纲
四、分类
• 2. 吸虫纲
– 体表无纤毛,消化道简单,具口吸盘、腹吸盘 等吸附器官,多数为体内寄生虫,少数为体外 寄生
– 日本血吸虫
• 3. 绦虫纲
– 体表无纤毛,无消化道,头节有吸盘和几丁质 的钩,大多具节片。全部营体内寄生。
• 寄主/宿主:寄生物所寄生的植物、动物或 人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的 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总结:两侧对称在进化上 的意义是什么??
5
两侧对称的生物学意义: 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感应更准确、迅速 有效 适应性更广 是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6
2、首次出现内、中、外三个胚层
中胚层出现的意义: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内外胚层之间出现了 中胚层(mesoderm) ,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 的发展进化有重要的意义。
7
中胚层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组织、 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和机能 的进一步复杂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1)由中胚层分化出了结缔组织(填充组 织),用来储存水分和营养,增强了动物 的新陈代谢能力。 (2)中胚层分化出了体壁肌肉层,增强了 运动能力。 (3)中胚层还分化出来专门的生殖系统。 增强了动物的繁殖能力。
31
7、可再生
再生:指生物体的一部分被截除或被破坏后 重新恢复长成的一种生理现象。 再生有两种类型: ●生理性再生:指生物体在正常生命活动过程 中所发生的再生。 ●补偿性再生:指因损伤而引起的再生。 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当饥饿时,内 部器官(如生殖系统)被吸收消耗,惟独神经 系统不受影响,一旦有食物后,器官又可以重 生。 无性生殖常以横二裂方式进行,还可嫁接。
24
根据肠道构造的复杂与否,过去习 惯于把涡虫纲分为无肠目、单肠目、三 肠目、多肠目四个目,似乎多肠目是最 进化的种类。但是近年来更多的人主张 以生殖系统为主并结合消化道的结构进 行分类,按照这种分类方式三肠目应是 最进化的类群,因为,三肠目的生殖系 统最复杂。
07扁形动物门

2 外部形态 长约15mm,宽2~3mm,厚0.5~1.5mm。 薄而扁,两侧对称,具前、后、背、腹的区分。后端稍尖, 背部稍隆,腹面距后端约2/5处具口(翻咽或吻可由口中伸 出)、口后具生殖孔。 耳突(auricle) 眼点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3 体壁(皮肤肌肉囊)与运动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外胚层的表皮和中胚层的肌肉
贮精囊(seminal vesicle):左右输 精管膨大的最后汇合部
阴茎(penis):富肌肉、外具单细胞 腺体
生殖腔(genital atrium, chamber):
生殖孔(genital pore)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 2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 中胚层出现 端细胞法 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间质和生殖腺
3. 出现皮肤肌肉囊
4. 具不完全消化管,寄生者退化 5.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6. 原肾排泄 7. 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8.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体内受精 9. 间接发育,寄生者常具复杂的生活史 10. 自由或寄生生活,自由者多海生
层紧贴形成的体壁,包裹全体,兼具保护、运动等功能。 (1)表皮epidermis:上皮组织epithelium构成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 杆状体rhabdite:入水成黏液包围虫体,保护和摄食 感觉细胞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腺细胞:单细胞腺和成杆状体腺细胞,细胞本体下沉到肌肉层 下间质中,以细颈开口 (2)基膜basement membrane:结缔组织层,多无细胞结构 (3)肌肉层:平滑肌(环肌层+斜肌层+纵肌层) (4)运动(locomotion): 纤毛在润滑的粘液表面上鞭打而滑行 肌肉由前至后的波状收缩 – 转向、曲体或扭转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3 体壁(皮肤肌肉囊)与运动 皮肤肌肉囊(dermo-muscular sac):外胚层的表皮和中胚层的肌肉
贮精囊(seminal vesicle):左右输 精管膨大的最后汇合部
阴茎(penis):富肌肉、外具单细胞 腺体
生殖腔(genital atrium, chamber):
生殖孔(genital pore)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 2 ) 雌 性 生 殖 系 统 (fe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2. 中胚层出现 端细胞法 中胚层主要形成肌肉、间质和生殖腺
3. 出现皮肤肌肉囊
4. 具不完全消化管,寄生者退化 5. 无专门的呼吸和循环系统 6. 原肾排泄 7. 梯形神经系统,出现原始的中枢神经 8. 雌雄同体,生殖系统发达,体内受精 9. 间接发育,寄生者常具复杂的生活史 10. 自由或寄生生活,自由者多海生
层紧贴形成的体壁,包裹全体,兼具保护、运动等功能。 (1)表皮epidermis:上皮组织epithelium构成
单层柱状纤毛上皮细胞 杆状体rhabdite:入水成黏液包围虫体,保护和摄食 感觉细胞
第一节 涡虫纲Turbellaria
腺细胞:单细胞腺和成杆状体腺细胞,细胞本体下沉到肌肉层 下间质中,以细颈开口 (2)基膜basement membrane:结缔组织层,多无细胞结构 (3)肌肉层:平滑肌(环肌层+斜肌层+纵肌层) (4)运动(locomotion): 纤毛在润滑的粘液表面上鞭打而滑行 肌肉由前至后的波状收缩 – 转向、曲体或扭转
第5章-扁形动物

4、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皮肤肌肉囊: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
扁形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单层表皮和由中胚层 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 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壁包裹 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5、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 消化系统: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包括口、 扁形动物的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 扁形动物的食物进行细胞外消化和细胞内消化 扁形动物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 (扁形动物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属于不 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 肛门, 完全消化管;消化系统包括口、咽、肠 、肛门,称 为完全消化管) 为完全消化管)
1 、形态结构 虫体柔软、扁平、 透明如柳叶状,前端 较窄,后端略宽;具 口吸盘和腹吸盘,口 吸盘位于体前端,大 于腹吸盘,腹吸盘位于 虫体腹面前约1/5处; 吸盘处肌肉发达,是 附着器官。 在虫体后1/ 处 在虫体后 /3处 有2个前后排列的树枝 个前后排列的树枝 状的睾丸,为该虫主要 状的睾丸 为该虫主要 特征之一。 特征之一。
涡虫横切结构图
2、消化系统
口在腹面,口后为咽 囊,周围为咽鞘,其中 有肌肉质的咽。咽可 从口中伸出,以捕捉 食物。紧接着是肠, 分3支主干,一支向 前,2支向后,分别位 于咽囊的两侧,每支 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 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 无肛门。不能消化的 食物仍由口排出。
3、无呼吸和循环器官 排泄系统:为原肾管型 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为原肾管型, 4、排泄系统 为原肾管型,由焰细胞和排泄管组成。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 泄管由体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泄管由体面的排泄孔排出体外。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涡虫感觉器官为 涡虫感觉器官为1 5、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涡虫感觉器官为1对眼点 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 (由色素细胞和视觉细胞所构成,有感受光线强弱的 功能) 对耳突(由感觉细胞和触觉细胞组成,有味觉 功能)和1对耳突(由感觉细胞和触觉细胞组成 有味觉 和嗅觉功能),涡虫为梯型神经系统。 涡虫对食物 和嗅觉功能) 涡虫为梯型神经系统。 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负向反应。 是正向反应,对光线的刺激是负向反应。 生殖方式:涡虫除有性生殖外, 6、生殖方式:涡虫除有性生殖外,也能进行无性生 淡水及陆地的涡虫以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殖;淡水及陆地的涡虫以分裂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涡虫的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 涡虫的生殖系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雌雄生殖系 统相当复杂。 统相当复杂。
动物学7-扁形动物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绦虫纲
45
本纲分类
单节亚纲
旋缘绦虫
主要寄生鱼类消化 道和体腔,中间寄 主为无脊椎动物幼
虫或甲壳类。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绦虫纲
多节亚纲
猪带绦虫
成虫全部寄生于人 或脊椎动物的消化
道内。
46
本纲分类 多节亚纲
对人危害最大的绦虫,多儿 童感染,20-40岁发病。
11
三角涡虫
柔软,扁平叶状,前端头部呈三角形,多褐色。 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
耳突:触觉和嗅觉
眼点:感觉光线明暗
身体腹面密生纤毛:与运动有关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涡虫纲
12
三角涡虫 结构与机能
• 体壁
遇水有毒,捕
– 皮肌囊(肌肉三层) 食和防御
– 成杆状体细胞
• 实质组织
– 表皮取代细胞
)或完全消失(如绦虫)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主要特征
7
形态结构 原肾管排泄系统
• 所有类群均有(除无肠目)
• 组成:由体两侧外胚层内陷形成 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 孔通体外。
• 焰细胞:小分支最末端盲管,为
帽细胞+管细胞。
主要代谢废物仍 由体表排出
• 功能:主要维持水盐平衡。
– 固定实质细胞(构成细 胞间隙连接,便于细胞 间运输)
– 成新细胞(全能细胞)
– 色素细胞(体色深浅变 化)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涡虫纲
13
三角涡虫 结构与机能
胃循环系(实质辅助)
体表呼吸
原肾管排泄系统
Zoology :\ 扁形动物门 \ 涡虫纲
生物扁形动物

❖ 3、消化系统消失,体表吸收营养
❖ 4、生殖系统高度发达
头节
成熟节片 卵
头节俯视图
孕节片
卵
猪食用了含有 虫卵的人粪便
猪体内
囊尾蚴
卵壳破裂、消失 孕卵节片随粪便排出
被含 人有 食囊 用尾
蚴 的 猪 肉
成虫
猪带绦虫的生活史
成虫
姜片吸虫的生活史
血吸虫生活史 雌雄异体,常合抱
虫卵
水中发育 毛蚴
进入钉 螺体内
随
粪
便
排
入
水
中
卵
水中游动 尾蚴 (感染期) 人
体 皮 肤 接 触 疫 水
成虫
血吸虫的生活史
吸虫纲的亚纲按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不同分为三个个亚纲 单殖亚纲 直接发育 不更换寄主
盾腹亚纲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生殖世代。
③由于运动机能的提高,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成为较集中 的梯形神经系统.
④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抵抗饥饿和干旱. (适应性增强)
3、器官、系统进化情况 ①消化系统:不完善、有口无肛门 ②循环系统:无 ③呼吸:体表 ④排泄:原肾管 ⑤神经:梯状 ⑥运动:不同纲有区别 ⑦生殖:有固定的生殖腺,不再是临时分化 ⑧发育:直接发育、间接发育(有幼虫时期)
壳类及昆虫的幼虫为食。 形态结构 1. 外部形态 身体柔软扁平细长,背面褐色,腹面色浅密生纤毛, 前端三角形,两侧各有一耳突,头背面有2个黑色眼点。口在腹面 近体后1/3处,其后为生殖孔,无肛门。靠纤毛和肌肉的运动在物 体上爬行。
2. 内部构造 (1)体壁:见横切面图。由皮肤肌肉囊组成,包括: •表皮:由外胚层来的上皮细胞组成,其中有杆状体用以捕食和御敌。 •基膜:非细胞结构,有弹性。 •肌肉:由中胚层形成,有3层,为环肌、斜肌和纵肌 。 值得注意的是:扁形动物无体腔,体壁与内部器官之间充满实质, 可储存养分。
7 第六章-扁形动物

(3)摄食和消化 口、咽、咽鞘、肠(分3支主干,一支向前,2支向后,每支 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小支末端封闭为盲管,无肛门) 肠壁:由一层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空腔即为肠腔
(4)呼吸与循环
体表扩散作用进行气体交换,借助实质组织中的液体运送和 扩散新陈代谢的产物
(5)排泄与渗透调节: 为原肾管型 通过焰细胞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液体废物,经排泄管由体
2、来源:辐射对称→两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3、生物学意义: ①两侧对称为高级的对称形式,两侧对称动物身体有了明显
的背、腹、前、后和左、右之分,体制的分化与相应的机能的分
化有密切关系,如背司保护,腹司运动;
②向前的一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
觉器官逐渐向前端集中,使动物体运动方向固定(向前),使动 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适应性更广泛;
具有保护和运动的功能,扁形动物由外胚层形成的单
层表皮和由中胚层形成的多层肌肉相互连接组成体壁,体
壁包裹全身,故又称皮肤肌肉囊
四、开始出现了器官、系统
(一)消化系统:
1、组 成:口――咽――肠(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
2、特 点: ①为不完全消化系统;
②无任何消化腺; ③肠壁为单层细胞构成;
④具有细胞内消化和细胞外消化
⑤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实质组织:
1、来源:中胚层,位于肠壁和体壁之内 2、结构:合胞体(网状) ①形成细胞 ②细胞间质(透明、含丰富蛋白质)
3、作用: ①贮存大量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②保护作用 ③运输营养物质和排泄物 ④具有分裂、分化或再生新器官的作用
三、体壁:具有皮肤肌肉囊(皮肌囊)
人和猪是姜片虫的终未寄主
3、日本血吸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形态:带状,全长 2-4 米, 700-1000 个节片,身体分
三部分: 头节:圆球形,顶端有两圈小钩 (25-50)。顶端下有四个 圆形吸盘(见下图)。以附着在肠粘膜 。 颈部:纤细不分节片,能不断分裂产生节片。是绦虫的 生长区节片:身体的其余部分由许多节片组成。 节片:依椐生殖器官成就情况分三种类型 未成熟节片___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全。 成熟节片___方形,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排泄管。 妊娠节片 ___ 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满卵 的子宫。
吸虫:肠道退化
绦虫:肠道消失
强化愈强化:
绦虫: 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有的表现为全身性的, 有的主要为局部性的,有时是激烈的,有时则比较缓慢。 其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以寄主 的血液、组织液或半消化食物等为营养,以供寄生虫生 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因此,寄生虫会夺去寄主的大 量营养,以致对寄主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人在幼年 时期遭受连续严重的寄生虫(如姜片虫、日本血吸虫)感染, 便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侏儒症。
2,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和 解体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被寄主吸收后,可使机体产 生各种反应,刺激局部组织发炎,过敏反应等。表现为发 热、荨麻疹、哮喘,引起血相的改变;血中嗜酸性颗粒白 细胞增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性作用。 3.机械性作用 。由于寄生虫附着在组织上或寄生于组织 内,常可压迫组织和破坏组织,或阻塞腔道。如姜片虫大 量成团,可充塞肠腔而形成肠梗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部 时,由于脑组织受压而坏死,因而使患者发生四肢麻痹及 癫痫等症状。 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破坏器官或组织粘膜,使细菌 容易侵入,引起溃疡、糜烂、感染,而产生炎症。如华枝 睾吸虫寄生于胆管内,因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炎 或胆管炎,严重的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可发展为肝硬化, 胆结石。
5.生殖系统 雄性 : 精巢 (150-200 个 )--- 输出管 --- 输精 管 --- 贮精囊 --- 阴茎 --- 雄性生殖孔 --- 生殖 腔---体外 雌性:卵巢---输卵管---成卵腔---受精囊--子宫(卵黄总管) ---雌性生殖孔---生殖腔--体外
6.生活史 成虫(人体小肠)----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 │ │ │ │ 囊尾蚴---六钩蚴---卵(被人或猪吞食) 终末宿主:人 中间宿主:猪,人等
当涡虫饥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除神经系统)逐 渐吸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状。
1.无肠目:体小,无消化管,如旋涡虫 2.单肠目:肠呈管状,不分枝,如直口涡虫, 微口涡虫 3.三肠目:肠分三枝,如真涡虫 4.多肠目:肠多分枝,肠干不明显,个体发 育过程中有牟勒氏幼虫,如平角涡虫
三代虫:寄生在 鱼类,两栖类皮肤, 鳃。 三代虫为卵胎生, 在卵巢的前端有 未分裂的受精卵 及发育的胚胎, 在大胚胎内又有 小胚胎,故称三 代虫。
指环虫
盾腹虫
肝 片 吸 虫 (羊肝蛭): 寄生在人 , 牛, 羊动物的肝 脏 , 中间寄主 是椎实螺。
布氏姜片虫:寄生 在人的小肠,中间 寄主是淡水扁卷 螺。(生活史见 下图)
3、呼吸系统 没有特别的呼吸系统。厌氧性呼吸。 4、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
5、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 咽旁一对神经节,纵神经(6条),横神经 6、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两个) 输出管 精囊 雄性生殖孔(腹吸盘) 体外
输精管
储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 输卵管 (受精囊)(劳氏管)(卵黄管) 成卵腔 子宫 雌性生殖孔 (梅氏腺) (腹吸盘)
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寄生,世界性分布 2.体形:扁长形,如腰带,分节片,白色,体长从数 毫米到十数米 头节:球形,有附着器,如吸盘,小钩 节片:未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未成熟 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趋向成熟,位于体中部 妊娠节片___子宫发育,充满虫卵
3.体壁:皮层由合胞体组成,有许多微毛和线 粒体 4.排泄:原肾管系统,排泄管有重吸收作用 5.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 , 同节自体受精 , 同体异节 , 异体 交配受精 , 生殖器官发达 , 繁殖力强 , 每节片 有 3-8 万粒卵 , 终宿主为人或脊椎动物 , 中间 寄主是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表皮特化成皮膜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
退化愈趋退化:
第三节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寄生在人 , 猫 , 狗等动物 的肝脏胆管内 形态:扁平,前尖后钝,口 吸盘大于腹吸盘
1、体壁
寄生种类体壁的亚显微结构 吸虫体壁纵切面 绦虫体壁横切面
2、消化系统 口,咽,食道,肠(2支)。 食物:肝胆管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胆管内 的分泌物。也可以通过体表吸收一些养料。
4.呼吸和循环
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和循环器官,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5.原肾管排泄
由焰细胞,毛细 管和排泄管及 排泄孔组成。
6.神经和感官 梯形神经 系统(一对 脑神经节,1 对神经索, 横神经) 眼点由色素 细胞和感光 细胞组成,无 晶体,只能感 光不能成像. 耳突具感觉 细胞,味觉和 嗅觉.
7.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时交配后体内受精,几个受精卵包在一个卵袋中, 从生殖孔排出,以一短柄固着于石块或其他物体上。螺旋 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具有牟勒氏幼虫期。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多从咽后方横缢为两段,各自长 成一个体。 再生能力很强 将其切成多段,每段都能再生成 一完整个体。并可经切割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涡 虫。 另外再生的极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 减,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
四 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仅单咽目的单咽虫有临时 肛门)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肠是有内胚层形成的 盲管,营寄生的种类消化器官趋于退化。
五 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六 神经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梯形神经系统
Lateral nerve cord 侧神经索 Connectives Cerebral ganglion 脑神经节
2.结构与机能
1、皮肤肌肉囊 1)表皮:由外胚层形成柱形上皮细胞组成,其中有杆 状体, 起捕食和防御的作用。 2)基膜:位于表皮下是基膜,腹面的表皮有纤毛。 3)肌肉层:由中胚层形成,共有3层,外层为环肌,中 层为斜肌,内层为纵肌或背腹肌。 2、实质组织:皮肤肌肉囊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中胚层 来的实质组织,可贮存养分。
2.营养与呼吸 绦虫无消化器官,寄主体内的营养液是通过皮 层直接吸收食物,皮层也可通过寄主的酶促进食物 的消化作用。绦虫吸收的营养物丰要以糖原的形式 储存于实质中。 绦虫主要行无氧呼吸,即通过糖原酵解产生能 量。 寄主肠道中被血液带入微量的氧,也能被绦虫 利用。
3.排泄系统 : 绦虫的排泄器官亦为原肾管型。大量的焰细胞埋在 实质中,有两对排泄管,一对位于背面,一对位于腹面, 纵贯全身,腹面的一对较发达。在每个节片的后端2条 腹排泄管间又有一横排泄管相连,在成熟节片中背排泄 管消失,在头节2对排泄管间形成一排泄管丛,在最末 一个节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会合,并由一总排泄孔 通出体外。当妊娠节开始脱落之后,排泄管则分别开口 体外。 4.神经系统 头节上的神经节不发达,由此发出的神经索贯串整个 节片,最大的—对神经索是在两纵行排泄管的外侧,节 片边缘之内侧。
第7章 扁形动物门
Phylum 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Bilateral symmetry):通过 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 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 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精子
雌性生殖孔 子宫
成卵腔
受精囊
生活史:
成虫(人肝,胆管)
卵
毛蚴(螺内)
胞蚴(螺内)
囊蚴(鱼肌肉) (感染期)
尾蚴(鱼肌肉)
雷蚴(螺内)
一.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原肾管,无专门的呼吸和 循环器官 2.营体内外寄生 3.体壁由皮层和肌肉层所组成,皮层细胞形成合胞层, 其胞核内陷到肌肉层之下,表皮具有皮棘,适应寄生 生活 4.具有口和腹吸盘 5.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肠(两支). 6.神经和感官:梯形神经,感官退化,无眼点 7.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授精,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腺集 中子宫盘曲,产卵量大,生活史复杂,具中间寄主
3、肠壁:由一层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的空 腔即为肠腔。
杆状体:表皮细胞具有杆状体 ,是由实质细胞内的一种 特殊的成杆细胞分泌而成,当虫体遇到刺激时,杆状体被排 出体外,弥散为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或御敌
3.消化和营养
消化系统由口,咽囊,咽鞘,肠等组成, 肠三枝, 无肛门,进行细胞内和细 胞外消化.
二 中胚层的形成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 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 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 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
三部分: 头节:圆球形,顶端有两圈小钩 (25-50)。顶端下有四个 圆形吸盘(见下图)。以附着在肠粘膜 。 颈部:纤细不分节片,能不断分裂产生节片。是绦虫的 生长区节片:身体的其余部分由许多节片组成。 节片:依椐生殖器官成就情况分三种类型 未成熟节片___宽大于长,内部构造尚未发育完全。 成熟节片___方形,内有生殖器官、神经和排泄管。 妊娠节片 ___ 长大于宽,其它器官消失,只存充满卵 的子宫。
吸虫:肠道退化
绦虫:肠道消失
强化愈强化:
绦虫: 孕节内全为生殖器官
(一)寄生虫对寄主的危害 寄生虫对寄主的致病作用,有的表现为全身性的, 有的主要为局部性的,有时是激烈的,有时则比较缓慢。 其危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夺取营养和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以寄主 的血液、组织液或半消化食物等为营养,以供寄生虫生 长、发育和繁殖的需要。因此,寄生虫会夺去寄主的大 量营养,以致对寄主产生严重的影响。例如,人在幼年 时期遭受连续严重的寄生虫(如姜片虫、日本血吸虫)感染, 便会影响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侏儒症。
2,化学性作用。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或虫体死亡和 解体时,放出大量异性蛋白,被寄主吸收后,可使机体产 生各种反应,刺激局部组织发炎,过敏反应等。表现为发 热、荨麻疹、哮喘,引起血相的改变;血中嗜酸性颗粒白 细胞增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毒性作用。 3.机械性作用 。由于寄生虫附着在组织上或寄生于组织 内,常可压迫组织和破坏组织,或阻塞腔道。如姜片虫大 量成团,可充塞肠腔而形成肠梗阻。猪囊尾蚴寄生于脑部 时,由于脑组织受压而坏死,因而使患者发生四肢麻痹及 癫痫等症状。 4.传播微生物,激发病变。破坏器官或组织粘膜,使细菌 容易侵入,引起溃疡、糜烂、感染,而产生炎症。如华枝 睾吸虫寄生于胆管内,因继发性细菌感染,可引起胆囊炎 或胆管炎,严重的由于纤维组织增生,可发展为肝硬化, 胆结石。
5.生殖系统 雄性 : 精巢 (150-200 个 )--- 输出管 --- 输精 管 --- 贮精囊 --- 阴茎 --- 雄性生殖孔 --- 生殖 腔---体外 雌性:卵巢---输卵管---成卵腔---受精囊--子宫(卵黄总管) ---雌性生殖孔---生殖腔--体外
6.生活史 成虫(人体小肠)----妊娠节片(随粪便排出) │ │ │ │ 囊尾蚴---六钩蚴---卵(被人或猪吞食) 终末宿主:人 中间宿主:猪,人等
当涡虫饥饿时,可将其内部器官(除神经系统)逐 渐吸收掉,一旦获得食物,重新恢复原状。
1.无肠目:体小,无消化管,如旋涡虫 2.单肠目:肠呈管状,不分枝,如直口涡虫, 微口涡虫 3.三肠目:肠分三枝,如真涡虫 4.多肠目:肠多分枝,肠干不明显,个体发 育过程中有牟勒氏幼虫,如平角涡虫
三代虫:寄生在 鱼类,两栖类皮肤, 鳃。 三代虫为卵胎生, 在卵巢的前端有 未分裂的受精卵 及发育的胚胎, 在大胚胎内又有 小胚胎,故称三 代虫。
指环虫
盾腹虫
肝 片 吸 虫 (羊肝蛭): 寄生在人 , 牛, 羊动物的肝 脏 , 中间寄主 是椎实螺。
布氏姜片虫:寄生 在人的小肠,中间 寄主是淡水扁卷 螺。(生活史见 下图)
3、呼吸系统 没有特别的呼吸系统。厌氧性呼吸。 4、排泄系统
原肾管系统: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管,排泄囊,排泄孔
5、神经系统 梯形神经系统: 咽旁一对神经节,纵神经(6条),横神经 6、生殖系统 雄性生殖系统:精巢(两个) 输出管 精囊 雄性生殖孔(腹吸盘) 体外
输精管
储
雌性生殖系统:卵巢 输卵管 (受精囊)(劳氏管)(卵黄管) 成卵腔 子宫 雌性生殖孔 (梅氏腺) (腹吸盘)
二.绦虫纲的主要特征
1.寄生,世界性分布 2.体形:扁长形,如腰带,分节片,白色,体长从数 毫米到十数米 头节:球形,有附着器,如吸盘,小钩 节片:未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未成熟 成熟节片___生殖器官趋向成熟,位于体中部 妊娠节片___子宫发育,充满虫卵
3.体壁:皮层由合胞体组成,有许多微毛和线 粒体 4.排泄:原肾管系统,排泄管有重吸收作用 5.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 , 同节自体受精 , 同体异节 , 异体 交配受精 , 生殖器官发达 , 繁殖力强 , 每节片 有 3-8 万粒卵 , 终宿主为人或脊椎动物 , 中间 寄主是无脊椎动物或脊椎动物
寄生生活的环境条件:简单而稳定 适应结果:身体的结构部分退化,部分加强
取食方便而直接
对外界刺激的感应减弱
消化和运动器官退化
神经和感觉器官退化
表皮特化成皮膜
抵御寄主体内酶的侵蚀
固着在寄主体内的寄生部位 产生固着器官吸盘、钩、爪等 寄主转换过程中的大量死亡 生殖系统特别发达
随着寄生程度的发展:
退化愈趋退化:
第三节
一.代表动物:华枝睾吸虫
寄生在人 , 猫 , 狗等动物 的肝脏胆管内 形态:扁平,前尖后钝,口 吸盘大于腹吸盘
1、体壁
寄生种类体壁的亚显微结构 吸虫体壁纵切面 绦虫体壁横切面
2、消化系统 口,咽,食道,肠(2支)。 食物:肝胆管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胆管内 的分泌物。也可以通过体表吸收一些养料。
4.呼吸和循环
无专门的呼吸系统和循环器官,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5.原肾管排泄
由焰细胞,毛细 管和排泄管及 排泄孔组成。
6.神经和感官 梯形神经 系统(一对 脑神经节,1 对神经索, 横神经) 眼点由色素 细胞和感光 细胞组成,无 晶体,只能感 光不能成像. 耳突具感觉 细胞,味觉和 嗅觉.
7.生殖和发育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时交配后体内受精,几个受精卵包在一个卵袋中, 从生殖孔排出,以一短柄固着于石块或其他物体上。螺旋 卵裂,直接或间接发育,海产种类具有牟勒氏幼虫期。
无性生殖:无性生殖多从咽后方横缢为两段,各自长 成一个体。 再生能力很强 将其切成多段,每段都能再生成 一完整个体。并可经切割或移植,产生二头或二尾涡 虫。 另外再生的极性明显,再生速率由前向后逐渐递 减,即前端生长最快,后端最慢。
四 消化系统
有口,无肛门,(仅单咽目的单咽虫有临时 肛门)为不完全的消化系统。肠是有内胚层形成的 盲管,营寄生的种类消化器官趋于退化。
五 排泄系统
原肾管型排泄系统
六 神经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梯形神经系统
Lateral nerve cord 侧神经索 Connectives Cerebral ganglion 脑神经节
2.结构与机能
1、皮肤肌肉囊 1)表皮:由外胚层形成柱形上皮细胞组成,其中有杆 状体, 起捕食和防御的作用。 2)基膜:位于表皮下是基膜,腹面的表皮有纤毛。 3)肌肉层:由中胚层形成,共有3层,外层为环肌,中 层为斜肌,内层为纵肌或背腹肌。 2、实质组织:皮肤肌肉囊与内部器官之间填满了中胚层 来的实质组织,可贮存养分。
2.营养与呼吸 绦虫无消化器官,寄主体内的营养液是通过皮 层直接吸收食物,皮层也可通过寄主的酶促进食物 的消化作用。绦虫吸收的营养物丰要以糖原的形式 储存于实质中。 绦虫主要行无氧呼吸,即通过糖原酵解产生能 量。 寄主肠道中被血液带入微量的氧,也能被绦虫 利用。
3.排泄系统 : 绦虫的排泄器官亦为原肾管型。大量的焰细胞埋在 实质中,有两对排泄管,一对位于背面,一对位于腹面, 纵贯全身,腹面的一对较发达。在每个节片的后端2条 腹排泄管间又有一横排泄管相连,在成熟节片中背排泄 管消失,在头节2对排泄管间形成一排泄管丛,在最末 一个节片的后方左右二腹排泄管会合,并由一总排泄孔 通出体外。当妊娠节开始脱落之后,排泄管则分别开口 体外。 4.神经系统 头节上的神经节不发达,由此发出的神经索贯串整个 节片,最大的—对神经索是在两纵行排泄管的外侧,节 片边缘之内侧。
第7章 扁形动物门
Phylum Platyhelminthes
第一节 门的主要特征:
一 身体扁平,体制为两侧对称
两侧对称 (Bilateral symmetry):通过 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 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是动物在体制上的进化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端、左右侧 和背腹面 身体各部分功能出现分化: 头部:神经和感觉器官向前端的头部集中 背面:具有保护作用 腹面:承担运动和摄食的功能
精子
雌性生殖孔 子宫
成卵腔
受精囊
生活史:
成虫(人肝,胆管)
卵
毛蚴(螺内)
胞蚴(螺内)
囊蚴(鱼肌肉) (感染期)
尾蚴(鱼肌肉)
雷蚴(螺内)
一.吸虫纲的主要特征
1.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原肾管,无专门的呼吸和 循环器官 2.营体内外寄生 3.体壁由皮层和肌肉层所组成,皮层细胞形成合胞层, 其胞核内陷到肌肉层之下,表皮具有皮棘,适应寄生 生活 4.具有口和腹吸盘 5.消化系统:口,咽,食道,肠(两支). 6.神经和感官:梯形神经,感官退化,无眼点 7.生殖与发育 雌雄同体,自体或异体授精,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腺集 中子宫盘曲,产卵量大,生活史复杂,具中间寄主
3、肠壁:由一层内胚层来源的柱状上皮形成,其中的空 腔即为肠腔。
杆状体:表皮细胞具有杆状体 ,是由实质细胞内的一种 特殊的成杆细胞分泌而成,当虫体遇到刺激时,杆状体被排 出体外,弥散为有毒性的粘液,供捕食或御敌
3.消化和营养
消化系统由口,咽囊,咽鞘,肠等组成, 肠三枝, 无肛门,进行细胞内和细 胞外消化.
二 中胚层的形成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 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 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 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
2、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