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掺和料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水泥混凝土水化热

水泥混凝土水化热顾名思义,是指物质与水化合时所放出的热。
此热效应往往不单纯由水化作用发生,所以有时也用其他名称。
例如氧化钙水化的热效应一般称为消解热。
水泥的水化热也以称为硬化热比较确切,因其中包括水化、水解和结晶等一系列作用。
水化热可在量热器中直接测量,也可通过熔解热间接计算。
由于水泥水化热的作用,水泥加水及其它骨料混合拌制成混凝土,必然先升温,待达到一定的温度后冷缩,致使混凝土可能因温度应力出现裂缝。
主要有三种原因:1、混凝土浇筑初期,产生大量的水化热,由于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水化热积聚在混凝土内部不易散发,常使混凝土内部温度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温度为室外温度,这就形成了内外温差,这种内外温差在混凝土凝结初期产生的拉应力当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混凝土裂缝。
2、在拆模以后,因气温骤降等原因引起混凝土表面温度降低过快,也会导致裂缝产生3、当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后,热量逐渐散发而达到使用温度或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差值所形成的温差,在基础部位同样导致裂缝。
关于混凝土施工中怎样减小水化热1、选用水泥要使用低水化热的,比如硅酸盐的2、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可以掺如一部分的粉煤灰来代替水泥,一般用量为10%。
如果为高性能砼,用量大约达到30%。
3、砼产生的水化热主要致命就是使砼结构内部温度与外部温度温差过大(大于20)产生裂缝。
大体积砼施工可以埋循环冷却管(PVC),通过循环水来降低内部温度。
4、在一些基础承台施工中甲方一般时不允许投放片石的,其实不然。
投放片石也是降低砼水化热的一种方法,因为减少了砼用量了,但是又不影响砼的强度。
5、砼结构产生裂缝时,一般时在拆除模板的一瞬间。
因为模板一拆,砼马上与外界接触。
当外界温度较低时(也就是内外温差较大时)产生的。
拆除模板前最好是在温度较高时进行。
水化热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影响1、温度裂缝产生机理及特征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
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使得混凝土结构内外出现较大的温差,这些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
水泥水化热总量

水泥水化热总量水泥是建筑材料中常用的一种,它的水化热总量是指水泥在加水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
水泥的水化热总量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化速度,还会对工程的施工和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泥的水化热总量主要由其主要组分——硅酸盐水泥和硫铝酸盐水泥中的化合物所决定。
硅酸盐水泥的主要组分是三钙硅酸盐(C3S)和二钙硅酸盐(C2S),而硫铝酸盐水泥的主要组分是三钙硫铝酸盐(C3A)和四钙铝酸盐(C4AF)。
这些化合物在水中与水发生反应,产生水化产物和释放热量。
水泥的水化热总量与水泥的成分、矿物掺合料的类型和掺量、水泥的粒度和硬化温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水化热总量与水泥中C3S和C3A的含量成正比,而与C2S和C4AF的含量关系较小。
当水泥中C3S和C3A的含量较高时,水化反应较为剧烈,释放的热量也相应增加。
而掺入适量的矿物掺合料可以减少水化热总量,降低混凝土的温升。
水泥的水化热总量对于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和早期强度具有直接影响。
水化反应释放的热量会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加速水泥的硬化过程。
在施工中,需要根据混凝土的硬化速度来控制施工进度,以确保施工质量。
同时,高温下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较快,容易引起混凝土的开裂和变形,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为了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总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根据工程需要和施工条件选择合适的硅酸盐水泥或硫铝酸盐水泥;二是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和用水量,合理控制水泥的用量,减少水化反应的热量释放;三是适当加入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可以减少水泥的用量和水化热总量;四是在施工中采取降温措施,如增加养护时间、覆盖防护层等,降低混凝土的温升,减少水泥的水化热总量。
水泥的水化热总量是指水泥在加水反应过程中所释放的热量,它对于混凝土的强度和硬化速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合理控制水泥的成分和配合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总量,可以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硬化速度和温度升高,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和使用寿命。
水泥及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水泥及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随着我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水泥混凝土研究与应用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而掺合料是现代混凝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之一,开发新型高效的掺合料以满足现代混凝土的发展与需求,已成为水泥混凝土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对水泥及掺合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水泥1、硅酸盐水泥熟料凡由硅酸盐水泥熟料,6%—15%混合材料,适量石膏磨细制成的水硬性胶凝材料,称为普通硅酸盐水泥。
掺活性混合材料的,最大掺量不超过15%,其中允许用不超过水泥含量5%的窑灰或不超过水泥质量20%的非活性混合材料代替。
水泥的质量取决于水泥熟料的质量,水泥熟料的质量,取决于各熟料成份之间的比例。
熟料的化学成分如下:硅酸三钙C3S 含量37%—60%硅酸二钙C2S 含量15%—37%铝酸三钙C3A 含量7%—15%铁铝酸四钙C4AF 含量10%—18%各种熟料矿物成分:单独与水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性:混凝土硬化速度:C3A最快,C3S、C4AF较快C2S较慢强度:C3S最高,C2S早期强度低,后期强度高C3A、C4AF强度低28天水化放热:C3A最大,C3S大,C4AF中等,C2S较小一般情况下C3S含量的多少,代表着一个水泥厂的生产水平,也代表着水泥质量的好坏。
一般情况下C3S在最初28天内,对水泥强度起决定性作用,C2S 在大约28天之后才发挥作用,大约1年之后与C3S的作用相等,C3A在1—3天或稍长时间,对水泥强度起有宜作用,以后可能使水泥石的强度降低。
不同厂家、不同原料、不同工艺,其水泥熟料的成分比例都不一样,因而其反应的快慢、放热以及强度也就不一样。
2、石膏在水泥中的作用一般水泥熟料磨成细粉与水相遇会很快凝结,无法施工,掺加适量的石膏(大约3%),可调节凝结时间,同时提高早期强度,降低干缩。
一般认为C3A在石膏、石灰的饱和溶液中反应生成溶解度极低的钙矾石,这些凌柱状的小晶体长在水泥的表面上,成为一层薄膜,封闭水泥组分的表面,阻止水分子及离子扩散,从而延缓了水泥颗粒特别是C3A的继续水化。
降低水化热的措施

降低水化热的措施一、引言水化热是指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水与水泥反应产生的放热现象。
这种热量的释放会导致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因此,降低水化热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二、措施1. 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不同种类的水泥在硬化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不同。
普通硅酸盐水泥、高性能混凝土用普通硅酸盐水泥和复合材料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水化热释放的作用。
因此,在具体工程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
2. 选用合适的掺合料掺入适量的粉状物质,如粉煤灰、矿渣粉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从而降低了水化反应所产生的热量。
同时,这些掺合料还可以改善混凝土强度、耐久性等性能。
3. 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非常大。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不应低于5℃,也不应高于35℃。
在高温季节施工时,可以采用夜间施工、遮盖防晒等措施来降低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
4. 降低混凝土内部含水率混凝土内部的含水率越高,水化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也就越大。
因此,在施工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混凝土内部的含水率。
可以采用加速脱模、覆盖保湿等措施来达到这一目的。
5. 采用分层浇筑技术分层浇筑技术是指将整个混凝土结构分成若干个层次进行浇筑。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每个层次内部的温度和含水率,从而降低整体结构的水化热。
6. 采用预冷技术预冷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硬化前,利用冷却设备将混凝土表面温度降低到一定的范围内,从而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
这种技术可以在施工中有效地降低水化热。
7. 采用热量消散技术热量消散技术是指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通过通风、水喷淋等措施将热量迅速散发出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和含水率,从而降低水化热。
三、总结降低水化热是保证混凝土质量和使用寿命的重要措施。
在具体工程中,可以采用选择合适的水泥种类、选用合适的掺合料、控制混凝土浇筑温度、降低混凝土内部含水率、采用分层浇筑技术、采用预冷技术和采用热量消散技术等多种措施来实现。
混凝土水化热控制原理

混凝土水化热控制原理一、引言混凝土是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由于其强度高、耐久性好、易加工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道路、桥梁等领域。
然而,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就会导致混凝土的温度过高,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性能和寿命。
因此,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成为了混凝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混凝土水化热释放的机理混凝土的水化反应是指水和水泥粉末反应生成水化产物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水化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主要来自于水泥中的三种主要水化产物:硬化产物(C-S-H凝胶)、水化硅酸钙(C-S-H)和水化铝酸钙(C-A-H)。
这三种水化产物的生成速率和热量释放速率都是不同的,其中硬化产物的生成速率最快,热量释放速率也最高。
因此,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水化期、中期水化期和晚期水化期。
在早期水化期,水化反应速度非常快,热量释放也非常高。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1-3天。
在中期水化期,水化反应速度逐渐减缓,热量释放也逐渐降低。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3-7天。
在晚期水化期,水化反应速度非常慢,热量释放也非常低。
这个阶段通常持续7-28天。
三、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因素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化反应的活性水泥的活性越高,水化反应速度也就越快,热量释放也就越高。
2. 水灰比水灰比越小,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越小,水化反应速度也就越快,热量释放也就越高。
3.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也就越高,水化反应速度也就越快,热量释放也就越高。
4. 混凝土的厚度混凝土的厚度越大,水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就越难以散发,从而导致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
5. 外部环境如果混凝土被暴露在太阳直射下或者处于高温多风的环境中,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也就越高,水化反应速度也就越快,热量释放也就越高。
四、混凝土水化热控制的方法为了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泥的选择选择低热水泥或者掺有矿物掺合料的水泥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释放。
粉煤灰_矿渣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E ffect o f fly ash an d slag o n h yd ratio n h eat evo lu tio n o f cem en t
LI Hong-yan,DING Zhu,XING Feng,CHEN Bo ( Durability Center for Civil Engineering,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22.9 24.4 52.8 62.3
7( W/C=0.32,FA 20%)
48.2 55.2
8( W/C=0.32,FA 30%) 9( W/C=0.32,Slag 10%)
42.8 53.9 54.6 64.0
10( W/C=0.32,Slag 20%)
48.6
61.0
11( W/C=0.32,Slag 30%)
可能会溶解,再结晶。 放热速率下降,孔隙率减小,颗粒与颗粒 间、浆体与集料间的黏结形成。
水泥水化放热速率与任何单一熟料矿物的水化程度没有 简单的比例关系,与物理性质的发展也没有这种关系。 另外,水 泥的水化放热过程也不能代表实际水泥混凝土的水化过程,因 为 水 泥 混 凝 土 是 在 半 绝 热 条 件 下 发 展 其 力 学 性 质 的 [2]。
图 1 典型的硅酸盐水泥水化 f 放热曲线[2]
2 试验
2.1 试验仪器
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水泥水化放热的周期很
长,但是大部分热量是 3 d 以内,特别是在水泥浆发生凝结、硬
化的初期放出,这与水泥水化的加速期基本一致。 影响水泥水
化的因素很多,凡是能加速水化的各种因素,均能相应提高放 热速率[4]。 本试验采用的 EP-34081 型德国水泥水化热差动热量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及其控制方法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及其控制方法一、前言混凝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材料,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混凝土已经成为了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混凝土的基本材料主要是水泥、砂、石和水等,其中水泥在混凝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水泥水化反应是混凝土硬化的关键过程之一,水化反应不仅决定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而且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变形性等性能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生热量,这种热量的释放会引起混凝土的温升,从而可能会引起混凝土内部的裂缝和变形,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因此,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及其控制方法成为了混凝土技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混凝土水化热释放原理1.水泥水化反应水泥水化反应是混凝土硬化过程中最为关键的过程。
水泥水化反应是指水泥中的矿物质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化产物的过程。
在水泥水化反应中,水泥中的四种主要矿物质——三钙硅酸盐(C3S)、双钙硅酸盐(C2S)、三钙酸铝盐(C3A)和四钙酸铁盐(C4AF)都会参与反应,但是C3S和C2S的水化反应是最为重要的。
水泥水化反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反应过程中会释放水化热和生成水化产物。
水泥水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C3S + 6H → C3S2H3 + 3CHC2S + 4H → C3S2H3 + CH其中,C3S和C2S分别代表三钙硅酸盐和双钙硅酸盐,H代表水,C3S2H3代表水化三钙硅酸盐,CH代表水化钙。
2.混凝土水化热释放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生水化热,这种水化热会通过混凝土中的水逐渐传递到混凝土中,引起混凝土温度的升高。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是指混凝土在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所释放出的热量。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是由于水泥水化反应所产生的热量造成的,每克水泥水化反应所释放的热量约为400J。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的峰值出现在混凝土初期,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4小时内。
混凝土水化热释放的产生会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升高,高温会改变混凝土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从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

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在建筑工程领域,大体积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伴随着大体积混凝土的使用,水化热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大体积混凝土。
简单来说,大体积混凝土就是指混凝土结构物实体最小几何尺寸不小于 1m 的大体量混凝土,或者预计会因混凝土中胶凝材料水化引起的温度变化和收缩而导致有害裂缝产生的混凝土。
而水化热,就是水泥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时所释放出的热量。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后,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内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然而,混凝土的导热性能相对较差,这就导致热量在内部积聚,难以迅速散发出去。
内部温度升高,而表面与外界环境接触,散热较快,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内外温差。
这种温差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最直接的就是产生温度应力。
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外观,更严重的是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防水性能。
想象一下,一座桥梁的桥墩或者大坝的坝体出现裂缝,那会带来多大的安全隐患!那么,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水泥品种和用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品种的水泥,其水化热的大小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高标号水泥的水化热相对较大。
而且,水泥用量越多,产生的水化热也就越多。
混凝土的配合比也会对水化热产生影响。
比如,水灰比越小,混凝土的强度越高,但水化热也会相应增加。
骨料的种类和级配也很关键。
粗骨料的用量越多,导热性能相对较好,有利于热量的散发。
施工环境同样不容忽视。
气温较高时,混凝土的散热会更加困难,从而加剧水化热的影响。
而在冬季施工,虽然外界温度较低,但如果保温措施不当,也会导致内外温差过大。
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是一个重要手段。
在满足强度和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煤灰、矿渣粉等矿物掺合料的用量。
这些掺合料可以降低水化热,同时改善混凝土的性能。
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也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