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事迹
司马迁的人物介绍

三一文库()〔司马迁的人物介绍〕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司马迁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
一、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司马迁生平▲早年经历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6] [7]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8]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9] 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10] ,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6]▲学游天下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11] 。
去司马迁在二十岁时开始游历天下[12-19] ,他从京师长安出发东南行,出武关至宛。
南下襄樊到江陵。
渡江,溯沅水至湘西,然后折向东南到九疑。
窥九疑后北上长沙,到旧罗屈原沉渊处凭吊,越洞庭,出长江,顺流东下。
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展转到钱塘。
司马迁事迹300字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事迹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1(诚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司马迁及史记篇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二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三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
可是没有时间。
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从小生性好奇,很有志向也很好学。
司马迁9岁时,通读《诗》和《书》,10岁时,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还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
司马迁成年之后,四处游历,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
之后数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在“封禅”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帮自己把这400多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都记载下来。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以下是分享的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
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
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
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受刑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
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
这部伟大著作共526500字。
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
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司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
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以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
在他正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受了刑。
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
现在受了刑,身子毁了,没有用了。
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
《司马迁生平》课件

学术交流
与当时著名学者进行学术 交流,拓宽视野和知识面
CHAPTER 02
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游历四方
司马迁在年轻时曾游历四方,积 累了丰富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知
识。
他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 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为后来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
。
游历四方不仅拓宽了司马迁的视 野,也让他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
司马迁对后世的影响
史学研究
司马迁的《史记》为后世的史学 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和史论, 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
推动作用。
文学创作
司马迁的文笔和叙事技巧对后世 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
多文学家都从中汲取营养。
思想启蒙
司马迁的独立思考精神和追求真 理的勇气,对后世的启蒙思想家
和改革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司马迁生平》ppt课 件
CONTENTS 目录
• 司马迁简介 • 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 司马迁的文学成就 • 司马迁的思想和价值观 • 司马迁的影响和评价
CHAPTER 01
司马迁简介
出生背景
01
出生时间
公元前145年
02
03
04
出生地点
龙门(今陕西省韩城市)
家庭状况
父亲为史官,家境较为优渥
社会背景
西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 定
家庭环境
01
02
03
家庭成员
父亲为史官,母亲为富商 之女
教育状况
家庭重视教育,从小受到 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族影响
家族中有多位史学家,对 司马迁的成长产生了积极 影响
教育经历
启蒙教育
在家庭中接受启蒙教育, 学习文字、算术等基础知 识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注音版

历史人物故事简短注音版司马迁(Sì mǎ Qiān)司马迁,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西汉朝廷功臣,公元145年-公元86年出生于河南宝丰,拜荆山侍献太师,西汉的相枢密之臣。
他代表着一定的政治与文学思想。
他后来被认可为历史学家的头领,并成为中国史学的首屈一指的代表,且被尊称为中国历史的传神,而他的著作《史记》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财富。
以下是司马迁一生相关事迹:一、诞生之年司马迁出生于西汉初年,公元145年,他是一个官宦之家中的第三子,他的母亲是宝山侍献太师的南宋绛夫人,他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也拥有很好的教育,在他的父兄的帮助下,他的时间几乎全部都花在读书上。
二、九章算术之坐标在公元107年,司马迁通过设计了九章算术,它是一本关于数学和科学方面综合性论文,全书分为九章论述,他们涉及古算法学,天文学,地理学,政治学,哲学,语言学,计算学等等。
作为一个有着主题,章节明确的文献,它有效地延伸了中国数学和知识的影响。
三、思想追求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司马迁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形式,他的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法制的定义和政府的功能。
他的作品居然得到了唐朝机构的赞赏,他的独到的观点在刺客和游客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有效地影响了他以后的观点。
四、着作史记司马迁在唐朝时期,最为著名的着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他在西汉朝廷到唐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编纂与整理。
《史记》收录了国外外传史官报与古、典之证,从中着重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变迁以及中国历史事件的过程。
五、壮烈牺牲在公元75年,司马迁去执行当时洪武的指示前往前线担任将领,但最终他在抗敌过程中牺牲,他的着作与精神思想永远留在了历史的台面上,并且让他成为古代著名历史学家的代表,深受中国后人尊敬与爱戴。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是中国古代一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关于他的人物生平事迹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司马迁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
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
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
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
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
曾祖司马无泽,在汉初作长安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
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
司马谈是当时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司马迁的故事1(诚实).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
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轶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
汉朝的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司马迁想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作用,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这是非常可贵的。
本着实录的精神,司马迁在选取人物时,并不是根据其官职或社会地位,而是以其实际行为表现为标准。
比如,他写了许多诸如游侠、商人、医生、倡优等下层人物的传记。
在司马迁心目中,这些人都有可取之处。
司马迁首创了以人载事,始终叙述一个人生平事迹的写法。
着重写其“为人”,并注意其“为人”的复杂性,是司马迁的笔法。
他在作传时,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来表示自己对人物的爱憎态度。
比如这个人物,司马迁同情他,以非常饱满的热情来写这位失败英雄。
他既称赞项羽的骁勇,又对他的胸无大志、残暴自恃作出批评。
可是,在《》中,司马迁并没有发议论,但是他对项羽的爱憎态度却于叙事之中明显地表现了出来。
这便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即真实性和倾向性的统一。
(坚持,有毅力)2.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分析及评论: 一个人,无论在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只要精神不倒,一切都可以继续。
但精神是需要支撑的。
司马迁之所以能在因他陵事件而受宫刑后,发愤着书,就是因为他为自己寻找到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他们是周文王、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和韩非等。
而当我们的人生也遇上了难以跨越的坎时,是否也把司马迁当成自己的精神支柱主旨:《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着作。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为朋友不惜搭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及为了理想而放弃尊严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适用话题有“坚强”、“意志”、“忍辱”、“诚信”、“心灵的选择”、“肩膀”、“雕刻心中的天使”等。
(孝顺)3.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
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他继承了父亲未完成的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
4.(自强不息)a.忍辱负重写《史记》司马迁是我国西汉的大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父亲是西汉一个很有学问的史官。
司马迁从小就跟父亲来到长安,10岁开始攻读古文,学习非常刻苦。
20岁后他漫游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
这些活动大大地丰富了他各方面的知识,培育了他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司马迁漫游回来后,当了一名小官。
不久他父亲病危,临去世前,拉着司马迁的手说:“我家世世代代都当史官,你将来也会接替这个职务。
我早就想写一部通史,但这个愿望实现不了啦!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啊!”司马迁坚定地回答说:“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实现您的愿望!”后来,司马迁当了史官,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皇家图书馆里的藏书、档案,整理和考证历史资料。
那时的文字都刻在木简上或写在丝绢上,有时一部书就要堆满一间屋子,读书是很不容易的,到41岁那年,他开始写《史记》。
6年后,司马迁因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得罪了皇帝,被送进监狱。
他在狱中身体受到严重摧残,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是他又觉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如果就这样轻易死去,《史记》由谁来完成呢他决心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50岁那年,司马迁被释放出狱。
他更加奋发,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到写《史记》中去。
他用了14年的时间,终于写成了这部50多万字的着作。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一共写了3千多年的历史,其中有揭露帝王作恶的文章,也有歌颂奴隶起义故事。
这是司马迁用毕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写出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着作。
b.直言无讳遭宫刑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因李陵事件,而遭宫刑。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
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
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
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
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
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
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
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
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
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
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
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
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
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
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c.刚直不阿大丈夫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
要“实录”就得有大丈夫气概。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
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
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
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
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
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汉武大帝》就有“刘彻召见司马迁,要看《太史公书》。
刘彻夜读《太史公书》,愤怒,吐血。
”的情节。
司马迁的名言1.西伯幽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4.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5.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识理义。
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7.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8.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9.士为知己者死10.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1.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12.不识其人视其友。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