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教案
戏曲进校园教育案例分享(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
本案例以某中学为例,分享戏曲进校园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素养;2. 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3.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4.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开设戏曲课程学校开设了戏曲选修课程,邀请专业戏曲演员担任教师,为学生传授戏曲知识、演唱技巧和表演方法。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戏曲历史、角色分类、唱腔特点、表演技巧等。
2. 组织戏曲社团学校成立了戏曲社团,选拔有戏曲兴趣的学生加入。
社团定期组织排练、演出,提高学生的戏曲素养和表演能力。
3. 开展戏曲讲座邀请戏曲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为学生讲解戏曲知识,解答学生在戏曲学习中的疑惑。
4. 举办戏曲比赛学校定期举办戏曲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戏曲才艺。
比赛内容涵盖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 走进社区演出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戏曲演出活动,让社区居民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增进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四、活动实施1. 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内容、时间、地点等。
2. 组织教师培训学校对参与戏曲教学的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戏曲素养和教学能力。
3. 联系专业机构学校积极联系戏曲院团、戏曲学校等专业机构,为戏曲进校园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4. 宣传推广学校通过校园广播、海报、班级群等渠道,广泛宣传戏曲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5. 严格考核评价学校对参与戏曲活动的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活动成果1. 学生的戏曲素养得到显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2. 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培养了对戏曲艺术的热爱;3. 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4. 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提高,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得到加强。
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教案及活动简讯

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教案及活动简讯一、教案简介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戏曲文化,我们开展了“戏曲进校园”主题班会。
通过本次班会,让同学们感受戏曲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班会目标1. 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如戏曲的起源、分类、表演形式等。
2. 欣赏经典戏曲片段,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3. 学习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如唱、做、念、打等。
4. 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民族文化自信心。
三、班会内容1. 戏曲知识介绍:讲解戏曲的起源、发展、分类和表演形式等基本知识。
2. 经典戏曲片段欣赏:播放经典戏曲片段,让同学们感受戏曲的魅力。
3. 戏曲表演技巧学习:邀请专业戏曲演员现场示范,讲解和教学戏曲的基本表演技巧。
4. 互动环节:组织同学们进行戏曲表演,体验戏曲艺术乐趣。
5. 班会总结:总结本次班会所学内容,强调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四、活动简讯1. 活动时间:2024年9月20日2. 活动地点:学校报告厅3. 参与人员:全校师生4. 活动流程:a) 主持人致辞,介绍班会主题和目的。
b) 戏曲知识介绍。
c) 经典戏曲片段欣赏。
d) 戏曲表演技巧学习。
e) 互动环节:同学们进行戏曲表演。
f) 班会总结。
g) 结束语。
五、注意事项1. 提前邀请专业戏曲演员,确保表演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准备相关戏曲片段,提前调试音响设备。
3. 组织同学们进行戏曲表演时,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4. 班会结束后,及时收集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下次班会提供改进方向。
六、班会准备1. 收集戏曲相关资料,制作PPT用于展示。
2. 联系学校音乐老师或外部专业人士,邀请他们进行讲解和表演。
3. 准备戏曲服装和道具,以便在互动环节让同学们体验。
4. 提前测试音响设备,确保播放戏曲片段时音质良好。
5. 准备戏曲知识小问答,增加班会的互动性。
七、班会过程1. 主持人引导班会开始,简介戏曲文化的重要性和本次班会的目的。
戏曲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校决定开展“戏曲进课堂教学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代表剧目等。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4.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活动内容1. 课堂教学(1)戏曲基础知识讲座:邀请戏曲专家为学生讲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起源、发展、流派、代表剧目等。
(2)戏曲欣赏课:播放经典戏曲选段,让学生欣赏戏曲的艺术魅力,感受戏曲的音乐、唱腔、表演等。
(3)戏曲表演课:邀请戏曲演员为学生示范戏曲表演技巧,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
2. 课外活动(1)戏曲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戏曲社团活动:成立戏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表演技巧,提高戏曲水平。
(3)戏曲文化讲座:邀请戏曲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四、活动实施1. 组织筹备(1)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
(2)邀请戏曲专家、演员为学生进行讲座和表演。
(3)联系学校相关部门,协调活动场地和设备。
2. 课堂教学(1)根据活动安排,安排教师进行戏曲基础知识讲座、戏曲欣赏课和戏曲表演课。
(2)邀请戏曲专家、演员为学生进行示范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表演。
3. 课外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戏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掌握程度。
(2)成立戏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表演技巧。
(3)定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戏曲文化。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戏曲的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初中戏曲进入校园教案

教案:初中戏曲文化进校园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艺术文化,感受戏曲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3. 通过学习戏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戏曲的基本知识:戏曲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等。
2. 戏曲的角色:生、旦、净、丑等。
3. 戏曲的表演技巧:唱、做、念、打等。
4. 经典戏曲选段的学习和表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戏曲的基本知识,引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戏曲的了解和印象。
二、戏曲角色介绍(10分钟)1. 教师详细介绍生、旦、净、丑等角色的特点和扮演方式。
2. 学生观看相关戏曲角色的图片或视频,加深对角色的认识。
三、戏曲表演技巧学习(10分钟)1. 教师讲解唱、做、念、打等戏曲表演技巧的含义和作用。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简单的戏曲表演技巧,如唱腔、动作等。
四、经典戏曲选段学习(10分钟)1. 教师选择一段经典的戏曲选段,如《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
2. 学生跟读、学唱选段,理解选段的内容和情感。
五、小组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戏曲选段进行学习和表演。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戏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角色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在学习戏曲表演技巧和选段时的参与度和表现力。
3. 学生在小组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造力。
教学资源:1. 戏曲的基本知识资料。
2. 戏曲角色的图片或视频。
3. 经典戏曲选段的音频或视频。
教学建议:1. 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戏曲知识和文化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戏曲。
2.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表演。
3.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音频等,增强学生对戏曲的直观感受。
戏曲进校园”教案

“戏曲进校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唱脸谱、演脸谱,让学生感受中国国粹与流行歌曲的巧妙融合,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了解多元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唱脸谱、演脸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3.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戏歌,使学生初步了解戏歌和京剧脸谱。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脸谱知识,认识脸谱在京剧中的作用。
2、在歌曲演唱中分辨不同脸谱的不同表现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脸谱面具等四、教学过程:一、赏析与导入欣赏《新贵妃醉酒》导入——戏歌。
戏歌——既汲取了戏曲(京剧、越剧、豫剧等)音乐的素材,又采用了通俗音乐(美声、民族)的创作手法,它既是流行歌曲,又是京剧唱段。
二、歌曲欣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另一首戏歌──《唱脸谱》。
欣赏——《唱脸谱。
》 1、作者简介——作词:阎肃作曲:姚明阎肃——著名剧作家、词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剧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委员。
代表作:歌曲:《红梅赞》、《敢问路在何方》、《前门情思大碗茶》、《我爱祖国的蓝天》、《北京的桥》、《长城长》、《雾里看花》、《军营男子汉》、《故乡是北京》、《唱脸谱》、《五星邀五环》。
歌剧:《江姐》、《党的女儿》。
京剧:《红灯照》、《年年有余》、《红岩》。
2、思考:这首歌曲跟中国的哪种戏曲相关,当中唱到了什么?(1)脸谱小知识资料展示:学生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有关脸谱的知识。
a、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色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b、脸谱的颜色京剧脸谱色彩十分讲究,看来五颜六色的脸谱品来却巨细有因,决非仅仅为了好看。
不同含义的色彩绘制在不同图案轮廓里,人物就被性格化了。
c、脸谱的样式3、欣赏《唱脸谱》(带着问题去欣赏)。
提问:1、歌曲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唱腔上有何不同。
2、每一部分唱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戏曲进入校园方案策划书3篇

戏曲进入校园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戏曲进入校园方案策划书》一、背景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特制定戏曲进入校园方案。
二、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艺术特点,感受戏曲的魅力。
2. 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 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实施步骤(一)宣传阶段1. 制作戏曲宣传海报、展板等,展示戏曲的精彩剧照、表演片段和文化内涵,在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
2. 邀请戏曲艺术家到校举办讲座,介绍戏曲的历史、发展、流派等知识,让学生对戏曲有初步的认识。
3. 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定期播放戏曲经典曲目,营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二)教学阶段1. 开设戏曲兴趣小组,邀请专业戏曲教师进行指导,教授学生戏曲的基本唱腔、身段、表演技巧等。
2. 将戏曲知识纳入学校艺术课程体系,编写戏曲教材,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戏曲知识。
3. 组织学生观看戏曲演出,如京剧、昆曲、豫剧等经典剧目,让学生亲身感受戏曲的艺术魅力。
(三)活动阶段1. 举办戏曲文化节,开展戏曲知识竞赛、戏曲小品表演、戏曲服装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2. 组织学生参与戏曲社团活动,如戏曲演唱、戏曲舞蹈、戏曲剧本创作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3. 邀请家长到校观看学生的戏曲表演,增进家长对学校戏曲教育的了解和支持。
(四)推广阶段1. 与社区、文化机构等合作,开展戏曲进社区、进校园活动,扩大戏曲的影响力。
2. 鼓励学生将所学戏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如参加文艺演出、文化交流等活动,展示学生的风采。
3. 建立戏曲传承基地,培养一批戏曲传承人才,为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
四、保障措施1. 成立戏曲进入校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监督。
戏曲进校园计划活动方案

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戏曲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培养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热爱,我校特制定“戏曲进校园”计划活动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三、活动内容1. 邀请戏曲专家、演员进校园进行戏曲知识讲座和表演。
2. 开展戏曲知识竞赛,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流派、角色、行当等。
3.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实地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
4. 开展戏曲表演培训,让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魅力。
5. 创办校园戏曲社团,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戏曲艺术。
四、活动安排1.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1周)- 宣传戏曲进校园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
- 安排戏曲专家、演员进校园进行讲座和表演。
2.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2周)- 开展戏曲知识竞赛,选拔优秀选手。
- 组织学生参观戏曲博物馆。
- 开展戏曲表演培训,选拔优秀学员。
3. 第三阶段:总结展示(1周)- 举办校园戏曲演出,展示学生成果。
- 邀请家长、教师观摩演出,分享活动成果。
1. 组织保障:成立戏曲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2. 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学校和社会各界的支持,确保活动经费充足。
3. 师资保障:邀请戏曲专家、演员担任活动讲师和表演嘉宾。
4. 设施保障: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六、预期效果通过本次“戏曲进校园”计划活动,预计达到以下效果:1. 提高学生对戏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2. 培养学生欣赏戏曲艺术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戏曲艺术在校园绽放光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戏曲进校园》教学设计

《戏曲进校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历史、特点、主要剧种和表演形式。
2. **技能**: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戏曲的表演技巧,提高他们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戏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传统戏曲的美。
教学准备:1. 戏曲教学视频片段2. 戏曲服饰、道具3. 戏曲剧本或选段4. 音响设备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经典的戏曲表演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形式吗?你们对戏曲有什么了解?**二、新课讲解**1. 介绍戏曲的历史和发展,让学生了解戏曲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讲解戏曲的特点,如唱、念、做、打等。
3. 介绍几种主要的戏曲剧种,如京剧、豫剧、昆曲等,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特色。
**三、体验活动**1. 邀请专业的戏曲演员来校进行示范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2. 安排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简单的戏曲选段进行排练。
3. 提供戏曲服饰和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展示。
**四、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享他们在体验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2. 讨论戏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五、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戏曲文化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看一段戏曲表演,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作业,了解他们对戏曲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戏曲的魅力。
同时,我也注重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戏曲的介绍还不够生动和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蕲春县蕲州镇初级中学“戏曲进校园”活动教案戏曲进校园活动开展时间:1、戏曲兴趣小组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第七课2、其它班级戏曲教学时间:见课程表上音乐课安排3、戏曲教学地点:校音乐教室“蕲声合唱团(戏曲兴趣小组)”成员名单黄梅戏简介: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原名黄梅调,其他名称还有采茶戏、花鼓戏、化谷戏、茶篮戏、二高腔等。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
是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以黄梅采茶调为主的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中一支东移到以安徽怀宁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当地语音歌唱,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
历史沿革(一):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过了3个阶段。
第1阶段,约从清代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
初从歌舞发展成“两小戏”和“三小戏”,后又吸收当地流行的一种叫“罗汉桩”的说唱艺术,并受青阳腔和弹腔(指徽调)的影响,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
这一阶段,积累的剧目,号称“大戏三十六本。
小戏七十二折”。
大戏多表现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如《打猪草》、《卖斗箩》等。
演唱时,只用打击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以载歌载舞为特点,表演着重对自然生活的细致模拟,而无固定程式。
这个时期的黄梅戏,基本上还是农村劳动者一种自唱自乐的文艺形式。
历史沿革(二):第2阶段,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
黄梅戏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
1926年,著名演员丁永泉(旦)和曹增祥(生)、丁和寿(丑)等进入安庆市区,先是分散清唱,影响日渐扩大,后进入固定场所,作营业性演出。
到1931年,安庆市区已有两家演出黄梅戏的剧场,即新舞台和爱仁戏院。
1931年和1934年,分别由查振卿、丁永泉等带黄梅戏班到上海,在九亩地一带演出,直到抗日战争开始,才返回安徽。
艺术特色(一):唱腔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
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其曲调健康、朴实、明快、优美,表演形式活泼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
彩腔,也称打彩调,是黄梅戏班社职业化后,因常被演员用来向观众“讨彩”而得名。
其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
主调,又称正腔,系黄梅戏中传统正本大戏里常用的唱腔。
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等。
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常用于大段叙述、抒情,听起来委婉悠扬。
艺术特色(二):语言黄梅戏语言以湖北黄梅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方言。
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
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
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花腔小戏的唱词灵活多变,有三至七字不等,中间常夹杂多种口语化无词意的字。
句数不一定为偶数有时奇数句重复最后一句便成偶数。
唱念方法均用接近普通话的安庆官话唱念。
整本戏中用韵母念、官话唱,小戏说白则用安庆地方的乡音土语,唱腔仍用官话唱。
艺术特色(二):语言2若说到黄梅戏语言在塑造艺术形象,渲染艺术情境,迁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括:其一,黄梅戏的语言具有“山歌”体的内在韵律美。
黄梅戏从抒情、嬉谑的小戏基础上发展起来,它的前身就是山歌时调,小旦、小丑舞台对唱,在此过程中,它吸引了各种时代的、地方的、人文的文化养料,发展为今天的黄梅戏剧种,而其主要的“灵魂”——山歌时调的美学特质却不变。
因此,黄梅戏的语言与它所依赖的音乐美质相辅相成,从而形成黄梅戏剧本语言的内在韵律美。
其二,黄梅戏的语言语近情遥,脍炙人口。
黄梅戏语言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土气的,句句都是大实话,但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它其实内蕴丰富,极富有弹性,在点染戏剧情境、表现矛盾冲突、突出人物此时此境上,有恰倒好处之功妙。
由于黄梅戏语言及唱词同时汲取了古诗、古词、民间口语、民谚、民歌的所长,摈弃其太雅,以至令人听不懂、不好入戏的弊端,发挥了语近情遥、明白如话的特点,因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文野合流、情浓语淡的剧本文学。
其三,黄梅戏语言的乐天夸张化倾向。
黄梅戏的语言犹如戏谑的外衣,覆盖在大多数传统剧目之上,从而形成特有风采。
这些语言基本出于劳动人民和下层社会人士的口头创作,到了黄梅戏里,经过艺人的加工提炼,使其更具有个性化,更能结合戏剧情境,引发观众的笑声,所以黄梅戏能给人以愉悦、朝气蓬勃之感。
第四,黄梅戏语言充满了当时现实社会的哲理经验之谈。
由于很多黄梅戏传统剧目都直接来自于传唱当时当地的真人真事的民间文学,因而它的语言和唱词就不可避免地渗透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哲理及经验之谈,而且对下层社会生活民众的刻画及表述尤其细腻、独到,丰满。
艺术特色(二):语言3第五,黄梅戏语言中的一些独特用法。
黄梅戏的语言及唱词有些特殊用法。
一是根据调式变化而加的衬词、垫词,如“呀嗬啥,依嗬呀”之类。
这种衬字垫词乍看不起眼,但将它们去掉,只唱实词就会索然无味。
衬字垫词是民歌韵味的体现,离开了它们,就等于好花离了泥土,无根无底了。
黄梅戏中对歌队舞的形式极普遍,小旦、小丑或猜谜,或对花,或报地名,或讲古,既热闹好看,也抒情有趣,它所要求的唱词一般都有形式上的同一格律。
此外,利用歇后语来猜药名,"用一二三……十“的数目字来串唱词,都起到演唱活泼、生动抒情的效果。
可以用轻快、平易、幽默、风采四个词来概括黄梅戏的语言。
轻快,指它的深入浅出,明白如话;幽默,指它的风格与情趣落落大方,机智嬉谑;风采,指它不断汲取民间口头文学创作的养料,丰富自己,常有新鲜独到之处。
艺术特色(三):音乐在音乐伴奏上,黄梅戏早期演出为“三打七唱”,即由三人演奏打击乐并参加帮腔。
乐器分工是: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坐草台正中;小锣一人,坐上场门外内侧;大锣(又名”筛金”)一人,站在上场门外外侧。
到20世纪30年代,伴奏除打击乐器外,又尝试用京胡托腔,后来还有人试用高胡和二胡伴奏,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高胡作为主奏乐器的形式才被逐渐固定下来。
角色行当(一):综述黄梅戏角色行当的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上演整本大戏后,角色行当才逐渐发展成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奶生、花脸诸行。
辛亥革命前后,角色行当分工被归纳为上四脚和下四脚。
上四脚是:正旦(青衣)、老生(白须)、正生(黑须)、花脸;下四脚是:小生、花旦、小丑、老旦。
行当虽有分工,但很少有人专工一行。
民国十九年(1930)以后,黄梅戏班社常与徽、京班社合班演出。
由于演出剧目的需要,又出现了刀马旦、武二花行当,但未固定下来。
当时的黄梅戏班多为半职业性质,一般只有三打、七唱、箱上(管理服装道具)、箱下(负责烧茶做饭)十二人。
行当搭配基本上是正旦、正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花脸七行。
由于班社人少,演整本大戏时,常常是一个演员要兼扮几个角色,因而在黄梅戏中,戏内角色虽有行当规范,但演员却没有严格分行。
角色行当(二):旦角正旦:多扮演庄重、正派的成年妇女,重唱工,表演要求稳重大方。
所扮演的角色如:《荞麦记》中的王三女、《罗帕记》中的陈赛金、《鱼网会母》的陈氏等;小旦:又称花旦,多扮演活泼、多情的少女或少妇,要求唱做并重,念白多用小白(安庆官话),声调脆嫩甜美,表演时常执手帕、扇子之类,舞动简单的巾帕花、扇子花。
所扮演的角色如:《打猪草》中的陶金花、《游春》中的赵翠花、《小辞店》中的刘凤英等。
演出整本大戏后,小旦行又细分出闺门旦及专演丫鬟的行当“捧托”。
旦行是黄梅戏的主要行当,旧有“一旦挑一班”之说。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在戏中多为配角。
如《荞麦记》中的王夫人。
精品黄梅戏赏析(1):题名: 牛郎织女-黄梅戏相关名人: 严凤英王少舫黄宗毅内容: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
王母怒斥天规难容,必须予以惩处。
金牛星为牵牛星说情,王母非但不予理睬,反将金牛星与牵牛星一起贬谪下凡犁耕。
织女星又向王母求情,也被锁入云房。
牵牛星与金牛星来到人间,分别变作牛郎与老牛。
牛郎的嫂嫂为人刻薄,对牛郎极其冷漠,并逼着牛郎的哥哥与牛郎分家。
牛郎不愿连累哥哥,只得带着那条与他相依为命的老牛,忍痛离家。
自牵牛星下凡后,织女星空守云房,深感寂寞。
一天,她乘王出巡之机,与众仙女驾起云雾,降临人间的碧莲池戏水解愁。
这天,老牛忽然开口说话,祝愿牛郎幸福,把牛郎领到池边与织女相会,促成他们完婚。
从此,牛郎与织女男耕女织,生下一男一女,全家融融乐乐。
王母出巡归来,发现织女私下凡尘,便遣天将捉回复命。
牛郎痛不欲生,金牛星献出宝角,变成一只牛角船,牛郎挑着两个孩子登船腾空而起,在南天门追上了织女。
夫妻二人抱头痛哭,盟誓永不分离。
王母从头上拔下金钗,在牛郎织女脚下划出一条天河,把他们强行分开,规定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从此,每年七月初七,无数的喜鹊都飞到银河上空,搭成一座天桥,使牛郎织女相会。
精品黄梅戏赏析(2):题名: 女驸马相关名人: 严凤英王少舫内容:少女冯素珍与青年李兆廷自幼同窗共读,及长,订下鸳盟。
后李父横遭奸臣谋害,家道中落。
兆廷回乡避祸,前往冯家告贷。
素珍后母王氏逼他退婚。
素珍深爱兆廷,相约会于后花园,赠银一百两,以济困厄之急。
又赠玉麒麟一只,以示永不变心。
不料王氏闻风赶到,诬陷兆廷为盗,将其送官究办,并将素珍另配。
素珍不从,女扮男装进京寻访哥哥少英,但遍寻无着,偶见招考皇榜,急中生计,冒充李兆廷之名应试,得中头名状元。
皇帝见其才貌出众,招为驸马。
素珍推辞不得,十分焦急。
八府巡按张绍民前来拜访新科状元,寒暄之后,素珍认出他竟是哥哥冯少英。
两人正共谋脱身之计,不意圣旨传来,令驸马随即进宫与公主完婚。
洞房之夜,公主见驸马迟迟不肯入寝,疑窦顿生。
经再三诘问,素珍被迫吐露真情,公主大怒,要面奏父王,以惩素珍欺君罔上之罪。
素珍恳切陈词,晓以利害,为保全公主名节和皇家声誉,以不声张为宜。
翌日,公主请求父王赦免素珍,皇帝迫于情势,收素珍为义女。
冯少英上殿代妹请罪,宰相借此机会作媒,奏请将少英招为附马。
素珍救出兆廷,由兆廷顶状元之名。
皇宫张灯结彩,两位驸马同时完婚。
精品黄梅戏赏析(3):题名: 天仙配又名: 七仙女下凡简介:黄梅戏作品。
敷演董永遇仙故事。
董永行孝事始见东汉末年武梁祠石刻画像。
魏晋时,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增加了天帝遣神女下凡,助董永偿债的情节。
唐代董永变文和宋元话本《董永遇仙传》,着重描写路遇、偿债、诀别等部分。
明代青阳腔《织锦记》(现存《槐荫相会》、《槐荫分别》两出)又丰富了变文和话本的描写,对后世戏曲有很大影响。
清代地方戏的很多剧种能演此剧,剧名或称《槐荫树》,或称《百日缘》,剧情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