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古代雕塑
中国古代雕塑

秦汉时期的陶塑
• 出现了陶俑,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 • 出现了陶制动物,如东汉的陶狗、陶马等 • 代表作品:汉代陶俑
02
中国古代雕塑的分类与题材
宗教雕塑的艺术特色
道教雕塑
• 以神仙、神兽为题材,如龙、凤等 • 出现了道观石刻,如龙虎山石刻 • 代表作品:永乐宫壁画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历程
史前时期的原始雕塑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雕塑
• 以石制工具为主,如石锤、石斧等 • 出现了小型动物雕像,如石雕鸟、石雕鱼等 • 代表作品:峙峪人遗址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制工具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雕塑
• 出现了陶制人像,如红山文化的女神像 • 出现了玉雕,如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 • 代表作品:仰韶文化遗址中的陶制人像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雕 塑
• 敦煌莫高窟 •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 • 出现了佛像、菩萨像,如敦煌莫高窟的千佛洞、观音菩萨像等 • 代表作品:敦煌莫高窟
05
中国古代雕塑对后世的影响
对后世雕塑艺术的启示
艺术风格
• 对后世写实主义、抽象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对后世线条、体积的运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材选择
• 对后世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建筑装饰雕塑的题材选择 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借鉴
艺术风格
• 对现代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产生了深远影 响 • 对现代抽象艺术、具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题材选择
中国古代雕塑

单元知识结构设计石像中最著名的是“立马”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长1.9 米,高1.68 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
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
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匈奴败将。
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
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没有雕刻得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
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赏析汉代雕塑,体验其深厚博大之美。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做什么用的?兵马俑的恢宏气势是通过什么方法展现出来的?与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浪漫艺术风格相比有哪些不同?第二组: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1974—1976 年在秦始皇陵东1000米左右,发掘出作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马俑坑。
一号坑在南,东西长230 米,宽62 米,面积14260平方米。
二号坑面积为6000 平方米。
三号坑面积5200 平方米。
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800 件,木质战车18 辆,陶马100多匹。
按兵马俑现有排列形式推算,这三个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件,战车100 辆,战马100 匹。
由模拟的军阵,可以想见二千多年前横扫六国、完成统一大业、所向披靡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强大。
陶俑身材高大,一般身高在1.8 米左右,形态各异,表情逼真,体现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艺水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深5 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 个,坑道内有10 道2.5 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铺地。
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
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
长廊南边的一排面向南的武士欣赏秦始皇陵兵马俑,了解我国秦代军队之强盛、雕塑技艺之高明,引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中国古代雕塑

四、中国古代雕塑的另一个特点是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 极强。中国雕塑和绘画很迟才脱离工艺美术的母体而独立门户。在漫长的几千年间,它们只是工艺美术 品的两种装饰手段,这是塑绘不分的主要原因,也是线刻和平面性浮雕——画刻高度结合的中国式造型 方法特别发达与持久的主要原因。装饰不求再现,只追求表现物象,因此发育出中国雕塑与绘画的共同 品格——不求肖似(高度写实地再现自然),形成了高度的意象性特点。中国画无论工笔还是写意,都 不象西洋画那样精确地写生刻画对象,而是主要依据观察体验所得印象,再加上想象,经过主观加工美 化而成艺术形象,和客观对象保有相当距离。中国画不画光影(这是表现主体感真实感的重要因素), 色彩只表现固有色(所以写实性有限),造形与画面效果的平面性很强。背景一般为纸、绢的空白,不 求空间深度,而把注意力放在物象的“神韵”表现上。因此,若按西洋画的解剖、比例、透视和色彩等 等准确度很高的科学化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绘画,便会觉得一无是处。但若理解中国艺术自成体系、自 有追求,便懂得和喜欢品味中国画的美感。中国雕塑也是如此,它和中国画观念是一致的,而且贯穿了 整个古代雕塑史。秦始皇陵兵马俑虽然表现出高于其他时代的写实性,但那也仅仅集中在俑的头部刻划 上,而且形象也只是分为几种类型,不是每一件都各不相同,身体部分则无一例外是十分写意的。就是 比较写实的头部,也不能和西方雕塑同日而语,它只是象中国画有工笔一样,比较深入细微而已,本质 上依然属于意象性造型。其他汉唐陶俑、霍去病墓石刻、历代宗教造像无不显示意象性特点。它们和中 国画一样,追求神韵,不求肖似。如果用西方古典雕塑的标准来看待它们,就能挑剔出解剖、比例不够 准确,质感塑造不够充分等等不足,造成欣赏上的障碍。我们必须换一种眼光,使用我们自己民族的艺 术标准和审美习惯,来欣赏中国古代雕塑“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这样,当我们从敦煌菩萨,晋祠侍 女、筇竹寺罗汉塑像上体会到“栩栩如生”这一句成语的含义时,就不是象欣赏西方古代著名雕刻,如 欣赏教材常会介绍的掷铁饼者、拉奥孔群像和奥古斯都像等等那样,是个从形到神都准确得象真人一般 的概念,而只是感受到一个艺术品所传达的人的生命力、精神状态和宗教境界等等形而上的东西。
中国古典雕塑

乐
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
佛
乐山大佛俗称“游峨眉必朝大佛,朝大佛多游 峨眉”,所以乐山大佛是峨眉风景区不可分割的组 成部分。由峨眉山向东经峨眉山市31公里即至乐山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县城东,岷江、青衣江 、大渡河三江汇合的凌云山上,“佛是一座山,山 是一尊佛”,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发髻有 1021个,耳长6.72米,鼻长5.33米,眼长3.3米, 肩宽24米,手的中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 ,可围坐百人以上,迄今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 刻佛像。
陶
塑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 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 馆, 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走进博物馆的大 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 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 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 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 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 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世界第一大佛--乐山石刻弥勒坐像,以其巍峨雄伟的气势闻名中 外。人们观赏这尊历时90年,乃成通高71米的唐代佛像,往往只看 到依山凿就的外表,看到他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而对他的部位结 构则看不真切。其实,细究他的形体结构,是很有趣味的。 发鬈用石块嵌就 大佛顶上的头发,共有螺髻1021个,这是1962年维修时,以粉笔编号数 清的。远看发髻与头部浑然一体,实则以石块逐个嵌就。单块螺髻根部 裸露处,有明显的拼嵌裂隙,无沙浆粘接。螺髻表面抹灰两层,内层为 石灰,厚度各为5-15毫米。1991年维修时,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遗 存螺髻石3块,其中两块较完整,长78厘米,顶部31.5×31.5厘米,根 部24×24厘米。 两耳以木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内侧,有一深约25厘米的窟窿,维修工人从中掏出 许多破碎物,细看乃腐朽了的木泥。这说明南宋范成大在《吴船录》中 记载“极天下佛像之大,两耳犹以木为之”,是真实的。由此可知,长 达7米的佛耳,不是原岩凿就,而是用木柱作结构,再抹以锤灰装饰而 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发现窟窿,内则露出三截木头,成品字形。说明 隆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衬之,外饰锤灰而成。不过,这是唐代贞元十九 年(803)竣工时就是如此,还是后人维修时用这种工艺修补,已不 可考证了。
中国古代雕塑

一号俑坑发掘
• 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秦兵俑面世, • 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 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 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 • 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 、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新生力量的加强 ,各项工作的开展,使考古队一时显得异常热 闹。一号坑发掘工作全面开挖,10多个修复组 展开对兵马俑的大规模修复。
•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 区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 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 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 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 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 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 坑和三号坑。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西汉武 帝时期抗击匈奴贵族侵扰的著名青年军 事家。腮岁从军抗击匈奴,因勇冠三军 ,被武帝封为“冠军侯”。霍去病在短 短的6年中,6次出击匈奴,为保卫国家 、扫除中西商贸文化交流道路上的障碍 做出了巨大贡献。 •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率大军追歼匈奴主 力,直抵狼居胥山(在内蒙古乌兰巴托以 东),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 胁。
马踏匈奴” 雕像
昭 陵 六 骏
兵马俑是怎么被发掘的?
• 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 ,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 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 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 的秦俑宝藏。 • 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 内外参观者展出。2009年6月13日下午1点多,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掘,之后在一号 坑北部中段,又出土彩兵马俑。 •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 博物馆。
中国雕塑史

第一章中国雕塑史序言中国古代雕塑的种类?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是什么?一. 中国雕塑的基本类型历史上的中国古代雕塑数量繁多,类型的划分多样从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明器雕塑•陵墓雕塑•纪念性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工艺性雕塑从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雕塑•商周战国雕塑•秦汉雕塑•魏晋南北朝雕塑•隋唐雕塑•五代宋辽金雕塑•元明清雕塑从雕塑的材料上划分:•石雕•泥塑•青铜雕塑•木雕•陶塑•玉雕•象牙雕•竹雕等等雕塑的社会功能划分宗教雕塑•以宗教为基本内容,以宗教宣传和偶像崇拜为主要目的的雕塑•其中中国的宗教雕塑主要是佛教雕塑明器雕塑•明器又称“冥器”或者“盟器”,是古代墓葬中的随葬品•起着代替真实的人和物的作用•其包括俑,动物形象和车船,家具,建筑物的模型,并且一般都着色陵墓雕塑●“石像生”----指陵墓外以石人,石兽组成的仪卫,装饰雕塑●陵墓建筑或者构件(华表墓阙墓祠)纪念性雕塑•为表彰历史人物或纪念重大历史事件的雕塑建筑装饰雕塑•指作为建筑附件以及对建筑物的局部和构件进行装饰的雕塑工艺性雕塑•指以雕塑形式制成或装饰的有实用性的物品和独立的具有观赏,装饰作用的小品雕塑雕塑的历史划分原始时期(质朴纯真)二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装饰性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
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占有主流地位。
中国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
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
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意象性西方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就努力摹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
中国古代雕塑

六、课后探究作业(网上查阅)
查阅《秦陵随葬陶质兵马佣雕塑群》 的相关资料,概其艺术特点。
中国古代 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同学们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雕塑吗?
它们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
它们都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雕塑的材料可以是石头、金属、泥土、木头等。
雕塑和绘画相比在外在的形式上有什么 不同?
雕塑是有实在体积的形象,我们用手就可以 摸的着。
一、雕塑的涵义
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 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 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作 为雕塑作品而言,三维空间的体积是其意 识语言最根本的东西,所以作品本身的凹 进、凸现、间隔、断裂、穿透、大小是雕 塑作品的目的的之一。尽管雕塑也可以实 现由三维到二维空间的转换,但是立体空 间才是其生命根本之所在。
二、雕塑的种类
从表现形式可以分圆雕、浮雕。
三、怎样欣赏雕塑作品?
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通过感受、体会 作品的艺术魅力,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 主题思想分析雕塑作品的艺术特点(形象美、 材质美、艺术性)。
四、具体的欣赏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和宗教雕塑
1、陵墓雕塑
陵墓雕塑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社会里,帝王、贵族为了巩固他们 的统治地位,炫耀其显赫声势,而盛行厚葬。 在他们的陵墓区里,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制作了大量陵墓雕塑作品。这些雕塑作品代 表了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体现了鲜明的时 代特征,成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最重要的部 分。
霍去病墓石雕
霍去病墓石雕的艺术特点:
形体单纯、古朴,构思雄伟,力量 成厚。作者通过岩石的自然形态,产 生联想,某些部位甚至不施一凿一锤, 极富艺术创造力。
2、宗教雕塑
宗教雕塑产生的背景:
第三章 中国古代雕塑

《俑》
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是 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东周墓中出现渐 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 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俑的质料以木、陶 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宋代 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 开始渐渐减少。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 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 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 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 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 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 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中国传统的五大雕塑:
陶雕、石雕、铜雕、木雕、泥雕
古代雕塑的发展及特点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石 器和陶器制作。古代雕塑艺术也充满了写意 传神的特点,如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魏 晋雕塑的健朗和潇洒,唐宋雕塑的丰富、端 丽等。唐代是中国雕塑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在吸取了印度古典艺术精 华的同时结合本民族深厚的艺术传统和人文 思想。形成了雍容壮阔,庄严深沉的艺术风 格。
《石刻立马》
《伏 虎》
《跃 马》
郭沫若看到铜奔马后激动不已,当即给它起了一个 形象而美妙的名字“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 是东汉时期雕 塑艺术和铸铜 工艺融为一体 的杰出作品, 在中国雕塑史 上代表了东汉 时期的最高艺 术成就。
1983年10月5日,国家旅游局正式发 布公告,确定铜奔马为国家旅游图形标志。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雕刻特点
霍去病墓雕刻中的野猪、蟾、鱼、蛙等,更加突出了 利用原石稍事加工的特点。它们置放在草丛中,是石头又 是有生命的野兽,使人从石块中看到生命,又从亦石亦兽 和冢堆中联想到墓主人大战祁连山的情景。这可以说是陵 墓设计之妙,亦是雕刻家造型构思之妙。 霍去病墓雕刻,风格纯朴,气势雄浑,正如鲁迅先生 所说:“惟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所以,受到世界 各国雕刻家的赞赏与叹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 开朗基罗曾说,雕塑应是浑然一体的,如同从山上抛下将 多余的部分磕掉后的那种效果,是其理想的追求。如果他 能见到早他600年的这尊伏虎雕刻,想必也会吃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名称】第三章中国古代雕塑(撷(xie)英版)【教学目标】中国古代雕塑是艺术的一大类,本章节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本章节却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按雕塑分类的背景来编排的,对影响较大的典型作品进行了详细介绍,其中主要是对石刻作较为系统的介绍,重点突出雕塑艺术的知识。
教师的引导讲解为主,学生分析回答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中国古代雕塑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重点】雕塑的定义与分类及作品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欣赏中国古代雕塑并把握其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教学内容】一、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陶器是原始社会的盛、煮器物,从这一基本功能来看,就要求它有一定的容量,陶器的造型更是以适用为主要目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陶器造型的样式才逐渐繁复起来.陶瓷的发明,标志着新石器时代或野蛮时代的开始,它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
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是以适用为主要目的,与工艺技术水平的不断变化相适应的。
最早的造型,简单而又稚朴,随着技艺的提高,陶器造型的式样也逐渐繁复起来。
我国最早的雕塑作品——大地湾遗址【大地湾彩陶瓶人头像】大地湾遗址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雕塑作品。
在大地湾二期文化遗存中出土了一件距今约6000年前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孔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
这件一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它雕塑了一位端庄稚气、古朴大方的孕妇形象,6000年前的大地湾艺术家将人物的面庞五官、发式纹理、巧臵器口部位,精心雕塑刻划,耳鼻高耸如生,眼口镂刻传神,呈现出生动和自然,身段部位形体饱满而具有张力,仔细观察,头的左右和后部披发,前额垂一排整齐的短发,类似现在最时尚的“流海”式的发型,城里人叫“妹妹头”,乡下人叫作“剪发头”。
她的眼和鼻都雕成洞穴,两耳各穿一孔,腹部以上施浅红色陶衣,黑彩,画三排弧线三角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仿佛裹着的霓裳羽衣,美感和神秘感紧紧地咬合,交织出节奏和韵律。
整体形态在宁静中不失运动和变化,通体造型富于活力,充满生机。
无论雕塑技艺还是绘画水平都达到了当时登峰造极的程度。
尤其她那膨圆的腹部,使我们不禁怀想起黄河母亲博大的胸襟及其孕育了的一代代炎黄子孙。
【三里河动物雕塑】原始社会晚期雕塑。
1975年山东的三里河出土,属大汶口文化后期遗物。
器身以夹细砂的灰褐陶制成,用以贮水。
狗形陶壶呈竖耳引颈吠叫状,尾巴上卷,成桥形把手,生动的刻画出遇陌生人或野兽时的机警神态。
在实用与美观的结合方面,颇为成功。
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太平庄鸮[xiāo]鼎陶塑】原始社会雕塑。
1958年陕西华县太平庄出土,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晚期遗物。
器高约36厘米,泥质黑陶。
以陶鸮的身体作为鼎腹,以其双腿与尾巴作为三个支足。
器口前端加塑鸮首,与器身浑然一体。
鹰喙尖利,双目炯炯,神态威猛,是原始陶塑艺术杰作。
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二、秦汉雕塑秦汉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升期,就文化传承来说,秦朝仍旧体现出战国时期秦国关陇一带平朴写实的特色,而汉代则多承楚风,更具有浪漫、夸张的成分。
体现在雕塑作品上,秦追求写实逼真、汉讲究写实生动。
雕塑在建筑装饰、陵墓装饰和“明器”中发展,形成雕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明器:明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即冥器。
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
秦汉建筑装饰表现在宫室、苑囿、亭阁楼榭和陵墓神道建筑上。
最为壮观的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
陵坑中整齐排列兵将俑、马俑、兵器等约8000件左右,气势恢宏,造型壮观,集中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高大、雄健的风尚。
从总体看,秦汉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庞大强壮,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的上升期的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崇高的力和数的巨大、超常的审美特征。
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
【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拓片】东汉山东嘉详出土,长270厘米,宽60厘米。
价值:文物考古、艺术收藏。
此巨幅汉画像石拓片,刻有三十四个人物,三处文字题榜,堪称《孔子见老子》题材中的权威。
它反映了一个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两位智者的相遇与交流,奠定了大汉盛世的思想基础。
它充分为孔子见老子这一历史事件,提供了真实性的实物资料。
【荆柯刺秦王画像石图(汉)】画面中间为一柱,柱上穿透一带穗的匕首;柱下一匣,匣盖打开,露出一头颅;柱旁有半截袖子,是荆轲揪秦王时,秦王使劲挣脱撕下的;柱左为被御医夏无且抱住的荆轲,两手扬起,头发甩开;柱右为秦王,大步躲避并回首观望。
地下仰卧一人,为吓倒了的秦舞阳;一武士在秦王右方,正执剑盾欲上前相助。
【汉代墓门竖石】面分四格:一层对语跪拜,二层校武斗械,三层人物述语,下层为牵马射鸟。
民间工匠熟练的运用语次、疏与密、黑与白、动与静等艺术对比手法,使画面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弋射收获图】东汉画像,砖高39.6厘米,宽46.6厘米。
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乡出土,四川省博物馆藏。
《弋射收获图》画像砖是其中著名的作品,整个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弋射图,右为莲池,池内浮着莲叶,水中有鱼鸭遨游,空中有大雁飞行。
下部为收获图,一人挑担提篮,三人俯身割穗,另外两人似在割草,整个画面,简洁分明,但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将不同的空间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所表现的劳动场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弋:[yì] 用带绳子的箭射鸟。
【石雕】造型艺术的一种。
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
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霍去病墓】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是汉武帝时英勇善战的青年将领。
西汉初,匈奴经常南下进犯边境。
公元前123年,18岁的霍去病就随大将卫青出击匈奴。
他率轻骑八百追杀敌军数百里,斩歼匈奴名将,活捉单于叔父,而被封为冠军侯。
两年后,霍去病又以骠骑将军身份率军由陇西出击获大胜。
此后,多次出入祁连山,先后六战六捷,打败了盘踞在北方的匈奴军,为安定边界、沟通西域交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霍去病不幸因病逝世,年仅24岁。
汉武帝痛失大将,为他举行了隆重葬礼,赐予陪葬茂陵的荣誉,并利用天然石将其墓垒成山形,象征他征战过的祁连山,同时雕刻大型石刻多件散臵“山”上。
【立马】又称马踏匈奴,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征战的丰功伟绩。
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
石马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人像。
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充分显示出汉代陵墓雕塑浑厚、博大、简约的美,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伏虎】雕刻家利用一块波浪起伏不规则的石料,把凶猛桀骜的“虎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虎头、颈与胸连在一起,似为积蓄力量,好像随时会扑向猎物。
虎尾倒卷于背上,虎身上的斑纹虽没有雕刻的很突出,但却异常生动。
作品造型浑然一体,充满生气,不拘泥于细节的真实性,而是把握住了整体的特征。
【跃马】以浑朴的造型和画龙点睛式的镌(juan)刻手法,生动地表现出一匹用前蹄蹬踏大地的神骏的形象,是中国古代雕刻中杰出的传神之作。
【马踏飞燕】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
【俑】中国古代坟中墓中陪葬用的偶人。
是象征殉葬奴隶的模拟品。
东周墓中出现渐多,秦汉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后逐渐衰落,但仍沿用到元明时期。
俑的质料以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
宋代以后纸明器开始流行,陶、木、石质的俑开始渐渐减少。
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胜的神物。
俑大多真实地模拟着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击鼓说唱俑】是我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造型。
它的特点是诙谐、幽默,多为一人说唱,以小鼓击节伴奏。
击鼓说唱俑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出一位正在进行说唱表演的艺人形象,反映出东汉时期塑造艺术的高度成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秦兵马俑】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
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为奴隶主陪葬,是殉葬品。
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区城以东的骊山之北。
世界经度109.2733,纬度34.3853。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之久。
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1978年,法国前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
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已挖掘出3个俑坑。
兵马俑按军阵排列,展示秦始皇军队的面貌。
1号坑以步兵为主,战车步兵相间组成长方形军阵。
204名弓弩手分三排横队为先锋,其后为步兵护卫的38路四马战车纵队,队伍整齐,浩浩荡荡,具有排山倒海的雄壮气势。
2号坑由战车、步兵、弩兵、骑兵组成混合编队。
3号坑是统帅1、2号坑军队的指挥队。
三个坑的兵马俑,有机结合构成庞大的军阵,展示了“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磅礴气势和严整的军威,令人感受到秦始皇“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的雄姿。
兵马俑以巨大的数量构成,显示出了伟力感、迫人感和超乎寻常的威势,而且有崇高的审美特性,折射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气魄和意志。
将军俑:将军俑,大都身材高大魁梧,头戴双卷尾冠,足穿方口翘尖履,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魚鳞甲,或著长袍不披甲,長髯飘洒,昂首挺胸。
有的显得威武大度,雄风逼人,勃发出阳刚之气;有的显得满腹韬略,气宇轩昂,表现出儒将之风。
跪射俑:跪射俑大多数出土于二号坑。
二号兵马俑坑是一个多兵种的曲尺形军阵,分阵心和阵表两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