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7-速水佑次郎教材配套

合集下载

中级微观经济学阅读书目

中级微观经济学阅读书目

阅读书目1、亚当斯密:《国富论》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3、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4、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5、希克斯:《经济史理论》6、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7、张五常:《经济解释》8、林毅夫:《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中国经济改革》9、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10、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11、刘伟:《经济学导论》12、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1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15、杨小凯:《新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16、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17、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18、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19、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0、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21、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2、张维迎:《博弈与社会》23、张维迎:《市场的逻辑》24、张军:《转型、治理与中国私人企业的演进》25、张军:《比较经济模式》26、刘晓玄:《中国转轨过程中的产权与市场》27、朱玲:《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28、费景汉,拉尼斯:《增长和发展:演进的观点》29、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30、琼斯:《经济增长导论》31、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32、平新乔:《经济研究十二篇》33、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34、谢拉.C.道:《经济学方法论》35、洪银兴:《市场秩序和规范》36、赫维茨:《经济机制设计》37、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38、巴罗:《自由社会中的市场和选择》39、席勒:《非理性繁荣》40、米香:《经济增长的代价》41、钱穆:《中国经济史》。

发展经济学5-速水佑次郎教材配套PPT

发展经济学5-速水佑次郎教材配套PPT

• m点:稳定的均衡点 • 当Y/N下降到om以下,人口比总收入下降得更快 ,人均收入会被推倒m点。 • 当人均收入上升到m和n之间的任何一点,人口增 长率(hb)就会高于收入增长率(hf),以致人 均收入被拉回到m点。 • 低水平均衡陷阱:低收入水平和经济停滞之间的 恶性循环。
• 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 • 足够大的投资一次性把经济推到n点之上。 引进资本 增加储蓄
investment per worker
consumption depends savings on per worker rate (between 0 and 1)
3)y = (1-s)y + i
4)i = sy 投资 = 储蓄. 储蓄率表示收入中的s比例用于储蓄。
主要有两种因素影响资本存量: • 投资: 用于新工厂也设备的支出。 • 折旧: 原有资本的磨损,导致资本存量减少。
the amount of capital per worker
规模收益不变意味着:经济规模(用劳动数量来衡量)不影 响每个工人的产出和每个工人资本量的关系。因此,此后我 们用小写字母代表每个工人的数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 f(k),其中 f(k) = F(k,1)。
资本的边际产量
MPK = f(k + 1) – f (k)
5.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发展理论和政策
• 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共同点:压制消费的机制 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固有的高资本积累率和经 济增长的基础。 • 古典假设:储蓄率在收入处于维持在生计的水平 上时为零,然后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指数化地 上升。 • 政策选择:以政府命令和调节来压制消费
平衡增长理论 • 认为在各个部门和产业应当同时投资推进经济发 展的经济学主张。 • 来源: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

速水佑次郎:社区、市场与农村发展-经济学讲座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速水佑次郎:社区、市场与农村发展-经济学讲座 -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
同样的机制可以应用到合同的执行上。市场交易中的搭便车问题常常是以所谓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代理人问题的面目出现。例如,一个农民和商人订约生产土豆,商人答应如果产品符合他的要求,就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所有的土豆。但商人可能在收获后压低价格,故不论合同对双方多么有利可图,农民也会在签约时犹豫不决。同样,如果商人看到农民可能无法按约定的质量和数量交货,那么他也不愿预付款项给农民。代理人机会主义造成的市场失灵,似乎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执行合同来纠正,但这么做成本很大,往往比解决争议的预期收益还要大。况且,法官和警察并非公民的忠实代理人,所以市场失灵甚至会因为政府失灵而加剧。
社区、市场与农村发展——日本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教授的讲演
应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邀请,日本著名经济学家速水佑次郎教授(Yujiro
Hayami)于2004年8月20日在北京大学做学术讲演,主题是社区和市场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农村发展所起作用。下面是他讲演主要内容。
我把社区定义为由密切人际交往产生的相互信任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理论上社区的范围可以很广,但这里讨论的仅指那些有密切个人关系的,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典型是由血缘和地域联系起来的部族和村落。社区是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的成分。在我的定义里,所谓经济制度是那些协调各种经济活动以达到某种社会最优的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总和。市场是通过价格信号下的竞争来协调逐利者的组织形式;国家是通过命令强迫人民调整其资源配置的组织形式;社区是基于其个人联系和相互信任以指导其成员自愿合作的组织形式。换句话说,市场是通过利己主义起作用,国家通过法律的强权起作用,社区是通过为达到某个社会需要的目标而协调劳动配置起作用。
直接销售一般只限于家庭作坊所生产的、少量的、可以由家庭成员经营的、而且容易腐坏因而必须迅速消费掉的商品。至于如大米这样的主要作物可以在更广泛的市场找到出路,其市场渠道就更复杂了,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商人和加工者。这里以我在菲律宾Laguna省的案例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发展经济学》速水佑次郎 第一章 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 (读书汇报PPT)
技术进步
土地压力
资源压力
人口贫困化
生态环境破坏
....
制度创新 受政治、文化、历史等影响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制度因素
经济增长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本章读书体会
• 经济发展 ≠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数量方面, • 诱致性制度创新机制并不总是有效,应考虑该机制不能发挥作用的情况。
以土地制度为例,应考虑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和历史的路径依赖, 进而使制度变革的产出最大化,带来经济社会发展。 • 制度变迁需要考虑制度成本。越是好的制度,运行成本可能就越大,甚至 大过其带来的收益,那么制度再好也要收场或调整(制度的净收益为正)。 •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巨大差距,同样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技术 创新和制度创新有丰富的经验。 • 研究中国土地经济问题需结合中国文化和土地制度,用发展的眼光、全面、 客观地研究问题。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性创新理论
诱致性技术创新:
• 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要素B变得 更为丰富时,特定的相对要素价格 会诱导出使用更多的要素A和节省 要素B的技术变迁。
• 成本最小化+预期收益最大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进行技术创新的预期总利润超过了 组织集体行动的总成本,进而引导 集体行动,推动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技术变革→部分群体收益→支持采取行动的政治家→①政治领导人效用增 量>成本→制度创新得以继续;②政治领导人效用增量<成本→制度创新受 阻) • 政治诱致机制的转换效率较低 • 个体的收益、地区的价值体系、各利益集团的冲突等都会影响公共品供给
读书汇报:《发展经济学》
诱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创新理论
历史上的路径依赖

发展经济学2-速水佑次郎教材配套PPT

发展经济学2-速水佑次郎教材配套PPT

技术 (生产函数) 图1 社会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经济子系统
• 经济增长:以人均产品的增长度量。
来源于:人均资源禀赋的增加+技术进步
• 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的关系
技术进步是资源增长的基础 技术进步来源于无形资本投资
• 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投资将导致人均产品积累性 的增长
• 文化—制度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的关系
制度及技术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社会中人们的价值体系 制度:社会成员认同的规则
历史上的一个例子:农业的起源 • 虽然资源积累和技术进步是以文化和制度为条件 的,但后者的变迁却是前者诱发出来的。 • 农业起源的基本力量是在人口增长压力下自然资 源稀缺性的提高。
人口增长——动物捕杀过度、食物短缺——新食物——驯 化植物的农业。 为增加新的食物来源和数量以维持自身生存而出现了驯化 植物的农业。
诱致性制度创新
• 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实发展中国家生存型小农合 理配置资源并对有利的经济机会做出有效地反应 。 • 涵盖了从初级到高级发展阶段的理论所需的重大 修正是把技术创新理论和制度创新理论结合在一 起。
政治市场的逻辑
• 由社会需求引起的公共品供给。就社会的经济福 利而言,政治市场的机制并不能够保证公共品的 最有供给。 • 对于公共品供给,总需要有人对组织集体行动负 责。
图2 公共品的政治市场模型
• MR:领导人的边际成本 • MC:领导人的边际收益 • 决定政治诱致机制效率的因素
如何把增长的社会需求转化成政治家边际收益线的上移 边际成本的斜率
历史的路径的依赖
• 制约诱致性创新机制有效运作的一个主要因素是 对应于特定技术体制的制度体系下的规模经济。 • 英国和西班牙的例子。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参考书目

发展经济学参考书目

发展经济学参考书目1.杰拉尔德•M·迈耶. 发展经济学的先驱理论.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2.詹姆斯•A•道,史迪夫·H·汉科,阿兰·A·瓦尔特斯. 发展经济学的革命(黄祖辉,蒋文华主译).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迈克尔·托达罗: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4.阿瑟·刘易斯. 经济增长理论(周师铭,沈丙杰、沈伯根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5.刘易斯. 二元经济论,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46.格罗斯曼,赫尔普曼. 全球经济中的创新与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海韦尔G. 琼斯. 现代经济学增长导引. 商务印书馆,19998.速水佑次郎. 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9.拉里•劳丹. 进步及其问题——科学增长理论刍议(方在庆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10.F. 佩鲁. 发展新概念(郭春林,程小林,刘正国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11.海因茨·沃尔夫冈·阿恩特(H. W. Arndt). 经济发展思想史. 商务印书馆,199912.吉利斯. 发展经济学(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巴罗 萨拉伊马丁. 经济增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杨小凯. 发展经济学——超边际与边际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5.谭崇台(主编). 发展经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6.谭崇台(主编).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7.张培刚(主编). 新发展经济学.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18.郭熙保(主编). 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19.夏振坤(主编).发展经济学新探. 武汉出版社,199720.周天勇(主编). 高级发展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徐筑燕(编著). 发展经济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22.何炼成(主编). 中国发展经济学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3.张平,刘霞辉(主编).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4.朱勇. 新增长理论. 商务印书馆,199925.林毅夫.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6.江小娟.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增长、结构与体制变迁. 人民出版社,200827.尹翔硕. 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8.贾凤和. 经济:增长与结构. 南开大学出版,199329.陈宗胜. 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 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30.程极明. 大国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人民出版社,199731.王小强,白南风. 富饶的贫困——中国落后地区的经济考察.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32.罗必良. 从贫困走向富饶. 重庆出版社,1991。

农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农大考博辅导班:2019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管理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论文著作
近年主要论文著作:
1.(日文)“中国吉林省玉米生产效益的规模间差异和农地流转”,日本富山大学学报《富大经济论集》,2002.11;
2.(英文)“DomesticandInternationalTradeofChineseFeedDrain”,日本富山大学远东地域研究中心年报,2003.1;
穆月英
往届硕士生需提交硕士学位论文;应届毕业硕士生提交论文摘要和目录等;
中国农业大学研招网“下载专区”下载专家推荐信,由两位与所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于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专家填写推荐信。推荐信内容建议用A4纸打印,但签名必须是手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本人研修计划(不少于5000字),应包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案、预期学术成果等;
1998.9-1999.1延边大学农学院外语培训中心学习日语
1993.9-1995.7北京农业大学农经学院获经济学学士(第二学位)
1988.9-1992.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3.10至今,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其中,2004.12-2006.12挂职云南省个旧市副市长
(4)张哲晰、穆月英,2018,农业产业集聚的生产效应及提升路径研究,《经济经纬》,(9)
(5)穆月英、杨鑫,2018,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下经营者罚款与消费者赔偿的效果比较——以流通领域为
七、考博经验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农业经济论 -- 【日】速水佑次郎

农业经济论 -- 【日】速水佑次郎
a.农业保护和国际经济摩擦 b.GATT与农产品贸易
a.乌拉圭回合中的农业谈判 b.WTO和农业保护
第七章 价格政策的失败
7.1 粮食管理法下
的米价政策




7.2 向新粮食法的
的 失
过度

7.3 从价格支持向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 施建设投资的过渡
a.米价政策支持的框架 b.高米价和粮食预算赤字 c.大米过剩的对策
日本农业经济和 农业政策问题
1. 现代世界农业问题 2. 粮食问题理论 3. 农业调整问题的理论 4. 农业增长与粮食问题的解决 5. 经济发展与农业问题的转换
6. 发达国家阶段的农业保护 7. 价格政策的失败 8. 农业结构改革的挫折 9. 日本农业政策的课题
第1章 现代世界农业问题
1.1 世界粮食、农业 经济不平衡
3.5 农业保护的政治经 济学
农产品价格、进而是农民收入呈下降 趋势;非农部门的收入能够保持持续 增长,来那个大部门收入差距增大, 为了缓和矛盾,出台农业保护政策。
a.分析框架 b.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不均衡 c.农业调整问题与农业保护政策 a.比较优势与产业调整问题 b.经济理论模型分析 c.经济发展与比较优势的变化 a.贸易保护措施与福利经济 b.补贴形式的农业保护 c.保护政策的替代手段
a.可能发生的粮食危机 偶发性危机 b.循环性危机 政治性危机 c.马尔萨斯式危机 安全保障的条件
低收入 阶段
中等收入 阶段
高收入 阶段
主要政策 问题
廉价供给 农产品
优先的农 业问题
粮食问题
防止农民相 对收入下降
贫困问题 农业调整问题
第二章 粮食问题理论
2.1 问题概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入分配的概念和衡量 • 收入分配的研究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① 考察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问题。 ② 考察劳动报酬如何在单个劳动者之间进行分配的
问题。 ③ 考察经过确切界定的一些部门之间的“报酬差别
”问பைடு நூலகம்。
• 广义上来说,收入是指个人收入,或者按照我们 通常统计测量的指标是家庭收入。
• 考察人均收入时,需要考虑两个因素:
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衡量
• 差别倍数(极值比) • 收入等分法 • 收入的频数分布 • 变异系数 • 洛伦兹曲线与基尼系数
• 差别倍数(极值比)
– 定义:差别倍数指个人或家庭的最高收入与最 低收入之间的比例
– 含义:反映居民收入极值之间的相对差距。
世界各国的不平等状况
收入最高的10%人口 的收入除以收入最低 的10%人口的收入
• 收入的频数分布
– 计算方法:将数据按收入高低分组,各组界限和 落在每个区间的人数或户数构成频数分布。
– 表示方法:用直方图描述,还可以计算众数、中 位数和均值等指标对分布情况作进一步的分析。
• 众数:在数据中出现频数最高的值; • 均值:总收入除以总人数后得到的算术平均数; • 中位数:将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处于数据系列中央的收入值
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元)计算的收入等级
年份
1985 1990 1996 2001
收入数据所处的位置
第10个10分位上 (a)
第1个10分位上 (b)
1383.72
482.76
2675.64
859.92
9250.44
2453.62
15219.98
2834.70
比例(a)/(b)
2.87 3.11 3.77 5.37
• 变异系数
– 计算方法:
• 其中,Yi为总人口中的第i个人所获得的收入;n为总 人口数; Y-为总人口的平均收入。
• “方差”只能反映收入差距的绝对水平,而不能反 映 映收相对入收差入距差的Y 距相。对“水变平Y 异。系可数以”用通“常变以异标系准数差”与来均反 值之比表示。
C.V . 1 Y
365 1042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户数
2000
0
美国的收入分配:2006
群体 最低的1/5 次低的 1/5 中间的 1/5 次高的 1/5 最高的 1/5 最高的5 %
家庭年收入 $20,035以下 $20,035 – $37,774 $37,774 – $60,000 $60,000 – $97,032 $97,032及以上 $174,012及以上
一是收入的来源。有劳动的收入,如工资的收入,也 有非劳动的收入,如利息和利润分红等。
二是家庭人口的数量。这既与劳动力的数量,即工作 人口有关,也与非劳动人口,甚至是家庭未成年人口 有关。
收入的功能性分配 • 按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额来分析收入分配。 • 劳工—工资 • 资本家—资本报酬 • 地主—地租

1987年按照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分组的户数分布
人均每月可 支配收入 60及以下 60-70 70-80 80-90 90-100 100-110 110-120 120-130 130-140 140-150 150以上 (元)
户数
9627 5175 4800 3975 2793 2001 1429 996 670

A(1,1)

当收入绝对平均时,洛伦

兹曲线是连接(0,0)和

(1,1)两点的直线OA,
分 比
也称绝对平均线。
S1
• 当收入绝对不平均时,洛
L S2
伦兹曲线为折线OBA,也 称绝对不平均线。
O 人口(户数)百分比
洛伦兹曲线
B • 洛伦兹曲线的弯曲程度越 大,收入分配就越不平均 。
• (1)洛伦兹曲线绘制方法
• 第一,按照收入水平由低到高对人口排序,再对 总人口或总住户分组,并计算出各组的人口比重 和收入份额。
设P,Q分别代表总人口和总收入,若分为n组,则有:
• P=P1+P2+…+Pn
Pi为第i组的人口数
• Q=Q1+Q2+…+Qn
Qi为第i组的收入收入额
• Pi=Pi/P
pi为第i组的人口比重
• 其中,P1+P2+…+Pn=1
(Yi Y )2 i n
• 洛伦兹曲线
– 计算方法:
• 把社会各居民的收入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
• 用横坐标表示累积的人数(或户数)百分比,用 纵坐标表示累积的收入百分比,当累积量不断变 化时,就可以画出从坐标原点(0,0)到点(1 ,1)的一条单调上升,下凹的曲线,即是洛伦 兹曲线。
• 如图中(见下页)的L曲线即为洛伦兹曲线,曲 线上任一点表示相应的人口比重所占有的收入份 额。
• Qi=Qi/Q
Qi为第i组的收入份额
• 其中,Q1+Q2+…+Qn=1
这种划分可以是等分的,也可以是不等分的。等分是指各组
人口或住户的比重相等,常用的有5等分、10等分、百等分 ;不等分是指各组的人口或住户的比重不完全相等。
第二,洛伦兹曲线的绘制
– 以纵轴为收入累计百分比,以横轴为人口累计百分比,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内做出下面n个点:
根据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元)计算的收入等级
年份
1985 1990 1996 2001
收入数据所处的位置
第10个10分位上 (a)
第1个10分位上 (b)
1276.20
437.40
2447.92
761.16
8432.96
2156.12
15114.85
2802.83
比例(a)/(b)
2.92 3.22 3.91 5.39
• 收入等分法
– 计算方法:先将收入数据由高到低排列,再分为五个等 分或十个等分;然后,将处于每个十分位或五分位上的 收入数据进行对比,或者对个人或家庭收入的最大和最 小的十分位数或五分位数进行比较。
– 举例:选取国家统计局历年来“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抽样 调查资料”中的家庭收入数据。采用其中的两种收入衡 量指标:平均每人全部年收入和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 进行比较分析。
第七章 收入分配、贫困与环境问题
• 工业化初期,发展中国家会经历收入分配的不平 等,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不平等会造成穷人 的不满,可能会导致混乱,从而毁坏经济活动的 政治基础。
• 工业化初期人口的爆炸,耕地急剧扩张,导致严 重的土壤侵蚀和洪水泛滥;另外工业化带来的污 染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7.1 不平等和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