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

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原典】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唐·吴兢《贞观政要》【注译】君子平安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败亡,政治稳定的时候不忘记可能的动乱,这样就可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和国家政权的稳定。
【解读】这句话源于《周易》的“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魏征从隋朝盛衰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深感《周易》中的这段话非常中肯,便在给唐太宗进谏时加以引用,规谏唐太宗“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尤其要警惕“骄奢淫逸”,而且“闻过必改”,于“当今之无事”中,“行畴昔之恭俭”。
苻坚治本在得人

I才苑广角名人掠影I M I f'4G R E N LU EY i N G苻坚就是淝水之战中惨败的那个前秦的皇帝。
淝水之战之前苻坚非但不是无能之辈,相反他可以算得上是古代史上难得的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他继承前秦皇位之后。
励精图治,网罗人才,一心想统一天下。
高泰曾进谏苻坚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
”苻坚坚持这一用人标准.选拔了王猛等一大批能人.而他重用乇猛的故事也是历史上明君贤相的一段佳话。
王猛出身贫寒.但是人穷志不穷。
他渴挈做出一番匡世济民的大事业来。
史称“猛瑰姿俊伟,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二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111。
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
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
”这就是说他相貌英俊.才华过人,但是有点怀才小遇,'74人才资源开发201011所以隐居在华阴山脚下.等待大展宏图的时机。
后来东晋的桓温北伐,屯军灞上。
王猛曾经前去拜见。
毫不客气地指出他屯军灞上.不愿意进攻长安.实际上是在要挟东晋。
桓温被他识破心机。
觉得此人智谋过人,应该莺用,便在撤军的时候,想把他带回东晋。
王猛可是精细的人.认为南朝士族当权。
自己去了肯定没有出路,何况桓温野心勃勃,有篡夺皇位的野心,自己跟着他随时都有叮能把命搭上.所以就婉言回绝r桓温。
不久.苻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苻坚高度重视王猛,把他当做一颗草丛里的珍珠.曾绛说到自己和王猛“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兴废大事。
异苻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王猛也是得遇明君,两人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
田楚汉相争的初期,刘邦和项羽的实力差距太大了.刘邦之所以能打败项羽而得天下.关键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刘邦曾经置洒雒阳南宫.与群臣有一段精彩的对话。
刘邦问:“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先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日:“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甘肃省2024届高三2024年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2024届高三2024年1月份高考诊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①先秦两汉时期,崇侠尚任,养士与游侠活动盛行。
除正史文献外,民间歌谣时谚与史相依,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游侠活动的生动内容,并从社会生活史的视角,保存、补充或拓展了正史的相关记载,为古代咏侠诗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现实素材、文学形象和审美指向,成为我国古代咏侠诗的直接源头,哺育启迪了古代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②在游侠现实存在重要的历史时期,尚武任侠作为当时普遍性的社会风气,虽未引起文人的审美观照,但作为大众追慕的对象,反映游侠生活的民间歌谣时谚开始繁荣。
作为古代咏侠诗滥觞和咏侠主题雏形的咏侠谣谚,简单直白,且多与史传、辞赋等相混,反映着作为实录阶段游侠的自由流动、血性张扬和侠义观念,以及超越世俗的荣名和气节,展现着快义之士冀知报恩、重诺轻生、借躯报仇的任侠精神,言信行果、急难救困的侠客之义,温良泛爱、轻财好施的人格风范。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女性中亦多侠义有气节者,并被诉诸歌咏。
且从其行为可看出当时人们对快义精神的认可和自觉践行,如《伍子胥歌》等。
③先秦两汉咏侠谣谚是中国古代咏侠诗从民间歌谣到成熟的文人诗创作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源发和承继关系十分清晰。
比如,咏侠歌谣《长安为尹赏歌》等对乐府咏侠诗《结客少年场行》《游侠篇》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④先秦两汉咏侠谣谚通过描写当时炽烈的任侠风气、歌咏任侠之士,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文学素材。
古代文人借任侠张扬自我,抒发豪气干云的气概,并不断对其进行“义化”改造和理想化、英雄化的艺术创造,最终使咏侠题材成为绵绵不绝的咏侠诗潮,并使咏侠谣谚所歌咏的侠义行为及其人格精神,沉淀为咏侠诗创作中稳定不变的主题内涵,为中国古代诗歌中咏侠主题的形成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先秦两汉咏侠谣谚中所歌咏的荆轲等古游侠,为后世文人咏侠诗的创作提供了侠义形象和素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中叶的诗文

中国古代文学史清中叶的诗文清中叶的传统文学,虽然作家众多,作品丰富,但总的趋势仍可以说是衰落的。
诗的流派,愈变愈多;文有骈、散文的对立,有文笔之争;词亦出现了新派别。
这些不同的流派同时并起,各树旗帜,表面上很繁盛,却始终找不到出路,正是封建时代文学回光返照、渐趋没落的表现。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乾嘉间的诗派和诗人在清统治者残酷的政治压迫和反动的文化政策统治之下,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家所代表的进步的学风、诗风和文风,不可避免地要朝相反的方向转变。
从康熙时代的阎若璩到乾隆、嘉庆时代大批的“汉学家”,他们的文字、经史之学,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顾炎武等“经世致用”的积极精神,钻进了故纸堆,形成盛极一时的“考据”学风。
他们以“实事求是”相号召,自以为有“求实”的精神,不知他们避开现实政治社会问题,只是从故纸资料到故纸资料,恰巧把经史之学变成另一种空疏无用的东西。
同时程朱理学,通过八股文考试制度和统治者的尊崇提倡,在王学被打击之后,成为独尊的统治思想。
诗风、文风离开清初现实主义的道路,向着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方向发展,也是很自然的。
杭世骏于乾隆初年曾说:“自吾来京都,遍交贤豪长者,得以纵览天下之士。
大都絺章绘句,顺以取宠者,趾相错矣。
其肯措意于当世之务,从容而度康济之略者,盖百不得一焉”(《道古堂文集》卷十五《送江岷山知晋州序》)。
这是当时脱离现实、庸俗苟安的士风和玩弄章句词藻,走向拟古主义、形式主义诗风、文风真实的反映。
从康熙晚年到乾隆中叶,在诗坛上发生很大影响的,首先是沈德潜所标榜的格调说。
德潜(1673—1769)字确士,江南长洲(江苏苏州)人。
他是一个典型的台阁体诗人,所作绝少成就。
他早年即以诗论和选家著名,他的《说诗晬语》,认为“诗之为道,可以理性情,善伦物,感鬼神,设教邦国,应对诸侯”,这就是要求诗必须为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服务。
因此,他主张诗人“立言”,在态度上,必须“一归于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在方法上,必须讲求比兴、“蕴蓄”,不能“发露”:这就是要求诗人不要揭露矛盾和斗争,努力维护封建统治。
坐文言文翻译

坐文言文翻译一、治本在得人原文:苻坚召见(高泰),悦之,问以为治之本。
对曰:“治本在得人,得入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坚曰:“可谓辞简而理博矣。
”译者:符坚谒见高泰,很讨厌他,向他求教治国的显然办法。
高泰提问说道:“治国的显然办法是得人才,得人才是谨慎所推荐,谨慎所推荐是实地考察这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获得最合适人选,国家却环境治理得不好的情况,就是不能有的。
”苻对般(听到后)说道:“说道的真是言词简略而道理深广啊。
”二、吕蒙正不记人过原文:吕蒙正相公习于记人过。
初出席政事,进朝堂,存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就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其同列怒,而令诘其官姓名,塞正遽终了之。
举哀,同列犹无法平,悔不穷反问。
蒙正曰:“一言其姓名,则终身无法复忘,固不如幼稚也。
当官之,何折损?”时人服其量。
翻译: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
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
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
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
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
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三、石勒不计前嫌原文: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
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
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
”因拜参军都尉。
译者:后赵王石勒恳请武乡存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
当初,石勒早年富贵,与李阳就是邻居们,多次为争夺战迳麻池而相互毒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去。
石勒说道:“李阳就是个壮士,之争迳麻池一事,那就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缘的愤恨。
朱治国的语录

朱治国的语录
朱治国的语录部分如下:
1.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朱治国用其短暂的一生诠释了这句名言。
2. “清廉”是他最光耀的追求。
3. “担当”是他最明耀的品格。
4. “三思而行定乾坤”。
朱治国同志愿当基石,敢做“热锅上的蚂蚁”、敢接“烫手的山芋”,同事们评价“有他在大家都安心”;善当伯乐,识人用人饱含着为国为民的“大利”;稳当操盘手,谋划把关近几年青海省党内集中教育工作,为村集体企业发展拍板定论。
以上是关于朱治国的部分语录,他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亲民的文言文

亲民的文言文1《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格言联璧》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谓百姓可欺,且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道一官好做,须尽些父母恩情。
善体黎庶情,此谓民之父母;广行阴骘事,以能保我子孙。
封赠父祖易得也,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
恩荫子孙易得也,无使我毒害,子孙难得也。
洁己方能不失己,爱民所重在亲民。
国家立法,不可不严。
有司行法,不可不恕。
严以驭役而宽以恤民,极于扬善而勇于去奸,缓于催科而勤于抚字。
催科不扰,催科中抚字;刑罚不差,刑罚中教化。
刑罚当宽处即宽,黎庶皆上天儿女。
财用可省时便省,丝毫皆下民脂膏。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
做官为左右人欢喜,百姓定有怨声。
官不必尊显,期于无负国法。
道不必博施,要在有裨民物。
禄岂须多,防满则退。
年不待暮,有疾便辞。
天非私富一人,托以众贫者之命;天非私贵一人,托以众贱者之身。
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行一日好事。
贫贱人栉风沐雨,万苦千辛,自家血汗自家消受,天之鉴察犹恕;富贵人衣税食租,担爵受禄,万民血汗一人消受,天之督责更严。
平日诚以治民而民信之,则凡有事于民,无不应矣;平日诚以事天而天信之,则凡有祷于天,无不应矣。
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底卿相;士夫徒贪权希宠,竟成有爵底乞儿。
无功而食,雀鼠是已;肆害而食,虎狼是已。
毋矜清而傲浊,毋慎大而忽小,毋勤始而怠终。
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居官廉,人以为百姓受福,予以为钖福于子孙者不浅也,曾见有约己裕民者后代不昌大耶?!居官浊,人以为百姓受害,予以为贻害于子孙者不浅也,曾见有瘠众肥家者历世得久长耶?!以林皋安乐懒散心做官,未有不荒怠者;以在家治生营产心做官,未有不贪鄙者。
翠林山庄社区朱宗棋文集:仆

仆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斯是公仆,唯吾德馨。
以和为贵,以人为本;以民为重, 以公为先。
伸张正义顺民意,
维护公平得人心。
秉公执法威自显,
善听民言政更廉。
身直影正孚高望,
志远心清载厚情。
创业自需克勤克俭,为官理应为党为民。
当官有私不公道,
从政无为不服人。
无畏无私存正道,有谋有略解民悬。
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位高不泯济时志,权重不移公仆情。
以责任用好手中权,靠品行带好身边人。
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为民办事不求虚名。
为官廉政功昭日月,
和谐伟业名载秋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
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原典】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未有官得其人而国家不治者也。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百三·晋纪二十五·简文帝咸安二年》
【注译】审举:慎重地推荐。
核真:考核真实情况。
官得其人:官位有了合适人选。
治国的根本办法在于得人才,得人才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在于考察这个人的真实情况。
每个官位得到了合适人选,国家却治理不好的情况,是不会有的。
【解读】“治本在得人”,明主贤臣深谙此道。
前燕被前秦吞并后,秦主苻坚召见前燕尚书侍郎高泰,向他征询治国之道,高泰以上面的话答之。
如何才能任人得当,高泰提出要“审举”、“核真”。
通过“审举”、“核真”,就能选拔出德才兼备的臣属。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国家何愁不治!苻坚听后称赞高泰的主张“可谓辞简而理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