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基本工艺

合集下载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流程》
集成电路制造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工艺,涉及到多个环节和工序。

下面将简要介绍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流程。

第一步是晶圆制备。

晶圆是集成电路的基础材料,通常由硅单晶材料制成。

制备晶圆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原料准备、晶体生长、切割和研磨等。

第二步是光刻。

光刻是将图形投射到已涂覆光刻胶的晶圆表面,然后用化学蚀刻的工艺技术将光刻胶图形转移到晶圆表面的技术。

这个步骤是制造电路芯片的关键环节,能决定芯片的最小线宽和密度。

第三步是蚀刻。

蚀刻是将已经暴光的光刻胶图形转移到晶圆表面以形成集成电路的图案,利用酸或者碱溶液来去除光刻胶所没有覆盖的物质。

这个步骤可以根据需要多次重复,以形成多层电路结构。

第四步是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用高能离子轰击晶圆表面,改变晶格结构和材料的电学性质,从而形成电子器件的掺杂区域。

第五步是金属化。

金属化是在晶圆表面喷镀或者蒸发一层金属薄膜,并通过光刻和蚀刻形成电极和连接线。

第六步是封装测试。

将单个芯片切割成独立的芯片,然后进行
封装和测试。

封装是把芯片封装在塑料或者陶瓷封装体内,并连接外部引脚。

测试是验证芯片性能和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以上就是集成电路制造的主要工艺流程,这些工艺流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非常关键,需要高度的精密度和稳定性。

只有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集成电路产品。

集成电路基本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基本制造工艺
间隙式扩散:杂质离子位于晶格间隙:
– Na、K、Fe、Cu、Au 等元素 – 扩散系数要比替位式扩散大6~7个数量级 – (绝对不许用手摸硅片—防止Na+沾污。)30
Sc
Sc
xJ
xJ
立体图
柱面
平面 球面
横向扩展宽度=0.8xj
剖面图
杂质横向扩散示意图
31
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是另一种掺杂技术,离子 注入掺杂也分为两个步骤:离子注入和 退火再分布。离子注入是通过高能离子 束轰击硅片表面,在掺杂窗口处,杂质 离子被注入硅本体,在其他部位,杂质 离子被硅表面的保护层屏蔽,完成选择 掺杂的过程。进入硅中的杂质离子在一 定的位置形成一定的分布。通常,离子 注入的深度(平均射程)较浅且浓度较大, 必须重新使它们再分布。掺杂深度由注 入杂质离子的能量和质量决定,掺杂浓 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数目(剂量)决定。
27
1.2.3 掺杂工艺(扩散与离子注入)
通过掺杂可以在硅衬底上形成不同类型的半导体区
域,构成各种器件结构。掺杂工艺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 某种技术措施,将一定浓度的Ⅲ价元素,如硼,或Ⅴ价 元素,如磷、砷等掺入半导体衬底。
D
G
S
G
D
S
Al
SiO2
N
N
P-si
28
掺杂:将需要的杂质掺入特定的 半导体区域中,以达到改变半导 体电学性质,形成PN结、电阻、 欧姆接触
湿法刻蚀:利用液态化学试剂或溶液通过化 学反应进行刻蚀的方法。
干法刻蚀:主要指利用低压放电产生的等离子 体中的离子或游离基(处于激发态的分子、原子 及各种原子基团等)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通过 轰击等物理作用而达到刻蚀的目的。
26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过程中的主要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过程中的主要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流程过程中的主要工艺随着集成电路技术不断发展,制造过程也得到了不断改进。

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包括许多工艺流程,其中主要的工艺包括晶圆加工、光刻、扩散、离子注入、薄膜沉积、蚀刻和封装等。

下面将介绍这些主要工艺的流程和作用。

1. 晶圆加工晶圆加工是制造集成电路的第一步。

在此过程中,对硅晶片进行切割、抛光和清洗处理。

这些步骤确保晶圆表面平整、无污染和精确尺寸。

2. 光刻光刻是制造集成电路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使用光刻机在晶圆表面上投射光芯片的图案。

胶片上的图案经过显影、清洗和烘干处理后,就能形成光刻图形。

光刻工艺的精度决定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

3. 扩散扩散是将掺杂物渗透到晶片中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将掺杂物“扩散”到硅晶片表面形成p型或n型区域。

这些区域将形成电子元件的基础。

4. 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另一种使掺杂物进入硅晶片的方法。

此过程中,掺杂物离子通过加速器注入晶片中。

此方法的优点是能够精确地控制掺杂量和深度。

5. 薄膜沉积在制造集成电路时,需要在晶片表面上沉积各种薄膜。

例如,氧化层、金属层和多晶硅层等。

这些层的作用是保护、连接和隔离电子元件。

6. 蚀刻蚀刻是将薄膜层和掺杂物精确刻划成所需要的形状和尺寸。

这个过程使用化学液体或气体来刻划出薄膜层的形状,以及掺杂物的深度和形状。

7. 封装在制造集成电路的过程中,需要将晶片封装在塑料或陶瓷壳体内。

这个过程是为了保护晶片不受到机械冲击和环境的影响。

同时,封装过程还能为集成电路提供引脚和电气连接。

综上所述,以上是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

这些工艺流程的精度和效率决定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功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也会不断改进和优化。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
一、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制造工艺
1、光刻工艺
光刻是集成电路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环,其核心在于成膜工艺,这一步
将深受工业生产,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发展影响。

光刻工艺是将晶体管和其
它器件物理分开的技术,可以生产出具有高精度,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微
电子元器件。

a.硅片准备:在这一步,硅片在自动化的清洁装置受到清洗,并在多
次乳液清洗的过程中被稀释,从而实现高纯度。

b.光刻:在这一步,光刻技术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刻蚀精度,其值很大
程度上决定着最终的制造成本和产品的质量。

光刻体系中有两个主要部分:照明系统和光刻机。

光刻机使用一种特殊的光刻液,它可以将图形转换成
光掩膜,然后将它们转换成硅片上的图形。

在这一步,晶圆上的图像将逐
步被清楚的曝光出来,刻蚀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的程度。

c.光刻机烙印:在这一步,将封装物理图形输出成为光刻机可以使用
的信息,用于控制光刻机进行照明和刻蚀的操作。

此外,光刻机还要添加
一定的标识,以方便晶片的跟踪。

2、掩膜工艺
掩膜工艺是集成电路制造的一个核心过程。

它使用掩模薄膜和激光打
击设备来将特定图案的光掩膜转换到晶圆上。

使用的技术包括激光掩膜、
紫外光掩膜等。

常见的集成电路工艺

常见的集成电路工艺

常见的集成电路工艺常见的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技术是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作为集成电路技术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集成电路工艺直接决定了集成电路的质量和性能。

在当前的电子行业中,常见的集成电路工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晶体管工艺晶体管工艺是最常见的一种集成电路工艺,用于生产流行的数字电路、微控制器和存储器等各种芯片。

这种工艺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性能稳定,被广泛应用于工业、民用和军事领域。

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是现代集成电路工艺的主流技术之一。

相比较于传统的晶体管工艺,CMOS工艺在功耗、集成度、速度和可靠性上都有显著提高。

此外,CMOS工艺也是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制造的主要工艺之一。

三、硅片上封装(SOP)工艺硅片上封装(SOP)工艺是一种先进的微电子封装技术。

它通过使用多种先进的制程技术将芯片直接封装在硅片内部,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小的尺寸。

此外,SOP工艺还可以降低封装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四、多晶硅薄膜晶体管(TFT)工艺多晶硅薄膜晶体管(TFT)工艺是一种针对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光电显示器(OLED)等特殊领域的集成电路工艺。

TFT工艺以其高分辨率、高色彩准确度和低功耗的特点,是目前最为成熟的LCD面板制造技术之一。

五、混合集成电路工艺混合集成电路工艺依托各种传统的集成电路工艺,将各种芯片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功能强大的混合集成电路。

这种工艺是制造各种复杂芯片的主要方式之一,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无线、声音、视频、网络处理、雷达等领域。

总而言之,现在各种集成电路工艺层出不穷,每一种工艺都有其特殊的优势和应用场景。

对于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来说,选择正确的集成电路工艺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因此,必须在选型时考虑到产品的实际需要和预算等因素。

集成电路基本工艺

集成电路基本工艺

第3章IC 制造工艺⏹IC 制造工艺十分复杂,简单地说,就是在衬底材料上,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不同的“层”,并在选定的区域掺入杂质,以改变半导体导电性能,形成半导体器件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许多步骤才能完成,从晶圆片到集成电路成品大约需要经过数百道工序。

关心每一步工艺对器件性能的影响,读懂PDK ,挖掘工艺潜力。

1⏹IC 制造工艺是由多种单项工艺组合而成的,主要的单项工艺通常包括三类:薄膜制备工艺、图形转移工艺、掺杂工艺。

⏹薄膜制备工艺:包括氧化工艺和薄膜淀积工艺。

通过生长或淀积的方法,生成IC 制造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材料的薄膜,如金属层、绝缘层。

⏹图形转移工艺:包括光刻、刻蚀工艺。

IC 是由许多半导体元器件组合而成的,对应在晶圆上就是半导体、导体及各种不同层上的隔离材料的集合。

IC 制造工艺首先将这些结构以图形的形式制作在光刻掩膜版上,然后通过图形转换工艺最终转移到晶圆上。

⏹掺杂工艺:包括扩散和离子注入工艺,通过这些工艺将各种杂质按照设计要求掺杂到晶圆片的特定位置上,形成晶体管的源漏端及欧姆接触等。

3.1 外延生长3.2掩模版的制作3.3光刻原理与流程3.4 氧化3.5 淀积与刻蚀3.6 掺杂原理与工艺/AMuseum/ic/index_04_03_03.html3.1 外延生长(Epitaxy)⏹尽管有些器件和IC可以直接做在未外延的基片上,但是未外延过的基片性能常常不具备制作器件和电路所需的性能,不能满足要求。

大多数器件和IC都做在经过外延生长的衬底上。

⏹外延的目的是用同质材料形成具有不同的掺杂种类及浓度,因而具有不同性能的晶体层。

⏹在单晶衬底(基片)上生长一层有一定要求的、与衬底晶向相同的单晶层,犹如原来的晶体向外延伸了一段,故称外延生长。

⏹外延生长技术发展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

当时,为了制造高频大功率器件,需要减小集电极串联电阻,又要求材料能耐高压和大电流,因此需要在低阻值衬底上生长一层薄的高阻外延层。

集成电路四大基本工艺

集成电路四大基本工艺

集成电路是一种微型化的电子器件,其制造过程需要经过多个复杂的工艺流程。

其中,氧化、光刻、掺杂和沉积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四大基本工艺。

首先,氧化工艺是在半导体片上形成一层绝缘层,以保护芯片内部的电路。

这一步骤通常使用氧气或水蒸气等氧化物来进行。

通过控制氧化层的厚度和质量,可以确保芯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其次,光刻工艺是将掩膜版上的图形转移到半导体晶片上的过程。

该工艺主要包括曝光、显影和刻蚀等步骤。

在曝光过程中,光线通过掩膜版照射到晶片表面,使光敏材料发生化学反应。

然后,显影剂将未曝光的部分溶解掉,留下所需的图案。

最后,刻蚀剂将多余的部分去除,得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第三,掺杂工艺是根据设计需要,将各种杂质掺杂在需要的位置上,形成晶体管、接触电极等元件。

该工艺通常使用离子注入或扩散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精确控制掺杂的深度和浓度,可以调整材料的电学性质,从而实现不同的功能。

最后,沉积工艺是在半导体片上形成一层薄膜的过程。

该工艺通常使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或物理气相沉积(PVD)等方法来实现。

通过控制沉积的条件和参数,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质的薄膜材料。

这些薄膜材料可以用于连接电路、形成绝缘层等功能。

综上所述,氧化、光刻、掺杂和沉积是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四大基本工艺。

这些工艺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集成电路复杂的制造流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这些工艺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为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特点

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特点

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特点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是现代电子技术的核心和基础,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制造一颗集成电路需要经历多道复杂的工艺流程,下面将详细介绍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与特点。

一、制造工艺步骤:1.掺杂:首先,将硅片(制造IC的基础材料)通过掺杂工艺,添加特定的杂质元素,如硼、磷等。

掺杂过程中,杂质元素会改变硅片的电学性质,形成P型或N 型半导体材料。

2.沉积:接下来,将制造IC所需的氧化层或其他特殊材料沉积在硅片表面。

这些材料可以保护芯片,也可以作为电气隔离层或其他功能层。

3.光刻:在硅片上涂上光刻胶,并通过光刻机器曝光、显影、清洗等步骤,将设计好的电路图案转移到光刻胶上。

然后,根据光刻胶的图案,在硅片上进行蚀刻或沉积等处理。

4.蚀刻:利用蚀刻工艺,在未被光刻胶保护的区域上去除多余的材料。

蚀刻可以采用化学腐蚀或物理蚀刻等方法。

5.离子注入:通过离子注入工艺,将特定的杂质元素注入硅片中,以改变硅片的电学性质。

这个过程可以形成导线、二极管、晶体管等功能器件。

6.金属化:在硅片上涂上金属层,以形成电路的金属导线。

经过一系列的金属化工艺,如光刻、蚀刻等,可以形成复杂的电路连接。

7.封装:将完成的芯片连接到封装基板上,通过线缆与外部器件连接。

封装的目的是保护芯片,并提供外部电路与芯片之间的连接。

8.测试:对制造完成的芯片进行测试,以确保其性能和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测试可以包括功能测试、可靠性测试等多个方面。

二、制造工艺特点:1.微小化:集成电路的制造工艺趋向于微小化,即将电路的尺寸缩小到纳米级别。

微小化可以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减小体积,提高性能,并降低功耗和成本。

2.精密性:制造集成电路需要高度精密的设备和工艺。

尺寸误差、浓度误差等都可能影响电路的功能和性能。

因此,工艺步骤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芯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多工艺组合:集成电路的制造通常需要多种不同的工艺组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成电路基本工艺
发表时间:2011-07-29T10:01:47.187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作者:朱德纪李茜刘丹彤
[导读] 在此,我们重点是讨论集成电路芯片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手艺。

朱德纪李茜刘丹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 221000
中图分类号:TN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集成电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典型的集成电路制造过程可表示如下:
在此,我们重点是讨论集成电路芯片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手艺。

集成电路基本工艺包括基片外延生长、掩模制造、曝光技术、刻蚀、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多晶硅淀积、金属层形成。

关键词:外延、掩膜、光刻、刻蚀、氧化、扩散、离子注入、淀积、金属层
集成电路芯片加工工艺,虽然在进行IC设计时不需要直接参与集成电路的工艺流程,了解工艺的每一个细节,但了解IC制造工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对IC设计是大有帮助的。

集成电路基本工艺包括基片外延生长掩模制造、曝光技术、刻蚀、氧化、扩散、离子注入、多晶硅淀积、金属层形成。

下面我们分别对这些关键工艺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一、外延工艺
外延工艺是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尽管有些器件和IC可以直接做在未外延的基片上,但是未经过外延生长的基片通常不具有制作期间和电路所需的性能。

外延生长的目的是用同质材料形成具有不同掺杂种类及浓度而具有不同性能的晶体层。

常用的外延技术主要包括气相、液相金属有机物气相和分子束外延等。

其中,气相外延层是利用硅的气态化合物或液态化合物的蒸汽在衬底表面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单晶硅,即CUD单晶硅;液相外延则是由液相直接在衬底表面生长外延层的方法;金属有机物气相外延则是针对Ⅲ⁄Ⅴ族材料,将所需要生长的Ⅲ⁄Ⅴ族元素的源材料以气体混合物的形式进入反应器中加热的生长区,在那里进行热分解与沉淀反映,而分子束外延则是在超高真空条件下,由一种或几种原子或分子束蒸发到衬底表面形成外延层的方法。

二、掩模板的制造
掩模板可分成整版及单片版两种,整版按统一的放大率印制,因此称为1×掩模,在一次曝光中,对应着一个芯片陈列的所有电路的图形都被映射到基片的光刻胶上。

单片版通常八九、实际电路放大5或10倍,故称作5×或10×掩模,其图案仅对应着基片上芯片陈列中的单元。

早期掩模制作的方法:①首先进行初缩,把版图分层画在纸上,用照相机拍照,而后缩小为原来的10%~%20的精细底片;②将初缩版装入步进重复照相机,进一步缩小,一步一幅印到铬片上,形成一个阵列。

制作掩模常用的方法还包括:图案发生器方法、x射线制版、电子束扫描法。

其中x射线、电子束扫描都可以用来制作分辨率较高的掩模版。

三、光刻技术
光刻是集成电路工艺中的一种重要加工技术,在光刻过程中用到的主要材料为光刻胶。

光刻胶又称为光致抗蚀剂,有正胶、负胶之分。

其中,正胶曝光前不溶而曝光后可溶,负胶曝光前可溶而曝光后不可溶。

光刻的步骤:①晶圆涂光刻胶;②曝光;③显影;④烘干
常见的光刻方法:①接触式光刻;②接近式光刻;③投影式光刻
其中,接触式光刻可得到比较高的分辨率,但容易损伤掩模版和光刻胶膜;接近式光刻,则大大减少了对掩模版的损伤,但分辨率降低;投影式光刻,减少掩模版的磨损也有效提高光刻的分辨率。

四、刻蚀技术
经过光刻后在光刻胶上得到的图形并不是器件的最终组成部分,光刻只是在光刻胶上形成临时图形,为了得到集成电路真正需要的图形,必须将光刻胶上的图形转移到硅胶上,完成这种图形转换的方法之一就是将未被光刻胶掩蔽的部分通过选择性腐蚀去掉。

常用的刻蚀方法有:湿法腐蚀、干法腐蚀。

湿法腐蚀:首先要用适当的溶液浸润刻蚀面,溶液中包含有可以分解表面薄层的反应物,其主要优点是选择性好、重复性好、生产效率高、设备简单、成本低。

存在的问题有钻蚀严重、对图形的控制性较差、被分解的材料在反应区不能有效清除。

干法刻蚀:使用等离子体对薄膜线条进行刻蚀的一种新技术,按反应机理可分为等离子刻蚀、反应离子刻蚀、磁增强反应例子刻蚀和高密度等离子刻蚀等类型,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中不可缺少的工艺设备。

干法刻蚀具有良好的方向性。

五、氧化
在集成电路工艺中常用的制备氧化层的方法有:①干氧氧化;②水蒸气氧化;③湿氧氧化。

干氧氧化:高温下氧与硅反应生成sio2的氧化方法;
水蒸气氧化:高温下水蒸气与硅发生反应的氧化方法;
湿氧氧化:氧化首先通过盛有95%c左右去离子睡的石英瓶,将水汽带入氧化炉内,再在高温下与硅反映的氧化方法。

影响硅表面氧化速率的三个关键因素:温度、氧化剂的有效性、硅层的表面势。

六、扩散与离子注入
扩散工艺通常包括两个步骤:即在恒定表面浓度条件下的预淀积和在杂志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的再分布。

预淀积只是将一定数量的杂质
引入硅晶片表面,而最终的结深和杂质分布则由再分布过程决定。

常见的扩散方法主要有固态源扩散和气态源扩散等。

离子注入是将具有很高能量的带点杂质离子射入半导体衬底中的掺杂技术,它的掺杂深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能量、杂质离子的质量决定,掺杂浓度由注入杂质离子的剂量决定。

高能离子射入靶后,不断与衬底中的原子以及核外电子碰撞,能量逐步损失,最后停止下来。

离子注入法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20世纪70年代进入工业应用阶段。

随着VLSI超精细加工技术的发展,现已成为各种半导体掺杂和注入隔离的主流技术。

在离子注入后,由于会在衬底中形成损伤,而且大部分注入的离子又不是以替位的形式位于晶格上,为了激活注入到衬底中的杂质离子,并消除半导体衬底中的损伤,需要对离子注入后的硅片进行退火。

退火,也叫热处理,作用是消除材料中的应力或改变材料中的组织结构,以达到改善机械强度或硬度的目的。

七、淀积
器件的制造需要各种材料的淀积,这些材料包括多晶硅、隔离互连层的绝缘材料和作为互连的金属层。

在厚绝缘层上生长多晶硅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化学气相淀积”(CVD),这种方法是将晶片放到一个充满某种气体的扩散炉中,通过气体的化学反应生成所需要的材料。

以上简单介绍了集成电路的基本工艺,当然,这些只是关键的几个工艺,集成电路的工艺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参考文献:
[1] 李冰,集成电路CAD与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
[2] 王志功、陈莹梅,集成电路设计(第二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3] 张兴、黄如、刘晓彦,微电子学概论(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