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常用药物的应用规范
麻醉科常用药物

注意:1、体重<10kg,MP或者MK建议稀释1倍,用2ml注射器抽取2、体重≤20kg,罗库溴铵建议用2ml注射器;体重>20kg罗库溴铵建议用5ml注射器3、体重≤10kg,依托咪酯建议用2ml注射器抽取4、如果芬太尼诱导需要量>0.1mg,建议不用稀释5、血气分析建议用2ml注射器抽取1ml血液6、5%碳酸氢钠:酸中毒时,5%NaHCO3需要量(ml)=kg*BE/4;心肺复苏抢救时,首次1mmol/kg,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每1g碳酸氢钠相当于12mmol碳酸氢根)。
7、补钾公式:10%KCL(ml)=(要求值-实测值)*kg*0.3/1.34=(要求值-实测值)*kg*0.22。
8、高钾处理:氯化钙10~20mg/kg或葡萄糖酸钙30~100mg/kg、葡萄糖1~2g/kg+胰岛素0.1 U/kg(《小儿输血性高血血症引起心跳骤停的预防》)。
50%GS 50ml或5%~10% GS 500ml+短效胰岛素6~18U(按每4g GS给予1U短效胰岛素静滴),10~20min起效,持续4~6h。
9、高糖处理:胰岛素10 IU+NS 20ml,0.1ml/kg.h=0.05 IU/kg.h,每1小时监测血糖。
10、新生儿低血糖:全血血糖<2.2mmol/L(40mg/dl);静脉输注葡萄糖200mg/kg后调整输液速度6~8ml/(kg/dl)和含糖浓度(2.5~5%)。
术中可加入2.5%葡萄糖溶液,按4~15ml/(kg.h)的速度静滴,采用输液泵调节滴速(《2014年新生儿/低体重儿麻醉指南》)。
新生儿给药最大浓度12.5%(0.125g/ml);0.5~1g/kg(推荐最大浓度25%;可50%葡萄糖+灭菌注射水1:1混合配制)。
(2015版心血管急救手册)11、血钠<120mmol/L,应迅速提高血清钠至125mmol/L,按3%NaCL,12ml/kg提高10mmol/L 计算,4小时内补完;公式:需补充量(mmol/L)=(130-实际测定钠mmol/L)*0.6*体重(kg),先予1/2的量输入,速度≤1mmol/L(L.h);补钠速度1mmol/L(L.h)=1.2ml/kg(泵速)。
麻醉药品使用规范

麻醉药品使用规范介绍麻醉药品是用于手术等医疗操作时用来减轻或消除疼痛的一种药物。
麻醉药品具有较强的作用,如果不按照规范使用,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麻醉药品的使用规范,以保障患者的安全。
分类麻醉药品可分为全身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药等。
全身麻醉药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通过静脉注射、吸入等方式使用,使患者完全失去意识,达到无痛苦的效果。
局部麻醉药则是针对局部部位进行麻醉,通过局部注射、喷雾等方式使用。
镇痛药则是用于减轻疼痛的药物,常用的有阿片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使用规范麻醉药品的使用需要遵循严格的规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医师的资质和许可证使用麻醉药品的医师需要具备相关的资质和许可证。
例如,全身麻醉需要由麻醉科医生或有麻醉科专业知识的医生进行,局部麻醉则需要有相应的培训和经验。
麻醉团队麻醉团队是指参与麻醉手术的医生、护士等人员。
麻醉团队需要密切配合,确保麻醉手术顺利进行。
麻醉团队需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麻醉技术和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
患者的评估使用麻醉药品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类型等因素。
评估结果能够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和剂量,减少风险。
麻醉药品的选择和剂量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和剂量是十分关键的。
麻醉药品需要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选择,剂量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使用麻醉药品前,医生需要对药品的属性、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信息进行了解,遵循药品说明书的正确使用方式。
麻醉药品的储存和管理麻醉药品是一种特殊的药物,需要储存在安全的地方,避免被孩子或其他人误食。
麻醉药品的管理也需要遵循相关的规范,例如需要记录药品的来源、使用日期和剂量等信息,以确保药品的安全。
结论麻醉药品的正确使用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手术的成功非常重要。
医生和麻醉团队需要密切合作,遵循相关的规范和标准,确保麻醉药品的正确使用。
麻醉科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麻醉科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镇痛药芬太尼【英文名】Fentanyl【适应症】适用于各种疼痛及手术后和手术过程中的镇痛;也用于防止或减轻手术后出现的谵妄;还可与麻醉药合用,作为麻醉辅助用药;与氟呱啶配伍制成"安定镇痛剂",用于大面积换药及进行小手术.还可用于麻醉的诱导,而且可在经过选择的病人作为单一麻醉药同氧气,肌肉松弛药合用,以进行心血管,神经外科或骨科的手术。
【禁忌症】支气管哮喘,呼吸抑制,对本品特别敏感的病人以及重症肌无力病人禁用.【用量用法】1。
麻醉前给药:0。
05~0.1mg,于术前30~60分钟肌注。
2.诱导麻醉:静注0.05~0。
1mg,间隔2~3分钟重复注射,直至达到要求;危重病人,年幼及年老病人的用量减小至0。
025~0.05mg. 3。
维持麻醉:当病人出现苏醒时,静注或肌注0。
025~0.05mg。
4。
一般镇痛及术后镇痛:肌注0。
05~0.1mg,可控制术后疼痛,烦躁和呼吸急迫,必要时可于1~2小时后重复给药;PCA术后镇痛用量为0。
19~2mg/天。
5.对2~12岁儿童,2~3μg/kg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
【规格】注射液:每支0.1mg/2ml;每支0.5mg/10ml吗啡【英文名】Morphine【适应症】用于剧烈疼痛及麻醉前给药,具有镇痛,镇静,镇咳,抑制呼吸及肠蠕动作用.【禁忌症】婴儿,哺乳期妇女,严重肝功能不全,肺原性心脏病,支气管哮喘及颅脑损伤等禁用。
【用量用法】常用量皮下注射,一次5~15mg,一日15~40mg ,极量一次20mg一日60mg【规格】注射液:每支10mg/1ml阿扑吗啡【英文名】Apomorphine【适应症】中枢性催吐药.主要用于抢救意外中毒及不能洗胃的患者;常用于治疗石油蒸馏液吸入患者,如煤油,汽油,煤焦油,燃料油或清洁液等,以防止严重的吸入性肺炎。
【禁忌症】心力衰竭或心衰先兆,腐蚀性中毒,张口反射抑制,醉酒状态明显,已有昏迷或有严重呼吸抑制,阿片,巴比妥类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所导致的麻痹状态,癫痫发作先兆,休克前期。
麻醉科急救药物

麻醉科急救药物麻醉科急救药物是指在麻醉科手术中,用于紧急救治患者的药物。
麻醉科急救药物的使用旨在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急救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1. 心血管急救药物:-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急救药物,常用于心脏骤停、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下。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提高心脏输出量。
- 硝酸甘油:硝酸甘油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常用于心绞痛、高血压危象等情况下。
它通过放松血管平滑肌,降低血管阻力,从而减轻心脏负担,增加血液供应。
2. 呼吸道急救药物:- 氨茶碱:氨茶碱是一种支气管扩张剂,常用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情况下。
它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增加环磷酸腺苷(cAMP)的浓度,从而放松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气道。
- 丙酚:丙酚是一种静脉麻醉药,常用于气管插管、人工通气等情况下。
它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肌松等作用,可有效控制患者的呼吸。
3. 血液凝固急救药物:- 氯化钙:氯化钙是一种补钙药,常用于严重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下。
它通过提高血浆钙离子浓度,促进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从而增强血液凝固能力。
- 新鲜冰冻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一种含有丰富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常用于急性出血、凝血因子缺乏等情况下。
它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凝血因子,促进血液凝固。
4. 镇痛急救药物:- 吗啡:吗啡是一种强效镇痛药,常用于术后疼痛、严重创伤等情况下。
它通过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传导,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 盐酸曲马多:盐酸曲马多是一种镇痛药,常用于中度至重度疼痛的缓解。
它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减少疼痛感受,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以上是麻醉科常用的急救药物及其使用方法的详细介绍。
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并遵循药物使用的相关指南和标准操作程序。
此外,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过敏史、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麻醉科常用药物配制及用法

麻醉科常用药物配制及用法麻醉科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各种药物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而这些药物的配制及使用方法是麻醉科医生必备的基本知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麻醉科常用药物的配制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一、麻醉药物的配制及用法1. 麻醉诱导剂麻醉诱导剂常用的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配制时可以将药物溶解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注意要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操作。
用法上,通常静脉注射给药,注射速度要适中,过快可能引起循环系统的紊乱。
2. 麻醉维持剂麻醉维持剂常用的有异氟醚、芬太尼等。
异氟醚是靠气体吸入的方式使用,可以使用麻醉机或面罩给药。
芬太尼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或贴敷透皮贴剂的方式给药。
3. 麻醉辅助剂麻醉辅助剂常用的有氧化亚氮、阿托品等。
氧化亚氮是一种吸入麻醉剂,常用的给药方式是通过面罩吸入,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呼气浓度,避免过度麻醉。
阿托品可以通过注射给药,也可以通过口服或贴敷透皮贴剂给药。
4. 麻醉镇痛剂麻醉镇痛剂常用的有吗啡、布洛芬等。
吗啡通常通过静脉注射或患者自控镇痛的方式给药。
布洛芬可以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用法上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
二、药物配制的注意事项1. 配制环境要无菌在配制麻醉药物时,要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
使用无菌注射器、针头和无菌溶剂,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2. 配制前检查药物有效性和保存期限在配制药物前,要仔细检查药物的有效性和保存期限。
过期的药物可能会失去效力或产生不良反应,要及时淘汰并更换新的药品。
3. 控制药物剂量在配制药物时,要按照医嘱或临床实践的标准参照药物说明书控制药物的剂量。
过量使用药物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4. 配制后检查药物外观和颜色在配制完药物后,要仔细检查药物的外观和颜色。
如果发现药物出现异常变化,如颜色变浅或变深,不均匀等情况,应停止使用并咨询专业医师。
三、用药注意事项1.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在使用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麻醉科通用药物使用指南

麻醉科通用药物使用指南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专科,主要负责在手术和其他特定医疗程序中使用药物来使患者处于无痛或无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的正确使用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麻醉科通用药物的使用指南。
1.指导原则:-必须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程序,包括药物使用、记录和储存等。
-麻醉药物的使用必须由合格的麻醉科医师或有经验的麻醉护士来进行。
-麻醉药物的使用前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手术类型以及可能的并发症。
-在使用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以及可能的过敏反应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2.常用的麻醉药物:-静脉麻醉药物:常用的静脉麻醉药物包括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等。
这些药物能迅速诱导和维持麻醉效果,并且具有快速清除的特点,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镇痛药物:用于缓解手术和其他疼痛引发的不适,常用的药物有吗啡、芬太尼和酮咯酸等。
镇痛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应根据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调整。
-肌松药物:用于放松患者的肌肉,使手术进行更顺利。
常用的肌松药物有琥珀胆碱、罗库溴铵和木库烯胺等。
肌松药物的使用应在密切监护下进行,以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镇静药物:用于镇静和安抚患者,常用的药物有地西泮、酮咯酸和丙泊酚等。
镇静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3.药物的管理和记录:-在使用麻醉药物之前,必须仔细检查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有效期等信息,确保其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麻醉药物的管理和储存必须符合相关的规定,保证其在适当的环境下保存并预防滥用或误用。
-在使用麻醉药物时,必须详细记录所使用的药物、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4.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麻醉药物的使用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包括过敏反应、呼吸抑制、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药物对患者的影响,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麻醉科急救药物

麻醉科急救药物麻醉科急救药物是指在麻醉科急救过程中使用的药物,用于处理急性麻醉相关事件和紧急情况。
这些药物具有迅速、有效地恢复患者生命体征和稳定患者病情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麻醉科常用的急救药物及其使用方法。
1. 术中急救药物:- 心血管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硝普钠等。
这些药物用于处理手术中浮现的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缺血等情况。
- 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用于处理术中的剧痛或者术后疼痛。
- 镇静药物:如丙泊酚、咪达唑仑等,用于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
- 解痉药物:如氯化钙、氯胺酮等,用于处理术中浮现的肌肉痉挛或者抽搐。
2. 术后急救药物:- 镇痛药物:如吗啡、氯胺酮等,用于处理术后疼痛。
- 解痉药物:如氯化钙、苯妥英钠等,用于处理术后浮现的肌肉痉挛或者抽搐。
- 抗恶心药物:如异丙嗪、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用于处理术后恶心和呕吐。
3. 麻醉急救药物:- 心血管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硝普钠等。
这些药物用于处理麻醉过程中浮现的心律失常、低血压和心肌缺血等情况。
- 呼吸急救药物:如氧气、异丙嗪等,用于处理麻醉过程中浮现的呼吸抑制或者呼吸暂停。
- 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地塞米松等,用于处理麻醉过程中浮现的过敏反应。
4. 麻醉中毒急救药物:-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如纳洛酮、丙戊酸等,用于处理麻醉药物过量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 心血管急救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多巴胺、硝普钠等,用于处理麻醉药物过量引起的低血压和心律失常。
5. 麻醉过敏急救药物:- 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地塞米松等,用于处理麻醉过程中浮现的过敏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急救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途径。
- 在使用药物前,应对患者的病史、过敏史和用药史进行充分了解,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或者不良反应的药物。
- 使用药物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类型。
- 使用药物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指南

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指南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指南一、引言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指南是为了指导麻醉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安全地使用常用药物。
本指南基于当前临床实践和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提供最新、最全面的麻醉药物使用信息。
二、麻醉药物分类与作用机制1:全身麻醉药物1.1 静脉麻醉药物1.1.1 左旋布比卡因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1.1.2 丙泊酚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1.2 局部麻醉药物1.2.1 利多卡因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1.2.2 盐酸普鲁卡因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2:镇痛药物2.1 阿片类镇痛药物2.1.1 吗啡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2.1.2 氯胺酮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2.2 非阿片类镇痛药物 2.2.1 对乙酰氨基酚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2.2.2 苯佐卡因作用机制:适应症:注意事项::::三、麻醉药物使用指南1:剂量与给药途径1.1 静脉给药剂量1.2 肌肉注射剂量1.3 口服剂量1.4 :::2:效应与不良反应监测2.1 心血管系统监测 2.2 呼吸系统监测2.3 中枢神经系统监测 2.4 ::::::附件:1:药物使用风险评估表2:常用麻醉药物剂量表3:不良反应处理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麻醉科常用药物使用指南是遵循相关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下,麻醉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正确、安全地使用药物的指导性文件。
2:适应症:具有该药物使用条件的疾病或病情。
3:注意事项:使用该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或禁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醉科常用药物应用规范咪达唑仑:各种失眠和睡眠节律障碍,特别适用于10mg/2mL 入睡困难者,手术或诊断性操作前用药肌注用于内镜检查。
)(禁忌:重症肌无力,严重呼吸功能不全,严重肝功能不全。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治疗精神病和严重抑郁症的失眠者。
妊娠首3个月的妇女慎用。
服药后初6小时内可影响驾驶和机械操作能力。
麻醉诱导:手术时间特别长的术中可追0.05~0.4mg/kg 加诱导剂量的。
1/4~1/3氯胺酮肌注:静脉注射,每次~,约在2mg/kg1100mg/2mL 内注入,全麻可持续~。
全麻维持:静脉注射或10min1min5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次~,每小时1mg/kg0.5用量不超过~。
小儿基础麻醉:肌内注射,每次4mg/kg3~。
极量:静脉注射,每分钟;肌内注射,每4mg/kg8mg/kg4次。
13mg/kg依托咪酯:为非巴比妥类静脉麻醉药,静注后10ml20s20mg 即产生麻醉,持续时间约,增加剂量作用时间可相应延长。
5min 对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影响较小,有短暂呼吸抑制,使收缩压略下降,心率稍加快,无组胺释放作用。
依托咪酯的适应证临床适用短小手术和外科处置,以及诱导麻醉。
,于0.3mg/kg~内静注完毕。
60s15.依托咪酯中毒可有短暂的呼吸抑制,使收缩压下降,心率稍1.增快。
静脉注射后~的病人发生局部疼痛、局部血30%2.15%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
~的病人可有阵挛性肌肉65%10%3.收缩发生。
有约的病人麻醉恢复期出现全身性癫痫发作。
20%有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报道。
可使血钾和血糖升高。
5.4.依托咪酯中毒的治疗要点为手术前给予地西泮、芬太尼或氟1.哌利多可减少肌肉颤动发生。
对症、支持治疗。
2.芬太尼注射剂:(),()。
芬太芬太尼2ml0.1mg0.05mg1ml为阿片受体激动剂,属强效的麻醉性镇痛药。
其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充分了解。
可能是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的阿片受体而起效。
并已观察到阿片类药可选择性地抑制某些兴奋性神经的冲动传递,发挥竞争性抑制作用,从而解除对疼痛的感受和伴随的心理行为反应。
芬太尼的作用机制与吗啡相似,但作用强度为吗啡的~倍。
与吗啡和哌替啶相比,其作用迅速,8060维持时间短,不释放组胺,对心血管功能影响小,能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应激反应。
芬太尼对呼吸的抑制作用弱于吗啡,但静脉注射过快也易抑制呼吸。
有成瘾性。
其呼吸抑制和镇痛作用可被纳洛酮拮抗。
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口服可经胃肠吸收,但临床一般采用注射给药。
静脉注射即起效,达高峰,4min1min作用持续~。
肌内注射约~起效,可维持8min3060min7~。
肌内注射生物利用度,蛋白结合率。
可透过80%67%2h1.胎盘屏障。
分布容积为~,清除率为每分钟5.9L/kg3.5~。
主要在肝脏代谢,约的原形药与代谢产物10%1121ml/kg由肾脏排出。
半衰期约。
芬太尼透皮贴剂可持续系统 3.7h72h地释放芬太尼,释放速率保持恒定。
在开始使用透皮贴剂时,血清芬太尼的浓度逐渐增加,在~内达到稳定,并在此1224h 后保持相对稳定达直至。
芬太尼的血清浓度一般在首次使72h 用透皮贴剂后的~内达到峰值。
血清浓度与透皮贴剂的2472h 大小成正比。
在持续使用同样大小的贴剂时,血清浓度保72h 持稳定。
使用透皮贴剂时,皮肤温度升高可使血清芬太尼浓度升高,当皮肤温度升至℃时,血清芬太尼浓度可能提高约40。
取下透皮贴剂后血清芬太尼浓度逐渐下降,大约1/3(-)内下降。
与静脉注射相比,通过皮肤持续50%h171322吸收芬太尼的方法,其药物浓度的降低比静脉注射法缓慢。
芬太尼的适应证适用于各种疼痛及外科、妇科等手术后及手术1.过程中的镇痛,也可用于防止或减轻手术后出现的谵妄。
还可与麻醉药合用,作为麻醉辅助用药。
2.与氟哌利多配伍制成安定镇痛剂,用于大面积换药及进行小”“3.手术。
芬太尼透皮贴剂适用于须持续应用阿片类镇痛药的癌症痛或4.慢性疼痛患者,而这些患者的疼痛用解热镇痛药、阿片类合剂、甾类镇痛药或间断给以短效的阿片类镇痛剂不能有效控制时。
.芬太尼的禁忌证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患、重1.症肌无力以及有呼吸抑制的患者。
脑部肿瘤或颅脑损伤引起昏迷的患者禁用。
2.两岁以下小儿禁用。
3.心律失常者禁用。
4.注意事项()胃肠道手术后蠕动功能未恢复者;()心律失常患者;11.2()惊厥或有惊厥史的患者;()精神失常有自杀倾向者;43()脑外伤内高压或颅内病变者(可使呼吸抑制或颅内压升高5更严重,给药后瞳孔缩小,对光反射不明,可因而延误确诊);()肝肾功能不全者;()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恶病质867者;()儿童、老年人;()孕妇。
109药物对儿童的影响:儿童对芬太尼清除缓慢,半衰期延长,2.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故用量应低于常用量。
此外,岁以下儿12童或岁以下体重不足的患者应慎用透皮贴剂。
50kg18药物对老人的影响:老年患者对芬太尼清除缓慢,半衰期延3.长,容易引起呼吸抑制,故用量应低于常用量。
.()可使脑脊液压升高。
药物对检验值或诊断的影响:4.1()可使胆道括约肌收缩,胆管内压上升。
()可使血浆淀32粉淀粉酶和脂肪酶均升高。
()可使血清碱性酸酶、丙氨酸氨4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乳酸脱氢酶等测定出现假阳性升高,故需停用芬太尼以上才能进行前述项目24h 的测定。
用药前后及用药时应当检查或监测:给药过程中应监测呼吸5.和循环功能,尤以呼吸最为重要。
芬太尼为国家特殊管理的麻醉药品,务必严格遵守国家对麻6.醉药品的管理条例来进行管理。
芬太尼的药液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得误入气管支气管,也不7.得涂敷于皮肤和黏膜表面。
氟哌利多和芬太尼的混合液肌内注射,可使8.0.05mg2.5mg 患者保持安静,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但仍能合作,故常小量肌内注射用于麻醉前给药。
在单胺氧化化酶抑制药(如呋喃唑酮、丙卡巴肼)停用天149.以上才能给予芬太尼,且应先小剂量(常用量的)试用。
1/4使用透皮贴剂时,用药部位应选在锁骨下胸部洁净处,最好10.选在无毛发的部位。
.使用贴剂的患者,其他阿片类及镇静药用量应减少。
1/311.发热可增加贴剂中芬太尼的释放及皮肤通透性,故发热患者12.贴剂剂量应减少。
1/3使用贴剂者在停药后,血清药物浓度逐渐下降,所以出现严13.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应在停用贴剂后继续观察。
24h使用贴剂的患者,严禁驾车或操作机器。
14.戒断症状处理原则是逐渐停药,用量递减,或改用二苯甲烷15.类药(如美沙酮)作过渡。
硬膜外给药用于镇静时,可引起全身瘙痒,作用持续16.~后,仍有呼吸频率减慢和潮气量减小的可能,应及时 3.36.7h处理。
()神智恍惚、激动不安、逾量时的征象,较多见的有:17.1思路紊乱,提示中枢神经供氧不足。
()皮肤湿冷、血压降低、2心动过缓,提示循环虚脱。
()呼吸频率慢、每分通气量不足,3提示已发生呼吸抑制。
()困倦、晕眩疲乏、瞳孔缩小,常提4示药效尚未完全消失。
过量中毒的处理:出现肌肉强直者,可用肌松药或吗啡拮抗18.药(如纳洛酮、烯丙吗啡等)对抗;呼吸抑制时立即采用吸氧、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必要时亦可用吗啡的特效拮抗药,如静.脉注射纳洛酮~;心动过缓者可用阿托品治疗;0.01mg/kg0.005芬太尼与氟哌利多合用产生的低血压,可用输液、扩容等措施处理,无效时可采用升压药,但禁用肾上腺素。
芬太尼的不良反应一般不良反应与吗啡相似,有眩晕、恶心、1.呕吐等。
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但成瘾性较弱。
2.大剂量或静脉注射可能产生胸壁肌强直。
可用纳洛酮或肌松3.药对抗。
静脉注射过快时,可出现呼吸抑制和延迟性呼吸抑制。
芬太尼的用法用量于麻醉诱导前~肌内注射~。
0.1mg60min0.051.30麻醉辅助或麻醉诱导:成人首次静脉注射~。
每0.1mg2.0.05隔~重复给药次,直到效果满意。
危重患者和老年人123min 用量应减量至~。
麻醉辅助维持量0.05mg0.025~,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
0.05mg0.025静脉复合麻醉:首次剂量可达~,总剂量可达0.3mg0.23.~。
2mg0.5.芬太尼比吗啡更具有脂溶性:静脉注射后几乎立即起100μg4.效,但最大的镇痛作用和呼吸抑制几不可能出现。
平均持min 效时间为~,术前未给药者,镇痛作用仅能持续60min30~,如加量则可使疼痛减轻达~。
6h41020min50μg各种剧痛:一般肌内注射每次。
0.1mg5.儿童用药:岁以下禁用,~岁按体重给予26.122~。
0.003mg/kg0.002对难治性慢性疼痛:可使用透皮贴膏,每小时可用7.~。
100μg25芬太尼中毒芬太尼是合成的阿片类似物,镇痛效果是吗啡的~倍。
180100静脉注射后几乎立即产生镇痛作用,血浆蛋白结合率,半80%衰期~,分布容积,作用持续时间约至5h30min4.OL/kg1。
是复合麻醉的组成部分。
镇痛:~肌肉注射;2h0.050.1mg 神经安定、镇痛:~;极量。
临床表现偶见1.0.5mg0.20.3mg 眩晕、恶心、呕吐、胆道括约肌痉挛,但此作用较吗啡轻。
用药中可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静脉注射速度过快或剂量过大,可引起肌肉抽搐或强直,呼2.吸抑制。
静脉注射~可产生严重呼吸抑制,甚至暂停。
0.5mg0.1其呼吸抑制持续时间远短于吗啡。
大剂量芬太尼可引起运动亢进和支气管痉挛,出现谵妄、抽3.搐。
舒芬太尼剂型,,。
250μg50μg100μg舒芬太尼的药理作用舒芬太尼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
其镇痛1.作用强度约为芬太尼的~倍。
当剂量达到,可产生8μg/kg510深度麻醉。
主要作用于受体。
μ与芬太尼相比,舒芬太尼起效较快,麻醉和换气抑制恢复亦2.较快。
舒芬太尼的药代动力学舒芬太尼注射后起效快,但持效时间短。
能从脑等组织迅速再分布于脂肪组织,终末消除约为t1/2。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主要在肝内和小肠内代谢。
92.5%2.5h用量的于内排出体外。
80%24h舒芬太尼的适应证用作全身麻醉时辅助镇痛。
1.在需要辅助通气时,舒芬太尼用作主要的麻醉药。
2.舒芬太尼的用法用量麻醉时间长约者,~;麻醉时间长约~者,2μg/kg8h1.2h12~。
8μg/kg2麻醉诱导或维持麻醉:~,分次给予。
初次剂量30μg/kg2.10~通常可引起意识丧失。
5μg/kg2瑞芬太尼剂型支,支,支。
5mg/1mg/2mg/瑞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瑞芬太尼为麻醉镇痛药,是由非特异性血液及组织酯酶代谢的强效、超短效阿片样受体激动剂。
选择性地作用于受体,表μ现出典型的阿片样药理效应,包括镇痛、呼吸抑制、镇静、肌张力增强和心动过缓。
作用特点是起效迅速、消失极快,与用药量及时间无关,且阿片样作用不需要药物逆转。
故能克服许多应用芬太尼和阿芬太尼而产生的术后恢复期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