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国学经典 诠释感恩真谛
国学经典进校园巡讲让孩子懂得孝亲感恩 孝亲感恩的国学经典语录

国学经典进校园巡讲让孩子懂得孝亲感恩孝亲感恩的国学经典语录风趣的语言、生活的案例……很多孩子没想到,国学还能这样学。
30日,2021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国学巡讲)走进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国学课,让孩子懂得孝亲感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国学巡讲),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财政局、市教委指导,市乡村学校少年宫管理办公室主办。
据主办方介绍,本次活动旨在指导乡村学校孩子了解国学、认知国学、热爱国学,在乡村少年儿童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活动于10月9日启动,在全市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渐次展开,组织名师、名家,深入到各乡村学校少年宫巡讲授课100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注入优秀文化的力量。
来到渝北区笃信实验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讲课的名师,是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严文强。
什么是国学?严教授一开口就抛出了这个问题,让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
“国学就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是祖先的教诲!”……学生们积极举手回答,严教授微笑着直夸大家。
接下来,严教授通过生活中的案例,结合国学的经典语句进行教学,而且语言幽默风趣。
让孩子们觉得国学不再深奥,都听明白了,而且觉得很有趣。
“不仅让孩子的心理有广度和高度,也要有温度”,严文强教授说,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文化宝库。
学好国学之后,可以让人心胸开阔、精神高雅,懂得孝亲、感恩、关爱等。
笃信实验学校的班主任程宗云说,学校非常欢迎这样的活动,轻松幽默的方式教国学,孩子听得明白,也能记得牢,以后也将加强在国学方面的教学,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都很有帮助。
据悉,本次国学巡讲已到了南岸区、渝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涪陵区、铜梁区、潼南区等,在各区县乡村少年宫学校展开深入的巡讲,参与人数达两万余人,各学校师生积极参与到本次巡讲中。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蒋艳甘侠义摄影报道【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
关于感恩的名言国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感恩的名言国学1.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让我们学会珍惜身边的一切。
2.感恩是一种修养,让我们心存感恩,心怀感恩。
3.感恩是一种美德,让我们懂得感恩,懂得感恩。
4.感恩是一种情感,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情面对生活。
5.感恩是一种力量,让我们用感恩的力量去克服困难。
6.感恩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在感恩中修身养性。
7.感恩是一种责任,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
8.感恩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感恩的心里充满快乐。
9.感恩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在感恩中修身养性。
10.感恩是一种责任,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回报社会。
11.感恩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感恩的心里充满快乐。
12.感恩是一种品格,让我们用感恩的眼光看待世界。
13.感恩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在感恩中修炼自己。
14.感恩是一种礼仪,让我们懂得感恩的礼节。
15.感恩是一种美德,让我们心存感恩,善待他人。
16.感恩是一种情感,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情去面对人生。
17.感恩是一种责任,让我们用感恩的心态去回馈社会。
18.感恩是一种修行,让我们在感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9.感恩是一种力量,让我们用感恩的力量去面对困境。
20.感恩是一种智慧,让我们在感恩中领悟生活的真谛。
21.感恩山河伟大,苍生无恙;感恩日月光辉,岁岁安康。
22.感恩生命,感恩时光,感恩所有给予和拥有。
23.感恩父母恩情,润泽悠悠;感恩兄弟同心,共谱辉煌。
24.感恩岁月无声,沉淀了我们的每一个感动;感恩风雨无情,磨炼了我们的每一寸坚韧。
25.感恩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清晨,感恩星星闪烁的每一个夜晚。
26.感恩生命的每一次起落,感恩带给我们的每一寸温暖。
27.感恩困苦的磨练,感恩欢笑的时光。
28.感恩勤奋,感恩坚持,感恩道路上的每一次执着。
29.感恩信念,感恩梦想,感恩那一丝不苟的执着。
30.感恩早起的鸟鸣,感恩夜晚的虫鸣。
31.感恩春风送暖,感恩秋霜送凉。
32.感恩晨曦中的冉冉朝阳,感恩暮霭里的缓缓黄昏。
33.感恩绿叶招展,感恩白云飘飞。
沐浴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

探索篇•教学研究在学校德育中,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记忆经典,先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将这些经典积淀在脑海里,让孩子的知识丰富起来,然后化为内力逐渐导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其以后的人生态度和方向。
一、营造诵读氛围,创造经典乐园小学生的特点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差,所以枯燥的古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实感乏味也没有兴趣。
因此,要通过诵读经典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就必须营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学习氛围,才能培养出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来。
1.在班级“学习园地”中介绍诵读国学经典的益处、名家名言等,做好宣传、动员工作,统一认识,营造诵读氛围,使诵读活动顺利开展。
2.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和角落,用诗文、诗画等名言佳句装点墙壁,让学生一抬眼,一举目就能感受到经典的魅力,从而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浸润学生心灵的效果。
3.建立班级图书吧。
我们慎重地向学生推荐《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大学><中庸><孟子>节选》《<论语>节选》《古文观止》等经典读物,要求学生在课外诵读,班级学生本年度主要诵读《<论语>节选》。
4.充分利用教室多媒体功能,控制好时间节点,在晨读、课间和午读时播放古典轻音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格调明朗、愉快的国乐或优秀的诵读经典篇目、图片资料等,在营造充满经典氛围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走进经典。
5.在班级“成长足迹”中设置诵读经典评价,分别以“优秀”“良好”“加油”三个等级评定每次诵读情况,每月评选班级“诵读经典之星”,激发学生诵读的激情,适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诵读经典活动中。
二、优化诵读方法,品味经典馨香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诵读国学经典的过程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教师要利用小学生超强的记忆力,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使学生不厌其烦,乐于诵读。
1.课前(间)重视素读,不求甚解。
诵读经典,并不强求学生深入理解,而是允许“不求甚解,渐得渐悟”。
沐浴国学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

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人文素养作者:陈浩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4期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
一、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任重道远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人心浮动,精神空虚,致使当下的中学心灵脆弱、自私偏狭、狂热浮躁……为了一句玩笑话就离家出走,担心成绩不好被父母责怪而杀父弑母,同学间为一点小事就置人非命……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迫在眉睫的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可以说,从国家的要求到素质教育全面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而国学中的传统经典文化,也是现在的中学生所缺乏的。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
重视和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教育目的的需要。
教育的成果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
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
在众多的基础学科中,最具人文内涵的语文教育应首当其冲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责任。
二、沐浴国学经典,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在国学经典文化的熏陶下,我校坚持开展了以“国学经典文化”为核心的系列教育活动,以期提升中学生人文素养。
1.“国学经典阅读与鉴赏进课堂”。
我校每周利用两节语文课时间,重点在高一、高二年级专题开展国学经典的阅读与鉴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从千古传诵的美妙诗文中,去品味荡气回肠的优美华章,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国学经典,受到民族人文精神的感召,从而使自己的人格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
2.“国学经典天天读”。
陇西一中开展经典诵读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每天早晨6:30—6:40,2:20——2:30,晚上7:00——7:10在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诵读经典。
感恩节感恩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传承

感恩节感恩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瑰宝之一。
它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代代相传,对中华民族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感恩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当感恩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我们的智慧,并努力将其传承下去。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1. 孔子的仁爱之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倡导的“仁爱”思想至今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仁爱指的是关心他人、乐于助人、以及有责任感和爱心的品质。
感恩节是我们表达感激之情的日子,而孔子的仁爱之道正是告诉我们要对他人怀有感激和关爱之心。
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儒家文化中的孝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观念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在感恩节这一天,我们常常会与家人团聚,共同庆祝并表达感激之情。
正是因为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孝道,我们才能意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家人的付出。
而孝道的传承也让我们更加懂得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并及时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 佛教文化中的慈悲心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也对人们的思想触动深远。
佛教强调的慈悲心在感恩节这个日子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慈悲心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关心和同情,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态度。
我们在感恩节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并将慈悲心贯彻到日常生活中。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智慧1. 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智慧,对新时代的教育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
可以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参观博物馆、听取长辈的讲述等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中,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智慧。
2. 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也可以通过艺术形式传递出来。
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丝绸等,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达智慧的方式。
通过欣赏、学习传统艺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发布时间:2021-06-10T09:41:11.21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3期作者:詹鸿翔[导读] 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千字文》《大学》等是我国文学瑰宝,蕴含了深厚的智慧,是国学教育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
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国学经典中的教育素材与日常教育融合在一起,加强小学生国学经典课内外阅读,在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詹鸿翔(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新正小学 510168)摘要: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千字文》《大学》等是我国文学瑰宝,蕴含了深厚的智慧,是国学教育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
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国学经典中的教育素材与日常教育融合在一起,加强小学生国学经典课内外阅读,在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在小学国学经典阅读中渗透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国学经典阅读;渗透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7-084-01引言近年来,小学生的品质习惯的养成备受关注,人们逐渐意识到教育对小学生品质习惯形成的重要影响。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珍宝,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父母及长辈的关心呵护中成长的,在过分爱护的环境下,孩子容易形成一味索取不知回报的性格,缺乏对父母、对长辈、对同伴的感恩心,认为有人对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应当的,如果不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这种心态,任其发展下去,会养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的性格,因此必须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良好的品性。
一、感恩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其一,渐进性原则。
相比于五彩斑斓的动态图像,学生对教师讲授的教条和概念不能快速加以掌握,这是因为其逻辑思维体系尚未完全形成,也就是说小学生不能第一时间完全理解并掌握感恩教育的真正含义。
关于感恩的国学经典故事

关于感恩的国学经典故事1. 羔羊跪乳出处:《增广贤文》内容:小羊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每次吃奶都是跪着的。
它知道,是妈妈用奶水喂大它的,跪着吃奶是感激妈妈的哺乳之恩。
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感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要铭记在心,并时刻想着回报。
2. 乌鸦反哺出处:《本草纲目·禽部》载:“慈乌: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
”故事内容:小乌鸦被母乌鸦喂食长大后,当母乌鸦年老体衰,不能自己觅食或者双目失明飞不动的时候,它的子女就会四处去寻找可口的食物,衔回来嘴对嘴地喂到母亲的口中,用这种方式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
并且,小乌鸦会从不感到厌烦,一直到老乌鸦临终,再也吃不下东西为止。
评价:乌鸦尚知反哺,何况人呢?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奉养长辈,待长辈如待自己的子女一般。
3. 漂母的一饭之恩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内容: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
那时,他时常往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便可以解决生活。
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
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作工的,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评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他人困难时给予帮助,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同时,受人之恩,应当铭记在心,并尽力回报。
4. 士为知己者死出处:《史记·刺客列传》故事内容: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
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评价:这个故事强调了“感恩”和“忠诚”的重要性。
豫让用自己的生命去回报智伯瑶的知遇之恩,展现了他的忠诚和决心。
沐浴国学经典浸润美好童年

作者: 无
作者机构: 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中心小学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38-38页
主题词: 国学 中华传统文化 民族自豪感 童年 美好 浸润 沐浴 思想道德建设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利于启迪智慧,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操、崇高志向,让中华民族智慧的精华引领学生的生命追求,促进和谐发展。
为此,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沐浴国学经典诠释感恩真谛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古老的东西并不意味着过时。
真理是永恒的、历久弥新的。
《弟子规》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瑰宝,凝聚着儒家千年处世哲学与生存智慧。
它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奠定了人的情感基调——感恩、诚信、仁爱。
从弟子规中挖掘感恩元素,让孩子在学习弟子规国学经典的同时,学会知恩感恩,从小树立感恩意识,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为幼儿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置身国学环境,营造感恩氛围
“让每一面墙壁都学会说话”的教育艺术在于让孩子们自觉接受环境的影响,从中获得教育与发展。
为了真正将弟子规学习与孩子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彰显国学气氛,我们制作了扇形的kt版块,包上古色古香的蓝印小花布,在活动室的每一处都贴上了合适的弟子规内容,供孩子们时时刻刻观看、阅读和学习。
如“娃娃家”墙壁上,贴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
“理发店”贴上了“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盥洗室里面贴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在我们的布置下,整个活动室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氛围。
我们会每天定时在一些环节和孩子一起朗读,并不定时和孩子们一起读一读、认一认,孩子们在游戏、午餐时间、环节之间都会不由自主地和同伴一起指指读读墙壁上的弟子规,弟子规学习真正融入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教师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我们的一言一行时刻被孩子们所关注。
教师要时刻思考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处处以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对照自己,做好孩子的表率。
比如,要求孩子做个有礼貌的孩子,自己首先要每天很主动地和孩子问候,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礼仪,要求孩子衣服整齐,坐要坐端正,自己也要首先做到。
一日生活中有时会让孩子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无论事情大小我都会对孩子说,“谢谢。
”接到来自老师的谢谢,做事的孩子心情是愉悦的,做事更积极了。
其余孩子也是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同伴之间相互帮助的时候也不忘相互说声谢谢,脸上还露出满意的微笑。
久而久之,孩子们知道别人帮助了你要知道感恩谢恩,感恩意识也初步形成。
二、随机学习经典,萌发感恩情怀
弟子规内容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理解其意义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能随机抓住生活或学习中的教育契机,孩子们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在语言活动《贪睡的太阳宝宝》中借以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不要贪睡”,我想起我们《弟子规》中刚学的一段话,“朝起早夜无眠老易至惜此时”不正是讲得这个道理吗?我们已经学过这段话,但孩子们并未真正理解其意义所在。
那时刚好是冬天,有几个孩子经常会很晚入园,家长反应早上孩子怕冷不肯起床。
于是我问孩子们弟子规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不能贪睡的道理,我们可以用弟子规中的哪句话来帮助太阳宝宝和班上几个晚来的小伙伴呢?孩子们一听立刻对着太阳宝宝读起了弟子规中的这
段话,可谓是恰到好处活学活用,这样孩子们的记忆会更深刻,对
这段话的理解也更进了一层,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太阳宝宝的关爱之情”。
这种随机学习的方式,起到了对国学经典一种复习理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懂得了学以致用,懂得用弟子规中的话语去关心自己的小伙伴,萌发了孩子们初步的感恩意识。
弟子规学习有专门的特色活动时间,但如果时间过长,孩子们会没有耐心,所以要能在一日活动中努力寻找学习的最佳契机。
比如,开学以后,很多孩子出现不好好吃饭的现象。
每到吃饭时间,就有孩子对老师讲要求要少吃点,老师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少点,这个肉喜欢吃多点。
针对这种现象,我想起了弟子规中的一句话,”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于是将这句话在餐前活动教给了孩子们,并把其中的道理用通俗的话语告诉孩子。
以后如果哪个孩子挑食,我们就把这句话告诉他并帮助他好吗?就这样,孩子们轻松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进餐情况也有所好转。
教师首先要自己熟读弟子规,了解弟子规每句话的含义,这样才能灵活引用,随机安排。
三、经典联系生活,挖掘感恩元素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弟子规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契机,教师要努力结合孩子们的生活,让他们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学会关心爱护自己的父母,关心自己身边的人,学会感恩。
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在弟子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弟子规内容中与孩子们生活相结合的元素,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
记得一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弟子规中有这样一句话,“年方少
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活动开始前,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醉酒丑态的样子给孩子们看,让孩子们说一说醉酒的样子美不美?“你喜欢喝醉酒的人吗?为什么?”孩子们都说不喜欢,样子很丑,还有的说像疯子一样。
我接过孩子们的话,“饮酒不仅会让你的样子变丑,而且还容易发生危险。
”接着我和孩子们一起观看了醉酒后有的人误跌入河中溺死、酒后驾车发生车祸、酒后失态等场景的照片,因为有直观的图片,孩子们看得很认真,听得津津有味。
“喝酒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坏处”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在前面的一系列引导之后,我问,“你们家谁喜欢喝酒?会喝醉吗?”一听这个问题,孩子们兴奋了,“我爸爸喜欢喝酒”“我爷爷喜欢喝酒”“我爸爸喝酒说是因为应酬没办法”……“爸爸妈妈工作很忙,还要忙着照顾我们。
如果你的爸爸喜欢喝酒,你应怎样去关心他爱护他呢?”“劝爸爸少喝酒”“喝酒了不能开车”……“孩子们真会关心爸爸爷爷,你的亲戚中间有谁喜欢喝酒你也可以关心他。
弟子规中有句话说的就是喝酒的事情,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可以用弟子规中的这句话去关心你的爸爸、爷爷和喝酒的亲戚朋友,好吗?因为这些事情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所以,讲起来滔滔不绝,学习起来也非常认真。
过了几天,早上君君的爸爸送孩子时对我说,“这几天君君回家天天对我说‘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你要少喝酒。
’虽然不能讲得很清楚,但是孩子现在知道关心我了,我很感动,我现在在孩子面前都已经不
敢喝酒了,一喝酒他就说我。
你们老师教得太好了。
”……家长的一席话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意义所在。
四、家园积极配合,诠释感恩真谛
《弟子规》这篇经典国学,是人们的生活规范,是教给孩子为人处世的规范。
蔡礼旭老师的《如何经营幸福人生》一书中有一例小故事,说一个小朋友从来不知道和老师问早,忽然有一天早上在很远的地方这个从不打招呼的孩子叫了声老师早,老师想,这个孩子这两天在家肯定不是学的英语,学讲故事,或学写数字,而是练习的鞠躬和问候。
可见,家长重视了孩子的感恩礼仪教育。
孩子只有学会尊敬父母、感恩父母,才会知道去尊敬他人、感恩他人。
一天早上,在一声声“早上好”中,一天的活动拉开了序幕。
“雯雯早”,我热情地迎接着孩子,雯雯的眼睛却早已放在了活动室的玩具身上了,她无视我的问候而直奔图书角,我走到她身边,“雯雯,你今天还没有和我打招呼呢?”雯雯嫖了我一下,继续看她的书。
我拉过她说:“来,雯雯和老师打招呼。
”我鞠躬又和雯雯问了次早,雯雯很不情愿地嘟着嘴巴轻轻说了声“早”,又继续开始看书了。
雯雯持续这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会是什么样子呢?离园时,我和雯雯的奶奶进行了交谈,奶奶说:“这个家伙出去也不高兴叫人的,在家里你叫了她理都不理你的。
即使答应,也是恶狠狠的一声干嘛啦,比谁都凶呢。
”我建议家长以后要培养孩子互相打招呼的这种好习惯,而且要持之以恒,这种习惯对于孩子来说是终身受益的,家长也表示赞同。
《弟子规》中的“父
母呼应勿缓”这句话,就是告诉孩子要尊敬自己的父母,我想懂得感恩的前提首先是尊敬。
接下去的几天,早上我对孩子们早上和老师问候的情景进行了实地拍摄,每天用一点时间让大家一起来评论,谁是礼貌之星?还经常和雯雯奶奶交谈在家的情况,对雯雯进行了跟踪教育,在家园配合下,雯雯进步多了,能比较主动地和老师问候了,在家也懂得听爸爸妈妈的话了。
我想《弟子规》学习首先是从尊敬父母、感恩父母说起,这样循序渐进地提升孩子的情感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花园浜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