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贝瓦国学故事_故事大全

贝瓦国学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结晶,国学故事选取了适合宝宝的内容,其中包括、论语、等传统文化的精髓。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贝瓦国学故事,希望对你有用!贝瓦国学故事篇1:每日三省吾身曾子的妻子叫公羊氏,他们的儿子叫曾元。
传说有一天早晨,公羊氏要到集市上买东西,曾元哭闹着要跟着母亲同去。
公羊氏劝来劝去,曾元就是不听,正在无计可施的时候,公羊氏一眼看到墙脚躺着的一口猪,于是说道:“曾元乖乖听话,妈妈买东西回来就给你杀猪吃。
”曾元一听很高兴,就不再缠着公羊氏啦。
公羊氏走后,曾元就跑到屋子里,告诉正在看书的曾子,把母亲要杀猪的事情告诉了曾子。
当公羊氏从集市上回来的时候,就看见曾子正在捆猪呢,小曾元在一边欢呼雀跃地喊叫。
公羊氏奇怪地问曾子:“你捆猪干什么?”曾子说:“杀猪吃肉呀。
”公羊氏白了一眼曾子说:“不过年不过节的,你杀猪干什么呢?”曾元在一旁嚷嚷道:“你刚才出门时说的,回来就杀猪给我吃,你现在怎么又赖账呢?”公羊氏对儿子的话理也不理,径直走到曾子跟前说:“我刚才说要杀猪,是为了不让曾元跟我去集市。
骗小孩子的话,你大人怎么能当真呢?”曾子正色道:“小孩子是不能哄骗的,他不懂这是一句戏言,他是以父母为榜样,按照父母的教导做事的。
你做母亲的怎么可以欺骗孩子呢?父母是孩子最可信赖的人,你今天欺骗了他,是教他学习欺骗。
母亲欺骗他,从此他就不再相信你了。
等他将来成了大人,也学着你的样子去欺骗你或别人怎么办?”曾子的一席话,说得公羊氏低下了头,帮着曾子把猪杀了,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曾子杀猪教妻不欺子的故事。
贝瓦国学故事篇2:[见贤思齐]一天,子夏读完书来见,颜回正坐在孔子旁边。
子夏按捺不住读书后的兴奋心情,对孔子说:“先生,我刚刚读完这些书,心情很舒畅。
”孔子看见子夏高兴的样子,问道:“你可以谈谈读书的感想吗?”这正是子夏想要做的事情,他说:“当然可以。
书对于事物来说,就像太阳和月亮的光芒一般明亮,像星星一样丰富多彩。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中华经典小故事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国学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精选_故事大全

国学经典小故事大道理精选经典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国学经典的小故事多不胜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大道理,希望大家喜欢。
国学经典小故事篇1:老汉粘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大道理】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国学经典小故事篇2: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大道理】《》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国学经典小故事篇3: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

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国学经典哲理小故事「集锦」导语:国学经典小故事,即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体现了国学经典的深厚底蕴,读来饶有趣味,蕴含哲理。
那么,国学经典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孟母三迁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连住处的选择都费尽心思,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儿子成长的环境。
原先他们家离墓地很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和小朋友做一些模仿堆坟、送葬之类的游戏。
孟母看到环境对孩子影响不好,便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很快孟子玩耍时就模仿起商贩叫卖一类的事来。
孟母说这也不是孩子应住的地方,于是又迁居到学校附近。
从此孟子模仿学校里的礼仪等课程。
孟母说这才是教育孩子的好环境,于是定居下来。
这就是成为千古美谈的“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孟子上学后,有一天还没到放学时候就跑回家,正在织布的孟母拿起刀就把织机上没织完的布割断了。
割断的布,散成一堆线头。
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说:“你废弃学业就像我割断织机上的布,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孟子受到很大震动,从此成年累月努力学习,从不中断,从不松懈,终于成为大学问家。
孟母教育有方,注意抓紧早期的品德教育,殷殷施教,这值得做父母的人借鉴。
学校教师乃至全社会都应重视儿童教育,普施甘霖使之茁壮成长。
??黄香扇枕温席黄香(56?-106),东汉大臣,9岁时母亲病死,从母亲生病到死,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由于劳累和悲伤,他非常消瘦、憔悴(qiáo cuì),周围人赞扬他是难得的好孩子。
母亲去世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量关心、体贴、照顾父亲。
他家在湖北的江夏(现云梦县东南),在骄阳似火的夏季,晚上屋里不但炎热,蚊子还很多。
为让父亲睡好觉,天未黑小黄香便守在睡榻边,用扇子使劲把父亲的床席、枕头扇凉,把蚊子扇跑,使父亲能够安寝。
在寒风刺骨的冬夜,屋里没有取暖设备,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在父亲睡前他自己先脱下衣服,钻到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把父亲的被窝焐暖后,再让父亲睡下。
小黄香热爱父母,体贴入微的照顾父母,人们交口称赞:“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程门⽴雪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师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智慧⼩语】:⽼师,是给予学⽣第⼆次⽣命的⼈。
在学习的过程⾥,从⽬不识丁直⾄学富五车,⽆不是⽼师⽤⾟勤的汗⽔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
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吧,如果不是⽼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2.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40个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国学是中华名族优秀的思想精髓,也是人类行动的指南,更是国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学习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认祖归宗,更是促进当代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小故事解读国学经典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
挣钱糊口。
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
看书了。
匡衡心疼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
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要读书,
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
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
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
洞中透过来了。
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
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
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的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
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
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智慧小语】:现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乱,要么昏沉,要么随着烦恼转,情绪不稳定
是最大一个毛病。
学习应该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从前,孔子跟从师襄子学琴。
师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
过了十天,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弹得很不错,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学
会了曲谱,可还没有掌握一些高难度的技巧。
”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
弹奏技巧,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品味出这首曲子的神韵。
”又过了许
多天,师襄子说:“你已领会了这首曲子的神韵,可以学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还没
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一个人,尚未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又过了很多天,孔子庄重地向远
处眺望,说:“我现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
这人长得黑,身材魁梧,胸怀大志,要统
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
”师襄子听后,立即离席行礼,说:“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语】: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深入其中。
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彻底,便难以领悟其中更深的道理。
而且学习也不是为别人学,是为我们自己学,为更好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服务社会而学。
因此,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
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
苏东坡从小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
背出来。
经过几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士。
一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一副对联,命家
人贴在大门口。
上面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
”过了几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人通报门外有人求见。
他出来一看,是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
老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人间字了吗?”苏东坡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傲慢
地说:“难道我能骗人吗?”老太太从口袋里摸出一本书,递上前说:“我这里有本书,
请帮我看看,上面写的是什么?”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又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
竟一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自己说的大话太丢脸,伸手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一下。
”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两个字,改成:“发愤读遍天下书,立志识尽人间字,”并谆谆告诫:“年轻人,学无止境啊!”
【智慧小语】:我们暂时拥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
以继日勤奋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在求学的过程中,也要记住“学无止境”这句话,万
万不能骄傲自满、得少为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