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国学胎教故事

国学胎教故事

国学胎教故事!国学胎教故事一:《曹冲称象》曹操的儿子曹冲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意识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

孙权曾经送来过一头巨象,曹操想要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他的下属,都没法想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它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就能知道结果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国学胎教故事二:《孔融让梨》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

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

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

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国学胎教故事三:《孔子学琴》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对他说: 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 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

孔子说: 我还不了解作者。

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神情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 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拜了两拜,回答道: 老琴师传授此曲时就是这样说的,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故事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长河中,国学经典犹如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其中,一个个经典故事更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先来说说“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

”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

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不辞辛劳多次迁居,体现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和用心。

还有“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为你杀猪。

”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能和孩子开玩笑。

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就把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

“司马光砸缸”也是大家熟知的经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缸被砸破了,水涌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这个故事展现了司马光在危急时刻的冷静和机智。

“囊萤映雪”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学子勤奋读书。

车胤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

而孙康也是家境贫困,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他们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悬梁刺股”同样令人敬佩。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国学经典小故事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这些经典小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向读者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准则以及处世的智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小故事。

故事一:《鹿鸣》相传,古代的卫国国君子韦鸿,他好声音,会模仿鸟兽的叫声,尤其擅长模仿鹿鸣的声音。

一天,他在深山中模仿鹿鸣,吸引了迷路的人前来寻找。

他见到国君子韦鸿后,倍感惊讶,原来他们都是闻名于世的人物。

国君子韦鸿为了表达自己顺应天命,臣属正义的精神,决心放弃卫国的王位,让位给这位年轻人。

故事二:《饿虎饥羊》在一座山上生活着一只饥饿的老虎和一只饿极了的羊。

老虎发现山下有一只正在游玩的小猴子,便欲下山吃掉它。

羊情急之下,说服老虎先将自己吃掉。

老虎答应了羊的请求,吃掉了它。

可是,老虎刚吃掉羊,却因为肚子太饿而痛苦不堪,最终饿死在山上。

故事三:《拔苗助长》有个农夫在田地里种庄稼,看见隔壁地的庄稼长得更好,他忍不住去拔这边的秧苗,希望借此让自己的庄稼长得更高。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庄稼反而长得更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脚踏实地,不可急功近利。

故事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古时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看见路上有个小孩饿得受不了,便给他一条鱼。

不久,又看见了同样的情景,老人依旧给予了食物的帮助。

然而,老人这次并没有给他食物,他教给他一种捕鱼的方法,告诉他要学会自己解决温饱的方法,以后就能摆脱饥饿的困扰。

故事五:《汲井研磨》远古时代,一个农夫要从山上的河里汲水回家,他找了很多人帮忙,但都被拒绝了。

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者,老者告诉他:“你在河里挖一个井吧,不久你就会得到清洁的水。

”农夫照着老者的话做了,不仅得到了清洁的水,还解决了家里用水的问题。

故事六:《井底之蛙》有一只青蛙住在一个井里,它高兴地对别的动物说:“我的井水清澈见底,简直是世界最美的地方!”可是,一天它看到一只海鸥从蓝天飞过,深受震撼。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经典小故事41则

国学小故事1〔原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译文〕人刚出生时,其禀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大,只是由于后来所处环境和所受教育不同,习性才会千差万别。

如果对孩子不从小就进行教育,其原本善良的天性就会因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发生改变。

教育好一个人的方法,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故事〕小不不有一只小兔,别人叫他干这干那时,他总是连想都不想就摇着头说:“不!”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不不”。

兔妈妈说:“到外头去拔点嫩草尖儿回来做凉拌菜,好吗?”“不去!”“小不不”站着不动。

兔妈妈只好说:“你站在这儿好了,我去拔!”这时,“小不不”冲出去说:“不,我去拔!”后来,兔妈妈抓到这个规律,当她想让“小不不”做什么的时候,总是反着说。

比如,兔妈妈想让“小不不”去拾些玉米叶子,她就会说:“小不不,我们还有新鲜的玉米叶,你不用去拾了!”“小不不”就说:“不,我就要去!”可是有一天,这个办法失效了。

这天,兔妈妈要出门,得晚上才能回来。

她希望“小不不”好好待在家里,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出没。

于是,兔妈妈说:“小不不,你晚上一接妈妈吧,因为晚上草原上会有狼。

”“不,我才不去接你!”“小不不”说。

兔妈妈满意地走了。

天黑了,“小不不”开始不安起来,他想,“妈妈会不会有危险呢?我要去接她……不,她让我去,我偏不去。

”过了一会儿,“小不不”又想:“唉,草原上有狼出没,妈妈怎么可能让我去接她呢?我一定是听错了,我要去接妈妈。

”想到这儿,“小不不”冲出了家门。

草原上真可怕啊,阴森森的,“小不不”走了没多远,就碰上了一只大灰狼。

“小不不”拼命地跑啊,小鞋子跑丢了,衣服跑乱了,当他一头扑到兔妈妈的怀里时,已经抖成一团了。

兔妈妈拿着棍子吓跑了大灰狼,再看“小不不”,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了。

国学小故事2〔原文〕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当父母呼叫你的时候,应当及时应答,不能慢吞吞地很久才应答;当父母有事交代时候,应当立即去做,不应拖延偷懒。

中华经典小故事

中华经典小故事

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李绩焚须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绩,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亲自照料她,为姐姐烧火煮粥时,火苗烧了他的胡须。

姐姐非常不忍心,劝他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李绩立即回答:“您病得这么重,让其他人照顾,我不放心。

您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给您煮粥,也没有太多机会了。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12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故事V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树欲止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v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东汉时期有一个人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大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己任。

一天,他父亲的一位老朋友薛勤来看他,见他独居的院内杂草丛生、秽物满地,就对他说:“你怎么不打扫一下屋子,以招待宾客呢?”陈蕃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听了无言以对,觉得很有道理。

从此,他开始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成为一代名臣。

【智慧小语】大事都须从小事做起。

《弟子规》中说:“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意思是说:书房要整理清洁,墙壁要保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放置整齐,不得凌乱,触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条,才能静下心来读书。

V3、母熊护子昔日有母熊被猎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动而没有倒地,猎人觉得很奇怪,上前去看个究竟,结果发现母熊已经死了,却紧紧抱住一颗大石头。

为什么呢?原来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会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紧大石不放。

【智慧小语】动物界中的母与子,无论生死都相互眷恋,它们的慈爱与孝义都到了极处。

人类为了贪欲捕杀动物,天下没有比这更狠心的了!v4、舜的故事《史记》中记载,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

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总想杀死舜,遇到小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父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非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又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一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父亲就在下面放火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斗笠保护自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走了。

后来,父亲又让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凿出一条通往别处的暗道。

挖井挖到深处时,父亲和弟弟一起往井里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从暗道逃开了。

他们本以为舜必死无疑,但后来看到舜还活着时,就假惺惺地说:“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特别想你啊……” 他们经常想方设法害舜,但舜不计前嫌,还像以前一样侍奉父亲、友爱弟弟。

后来他的美名远扬,尧帝知道后,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并让位于他,天下人都归服于舜。

【智慧小语】: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要置舜于死地而后快。

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赞赏。

有这样的胸襟与对道德的坚守,才能让他有机会得到先王的赏识,成为受人爱戴的贤明的君主。

v5、老汉粘蝉《庄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孔子带着弟子到楚国去,路上经过一个树林,在树林中有个驼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

他粘知了非常轻松,就像在地上捡知了一样。

孔子问:您的动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门道吗?老人说:我确实有自己的办法,我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在竿头累叠起两个丸子而不会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叠起三个丸子而不坠落,这样失手的情况十次也不会超过一次;叠起五个丸子而不坠落,就会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样容易。

我立定身子,犹如立着的断木桩,举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

虽然天大地大,万物品类繁多,但我一心专注于知了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绝不因纷繁的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这样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转过身来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这就是驼背老人所说的道理。

”【智慧小语】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

v6、书读百遍,其意自见(Gi a n)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贫苦,整天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所以知识很渊博。

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

天长地久,他写出了两本书,引起了轰动,别人问他读书有什么窍门。

他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Gi a n)。

”人们很佩服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

董遇告诉他们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学习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种的空余时间: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们听了,恍然大悟。

原来就是要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语】现在有些人总找借口说:“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压力那么大,生活节奏那么紧,哪有时间学习?”其实,只要你自己肯学,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爱因斯坦和鲁迅说过同样一句话: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

有个著名的“三八理论”,就是一个普通成年人的一天应该分为“三个八”:八小时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自由安排时间。

前面两个“八”,大多数人是一样的,并无多大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八小时怎么度过。

V7、鹿乳奉亲春秋时期的郯(t a n)子,生性至孝,历来为人所称道,被视为德、才、威、雅的化身。

在我国历史上传颂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视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体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别伤心,到处求医。

听说鹿乳能治好双亲的眼疾,他便披着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

猎人误认其为鹿,正要举箭射他,他赶紧大叫,并将实情相告。

猎人听后非常感动,想办法给他弄来鹿乳,并护送他出山。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有命令,要赶快行动,不应该拖拉,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举动。

从小若有这样的理念,那么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会去孝养。

v8、孟母断机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把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若是现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话就扔给母亲:“这是你自己的事。

” 但孟子的根基毕竟不同一般,他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

对父母的批评,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v9、黄香温席古代有个叫黄香的人,以孝出名。

他 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心地照顾父亲,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父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里,用身体温热被子后,再扶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气,那时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父亲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父亲去睡。

黄香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人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被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语】用孝顺的心对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用慈悲的心对待众生,众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用恭敬孝养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格外美好。

V10、陆绩怀橘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

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

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

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

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 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

”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

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智慧小语】陆绩六岁就懂得体念亲心的行为并非偶然,实为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

除了父母以身作则外,他还研读经史,无数古圣先贤的存心和德行,从小就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元觉劝父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

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

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

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

”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

”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

”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

”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性格难以沟通,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12、汉文帝侍母汉文帝刘恒,他就以孝闻名。

母亲生病了,他一边要处理里里外外的国家大事,一边还要陪着母亲。

吃药的时候,他总是自己先尝,然后再端给母亲;母亲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没有离开,一直在母亲身边照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