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国学经典故事十则

一、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解释: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他的自我吹嘘。

自己有才能,不能自私保守,不肯帮助别人,别人有才能,不能看轻人家,更不能诋毁人家。

故事:小象的鼻子功小象有一条长长的鼻子,能把大石头击碎。

小象说:“我的鼻子功天下第一,所有的动物都要听我的。

”大狮子和大老虎来找小象挑战。

小象一个对两个,一点儿也不害怕,长长的鼻子一卷,就把大狮子和大老虎扔出去好远。

大狮子和大老虎吓得赶紧逃跑了。

小象连大狮子和大老虎都不怕,别的小动物就更不用说了。

小象让小熊给他送好吃的、小猴给他捶背,谁要是不听话,他就用长鼻子打谁。

大乌龟不怕小象。

大乌龟说:“你要是能在我的背上钻个洞,我就佩服你。

”小象生气了,把长鼻子一绞,对着龟壳钻下去。

钻呀钻呀,长鼻子顶进鼻腔里,变成了短鼻子。

短鼻子,不威风。

小象吃不了东西,喝不了水,很快就病倒了。

小动物们听说小象病了,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来看他,小象感动得吧嗒吧嗒直掉眼泪。

大乌龟也来了,他用力一拉,把小象的长鼻子又拉出来了。

小象羞红了脸,惭愧地说:“以前都是我不好,请大家原谅。

”现在,小象还练鼻子功,不过可不是用来欺负小动物,而是把鼻子变成莲蓬头,喷出水花帮助大家洗澡。

二、勿谄富,勿骄贫。

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解释:不要讨好巴结有钱人,也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

不要厌弃老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故事:爱憎分明包青天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清官叫包拯。

以前,来打官司的百姓只能在衙门外击鼓喊冤。

等到衙门里的公差转递给办案的官员,案子才开堂审理。

这样,一些公差们常找借口向告状人要钱。

不给钱,就扣着状子不送。

他们一刁难,穷苦的百姓可就遭了殃,拿不出钱,有冤无处诉,告状无门。

这些都被新上任的开封知府包拯知道了。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

经典国学故事大全文字版【木兰从军】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

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增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

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

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

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

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

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

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

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

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

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

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

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

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

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司马光砸缸】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

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故事点评: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沉着冷静,镇定自若,同时我们也应学习司马光那种沉着冷静,勇于救人的精神。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经典小故事小故事是一种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又富于哲理的故事,因其每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启迪,成功做人之道而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校学生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小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1.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程门⽴雪 宋朝的时候,有⼀位有学问的⼈,名叫杨时。

他对⽼师⼗分尊敬,⼀向虚⼼好学。

“程门⽴雪”便是他尊敬⽼师、刻苦求学的⼀段⼩故事。

杨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常⽤功。

后来中了进⼠,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

当时,程颢(hào)、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

杨时先是拜程颢为⽼师,学到了不少知识。

4年后,程颢逝世了。

为了继续学习,他⼜拜程颐为⽼师。

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对⽼师还是那么谦虚、恭敬。

有⼀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场⼤雪就要到来。

午饭后,杨时为了找⽼师请教⼀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zuò)⼀起去程颐家⾥。

守门的说,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不愿打扰⽼师的午睡,便⼀声不响地⽴在门外等着。

天上飘起了鹅⽑⼤雪,越下越⼤。

他们站在门外,雪花在头上飘舞,凛冽的寒⽓,冻得他们浑⾝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过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尺多深了。

杨时这种尊敬⽼师的优良品德,⼀直受到⼈们的称赞。

正由于他能够尊敬师长,虚⼼向⽼师求教,学业才进步很快,后来终于成为⼀位全国知名的学者。

四⾯⼋⽅来向他求教的⼈,都不远千⾥地来拜他为⽼师,⼤家尊称他为“龟⼭先⽣”。

【智慧⼩语】:⽼师,是给予学⽣第⼆次⽣命的⼈。

在学习的过程⾥,从⽬不识丁直⾄学富五车,⽆不是⽼师⽤⾟勤的汗⽔浇开了我们的知识之花。

学会尊重给你知识、改变你命运的⼈吧,如果不是⽼师这根明烛,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知识的美丽。

2.中国经典国学故事阅读 管宁割席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国学故事大全经典版
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必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皆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煞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国学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

国学 || 教育孩子的10个国学经典小故事1.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

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智慧小语】: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是却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紧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阴。

2.舜的故事。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使孩⼦们对传统⽂化产⽣兴趣,开发潜质,完善品格,增强记忆⼒,树⽴⾃信,博爱,积极的⽣活和理想,懂得为⼈处世的道理。

让孩⼦们在聆听中汲取营养和智慧。

下⾯是分享的简短国学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王献之学书 王羲之的⼉⼦王献之为了继承家学,向⽗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学了⼀段时间后,他觉得差不多了,就写了⼀篇字,拿去给⽗亲看。

王羲之看后,什么话也没说,在他所写字中的⼀个“⼤”字下⾯点了⼀个点。

王献之看不明⽩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让⾃⼰的母亲看。

王献之的母亲也是书法家,看了王献之所写的字后,指着王羲之在上⾯的那⼀点,对他说:“这⼀点写得不错。

”王献之听了,才知道⾃⼰和⽗亲的书法还相差很远,从此⼀⼼练字,后来也成了书法名家。

【智慧⼩语】:《弟⼦规》中说:“勿⾃暴,勿⾃弃,圣与贤,可驯致。

”意思是说:遇到困难或挫折的时候,不要⾃暴⾃弃,也不必愤世嫉俗,应该发愤向上努⼒学习,圣贤境界虽⾼,循序渐进,也是可以达到的。

2.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黄⾹温席 古代有个叫黄⾹的⼈,以孝出名。

他9岁时母亲去世,从此他更细⼼地照顾⽗亲,⼀⼈包揽了所有的家务事。

到了冬天,他害怕⽗亲着凉,就先钻到冰冷的被窝⾥,⽤⾝体温热被⼦后,再扶⽗亲上床睡下。

不像现在,可以开电热毯、开暖⽓,那时候他只能⽤⾃⼰的⾝体。

到了夏天,为了使⽗亲晚上能很快⼊睡,他每晚都先把凉席扇凉,再请⽗亲去睡。

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也使他做⼈、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上了以孝闻名的好官,⼈称“天下⽆双,江夏黄⾹”,被列为“⼆⼗四孝”之⼀。

【智慧⼩语】⽤孝顺的⼼对待⽗母,⽗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养;⽤慈悲的⼼对待众⽣,众⽣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

⽤恭敬孝养⽗母的⼼做天下的事情,这个世界会因为你的存在⽽变得格外美好。

3.简短国学经典故事 ⼀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时期有⼀个⼈叫陈蕃,他学识渊博,胸怀⼤志,少年时代发奋读书,以天下为⼰任。

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导语】世界总是千变万化的,⽽我们恰好能从⼀些⼩⼩的故事之中,去感悟这个世界上的某些道理。

下⾯是分享的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则故事:管宁和华歆是⼀对⾮常要好的朋友。

他们同桌吃饭、同榻读书、同床睡觉,成天形影不离。

有⼀次,他们在⽥⾥锄草。

管宁挖到了⼀锭⾦⼦,但他对此没有理会,继续锄他的草。

华歆得知后,丢下锄头奔了过来,拾起⾦⼦摸来摸去,爱不释⼿。

管宁见状,⼀边⼲活,⼀边责备他:“钱财应该靠⾃⼰的⾟勤劳动获得,⼀个有道德的⼈,不可以贪图不劳⽽获的财物。

”华歆听了,不情愿地丢下⾦⼦回去⼲活,但不住地唉声叹⽓。

管宁见他这个样⼦,不再说什么,只是暗暗地摇头。

⼜⼀次,他们两⼈坐在⼀张席⼦上读书。

这时⼀个⼤官在窗外经过,敲锣打⿎,前呼后拥,威风凛凛。

管宁对外⾯的喧闹充⽿不闻,好像什么都没发⽣⼀样。

华歆却被这种排场吸引住了,他嫌在屋⾥看不清楚,⼲脆连书也不读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热闹。

管宁⽬睹了华歆的所作所为,再也抑制不住⼼中的失望。

等到华歆回来后,就当着他的⾯,把席⼦割成两半,痛⼼地宣布:“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样了。

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割开的草席⼀样,再也不是朋友!”这即是历有名的“管宁割席”。

⼼得:《弟⼦规》中说:“不亲仁,⽆限害,⼩⼈进,百事坏。

”如果不肯亲近有道德的仁者,⽆形中会给⾃⼰带来⽆限的危害。

⼀旦让⼩⼈有机可乘,你所做的⼀切会⼀败涂地,甚⾄有可能堕⼊罪恶的深渊。

【篇⼆】中国古代经典国学故事 《史记》中记载,舜的⽗亲是个瞎⼦,⽣母去世后,⽗亲⼜娶了⼀个妻⼦,并⽣了⼀个⼉⼦。

⽗亲喜欢后妻的⼉⼦,总想杀死舜,遇到⼩过失就要严厉惩罚他。

但舜却孝敬⽗母、友爱弟弟,从来没有松懈怠慢。

舜⾮常聪明,他们想杀死舜的时候,却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时候,他⼜总在旁边恭候着。

有⼀次,舜爬到粮仓顶上去涂泥巴,⽗亲就在下⾯放⽕焚烧粮仓,但舜借助两个⽃笠保护⾃⼰,像长了翅膀⼀样,从粮仓上跳下来逃⾛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短国学经典故事文字版
【心正则笔正】
唐朝有位书法家叫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

有一天,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

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华京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公权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华京城。

一进华京城,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

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公权“扑通”一声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脚拉起小公权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巧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公权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


柳公权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

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

经过苦练,柳公权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他不仅字写得好,做人也和他的字一样,铁骨铮铮、正直不阿(ē)。

据说,有一次柳公权在写字,穆宗皇帝边看边连连赞叹,惊诧地问:“你的字怎么写得这么好?能告诉我书法的秘诀吗?”柳公权毫不犹豫地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写字的窍诀在于心,心不清净、不端正,字也不可能漂亮。

【智慧小语】: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勤学苦练,才能成功。

《弟子规》中说:“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意思是说:古人写字使用毛笔,写字前先要磨墨,如果心不在焉,墨就会磨偏了,写出来的字如果歪歪斜斜,就表示你浮躁不安,心定不下来。

一个人的字,能反映出内在的智慧。

假如字写得歪七扭八,看半天也看不清楚,这个人可能心很乱;假如字写得大方工整,由此也可推知他思路清晰、辨别能力强。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是古代有名的书法家,被人们公认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
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馍馍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有一段时间,人人都夸他的字写得好,他也自鸣得意、洋洋自得起来。

有一天,他到一家饺子馆吃水饺,发现水饺都是从墙那边一个个扔过来的,而且十分准确地扔在锅里。

他十分好奇,绕到墙后一看,见是一位老太太在包饺子,包好后,头也不抬就扔过墙去,没有一个掉在锅外。

王羲之问她有何窍诀,她说:“没什么,只是熟练罢了!”王羲之听后,觉得自己的字远没达到这种熟练程度,于是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智慧小语】:一个人懂得谦虚才有进步的空间,试想如果王羲之没有碰到那位包饺子的老人,他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差距,也就没有后来的努力,而我们现在也就看不到《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墨宝了。

【不食周粟】
相传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想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

他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说起伯夷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武王听说有二位贤人到来,派周公姬旦前往迎接。

周公与他们立书盟誓,答应给他们兄弟第二等级的俸禄位和与此相应的职位。

他们二人相视而笑说:“奇怪。

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那种仁道呀。


周武王见到商朝政局败乱而急于坐大,崇尚计谋而行贿赂,依仗兵力而壮大威势,用宰杀牲畜、血涂盟书的办法向鬼神表示忠信,到处宣扬自己的德行来取悦于民众,用征伐杀戮来求利。

他们二人对投奔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做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成了天下的宗主。

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以山上的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并答应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妇人的话提醒了他们,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

到了第七天,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是:“登上那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

西周用残暴代替残暴啊,还不知错在自己。

神农、舜、禹的时代忽然隐没了,我们的归宿在哪里?哎呀,我们快死去了,商朝的命运已经衰息。

”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智慧小语】:从世间上看,有些人为了不苟且偷生,宁为玉
碎、不为瓦全。

寂天论师谆谆告诫我们:宁可无有利养而当下死亡,也不能通过邪命养活,倘若陷入这样的处境,那还不如早点死了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