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浅析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古诗词中,不乏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忠诚的表现,这种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古诗词的艺术表达,深深地熏染着人们的心灵。
本文将从古诗词中探讨爱国主义教育的表现形式以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表现在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在古代,诗人们常常以民族兴亡、国家命运为主题,通过诗词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旺发达的期盼和愿望,彰显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国家兴旺和民族复兴的希望和追求。
这些诗句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弘扬了民族精神,对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表现在对家国情怀的歌颂。
古代诗人常以家国情怀为题材,表达对故国的眷恋和依恋之情。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壮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词人通过描绘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思念之情,表达了对家国的深情厚爱。
这些古诗词中对家国情怀的歌颂,充分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家国的深情厚爱,对当代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爱国主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家国情怀的歌颂以及国家兴亡的深刻思考,深刻地渗透到了古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
这种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古诗词的艺术表达,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对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当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传承家国情怀的艺术形式。
通过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家国的热爱、对命运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既有慷慨悲愤之情,也有深情厚谊之意,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家国的深沉思索。
首先,家国情怀在古人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淋漓尽致不仅体现在对祖国的热爱上,也体现在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上。
比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虽然身处异乡,却通过诗词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烟波江上使人愁,千里悠悠别易求。
江南江北白云村,闻说秋风欲作愁。
” 从这几句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家国情怀不仅融入了苏轼的生命经历,也通过他的诗词传递给后人。
其次,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也展现了古人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古代诗人常以自身命运与家国命运相联系,用自己的经历揭示了家国的兴衰荣辱。
比如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铁马冰河入骨寒,金汤拨云会有期。
才多心少独行客,意气相离护孤帜。
” 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将个人命运与家国的未来联系起来,表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此外,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还表现出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惜。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体现出家国情怀。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通过描绘壮丽的河山景象来表现出对于人生苍凉的思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这几句诗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与体悟,也展示了古人对于家国的怀念之情。
总之,诗词中的家国情怀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诗词这一艺术形式,古人将自己对家乡、祖国和生活的情感融入其中,并传递给了后人。
无论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还是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亦或是对人生的感悟,家国情怀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展现。
正是这些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心声,也让我们更加珍视现在的家园和生活。
正如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所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唐诗宋词中的祖国情怀

唐诗宋词中的祖国情怀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浓郁的祖国情怀。
这些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古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大地、悠久历史以及伟大民族精神的气息。
本文将以几首代表性的唐诗宋词来探讨其中的祖国情怀。
其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景仰之情。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出辽阔的大地与壮丽的自然景色,表现出热爱祖国的豪情壮志。
后文中的“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更是表达了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以及民族的自豪感。
其二,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这首词通过几幅生动的画面所表达出对家乡和祖国的眷恋之情。
词中提到的“露重飞蛩不可语,有情南国别离苦”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而“绿波荡漾倚危栏,远梦归侵抱残灯”则描绘了夜深人静时追忆家乡的场景,让人对祖国充满了乡愁之情。
其三,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这首词以梦的形式展示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首句“巫山高,云淡风轻”,以婉约的笔触描绘出壮丽的祖国山川景色。
而后文中的“汉家江上白苹洲,未到千船万艘愁”更是以铿锵有力的词语,表达了抒写的词作者对时局动荡的祖国的担忧与期望。
以上只是唐诗宋词中表达祖国情怀的几个缩影。
这些作品所蕴含的深情厚意以及其瞬间凝固的独特韵味,将祖国情怀凝聚为诗人们永恒的创作主题。
通过欣赏这些经典之作,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更能够由衷地爱上自己的家园,以一份赤诚的心灵,传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起来,唐诗宋词中蕴含的祖国情怀是我们文化的珍贵遗产。
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到苏轼的《江城子》,这些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中国古代诗词的独特魅力,也能够在心中培养起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解读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题

解读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题中国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融汇了民族的智慧和情感,并且在其中体现了深深的爱国情怀。
无论是韩愈的《滕王阁序》,还是杜甫的《登高》,乃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些作品都通过细腻的描写、动人的情感,表达出了古代诗人对国家、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题。
一、爱国主题在古代诗词中的表现形式中国古代诗词常常以自然景色来表达爱国情怀。
比如在韩愈的《滕王阁序》中,他以史实为背景,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宏伟壮丽及其对山川的凝望,表达了对国家兴盛和无限忧虑之情。
杜甫的《登高》则以登高望远的手法,来赋予大地万物以担忧,将个人的悲愤转化为对国家、百姓的关切。
这些作品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之情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二、爱国主题在古代诗词中的思想内涵中国古代诗词对爱国主题的思想内涵有着深入的探讨。
诗人们通过诗词中融入爱国主题的技巧,传递了爱国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大批士兵出征的情景,将个人欢愉与家国情怀相结合,彰显了爱国主题中的坚定信念与无私奉献精神。
这些诗词启发着后人,让爱国主题不再只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更是对国家、对民族责任的承担。
三、爱国主题在古代诗词中的艺术形态爱国主题在古代诗词中通过各种艺术形态进行了具体的表现。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写景抒情的手法来表达。
诗人通过山川、江河、田野等景物的描写,将自己内心的情感与祖国的山河巨变相结合,使得读者在欣赏古代诗词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的深情厚意。
这种以山水映照爱国之情的艺术形态,不仅丰富了诗词的表现力,更加深了人们对爱国主题的理解。
四、爱国主题在古代诗词中的时代价值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爱国主题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道出了民族团结、自强不息的时代价值。
杜甫的《登高》中有“老去多应无恨事,更风流,数度年光共动摇。
最是橙黄橘绿时,节物从来犹得讨。
家国情怀 诗

家国情怀诗
1.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
诗句中“国破”与“草木深”的对比,凸显了国家遭受战乱的惨痛,而“家书抵万金”则体现了对家人的珍视。
2. 《出塞二首·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诗人通过明月、边关等意象,展示了历史的悠久和边疆的辽阔。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英勇将领的期望,以及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
3.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诗人在面临国家危亡时,表达了自己的坚贞不屈和为国捐躯的决心。
尤其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4.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这是诗人的绝笔诗,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即使在临终之际,仍心系国家,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5. 《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赏析:诗人以落花自比,表达了虽然离开朝廷,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愿意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诗词意境中的家国情怀

诗词意境中的家国情怀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
在众多诗词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表达作者家国情怀的篇章。
诗词意境中的家国情怀常以抒发对家乡、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眷恋之情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出浓郁的爱国情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体现在诗词意境中的家国情怀,以此展现中华民族对国家深情厚爱。
一、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许多诗词作品描写了诗人对自己的家乡的眷恋之情。
家乡是一个人的根,是情感的寄托。
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愁听梧叶已飞翻,愁见新荷落红纷。
愁得魂销瘦尤悲,伤心画角劝不羸。
”这些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临安家乡的深深眷恋。
二、对祖国的深情厚爱祖国是每个人共同的家园,无论身在何处,中华儿女对祖国都充满深情厚爱。
在很多诗词作品中,诗人笔下的祖国多以山河壮丽、风景秀美的形象呈现。
如杜甫的《登高》中写道:“昆明池畔看双峰,映日荷花别样红。
触目伤心泪如雨,怀愁独向夕阳中。
”三、对人民的真挚关怀诗词是表达情感的艺术,也是倾诉人民苦难和期盼的媒介。
许多诗人通过诗词表达对人民的真挚关怀。
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写道:“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知松高洁.天门中断楚江开。
”四、对乡愁的怀念之情乡愁是每个人心中最深沉的情感之一,许多诗词作品中都体现了对乡愁的怀念之情。
苏轼的《赤壁怀古》中写道:“抚念之始,覩昔之往矣.于是乎启程东下应期,斯逆行数千里路也。
”这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尽的惆怅。
总之,诗词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家国情怀的抒发。
在广阔的文学海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许多深情厚意的作品,无论是对家乡的眷恋、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对人民的真挚关怀还是对乡愁的怀念,都能在诗词意境中找到。
这些充满家国情怀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份家国情怀,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如何唤起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如何唤起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家国情怀。
它们不仅是文人雅士对家国深情的表达,更是唤起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如何引发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并探究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执念与坚守古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往往倾注了无尽的执念与坚守。
比如在杜甫的《登高》中,他以壮志激昂的笔墨写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家国荣光的向往和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会被古人的情感所感染,引发内心的共鸣。
从而思考如何在当代社会中,以自己的方式去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家国谋福利。
二、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感情与奉献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感情与奉献。
比如在李白的《将进酒》中,他以豪迈的笔调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家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未来的憧憬。
读者在阅读这样的作品时,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打动,进而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与奉献融入到社会责任中,为家国作出贡献。
三、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引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不仅仅是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更是一种对当代社会责任的思考。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读者可以反思自己在当下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他们会思考如何以家国情怀为引导,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多的贡献,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四、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家国情怀的表达不仅在古人与古代社会上有着深刻的意义,更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研读古诗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与情感,将其融入到当代社会责任的履行中。
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打造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
综上所述,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唤起读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
古人对家国的热爱、奉献和思考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和启示。
通过阅读和欣赏古诗词,读者可以被其情感所感染,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浅析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古诗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浸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是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
作为中国的国粹,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
深刻的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从中体会到爱国的情感和情怀,形成爱国主
义精神。
首先,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浓郁的。
例如《登高》中的“两岸猿声啼不住”
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祝福。
而杜甫的《登高
壮志词》表现出诗人对中华民族的强国之志,更是体现出了其浓厚的爱国情怀。
这些作品
不仅让人们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同时也激励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信念。
其次,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深刻的。
古人们对家国的忠诚和爱情,体现在许多
诗词作品中。
例如,杜甫的《北征》,表现了他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从而鼓舞人心,激
发忠诚和爱国之情。
李白的《将进酒》中,表现了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以及对祖先的尊重,弘扬了民族的精神文化。
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古人们热爱祖国、忠诚家国的崇高精神。
最后,古诗词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永恒的。
古人们的爱国情怀融入到了诗词中,通过
它们的传承和弘扬,让人们不断追寻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
古诗词的精神内涵,展现的是中华民族自信与自尊,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
族的真正价值,因此也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作者:利振锋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通过古诗词的佳句赏析、人物情怀的评析、人物视角的品析,领略诗人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吸入这股家国情怀之气,摒弃嚣嚣氤氲的戾气。
[关键词]家国情怀;佳句赏析;人物情怀;人物视角;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5-0014-02
浮躁不安、物欲横流充斥在当代社会,也深深影响着本属一片净土的校园,让这净土上的莘莘学子浮躁不安。
面对这些,教育应责无旁贷。
语文教师更应该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育人功能,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回归平静。
笔者通过分析古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一、通过对古诗佳句的赏析,让学生吸到沁人心扉的清新之气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还要教会学生从这些文字中倾听到人物的心声,触摸到人物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深深地吸上一股清新之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水平。
笔者在教学《诗经》的《关雎》时,一开始,就和学生一起探究,以一条什么主线来赏析这首优美的诗歌。
不一会,就有学生回答:“老师,我认为这首诗歌可以用‘美’和‘情’两个字来贯穿赏析全过程。
”笔者很诧异该生的敏捷,让他继续说下去。
“‘美’写了窈窕淑女的美,‘情’写了君子好逑的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纷纷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
一个女生站起来,娓娓道来:“《关雎》这首诗,用‘窈窕’写出了少女的美,而一个‘淑’字,不但写出了这个女子的文静美丽,还写出了她的善良,美丽又善良才是吸引君子好逑的原因。
”这个女生刚说完,全班都会心地笑了。
另一个男生也不甘示弱,站起来说:“我认为诗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句诗写出了境美人美。
一个‘流’字,用得极妙,使全篇熠熠生辉,它写了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
看到这水边劳动的优美的身姿,君子更增添了对少女的思慕和爱意,这种思慕和爱意使他如痴如醉,以至于‘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甚至幻想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这个男生刚说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笔者应势而导:“《关雎》这首诗流传了两千余年而不衰,并对后世文学和爱情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它真切地表达了率真、纯朴、健康的情感,全诗充满了健康向上的精神,歌颂了‘乐而不淫’的纯真爱情。
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上一口气,一边听配乐的《关雎》诗朗诵,一边在大脑中想象诗中景美人美情深的情景。
”学生都闭上眼睛享受起来。
在美妙的余音
中,笔者接着说,追求美好纯真的爱情,追求美好的生活,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孜孜以求的,这也是诗人家国情怀的体现。
美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性美、意境美。
在美文佳句的赏析中,用美来滋润和熏陶学生的情感和智慧,陶冶其情操。
二、通过对人物情怀的评析,让学生吸到荡涤肺腑的博大之气
“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对课文中的人物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才能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
在古诗教学中,笔者比较注重对诗人情怀的评析,让学生钻进课文,从中吸到一股荡涤肺腑的博大之气。
在教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时,为了让学生钻进课文,评析人物的家国情怀,笔者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杜甫写这首诗的背景。
安史之乱中,杜甫历尽坎坷,被俘复逃脱,为官又弃时,“三年饥走荒山道”,辗转到了成都。
上元二年(761年)春天,知命之年的杜甫求亲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地。
不料到了八月,怒号的秋风卷走了杜甫草堂上的茅草,晚上又下了一场大雨,弄得屋漏床湿。
仕途多蹇,衰老贫困的诗人感慨万千,写就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学生通过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知道了杜甫面对这样困苦的处境,他不止于哀叹自己的遭遇,还推己及人,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呐喊,并吐露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心声。
他宁愿冻死,以换取天下穷困者的温暖。
诗人从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与之意。
对比白居易《新制布裘》诗中“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那只是推身利己利人,而不及杜甫的“宁苦身以利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的体现。
在古诗词品析中,用诗人的家国情怀来构筑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多一份家国情怀,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与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气,位卑未敢忘忧国,人微未敢忘忧民;让学生多一份家国情怀,更加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更多胸怀天下,心系百姓,忧国忧民,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通过对人物视角的品析,让学生吸到生机盎然的自信之气
从人物不同的视角品析,学生不但会被诗人那高山仰止的品格所折服,还会深深为诗人心中那份坚守、那份自信而动容,从中吸到一股生机勃勃的自信之气,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自信人生。
1.品析诗人在逆境中那份对信仰的坚守
李白是一位才华横溢,很有抱负的诗人。
天宝初年,他奉诏入京,供奉翰林,本想做一番大事业,但因得罪权贵,不到三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
在品析《行路难》时,笔者通过让学生熟悉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后,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了梳理,还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从诗人的视角进行了品析。
诗人在这样的逆境中,眼里看到的不是困难,而是一种考验,一种自信。
通过这样的赏析,学生深深吸到的,是李白在仕途遭受重大挫折,心情极为苦闷之时,仍然表现出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之气。
这又是一份何等崇高的家国情怀啊!
2.品析诗人在顺境中的那份踌躇满志
在品析曹操的《观沧海》时,笔者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种为国家的统一不懈奋斗而踌躇满志的自信。
刘勰曾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因此在评析《观沧海》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透视出里面所包含的情和意。
品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使学生不但明白诗人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观景象的高远视角,更领略到了诗人那雄心壮志既如大海吞吐日月宇宙的气象,而忧时悯乱又像大海一样广阔遥深的情和意。
在这里,学生深深吸到又是一种何等壮阔的家国情怀的气息。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示出来的理想追求。
它是对自己的国家一种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利用有利的资源,教给学生一份“家国情怀”,让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摒弃嚣嚣氤氲的戾气;教给学生一份“家国情怀”,让学生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做一个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人,以主人翁的姿态,建设好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