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考情分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八单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50讲热考题型示范课件新人教版

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 谈。④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 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 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②三娘子本人也“勒精 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 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⑥,后明朝赐名为“归
【解析】第(1)题,据材料“唐朝开边拓土”及所处时 代,得出其积极的边疆政策;任用少数民族将士体现出 开明的民族政策与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从唐朝综 合国力的强大,民族和对外交往的繁荣等方面分析。第
(2)题,由“诸胡七十二国皆震慑降附”,可知高仙芝为 维护唐朝统治,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稳定做出过贡 献;由材料“率军征讨,大肆杀掠”“唐朝在西北疆域 的扩展受阻”,可知高仙芝的个人贪婪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唐朝的西域开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 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 崇的原因。(6分)
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 关于 素养,契合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热点, 命题 以颜回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时期弘扬传
统文化的认识
关于 解题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 得出唐宪宗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为平定“跋 扈”藩镇提供了条件;依据材料“任用主张‘削藩’的 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唐宪宗态度坚决,重用主 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依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 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唐宪宗
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 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⑤, 沿边旷土皆得耕牧”。⑦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名师推荐资料】(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考点56 古代中国的政

考点56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加试)——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考纲考情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1.秦统一六国——(b)(1)条件: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为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②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③秦国广泛吸纳贤士;④秦王审时度势,战略策略正确。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1)创立皇帝制,自称“始皇帝”。
(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
(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易错提醒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秦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维护统一局面。
3.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b)(1)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统一的字体,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
(2)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促进经济交流和发展。
(3)交通上:统一车轨,修筑驰道,开凿灵渠,促进交通发展,巩固统一。
(4)军事上: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奠定中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微点拨(1)通行全国的“圆形方孔”钱,蕴含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
(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反过来其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
4.秦始皇的功过——(c)(1)功: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秦始皇暴政致亡。
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②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征收大量赋税。
③制定严酷的刑法,实施暴政导致秦速亡。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c)(1)历史:统一全国,吸取隋亡教训。
(2)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效率,强化君权。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模块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师用书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4

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整合·厘清史实]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孔子(1)政治思想①“仁”:基本含义是“爱人”;统治者要施行仁政;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克己复礼”“正名”。
③“中庸”:用其协调“仁”与“礼”的关系。
(2)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
(3)思想影响①对中国: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形象逐渐被神圣化。
②对世界:亚洲许多国家接受儒家文化;儒学传到西欧,一些思想家从中得到启发。
2.柏拉图(1)哲学思想——理念论。
把理性世界和感觉世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唯心论。
(2)政治思想①《理想国》:国家由护国者、卫国者、生产者三个阶级构成,国家统治者必须懂得哲学。
②《法律篇》:法律应该成为所有人的行为准则。
(3)教育贡献:建立阿卡德米学园,重视自然科学。
三、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1.孙中山(1)贡献①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为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③召开国民党“一大”,提出三大政策,创办黄埔军校,开创国民革命新局面。
(2)评价: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缔造者。
2.甘地(1)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主要目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自治独立。
②行动纲领:学生罢课、律师抵制英人法庭、官员拒绝赴英机构任职、士兵拒受英奖章、改穿土布。
③历史作用:给英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二战后赢得印度独立。
④历史局限:害怕群众暴力斗争;对英政府抱有幻想。
(2)地位①甘地主义的创始人,国大党领导人。
②印度人民的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被印度人民尊称为“圣雄”。
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马克思、恩格斯(1)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2)积极参加1848年欧洲革命,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
(3)恩格斯成立第二国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列宁(1)领导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创建了列宁主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doc

(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选修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人民版模块质量检测(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检测卷一时间30分钟满分40分1.10分2018·徐州质检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的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
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材料二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
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
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
今莫洛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材料三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一点。
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
”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
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3分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归纳;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甦同‘苏’矣”概括。
第2问,据材料二四句话分别概括归纳即可。
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前三句话总结概括;第二小问,据材料三“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得出康熙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和道德自觉性,以民为本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但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1策略迅速收复台湾速战速决。
目的避免军队劳顿;减轻民生疾苦。
2理由同僚认可;莫洛等实心为政;百姓拥戴顺应民意;康熙帝的执政理念等。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测评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模块测评(六)1.(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起点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李时珍(1518~1593),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出生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自幼热爱医学,不热衷于科举,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药。
李时珍在24岁时就开始正式给人治病,由于他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治好了许多疑难病症。
李时珍为了研究医术,读了很多古代的医书,他发现前人编著的医药书中有许多遗漏,甚至还有许多错误,因此他决心重编一本比较完备的药物著作。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李时珍阅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还注重实地考察和采集草药。
李时珍主张人定胜天,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
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终于在60岁的时候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
这本书内容十分丰富,收入药物1 800多种,新增药物370多种,医方1万多个,配有插图1 000多幅。
书中关于植物的分类方法,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本草纲目》是对中国药物学研究的总结,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摘编自《中国历史常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的医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时珍医学思想的历史价值。
答案(1)背景:医学世家的传承;科举考试的失利;李时珍长期的钻研实践;对前代医书的完善与总结;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2)历史价值: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体现的科学精神成为后世典范。
2.(2019·陕西部分学校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沈葆桢,洋务派重要代表人物,曾任福建船政大臣,主持福州船政局。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以琉球船民被杀为由,派兵侵台。
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身份,驰赴台湾布防设守。
为了“驱倭”,他提出“理谕”“设防”等主张,撰写文书,对日本侵略者“据理诘之”,并明确告之“中国版图尺寸不敢以与人”,又从各省调回船政轮船数余艘,布防于台湾海峡一线。
山东省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选择题1.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②亚里士多德③朱熹④李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即是人伦物理”分别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南宋理学家朱熹和明末思想家李贽提出,故②③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2.康熙帝亲政后,在养心殿近侧特意选了一个房间,作为学习教室,请讲官讲解满汉文化和儒家经典,还请西方传教士讲解自然科学知识,并购置了大批科学仪器。
这说明康熙( )A.学习西方,应对边疆外来威胁B.安定民心,解决满汉民族矛盾C.顺应时代,萌生师夷长技思想D.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既涉及满汉文化,又涉及儒家经典,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体现了其好学不倦,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故D项正确。
3.下图是《孙中山传》的目录,每一章下包含若干子目,“宣扬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子目应属于( )A.第二章B.第三章C.第四章D.第五章 ,实践民族主义,故A 、B 两项错误;第四章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创建民国,实践民权主义,故C 项错误;第五章孙中山在反对北洋军阀的同时,投身实业建设,也在实践民生主义和实业救国,故D 项正确。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走上顶峰,故A 项错误;“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赞叹唐朝的大一统局面,与科举制无关,故B 项错误;欧洲宗教改革序幕指的是1517年马丁·路德在教堂门口贴出《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故C 项错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名句,故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5.(2018黑龙江哈九中四模,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十二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课件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考点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考点二 东西方的先哲
(2017课标Ⅱ,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 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 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 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 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 …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 圣”,对后世影响深远。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列宁关于商品货币关系的观点。(5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观点:农村不应过早取消商品货币(共产主义不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商业是沟通工业和农业 的渠道;国营企业要实行商业化准则;健全货币财政体系为社会主义服务;要尊重市场规律。 (2)简评: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教训;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丰 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对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未能在苏联后来的 建设中得以坚持);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
答案 答案要点: (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让与会代表做出妥协(让步);推动会议顺利进行;促成宪法的制定。 (2)品质:勇于担当;不贪恋权力。 贡献:为美国政治文明发展树立典范。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课后作业:第六部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含解析

课后作业1.(2019·河北衡水中学摸底)[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
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
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
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
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
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
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代君子推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
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
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48讲 课型2:高考命题与题型方法研讨——考情分析·考向研判·题型突破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年份 题号 命题角度 备考建议
2017年 Ⅰ卷 47题 季札被历代儒者尊为贤人的原因及出使的意义 1.关注中外历史人物在边疆问题、廉洁问题、国家统一问题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对其进行评价。 2.特别要关注对思想发展尤其是儒家思想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历史人物。 Ⅱ卷 47题 颜回被孔子看重及在后世受尊崇的原因 Ⅲ卷 46题 陈云的经济思想及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2016年 Ⅰ卷 48题 对唐朝名将高仙芝的评价 Ⅱ卷 48题 对郑板桥书画艺术的认识与评价 Ⅲ卷 48题 蔡元培在北大校务改革的原因、特点及贡献
2015年 Ⅰ卷 48题 对丘处机的评价 Ⅱ卷 48题 对俾斯麦的评价
2014年 Ⅰ卷 48题 对包拯的评价 Ⅱ卷 48题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的作用
2013年 Ⅰ卷 48题 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Ⅱ卷 48题 对王安石的评价
视角1 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并不否定领袖(英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尤其是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们往往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全国卷高考考查的这些历史人物往往是教材未涉及的,但考查的内容却源于教材并且又高于教材。考生要通过所学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方法来分析新材料,并从中提取关键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说明历史问题。 2
例题1 (2017·课标全国Ⅲ,46) 材料 全国解放后,部分城市通货膨胀严重,少数商人投机,哄抬物价。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很快将上海局势稳定下来,进而稳定了全国经济形势。面对工业化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陈云提出对粮食等主要农副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即统购统销,被中央采纳实施。他在中共八大上系统地提出了改进经济体制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补充一定的个体经营;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为主补充一定的自由生产;在市场方面,国家市场为主补充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1979年春,陈云指出:“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有市场调节这一条”,他提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摘编自金冲及等主编《陈云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陈云的主要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陈云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贡献。 答案 (1)思想: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时代背景:苏联的经验教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为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突破了苏联经济模式的限制,提出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和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主要经济思想”结合“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经济必须有计划经济部分和市场调节部分”可得出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也有市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第二小问“时代背景”可结合材料中的三个时期“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对计划和市场的看法,得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断探索;结合材料中“六十年来,无论苏联或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缺点”可以得出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第(2)问,结合材料中三个阶段“全国解放后、中共八大、1979年春”陈云经济思想的变化,分别从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突破苏联模式的限制以及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贡献思考。 视角2 中外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 评价中外思想文化史中的重要人物,不能用政治的眼光去评价,要站在文化的角度去评价。任何思想家的理论、思想、主义,任何文化人物的艺术科技成就,都离不开其历史时代,解答此类题目时都要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评价。在全国卷高考中,本类型的题目难度中等偏下,其答案大部分来自材料信息,考生解答时要注意充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例题2 (2017·课标全国Ⅱ,47) 材料 颜回,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依然淡泊达观。颜回天资聪颖,能很快领悟老师的教诲,子贡称赞他,“闻一知十”。每次谈到他的求学精神,孔子总是不吝赞赏。颜回尊敬老师,曾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他践行孔子的学说,认为如果自己的才能智慧能够为世所用,就行其道;不为世所用,则独 3
善其身。 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非常悲痛:“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魏书》云:“建国纬民,立教为本;尊师崇道,兹典自昔……释奠孔颜,乃其时也。”颜回自唐代起配享孔庙,与孔子并称“孔颜”,元代被封为“复圣”,对后世影响深远。——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回成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之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颜回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 (1)道德品行高尚;天资聪颖,领悟力强;深谙孔子学说,尊师重道;用儒学思想塑造自己的精神;践行儒家学说不遗余力。 (2)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肯定;儒学成为统治思想;统治者的推崇;弘扬儒家道德的现实需要。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淡泊达观”“尊敬老师……践行孔子的学说”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孔子对颜回的肯定、儒学的地位、统治者的推崇和需要等方面回答。
真题典例 (2017·课标全国Ⅰ,47) 材料 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鲁、郑、卫、晋等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歌诗,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对于各国政治现状,他也能做出准确的研判。各国原本视江南为蛮荒之地,为“文身断发”的“夷人”聚居之处,季札的到来让他们眼界一开。 季札出使途经徐国,知道徐国国君对他的佩剑十分喜爱,只因要出访他国,未能相赠。季札返回途中至徐,徐君已死,他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随从认为这样做没有意义,季札说,我当初知道徐君喜爱我这把剑,“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背)吾心哉”。其父吴王寿梦认为诸子中季札年龄最小却有贤能,指定他继承王位。寿梦死后,吴国人坚决要求季札即位,但季札坚拒,“弃其室而耕”,最终王位由其长兄继承。季札被历代儒者尊崇为“贤人”。——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儒者尊季札为“贤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 题型特点 (1)在命题范围上多考查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的历史教材以外的历史人物,而且多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对近现代历史人物的考查更侧重于历史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 (2)在命题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景,考查学生提取历史信息和概括归纳问 4
题的能力;设问一般为两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思想或文化成就产生的原因、特点并对该人物进行评价。 调动知识 (1)抓住设问关键词,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1)问的关键词是“儒者”。“儒者”崇尚儒家经典和儒家文化,重诚信,守礼仪。在此基础上根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季札的哪些言行符合“儒者”的要求。 (2)理解设问求答的方向,寻找答题的角度。第(2)问“季札出使在文化融合方面的意义”应指出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认同方面的作用。根据第一段材料信息不难概括归纳。 (3)表述成文:从材料中概括信息,文字表述简明扼要。 参考答案 (1)对儒者所崇尚的礼乐与经典有精深的理解;挂剑于墓,与儒者重“信”契合;拒绝继承王位,符合儒家礼义观念。 (2)显示出中原文化传播到江南,有利于改变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认同。 解题启示 全国卷对选修四的考查多考查教材以外的历史人物,尤其侧重于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思想、成就及历史地位或历史作用(影响)等内容。解答时,抓住设问关键词,选准答题的角度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概括归纳材料信息并尽最大可能利用所学知识。 针对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于成龙,清朝著名廉吏。1661年,他出任广西罗城知县,针对“城市残破”“民多饿死”的现状,“革大耗”“减盐引”。后来,他升迁四川合州知州,罗城人“遮道呼号,追送数百里”。1680年,他赴任直隶巡抚,即劾罢治罪贪赃枉法的青县知县赵履谦等官员,举荐德才兼备的霸州州判卫既齐等官员。赴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于成龙针对贪墨侈靡之风,颁布了《兴利除弊条约》《示案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时人记述,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帝曾召见于成龙,誉其为“清官第一”。1684年,于成龙病逝。遗物“帷笥(箩筐)中绨袍(旧官服)一袭,床头盐豉器而已”。 ——摘编自王晋玲、李峰《清初吏治清明探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于成龙推行廉政的主要特点。 (2)有学者认为,“清廉官吏是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1)惩治贪腐,举荐廉吏、制订廉政规范,教化与惩处相结合;以身作则,坚持不懈。 (2)客观存在:由于个人廉洁自律、社会期待、忠君爱民的儒家思想影响、统治者的推崇等因素,历史上廉吏不乏其人。 历史现象:由于制度和时代的局限,贪腐现象普遍存在,廉吏不具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