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一曲湘西凄惋的生命牧歌——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一曲湘西凄惋的生命牧歌——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田健【摘要】表现人性美好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核心之一。
在小说中,作家常常通过描写边远乡民身上那种自然、和谐、质朴、善良的性格来歌颂人性的美好,《边城》就是沈从文写得最具人性美的一篇小说。
人性美在《边城》中主要体现在亲情和爱情两个方面,并贯穿在凄美的爱情故事之中。
%Expressing the humane beauty is one of the cores in Shen Congwen's novel writing.He praised the humane beauty through the remote villagers who were natural,harmonious and simple.In his novel "Border Town",the humane beauty is reflected in kinship and love throughout a poignant love story.【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2【总页数】3页(P14-16)【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作者】田健【作者单位】云南省大关县教育局,云南昭通65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沈从文生于湘西,长于湘西,是一个来自乡村中的作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注重刻画乡民的那种自然、善良、纯朴的人性美。
这种人性美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方面,在沈从文的作品中,乡民大多与自然相处融洽,以自然为家,在自然中生活。
在小说《边城》的描述中,湘西的青山绿水赠予了翠翠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性格,她那满贮着善良和温情的品性是湘西山水所凝聚出的精华。
自然山水不仅淘冶了人物性情,而且强化了主人公的主观道德。
沈从文在小说中通过描写乡民那种自然人生观念的平易恬淡,强调了乡民特有的那种乐天达观的生活态度,写出了他们身居困顿却毫无奢求的处世精神,这也同样说明了人性与自然的内在契合。
小说《边城》赏析

小说《边城》赏析小说《边城》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边城》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边城》赏析篇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出身于行伍之家。
创作丰富,有30多个小说集。
其作品大致可分为两个相互映照的世界:一是病态的城市,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等,这些主要揭示城市知识分子阶层的病态,个性压抑和性压抑。
二是表现湘西世界。
如《神巫之爱》《边城》《萧萧》《长河》《丈夫》《柏子》等。
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
《边城》作于1934年。
《边城》的中心人物是翠翠。
《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田园牧歌。
翠翠俨然是爱和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刚刚脱离脱离儿童气的船家少女,一举一动带着稚气,体现了一种童贞美。
她对爱情的渴望不是表现为强烈的追求,而是少女的朦胧向往,表现出山村少女的害羞矜持。
她心灵美好,犹如一曲湘西边地的纯朴、天真的歌谣。
通过翠翠的形象,通过作者所营构的古朴的意境,作者淡化了现实的黑暗与痛苦,讴歌了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和美的、人性的生活方式。
建构一出健康、活泼而又不悖于人性的“小庙”。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
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
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
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情绪的体操。
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
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
《边城》的全文赏析

《边城》的全文赏析《》的主要的冲突矛盾在于傩送和天宝之间的争取翠翠的事情上。
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下面小编供大家带来《边城》的全文赏析。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内容辑要(梗概)提示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美丽的哀愁——试析《边城》中烟雾意象

美丽的哀愁——试析《边城》中烟雾意象《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
小说通过撑渡船的老人与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和团总两个儿子纠结的爱恋悲剧。
达到自然山水与人物情感命运的完美契合。
既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真实,又反映了浪漫主义的理想。
同时它又是一部怀旧的作品。
在牵引人灵魂浮沉的怀旧里又满溢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温情。
在温馨的背后却隐伏着作者深切的背悯感.因而整个边城笼罩在一片烟雾氤氲的氛国中.透着美丽的哀愁。
《边城》中多次描写的黄昏薄雾、雨中迷烟景象的深刻内涵。
就是本文要探讨的烟雾意象。
意象一词本源于绘画艺术.又叫“兴象”。
是一种物感于心而生出的包含人的情感、意念的感性形象。
文学中的意象是作家从具象中抽取出来的不同于表象的形象.这种形象即具体抽象。
既客观又主观.以意舍形.以意取形.来于自然.又回归自然的形象。
这种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感受、审美情趣。
感受方式与感受对象的有机融合。
高度统一;是物我交融,以物写我,以我写物的统一体。
《边城》中集中描绘的烟雾意象即暗合了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美丽使人哀愁”的情绪情感。
美丽是关于湘西世界自然真淳的秀山灵水的神话,也是对湘西人生命形态、生存方式及自然温暖的情感世界的认同与赞赏。
而哀愁却是对于美丽存在的永远怀念与纪莫。
湘西山水的烟雨氤氲是雾.生命形式的朴素自然是雾,作者所怀的悲悯还是雾。
那始终萦绕在黄昏山水问的薄雾.撩不开。
拨不去。
是一种宿命,更是一种站在至高理想王国所感到的虚无与寂灭。
湘西这片纯净的圣地与湘西人宁静自足。
自由自在的生命形态以及承载的特定历史文化情结。
是沈从文一生为之魂牵梦萦的理想。
可是在城市与乡村、野蛮与文明的斗争中。
这种理想到底是一种空想。
注定要衰落隐灭。
如同黄昏中的薄雾。
雨中的迷烟.美丽却使人忧愁。
一、美丽却使人愁的爱情沈从文小说笔下的景物人事充满了人性人情美。
他笔下优美、淳朴、单纯的人物演绎的爱情。
像是自然山水孕育出来的珠玉般晶莹剔透;又像是一串清凉香甜的梦。
一曲善与美的悲歌——《边城》整本书阅读

一曲善与美的悲歌——《边城》整本书阅读导读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个传奇。
沈从文一生创作结集有80多部,可谓丰产。
特别是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如《边城》《长河》等,风格独具,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边城》不到7万字,共21章,前后写了半年,发表于1934年。
小说没有奇特的情节,人物的性格也不复杂,作者营造了朦胧的抒情氛围,描摹了湘西的民俗风情。
在沈从文的笔下,边城不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边城——又一处桃花源1808 谢思宇茶峒小镇,是座边城。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一个地方的另一种事情”,是已埋没在时光尘土里的最朴素美好的的地方,是沈先生心中的桃花源。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是小说的开头。
与《醉翁亭记》开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醉翁亭记》中,我们随作者的文字拉近镜头,看到了欧阳修的醉翁亭——那个他与民同乐的地方,俨然就是他的“桃花源”。
而此时,我们又将目光投向了茶峒,一窥其中风貌。
那儿有条小溪,有溪便又有船,有船便有过渡人与管渡船的。
过渡不必出钱,可人们却没有贪到小便宜的愉悦,反而心中不安,坚持出钱。
而那管渡船的,想来家中不是太富裕的,可在有人“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走进名著馆之《边城》一曲爱与美的颂歌

过一个人, 往往嘴在浙江 , 脸在北京 , 衣服在山西 ,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任何一 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着典型的艺术形象, 沈从文的《 边城》 中纯朴 的“ 翠翠” 就是一
岗位 , 等待苦恋着的傩送归来 , 这一切让娇气的翠翠又多了几分坚强与执著 , 她充满
着对生活的期盼 , 从不屈服于命运。 读着沈从文的文字, 享受着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环
境美, 同时又享受着充满人间友善的真情。 透过《 边城》我们读到了淳朴 、 , 勤俭 、 和平 的人间“ 真善美” 。
3哀 怨而 深远 的“ . 意境 美”
静 彦 … 一 。 。 . . … . “
中存出杂,的区 …说生居他是的 …:于的最这: 施“苗湘熟一 蛰文汉西悉地 从
SHUC Ho NG ZHAN Yl
情。 非但熟悉 , 而且是热爱。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就是这样一个优美 、 ” 和谐又充满着人
性 美 的“ 外桃源 ” 世 。
14 年完成的《 3 9 边城》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 边城》 , 《 是沈从文为我们
提 供 的一 种理 想 的“ 生形 式 ”一 种 “ 人 , 优美 , 康 , 健 自然 , 又不 悖 于 人性 的人 生形 而
式” 。但是《 边城》 给我们的, 却不仅仅是“ 优美”也有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与无奈的 , 忧伤。对生命深刻的悲悯之情 , 边城》 让《 获得一种深邃的魅力。 今天 , 当我们重新走进《 边城》依然会被沅水流域湘两小城的那对祖孙所感动 ,
在繁 华喧 嚣 的都 市 , 和他 的祖 父为 我们奏 着一 曲 田园乌托 邦挽 歌 。 翠翠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问世已经七十余年了,一读再读,令人回味无穷。
可以这样说,《边城》是一首牧歌,亦是一首挽歌,表现了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边城》是一首抒情诗,亦是一幅风俗画,展现出了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亦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所体会到的人情.小说开篇简单的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湘西边境上名为“茶峒”的小山城,然后引出了故事的主角——翠翠,一个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女孩.在这民风淳朴的小山城里,还生活着其他的人,如天保,如摊送,这两个小城优秀的青年,亦是这篇小说不可缺少的角色.翠翠,这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完全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清纯少女,天真善良、温柔清纯不带一点儿世俗的尘滓。
她常听爷爷讲父母的故事,对爱情亦有了一份朦胧的向往;她喜欢二佬的歌声,期盼再次听到,却久候不至,心中充满落寞和惆怅。
这少女应该拥有的心境与情态,在沈从文笔下,被细腻的描绘出来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有她自然似的哀与乐。
而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如爷爷,沈从文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他敦厚朴实、恪尽本分的性格特征,还有他对孙女的深厚的爱,同时我们也能感觉到他的身上有一份摆不脱的沉重、孤独和寂寞。
天保与摊送都爱上了翠翠,所以他俩决定用歌声“决斗",天保知道自己不是弟弟的敌手,便决定离开,让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那份浓厚的诚挚的手足之情。
翠翠、爷爷、天保兄弟,他们有着各自的喜与乐,甘与苦,这篇小说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翠翠的天真善良并带有淡淡的忧愁,翠翠与爷爷之间纯朴的祖孙之爱和天保与摊送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构成了自然纯朴的人性美。
《边城》不仅以典型人物向人们展示了人性之美,而且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也能看到湘西边境小城的美丽风景。
全文大概有二十几处对景物的描写,但并非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结合了人物的想法或对话。
在每一情节发生变化或结构进入下一阶段时,便会以景物的变化来作为预示.此外,这篇小说景物描写的最大特点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即是对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的描写,追求一种优美、和谐的意境,在景物中体现一种自然人格,亦是人性美的体现.一篇好的小说,要有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边城高中语文课文原文及鉴赏

边城高中语文课文原文及鉴赏《边城》是一曲描写湘西人们人性美的“牧歌”,一部美丽得如此朴素,悲剧得如此优美的人性“牧歌”。
《边城》是沈从文“思乡情结”养育出来的一颗明珠。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边城高中语文课文原文及鉴赏,一起来看看吧。
边城高中语文课文原文一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
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
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
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
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
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谁要这个!”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
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仿佛一曲田园牧歌一般,蕴含着一种哀伤而隽永的美,《边城》中所建构的“湘西世界”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文学净土,为世人所向往。
然而,小说文本中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来自何处?本文试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对《边城》“牧歌式”悲剧性的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爱情悲剧乡土情结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小说自鲁迅的《故乡》起,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乡土文学”——作家怀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以一种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结。
而自命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则是“乡土文学”中永不褪色的一笔。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①美丽中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哀伤里又蕴含着一种纯洁质朴的美。
《边城》中体现出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沈从文也在《云水》里明确地表示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
”②然而也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美丽的东西却总是令人哀愁。
笔者试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乡土情结和现实意义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性和悲剧性的和谐统一。
一、“美丽的错误”——美与善的悲剧《边城》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它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一贯风格,即“小说的美感,不是来自离奇的故事和紧张的情节,而是来自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
③在《边城》松散而平淡的情节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翠翠与傩送(二老)的爱情故事,这又联系着其他一些人物的命运发展,如天保(大老)、爷爷和顺顺等。
虽然小说自始至终都未体现出一种人物命运的激烈冲突,而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交织最终却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边城》的悲剧似乎不应是一个必然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悲剧呢?其实,在小说开头翠翠父母当年的爱情悲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他们因唱歌而相爱,然而却“结婚不成”,之后双双殉情。
而二人“结婚不成”的原因,在小说中也一直是模糊的,但其实我们可以推测,两代人的爱情悲剧存在一些相似之处,这从“爷爷”的心理活动中已有所暗示:他“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六年前翠翠的母亲”,而回想起往事,他“心中有了一点隐痛”。
这便隐约地使翠翠和她母亲二人的命运相互重叠了。
“爷爷”将悲剧的原因都归于天命,因为母女两人的悲剧都确实难以找到一个明确而直接的原因,但其实这样的爱情悲剧具有其社会原因——封建宗法关系对婚姻的制约。
在那座“边城”中,婚姻是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实现的,因此,双方家长对婚姻的态度对双方爱情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船总顺顺和老船工对子女婚姻对象的择取态度,一个是在“渡船”与“磨坊”之间做的选择,即基于女方家庭陪嫁品的物质价值上的选择,体现出的实际上是一种封建买卖婚姻的本质;而另一个则是以当事人本身的情感指向为出发点所做的选择。
前者的选择结果无疑容易造成婚姻与爱情的背离,成为翠翠与傩送爱情发展的阻碍(翠翠与团总的女儿相比,在物质条件上处于弱势);而后者本应有利于相爱双方爱情的发展,但由于当事人情感指向的不明确性,却又使其在无形之中反而对翠翠的爱情悲剧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
无可否认,这是封建宗法社会中难以避免的爱情悲剧。
但是,沈从文虽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置于封建宗法社会的背景下,小说对此却也只是一种“背影”式的涂染,《边城》的核心并不在于批判这种封建宗法制度和落后的乡村社会习俗,也并没有表现一种封建宗法社会对个人命运强烈的“压迫”。
顺顺并未依仗家长权威去粗暴地干涉傩送的婚姻,而且翠翠和傩送身上体现出的是一种“自主自为”的生命形式——他们“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在关系到人生命运结局的重大问题上……坚定地把握住命运的航舵”,④傩送没有接受团总女儿的这门亲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其实,《边城》的爱情悲剧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这些“错误”又产生于种种善良的误解,是一个美与善的悲剧。
大老和二老都爱上了翠翠并且相互之间坦白了自己的心意,二人之间并不以一种钩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争夺来竞争,也不因兄弟之情而做出退让,却是以“唱歌”这种最美最纯朴的方式来公平竞争。
翠翠的青涩、腼腆、质朴,使她的情感表达含蓄羞涩,这一方面让“爷爷”难以揣摩透孙女的心思,因而起初他对天保和“车路”是认同的,这其实对翠翠与傩送二人的爱情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曲折;另一方面,也让傩送难以得到情感上的肯定,这种不确定又使他无法很直接地追求翠翠,并成为他之后离开的一个影响因素。
而当“爷爷”终于明白孙女所恋之人是傩送之后,便拒绝了天保的提亲,这使得天保心灰意冷而出走,却又不幸遇难,而天保的死亡在傩送心中留下阴影,他最终怀着对哥哥的内疚和对自己爱情的迷茫离家出走,给二人的爱情留下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
而顺顺因为天保的死因而冷淡了老船工,也不愿让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爷爷”的担忧最终成为现实,加之目睹了两代人悲剧命运的重叠,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猝然去世,最终只留下翠翠一个人独自等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由此看来,这个悲剧实际上是“爱”与“善”导致的偶然中的必然。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虽然浸染着悲剧的色彩,但却不似古典小说或现代封建小说中封建专制制度残害下的爱情悲剧,令人悲痛、愤慨,而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因为“边城”里的人都是如此纯真、善良、朴实,小城的生活是如此原始、古朴,因此而编织成了一个善而美的悲剧,让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更加唯美,却也更加令人无奈与叹惋。
二、沈从文的湘西世界——现代人的精神故乡《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一个自然淳朴的“湘西世界”。
沈从文对这座“边城”并非是实地实景的真实写照,《边城》创作于北京,是作者在异乡对故土的回忆和眷念,并且是带有浓厚乡土情结的一种理想化的回忆。
小说中虽然并不存在这样一个怀乡的抒情主人公,但处处都可见作者的影子,作者对故乡那种深沉的爱在其笔下以一种自然甚至无意识的方式流露出来,《边城》中秀美灵动的自然风光、淳朴原始的生活习俗、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充满真、善、美的人情人性,无一不体现出沈从文对故乡深深的怀念。
但与其说他怀念故乡的人、事、物,不如说他最为怀念的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
他自己也说“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⑤这种“人生的形式”实际上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化观念的体现。
《边城》是一幅乡土山水风情画,但更是一支美好人情人性的精神牧歌。
小城中的人过着一种近乎原始的生活而人人安居乐业;翠翠和爷爷生活中就只有茅屋、渡船和黄狗,清贫却拥有一份单纯的快乐;老船工祖孙与过河人是一种不言利的乡情关系,他们从不在物质利益上斤斤计较,只是热情好心地渡人过河,而过河人也常怀着感激以物相赠;大老、二老爱上同一个女子,却都向对方挑明心迹,并且用“唱歌”这种公平而浪漫的方式来竞争,而非用卑劣的手段相互算计,光明磊落又兄弟情深……总之,《边城》的世界里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情美与人性美,而爷爷的慈祥、朴素,翠翠的天真、纯洁、善良,大老的憨厚、朴实和二老的热情、聪明、俊朗等等,这些主要人物身上也集中体现着人情人性的闪光点。
而正是这至善至美的人情人性和小城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成为沈从文内心深处的依恋所在,沈从文离乡来到大城市,却无法与都市文明身心相融,在阅尽都市里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之后,于是,他对故乡那个自然、淳朴、宁静的“湘西世界”产生了无比的怀念之情,他所怀念的已不只是那一方水土,那一群人,此时他真正怀念的是那种简单淳朴的乡村生活方式、单纯友善的人际关系和无忧无虑、安然自得、自由快乐的精神状态。
《边城》中的那个“湘西世界”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实体的故乡,而更是作者乃至同样处境的同时代的人灵魂所归的精神故乡;而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乡土情结,而更是对美好人情人性的发自灵魂的呼唤,是希望回归最原初最本真的生命形态的内心愿求。
乡土情结本就是一种哀愁而美好的情愫,而对精神故乡的皈依更是一种唯美的精神追求,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追求却又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造成许多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导致一种“灵魂的漂泊无所”,让灵魂得以依托精神故乡的失落,又使对精神故乡的依恋和追寻带有某种悲剧意义。
因而,这种对现实故乡和精神故乡的眷念便是一种幸福而苦涩、温馨而落寞、唯美而惆怅的乡恋与乡愁。
《边城》既是现代人在内心深处所依恋的一个美丽的“乡梦”,又是无所栖息的灵魂的一声悲哀无助的叹息。
三、时代的挽歌——现实人情人性的失落《边城》曾激怒了一些理论批评家、文学史家,他们认为《边城》描绘的是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乌托邦,是空中楼阁式的“希腊小庙”,面对残酷的现实世界,沈从文理想中的“湘西世界”显得苍白无力;而还有人以唯美主义的角度解读《边城》,追求一种唯美的审美境界,尤其强调作品的审美价值。
但是,笔者认为这两种评判都不可取。
一方面,《边城》并不脱离现实,相反,它基于现实——现代都市文明的冲击打破了原始的乡村生活方式,而人情人性的真善美逐渐被一种利益化的价值观所取代;另一方面,《边城》并非为了美而美,作者并未刻意构筑一个完美的理想世界,“边城”的世界也并非一个“纯美”的世界,这个看似无比美好的“湘西世界”其实也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小说在无形中体现了这一变化趋势,具有其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鲁迅开创了“乡土文学”,其作品深刻地揭露并犀利地评判社会现实,若将沈从文的《边城》与鲁迅的《故乡》作比较,《故乡》中所反映的也何尝不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边城》中所描述的又何尝不是真实的生活?只不过,这种“现实”是一种被理想化了的现实,《边城》既是浪漫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
在人性堕落的现代社会,沈从文虽未如鲁迅那般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但《边城》对人情美和人性美的讴歌与呼唤不也是另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吗?自然本真的“湘西世界”不也为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找到一处心灵的净土、精神的家园吗?鲁迅的《故乡》更多是通过回忆中的“故乡”与现实中的”故乡”的对比形成的强烈反差,来表达一种对成人世界现状的不满,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中的精神麻木和因追求物质利益而导致的道德沦落;而沈从文的《边城》则描绘了一个充满人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并讲述了一个善而美的爱情悲剧,从而在读者对这个“边城”世界的憧憬中引起他们对“美”的毁灭的深思,这当中也深深蕴含着沈从文对湘西非人性、非人道的现状的批判,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批判,一种包含着深刻的爱、悲悯和惋惜的评判。
若说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达到了相当的深度,那么,沈从文对人情人性的讴歌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20世纪40年代,沈从文再次踏上了湘西的故土,然而,他却悲哀地发现他再也找不回他记忆中的那个“湘西世界”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已使那个小城变得“物是人非”,现实打破了湘西的宁静,人情人性逐渐被物质欲望腐蚀,“世外桃源”的理想也逐渐走向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