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渡船_与_商船_论_边城_牧歌形象的裂隙

合集下载

《边城》批注

《边城》批注
“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爷爷,懂歌里什么意思?”
“自然是他那颗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点心事,不是同听竹雀唱歌一样了吗?”
“我懂了他的心又怎么样?”
祖父用拳头把自己腿重重的捶着,且笑着:“翠翠,你人乖,爷爷笨得很,话也不说得温柔,莫生气。我信口开河,说个笑话给你听。你应当当笑话听。河街天保大老走车路,请保山来提亲,我告给过你这件事了,你那神气不愿意,是不是?可是,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
他拍了大老一下,轻轻的说: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第一号。”
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
“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⑦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这句话使老船夫完全弄不明白它的意思。⑧大老从一个吊脚楼甬道走下河去了,老船夫也跟着下去。到了河边,见那只新船正在装货,许多油篓子搁到岸边。一个水手正在用茅草扎成长束,备作船舷上挡浪用的茅把,还有人在河边用脂油擦桨板。老船夫问那个坐在大太阳下扎茅把的水手,这船什么日子下行,谁押船。那水手把手指着大老。老船夫搓着手说: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老船夫不明白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一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
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面为暮色所笼罩的一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一群过渡人,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火镰吸烟,且把烟杆在船边剥剥的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①
祖父把船拉回来时,见翠翠痴痴的坐在岸边,问她是什么事,翠翠不作声。祖父要她去烧火煮饭,想了一会儿,觉得自己哭得可笑,一个人便回到屋中去,坐在黑黝黝的灶边把火烧燃后,她又走到门外高崖上去,喊叫她的祖父,要他回家里来,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皆是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故不上岸来。只站在船头告翠翠,且让他做点事,把人渡完事后,就回家里来吃饭。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

沈从文《边城》的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沈从文《边城》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1、内容简介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爷爷老船夫。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提前托媒人提了亲。

天保告诉傩送一年前他就爱上了翠翠,而傩送告诉天保他两年前就爱上了翠翠,天保听了后也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因为儿子天保的死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船总顺顺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

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2、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边城》论文

沈从文《边城》论文

试论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了《边城》这部作品的艺术性。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的抒情意境的诗化特征;二是其诗境中蕴含的悲凉况味;三是在悲凉感怀下凸显的永恒的人性美。

通过层层体味挖掘其作品中最具价值的东西--人性美。

人性美是永恒的,沈从文先生描绘的这一美好品质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抒情意境悲凉人性美沈从文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兴起的京派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京派作家是以人道主义为根基,遵循“为人生”的创作思想的作家流派,他们由文化层面探讨人性、人生和国民性,艺术上熔写实、浪漫、记“梦”和象征于一体,多写自然景物、纯真爱情、童心及原始纯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就沈从文先生而言,其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重叙民间传奇和历史小说、都市讽刺和乡土抒情三部分,其中乡土小说又称湘西小说,是作者对边地山民人情美、人性爱的深情礼赞和讴歌。

中篇小说《边城》就是构筑湘西小说的柱石,也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

《边城》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湘川边境的小山城茶峒及其附近的乡村为背景,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和他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和二老之间曲折的爱情悲剧故事。

《边城》共二十一节,每一节都充满了诗意,作者以舒缓的节奏、细腻的描画、清丽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悠远质朴的美感。

一、一首具有抒情意境的诗《边城》因其全篇弥漫着悠然袅袅的诗意,而常被人称作“一部田园牧歌式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刘西渭语)。

在沈从文先生的诗化小说长廊中,《边城》无疑是高居其王冠之上的宝石。

首先,作品中的人、事、物皆被镀了一层诗意的光辉。

在故事情节方面,是以翠翠和二老的爱情为诗情的载体,悠然道来二人故事中“爱”与“美”的特质。

翠翠本身就是美的,纯的。

“翠翠在风日里长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养着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想不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1)沈从文先生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翠翠的纯美与柔和,翠翠像一件带有灵魂的美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 第3课 边城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练习 第3课 边城 Word版含答案.doc

第一单元第三课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祈.求(qí)呜咽.(yè)埋.怨(mái)B.蕴藉.(jí) 笞.(chī) 唾.弃(tuò)C.劫难.(nàn) 俨.然(yǎn) 压榨.(zhà)D.应和.(hè) 谄.媚(chǎn) 船舷.(xuán)【答案】C(A.埋:mán;B.藉:jiè;D.舷:xiá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时光辗转,再刻骨铭心的誓言终将烟消云散。

如今的我也早已韶华已逝、朱颜暗淡..,究其最后,我还是用尽了一生的时间将你思念。

B.第三届海峡两岸论坛期间达成的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协议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人们明显感受到横亘在两岸之间的战争阴云,已经开始逐步散去。

C.我觉得本职工作和业余爱好并不矛盾,只要不是舍本逐末....,能够摆正两者之间的关系,那么业余爱好有时对本职工作反而能有所裨益。

”D.二战结束后,人们基于..战前各国经济分裂的教训,痛感重建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

在1945年后,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国际经济秩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答案】B(可圈可点:值得肯定和赞扬,使用恰当。

A.应用“黯淡”。

“暗淡”和“黯淡”,都有“暗、不明亮”的意思。

有时可以通用。

“暗淡”,着重指具体的“暗”,多用于形容光线等昏黑不明;也可形容没有前途、没有希望。

“黯淡”,常指抽象的“暗”,用于心情、情绪、容颜。

C.应用“本末倒置”。

“舍本逐末”是指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

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本末倒置”是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D.应用“鉴于”。

“基于”的“基”是凭借、根据,表示根据某些理由;“鉴于”的“鉴”是引为教训或教训的事,“鉴于”表示考虑到某些经验、教训,后面一般会给出应对措施。

《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

《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

《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边城》新论——对“牧歌情调”说的批判《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一部极富诗意、极美的抒情中篇,是他对极推崇的屠格涅夫“揉游记散文和小说故事而为一”的创作方法的成功尝试,也就是常被人们认为最具有牧歌情调的表现作者理想世界的作品。

要全面正确地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仅就作品特定的环境、情节等的探讨是很不够的。

要正确地分析沈从文反映湘西独特风貌的文学作品,准确把握他“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决非易事。

他不是将认识、道理、伦理观念粘附于作品外部,而总是将道理和情感倾向隐蔽在现象描绘中,用那种笨拙而独特的文字句式,那种舒缓从容的叙述节奏,那种真切而又含蓄的抒情姿态,传达他那“乡下人”的独特感受,让意象展示生活的全部丰富性、复杂性和微妙性。

只有深入地探究他生活的历程,他的文学观点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等,才可能比较全面地理解他何以独树“人性”大旗,甘受不为“多数人”理解的寂寞与孤独,矢志走完了自己的文学历程。

沈从文青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是“在黔北、川东、湘西一处极偏僻的角隅上”的“镇簟”。

(1)那里有一条曾经为屈原溯江而行的长年澄清的沅水,在那块充满了原始神秘的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2)“人人洁身信神,守法爱官。

”(3)这是他魂系神往一生的地方。

但是,当二十岁的沈从文,满怀了对新生活的向往,奇迹般“呆头呆脑”地出现在北京街头的时候,他首先得到的是城里人对“乡巴佬”的愚弄。

“从湘西到北京,沈从文跨越的不只是几千里的地理距离,他同时跨越了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空间。

”(4)求学愿望的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拮据和困难,讥饿与寒冷,磨砺了他的意志,使他更全面地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

他看到了都市上流社会绅士阶级人物的虚伪与卑鄙,愚昧与贪婪,道德的沦丧与人性的堕落。

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

从“故事”到“小说”——沈从文的叙事历程
睿 的《 渡船” 商船 ” 则通过 对文本 中两个意 象的分析 , 示 了《 “ 与“ 》 揭 边城 》 内含 的裂 隙, 小说 中 在 内部 幻景 与 外部社会 现 实之 间挖 开一 条通道 。
从 “ 事 “ 说 " 故 " 小 到
沈 从 文 的叙 事 历 程
吴 晓 东
( 京 大 学 中文 系 , 京 1 o o ) 北 北 o o o
i t r wi e t a h o h r r s n i g a p r d x c lr l to s i h a e ou s fh s n r at e c r e .Asa s y i t i re a n e t n d wih e c t e ,p e e tn a a o ia ea i n h p i t e l t rc r e o i a r i a e r n v t ls ,h s o int — to sr v a e n h si n rp r d x c l i in o h a r tv o 1 n o c p u l h o is o hen v 1 n t ee r y 1 3 i t — i n i e e ld i i e a a o ia s o ft e n r a i em de d c n e t a e re ft o e .I h a l 9 0sh s ma u n v a t rt s f u d i i o s i u n e p c n t u to f hes o y t l n o e t iy i o n h sc n co sa d d e o s r c i n o t r - e l g c nt x .Hi o s i u ne s o hes o y c n e ti ,i hem e n n t i sc n co s s f t r o t x s n t a — t tme,e b d e n h s c n cou n s f t o e. The e o e h s c e t e wrtn xe t o nl n t e g a u lp o r s fe o u i n i m o id i i o s i s e so he n v 1 r f r i r a i ii g e r s n to y i h r d a r g e s o v l to v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

《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边城》节选阅读答案和赏析《边城》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节选的阅读答案和赏析。

边城(节选)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

久之,对溪除了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

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个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

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

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翠翠依傍祖父坐着,问祖父:“爷爷,谁是第一个做这个小管子的人?”“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因为他分给人的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个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我不生你的气。

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我万一跑了呢?”“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翠翠嗤的笑了。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像疯子吗?”祖父说:“翠翠,我到那时可真像疯子,还怕大水大浪?”翠翠俨然极认真的想了一下,就说:“爷爷,我一定不走。

可是,你会不会走?你会不会被一个人抓到别处去?”祖父不作声了,他想到被死亡抓走那一类事情。

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的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又想起白日在河街上同大老谈话的经过,想其中寨人陪嫁的那座碾坊,想起二老,想起一大堆事情,心中有点儿乱。

翠翠忽然说:“爷爷,你唱个歌给我听听,好不好?”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

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九)

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九)

沈从文《边城》(节选)阅读理解(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边城(节选)沈从文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

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夕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千人。

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硐军人,很秘密地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暧昧关系。

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

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

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毀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即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

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

女儿一面怀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一转眼间便十三岁了。

为了住处两山多竹,翠绿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为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做“翠翠”。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平时在波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容容地水边玩耍了。

老船夫不论晴雨,皆守在船头,有人过波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

有时疫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躺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波,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12-18作者简介:李松睿(1983-),男,北京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化现象、电影艺术等研究。

第26卷第2期2011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SH A U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 NOLOGY(SOCIAL SC IEN CE )V ol.26No.2M ar .2011/渡船0与/商船0)))论5边城6牧歌形象的裂隙李松睿(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000)[摘要]/渡船0与/商船0是5边城6中多重意义的交汇点,它们是湘西社会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是翠翠、天保或是傩送的欲望对象的替代物,也是这些主人公各自所处社会地位的象征物,同时还是小说文本内部的结构性因素。

论文以文化研究的方式,通过对这两个意象的分析,试图揭示5边城6中/牧歌形象0的裂隙。

文章最后认为,这两个意象构成了小说内部幻景与小说外部社会现实之间的一条隐秘通道。

[关键词]渡船;商船;5边城6;牧歌形象;裂隙[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1)02-0099-07The Ferry and the Merchant Ship)))on the crevice o f the pastor al image in Bor der T ow nL I S ong -r ui(Dep ar 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 ,Beij ing Univer sity ,Beij ing 100000,China)Abstract:T he ferry and the m erch ant ship are the converging points of the multiplicity of mean ing in the novel Bord er T ow n .T heyare th e indispensable m edia of com munications in the W estern H unan community as w ell as th e subs titutes of the desires of th e m ain characters Cuicui,T ianbao and Nu osong.In addition,as symbols of the s ocial s tatus of thes e characters ,they function as con struc -tive elem ents of the in ner structure of th e literary text.I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 ral studies ,this article,through th e analysis of b oth images,attempts to reveal the crevice of the pastoral image.It comes into th e conclusion that the tw o images of th e ferry and the m erchan t sh ip h elp to form a secret chann el betw een the inn er vision an d the extern al social reality in the novel.Key words:ferry;m erch ant ship;Bord er T ow n ;pas toral image;crevice一中篇小说5边城6是沈从文最著名的作品。

自1934年5边城6问世以来,无论是褒是贬,人们一直将这部小说称作为/牧歌0。

例如刘西渭就在53边城4与3八骏图46一文中认为/5边城6便是这样一部idyllic 杰作。

,,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服可口的良药。

0¹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是根据5边城6结构巧妙、文字精致以及表现与都市生活迥异的宁静平和的氛围等特点,把5边城6比作/牧歌0的;夏志清在5中国现代小说史6中同样把5边城6看作/牧歌0,他认为/玲珑剔透牧歌式的文体,,,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5边城6是最完善的代表作。

0º但与刘西渭不同的是,夏志清并不欣赏沈从文的这类作品,反而对沈从文的某些非/牧歌0作品大加赞赏,认为它们/不但写到社会各方面,而且对当时形势的认识,也非常深入透彻0。

»也就是说,夏志清是从牧歌式的作品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角度,对5边城6这类牧歌式作品提出批评的。

99而刘洪涛的53边城4:牧歌与中国形象6一书在首先探讨/牧歌0西方语源后,更是从乐园图式、挽歌情调、物景化以及古典化等多个角度全方位论述了5边城6的牧歌情调。

刘洪涛在书中甚至还把5边城6的牧歌情调放置在/中国被动现代化,以及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生成的背景中0,认为5边城6的牧歌情调显示出一种整合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生成。

¼从以上可以看出,人们把5边城6看作是精致优美/平和冲淡、脱离现实的矛盾斗争以及散发浓郁抒情气息的作品,于是5边城6就被打上/牧歌0的标签,甚至沈从文本人也往往被看成是脱离现实的牧歌歌者。

尽管一些研究者已经指出5边城6的所谓/牧歌形象0存在裂隙,用/牧歌0概念并不能完满的解释5边城6½,但从牧歌的角度来解读5边城6仍然是研究界的主流看法。

5边城6这部作品在刚刚面世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1934年4月,5边城6刚在5国闻周报6上连载完,汪伟就在这部小说的/牧歌形象0下看到了不同的东西。

他认为/边城里就也淡淡地用了几件商品,暗示着商业向农业的侵略。

0¾无独有偶,罗曼在这一年12月发表的5读过了3边城46一文中也认为,这篇小说/在文章的背面,却像是把城市和乡村经济矛盾的地方,暴露了许多。

0¿也就是说,汪伟和罗曼不约而同地在5边城6的牧歌图景中看到了商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冲突。

这类解读显然与时下人们对5边城6的理解大相径庭。

而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是否意味着5边城6本身的/牧歌形象0存在着某种裂隙?如果裂隙存在的话,这种裂隙又是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当众多研究者以/牧歌0二字来指称5边城6时,这部小说的内部是否存在一种遮蔽机制把自身的裂隙掩藏起来?这种遮蔽机又是如何参与到小说的叙事当中,并构成小说幻景中的一部分?二关于5边城6中/牧歌形象0的裂隙,汪伟在他的文章中有一段似是而非的论述:/5边城6整个的调子颇类牧歌,可以说是近于-风.的,然而又觉得章法尚严,针线尚密,换言之,犹嫌雅多于风。

其中尤以白鹅关的倒叙,虎耳草的映带,不愧精心撰结之文。

0À这里所说的/章法尚严,针线尚密0,既是指5边城6叙事结构的复杂精致,同时也指5边城6中充满了不断复沓出现的各种意象,构成小说内部的象征体系。

5边城6在叙述翠翠与二老傩送之间的交往时,不断插入/鱼0、/虎耳草0等意象,使/鱼0、/虎耳草0脱离其本义,成为翠翠、傩送之间爱情的隐喻或象征物。

但汪伟把小说中这些意象的作用仅仅局限在文章写作的意义上,从行文的自然天成(/风0)与人工造作(/雅0)之间对立的角度上,谈到5边城6与牧歌的不同以及其叙事中的裂隙,而没有回应他在文章前面所提到的/商业向农业的侵略0的问题,更没有真正的讨论5边城6牧歌图景的裂隙。

其实,某个意象在文本中不断重复是一个值得深入阐释的现象,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章写作的意义来加以理解。

在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中,一个意象在同一作品或同一作家的一系列作品中再三重复,就会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份量,最终使读者明白它必有所指。

这个再三重复的意象,就是新批评派所说的主题意象Á。

汪伟在5边城6中留意到/鱼0、/虎耳草0等意象显然属于主题意象的范畴。

与/鱼0、/虎耳草0等类似的主题意象在5边城6中还有很多,/渡船0与/商船0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从小说的第一节开始,/渡船0与/商船0就作为一对截然相反的意象不断在小说中成对出现。

据笔者统计,5边城6中/渡船0、/商船0成对出现的情况总共有十三处之多。

而这对意象在小说中的出场大又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渡船、商船作为相互对立的事物,在一句话中同时出现。

第二种情况则是一句话中虽然只出现渡船或商船,但这句话却隐含着没有在这句话中出现的渡船或商船的对比。

第一种情况在小说中较为普遍。

小说第一节最后一句话就是:/这种船只(指商船)比起渡船来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

0既写出渡船与商船样式的不同,也暗示了守着渡船的翠翠对商船的歆羡。

在第十二节中,小说写到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

但作家并没有把这对三角关系直截了当的表述出来,而是用了/有钱船总儿子,爱上一个弄渡船的穷人家女儿0这样的表述。

在这句话中,纠缠在恋爱中的三个人被强行拆分成两类)))/有钱船总儿子0和/穷人家女儿0。

显然,它所强调的并非天保、傩送与翠翠之间的爱情,而是/船总0和/弄渡船0这两种职业。

因此在这句话中, /渡船0和/商船0已经脱离其本义,成了/船总0和/弄渡船0这两种不同职业以及/有钱0和/穷人家0这两100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种不同经济地位的转喻,暗示着从事这两种不同职业的人经济地位、权力等级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婚姻前景的黯淡。

在同一节中,大老天保还信誓旦旦的说/我想告那老的,要他说句实在话。

只一句话。

不成,我跟船(指商船)下桃源去了;成呢,便是要我撑渡船,我也答应了他。

0显然,在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社会中,两人之间婚姻关系的成败往往代表着二人关系发展到极端亲近或彻底决绝这两极。

而5边城6以/跟船下桃源0和/撑渡船0来转喻婚姻的成败,也正是说明在商船与渡船在湘西社会里地位的悬殊。

第二种情况在5边城6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虽然它没有让/渡船0和/商船0在句子中直接对立,但却更为深刻的暗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

例如小说在第十五节中这样描述祖父和翠翠之间的对话:/爷爷,你不快乐了吗?生我的气了吗?0/我不生你的气。

你在我身边,我很快乐。

0/我万一跑了呢?0/你不会离开爷爷的。

0/万一有这种事,爷爷你怎么样?0/万一有这种事,我就驾了这只渡船去找你。

0翠翠嗤的笑了。

/凤滩、茨滩不为凶,下面还有绕鸡笼;绕鸡笼也容易下,青浪滩浪如屋大。

爷爷,你渡船也能下凤滩、茨滩、青浪滩吗?那些地方的水,你不说过象疯子吗?0在这段对话中,商船并没有在文本中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