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歌《边城》

合集下载

《边城》ppt课件

《边城》ppt课件
潜台词就是要爷爷陪着一起去,但同时表明要 爷爷去不是因为自己胆小,聪明可爱,同时也隐 隐道出了翠翠内心深处的孤寂和对爷爷的依恋。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 把河面装饰了一层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 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 “假若爷爷死了?”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善良淳朴工作尽职慈善仁厚重义轻利慈善仁厚重义轻利淳朴善良健壮俊美淳朴善良健壮俊美幽默风趣重义多情幽默风趣重义多情课文是给?爱?作说明的这种?爱?包含了翠翠与二老的爱情也渗透了祖父与孙女的亲情和大老与二老之间的手足情这样的?爱?不仅仅是单方的输出和容纳更是彼此的一种圆融
沈 从 文
边 城
• 三、胡适与沈从文 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胡适任上海公学校长时,对 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聘请大批著名学者来校授课。 年仅26岁的沈从文向胡适求职,也被胡适算在受聘者之 列。当时校方争议颇多,有人认为沈从文学历太低,只 读过高小,虽然发表了一些灵气飘逸的散文,但要登上 高等学府的讲台,差距还是太远了,况且此人又不擅言 辞。就连沈从文自己听到被聘的消息,也大为吃惊,马 上给胡适写信说:“先生作为从文谋教书事,思之数日, 果于学校方面不至于弄笑话,从文可试一学期。从文其 所以不敢作此事,亦只为空虚无物,恐学生失望,先生 亦难为情耳。”但胡适却慧眼独具,力排众议,不拘学 历,坚持延聘。结果沈从文一上讲台,就闹了一个笑话。 他在台上整整呆了10多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后来 开始讲课,原先准备好讲授一个课时的内容,被他10分 钟就讲完了,往下无话可说,而离下课尚早,显得十分 尴尬。
沈从文趣事
• 一、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是最被人看不起的。 • 由于他是自学成材,所以很多教授都有点鄙视他, 最厉害是庄子专家刘文典教授,他称陈寅恪是值 400元月薪的教授,他自己值40块,朱自清值4块, 而沈从文只值4毛! • 二、墓志铭 • 先生碑,采天然五彩石,状如云茹。碑石正面, 集先生手迹,其文曰:“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为先生姨妹张充 和撰联并书,联曰:“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 亦让,赤子其人。”由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 刘焕章教授镌。

《边城》课件 (共73张PPT)

《边城》课件 (共73张PPT)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 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 老的神话……
凤凰人对爱的坚守和渴望,充满 神性,它已留在了沈从文为我们叙述 的故事里……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 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 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 哪儿也不想去了……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 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天保:
• 痴情、豪爽、慷慨。 • 既大胆表露爱情,
又爱惜手足之情, • 在不知情中陷入爱情的
矛盾中, 最后孤独地离开并死于 意外。
傩送:
• 多才多艺, • 性格与天保很相似, • 孤独地追求爱情,
最后为亲情放弃爱情。
外公: 善良淳朴、工作尽职 慈善仁厚、重义轻利
傩送: 淳朴善良、健壮俊美、 幽默风趣、重义多情
不仅保持着古老淳朴的民风, 也相应地保留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这样的风俗,带 有与民同乐的意 味,更衬托出边 城人和睦安乐的 风貌。
• 《边城》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是 一幅没有任何阶级纷争与伦理规范的静 穆和谐的人生图画。
• 《边城》不是以塑造人物和设计惊 险情节来取胜的,而是以描摹和谐的人 际关性系与淳朴的风俗民情见长。
【人物分析】
那些青山绿水中的……
天真纯洁的少女 饱经沧桑的老人 真挚善良的少年
……
仔细阅读第四部分,说说翠翠是个怎样的女孩?
翠翠一面注意划船,一面心想“过不 久祖父总会找来的”。但过了许久,祖父 还不来,翠翠便稍稍有点儿着慌了。
表明翠翠对爷爷的信任和依恋,仿佛一离 开了爷爷便不知何去何从,写出了一个娇羞可爱 的小女孩形象。
翠翠和以上两位女子相比,显得含 蓄、羞涩,翠翠内心萌动的感情始终 没有直接外露,连她最深爱、最依恋 的爷爷也没有启齿。作者通过人物的 对话和感情变化展示了翠翠微妙而复 杂的内心世界。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边城》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论文提纲】: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这部小说通过对湘西儿女翠翠和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亲也是如此,她们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痛而惨淡的人生,却找不到摆脱这种命运的途径。

一、沈从文的传奇人生二、《边城》的人物形象三、《边城》的艺术特色四、《边城》的写作风格【论文摘要】:《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

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边城》又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

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

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

小说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

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

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

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

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

【关键词】:湘西、边城、悲剧、艺术、风格、世外桃源。

【论文正文】: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边城(节选)》ppt课件

《边城(节选)》ppt课件

生活环境太平
①两地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
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
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环境僻远使得边城 人民不关心或者说 不用关心他们生活 以外的事情,体现 边城之“边”。
②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 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 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 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 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边城之美
•人性美 •风景美 •风俗美
主旨
《边城》是一部充满爱与温暖的作品,有着桃花源般幻想的 色彩和田园牧歌式的理想图景,反映了作者对人性与人生的理想。
请思考沈从文想通过《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结合课文, 深入探究小说主题。
翠翠说:“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
①翠翠毫无隐瞒地回答傩送的问题,直接告诉对方家庭情况,见出她的 天真纯朴,毫无心机; ②翠翠不肯跟傩送上屋里去体现了翠翠对自尊的维护和对自我人格的坚 守;
③翠翠轻声骂人也表现出她的直率和真性情。 纯真的少女之美
而傩送,即使翠翠误解了他, 也只是一笑了之,有着宽厚的 心胸,安排家人护送翠翠回家, 傩送是古道热肠的人。
插叙
3.本文的情节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特点: •本文的情节结构的营构特点是采用顺序和插叙,主体部分 (四)、(五)是作为插叙的内容增添进去的。 •作用: •①在结构上, •避免了平铺直叙,形成文章整体布局上的跌宕美。 •②在内容上, •使“翠翠的心事”有了依托,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交代 了翠翠爱情的产生、发展过程,也充实了人性美善的内容。
(一)自然环境:

《边城》: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边城》: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

《边城》:一曲美丽而哀愁的牧歌摘要:沈从文的《边城》仿佛一曲田园牧歌一般,蕴含着一种哀伤而隽永的美,《边城》中所建构的“湘西世界”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文学净土,为世人所向往。

然而,小说文本中这种独特的美究竟来自何处?本文试通过小说文本分析,并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来对《边城》“牧歌式”悲剧性的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边城》沈从文爱情悲剧乡土情结现实意义中国现代小说自鲁迅的《故乡》起,中国现代文坛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乡土文学”——作家怀着对童年和故乡的回忆,以一种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结。

而自命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在《边城》中所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则是“乡土文学”中永不褪色的一笔。

有人说,《边城》“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①美丽中流露着一种淡淡的哀伤,哀伤里又蕴含着一种纯洁质朴的美。

《边城》中体现出了一种对“美”的追求,沈从文也在《云水》里明确地表示过:“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一切都应当美一些!丑的东西虽不是罪恶,可是总不能令人愉快。

”②然而也正如沈从文自己所说,美丽的东西却总是令人哀愁。

笔者试从《边城》中的爱情悲剧、乡土情结和现实意义三方面来探讨其审美性和悲剧性的和谐统一。

一、“美丽的错误”——美与善的悲剧《边城》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它体现了沈从文小说的一贯风格,即“小说的美感,不是来自离奇的故事和紧张的情节,而是来自一种流动的旋律、优美的意境和弥漫的情愫”。

③在《边城》松散而平淡的情节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翠翠与傩送(二老)的爱情故事,这又联系着其他一些人物的命运发展,如天保(大老)、爷爷和顺顺等。

虽然小说自始至终都未体现出一种人物命运的激烈冲突,而这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交织最终却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边城》的悲剧似乎不应是一个必然结果,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悲剧呢?其实,在小说开头翠翠父母当年的爱情悲剧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他们因唱歌而相爱,然而却“结婚不成”,之后双双殉情。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

沈从文《边城》赏析《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正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而边城的青山绿水是美的,边城的故事是美的,边城人那种沉浸于生活、融会于自然的心态也是美的。

标签:沈从文;边城;爱;凄美一、创作背景《边城》这部小说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在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中排名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年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六岁进入私塾,十四岁之后便无心上学,于1917年8月进入地方土著部队。

1922年夏天,五四运动波及湘西,受其影响,沈从文只身来到北平,寻求新的文化。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到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一生经历坎坷,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时代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沈从文的代表作。

1931年的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

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1933年冬天,沈从文的母亲病重,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但他发现家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了,”现代”二字到达,充斥着唯实唯利庸俗的人生观,正直朴素的人情美快要消失了,使沈从文生出了很多人生感慨。

1934年回湖西,沈从文希望通过自己对相西的印象,描写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沈从文在谈及《边城》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

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沈从文《边城》原文内容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

小说以牧歌式的情调描绘出田园诗般的边城世界。

这里的人民保持着淳朴自然、真挚善良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他们诚实勇敢、乐善好施、热情豪爽、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凡事只求个心安理得”,俨然是一个安静的平和的桃源仙境。

这里的人民,诗意地生活,诗意地栖居。

这是抒情诗,也是风俗画。

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他的散文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文增添了艺术光彩。

一些后来的作家曾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二、内容辑要:川湘交界的茶峒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

城边“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

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

从《边城》到《长河》比较阅读中简析沈从文思想的变化论文导读::边城》---牧歌情调。

长河》――现实关照。

使得这座小小的边城到处充满了牧歌的气息。

论文关键词:《边城》,《长河》,牧歌,现实冲击,文化理想沈从文一九二四年开始文学创作,终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结集约八十多部,在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沈从文创作风格和文化理想的当属《边城》、《长河》两篇。

两部作品既有内在关联,又同中有异。

《边城》孕育了《长河》,《长河》又冲出了《边城》,由封闭到开放,由牧歌情调转向现实描绘,作品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和发展。

《边城》---牧歌情调《边城》创作于一九三四年,分析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品的创作背景,也就是作者在创作时的特定心态。

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其实有很多的因素。

在《湘行散记。

老伴》中,作者回忆到,在刚开始当兵时在泸溪有一位叫“傩佑”的伙伴,看中了城街上绒线铺的女孩“那女孩子名叫“翠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本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脱胎而来”1】,这当为翠翠的原型。

另外在《水云》中,作者亦说过“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边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

”2】另外还有最值得我们重视的一点,那就是在《沈从文全集》中首次发表的《〈边城〉新题记》,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重要因素。

现将新题记摘录如下: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

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

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

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

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

因与兆和曰,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

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

在《国闻周报》发表。

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