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_吕作奎
城市地理学 第3章 城市规模分布

PiRi =K=P1 a K-a㏒Ri ㏒Pi=㏒ P1是首位城市的规模,a是位序变量 的指数
450 400
规 模 乘 以 等 级 指 数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31
等级
辽宁省城市的等级—规模关系图
第二节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第3章 城市规模分布
L/O/G/O
1 城市规模分布理论及其解释 2 3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城市密度与城市规模
第一级:区域中心城市
第二级:大型城市 第三级:中型城市 第四级:小型城市
图4-4:一定区域中的城市规模分布
城市规模是与城市密度密切联系的,在一定的区域内,城市密度高 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小些,城市密度低的地区城市规模会大些。不同的 分布状况会影响区域的经济效率。
19 2.87
6 0.91
2 0.3
663 100
频 率 ( 30 ) 25 20
图4-7:中国2000年城市规模等级的对数正态分布
%
15 10
5
0
1 2 4 8 16 32 64 128 256 512 1024
规模等级(万人)
第三节 城市规模发展政策的讨论
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放在什么规模的 城市?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 城市有没有最佳规模或合理规模? 人口迁入对城市有益还是对城市有害?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
年度 城市规模分布模型
Pi 781.80Ri Pi 910.87Ri Pi 544.84Ri Pi 713.56Ri
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二)城市金字塔的K值
K=下一规模等级的城市数/上一等级规模的城市数 对K值的认识:
①中心地学说认为,K值是常数 ②也有人认为,K值是变化的,规模级越高,K值越 大;规模级越低,K值越小。 〖城市规模等级划分的间距不同,K值也不同。〗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同一城市体系不同等级划分的规模分布举例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2. 四城市指数
S4=P1/(P2+P3+P4)
3.十一城市指数
S11=2P1/(P2+P3+…+P11) 按照位序—规模的原理,正常的四城市指数和十 一城市指数都应该是1,而两城市指数应该是2。 【显然,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比二城市指数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

所有城市具有相 同的人 口规模 。但 是如果 0 比较大 ,城市体系中的 【 值 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 比较小 会造 成城市体 系部分功能的缺失。若 0 【 值小于 1 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分散
际 贸 易在 经 济 中的 比重 越 小 ,经 济
数量 , A和 0都是大于0的常数。其 【
中,0就是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 【
指数 。 0表示该城市体系中城市规 【
模 分 布的 均衡 程 度 。若 c值接 近 1 【 ,
度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
代合治 ( 0 ) 2 1 分析 了中国城市规模 0 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_ 。 5 ]
成 著 名 的城 市 Zp规 则 。 i 14 ) i f Zp 9 f(9
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 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 1 ,相应的 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
l Ei
。
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 2 】 。不同规模 的
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 位序 一规模 法是在城市规模 分 布研 究中应 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 法 ,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 市规模位 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 系内的
资料 ,对 中国的城 市规模分布进行 里
究
81
维普资讯
(9 9 18 )用位序 一规模分布和帕累托 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
布状况 。 勇等 (9 3 从 分形 的 角 陈 19 )
得 到的帕累托指数进行 研究发现 它 与人均 GN 、人 口密度和面积正相 P 关, 与政府在G P D 中的份额 以及制造 业在G P D 中的增加负相关。 由于城市 规模分布是一种地理特征 ,政 治经 济 因素 的影响反映 了人地关系的一 个侧面。[jae a.(9 9 ui t 1 19 )认为 , t 规模经济 比重越大 ,交通费用越低 , 制造 业在经济 中占的比重越 小 ,国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

〔文章编号〕 1002-2031(2009)05-0014-05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实证研究闫永涛 冯长春 〔摘 要〕 选择1994-2004年中国城市规模位于前200位的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分别采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借助于分形理论进行研究发现,无论是从人口规模还是从用地规模来看,中国城市规模的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外来人口的增加和2000年之后城市规模的加速增长使城市发展表现出向高位次城市集聚的倾向;但由于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比较成熟,其基本特征并没有因时间、外来人口和城市规模的变化而改变;高位次城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认为如何更好地识别城市的实际规模,促进城市的理性增长和城市规模结构的健康优化,是中国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城市;规模分布;“位序—规模”法则;分形;城市体系〔中图分类号〕 F29912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闫永涛(1981—),男,汉族,河南漯河人,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中心规划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冯长春(1957—),男,汉族,山西安泽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土地利用。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535026)———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
〔收稿日期〕 2008-06-25〔修回日期〕 2008-09-29 一 引言 自1913年奥尔巴赫提出“位序—规模”法则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城市规模分布规律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许多经验性研究表明,“位序—规模”法则可以较好地刻画国家和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规律,这一法则对于判断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对于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位序—规模”法则已成为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重要理论模式之一。
在“位序—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有创造性的观点。
第六章城市规模分布ppt课件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贝里(B。J.L。Berry)1960年曾经选择38个国家的城市资料作过分析: 13个国家属于对数正态(位序-规模)分布; 有15个国家属于首位分布; 其余10个国家属于过渡类型,其中有的偏于接近对数正态分布,如澳大利亚、加拿大,有的偏于接近首位分布,如马来西亚、巴基斯坦
中国1980和1990年的城市金字塔
规模(万人)
城市数量(个)
人口所占比重(%)
>100
31
41.7
50~100
28
12.6
20~50
119
24.6
<20
289
21.1
1990年
三、位序-规模律
1. 含义 反映一个城市的规模和该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之规律。 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2. 模式:RiPi= K Pi – 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 位城市的人口 Ri – 第i位城市的位序 K – 常数 50*1=50,25*2=5,……10*5=50
0.990
-.188
广东
17
145.11
0.954
0.947
50
150.29
0.627
0.961
-.327
省区
1985
1994
q变化值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城市数
K值
q值
负相关系数
广西
11
103.86
1.356
0.925
12
101.45
0.929
0.985
-.427
7.城市规模分布

式中: fi——i极的城市数; fi+n——比i级低n级的那一规模级的城市数。
五、位序-规模法则(Rank-Size Rule)
奥尔巴赫(F. Auerbach)在1913年提出位序-规模法则,即一个城市的 规模和该城市在全国所有城市按人口规模排序中的位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 规律关系。他在研究中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关系式:
城市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重来衡
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的简单指标就是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大的城市规模
分布,称为首位分布。
S = P1/ P2
二、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
四城市指数:
S=P1/(P2+P3+P4)
十一城市指数:
S = 2P1 / (P2+P3+P4……+P11)
近期--到了80年代,小城市数量大量增加的同时,尤其是特
大城市有开始迅速增长。
作业 :
谢 谢!
二、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特点
位序-规模分布--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属于相对均衡的位序- 变化明显--建国后由于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中国城市位序-规模 高位次城市发展--待加快高位次城市的实际规模要比理论规 预测难--城市规模分布的未来预测难于现状分析。
规模分布类型,这与中国大区级-省区级-地方级的城市体系密不可分;
第三节
第四节
城市规模分布类型
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
一、城市规模分布的类型
位序-规模分布
首位分布
过渡型
二、对城市规模分布的理论解释
随机模式
城市增长模式
迁移模式
城市等级体系模式
机制分析模式--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因素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

上海高中地理等级考人文地理复习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第14讲 区域发展差异一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2014年中国城市人均GDP排行榜
城市
人均GDP(元) 城市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下表为我国四大地区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土地面积/万㎞²
9.5
10.7
71.6
8.2
人口/万人
38.2
26.7
27.0
8.1
从数据可以看 出东、西部地 区各自的优势 是什么?
土地 资源
人力 资源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地理小号 吕老师工作室 专业专注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差异:
微信公众号:地理小号
项目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范围
主要地 形区
地势 特征
大兴安岭以东,内 蒙古高原以南,青 藏高原东部边缘以 东的地区
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云贵高原、横 断山区、沿海三大 平原和丘陵地区 海拔较低,属地 势第二、三阶梯, 平原广阔
黑土、黄土、红 为主,有机质较少,肥
壤、水稻土、紫 力低,盐分多,生物种
色土。
类较少。
青藏高寒区
多为荒漠、草原与高 山草甸灌丛,森林很 少;动物稀少;土壤 发育差,土层浅薄, 冻土广布。
水文 特征
人类 活动
多为外流河 (湖),降水补 给为主, 向东向 南流入太平洋和 印度洋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

我国城市规模结构统计分析城市规模,可以用城区户籍人口(或常住人口)的数量,或城市建成区的面积来衡量。
城市规模结构,通常是指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及相互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特征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全面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特征,本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55个城市的城市规模数据,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一、我国及其四大经济区域不同规模城市数量统计分析1.全国不同规模的城市数量总体统计按照2014年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
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据此,对全国2003-2012年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为更直观地展示2003-2012年全国不同规模城市的数量变化情况,将表1的数据反映在图1中。
结合表1和图1可知:2003-2012年,(1)我国城市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城市总数处于653-657个的区间范围;(2)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I的数量也基本保持稳定、波动较小,区间范围分别是1-3个、4-5个和5-9个;(3)大城市II和中等城市的数量分别以2008年和2007年为界,呈现出先逐年减少再逐年增加的态势,其中大城市II 数量先从55个(2003年)减少到44个(2008年)后又增加到50个(2012年),中等城市数量先从95个(2003年)减少到84个(2007年)后又增加到91个(2012年);(4)只有小城市I的数量保持逐年增加,从196个(2003年)增加到251个(2012年);(5)小城市II的数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从292个(2003年)减少到247个(201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2008(6)现代城市研究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原因分析A Revisit of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Cities: The Case of China吕作奎 王铮LV Zuo-kui WANG Zheng文章编号:1009-6000(2008)06-0081-07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吕作奎(1983-),男,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模拟与DSS;王铮(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中国科学院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计算、地理计算、区域科学与管理。
引言城市体系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相互关联的、起不同职能作用的、不同等级的城市所组成,因而具有一定的规模结构[1]。
在一个区域或国家,由于各城市的条件各不相同,城市之间会形成不同的职能分工,同时也形成不同大小的城市规模。
城市规模分布是指某区域(国家、地区等) 内城市人口规模的层次分布。
研究城市规模分布的目的是探讨区域内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其人口规模的关系,揭示区域人口在城市中的分布特征[2]。
不同规模的城市在区域上的分布存在一定规律。
位序-规模法是在城市规模分布研究中应用比较多的一种理论方法,它是从城市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一个城市体系内的城市规模分布。
最早是1913 年奥尔巴克(F.Auerbach)发现五个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城市人口资料符合下面公式所示的关系: (1)式中:是一个国家的城市按人口规模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城市的人口数;是第i位的城市的位序;K是常数[3]。
随后许多学者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订和发展。
Zipf(1949)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研究,他认为城市的位序和规模之间呈现出理想的直角双曲线关系,后来发展成著名的城市Zipf规则。
Zipf (1949)认为城市的大小不仅符合帕累托分布,而且帕累托指数等于1,相应的A是城市体系中规模最大城市的人口[4]。
Zipf认为的这种城市规模分布是位序-规模规则中的一个特例。
中国也有很多学者对位序-规模规则进行运用和完善。
严重敏、宁越敏(1980)用全国城市的详细人口资料,对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位序-规模规则的检验。
王法辉2008(6)现代城市研究(1989)用位序-规模分布和帕累托分布检验过我国历年的城市规模分布状况。
陈勇等(1993)从分形的角度对中国城市规模分布进行了研究。
代合治(2001)分析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类型及其形成机制研究[5~8]。
21世纪以来,人们对帕累托指数的研究已经转向“什么因素影响了帕累托指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当认识到帕累托指数与城市经济水平的关系后,这种对帕累托指数影响因子的分析就成为了一种寻找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方法。
Soo(2004)使用73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数据,分别运用OLS估计和HILL估计两种方法验证了城市Zipf规则是否正确,他发现在多数的情况下,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并不等于1,也就是多数情况下城市Zipf规则并不成立。
他还使用计算得出的帕累托指数与可能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政治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因素[9]。
实际上,帕累托指数是城市规模分布的一种表示,对于其变化已经有多种解释。
Rosen和Resnick (1980)研究发现帕累托指数与人均GDP、总人口、铁路密度正相关,与国土面积负相关。
Mills和Becker (1986)在他们对印度城市体系的研究中发现帕累托指数与总人口和制造业工人的百分比正相关。
Alperovich (1993)使用Rosen 和 Resnick (1980)计算得到的帕累托指数进行研究发现它与人均GNP、人口密度和面积正相关,与政府在GDP中的份额以及制造业在GDP中的增加负相关。
由于城市规模分布是一种地理特征,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反映了人地关系的一个侧面。
Fujita et al. (1999) 认为,规模经济比重越大,交通费用越低,制造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越小,国际贸易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小,经济活动分布越不平衡,相应的帕累托指数也越小[10~13]。
但Fujita et al.仅仅从经济方面进行了解释,并没有考虑自然因素。
我们产生的问题是,Soo(2004)发现的现象在中国是否成立?特别是我国各个地区目前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是什么?本文将中国的各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计算中国的各省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并对我国可能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1 模型与计算1.1 模型如果我们将区域内城市大小按人口进行排序,城市规模分布的Zipf规则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2)其对数形式为: (3)其中,X表示城市体系中某一个城市的以人口来衡量的城市规模,Y表示城市人口规模比X大的城市的数量,A和α都是大于0的常数。
其中,α就是城市规模分布的帕累托指数。
α表示该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分布的均衡程度。
若α值接近1,说明城市规模分布接近Zipf规则所认为的城市规模分布。
各个规模等级城市数量比例合理,不同等级城市发挥各自的职能,所有城市共同发展。
若α值大于1,说明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分布比较平均,该城市体系中的城市之间差距较小。
α值越大,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规模分布越平均。
当α无穷大时,城市体系中所有城市具有相同的人口规模。
但是如果α值比较大,城市体系中的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比较小,会造成城市体系部分功能的缺失。
若α值小于1,城市规模分布较为分散,α值越小,城市体系中人口分布越不均衡,人口分布集中于部分城市中。
当α=0时,城市体系中只有一个城市。
同样的,如果α值过小,城市体系中的所有城市的差距就会比较大,也会造成城市体系部分功能的缺失。
在世界范围内观察(Ettlinger,Archer,1987), 值在逐步降低。
20世纪经济增长较快的1900年代和1980年代值分别为0.683、0.634,二战时期为0.715[14]。
因此我们以0.60~0.7为理想值来认识问题。
1.2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中国县(市)社832008(6)现代城市研究会经济统计年鉴(2004)及中国统计年鉴(2005)。
将全国分为27个省区(将天津市并入河北省,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将上海市并入江苏省,不包括作为首都的北京市,以及存在人口流动障碍的台湾、香港和澳门)。
对于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城市选取市辖区人口表示其城市规模,县则选取城镇人口来表示其规模。
1.3 帕累托指数的空间分布对各省区的县市按城市人口规模进行排序,然后根据(3)式进行回归计算,得到各省级行政区的帕累托指数。
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全国的平均值为0.9337,中位数为0.8687论,若以0.6~0.7为理想值,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分布尚比较分散,我国还有进一步城市化的必要①。
目前,帕累托指数显著大于1的省区有6个,约占样本总数的22.4%;帕累托指数在0.8到1之间的共有14个省区,约占样本数的51.8%;帕累托指数小于0.8大于0.71的省区共有5个,约占样本总数的17.6%。
帕累托指数小于0.7大于0.61的城市化合适地区仅有广东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2 分布特征分析帕累托指数大于1.050的省市自治区共5个,其中帕累托指数最大的是西藏自治区(1.4569),其后依次是海南省、吉林省、青海省和河南省。
这五个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自然条件最差的地区,城市规模最大的市是拉萨,也仅有14万城市人口,其他县市的城市人口均少于5万人,所以相互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小,帕累托指数较大。
在海南省,人口规模在1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县市约占其县市总数的47.3%。
而在青海省的城市体系中,除了西宁市和格尔木市的城市规模在10万人以上,其他县市的规模均少于10万人。
在这一类省区中,其省内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小,所以具有较大的帕累托指数。
帕累托指数在0.960到1.050之间的省区是我国城市化明显不足地区。
这类省区的城市规模分布基本符合Zipf法则。
在这些省区中,各个规模等级城市发育完善,各个不同等级城市发挥各自的职能,有多个都未计入。
2008(6)现代城市研究大中型规模的中心城市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小城镇也很发达。
这种被认为符合传统产业的结构省市自治区为:江西省、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
从现代经济看,他们的城市规模结构是保守的。
帕累托指数在0.860到0.960之间的省区有8个,是我国城市化不足地区。
它们分别是江苏、河北、新疆、黑龙江、山西、湖北、山东和贵州。
在这些省区中,部分等级城市发育良好,但是某些等级的城市发育异常,使得城市规模分布偏离了Zipf规则所认为的城市规模分布。
例如,黑龙江省的中小城市数量较少(人口在20万人到50万人之间的县市只有3个),其他等级的城市发育比较完善。
再例如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人口规模远大于其他城市。
帕累托指数在0.760到0.860之间的有8个省区,是我国稍欠城市化地区。
它们包括福建、陕西、浙江、四川、湖南、安徽和甘肃。
这些省区的城市一般有长期的发展史,因此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
帕累托指数最接近理想状态的省市自治区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广东和宁夏回族自治区。
帕累托指数最小的是宁夏(0.6327),紧接着是广东省、辽宁省和广西。
宁夏的城市体系中城市规模在10万人到30万人的县市数为0,城市规模在30万人以上的县市占县市总数的20%,城市之间的规模差距较大。
2005年底银川市人口为140.6万人,在区域内部特别突出;广东省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0个,约占其总县市数的10%。
但是,其城市规模在50万人到100万人的城市占其总县市数的5%,明显偏小;辽宁省城市规模在20万人到50万人的城市大约只占其县市总数的10%。
广西、辽宁、广东和宁夏这四个省区大城市较为突出,缺乏中等或小城市,其城市体系中的城市规模差距较大。
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宁夏的城市结构水平实际上是种假象。
内蒙古西部更多地与银川发生经济联系。
这种情况还发生在东北地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与黑龙江发生的经济联系,赤峰市与吉林的经济联系,通辽市与辽宁的经济联系都往往表现得强烈。
图1揭示了这种联系。
当然,由于祁连山的阻隔和河西走廊的便利性,甘肃、青海明显偏离均质平原,所以西宁与兰州的腹地划分不是这样简单的。
河北省由于北京、天津的独立存在使得其城市结构复杂化。
3 影响帕累托指数分布的变量分析进一步地我们来分析帕累托指数与区域地理条件的关系。
为此本文选取了可能与城市规模分布相关的8个地理学因素,它们分别是各省区的面积、人口、人均GDP、非农经济比重、农业潜力、水资源适宜度、图1 以省会为中心的克里斯泰勒结构852008(6)现代城市研究表2 全国逐步回归结果影响因素人口对数非农经济比重人均GDP对数系数-0.111-1.6750.181城镇人口比重和人均道路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