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重力

合集下载

重力势能(初中 物理课件)

重力势能(初中 物理课件)
第五节 重力势能
一、重力势能的大小相关因素
• 物体自身质量 • 物体所处的高度
二、重力势能的定义
• 定义: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重量和 他的高度的乘积. • 表达式:
E p mgh
三、重力势能的理解
• 重力做正功时,重力势能减少,减少的 重力势能等于重力所做的功. • 克服重力做功时,重力势能增加,增加 的重力势能等于克服重力所做得功. • 重力所做的功只跟初始位置的高度和末 位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 关.
四、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 把所选高度的起点处的 平面叫参考平面. •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 的. • 选取不同的参考平面, 物体的重力势能的数值 是不同的 . • 通常选择地面作为参考 平状时能够 对外界做功,因而 具有能量,这种能 量叫做弹性势能.
2、形变程度越大, 弹性势能也越 大.
六、总结
• 对于重力势能,其大小由地球和地面上 物体的相对位置决定,对于弹性势能, 其大小由形变程度决定,而形变程度不 同,发生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相对位置 也会发生变化 . • 因此势能也叫位能. • 势能具有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 球组成的系统共有的,弹性势能是物体 的各部分所共有的.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

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重力

第七章 力第三节 重力学习目标:1、 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 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会根据G-m 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

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 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能找到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 了解重力的由来。

学习重点、难点: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知识点一、重力的大小1.重量:通常把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用符号“G ”表示,单位是“N ”。

2. (1)重力大小的探究:①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把物体挂在测力计下面,测力计和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

②用实验法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过程:测量不同个数的钩码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所受拉力与钩码的质量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根据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

③用图像法分析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的关系。

将上表绘制成G-m 图像,这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即正比例函数图像,由此可以得出物体所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①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写成关系式为:G =mg 。

符号的意义和单位G → 重力→N m → 质量→kgg =9.8N/kg,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

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与位置有关;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位置无关。

③g 值的大小跟地理的纬度有关,实验表明,纬度越低,g 值越小;纬度越高,g 值越大。

一般情况下g =9.8N/kg,,在要求不是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10N/kg 。

不同星体g 值不同,月球上g 值越为地球的1/6。

初中物理重力

初中物理重力

重垂线 常在一根细绳下面系一重锤组成重锤线
水平仪
四 重力的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 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注意:重心不是物体上最重的地方,也不是只有重心处才受重力作用.
物体的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
D
A.静止的物体不受重力的作用
B.饶地球飞行的空间站不受重力的作用
C.只有下落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
D.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4、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运动时,若不计空气
的阻力,则足球的受力情况是( ) A.只受踢力的作用
B
B.只受重力的作用
C.既受踢力的作用,又受重力的作用
D.既不受踢力的作用,也不受重力的作用
D.人在跑步的时候重心位置在不断变化
4、玩具“不倒翁”被扳倒后会自动立起来的奥妙是( )
A、重力太小,可以忽略 B、重心较低,不易倾倒 C、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D、里面有自动升降的装置
设计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不 同钩码的重力,如右 图所示。
◆实验记录表格
猜想
设计实验
分析与论证
评估与交流
解: G地=mg=90kgx10N/kg=900N
G月
=
1 G地
= 900Nx
6
答:宇航员在月球上重约150N
1 = 150N
6
1.万有引力:
课堂小结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
2.重力: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
3.重力的大小: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3《重力》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7.3《重力》教学课件

2.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 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重力 G/N
进行实验„„
3.画出重力跟质量关系的图象 (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G /N
实验结论:
(1)物体受到的重 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正比 关系 (2)物重跟质量的 10 N/kg 比约等于_______。
m/kg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
下册
第七章 第3节 重力
想想议议 你知道以下这些现象吗?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什么呢?
抛出去的物体往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 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 到重力的作用。
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 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 会是什么样子?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 的重力不同。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 我们如何找出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 质量之间的关系呢?
实验
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1.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 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 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铅垂线
铅垂线
水平仪
想想议议
我们平时说的 “下”,到底指 的是什么方向?
F
F
G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 一个部分。 作用效果上就好像作用 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四、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 它的几何中心上。
小实验
用一根细线栓一块橡皮, 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 圆周运动。这时,你会 觉得橡皮要用先拉住才 不会跑掉。
已知: m=3 t=3 000 kg g=10 N/kg 求: G 解: 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 = mg =3 000 kg×10 N/kg =30 000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0 000 N。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 力的公式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 力的公式
浮力F浮(N)F浮=G排=m排g=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
S=h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力的公式
重力G(N)G=mg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kg/m3)=m/v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F浮=G物-G视G视:物体在液体或悬浮
动滑轮F=(G物+G轮)/2
S=2h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G物+G轮)
S=nh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W有/W总100%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

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重力1. 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吸引物体的力。

物体在地球表面上坠落的原因是因为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即重力。

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于物体间的相互吸引而产生的。

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质量越大、距离越近的物体之间产生的重力越大。

2. 重力的特性重力具有以下特性:(1)方向: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即始终指向地心。

(2)大小: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3)质量不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它所受的重力也不会改变。

3. 重力的公式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计算:\[ F = G \cdot \frac{m_1 \cdot m_2}{r^2} \]其中,F为物体间的引力,G为万有引力常量(6.674 × 10^-11 N·m²/kg²),m1和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

4. 重力与物体的质量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相等,质量不同的物体在同一条件下受到的重力不相等。

例如,在地球表面上,1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顿,2千克的物体所受的重力则为19.6牛顿。

5. 重力与物体的重量物体的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是向下的,所以物体的重量也是向下的。

在物理学中,重量用W表示,重力用G表示,W = 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 m/s²。

所以,在地球表面上,物体的重量等于它的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6. 重力的作用重力对物体有两种作用:一是使物体具有重量,二是引起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重力的作用,比如物体从高处落下时会受到地面的吸引而落到地上。

7. 重力的测量重力的测量是指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测量方法有吊秤法、天平法和弹簧测力计法等。

其中,天平法是利用物体的重量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物体的质量,弹簧测力计法是利用弹簧的形变来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初中物理关于重力的应用题

初中物理关于重力的应用题

当涉及到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的应用题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题示例:
问题:一个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位于地球表面上。

求该物体所受的重力。

答案:该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通过重力公式计算:
F = m * g
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代入数值:
F = 20 kg * 9.8 m/s^2
F = 196 N
问题:一个人的质量为60千克,他站在一个楼层上方30米高的窗户边缘。

如果他失去平衡并从窗户跌落,求他到地面所需的时间。

答案: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使用自由落体公式计算:
h = (1/2) * g * t^2
其中,h为下落的高度,g为重力加速度,t为下落所需的时间。

代入数值:
30 m = (1/2) * 9.8 m/s^2 * t^2
t^2 = (2 * 30 m) / 9.8 m/s^2
t^2 ≈6.12 s^2
t ≈√6.12 s
t ≈2.47 s
问题:一个小车质量为500千克,施加在它上面的合力为300牛顿,求小车的加速度。

答案: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以计算加速度:
F = m * a
其中,F为合力,m为小车的质量,a为加速度。

代入数值:
300 N = 500 kg * a
a = 300 N / 500 kg
a = 0.6 m/s^2
这些是一些典型的初中物理中关于重力的应用题。

在解答这些问题时,请确保使用正确的公式,并注意单位的一致性。

此外,还应考虑空气阻力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估计和近似处理。

初中物理的八种力的作用方式

初中物理的八种力的作用方式

初中物理的八种力的作用方式在物理中,力(force)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矢量量,具有大小和方向。

初中生研究的力主要有八种,分别是重力、弹力、弹簧力、浮力、摩擦力、牛顿定律中的作用力、反作用力和离心力。

1. 重力:地球对任何物体都会产生吸引力,称为重力。

造成物体的质量对地球的吸引力,即物体的重量。

2. 弹力:当物体被拉伸或压缩时,会产生回复撤销拉或压力的力,称为弹力。

弹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变形程度有关。

3. 弹簧力:弹簧是一种特殊的器件,它具有拉伸或压缩时产生的回复力,称为弹簧力。

由于物体的弹性系数不同,弹簧力也不同。

4. 浮力:在液体或气体中,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作用,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不同而产生。

密度越大的物体浮力越小。

5. 摩擦力:物体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上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摩擦力有两种,一种是静摩擦力,一种是动摩擦力。

6. 牛顿定律中的作用力: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成正比。

即F=m*a,其中F为作用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7. 反作用力: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例如跳跃时的落地反弹。

8. 离心力:物体在转动时,由于离心作用力的效果,物体会向远离旋转中心的方向运动,这就是离心力。

例如过山车上的体验较明显。

以上就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到的八种力及其作用方式。

通过掌握物理学中的各种力,能更好地解释周围发生的各种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 重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了解重力的重要性。

2、知道重力的方向,会用重垂线法检查桌面是否水平、立面是否竖直。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理解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记住g=9.8N/Kg,并知道其含义。

4、能用公式G = mg计算有关的问题。

5、知道重心的概念,知道重心的位置会影响物体的稳定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并学会分析处理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重力现象,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领略自然现象中的道理和奥妙,体验物理的有趣和有用。

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G=mg)和方向
教学难点:重力方向和重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牛顿与苹果的故事或者课本图片+问题、或者演示几个现象引入本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重力的产生
教师:在讲新课前,我们来看几个录像。

在观看录像时,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特点?
播放录像:运动员高台跳水、踢飞的足球最后落到地面、飞流直下的瀑布、树上的苹果落向地面、发射出去的炮弹等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找到它们运动的共同点了吗?
[讲解]:不管这些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时间是长还是短,最后它们都回到了地面,因为它们都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重力就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产生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与重力有关的现象,你们能举出这些现象吗?大家先不要讨论,自己好好想一想,可以在纸上写出来
[讨论]:同学们都想出了许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有些同学还想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哪位同学愿意说说自己注意到了什么现象呢?
① 向上跳起会落回地面;② 教室里的桌子、椅子静止在地面;③ 篮球投进篮框后会落回地面;④ 跳伞运动员从高空跳下后,落到地面;⑤飞机降落;等等
[小结]:由此可见,重力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存在着。

地球周围的一切物体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二)重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的方向,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悬线的方向
[讲解]:重力的方向剖竖直向下的,即垂直于水平面,并指向地球的球心。

由于悬挂重物的线总是竖直向下垂的,我们把它称为重垂线。

[学生活动]:重垂线的应用
A.用重垂线检查桌腿是否竖直
B.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
[讨论]重垂线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三)重力的大小
[讲解]重力是一种力,所以重力也应该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提问]: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是有大有小的。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比较这两本书,哪本书的重力大呢?比较这两个钩码(或砝码),哪个更重呢?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
[提问]:大家可以用手掂掂各自测量的物体,想一想,物体受到的重力与质量的大小是不是有关系呢?如果有,那么它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实验来找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你们桌上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
① 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设计表格;
②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一个或多个钩码的重力;把数据填入表中;分析数据。

③ 分析数据,采用比值法处理数据:
m 1:m 2 = G 1:G 2
或 G:m = 常量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给出 g 的含义,写出物理公式:G = mg。

交流讨论:小组选出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和结论,提出各组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结论]:重力和质量成正比关系;或重力和质量的比值是常数。

[总结]:g表示重力跟质量的比值,地球表面实验测得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在地球上所受的重力大小为9.8N,或者说它重9.8N。

在粗略情况下,g可取10N/kg。

在不同纬度的地方测定的g略有差异。

[学生练习]:利用公式G = mg进行计算。

(四)物体的重心
[学生阅读]:阅读教材p16,明白重心的概念
[讲解]:重心的概念,告诉学生如果有其他物体支持着重心,物体就能保持平衡。

带领学生一起做个小实验:用手指支在直尺的中心,直尺能够保持平衡。

教师介绍重心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是否均匀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并且向学生介绍重心位置在工程中的作用。

三、课堂练习
四、教学小结
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 mg。

五、作业
板书设计:
1、重力(G):因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垂线
3、重力大小:
重力和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4、重心:重力作用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