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学演讲-费德勒权变理论
理解菲德勒权变理论

5.
热情的
6.
轻松的
7.
密切的
8.
温暖人心的
9.
易合作的
10. 支持的
11. 有趣的
12. 和谐的
13. 自信的
14. 效率高的
15. 兴高采烈的
16. 开诚布公的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87654321
员工特点
控制点 能力知觉
环境
任务结构 正式权力系统
工作群体
结果
满意度 角色清晰 目标清晰
绩效
工作情景与有效领导方式的选择
情景特点
工作: 结构明确 结构不明确 目标明确 模糊目标
下属: 良好技能 不具备技能 高成就需要 高社会需要
权力形式: 广泛的 限制的
工作群体: 高聚力的社会结构 有合作经验
组织文化: 支持参与的
12、你花了不少时间拟定了解决某个问题的方案,然 后交给一个下属,可是他一开始就找该方案的毛病, 你对此并不生气,但是对于问题依然没解决而觉得坐 立不安。
13、充分处罚犯规者是防止犯规的最佳方法,你赞成吗?
14、假定你对某一情况的处理方式受到批评,你认为与 其宣布自己的意见是决定性的,不如说服下属请他们相 信你。
回想最难共事者,评述他,如果用词积极则说明乐于 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关系取向型。如用词 消极,则任务取向型。
费德勒认为影响领导绩效的情境变数有三个:
1、管理者与下属的关系 2、工作任务的结构 3、管理者的职位权力
(完整版)简述费德勒权变理论与情境领导

简述费德勒权变理论与情境领导一,权变理论变项(一)领导型式1.高LPC-关系导向型2.低LPC-工作导向型3.中度LPC-社会独立型(二)情境因素1.领导者与部属之关系2.任务结构3.领导者的职位权力二,理论架构(一)在非常有利情境(高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的领导者即能兼顾与部属关系和工作的要求,而比关系导向的领导者更具效能. (二)在中度有利情境(中度控制情境)下强调增进彼此关系的关系导向领导,要比工作导向领导更占优势,而其领导效能也较高.(三)在非常不利的情境(低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者效能较佳.赫塞一布兰査德情境领导模型理论领导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早期的研究集中在领导特质上,热衷于探讨具备什么素质才可以当领导。
20世纪,随着治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开始了对领导行为的研究。
但是,对领导环境与对象的研究依然薄弱。
在这一方面,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模型做出了新的贡献。
保罗·赫塞(Paul Hersey)一生致力于领导力研究。
1969年,他同肯·布兰查德(Ken H. Blanchard,也译为布兰佳)合著《组织行为学》(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Utilizing Human Resources)一书,提出了情境领导模式。
这本书在工商界与学术界反响巨大,已被译成十几种语言在世界广为传播。
借助这一东风,1975年保罗·赫塞创建了美国领导力研究中心,并正式注册了情境领导(Situational Leadership R)这一商标。
所以,人们也把情境领导模型称为“赫塞-布兰查德模型”。
赫塞曾经两次来华,2005年6月,还在北京举办的全球领导力大师论坛上传经布道。
据说,在他的研究中心里,培训过一百多个国家的一千多个企业的上千万名职业经理。
布兰查德是他创办的布兰查德咨询培训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精神官”,他的公司不断推出一本本的快餐式治理读物。
第一节 费德勒之权变理论

二、情境因素
(節 克爾和澤米爾的領導替代理論
一、領導替代理論主要觀點
(一)替代品 (二)中和物
二、替代品和中和物
(一)部屬的特性
(二)任務的特性
(三)組織的特性
第五節 權變領導理論啟示與應用
(一)領導者要學習各種不同的領導行為 (二)了解與確認情境變數 (三)有不斷改善提升的計畫 (四)制度化的建立與創新的提倡
高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配低成熟度
第二種-推銷式
高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配中低成熟度
第三種-參與式
低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配中高成熟度
第四種-授權式
低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配高成熟度
第三節 豪斯的「途徑-目標理論」
一、領導者行為
(一)指示式領導 (三)支持式領導
(二)成就取向式領導(四)參與式領導
第三種參與式:低工作導向行為、高關係導向行為
第四種授權式:低工作導向行為、低關係導向行為
第二節 赫塞和布蘭洽的情境領導理論
二、成熟度及其要素
(一)成就動機 (二)擔負責任 (三)教育和經驗 (四)工作相關成熟它包括兩個因素
第二節 赫塞和布蘭洽的情境領導理論
三、情境領導理論的基本模式 第一種-告知式
(五)團隊願景的建議
第一節 費德勒之權變理論
一、權變理論變項
(一)領導型式
1.高LPC-關係導向型
2.低LPC-工作導向型
3.中度LPC-社會獨立型
(二)情境因素
1.領導者與部屬之關係 2.任務結構 3.領導者的職位權力
第一節 費德勒之權變理論
二、理論架構
(一)在非常有利情境(高度控制情境)下
工作導向的領導的領導者即能兼顧與部屬關係和 工作的要求,而比關係導向的領導者更具效能。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菲德勒(1922——)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权变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上公认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绩效问题的研究权威,正如他本人所说,权变模式并不是全新的。
他是在广泛吸收多种领导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开始创造的,菲德勒的权变领导模式是在吸收了特质论和行为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权变理论学派是在70年代形成的一个管理学派,他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受外界环境影响并且也对外界环境施加影响的开放系统,他们也认为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等的变化而相应地作改变。
这开创了西方领导理论的一个新阶段,使以往盛行的领导形态学理论研究转向了领导动态学研究的新方向。
在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保持不变而环境发生变化时,原有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环境条件了,因此管理方式就要改变。
当管理对象发生变化而其他的两个没有改变时,管理所施加影响和作用的接受者已经发生了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因此管理方式也要改变。
总之,在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目标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就要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菲德勒权变理论的思想核心就是:改变环境以改变领导的思想。
一个组织的成功和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管理人员的素质。
如何寻找最佳的领导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改变环境以更好地发挥管理人员的才能。
要求企业进行权变管理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企业的环境进行着不断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规模会变大或者变小,企业或者会进入到一个新的行业,或者也会退回到一个旧的行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员工的知识文化素养也在不断提高,竞争对手可能采取了一项新的举措,企业就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等等,这些都要求企业要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环境来进行管理。
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很多情况都在变化,管理方式也应该随着这些变化而改变。
菲德勒把领导人的特质研究与领导行为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的效果。
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
领导权变理论分析

领导权变理论分析领导权变理论认为每个领导者所处的组织都面临着不同的内在的功能环境以及外在的可变因素,因此领导过程中不存在适合每一种情境的决策指导方案。
一、费德勒模型第一个综合的领导模型是由弗莱德费德勒提出来的,他认为影响一个领导者作出正确的领导决策的因素简单来讲有两个,一是领导者所处的决策情境,二是领导者的个人特质和行为风格能否与决策情境相匹配,一个领导活动能否成功进行,这是关键因素。
费德勒认为能够影响领导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1.领导者与其成员之间的关系1。
这历来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因素,领导者与下属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关系,溯源而上,我国古代的皇帝制就是典型的例子,伴君如伴虎,由此可见领导者通常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因为他可以决定被领导者的晋升,决定是否采纳被领导者的意见甚至是被领导者的去留。
而下属此时处在一个较低的地位中,需要通过良好的表现来得到领导者的满意,所以在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关系中,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互相作用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领导效果的产生。
2.任务结构2。
一般来说,在一个庞大的工作过程中,需要员工在工作内容方面严密的协调及链接,所以每个员工通过分配得到的工作任务内容必须是明确的。
同时如果员工长期所处理的内容只是枯燥的例行公事,那么长时间过后,员工就会失去工作的激情,应付任务的程度反而会愈加增多,那么组织中就缺乏创造力。
3.领导者所处职位的固有权力。
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来看,领导者的职位权力在领导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职位权力象征着领导地位,标志了领导与下属的之间的关系,制约了下属的行为,显示出领导者的主体价值。
费德勒开发出“最难共事者问卷”的工具来确定领导个体的风格,主要让作答者找到一个最难共事者,然后根据所给的形容词来评估这个人,从而确定大众所能接受的领导风格,,根据LPC的问卷结果,确定了两种领导风格分别为任务导向型和关系导向型,任务导向型即这个人的LPC分数过低,不被大多数成员喜欢,说明他是以工作为主,而关系导向型则是这个人的LPC分数较高,他与组织成员的关系较为密切,比较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在注重工作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成员之间的关系处理情况。
领导学演讲-费德勒权变理论PPT共19页

谢谢!
领导学演讲-费德勒权变理论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对领导权变理论的认识

对领导权变理论的认识领导权变理论主要包括:费德勒的权变理论、罗伯特·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保罗·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
1、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图1费德勒模型费德勒提出的权变理论领导模型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权变理论,他认为,领导效能取决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风格和情景对领导者的控制及影响程度之间的合理匹配。
(一)费德勒模型中的三种情景变量:1、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相互关系:领导者得到被领导者用户和支持的程度(下属对领导的喜爱、尊敬和信任的强弱)2、任务结构:下属所从事的工作或任务的明确性3、职位权力:组织赋予领导者正式地位所拥有的权利(2)模型的架构1、在非常有利情境(高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的领导者即能兼顾与部属关系和工作的要求,而比关系导向的领导者更效能.2、在中度有利情境(中度控制情境)下强调增进彼此关系的关系导向领导,要比工作导向领导更占优势,而其领导效能也较高.3、在非常不利的情境(低度控制情境)下工作导向的领导者效能较佳.(三)模型缺点情景变量太过于复杂而难以得到有效评估,因此需要增加更多可以量化的变量来加以改进和弥补。
(四)总结根据费德勒的观点,个人的领导风格反映了个人的人格特性,故而相对不变。
所以费德勒认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只有两种途径:一是调换领导者以适应环境;二是改变环境以适应领导者。
2、路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的路径-目标理论认为,领导者的效率是可以能激励下级达成组织目标,并在工作中使下级得到满足来衡量,领导者可以而且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因素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式和作风。
(一)环境因素1、下属的特点(受教育程度、下属参与管理、承担责任的态度、自身的独立自主性)2、工作环境的特点(主要指工作本身的性质、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二)路径-目标理论领导方式的分类1、指令型领导方式:给下属明确的任务目标,明确职责,严密监督,通过奖惩控制下属的行为。
2、支持型领导方式:对下属友好,平等对待,关心下属的生活福利。
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

一:菲德勒的生平与著述菲德勒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权变领导理论的奠基人,是国际上公认的领导科学和管理绩效问题的研究权威。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组织管理学,尤其是领导科学方面的研究。
菲德勒著述颇丰,其较著名的著作有《领导效能论》,《领导效率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如何使领导更有效率?对老问题的新解答》,《领导方式训练和经验的效果:对一种权变模型的说明》,《领导方式和管理效率》,《领导效能新论》等,菲德勒还获得了多项科学和职业荣誉。
二:菲德勒权变领导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各种社会组织的兴衰严重地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而领导者的领导绩效也主要取决于环境条件。
组织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领导者要取得良好的工作效绩,必须重视对环境的研究,此前,各种领导理论着重研究的是组织内部的人事和组织结构,很少涉及环境对组织及领导的影响,这些理论研究不能有效的帮助各种社会组织解决环境变化给他们及其领导者带来的困难。
这就成了权变领导模式产生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
此外,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人们很难辨别人与人之间的实际性差异,这时,如果不采取情境性的观点,不研究特定群体中的特定领导者的行为规范和生活价值观,就无法理解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领导效率问题,这些因素也成为全变领导模式产生的重要因素。
三:菲德勒权变领导模式的理论渊源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也是在广泛吸收各种领导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造的,他的权变领导模式是在吸收了特质论和行为论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以来,西方的领导科学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首先是领导者特制研究阶段,其研究的重点在于认定领导者的素质或特征,从而了解究竟何种人才适合充当,担任领导者。
最早的人格特质理论主张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是由于其具有非凡的人格特质,人们将这种理论称之为传统特质理论。
其次是领导者行为研究阶段,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发展,研究者们的研究旨趣在于描述领导者的行为或领导方式,了解一个领导人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费德勒认为环境的好坏对领导的目标有重大
影响。
• 对低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工作任务的完
成。如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保证完成任务; 当环境较好时,任务能够完成,这时他的目 标将是搞好人际关系。
• 对高LPC型领导来说,比较重视人际关系。如
果环境较差,他将首先将人际关系放在首位; 如果环境较好,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这时 他将追求完成工作任务。
9
2、领导权变理论对决策的影响 (1)决策品质及下级对决策的接受度。 (2)领导与下级所拥有的相关信息总量。 (3)下级接受独断决策的可能性,或者 下级参与其中合作制定更好决策的可能性。 (4)与下级意见的分歧大小。
10
(二)费德勒模型的意义
1、这个模型特别强调效果,强调为了领导有效 需要采取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而不是从领导人的 素质出发强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领导行为,这无 疑为研究领导行为提供了新方向。
• (3)排斥用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概念分析,使得概
念缺乏统一性,内容缺乏有机联系,从而使管理 理论和管理实践缺乏相应科学的标准。
13
• 总之,领导的权变理论是当代西方领导理
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把领导 行为与情境因素结合起来考察领导方式, 主张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确定最佳的领导方 式的思想,是颇受人们重视的。因此,在 学习研究过程中,对权变理论的各种学说, 要本着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的思想。
3
一、起源背景
领导权变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 于70年代逐渐形成体系。其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一 定时代背景条件下实际管理活动的需要。
系统管理学派以及经验管理学派是领导权变 理论的两大渊源。系统观念为它提供了直接的理 论模式和分析手段;经验管理学派注重研究特定 情景和条件下的不同管理经验,同样否认有任何 “普遍通用的管理准则”。社会系统学派和社会 -技术系统理论等管理学说对它也有一定影响。
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
• ③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
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
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
5
三、费德勒的领导权变模型
• 菲德勒(Fred Fiedler)从1951 年开始,首先从组织绩效和
12
局限性
• 领导权变理论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1)仅仅以简单的两维模型来描述多重复杂的管
理实践,解决管理问题,尤其是忽视了人这一决 定性的因素,未能把人作为领导权变理论基础中 的能动变数,从而制约了管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 (2)把情况与普遍趋向对立起来,把具体和一般
对立起来。只强调特殊性,否认普遍性;只强调 个性,否认共性。其不可避免地滑到经验主义的 立场上去。
2
• “管理者应当学会分析和识
别工作环境,然后就可以 将下面的管理人员分配到 适合他的风格的环境中去 工作。每个环境到底需要 什么样的管理风格,取决 于环境对管理者的有利程 度,而这种程度是由若干 因素决定的。……显然, 改变这些环境因素要比调 换下级经理或者是改变他 们的工作作风要容易得 多。”
14
• (1)职位权力(position power)。职位权力指的是与领导
6
四、主要内容
• 费德勒设计了一种问卷来测定领导者的领导方式。
该问卷的主要内容是询问领导者对最不与自己合 作的同时(LPC)的评价。
• 如果领导者对这种同事大多用敌意的词语,则该
领导趋于工作任务型领导方式(低LPC型)。
• 如果评价大多用善意的词语,则该领导趋于人际
关系型的领导方式(高LPC型)。
4
二、中心思想
• 领导权变理论的中心思想是:
• ①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
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
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 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
• ②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
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
8
五、影响与作用
• 领导权变理论在其出现后即以它特有的魅力产生
了很大的影响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影响
1、领导权变理论对组织的影响
(1)如何管理组织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方 式或最佳方式。 (2)组织、系统的设计必须符合它所存在的特殊 环境。 (3)有效组织不仅与其所处环境相适,组织内部 的次级系统之间也存在这种适应性。 (4)只有当组织形式设计适当、组织的管理风格 既适应组织任务所需,又贴近组织属性的时候, 组织各项所需才能得到较好的满足。
2、这个模型的重要之处是将领导行为和情境 的影响、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影响联 系起来。它表明并不存在着一种绝对的最好的领 导形态,企业领导人必须具有适应力,自行适应 变化的情况。
11
3、 这个模型还告诉管理阶层必须依照情况来选用 领导人。如果是最好或最坏的情况,应选用任务导 向的领导,反之则选用关系导向者。 4 、费德勒还主张有必要改造环境以符合领导者的 风格。他提出了一些改善领导关系、任务结构和职 位权力 的建议。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 改组下属组成加以改善,使下属的经历、文化水平 和技术专长更为合适;任务结构可通过详细布置工 作内容而使其更加定型 化,也可以对工作只作一 般性指示而使其非程序化,领导职位权力可以通过 变更职位、充分授权,或明确宣布职权而增加其权 威性。
领导态度之间的关系着手进行研究,经过长达15 年的调 查试验,提出了“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菲德勒模型。
• 弗雷德·费德勒(F. E. Fiedler)在《让工作适合管理者》
一文中提出 1.影响领导有效性的环境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1)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 (2)任务结构; (3)职位权力
2.费德勒模型 3.费德勒模型的结论
费 最早对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德 导权变理
勒
论作出理 论性评价
权 的人是心
变 理学家费
理
德勒
社会学院095
(Fiedle 毛凯英
论 r)。
•费德勒于1962 年提出了一个
“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式”,即费 德勒模式。
•费德勒的权变模型是指:有效的
群体绩效取决于两个方面的恰当 匹配:其一是与下属发生相互作 用的领导者风格;其二是领导者 能够控制和影响情境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