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避震常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避震常识宁可千年无震不可一日无防

天水市五中地理组

认识地震重视防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球内部岩层破

裂引起振动的地

方称为震源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其

传播形式与池塘中水波的传播形

式相类似,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

现象都是地震波冲击造成的。

地面任何一

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

为震中距。

地面正对着震源的哪一

点称为震中。

震源到地面的

垂直距离为震

源深度。根据

震源深度的不

同,地震可以

分为浅源地

震、中源地震

和深源地震。

震级与烈度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弹性波能量有关。震级越高,表明震源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划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简称烈度。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打个比方,震级好比一盏灯泡的瓦数,烈度好比某一点受光亮照射的程度,它不仅与灯泡的功率有关,而且与距离的远近有关。因此,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各地不同。

中国地震烈度表

甘肃天水地震概况

*2013年7月22日07时54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北纬34.499度,东经104.243度)发生5.9级地震(中国报6.2级)。震源深度9.8公里。地震发生西秦岭断裂带一条次级断层,该断层的性质是兼具逆冲分量的左旋走滑断层上,所幸地震不是发生在西秦岭主干断上,否则震级更大。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在东边(107º10′附近)与秦岭北缘断裂相连,往西经天水、武山、漳县,至临夏以西,往西经青海南山与柴达木北缘断裂相接(102º20′),全长600多km,走向280º—310º。

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东汉顺帝汉安二年九月后(公元143年10月后)甘肃甘谷西(35°N,104°E)发生7级地震,震中烈度Ⅸ。“建康元年正月,凉州部郡六,地震。从去年九月以来至四月,凡百八十地震,山谷坼裂,坏败城寺,伤害人物。”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袁道阳等对地震历史资料的考证分析,143年的甘谷西地震可能由2次地震组成,其中陇西、汉阳(今甘谷)、武都三郡地震有感区为一次地震,称为南区;张掖、武威、北地(今吴忠)三郡地震有感区为另一次主震,称为北区。南区地震震中大致位于甘谷西,与原定震中位置大体相当,仍称为甘谷西地震,震级达7.2级左右,震中烈度约Ⅸ~Ⅹ度,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

*成玉祥,张俊,刘玉洁. 天水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特征与氧气测试成果分析. 煤炭地质与勘探,2009,37(3):5—9.

西秦岭断裂带是一条非常活跃的地震断裂带,甘肃省天水市历史上多次遭受西秦岭断裂带活动的震害。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写过一首诗,名叫《山寺》:野寺残僧少,山圆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

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那一年,杜甫到了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叶堡乡),住在侄儿杜佐家里,在游览位于秦州府东南约70千米积山石窟时写下了这首诗。麦积山为一孤峰拔地而起,好象农民夏收后晒场上堆起的麦垛,故有麦积山之名。

734年(唐开元二十二年)秦州发生了7.5级地震,震中位于现今天水市马跑泉镇(34.5ºN,105.9ºE),震中烈度10度。庙宇及庐舍崩塌殆尽,地面开裂,裂而复合,”陵迁为谷,城复于隍”(山体滑塌,城垣破坏),压死四千余人。麦积山石窟东西崖佛龛也被地震一劈为二。震后秦州中都督府异地重建,从现在的天水市秦城区搬迁到了现今秦安县叶堡乡,那时候叫敬亲川金城里新城。取名“金城里”,图“固若金汤”之意。附近几个县府也异地重建了。例如,成纪县府搬迁到金城里新城,清水县府也从现今的清水县北李家崖村搬迁到牛头河南岸。

7.5级地震后25年,杜甫在麦积山石窟,依然看到的是残垣断壁、杂草丛生、荒凉败落的寺院,僧人无几(大地震加上后来的安史之乱,僧人死的死、逃的逃),人迹稀罕。顺着长满青草的羊肠山道艰难地向上走,路旁却有着一种自然无为的宁静,麝香鸟酣睡于石竹花丛中,鹦鹉正啄着熟黄的桃子。25年前地震中从山上滚落下来的巨石,还时不时挡住道路,游人只好绕开巨石走。僧人居住的石屋凿在高高的悬崖上。在夕阳下,诗人登上了山顶的寺阁,极目远眺,宁静的美景尽收眼底,顿时诗人心清气爽。

734年的天水地震发生在北西西向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上,它东自宝鸡,经天水、武山、漳县,过太子山,然后到达青海同仁附近,全长440千米,为一陡倾的(倾角65~80º)、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倾滑的大断裂。这条断裂带上,还发生过143年甘谷7.0级地震,1765年甘谷-武山6.5级地震,1936年康乐6.7级地震。

920年后,即1654年7月21日(清顺治十一年),甘肃天水又发生了一次8.0大地震,震中位于(34.3ºN,105.7ºE),余震持续了一年多。“秦州城垣、宫舍崩塌殆尽”。“木门里山崩,土陷数百尺,压埋村落近十里,被土覆盖者千家;罗家堡七十峪两山合成一处,壅河成潭(即堰塞湖);吕家坡苑珠寺倒塌;伏羌山山崩地裂,压塌庐舍。省内礼县、西和、秦安、宁远、通渭、静宁、成县、阶州、安定、环县、文县、临洮府、兰州、宝鸡、宁羌、郿县等四十余府州县遭到破坏,波及山西、四川、河南甚至直隶九十多个府州县,共计压死三万一千余人”(《清世祖实录》卷84)。地震时,城崩楼毁,平地夷为谷,丘陵易位,有一半的人死于倒塌的房屋城墙之中,余下不多的人,无室无家,飘摇在风雨之中,与猎狗同坐卧,到了秋天,震撼未宁。“云阴阴而变色,日惨惨而无光。彼陇头之流水,亦呜咽而悲鸣。或夫亡而妻寡,或子免而父戕。遍哀号于四野,哭魂魄于川梁。余东归以戾止,望郊原而断肠。愧百身其莫赎,更生者之堪伤。嗟一枝之靡托,沐风雨以悲凉。念下民其何罪,实余德之无良”。“久不归秦不欲问,恍惚传闻秦地震。小者地裂大崩城,死者无算十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