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斯·西诺尔《丝绸之路沿线的语言与文化交流》黄长着译《第欧根尼》1997年第01期
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与文化交流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历史文化交流的繁荣给予了这些国家诸多文化上的财富。
这条名噪一时的丝绸之路,从中国一直延伸到欧洲,一路上连接着各种文明古国,为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及地区,包括中国、印度、伊朗、中亚五国、俄罗斯、蒙古、阿富汗、土耳其和欧洲等,这些国家都曾经历过丝绸之路的文化繁荣和交流。
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文字、物质、艺术和信仰等方面。
文字的交流是文化交流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丝绸之路上的各国相互交流,也逐渐掌握了彼此的文字。
例如,蒙古帝国时期在今天的内蒙古和中国北方地区,兴起了蒙古文化,而这批人的主要交流和文化繁荣的来源,都是因为丝绸之路的存在,蒙古帝国统治者大量把汉文化中的思想和文字硬生生地翻译成蒙古文,以达到能够推广懂汉语的士兵文化。
那么,通过物质交流,丝绸之路国家间也产生了激烈的文化碰撞。
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印度的木雕和手工纺织品,甚至欧洲的金银首饰、贵族服饰等,都途经丝绸之路传到了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中。
印度之于中亚、中亚之于西亚、西亚之于欧洲,也许正好如同汉语的官话之于中国南方的方言,令人感到熟悉而又亲切。
从古代到现代,各国间实行的商品交易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传承。
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艺术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一部分,通过艺术表现和交流,各个国家间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著名的丝绸之路传统艺术有维吾尔草原民歌、新疆维吾尔族的木偶戏、高昌砖雕和千手千眼观音像、甘肃莫高金色陶器等等。
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也从中互相联繫和传递文化之火,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印度、伊朗等国的宗教和哲学等,都与丝绸之路密不可分点此。
在丝绸之路的交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信仰和宗教的传授与交流,最明显的行为便是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形成和快速的传播。
自唐朝时期开始,中国佛教便逐渐传到了印度、中亚和蒙古,甚至传到了欧洲。
佛教的传播无疑是贯穿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也是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丝绸之路》微课教学课件

欧洲 文明
西亚 文明
古印度 文明
中华 文明
丝绸之路意义:
丝丝绸绸之之路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 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丝路记忆中外使者 相望于道
公元前39年,康居王使者杨伯刀出使西汉, 评价贡物时把进献的肥壮骆驼,记录成瘦 弱的骆驼,不服喊冤,朝廷责令调查。
——《康居王使者册》
悬泉置汉简
玉门关遗址
汉代克孜尔尕哈烽燧
维护西域安定和丝绸之路畅通
பைடு நூலகம்
汉代长城遗址
敦煌悬泉置驿站
和平 开放
97年 班超派遣甘英出使大秦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者来到东汉
丝路物语东西商队 不绝于途
丝路上的商队
中原与西域的物品贸易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艺术、技术交流
丝路物语东西商队 不绝于途
互利 共赢
丝路印象多元文化 交汇于路
敦煌莫高窟 狩猎图
雨中耕作图 佛说故事
互学 互鉴
克孜尔千佛洞飞天
敦煌飞天
一条沟通文明的大道之行
中外使者 相望于道 国家交往之路 东西商队 不绝于途 贸易交流之路 多元文化 交汇于路 文化交汇之路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

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互鉴作者:吕文利来源:《大陆桥视野·上》2016年第05期人类从来是不甘于寂寞的,交流、交往的欲望促使道路开通、文明交流,丝绸之路就起源于文明之间的吸引。
古代世界形成了四大文明:尼罗河中下游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中游的古印度文明,以及亚洲东部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文明。
这些古文明独立发展,中间隔着高山、大川、沙漠、大海。
当大海还是无法逾越的屏障的时候,一些勇敢的探险者就通过驼、马等多种交通工具,向自己认知世界的边缘探险了。
迈过黄河,到河西走廊,在其尽头再一路西行,可分为几条路线,到达中亚地区,而后穿过中亚,最终到达欧洲。
当然这并不一定是某一个探险者的丰功伟绩,应该是许多人或许多个商队接力完成的,所以丝绸之路一开始应该是一个接力式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网络。
先秦时期,中国人就有关于西王母的传说,知道西方有灿烂的文化。
在先秦古籍《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经河西走廊,到阿尔泰山地区与西王母宴饮并赠送丝绸的故事。
传说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真实,周穆王与西王母相会的故事,可以反映那个时期丝绸之路以及文明之间互相吸引的大体状况。
古代丝绸之路上文明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进步的推动器,主导着世界历史进程的走向。
物质资源互通有无的交换之路互通有无是人类交往的最初动机,物产的交换是促使丝绸之路由断续的道路到逐渐畅通的基本动力。
丝绸是最富特色的东方产品,是促使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物产。
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境内已有蚕桑业,随着技术不断改进,丝绸制品已经非常精美,为周边族群和部落所仰慕。
秦汉时期,中国的丝绸经今天的新疆而到中亚,再到欧洲,所以当时的欧洲人以“赛尔”(Ser)也就是汉语“丝”(si)的发音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即“丝绸之国”。
应该强调的是,当时丝绸之所以能够远销欧洲,是因为这种产品不是很重,经长途贩运而不会败坏,重要的是,当时的欧洲还不能生产,对这种高贵产品的需求尤为旺盛,而且丝绸在一定时期内还可以作为货币使用,这也正是很多商旅经过漫长的大漠戈壁之旅后,贩运到欧洲还能获得很高利润的原因。
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商业通道之一,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自古以来,中国丝绸、茶叶、陶瓷等商品通过这条交通线路,与西方的珍品如大马士革钢剑、波斯地毯,以及罗马帝国的玛瑙等进行频繁的贸易往来。
这种贸易活动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流,也为东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丝绸之路的形成促进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与交流。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8年,中国的西汉王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的贸易通道。
从此,中亚、印度、波斯等西方地区的商人以及外交使者纷纷来到中国,带来了他们的语言、艺术、哲学等文化因素。
同时,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让这些地区的人民体验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丝绸之路也为中国学术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平台。
在汉代,佛教兴起与传播,中国的佛教经典、思想体系随着丝绸之路的延伸,传到了西域和印度等地。
同样地,西方也有许多哲学家、学者来到中国寻求知识与智慧。
例如,罗马帝国的历史学家普林尼以及阿拉伯帝国的旅行家伊本·巴图塔等人都曾在中国停留学习。
这种交流不仅为当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中西方学术思想的交融与互补奠定了基础。
此外,丝绸之路也推动了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绘画、雕刻、书法等艺术形式闻名,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也随着贸易的增长而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内涵与形式。
例如,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曾受到波斯绘画的影响,将西方的人物造型与中国的山水风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增添了艺术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最后,丝绸之路对经济繁荣与人文交流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通过它,中西方各自的商品和文化得以传播和交流,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互相影响。
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2《丝绸之路》疑点解析新人教版(最新整理)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2《丝绸之路》疑点解析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2《丝绸之路》疑点解析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2《丝绸之路》疑点解析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丝绸之路》疑点解析1、为什么称作丝绸之路?因为在这条道路上,主要的贸易物品是丝绸。
2、“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⑴“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⑵“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⑶“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⑷“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3、说说“丝绸之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
⑴时间:公元前115年。
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远.⑵地点:伊朗高原北部。
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⑶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西域."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⑷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4、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

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_高三语文_在线做题网丝绸之路与中西方文明交流刘敏岳亮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
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
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
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
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
这就是丝路的前身。
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
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
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扮演了承载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角色。
在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商品、技术、宗教、学问的交流与传播得以实现,这种交流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经济的繁荣,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一页。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探讨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1. 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丝绸之路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206年汉武帝时期。
当时,西汉与中亚的大月氏王国达成治国之策,大量西域商品开始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内地,从而促进了中亚、古印度、波斯等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交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逐渐扩大,东西方文化交流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
2. 商品交流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商品交流是丝绸之路重要的文化交流方式之一。
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向西方,而西方的马匹、石油、珍珠等商品则传入中国。
这种商业贸易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各国文化的交流。
中亚传入中国的波斯地毯、伊斯兰艺术等,为中国带来了新颖的艺术风格与技术,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3. 技术交流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技术交流给东西方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西方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传入中国,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科技的进步。
而中国的造纸术、丝绸生产技术等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对西方的文化与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不仅促进了东西方技术的传播,也为双方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
4. 宗教传播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影响了东西方各国的宗教信仰与文化。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艺术、建筑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传佛教在其他东亚国家的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播则使得西域地区的文化得到了宗教的熏陶,并迅速传播到中亚地区。
总结起来,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
无论是商品交流、技术交流还是宗教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中外交流之丝绸之路(2)

(2)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 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 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 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人西域地区, 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 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 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 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 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 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
(3)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 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 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 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 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等地到伊斯坦布尔。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 布哈拉等到伊朗,与南线汇合。南线:起自帕 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 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 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丝绸之路相关音乐
• 《丝绸之路》谭晶 (请点它) • 《丝绸之路》喜多郎 (请点它)
四.总结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商品 的交流,在更深层次上,丝绸之路对我国与 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 绸之路是我国历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
2.路线
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 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 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汉武帝结束了秦始皇的闭关政策,大举 对外经商交往。然而,按汉代的造船技术,未 能造出足可抗拒大洋浪涛的大型船只,海上 交通只能靠近海航行。
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距离东南亚最 近,又可绕着海边行船,安全可靠。所以,这里 就成为中国汉代海上对外经商交往的最早港 口,成为整个汉朝的重要口岸,现代人称之为" 海上丝路始发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丝绸之路沿线的语言与文化交流丹尼斯 西诺尔 著黄长著 译单个的人之间和人类群体之间总是以许多各不相同的方式相互影响,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大型研究计划!实质上是试图揭示把几种欧亚文明联结起来的贸易路线沿途的文化相互影响的情况。
丝绸之路! (Silk Road(s))这个术语使我们联想起满载着稀有物品、行进于沙漠中的驼队的情景,驼队把这些来自遥远的、甚或是所谓神秘的!东方商品运至西方世界。
这一总的印象部分是丝绸!一词的词义造成的,它是一种商品的名称,通常而且正确地与中国联系在一起,丝绸最早就是在中国生产的。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丝绸之路!其实是德国地理学家冯 李希特霍芬(1833∀1905)用来为他在19世纪创作的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起的名字,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过往来(首先是贸易往来)给予关注。
丝绸仅仅是流通于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广袤的欧亚大陆的许多路线上的许多商品之一。
本篇短文将对东、西方之间陆上交通要道沿线使用的语言提供某些情况。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东方和西方是两个相互关联的词,它们之间并没有一条泾谓分明的分界线。
有的只是一个地理上的连续体,从岛屿延伸到岛屿,从爱尔兰远及日本。
东方!(Orient)和西方!(Occident)属于纯粹的概念范畴,在这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纯粹想象的二元对立,因为假如说西方存在着某些区别性特征的话(比如几乎普遍采用拉丁字母和基督教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那么我们要在东方!内部寻找这样一些统一因素,就真是枉费心机了。
即使在西方,东方!这个词也总是有多种用法;它可以指有着广泛区别的几种文化,如中东人的文化,印度人的文化或中国人的文化,它过去的确是这样用的,现在也仍然是这样用。
全球化进程目前的这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是交通运输和通信系统极大改善的结果。
一种见解、一幅图画瞬间即可从地球上的某一地传输至另一地;一件物品用不了一天便可从世界上任何地方运抵另一地方。
跨文化的相互关系如今是永恒的,而伴随这种种关系而来的则是思想和物质成就的传播。
可是我们应该记住,在发明铁路以前,陆上运输的速度或多或少是不变的,至多是相当于马的速度,它本身取决于转运系统的效率如何。
海上运输的速度可变性要大一些,而且总的来说要快一些,虽然它不过是把一个个港口连接起来,而从港口通向腹地的道路则可能会耗费相当多的时间。
尽管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运送的速度可能不及运输工具所能允许的速度快,但它们总归是在被运送。
全球化进程的速度即使曾经比较缓慢,但它始终是在不断地继续下去,它所遵循的是一个简单的模式:数量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吞并掉处于劣势地位的;多数人所说的语言取代那些没有多少本族人使用的语言。
一种文化成分(精神的或物质的)的传播与某种热源的辐射并不总是一回事,因为热辐射的作用会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宁可把某种文化成分的传播比作一枚导弹,该导弹只会对它命中的地方的环境造成破坏,但却不会对它从其上空越过的地区造成什么影响。
让我们仿照国际象棋来进行我们的比较,借用思想的过程可能是仿效象!或车!的直线运动的走法,但是,同样也可能像马!那样跳过几个格子。
一个单独的人可能会把将影响他所定居或所发现的地方的某种知识或技能带到该地方去,但却不会在他经过的地方留下什么痕迹。
战后有些专业性很强的德国学者移居美国,就曾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影响;类似的情况过去也有过,尽管人们对这些情况的认识比较缓慢,况且它们也并不太引人注目。
公元前2世纪晚期,托勒密王朝的一些官员救起了一位因海难遇险的印度海员,该海员显示了从埃及到印度的航海技术。
17世纪,一些耶稣会会士把西学中的基本要素带到了中国,却并未给位于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区造成任何影响。
纯粹地理上的考虑可能会使我们想到,在佛教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关于这一点,容稍后详述),总是在不断迁徙中的粟特人曾经起了重要作用。
#1∃虽然情况的确如此,但人们必须注意到,几乎所有尚存的粟特文佛教典籍均是译自汉语,甚至到了这样的程度:连那些典籍中出现的来自印度的词,居然在外形上也能看出汉语的影响。
伊朗人思想对吐鲁番地区进行渗透的前锋部分并非像人们可能会预料的那样,是沿最短的路线前进的:摩尼教在7世纪后半叶是从中国其他地区传入吐鲁番地区的,而不是像人们能够预计的那样,是从波斯帝国传入的,尽管事实是:摩尼教不过是稍早些时候由粟特商人带到中国去的。
在近代以前时期,进行长途旅行的主要动机是贸易、从事宗教活动或作战。
就我们今天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不去理会以上三种活动中的最后一种,而头两种活动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口头和书面的沟通。
保险地说,语言永远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沟通的唯一最重要的工具。
然而正是语言的这种在不同文化间进行交流时的重要性本身,却使得较小的民族所讲的那些语言易于受到伤害。
用某个人所不懂的语言跟他讲话,这是毫无道理的;用圣奥古斯丁的话说是:一个人宁愿与他自己的狗呆在一起,也不愿与别一个说陌生语言的人呆在一起。
!#2∃沿丝绸之路所使用的语言的多样性是很不寻常的。
在德国赴吐鲁番探险队于本世纪初发现的文献中,描述了17种语言的情况。
我们有充分理由假设,在历史进程中,仅欧亚大陆一地就有数百种语言终止使用。
其中不仅仅包括小民族的语言,这些民族的命运历史上也有记载,但他们仅留下了极少(如果有的话)有关他们存在的书面或考古的遗迹。
一旦强大的帝国衰败或崩溃∀∀∀埃及帝国或苏美尔帝国的例子立即就会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在很多情况下,伴随这些帝国厄运的还有它们的语言:这些语言会随之被废弃不用和逐渐被淡忘。
在丝绸之路穿过的那些地区,人们除了别的一些民族的语言情况外,还可举出唐古特人(党项人)、粟特人和阿兰人的情况。
唐古特(西夏)帝国在1032年至1227年被成吉思汗摧毁时止的这段时期中,兴盛了大约两个世纪。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现唐古特(西夏)铭文之前,所有有关这个一度强大的民族的资料都源自中国。
1036年,唐古特人创制了最复杂的文字,包括差不多6000个表意字,唐古特人用这样的文字来创作他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以及用来翻译汉语的非宗教文献和佛教典籍。
这种文字和语言现在仍然是人们费尽脑子进行解读的对象。
更有意思的是其他民族对粟特人的同化,这造成了粟特人的语言的消亡。
粟特人公元前6世纪以来就已为世人所知,他们基本上是处于外族统治之下,在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征服之前,他们作为一个奇特的民族生存下来。
粟特人城市的遗迹(如塔吉克斯坦的彭吉肯特,有着辉煌的壁画)今天仍然能博得世人的赞叹。
粟特人被剥夺了建立他们自己的独立国家的权利,中国的一项资料认为,粟特人一直是什么地方能获利就到什么地方去!,#3∃他们因此而成为中世纪早期穿越大陆的贸易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受益者。
粟特人同时也是把诸如摩尼教这样的伊朗人的思想传播到东方的主要传播者,他们把摩尼教传入中国,并使其成为蒙古汗国的突厥回鹘的国教。
尽管粟特语文字系统(利文,来源于阿拉米字母)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今天蒙古人仍在使用,但在本世纪人们发现所有这些成就之前,它们一直是被湮没的。
仅仅是在本世纪初期,德国学者F W K 缪勒(M ller)才识别了粟特人一度广为使用的语言的第一个文字残片。
到公元第一个一千纪末期,中国新疆等地的粟特人大概在经历过一个双语时期之后,便被突厥人吸收和同化,它们的语言也随之被废弃不用。
一位聂斯脱利派信徒大约在10世纪末用粟特(利)文书写的一份贸易文件中,就包含一些回鹘文句子。
然而,回鹘语的使用却未能在丝绸之路沿线得到传播,粟特语作为商贸语言的地位被波斯语和库曼语取代了。
今天我们从书面遗存中所知道的伊朗语族东中部诸语言(例如粟特语、乔拉斯米亚语、于阗语、图姆舒克语、大夏语、萨尔马特语)中,没有任何一种有尚在使用的直接后裔语言。
库曼人所使用的突厥语,曾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一种交际媒介语,我们仅仅是从少数几种现存的文献中才知道的;该语言到18世纪末期已消亡。
对其他许多语言我们仅仅知道其名称而已。
在纳乌尔沙漠发现的五种遭到严重损坏的贵霜(库善)铭文残卷,为人们提供了使用于该地区的混合型语言和文字的极好例子。
这五种铭文残卷中的两种属于用希腊字母书写的大夏语文献,一种属于用来源于阿拉米文的卢文字书写的中部伊朗语文献;另两种用一种尚未被解读的文字书写,因此所属语言也尚未得到识别。
已经有人提出,这五种铭文残卷中,至少有一种是中国人称为月氏人!而希腊人称为托卡罗人!的语言的碑记。
公元一世纪,阿兰人(其后裔奥塞梯人今天生活在高加索地区)曾经是居于里海和顿河之间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四世纪,他们中有些人紧随匈奴人之后或与匈奴人一起向西迁移,并于五世纪初定居在今天属法国的版图上,在那里,他们很快就被当地居民同化。
但是在著名的黑斯廷斯战役中,佯装撤退的内亚策略(the Inner Asian tactics)被阿兰伯爵成功地加以运用。
今天,Alan这个名称继续存在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的地名中,类似的多得难以数计的Allan,Allen,Allain等姓氏在我们的电话号码簿中随处可见。
然而,在公元初年,阿兰人的最主要的部分曾经居住在河间地带,中国人对他们很熟悉。
在13世纪,当在顿河流域还能见到有些阿兰人∀∀∀也称作阿斯人!∀∀∀时,其他阿兰人则组成了一支精锐的部队,约三万人之多,这支部队创建于1272年,为中国的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服务。
随后,孟德高维诺的约翰使这些阿兰人皈依天主教,他曾是当时北京(即中国元朝首都汗八里)的首任天主教大主教,他故去的时间不会晚于1330年。
1336年,这些居住在中国并为蒙古族服务的阿兰人的首领们派了一个代表团到法国的阿维尼翁的教皇那里去,敦促教皇任命一位新的大主教,以接替孟德高维诺的约翰。
另外,这同一个代表团还带去了一封信,这是中国的最后一个蒙古族皇帝图干铁穆耳于1336年7月写的,信中他向教皇推荐了阿兰人,称阿兰人∀∀∀我的仆人和您的基督教子孙!,他还请求教皇从日落之处赐予我们马匹和其他奇迹!。
#4∃这封信可能是用蒙古文写的,但保存下来的只是拉丁文译本。
这些阿兰人(也被称为阿斯人)的后裔在17世纪的蒙古族!各部族中仍然常被提到。
这一简略描写揭示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虽然我们能够了解阿兰人约1500年历史的主线,虽然这历史的空间跨度自高卢始至中国止,但我们却无法确定阿兰人特有文化的特征,迄今为止在他们语言中唯一能找到的遗存便是一块使用希腊字母刻写的墓碑、拜占廷历史学家策策斯记录下来的少数几个句子,以及在匈牙利发现的一本15世纪阿兰语 拉丁语词汇汇编;一批阿兰人在他们有些同胞在中国服役的时候迁徙到了匈牙利。
粟特人和阿兰人连同他们所使用的语言,在涉及广袤的土地、延续达许多世纪的大移居过程中消失了。
他们的情况为欧亚大陆的语言逐渐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