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唐朝文化总结

唐朝文化总结

唐朝文化总结唐朝文化总结在唐朝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一个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在过程中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唐朝文化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文化唐朝文化,群星璀灿,光曜千秋;硕果累累,流芳万世。

诗歌,是最值得大书特书的。

诗为心声,诗可言志。

诗歌,乃文学皇冠上之明珠。

李杜诗歌在,光芒万丈长。

唐诗的成就,当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真正是空前绝后。

李白谓诗仙,杜甫谓诗圣,李白的诗是诗魂,杜甫的诗是诗史,李诗乃典型的道家风骨,杜诗乃正宗的儒家血脉。

由此,我联想到,老子可谓思仙,孔子可谓思圣,即思想之仙人与思想之圣人。

唐诗之后,诗之矿藏已挖尽,所以宋以后只能往词上发展了。

真是既生诗,何生词啊。

古文,承前启后,功莫大焉。

韩柳开创的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李杜并称,无分高下,韩柳并称,韩实主帅,柳为副帅,韩主柳次,这当是普遍之认同。

书法,书法之为艺术,中国文化之独有,可谓国宝。

颜真卿,开一代新书风,颜体,贵在创新,雍容华贵,不知影响了多少后人。

绘画,首推吴道子。

吴道子被被历代画家奉为不可超越的高峰,尊为“百代画圣”。

王维也值得大书特书,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是最恰当的评语。

王维作诗的成就,仅次于李杜,作画堪当一流,其画为无声之诗,其诗为有声之画。

诗、书、画一体,在王维身上得到最好的诠释。

宗教,唐为盛世,实因有容乃大。

李唐,以老子后人自居,自然对道教有莫大的支持,但对儒家正统又不敢小视,武则天等帝王信佛,又促成了佛教的兴盛。

儒家自然不能称之为宗教,但其意义与影响绝不在宗教之下,还可以说是在道、佛二教之上,从这点上说,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其功至丰至伟。

至此,儒、释、道三种文化完全成型,影响中国至大至深至远。

苏轼云,杜诗韩文颜书。

意思是杜之诗,韩之文、颜之书分别为诗、文、书之三绝。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A.原始社会初期B.原始社会中期C.原始社会末期D.奴隶社会3.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学校产生的条件()A.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B.社会事务日益复杂,需要专人管理C.家庭的出现为教育提供场所D.文字的产生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条件4.以下几项哪一个不是原始学校的形态()A.辟雍B.瞽宗C.序D.庠5.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6.对“辟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是西周国学中的大学B.是西周国学中的小学C.是西周的乡学D.是西周的一种私学7.西周时期诸侯所设的大学称为()A.辟雍B.泮宫C.瞽宗D.庠8.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A.楚国B.燕国C.齐国D.秦国4.对稷下学宫的性质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A.由官方出资兴办的官学B.以私人讲学为主,因而是私学性质C.是在一种学术交流机构,而非学校的性质D.是一所由官家操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5.孔子政治主张的基本出发点是()A.利B.仁C.德D.信6.“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对的概括。

()A.教育对象B.教育目的C.教育作用D.教育任务7.以下几项哪一个不属于孔子所确定的“六艺”。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教育习题及答案

第一篇中国古代教育第一章官学制度的建立和“六艺”教育的形成一、选择题1.对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没有阶级性B.有组织性C.有等级性D.无目的性2.我国教育萌芽于()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二、简答题1.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

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和传统思想的奠基一、选择题1.以下哪一项不是古代私学兴起的原因()A.受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多B.奴隶制的解体C.学术文化下移D.养士之风盛行2.诸子百家中被称为“显学”的是()A.道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道家和墨家D.儒家和墨家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10.被封为“亚圣”的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孟子11.孟子教育思想的基础是()A.性恶论B.性善论C.性三品D.素丝说12.孟子认为人人天生都有的四个善端是()A.仁、义、孝、礼B.信、爱、敬、惧C.仁、义、孝、忠D.仁、义、礼、智13.首先提出“明人伦”的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14.“反求诸己”是由提出来的。

()A.荀子B.孔子C.孟子D.韩非15.“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这是对教学方法的总结。

()23.在教育上主张主动施教,“强说人”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24.孔子主张“述而不作”,墨家对此的态度是()A.批评B.赞成C.不作回应D.默认25.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的是()A.韩非B.庄子C.老聃D.荀子26.道家的教育主张是()A.“不言之教”B.“以法为教”C.“兴利除害”D.“化性起伪”27.以下人物在人性论上的观点相似的一组是()A.孔子荀子B.孟子荀子C.荀子韩非D.韩非孟子28.“以吏为师”是哪个派别的教育管理手段()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3.试述墨家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劳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言传与身教,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教育。

4.文字的产生,文字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成均,有虞氏之学庠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序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校。

9.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泮宫,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答案解析(附后)

2022-2023学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1. 古人称铜为金。

甲骨文中被解释为“金”字,“金”上部呈坩埚形状,下部为器物范中通道,像以火熔铸以成铜之意。

该字的构成可以用于研究商代的①社会治理②冶炼工具③青铜器物④文字构成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 历史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左传》记载的春秋时期郑国把刑法烧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并向全社会公布,史称“铸刑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的活动。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 “铸刑书”强调道德治国的重要性B. 春秋之前的古代中国未能以法治国C. 《左传》的历史记载一定客观真实D. 客观上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3. 下表是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的重要内容。

据此可知秦代()◇货币管理,以及各类货币折算比例◇财务出纳记账方式◇官、民间债务偿还办法◇官吏享受的物质待遇◇官府财务保管和废旧物资的处理A. 重视保护民众私有财产B. 实行严刑峻法维护统治C. 注重维护社会经济秩序D. 拥有完备国家治理体系4. 汉文帝时,匈奴数寇边,大臣晁错上书建议徙民实边。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大规模移民屯戍。

武帝这一举措()A. 有利于推动西北开发和农业区扩展B. 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C. 保障了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联系D. 大大加重了汉中央政府的财政开支5. 隋朝开皇五年,全国实行“大索貌阅”,按人查对户口,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流配远方。

这次检括户口“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隋朝“大索貌阅”()A. 旨在减轻农民负担B.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C. 导致人口数量增加D. 配合推行租庸调制6. 唐代前期中宗、睿宗年间,盛行的“墨敕斜封官”,即由皇帝直接敕封,而未经过中书省“宣署申覆”(拟定并盖印)及门下省复审与吏部铨选。

由于这类官员告身(任命状)是斜着从侧门交付中书省执行,且其上所书“敕”字用墨笔(与中书省黄纸朱笔正封的敕命不一样),故得名。

【全国百强校Word版】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全国百强校Word版】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双流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

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主持政务。

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

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

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唐设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由博士与助教等授课,学生称生徒。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传授以九经为主的儒学经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

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有五百余生徒;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生徒多达千人。

律学、书学、算学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名额限于十余人。

地方设立州学、县学,每校有学生十来人。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为科举考试服务。

名望好的学校保送生徒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在唐朝进入了逐渐完备期,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

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

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

生徒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晋身之阶。

隋唐,宋元,明清文化

隋唐,宋元,明清文化

隋唐文化1.韩愈和李翱的作品突出体现唯心主义思想,而柳宗元和刘禹锡更是唐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

韩愈在他著作《原道》和《原性》中复古崇儒、驳斥佛道,认为僧道不顾及生产,浪费社会财富,僧尼道士应当回乡还俗,焚烧佛经咒文,将寺庙观宇改为民居。

他推崇孔子在《论语》中道述的道德观念,以其作为日常伦理的标准。

他认为天生人性,并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品。

李翱在《复性书》发展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之性皆善,但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喜怒哀乐之情的干扰,使得性无法发挥,要求恢复人的善性克制人的情欲,所谓“复性”。

韩愈和李翱的思想是宋代理学的先声”。

2.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

中央设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

科场内外、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3.唐朝音乐舞蹈发达。

唐太宗平高昌得高昌乐,并入原有的九部乐成为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唐高宗以后,十部乐开始衰落,音乐家开始研究新的乐舞,各部乐间的区别逐渐消失,至玄宗朝撤销。

玄宗本人就是音乐家,爱好亲自演奏琵琶、羯鼓等多种乐器,擅长作曲,作有《霓裳羽衣曲》、《小破阵乐》等百余首乐曲;他非常重视雅乐事业,将十部乐分为坐部伎(坐在堂上演奏)和立部伎(立在堂下演奏),曾经亲选坐部伎三百人,号为“皇帝梨园弟子”,李龟年和永新娘子都是名噪一时的歌唱家。

宋元文化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3.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发展明清文化1.制度建设空前完备。

明朝制度建设具有明显的全面整合前朝制度并开创新制的特点。

仅以政治制度为例,如经朱元璋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了丞相制和行省制,形成了皇权之下中央以“五府”、“大九卿”为主体,地方以各省“三司”为主体的官制结构;永乐后,又形成辅佐皇帝处理政事的内阁、司礼监体制;还逐渐形成了旨在统一事权以加强对地方控制的督抚制度。

相比元朝,其官制体系既大大简化,又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衡的特点,皇权及统治效能皆空前加强。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5月校模(5)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5月校模(5)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普集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5月校模(5)文综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政党政治遭到破坏8.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国民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

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中国的外汇储备超过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B.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不断巩固C.全国人民白手起家的创新精神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9.公元前5世纪,普律尼科司创作了关于时事的悲剧《米利都的陷落》,讲述波斯人将米利都城邦夷为平地的灾难,雅典公民大会以该剧让他们想起了同胞令人心痛的灾祸,重罚作者一千德拉马克,并禁止此后任何人再这出戏。

这一现象说明古代雅典()A.个人情感表达服从于城邦利益B.戏剧创作表演取决于公民大会C.人们极力回避希波战争的回忆D.文学艺术创作达到了历史顶峰10.下图为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变化情况。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B.铁路运输业的迅速发展C.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D.工业革命的进一步开展11.1947年6月,美国通过《塔夫脱—哈特莱法》,该法要求工会官员进行反共宣誓,证明自己不是共产党员或与共产党有联系的组织成员,证明自己不信奉共产主义。

这反映出()A.政府利用法律重塑国家精神B.两极格局形成激化国内矛盾C.意识形态斗争影响政治自由D.阶级斗争加剧党派之间分歧12.如图展示了部分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2000—2016年间对外直接投资金额。

据此可知()A.新兴市场国家中的跨国公司开始进入全球竞争舞台B.新兴市场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金额得到了联合国支持C.新兴市场国家积极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新兴市场国家已在全球化进程中居于有利地位二、材料分析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的阅读习题及答案
试习题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习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⑶习题。

唐朝的学校以官办为主。

中央设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

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为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

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主持政务。

下设司业为副,及丞(掌判监事)、主簿(掌印)、录事。

诸学有博士、助教、典学、直讲等学官,掌教学。

国子监,下辖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唐设这些学校主要招收贵族官僚子弟,也招收少量平民子弟。

由博士与助教等授课,学生称生徒。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传授以九经为主的儒学经典,按生徒家中官位的高低分级招收。

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可入国子学,有生徒三百余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可进太学,有五百余生徒;四门学兼收五品以下官员及庶民子孙,生徒多达千人。

律学、书学、算学教授实用学问,收纳八、九品官员及庶民子弟,名额限于十余人。

地方设立州学、县学,每校有学生十来人。

学校旨在培养官僚书吏,亦为科举考试服务。

名望好的学校保送生徒参加科举考试。


举管理办法在唐朝进入了逐步完备期,分为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每年举办考试,科目有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

此外还有秀才、道举、童子、一史、三史等科目。

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两个来源,一是保送的生徒,二是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

应考举子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难度较低。

生徒所习儒家经典分为大中小三种:《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则都要掌握。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高,但其是主要的高官晋身之阶。

明经科的录取率约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科不过百分之一二。

时有谚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而制举则是临时考试,是为了网罗非常人才,不常举行。

因为科举管理办法比较公平且时机相等,平民得以晋身,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

科举管理办法除外,还有门荫和流外入流两种入仕渠道,门荫即晚辈承接前辈职务。

流外入流指九品以下的官员通过考验,升职为品官。

唐初,以此二途入仕的为主流,后来唐太宗大力推广学府,科举管理办法逐步取代九品中正制。

唐代教育的普及,削弱了传统世族的特权,加强了有效的行政管理,扩大了政权的社会基础。

盛唐时期,东亚多国遣送其贵族子弟来唐入学,又将儒家文化传授国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监是官办学校,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始
设于唐朝。

B.国子监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建制完整,通过各种官职的设置,进行政务或教学工作。

C唐朝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生徒,都来自贵族和官宦人家,国子监“六学”根据其地位的高低进行招收。

D.“六学”教学内容根据对象而设,向地位高的生徒传授儒家经典著作,向地位低的生徒教授实用学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朝科举管理办法有“常举”和“制举”两种,其时间的安排、针对的人群各有不同。

B.生徒中的“通五经者”,除“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外,比别人还要多学《孝经》、《论语》。

C.“常举”的应考举子有保送的生徒、乡贡选拔出来的自学者两个来源,表明人才开展的渠道多样化。

D.谚日“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在说明“明经科”的考试录取比“进士科”的考试录取容易的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门荫”和“流外人流”是科举管理办法外的两种人仕途径,在唐初,曾为人仕的主要途径。

B.科举管理办法之所以成为士族末落、门第消融的起点,是因为它能使才华盖世的平民有时机得以晋身。

C。

科举管理办法在唐朝得到开展,最终取代了传统的九品中正
制,彻底消除了传统土族的特权。

D.唐代教育的普及,不仅对唐代社会自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国外也有较大影响。

试习题答案:
1.C以偏概全。

原文表述生徒除来自贵族和官宦人家外,还有来自庶民阶层的。

2.B曲解原意。

原文表述是“通三经者”“通五经者”都要学习《孝经》、《论语》。

3.C程度加深。

“彻底消除”有误,应为“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