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的典故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的典故
公元383年八月,苻坚亲自带领八十七万大军从长安出发。
向南的大路上,烟尘滚滚,步兵、骑兵,再加上车辆、马匹、辎重,队伍浩浩荡荡,差不多拉了千把里长。
过了一个月,苻坚主力到达项城(在今河南沈丘南)益州的水军也沿江顺流东下,黄河北边来的人马也到了彭城,从东到西一万多里长的战线上,前秦水陆两路进军,向江南逼近。
这个消息传到建康,晋孝武帝和京城的文武官员都着了慌。
晋朝军民都不愿让江南陷落在前秦手里,大家都盼望宰相谢安拿主意。
谢阁老心里有数:跟苻坚硬拼,如鸡蛋碰石头。
只有用计,才能以少胜多。
他好容易调了八万人马到前线,跟苻坚的百万大军对阵。
谢阁老虽心里有谱,也止不住发虚。
不过谢阁老表现镇静,上上下下也就吃了定心丸,没得一个乱套。
两边人马在淝水开战了,谢阁老稳坐东山跟人下棋。
后首,淝水的敌人果真中计,被东晋八万人马打得七零八落,大败而逃。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阁老被封为三公之上。
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轻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
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
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
有人推举他做官,他上任一个多月,就不想干了。
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一句话:“谢安不出来做官,叫百姓怎么办?”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因为谢安长期
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成语典故

东山再起成语典故(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东山再起成语典故东山再起成语典故及解释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主人翁是谢安,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
成语东山再起典故介绍 东山再起是谁的故事

成语东山再起典故介绍东山再起是谁的故事“东山再起”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其与一个人一座山有关,这个人就是东晋太傅谢安,这座山就是南京江宁区的东山。
“东山秋月”曾是南京著名景观。
夜登东山,北望城阙,万家灯火。
向南,沉沉乡野,绵延无际。
秦淮河在山脚无语流淌。
朦胧月色中,凭吊遗迹,往日楼台如海市蜃楼般浮现眼前,似有高人在庭中弈棋,似有雅士在凭栏放歌。
小东山、大作用东山位于南京城东南二十里处,周回四里,高二十丈。
东山原名土山,《景定建康志》中,这样说明这一名称的来历,“无岩石,故曰土山。
”可见人们是根据这座山的自然特征,起了这个直白通俗的名字。
金陵四十八景画东山秋月东山很小,小到当地居民不会说爬东山,只会说到东山走一走。
小到几幢高楼就能遮挡它的身影。
在日渐增高的城市里,它成了一座盆景。
但它的价值,在当地的影响却很大。
比如江宁区政府所在地——东山镇,就因它得名。
山下一条尽显六朝风韵的大道,名叫文靖路。
文靖是东晋太傅谢安的谥号,谢安曾在山中流连。
南朝文学家沈约在《郊居赋》中这样写道,“虽东山之培塿,乃文靖之所宴。
”道出了东山之小,与其历史地位之高,作用之大的生动对比。
东山位于南京东南近郊,山下有官道,秦淮河从西面向北流入南京城,自然成为屯兵扼守的要地。
“石虎欲浮海入掠,谟扼险,置八镇,城垒十一,烽火望楼三十余处,戍卒七千余人。
东自土山,西至江乘,警卫严密。
”——《晋书·蔡谟传》民国初期画家陈作仪所绘的《东山》图在这次抵御石虎,保卫都城的防线上,土山是东面的重要据点。
唐朝大历年间,北方动荡,时任浙江东西观察使的韩滉自京口至土山,修筑坞壁,训练士卒,保全了东南一带平安。
小小土山,成为防御链条上的一环。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内侵,进犯至南京,朝廷在土山设立军营,抗击倭寇。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清军和太平军在南京周边对峙十余年,土山一直设有军营。
谁也不曾想到,这座林木葱郁的小山,曾是刀剑闪烁的壁垒。
名士风流唐朝刘禹锡《陋室铭》中有这样两句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成语故事--东山再起

东山再起
谢安,河南太康人,东晋的政治家、名士。
谢安天资聪明,从小就才学过人,多才多艺,还精通音乐。
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有宰相的气度。
谢安虽天资聪颖,但却淡泊官场。
最初,谢安在司徒府里著作郎,没多久便称病辞官回到会稽。
后来,扬州刺史庾冰请他出山,被谢安谢绝。
但庾冰几次三番前来邀请,最终谢安只能无奈任职。
但谢安只任职一个多月,就找借口辞官回来了。
随后吏部尚书范汪举荐他为吏部郎,谢安也坚决回绝了。
辞官后,谢安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的东山,与当时名士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吟诗作赋,很是悠闲。
没过多久,谢安的弟弟谢万深受朝廷器重,当上了西中郎将。
但谢万的名气仍没谢安大,人们都认为谢安才是治国平天下之大才。
谢安的妻子看到谢万为官后,家境越发的富有,就埋怨淡泊名利的谢安,但是谢安仍不为所动。
公元359年,谢万北伐兵败,单骑狼狈逃还,被废为庶人。
从此谢氏家族日渐没落,东晋政权也面临内忧外患。
谢安为了挽回家族的荣耀,已年过四十的谢安,萌发做官的兴趣。
恰逢此时,征西大将军桓温前来邀请谢安,让其担任帐中司马。
谢安对此职位也颇为满意,便毅然接受了此职。
谢安上任当天,百官都来为他送行。
后来,谢安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不久便被征召入朝,先后担任侍中、吏部尚书等要职。
《晋书·谢
安传》中这样写到:“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这便是成语“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这则成语意思是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山再起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谢安(320xx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
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典故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
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
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
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
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
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
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
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
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
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东山再起的历史故事在江宁周边地区流传已久。
江宁的东山原为土山,据说是当年小秦王赶山塞海神鞭鞭方山时掉下的一撮土,取名土山。
东晋谢安,才学过人,但在朝廷遭到一帮小人的嫉妒,使得皇上一刻儿用他一刻儿贬他。
谢安一气之下就辞官来到土山隐居,邀人下棋,落个耳根清静。
他人在外,心念家,就模拟浙江会稽东山景色,在土山上大兴土木搞建筑,并改土山为东山。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率百万大军南下伐晋。
此时的皇帝想起了谢安,决定重新启用他,就派员到东山,封他为征讨大都督。
宰相肚里能撑船救国要紧,谢安没有推托,他回到朝廷调兵遣将,上下整顿,赏罚分明,官兵一心,要与符坚决一死战。
不多久,符坚的人马打到了淮河、淝水,只要一过江,东晋难保,谢安心中有数,凭东晋的八万官兵跟符坚硬拼尤如鸡蛋碰石头,他坐阵东山,临危不乱,精心排兵布阵,并把自己的侄儿谢玄也派到前线去打仗。
他侄儿临走前想探听这个仗怎么个打法,谢安只说了一句话“朝廷自有安排”。
谢玄心里没底,第二天又派人来听口风,谢安呢,就拖来人下棋,一直下到天黑,打仗的事一字未提,到了当天半夜时分,才掏出将帅名单,摆出了他的“八卦阵”。
淝水那里战事拉开,谢安仍稳坐东山跟人下棋,敌人果真中计,大败而逃。
喜报传来,谢安接过一看,二话没说,还下他的棋。
客人等不及了,都围过来听消息才知道前方打了胜仗,谢玄立了大功,在场的人无不佩服谢安沉得住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淝水之战”。
淝水一仗,救了东晋,谢安被封为三公之上。
因为他东山闲居以后,又出来做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都称谓他“东山再起”。
直到现在,东山上还有“谢公祠”的碑、“谢公泉”的井,山脚下还有条“跑马埂”,据传是当初谢安练马时用的,这埂能伸能缩,马跑多远,它就能长多远,神哩!------------【注音】dōng shān zài qǐ【出处】《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在古代,有一个叫做韩信的人,他曾经是汉朝的一位大将军,因为功勋卓著,被封为楚王。
但是后来,因为受到了嫉妒和排挤,他被废黜了王位,被贬为一个普通的百姓。
韩信在东山隐居了很长一段时间,过着贫苦的生活。
在东山隐居期间,韩信并没有放弃,他一直在思考如何东山再起,重回政治舞台。
他深知“东山再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思考。
他阅读了大量的兵法、政治、历史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韩信在东山隐居期间,结识了一位隐士老人,老人深知韩信的过去和他的抱负,便传授给他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处事的方法。
老人告诉韩信,一个人要想东山再起,首先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因为曾经的辉煌而骄傲自满,更要学会忍耐和坚持,只有如此才能有机会再次崛起。
韩信在东山隐居期间,也结识了一位勇猛的猎人,猎人教会了他如何狩猎和生存的技巧。
猎人告诉韩信,一个人要想东山再起,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勇气,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勇气,只有如此才能战胜一切困难,重新站在巅峰。
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和不懈努力,韩信终于在东山再起,他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再次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汉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山再起,是一个寓意深远的成语,它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失败,都不要轻言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修养,相信自己一定能够东山再起,重回巅峰。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挑战,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保持谦虚和勇敢的态度,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最终的成功。
东山再起词语的来源

東山再起词语的来源
“东山再起”这个词语的来源可追溯到中国的唐代。
唐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在官场上屡试屡败,因此被贬到了岷州“东山再起”。
岷州位于唐朝西南边境,山
势险要,交通不便,被视为一个养老之地。
在岷州的这段时间里,李白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理想。
他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诗歌,并在文学领域再次崛起。
后来,他离开了岷州,重新回到了中央政府,成为了一位备受赞
誉的诗人。
由于李白曾在岷州“东山再起”,因此“东山再起”这个词语便成为了一个扬名立万
的成语。
在这个成语中,“东山”代表废弃、被抛弃的境地,“再起”则表示再次崛起、
重新站起来。
因此,“东山再起”成语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在失败之后重新站起来,重新
获得成功。
这个词语也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职场或人生中遭遇挫折之后重新振作,获得成功。
除了李白,还有一些历史人物也曾在“东山再起”中崛起。
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宋文
帝刘义隆曾被贬到东山县,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利用在东山县的时间研究文学和政治,最终在返回京城后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另外,清朝政治家黄遵宪也曾在“东山再起”中崛起。
他曾因行事过于激进而被贬到
江西南昌,但在南昌的时间里,他努力学习,并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后来,他又被调回了中央政府,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总之,“东山再起”这个词语的含义非常丰富,不仅有历史典故作为支撑,还有很多
成功者的经历可以用来作为佐证。
它展现了人们在遭遇挫折之后仍然能够重新振作、重新
站起来的精神,极具启发性和鼓舞人心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导读: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谢安,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生于东晋元帝大兴三年(320年)。
父亲谢哀曾做过太常卿(管理礼仪、祭祀的高级官员)。
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
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
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
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
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
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
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
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
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
风越刮
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
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
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
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
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
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
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
”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动乱。
【2016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精选】
1.东山再起历史典故
2.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
3.2016成语囊萤映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4.2016成语围魏救赵的历史典故精选
5.2016成语汗流浃背的历史典故精选
6.2016成语程门立雪的历史典故精选
7.2016成语乐不思蜀的历史典故精选
8.2016成语金屋藏娇的历史典故精选
上文是关于成语东山再起的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