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故事告诉你如何看清事实真相

合集下载

对于传言探究事物真相的事例

对于传言探究事物真相的事例

对于传言探究事物真相的事例
1、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

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

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

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2、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

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

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

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
启示:推销生意是一种组织性质的生意,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

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

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眼见为实的例子

眼见为实的例子

眼见为实的例子篇一: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读《科学失误故事》有感爸爸妈妈会利用周末时间带我去图书馆。

这是我每个星期最为期待的时刻。

终于又是一个周末的来临,一大早兴高采烈的来到图书馆。

呀!书店书店里有许多的新书,是一批科学书,我看到了一本叫《科学失误故事》的书,书中主要讲述了科学历史上许多的科学家实验中失误的小故事,在科学历史上,失误与失败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但是前人的失误也给了我们不少的教训,我们一定能从前人的失误中得到启迪而有所收获,从而能进步。

《科学失误故事》里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的故事我印象最深刻,他写成了“电磁理论”,但没有受到人们的认同。

一天,他准备在剑桥大学发表演讲。

没想到的是只有2个人来听,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依旧把自己的理论认真得讲给2名听众,他还是要把不同凡响的电磁理论向全世界宣读。

由于麦克斯韦的理论太超前,当时的人们根本理解不了,他的理论受到了冷落。

当时的人们把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讽刺的说成是“纸上发现”的失误。

过了几年后,他在所提到的电磁波,被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兹发现了,到处证实了这个理论,并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无线电时代”,而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所以我们才知道了雷达这个高科技东西。

无线电通信,电脑,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科学研究有时候不像科学应用那样得立竿见影的作用,开始是无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它一定会发挥它自己巨大的作用。

平时的生活中,当有问题不会时,不能光听别人说,万一别人说的是错误的观念呢,一定要自己动脑思考,自己亲身体验,并己动手研究而得到答案。

所以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我们一定要用实践检验真知。

篇二: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从科学哲学看“眼见为实”原则文章摘要:“眼见为实”原则深刻地渗透我们的生活,但是基于科学哲学的相关理论,本文从理论与观察是否独立,整体论的限制以及客观性的内涵三个方面对该原则进行了批判,从而提出“眼见不一定为实”,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当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故事、例子[小学生优秀作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故事、例子[小学生优秀作文]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语言文字应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走进汉语的世界
第一课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第二节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一课
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王公大人骨肉之亲,躄喑聋瞽,暴为桀纣,不加失也。是故以
赏不当贤,罚不当暴……若此则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 者不得治。
第一课
第二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答案】
如今王公大人所使富裕的,所使尊贵的,都
是他们的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的人。如今王公大人 的这些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的人,怎么一定会有智 慧呢?如果是没有智慧的,让他们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混乱
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现代汉语大多已变成了双音节 词,原词往往只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者作为
成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形影不离、形只影单、衣冠楚楚、
衣冠禽兽”等。 (2) 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则被 另一个词代替了。 (3) 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
失了。
第一课 第二节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 ·语言文字应用
3.古今句式有哪些变化? (1) 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也就是说同样的 意思现在不这么说了,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同 样是判断句,现代汉语要说成“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
子”,主谓语之间必须用判断词“是”。

看问题一针见血的例子

看问题一针见血的例子

看问题一针见血的例子
看问题一针见血的例子
每个人都可以看到一个问题,但能够用一种深刻、确切和灵敏的方式来看待问题的人却很少。

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例子来看看视角不同所产生的后果。

第一例:盲人与大象
有一天,四个盲人摸着一头大象,其中一个碰到了大象的腿,认为大象是一棵树;另一个碰到了大象的尾巴,认为大象是一条鞭子;还有一个摸到了大象的鼻子,认为大象是一只蟒蛇;最后一个碰到了大象的耳朵,认为大象是一片扇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只是一头大象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把每个部分都综合起来,才能看到真正的大象。

第二例:公司与员工
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有时候会产生分歧。

假设一个公司认为员工的工作时间应该比家庭时间重要,那么他们可能会在周末举行必须参加的培训来训练员工,即使这意味着员工将失去和家庭共度周末的机会。

然而,员工们可能会认为家庭时间比工作时间更重要,因此他们可能会拒绝参加这种培训。

这就展示了两个人所拥有的不同观点,并可能导致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第三例:雇主与求职者
面试过程中,雇主和求职者之间经常出现看法不同的情况。

一个雇主可能更注重候选人的经验和技能,而求职者则更注重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

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求职者感到被低估或雇主无法雇用到合适的员工。

结论: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观点、意见、背景和思想模式会对他们观察问题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要在解决问题时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不同并且尽量将其转化为一种优势。

通过深入了解并尊重他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决方案,而不是盲目地推销自己的观点。

三个故事告诉你如何看清事实真相

三个故事告诉你如何看清事实真相

文/雪茉莉故事一:珠海,滂沱大雨中,一摩托车停在齐腰深的水中,车上坐着一个穿蓝色雨衣的人,在雨中一动不动待了好几个小时,路人见状,都以为这个人疯了,经记者调查,才发现他是市政管理所工作人员,他在那里是为了守卫一个下水道旁的井盖,以防雨大把井盖冲开危及行人安全。

大家转而盛赞他的忠于职守,认为他传递了珠海“正能量”。

启示:不轻易被表象迷惑,深入思考和调查,才能发现事实真相,而真相和表象往往相去甚远。

故事二:一姑娘发帖–跟着姑姑去放生,小乌龟们好像通人性一样,放进江里又游回来,反反复复不愿意离开,一直趴在石头上看看我们,知道我们离开。

动物都有一份感恩的心,更何况人呢。

路人回复–你把陆龟甩进水里,它不爬回来就要死!启示:假象往往有张漂亮的脸,掌握些常识,才能帮我们揭开画皮,看到鬼魅真身。

故事三:启示:真相和假象就像孪生兄弟难以分辨,不轻信流言人云亦云,倾听当事人的声音,仔细观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才是正道。

鉴于微信,QQ等各种朋友圈充斥着各式未经大脑过滤的段子,很多明显是软文或造谣或错误漏洞百出,却能籍不假思索的芸芸众生之手广泛流传,故有感而发。

左岸记:下面是来自知乎Raymond Wang关于“如何甄别一条网络传播消息的真假?”的解答:在无法确定消息准确之前,先别急着做评论或转发。

(1)在我熟悉的领域,首先是靠经验判断。

假消息看的多了,就会熟悉其基本模式,很容易嗅出“味道不对”。

在法律和财经领域,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假,而是不准确,有时比假新闻的危害性还大。

(2)在我不熟悉的领域,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国外媒体我比较信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科学美国人》和美联社、路透社这样的大通讯社,在国内比较信任财新网。

除了这些严肃媒体以外,微博上有一些资深记者和专业人士比较靠谱,在特定领域对假消息的识别能力很强,也有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验证。

网络消息出现时可以看看这些人是否转发,如何评论。

这需要逐渐积累一个“专家名单”,我个人的识别标准是:最好受过科班训练,对相关领域长期关注,曾经写过出色的文章,发微薄比较严谨。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

为了揭露真实的社会,莫言讲了四个故事——真实不仅仅是一个社会的本来面貌,也是事实的本来面貌。

有时候喧嚣会掩盖真实,或者说会掩盖真相,但大多数情况下,喧嚣不可能永远掩盖真相,或者说不能永远掩盖真实。

我可以讲4个故事,来证明这个结论。

第一个故事是,几十年前,大概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的一个闯关东的邻居回来了,在村子里扬言他发了大财。

他说他在深山老林里挖到了一棵人参,卖了几十万人民币,从村子东头讲到西头,又从西头讲到东头。

很多村民争先恐后地请他吃饭,因为大家对有钱人还是很尊敬的,大家还希望一遍遍听他讲述如何在深山老林里挖到这棵人参的经历。

我们家当然也不能免俗。

我们把他请来,坐在我家炕头上吃饭,我记得很清楚,他穿了一件在当时的农民眼里是很漂亮的黑色呢子大衣,即便坐在热炕头上也不脱下。

我记得我们家擀面条给他吃,我奶奶发现他脖子上有一只虱子,于是他的喧嚣就被虱子给击破了,因为一个真正有钱的人是不会生虱子的。

过去人讲穷生虱子富生疖子,我们知道他并没有发财,尽管他永远不脱下那件呢子大衣,但我想他的内衣肯定很破烂。

又过了不久,这个人的表弟也穿了一件同样的呢子大衣,奶奶说:“你这件大衣跟你表哥的很像。

”他说:“我表哥的就是借我的。

”事实又一次击破了这个人喧嚣的谎言。

另一个故事是,我在北京的检察院工作期间,曾经了解和接触了很多有关贪官的案件。

当然我不是检察官,因为我们是新闻单位,我们要报道,我是记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案例。

其中有一个河北某地的贪官,他平常穿得非常朴素,上下班骑自行车,给人一种非常廉洁的形象。

他每次开会都要大张旗鼓、义正词严地抨击贪污腐败。

过了不久,检察院从他床下面搜出了几百万人民币,所以真实就把贪官关于廉洁、关于反腐败的喧嚣给击破了。

事实胜于雄辩。

第三个是我的亲身经历。

2011年我在故乡写作,有一次去买桃子,一个卖桃子的人看起来很剽悍,他也认识我,或者他认出了我。

他一见面就说:“你怎么还要来买桃呢?”他点了我们市市委书记的名字说,某某某给我送一车不就行了吗?我说我又不是当官的,他干吗要送我,他马上说我是当兵的。

让你懂得人情世故3个小故事

让你懂得人情世故3个小故事

让你懂得人情世故3个小故事在生活的大舞台上,人情世故就像是一场无声的表演,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三个小故事,希望能让您对人情世故有更深刻的理解。

故事一:善意的谎言小李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职场新人,在一家大公司里努力打拼。

他的直属上司王经理是一个要求严格但心地善良的人。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重要的项目,小李负责其中的关键部分。

由于经验不足,小李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误,导致项目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王经理在检查工作时发现了这些问题,他把小李叫到办公室,脸色阴沉。

小李心里忐忑不安,以为自己要面临严厉的批评甚至是惩罚。

然而,王经理却深吸一口气,说:“小李啊,这次的项目确实有些复杂,出现这些小问题也是难免的。

我相信你已经尽力了,接下来咱们一起想想办法,把进度赶上去。

”小李听了,心里既感动又愧疚。

他知道自己的失误并非“小问题”,但王经理的这番话让他感受到了被理解和信任。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工作,不仅弥补了之前的失误,还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善意的谎言可以给人以鼓励和信心,让人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努力改正。

故事二:礼尚往来老张和老王是多年的邻居,关系一直不错。

有一年,老张的儿子考上了重点大学,老张高兴得合不拢嘴,摆了一桌酒席庆祝。

老王带着礼物前来祝贺,老张热情地招待了他。

过了不久,老王的女儿出嫁,老张也准备了一份厚礼回赠。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了。

因为他们都明白,礼尚往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交换,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和尊重。

在人情世故中,懂得礼尚往来是维系良好关系的重要一环。

它不是功利的算计,而是对他人的关心和回应,让彼此的情谊在相互的尊重和关爱中不断加深。

故事三:学会倾听小刘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但在与人交往中,她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太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

有一次,她和朋友一起参加一个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很开心,小刘又像往常一样,不停地说着自己的事情。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事例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事例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事例我们常常听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

这句话强调了直接亲眼目睹的经历和听说他人传闻的差异。

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别人的口述,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人们会夸大事实或者失实传闻。

下面我将给出一些例子,来阐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意义和应用。

例子一:偷窃案假设有两个人,他们是朋友关系。

其中一个人(人A)声称另一个人(人B)偷了他的钱包。

人A向其他人诉苦,告诉他们人B的坏行为。

然而,其他人并没有亲眼目睹这个事件,他们只是听到人A的口述。

于是,他们的信任度就不如亲眼目睹这个事件的人。

如果人A拿出安装了摄像头的家庭电脑,提供了录像作为证据,那么大家就有了眼见为实的证据,更有理由相信人B的偷窃行为。

例子二:恶劣的工作环境假设有一个公司,有一个员工声称他在工作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他向同事抱怨他的经理对他进行了不公平的评估,但是其他同事并没有亲眼目睹这个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同事们很难全盘接受这位员工的抱怨。

然而,如果这位员工能够提供一些证据,比如有其他同事在场的会议记录、电子邮件或录音等,那么这些证据就可以作为眼见为实的证据,使得其他同事更有理由相信他的诉求。

例子三:政治演讲在政治演讲中,政客经常会用各种言辞来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政策主张。

然而,这些言辞常常是虚言,很难让人们相信。

如果一个政治家承诺改善经济状况,但没有提供任何实际的证据或计划,那么这些承诺很可能只是空洞的口号。

相比之下,如果这位政治家能够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实际的政策,让人们亲眼看到他们的承诺变成了行动,那么人们就更有理由相信他们的诺言。

总结起来,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亲眼目睹的事实更有信任度,相比于仅仅听他人口述的事情。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往往更愿意相信那些有实际证据支持的说法。

因此,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社会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真实的证据,而不是凭空的传闻和口述。

只有通过亲眼目睹的事实,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判断事情的真实性,更好地做出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故事告诉你如何看清事实真相
文/雪茉莉
故事一:
珠海,滂沱大雨中,一摩托车停在齐腰深的水中,车上坐着一个穿蓝色雨衣的人,在雨中一动不动待了好几个小时,路人见状,都以为这个人疯了,经记者调查,才发现他是市政管理所工作人员,他在那里是为了守卫一个下水道旁的井盖,以防雨大把井盖冲开危及行人安全。

大家转而盛赞他的忠于职守,认为他传递了珠海“正能量”。

启示:不轻易被表象迷惑,深入思考和调查,才能发现事实真相,而真相和表象往往相去甚远。

故事二:
一姑娘发帖–跟着姑姑去放生,小乌龟们好像通人性一样,放进江里又游回来,反反复复不愿意离开,一直趴在石头上看看我们,知道我们离开。

动物都有一份感恩的心,更何况人呢。

路人回复–你把陆龟甩进水里,它不爬回来就要死!
启示:假象往往有张漂亮的脸,掌握些常识,才能帮我们揭开画皮,看到鬼魅真身。

故事三:
启示:真相和假象就像孪生兄弟难以分辨,不轻信流言人云亦云,倾听当事人的声音,仔细观察,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才是正道。

鉴于微信,QQ等各种朋友圈充斥着各式未经大脑过滤的段子,很多明显是软文或造谣或错误漏洞百出,却能籍不假思索的芸芸众生之手广泛流传,故有感而发。

左岸记:下面是来自知乎Raymond Wang关于“如何甄别一条网络传播消息的真假?”的解答:在无法确定消息准确之前,先别急着做评论或转发。

(1)在我熟悉的领域,首先是靠经验判断。

假消息看的多了,就会熟悉其基本模式,很容易嗅出“味道不对”。

在法律
和财经领域,最主要的问题不是假,而是不准确,有时比假新闻的危害性还大。

(2)在我不熟悉的领域,相信“主流媒体”的报道,国外媒体我比较信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科学美国人》和美
联社、路透社这样的大通讯社,在国内比较信任财新网。

除了这些严肃媒体以外,微博上有一些资深记者和专业人士比较靠谱,在特定领域对假消息的识别能力很强,也有自己强大的信息网络进行验证。

网络消息出现时可以看看这些人是否转发,如何评论。

这需要逐渐积累一个“专家名单”,我个人的识别标准是:最好受过科班训练,对相关领域长期关注,曾经写过出色的文章,发微薄比较严谨。

(3)如果官方媒体承认一些对政府明显不利的消息,基本都是可信的。

但科技领域的报道也要甄别,有的时候确实是记者本人专业素养不足,明明是好事,结果给“吹成了坏事”。

(4)假消息和真消息从文体上没有区别,都是叙事的方式,换句话说是“看起来有鼻子有眼的”。

即使你拥有大量常识和经验,也很难准确去判断。

对于一条你心存疑虑的消息,判断它真伪的最好方式就是你自己去调查一下,但99.99%的人是不会调查的,新闻记者也是因为对消息产生兴趣才会去调查。

只有调查才能发现消息来源以及相关当事人最真实状态,从而证明消息的真伪。

(5)远离“中国式公知”,他们自有其贡献,但在识别和传播假消息上,能力不足,声誉很差。

(6)如果不是闲得无聊,不要“追新闻”,把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消息的真伪(比如宫廷内斗)其实根本不值得去关心,也很难证实或证伪,对普通人只是信息噪音而
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