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吟诵》PPT

合集下载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4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24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置身诗境 吟咏感受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找出 本诗的意象,赏析其特点。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 境,用诗化的语言描绘诗歌意象 和画面。
置身诗境 吟咏感受
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找出本诗的意象, 赏析其特点。
洞庭水、岳阳楼 吴楚、乾坤 孤舟
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
置身诗境 吟咏感受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用诗化 的语言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身世之悲 家国之痛 忧国忧民
诗歌小结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 诗人通过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 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 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 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 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 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 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 王嗣奭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品味字词 感受情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 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 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 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 ,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 了身世的孤危感。
“一个爱国的杜甫”。杜甫许多诗篇表现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 无比热爱, 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国的热诚。
“一个不得志的杜甫”。他渴望报效国家,可统治者并没有给 他机会。
知人论世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登岳阳楼》
杜甫
目录
教 体了 学 会解
家登
目 国临 情诗
标 怀特 。点 , 分 析 意 境 ,
作 史了 之解
者 乱杜 后甫
简 的生 介 颠平
沛, 流大 离唐 。盛
世 及 安
庭围
的赏
活 动 探 究
湖绕 时所 的设 所情 思景 所, 想探
情 感 升 华
天析 下杜 为甫 任身 的处 博危 大难
及析
情却
所作
困顿长安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战乱流离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三、穿梭古今时光之旅
今天,曾都一中高一(三)班的同学们意外获得了一台时 光机,在这台时光机的带领下,我们穿越了夏商时期,见证 了“六书”的产生,人类文明一步步兴起。经历春秋争霸, 秦国崛起,中国进入大一统时代。略经三国鼎立,曹操青梅 煮酒,最终时间定格在了唐代宗大历二年,地点岳阳。
活动二:闻诗析情 登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思考:最传神的两个字?写出洞庭湖怎样的特点?
《说文解字》:坼,裂也
无边无际的洞庭湖把吴地、楚地撕裂开来,又要把 整个天地涵盖其中,水面极阔却具有力量感。
活动二:闻诗析情 登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思考:本联中,诗人“无”什么?又“有”什么?寥寥数
活动三:执笔写情——佳作赏析 登岳阳楼
金梓豪
闻说洞庭水,遂至岳阳楼。 雨落镜失平,风起纹飞皱。 却知不久时,祸难自天降。 望月独自愁,泪落溅心头。
活动三:执笔写情——佳作赏析 登岳阳楼
秦宸臻
昔望洞庭湖,今复岳阳楼。 湖波粼粼日,风起月影颤。 愿回开元日,再为君志事。 此楼成追忆,不可复赏得。
活动三:执笔写情——佳作赏析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PPT课件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PPT课件
我是经典吟诵人 ,我(们)把纳兰性德的《 》诵给您听! (自主选择一首纳兰词背诵,尝试着诵出感情 → 诵给自己的小伙伴听,努力完善个人诵读或自 己组团合作朗诵 → 展示诵读成果)
活动五:美词我来诵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去读诗词吧,好让我们自己多一份诗情,好让我们的民族多一份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纳兰性德奉命与副都统郎谈等赴觇(chān)梭(suō)龙打虎山巡查边境,十二月返京。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
写作背景
这首词抒发了奉使出塞的凄惘(wǎng)之情。全篇除结句外皆出之以景语,描绘了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可谓景情交融。最后“古今幽恨几时平”则点明主旨。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yòu)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我向着那高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云的方向前进,北风呼啸,淹没了战马的嘶鸣声。深秋远远的边塞,使人不禁情伤。一抹晚烟袅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
绘画展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活动二:美词我来绘
远塞的意象
云山 北风 嘶马 深秋 晚烟 戍垒 斜日 关城
画 意
活动一:美词我来读
ing
ing
ing
eng
eng
浣溪沙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新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教学课件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 起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 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 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我不为自己的处 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 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 就梦见自己骑着披脚
用“○”标示出这四首诗的韵脚。 写出每首诗所押的韵。 韵脚在朗读的时候,是有拖音的。试
读出每首诗的韵脚的韵味来。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②三、四句是虚写未来。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 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 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 一个是动作“共剪”,一个是语言“却话”。“共剪 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 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这首诗 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 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①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 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 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 胆忠心。 ②一、二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 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 衰老,“卧”字写多病,写长期卧床;“孤”字写生
读四首诗
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 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寂寥(liáo) 春朝(zhāo) 碧霄(xiāo) 戍( shù ) 夜阑( lán ) 潼关(tónɡ)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件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课件
僵 卧 孤 村 不 自 哀,尚 思 为 国 戍 轮 台。
夜 阑 卧 听 风 吹 雨,铁 马 冰 河 入 梦 来。
实写当时的环境
虚写诗人的梦境。
任务二:再读诗歌,感受梦境
2. 小组讨论:诗歌虚实相生的手法 是否能在舞台设计上体现?
任务二:再读诗歌,感受梦境
【小组3摘录】: 舞台灯光的设计要配合现 实与梦境的切换。可以是追光,光束随着卧床 诗人的目光逐渐转向舞台另一侧,那里上演保 家卫国的战争场面,而后转回现实的残夜风雨 。也可以是调光,孤村的灯光逐渐调弱,表示 诗人已渐渐淡忘现实的凄凉处境,另一侧的灯 光逐渐亮起,点亮那个金戈铁马的虚幻梦境。
夜将尽。
披着铁甲的战马。
任务一:初读诗歌,还原处境
2. 小组讨论:请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意象, 结合参考资料,还原诗人的现实处境, 设计舞台布景道具。
任务一:初读诗歌,还原处境
【资料链接1】
陆游六十八岁罢官后退居山阴时所作。当时诗人 贫病交迫,境遇困顿。由于他力主北伐,又遭嫉恨, 两年前以“嘲弄风月”的莫须有罪名被弹劾罢官。诗 人虽然年迈,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惦念报效祖 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 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 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原题下共有诗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任务三:联读诗歌,探究心境
1. 诗人的这一腔痴情是哀情吗?演员诵读 此诗时是否要读出强烈的悲戚自怜之感?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年虽迈而气不衰 陆游 途虽穷而志不坠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任务三:联读诗歌,探究心境
2. 请参考资料,把握诗人“不自哀”的主 观心境,对舞台选角及表演提出建议。

古诗词吟诵ppt课件

古诗词吟诵ppt课件
夏丏尊和叶圣陶呼吁学校的国文教学应当恢复传统的吟诵 方法。主张学校里恢复从前范读的办法,吟、读、说并用。唐 文治曾从桐城巨子吴汝纶学得吟诵古文之法,并在吴汝纶传授 的吟文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特色的吟诵腔调,即出名的" 唐调",时人争相效法。1920年唐文治先生创办无锡国专,大 力提倡吟诵。20年代赵元任先生首次研究吟诵,并录唱片。 1934年、1948年唐文治先生两次录制唱片,发行海内外。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何谓吟诵? 吟诵是朗诵吗? 吟诵是歌唱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朗诵
朗读
内容选定 表现形式 表现空间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 文、小说等;
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 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 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 想的需要;
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 还包括新闻、广告等; 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
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 活的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第一章 朗诵的基本概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 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 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 着一定的区别的。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虞美人》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宇宙永恒不变(景)
人生短暂无常(情)
物是 人非
故国之思
亡国之恨
三度对比
情景交融



虚实结合
悲凉哀婉
小结: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如何理解小楼昨夜又东
风中 又 的深刻含义?
思考
小楼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
对比

实(现实)
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永恒不变
短暂无常


在古代诗歌中,“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含义?你能想出相关的诗句来吗?
词中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特殊固定的涵义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春花秋月
往事知多少
永恒不变
短暂无常
对比
实(现实)
虚(过去)
往事之叹,感慨万千


① “又东风”中的“又”点明了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 ②季节的变化引起词人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雕阑玉砌应犹在”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活动?
“雕阑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度语气写,含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主人对它们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追思、悔恨、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古诗经典诵读》PPT课件

《古诗经典诵读》PPT课件
——范道实验小学四(3)班
中国文学自神话传说开始,上下几千年,名篇 佳作,浩如烟海。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源远 流长,美不胜收。它抑扬顿挫的诗句,很好地体现 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更是凝练 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 诗人用寥寥数语,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感:或赞美美 丽的自然风光,或表现美好的现实生活,或揭露社 会的残酷黑暗,或表达自己的由衷祝愿与向往…… 从瑰宝中,我们更能学到许多中华民族的礼仪美德: 勇于革新、倡导节约、积极进取、百折不挠、忧国 忧民……让我们一起走近名人,吟诵名篇,感受中 华文化之博大精深。
静夜思
唐·李白
元 日
宋 王 安 石
·
石 灰 吟
明 于 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悯农
唐·李绅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竹 石
清 郑 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伶官所演奏的都是当时的名曲,三人就私下相约“我辈 擅诗名,未定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入歌词之多 者,则为优矣。”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 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4
二、朗诵对普通话的要求
第一:准确表达作品 普通话——正音,有相对统一的语言标准,有利于表达 的一致性。 (不同时代都有相对的正音:中古音——唐宋雅音、民 国有官话) 方言表达有差异性,但也有亲和力。 第二:清晰接受作品:听众的差异性
古诗词吟诵
主讲人:谢其梅
1
何谓吟诵?
吟诵是朗诵吗?
吟诵是歌唱吗?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 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 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周代
诗歌吟诵是当时的大学(即太学)以及小学里都开设的一门必
修课,请看下面几则文献资料的记载:
《周礼·春官宗伯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
言、语。"
《礼记·文王世子》:"凡学(郑玄注,教也)世子及学士,必
时。春诵,夏弦,大师诏之。"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这是官
办的贵族子弟学校教学诗歌吟诵的情况。
总之,在唐代,从皇帝到大臣,从文人雅士到村夫牧童,从 和尚道士到宫女歌妓,吟诗成了人们普遍的爱好,成了时代的一 种风尚,成了诗歌繁荣的重要标志之一。
13
听《 唱碧 ”鸡 讲漫 述志 这》 样中 一记 件述 有的 趣典 的故 故“ 事旗 。亭
14
“旗亭听唱”
故事发生在大唐开元中期,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 涣常相约在一起小酌。酒喝到正酣时,忽然见十多位梨园伶官 招妓聚燕来到旗亭。三人便离席坐到角落处,一边烤火,一边 逗趣观望。
5
三、对朗诵的评价
1、内容的把握: 朗诵是二度创作,但前提是对文学作品的准确认知。
但文学创作本身又存在可解释性,于是,差异的存在是必 然的。 2、语言的呈现 3、艺术的表达
例如:《沁园春·雪》 又如:《将进酒》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载的一则故事中看一下六朝人玩味作品 音节美的实例吧: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 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诛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 又其所未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泳其所作《咏 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12
3、唐代
格律严整、音调铿锵的近体诗产生了,整个诗歌创作进入了 黄金时代,诗歌吟诵也随之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
9
一、诗乐一体话吟诵
中国是个诗乐一体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到“五四” 之前,无论是开蒙诗文,还是诗文交流都从吟诵开始,是文人 的基本功,私塾必修。特别是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但随着 新文化运动开始,诗乐分离;再加之西方教育制度进入,私塾 不再,吟诵渐衰,而伴随西方文明戏的朗诵渐盛。
汉语的诗词文赋,大部分是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 以也只有通过吟诵的方式,才能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和审美韵 味。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7
第二章 古诗词的吟诵
8
日本的汉诗吟诵自唐代以来,一直在延续。各类吟 诵社极其丰富,传承的方式依然是口传心授。 这里想问大家,你估计现在日本参与吟诵能有多少人?
500万人 如今,日本的吟诵加入了音乐、舞蹈、剑术……
韩国的吟诵保留了北方吟诵的特点,气势恢宏,深 受国民喜爱。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吟诵也是汉语诗文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吟诵汉诗在海外一直盛行不衰,不仅在华人中间,而且在 日本、韩国等很多汉文化圈国家中,也一直流传。
10
吟诵是传统的读诗读词读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吟诵活动自然要数诗歌吟唱。
诗歌——诞生在文字前。赵元任的《(新诗歌集)序》中曾指出: “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诗歌从它在原始 社会里诞生之日起,就开始被先民们吟唱了。
更加严谨、规范,更艺术化,不仅要求 声音的表现,还需要肢体语言的辅助; 一般指舞台表演,或在公正场合表达思 想的需要;
内容更宽泛,除文学作品外, 还包括新闻、广告等;
较为自由,随意性较强;
舞台以外更加广阔、更加生 活的空间;
3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 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 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2
第一章 朗诵的基本概念
一、朗诵与朗读的区别
朗诵是一门艺术,是文学作品的延伸,有着悠久的历史,如西方诗人 的游吟,进入中国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诗词没有朗诵,汉语 的诗词文赋大部分使用吟诵的方式创作。)朗诵与一般意义上的朗读是有 着一定的区别的。
朗诵
朗读
内容选定 表现形式 表现空间
主要取材文学作品,如:诗歌、散 文、小说等;
唐代的诗人如群星灿烂,一个个都是吟诗的爱好者:他们或 者自吟自赏,或者吟味他人之作,或者聆听他人吟诵。
《古今诗话》:"上官仪凌晨入朝,循洛堤步月,徐辔诛诗, 音韵清亮,望之犹神仙。"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何传?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得到广 泛的传诵,"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以至"童子 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11
2、春秋战国——两晋南北朝
孔子重视将吟诵《诗经》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平时花很多的 时间教授弟子们“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据《太平御览》引《庄子》逸篇中的文字记载:“孔子读《春秋》, 老聃踞灶觚而听。”能使老聃津津有味地听读,可以想见孔子吟诵 《春秋》的水平一定很高。及至战国,《诗》、《书》、《礼》、 《春秋》等经典著作仍为人们所诵习。“节奏鲜明,以声显义”, 国人喜尚吟诵诗文已形成传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