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541220课程中文名称:鱼类增养殖学课程英文名称:Fish Aquaculture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总学时:54学分:3.5适用专业:水产养殖先修课程:鱼类学、水化学、生物化学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二、课程性质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重要的专业主干课。
本课程学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人工繁殖理论与技术、苗种培育和养成的理论技术,通过本课程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能掌握水产经济鱼类增养殖技术、生产管理技术,能指导生产和进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
2.具有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分析和解决水产养殖生产和科研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了解鱼类养殖的发展动态和政策法规,初步具有信息采集和加工能力。
能独立开展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讲授、实验和生产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食用鱼饲养、活鱼运输、鱼类越冬、鱼类资源保护与增殖、渔业水域环境保护和改良等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水产科研技能方面的训练,掌握水产养殖主要生产技术关键。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绪论(2学时)1.了解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的基本定义,鱼类增养殖业简史,建国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和成就。
2.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和基本国情。
3.重点和难点: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一篇总论(共31学时)第一章主要养殖鱼类生物学(6学时)1.了解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的特征,传统的养殖鱼类和新近发展的养殖种类2.掌握养殖鱼类的食性,如滤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3.重点和难点:掌握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和国内外水产养殖种类发展变化的动态。
鱼类增养殖讲义

《鱼类增养殖》讲义绪论绪论重点鱼类增养殖学-掌握鱼类增养殖业简史-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鱼类增养殖的成就-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了解我国鱼类增养殖存在的问题-掌握我国鱼类增养殖的发展趋势-掌握水产养殖业面临21世纪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强劲挑战-了解加快渔业发展的主要措施-了解一、鱼类增养殖业与鱼类增养殖学我国的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二个部分:鱼类养殖包括池塘养鱼、河道养鱼、湖泊水库养鱼、稻田养鱼、工业化养鱼、港养、海水网箱养鱼等;鱼类增殖包括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鱼种人工放流增殖、水域养殖环境保护和自然增殖等。
鱼类养殖包括以下四个阶段:①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鱼苗;②鱼苗经过数十天至数月培育成鱼种;③鱼种经过数月或经1~2年养成食用鱼;④食用鱼经挑选培育成供繁殖用的亲鱼。
池塘养鱼则完整地包括上述四个生产阶段;而河道、湖泊和水库养鱼、港养往往由池塘供应鱼种,养成食用鱼。
至于鱼类增殖中的鱼种人工放流,其鱼种来源也是由池塘养殖供应。
鱼类增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鱼类增养殖学科的发展,相继建立起: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特种水产养殖学、海水鱼类增养殖学等学科。
由于这些学科的基本原理相同,故合并为一门学科——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研究其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的一门科学。
学科性质:应用科学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的目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我国水域的鱼类资源,提高单位面积鱼产量和经济效益,为人类提供优质的鱼体蛋白质。
二、鱼类增养殖业简史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历史悠久,技术精堪,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1.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殷商时代即开始在池塘中养鱼。
2.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鱼史上有名的始祖范蠡就著有《养鱼经》,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鲤鱼养殖场、繁殖、养殖密度)。
第五节 三文鱼养殖

第五节三文鱼养殖(大西洋鞋)了解三文鱼生物学、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特点,把握其苗种培育和成鱼饲养的关键技术措施。
资料课堂组织2分钟课前提问3分钟一、经济价值10分钟二、生物学特性15分钟三、繁殖技术20分钟四、苗种培育技术20分钟五、成鱼饲养技术15分钟小结3分钟布置作业2分钟授课内容:大西洋鞋(salmonSalar)属鞋形目,鞋科,鞋属。
俗称“三文鱼二原始栖息地为大西洋北部,即北美东北部、布列颠群岛、欧洲的斯堪地那维亚半岛沿岸。
是一种遗传变异性比较稳定,养分价值高的世界性养殖鱼类。
大西洋处分涧游型和陆封型两种:涧游型大西洋鞋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养殖鱼类品种之一,也是目前人工养殖产量最高的冷水性鱼类。
涧游型大西洋鞋人工育苗在淡水中进行,成鱼养殖阶段则在海水中进行,性成熟后再涧游到淡水江河中产卵繁殖,完成其生命周期。
与终生在淡水中养殖的陆封型大西洋鞋有着本质的区分。
涧游型大西洋鱼生更适于进行集约化养殖,其特点是经济价值高,其肉质细嫩鲜美,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但由于其在我们国家没有自然分布,且人工育苗技术难度较大,故在中国目前还没有开展大规模养殖。
一、经济价值大西洋鞋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肉质优良,肉味鲜美,少脊少刺,色泽桔红,迷人食欲,是制作烟熏鱼、生鱼片、鱼排等上等鱼品,更是人们游钓佳品。
但与其他上述几种冷水鱼类一样,因受日益加重污染的水域环境困扰,拦鱼设施的兴建和过度捕捞,大西洋鲤的分布范围和资源数量渐渐削减。
二、生物学特性大西洋鲤体延长呈纺锤型,稍侧扁。
上下颌具锐齿且弯曲呈钩状。
体背部为棕蓝色,腹部两侧至腹部由银白色渐渐变为白色。
头部及鱼体背部侧线以上分布有黑色斑点。
在生殖期间,雌雄亲鱼体均有不同程度变化,雌鱼变成棕色或黄色,雄鱼鳞上分布红色或黑色斑点,上下颌延长并弯曲成深钩状。
大西洋鞋是广盐性鱼类,在淡水区盐度为10%。
的水体均可生长。
相宜水温为10〜18℃,水质清亮,溶解氧高(在受精卵孵化及养殖过程中,溶解氧要求在7mg∕L以上)。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

» 并首先合成了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从而提高了 鱼类催产效果和鱼类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 3. 开发了大量的鱼类增养殖新对象。
» 主要有:中华鲟、史氏鲟、杂交鲟、俄罗斯鲟、虹鳟、银鱼、鳗鲡、 荷沅鲤、建鲤、三杂交鲤、芙蓉鲤、异育银鲫、彭泽鲫、淇河鲫、 胭脂鱼、露斯塔野鲮、大口鲇、革胡子鲇、长吻鮠、黄鳝、鳜鱼、 鲈鱼、大口黑鲈、条纹石鲳、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福寿鱼、 河鲀、大黄鱼、真鲷、牙鲆、石斑鱼、中华乌塘鳢等。
系的科学。
– 池塘养鱼学 – 内陆水域水产增养殖学 – 特种水产养殖学 – 海水鱼类增养殖学
• (三) 、鱼类养殖的基本阶段-----四个
– 鱼苗获得:
• 大多通过鱼类人工繁殖取得;
– 鱼种获得:
• 鱼苗经过数十天或数月培育成鱼种;
– 食用鱼养殖:(成鱼养殖)
• 鱼种经过数月,或终1~3年养成食用鱼;
5、养殖品种
• 淡水养殖品种
• 青鱼、草鱼、鲢鳙、鳙鱼、鲤鱼、鲫鱼、鳊鲂、罗 非鱼、鳜鱼、鳗鲡、罗虾、河蟹、鳖、甲壳类、贝 类、虾、河蚌、珍珠
• 海水养殖品种
• 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
四、我国水产界的突出成就
• 1.在世界上率先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的技术 难关,孵化出鱼苗。
» 1958年5月,钟麟首先在世界上突破了鲢、鳙鱼在池塘中人工繁殖 的技术难关,孵化出鱼苗。
表1: 全国水产品总量与捕捞产量(万t)
年 份
淡水
海水
总量 小计 捕捞 养殖 小计 养殖 捕捞
1957 283.61 2004 4901.66 2005 5101.65 2006 5250 2007 4538.0 2008 4896 2009 5120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归纳了群众谚语“正乌二鲈”,即正月出 鲻鱼苗,2月出鲈鱼苗。鲈鱼是肉食性,养殖者称为“鱼虎”。
➢ 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转载了前人有关的养鱼资料,总结了江 西的养鱼法,包括鱼池建造、鱼种搭配、放养密度、投饲与施肥、 鱼病治疗。草、青、鲢、鳙混养,到明朝已经发展到更完整。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二、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发展简史
➢ 公元前1世纪,殷墟甲骨卜辞:“贞其雨,在圃鱼”,“在圃鱼, 十一月”。
➢ 公元前460年,越国范蠡«养鱼经»,鲤鱼养殖和繁殖,指出“治 生之有五,水畜第一”。
➢ 公元前206-后220年(汉),养鲤。《史记》中载有“水居千石 鱼陂” 。
➢ 葛洪《西京杂记》说,汉武帝在长安筑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师 和养鱼;所养之鱼除供宗庙、陵墓祭祖用外,多余的在长安市 上出售。
2
➢ 第九章 鱼类越冬2
➢ 教学实习:养殖场参观学习8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绪论
➢ 海淡水水域幅员辽阔,池塘、湖泊、水库,海湾、浅滩 涂星罗棋步。
➢ 海岸线3.2万km ,水深15m以内的浅海、滩涂1333万 hm2 .
➢ 内陆水域1760万hm2,其中: ➢ 河流:666.7万hm2 ;湖泊:666.7万hm2 ➢ 水库:200万hm2 ;池塘:200万hm2 ➢ 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鱼类资源丰富,淡水鱼800种,海水鱼2200种。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内容1
➢ 绪论6
➢ 第一章 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8
➢ 第二章 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4
鱼类增养殖课件 第五章鱼类的苗种培育

122
Ⅱ
40
11.4± 20.30 ±
0.54
1.98
402.92
83±5
10.073
334
51.5 49.6
Ⅲ 37
15.0± 0.54
59.9± 3.44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全长 龄 (mm) 20 7.0 21 7.3 22 7.5 23 8.3 24 9.0 25 9.6 26 10.5 27 11.2 28 11.9 29 13.0
5、饵料选择性指数(feed selective ratio) 反映鱼类对备食 饵料喜好程度的指标。它的大小由食物组成中某一食饵百分比(个体 数量或重量)与饵料基础中该食饵所占的百分比所决定的。饵料选择 性指标采用计算公式E=(ri—Pi)/(ri+Pi)。
6、断奶(weaning)或转料 生产中,停止向仔鱼供应生物饵料,而 迫使其转向摄食其它人工食物的过程。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3、幼鱼期(young fish) 具有与成鱼相同
的形态特征,但性腺尚未发育成熟的鱼类个体。全身被鳞、侧线明显、 胸鳍鳍条末端分枝,体色和斑纹与成鱼相似,处于性未成熟期 (premature fish)。
鱼类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

• 产卵池
–形状:圆形或椭圆形 –位置:靠近亲鱼培育池和孵化池 –大小:直径8-10m » 池底由四周向中央倾斜 » 中心比四周低10-15 cm –密度:亲鱼60-100 kg –出水口:设集卵池
孵化桶
3.4 亲鱼的选择与配组
3.4.1 亲鱼的选择
看 摸 挤 挖卵检查
3.4.2 亲鱼的配组
块鳞片。 6-7块鳞片。 2.胸鳍内侧及鳃盖上出现追星,手 2.无或胸鳍上有少量追星。 抚摩有粗糙感觉。 3.腹部较雄鱼柔软膨大, 3.性成熟时轻压腹部,有精液流出。但比鲢鳙雌鱼小。
青 基本同草鱼。在繁殖季节性腺发育 胸鳍光滑无追星。 鱼 良好时胸鳍内侧及鳃盖出现追星外,
头部也明显出现追星。
3 人工繁殖
• 2.2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GB/T 5055-2008 青鱼、草鱼、鲢、鳙 亲鱼
– 第十三条 (二)用于繁殖的亲本质量符合种质标准,有明确的来源地和记录资料,亲本质量 应符合行业或省级的种质标准要求,没有行业和省级种质标准的,应制定相应的企业标准。青 草、鲢、鳙等“四大家鱼”、团头鲂(武昌鱼)、长吻鮠、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繁育亲本必 须来源于国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或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来自长江等天然水域捕 捞的品种。(《湖北省水产苗种管理办法》 湖北省人民政府令 第315号自2008年6 月10日起施行
)。
2.1 亲鱼培育
2.1.1 培育池塘:靠近水源,排灌方便;面积:3-4 亩
(667 m2 ),水深1.5-2.0 m,长方形,东西走向;彻底 清塘。
2.1.2 亲鱼的放养:单养或混养。
– 模式:青、草鱼养殖,可配3-4尾鲢鱼和2-3尾鳙鱼。鲢鱼池可配 鳙鱼或青、草鱼。鳙鱼池可配青、草鱼。注意:1、鳙不配鲢,青 鱼不配草鱼。2、最好雌雄分开,防止冬季突然升温产卵! – 可选择性地搭养适量的其他亲鱼或不同种的后备亲鱼,以便充分 利用天然饵料和池水空间,利于池塘水质的稳定。 – 放养量:主养鱼,150~200 kg/667 m2(亩) (50~100尾左右)。 配养鱼,20~40 kg/667 m2(亩)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

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当前位置:>教学内容>《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鱼类增养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1111学分5总学时90理论90实验/上机英文课程名Culture & Enhancement of Fish开课学院水产学院开课系养殖系修订时间2008年1月6日课程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养成以及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主要内容包括: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与调控;鱼类人工繁殖的生物学基础;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鱼类的苗种培育;成鱼养殖;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活鱼运输;鱼类越冬。
课程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鱼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和各类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特征掌握鱼类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食用鱼饲养以及鱼类资源增殖与保护的基础理论和技能。
使学生能根据各类水域的特点灵活应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水产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各类养殖水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我国及国外鱼类增养殖的简史、现状及发展方向;了解我国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点以及主要的鱼类资源;掌握各类养殖水域的水环境的特点和控制技术;掌握鱼类人工繁殖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鱼类苗种培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各类水域养殖食用鱼的基本技能;了解鱼类增殖和繁殖保护的基本措施和途径。
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从事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成、饲料的生产、科研或生产管理及相关的工作以及内陆水域渔业资源的管理工作。
树立保护水域环境保持各类养殖水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
破除以水域、以水质咸淡划分养殖类别的旧概念建立鱼类养殖的完整体系强调鱼类养殖技术的共性兼顾不同水域环境的个性加强养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前期(post-larva) 前期(post收完毕时的仔鱼。以卵黄为营养。
从受精卵孵出至卵黄基本吸
(2)后期(ana-larva) 后期(ana-
从卵黄吸收完,开始主动摄 食到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始摄食;奇鳍褶分 化为背、臀、尾三个部分并进一步分化为背鳍、臀鳍和尾鳍,腹鳍也 出现。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 梭鱼的仔鱼在全长4.00~4.50mm、口径0.32~0.35mm 时,摄食桡足类幼体、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小型动物。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而全长12.0~15.50mm、口径0.63~1.46mm时,除摄食硅 藻外,还摄食大型的桡足类。 开口阶段的摄食方式也主要是吞食。随着鳃耙等摄食 器官得到发育,鲢鳙摄食方式由吞食开始向滤食转变;草 鱼虽依然保持吞食食性,但也开始吞食小型底栖动物。
Ⅲ
37
1179.01
107±6
31.865
1055
53.5
表5-3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生产100万黑鲷稚鱼所需虎斑猛水蚤量估算
日 龄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全长 (mm) 7.0 7.3 7.5 8.3 9.0 9.6 10.5 11.2 11.9 13.0 体重 (mg) 3.8 4.6 5.5 7.0 8.5 11.8 16.4 20.3 24.5 29.7 成活率 (%) 70 68 65 63 60 58 55 54 52 50 成活数 (万) 1400 1360 1300 1260 1200 1160 1100 1080 1040 1000 虎斑猛水蚤 个数(百万) 88 104 118 146 169 227 299 363 422 492 虎斑猛水蚤 重量(kg) 2.66 3.13 3.57 4.14 5.10 6.48 9.02 10.96 12.74 14.85
表5-1 一些海水鱼类开口摄食的口径与全长
种类 鱚鱼 鰶 真鲷 鲈鱼 魳鱼 初孵仔鱼(mm) 1.31 3.2~3.4 1.82~1.94 3.0 3.45~3.5 开口时全长(mm) 2.6~3.0 4.8~5.2 3.0 3.7~4.0 5.1 口径(μm) 255~311 264 111~320 622 994
4、成鱼期(adult fish) 成鱼期( fish)
死亡。
初次性成熟到衰老
二、鱼类的变态 (一)鳗鲡目的变态 鳗鲡目鱼类在仔鱼期要经过一个无色透明 的柳叶状态阶段, 的柳叶状态阶段,经过变态后鱼体变成棍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棒形。部分鲱形目鱼类也有类似变态。
(二)鰔科的变态 这类鱼成体所具有的长针状下颌在后仔鱼 期初是完全没有的,一般从后仔鱼期至稚 鱼期阶段,针状下颌急速地发育,变态成 成鱼形态。
3、摄食量
表5 - 2
组 别 Ⅰ Ⅱ 尾 数 40 40 全长 (mm) 8.5± 0.3 11.4± 0.54 15.0± 0.54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 黑鲷稚鱼对日本虎斑猛水蚤的日摄食量(22.1~23.2℃) (22.1~
体重 (mg) 7.15± 0.68 20.30 ± 1.98 59.9± 3.44 组日摄饵 量(mg) 143.95 402.92 肠道中猛 水蚤个数 41±3 83±5 每尾日摄饵 量(mg) 3.691 10.073 日摄饵 个数 122 334 摄饵量与鱼体 重比率(%) 51.5 49.6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真鲷仔鱼刚开口时,可以摄食体宽200u以下的饵料。 第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15天,全长6.0mm左右的仔鱼可以摄食体宽400u的饵料,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包括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幼体。仔鱼全长达到10mm以上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时,体宽700u的饵料都可以被摄食。仔稚鱼期口径的变化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速度可用口径比(MH/TL)来说明。孵化后仔鱼的口径随全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 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长增长而急剧增大,在全长6~8mm范围口径比最大,这时 仔鱼开始摄食卤虫无节幼体和互相残食,随后口径比迅速 减小。全长9 10mm(20日龄) 减小。全长9~10mm(20日龄)时,口径的变化趋于平稳。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15mm以后,口径比最低并基本保持不变,口径随全长稳定 地增长。也就是说,仔鱼的口径比随全长的增加而变大, 到一定大小时,口径比开始减小。在口径比达最大值时的 体长分界线处,食性发生变化。
2、进入稚幼鱼期时为第二个阶段
此时为仔鱼期食 性向成鱼期食性的过渡阶段。鲢鳙鱼完全转为滤食性;草鱼可以吞食 幼嫩的水生植物碎片。幼鱼期的食性已基本与成鱼期相同。除了摄食、 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日趋完善以外,幼鱼期的栖息水层、环境也与成 鱼期基本接近。
3、成鱼食性阶段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例如乌鳢体长在3.0cm以内时,以桡足类、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体长3.0—8.Ocm以水生昆虫的幼虫和小虾为 主,其次为小型鱼类;至成鱼阶段主要捕食鱼虾类。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以上各个阶段鱼类食性的变化过程中,体现了以下规律:(1)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 食性变化与摄食器官和消化、吸收系统的发育同步;(2)食性变化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 也与个体的运动方式和能力、视觉等的发展完善有关;(3)摄食器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食物种类与其栖息水层 官的结构与功能(捕食方式)相一致;(4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 等生境(habitat)相一致;(5)食性变化是一个量变积累质变的过 程。
(三)鲽形目的变态 鲽形目鱼类在后仔鱼期之前是普通鱼左右 对称的形态,当后仔鱼期终了时发生变态, 头颅骨发生扭曲,一侧的眼移到头顶乃至 到达另一侧,鱼体变态成左右不对称的体 形,最终口、齿、体色、鳍等左右均不对 称。
三、鱼苗鱼种食性的变化 (一)阶段性 1、开口阶段 在卵黄囊吸收完毕前,仔鱼即开 口摄食,一般为原生动物、轮虫、贝类担轮幼虫 等小型浮游动物,有些种类的仔鱼(如石斑鱼) 口裂较小,甚至要投喂受精卵。对饵料种类的选 择指标主要有饵料大小、可捕性(游泳速度、分 布水层)、相对丰度和适口性等,其中最引人关 注的还是饵料大小,其决定于仔鱼的口径。仔稚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鱼在自然状态下的摄饵口角为口径的50-75%,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 并以此作为适口饵料大小(体宽)的范围。
第五章 鱼类的苗种培育
第一节 鱼苗、鱼种的生物学 鱼苗、
一、鱼类的发育阶段
1、仔鱼期(larval fish) 仔鱼期( fish)
当鱼苗从卵膜孵出,开始 在卵膜外发育,进入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 鱼类早期发育个体。此期鱼体具有卵黄囊、鳍膜等仔鱼器官,是由内 源营养转变为外源营养的时期,包括两个分期:
(三)关于摄食的几个重要概念
1、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sac utilization rate) 、卵黄囊利用效率(yolkrate) 利用卵黄转化为机体组织的程度。 2、不可逆点(point of irreversibility) 、不可逆点(point irreversibility) 仔鱼在持续饥饿到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 某一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继续生存较长一段时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恢复摄食能力。此时为仔鱼培育过程中的临界期(vital period)。 不同种类仔鱼抵达不可逆点的时间不同,一般来说,孵化时间长、卵 黄容量大、温度低、代谢速度慢,该点出现晚,反之则早。鲆、鲽类 仔鱼变态为底栖生活后,耐受饥饿的能力特别强。 3、开口(initial feeding) 、开口(initial feeding) 仔鱼在卵黄囊即将吸收完毕时,开 始主动摄食外界饵料生物的现象。 反映了仔鱼
表5-2 青、草、鲢、鳙、鲤的食性转换
(二)摄食特征
1、食物的选择
仔、稚鱼摄食,除了与口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鳃耙多少、口的 形状、运动能力等有关。仔、稚鱼对于水环境中的食物有一定的选择 性。孵化后8 性。孵化后8天的梭鱼仔鱼在水体中饵料百分比组成中贻贝幼体占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29.67%、轮虫占70.65%时,仔鱼吃进的饵料中,贻贝幼体占94.9%、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轮虫占4.7%。孵化后20天的稚鱼,在水体中轮虫占52.5%、卤虫幼体 为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41.41%时,两者在数量上几乎相等,但稚鱼的胃含物中,卤虫幼体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却占绝对优势,为94.01%,而轮虫占5.45%。蓝点马鲛只捕食鳀的幼 鱼,而不捕食大小相似的箭虫。在饥饿状态和食物种类单一时,有些 鱼类的仔、稚也可能饥不择食。但有些种类的仔、稚鱼宁可饿死也不 捕食不适合的食物。
2、食物的转换
随着仔、稚鱼的生长和消化系统的分化发育,饵料的种类也随 之有所转化。仔、稚鱼的食物转换有一定的阶段性,各阶段之间有一 个过渡时期。食物的转换有两个基本类型,梭、鲻等鱼类,仔、稚鱼 的食物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植物性饵料。另一类型 如牙鲆、真鲷等鱼类,由小型的浮游动物到大型浮游动物,转到动物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 性鱼虾或底栖动物。在养殖条件下,梭鱼稚鱼,在体长3.26~4.06mm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时以贻贝幼体为主要食物,体长在4.31~5.4mm时以轮虫为主,体长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6.14~15.04mm时以卤虫幼体为主,全长31~50 mm的幼鱼即转以底栖 硅藻为主要食物。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鲻鱼体长在30mm之后摄食底栖硅藻,25~30mm阶 段为动植物混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