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绿地建设及环境效应研究
运河扬州段添绿20万平米

2023《运河扬州段添绿20万平米》•背景介绍•计划实施•环境保护效益•社会效益•结论与展望目录01背景介绍运河扬州段在历史上曾经是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中心,但由于城市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一度遭受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运河扬州段的环境状况逐渐得到改善。
目前,运河扬州段的环境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水质不稳定、河道淤积、植被覆盖率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运河的生态环境,也制约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运河扬州段的环境状况添绿计划的目的和意义添绿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在运河扬州段增加绿化面积,改善运河的生态环境,提高周边地区的生活质量,并为市民提供更多的绿色空间。
添绿计划的意义在于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通过改善运河环境,可以提高周边地区的投资吸引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增加绿化面积可以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此外,添绿计划还可以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运河扬州段具备添绿计划的可行性。
首先,该地区有足够的空地和适宜的土壤条件,可以用于种植植被;其次,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最后,市民对添绿计划也抱有较高的热情和参与度。
需要注意的是,添绿计划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绿化工程的质量和长期效益。
此外,还需要加强河道治理和污染源控制等措施,以保障运河环境的整体改善。
添绿计划的可行性分析02计划实施明确绿化工程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运河扬州段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提供市民休闲空间等。
绿化工程的总体规划目标设定根据运河扬州段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绿化工程,确保所选地点具有代表性和可达性。
地点选择制定详细的绿化工程方案,包括植物选择、种植计划、景观设计等,确保方案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方案设计包括场地清理、规划设计、采购植物和工具等。
前期准备种植施工后期管护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植物种植,注意植物的选择和搭配,确保绿化效果。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是扬州市最古老的水系,也是南运河的起点,历史上曾是扬州市区主要的交通干线。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扬州市河道、湖泊等城市水体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破坏,而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作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的重要区域,其保护与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现状和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同时为推动扬州市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分析。
通过调研和文献资料的搜集,分析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生态环境价值,了解其在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综合运用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全面掌握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水质状况、环境污染和破坏、土地利用和规划等方面。
3.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措施分析。
通过对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的国内外经验的归纳总结,分析其成功模式和方法,根据对本地实际的探索和研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4.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利用策略探讨。
结合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其利用的方向和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以推动其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构建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与利用的研究框架。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文献资料收集和整理。
搜集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和利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化文献、生态环境分析资料、规划和建设规范等。
2. 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影像采集等方法,获取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的详细信息和数据,包括水质状况、土地利用状况、环境问题和产业分布等。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配置分析(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学 生 姓 名: 沈爱莉 学 号: 0903031119 专 业: 园艺技术 系 部: 园林园艺系设计(论文)题目:指 导 教 师:摘要前言随着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城市绿化环境,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而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滨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要科学合理的配植树木,按照“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模拟自然”的要求,1]。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 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
古老的运河成为当代南水北调的通道,这大大发挥了运河的历史功能,激活了运河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运河的文化品味。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10年来,政府对古运河进行改造和修建,是原来的错落不齐的居民住宅区变成如今风光带,大大增强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和稳定了生态平衡。
1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原则、形式1.1植物配置概念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
1.2植物配置原则 1.2.1科学性原则植物配置首先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从而科学地配置园林植物,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发挥园林植物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植物选择应以本地域的乡土植物为主。
此外,还有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本地植物群体之中,是本地绿化树种的有益补充。
其次还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物种多样性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同时设计创造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在植物造景设计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定。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不同绿地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分析

维普资讯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 , 7 1 : 5— 7 8 08 1( ) 7 7 , 0
Jun lfPa t e ucs n ni n et o ra ln R s r dE v o m n o o ea r
扬 州 古 运 河 风光 带 不 同绿 地 类 型 的 降温 增 湿 效 应 分 析
应越弱 。
关 键 词 : 州 古 运 河 ;绿 地 类 型 ;降 温 ; 湿 扬 增 中 图分 类号 : 19 X13 Q 4 ; 7 文 献 8 0 — 0 5— 3 0 4— 9 8 20 ) 1 0 7 0
Ana y i fde r a i g t mpe a ur nd i c e sng hu i iy fe ti di e e a l ss o c e sn e r t e a n r a i m d t e f c n f r ntlnds a o e sa c pe m d l t
Pa t e u.& E v o .2 0 1 ( ) 7 ln R s r o ni n 0 8, 7 1 : 5—7 , O r 7 8
Absr c t a t:Dir a ha e o i e u n lc ng fartmpe au e a d r ltv umi i n d fe e tl n s a e mo e sa c ni r t r n e aie h d t i i r n a d c p d l ts e c y f b l ao g h Gr n Ca l n et ln t e ad na i Ya g h u a b e i v si ae wi LI6 0 o a l p oo y t e i n z o h s e n n e tg t d t h -40 p r be h t s n h tc t i sr me t Ai e e a u e i r o — r s n h u g a s y a d c pe as sa tme g e n fo n tu n . rt mp r t r n a b r g a s a d s r b. r s tpe ln s a sr ie s i o s o r m 7: 0 o 6: 0 n u 3 t 1 3 i s mme 。 a t e ih s t mp r t r a p a s t 2: 0, b t i t mp r t e n r nd h hg e t e e a u e p e a 1 0 r u ar e e aur i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

第 2 卷第 2期 9
2O 年 4 目 O2
J t j苏 m F r、ySine& T n ig" 0I 江 丌以 林 oe№ 科 c sr c 技  ̄h oo ) z e
. N . o2
An .( r2] O2
文章编 号 :0 1 30 20 )2 0 1 0 10 —78 (02 0 —00 — 4
,
4 Ya g h  ̄C t t a 肋 rs n( c . n z o 2 0 1 C ia n z o i U n A e t o 城 e Ya g h u 2 5 0 . h n ) y h
Ab ta tUn eligtec nt cino efrs eoc el ew r ytm eC m , . p pJhsc vrdteto b, sr c : dr n o s u t fh et c lt a t ok ss y h r o t o i f n e it h nh i te a P a o ee I I I h -1
森林 是陆 地 生 态 系统 与生 态 环 境 建 设 的 主体 , 在维 护 自然生 态 平 衡 。 障 工农 业 生 产 和 人 民生 活 保 环境 , 进社会 经 济 可 持 续 发 展 方面 具 有 不 可 替代 促 的重 要作 用 。随 着 经 济 高 速发 展 , 代 化 建 设 进 程 现 加快 , 市人 f 急 剧增 长 , 城 ] 城市 生 态 环 境 遭 受 破坏 . 人 们谋 求绿 色植 被改 善环境 的意识 日益增 强 。城市 森林 与 城市 园林 改善 城 市生态 环境 的作 用显 得更加 重 要和 突 出 - 为此 , 国林 业科 学 研 究 院 彭 镇华 中 研究 员 江泽 慧研 究 员 从 “ 土整 治 , 善提 高 人 民 国 改 生存空 间质 量 , 发挥 森林环 境保 安 ” 高度提 出 了建 的 设 中国森林 生 态 网络 系统 工 程 , 立 点 、 、 相结 建 线 面
生态学在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中的应用

生态学在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中的应用摘要:本文围绕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中生态学的应用进行研究,对当前城市绿化生态滞后原因进行分析,重点对主要生态模式构建与主要园林景观进行探索,希望以此为基础,促进城市可见景观的综合利用与城市区域生态平衡。
关键词:扬州古运河;风光带景观;生态模式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cient canal sight in yangzhou landscape ecology of application of the city green ecological lag reason is analyzed, focusing on the main ecologic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landscape explored, hope based on this, and promote the urban landscape of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visible and city regional ecological balance.Keywords: yangzhou old canal; Sight landscape; Ecological mode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共同体。
坚持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是解决当前我国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重要途径。
景观一词的原意是表示自然风光,园林景观是有植物、建筑、山水等要素组成。
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模式研究作为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的子项内容,本着优化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体现古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景观,展示历史名城形象,营建具有“古、绿、水、文、秀”特色的生态环境景观林带,协调处理城市绿化景观与生态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扬州公园绿地体系看城市特色景观的营建

从扬州公园绿地体系看城市特色景观的营建扬州,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
扬州市内以河流、湖泊众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作为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胜地,扬州自古便享有“京华名都、园林之城”的美誉。
在扬州的城市规划中,公园绿地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展示扬州独特风貌和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
在扬州的公园绿地体系中,有许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绿地景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瘦西湖景区了。
瘦西湖,古称“云岫泷”,位于扬州城北,是城市的重要景观之一。
瘦西湖风景区是扬州市的标志性旅游景点,也是扬州市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一。
这里山清水秀,湖光山色,沿湖远眺,湖对岸的建筑群将旧城融入湖光山色之中。
湖心岛上的瘦西湖三清阁是瘦西湖林带著名景观。
长廊、水榭、亭台、园林和岸边民居浓缩了江南水乡的风情。
瘦西湖景区以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成为千年古城扬州的名片。
瘦西湖景区作为扬州的代表性景点之一,展示了扬州城市特色景观的营建。
瘦西湖景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打造出了秀美的湖光山色。
在景区中,湖光山色、林木花卉、亭台楼阁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乡独特的画卷,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幅悠远的水墨画中。
瘦西湖景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景区内建筑和园林布局融合了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艺术和园林美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瘦西湖景区还注重了景区的功能定位,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有机结合,打造出了具有扬州城市特色的休闲旅游场所。
除了瘦西湖景区外,扬州的公园绿地体系中还有许多其他独具特色的景观。
比如古运河文化带,这是扬州市首个城市文化带景观示范片区,总面积约3.7平方公里。
它包括瘦西湖畔运河示范段、大明寺片区、落雁景区、东陵江带、永安桥至白塔寺河段,重点展示扬州古运河文化、运河生态和沿河历史文化。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为例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以扬州大运河文化带为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靠乡村旅游来展现与传承。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的重视,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正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乡村旅游不仅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的民俗文化,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扬州,乡村游中主要以农家乐、农村民宿、农产品体验等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发展基本上不太成体系,旅游配套也不够全面,除了本地的游客之外,外地游客几乎不太清楚有哪些特色乡村旅游,形式上也非常的单一毫无吸引力。
打造一种能够轻易让外地客人熟知且吸引客人的创新型乡村旅游项目非常的迫切。
一.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现状扬州作为大运河的原点城市,自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一直发挥着运输、灌溉、防汛、南水北调等重要功能,彰显着“世界运河之都”的内涵。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扬州坚持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扬州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域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和新区的地级市,扬州成功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并被评为“运河城市实施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样板城市”。
此外,2020年被选为“东亚文化之都”。
为了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全域化、融合化、智慧化、标准化的发展方向,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又打造“运河十二景”,瘦西湖、运河三湾、七河八岛、明清古城、茱萸湾、双宁古韵、盂城驿、北湖湿地、平山堂、邵伯古镇、瓜洲古渡和高旻禅寺,运河十二景的打造彰显中国大运河原点城市、世界运河之都的内涵。
二.大运河沿岸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大运河沿线密布的城镇、乡村因运河而生、随运河而兴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rontier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June 2013, Volume 2, Issue 2, PP.6-10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reenland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YangzhouDasheng Zhao 1, Xiaodi He 2, Mei Xu 3#, Lei Cao 3, Fan Yang 31. Yangzhou City Afforest Offi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2.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3. Yangzhou City Afforest Maintain Office, Yangzhou Jiangsu 225003, China#Email: he8068@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est along the Grand Canal in Yangzhou city has embodied the special local ecological landscape view, as well outlined the features of th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gion characterized with abundant water and large plant cover. The study indicated that trees in greenbelt have prevention, intercept and absorption effect on mote in air, with desi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specially in the multiple layered forest, owing to its dust detention effect superior to that of trees in garden, lawn more than 20%, and 10.7%,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its noise reduction effect less than 7 dB and 4 dB, separately, compared to cement garden road and lawn, and its pronounced inhibitory function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 amount of bacteria inside the trees is decreased by 10.08-99.71% compared to that outside the woodlands 15 m; and even less 23.59-99.78% than that in the street without woodlands.Keywords: Grand Canal Scenic Belt; Ecological Greenland; Environmental Effect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绿地建设及环境效应研究*赵大胜1,何小弟2,徐梅3,曹磊3,杨帆31.扬州市城市绿化办公室,江苏扬州2250092.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3.扬州市城市绿化养护管理处,江苏扬州225003摘要: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的绿地建设类型、绿地树种配置和绿地建设模式,体现了“水、绿、古、文、秀”的地域生态景观特色,为生态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定量评价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绿地树木对空气微尘有着显著的阻挡、截留和吸滞作用,复层林地模式生态环境效应优良:滞尘效应优于园路近20个百分点、优于草坪10.7个百分点;减噪效果可较硬质园路区降低噪音约7dB,可较草坪区降低噪音约4dB;抑菌功能显著,林内空气细菌含量比距林地15m处减少10.08-99.71%,比无林地的街道对照少23.59-99.78%。
关键词: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绿地;环境效应引言城市绿地建设的宗旨是要改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将有利于人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构建生态绿地模式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保障市民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市绿化材料选择时要对不同植物组合的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充分彰显城市绿地“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目的[1]。
*基金项目: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BK2010038)古运河扬州段总长度29.3 km,沿岸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瓜洲古渡、全国四大名刹之一的高旻寺、盛唐海上丝绸之路的渡口扬子津、鉴真东渡码头宝塔湾、伊斯兰宗教名胜普哈丁墓以及新老运河的分水岭茱萸湾等,风土人情独特。
1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规划黄金坝至宝塔湾的城区段称扬州南运河,全长13.5km,两岸各50m控制建设,计划用地面积约45ha,是扬州古运河风光带建设的精华所在。
规划点·线·面有机统一的绿地建设方案,凸显悠久的历史风貌;设计乔、冠、草结合的复层绿地模式,打造绮丽的生态滨河风光,是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建设的指导思想[2]。
1.1 绿地规划宗旨本着“优化生态配置,改善人居质量,体现古城特色,保障生产生活,促进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宗旨,以植物造景为主,突出生态环境林建设的技术指标与要求,营造集生态保健、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地生态景观。
1.2 绿地规划目标1.2.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扬州古运河沿岸整治以增加绿量、改善环境为主要目标,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形成乔、灌、地被、花草相结合的高低错落、丰满的生态绿地景观,为扬州城市环境建设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绿洲,为扬州市居民提供一个便捷舒适的休闲、健身、观光、游憩场所。
1.2.2 展现历史文化内涵古运河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一条重要的视觉观光走廊,沿河分布有多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古迹,具有很高的人文景观价值。
滨水绿地建设按照“古”为线索、“园”为框架、“绿”为基础、“景”为特色的要求,充分利用这条“历史文脉”,营造体现具有地域特色的绿地生态景观,提升扬州历史文化内涵的整体形象。
1.3 绿地树种规划1.3.1 挖掘乡土树种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根据扬州地区植物分布的自然属性,以具乡土特色的落叶类乔木为主,以常绿类乔木及花灌木为辅,充分运用乔、灌、地被树种有机结合的生态群落栽植结构。
树种选配,以梧桐、国槐、无患子、水杉、石榴、大叶女贞、瓜子黄杨等为基调树种,以枫杨、榉树、白玉兰、桃花、广玉兰、香樟等为骨干树种。
强化市树(银杏、垂柳)、市花(琼花、芍药)的表现力度,展现绿扬城廓的特色意境;优化春花类树种的选择选配,加强“烟花三月”的特色文化环境氛围渲染。
1.3.2 遵循生态景观理论,体现物种多样原则积极引种适于本区栽植的彩叶类、显花类、常绿阔叶类等具优良观赏性状的树种,有红枫、紫叶矮樱、二乔玉兰、紫玉兰、樱花、香橼等,以丰富生态绿地景观的树种构成。
地势低洼的局部区段,植物选择以耐水湿花木为主,有池杉、柳杉、垂柳、慈孝竹、荷花、鸢尾、菖蒲、芦竹等,展示湿地生态景观的特色魅力。
1.4 滨水绿地配置模式1.4.1 生态环保型充分利用植物吸收CO2、放出O2的光合作用功能,植株叶片吸附空间尘埃的形态结构功能,有效发挥多种树木吸收有毒气体的特殊生理功能,改善环境空气质量[3]。
在交通流量较大区段,多植枝繁叶茂的乔灌木树种,强化绿地植被吸收有害气体、吸滞粉尘、消音减噪等生态环保效应。
骨干树种配置:梧桐、刺槐、国槐、栾树、垂柳、落羽杉、池杉;小片绿地块状混交:林内配置海桐、冬青、黄杨、杜鹃等灌木;地被覆盖:狗牙根、结缕草、三叶草、麦冬、葱兰等。
依据某些树种分泌植物杀菌素的生物特性,构建保健功能明显、景观层次优美的生态植被绿地[3]。
在居民活动密集区,成片栽植松、柏、樟、臭椿、合欢、女贞、广玉兰、夹竹桃等树种,减少空气中的有害细菌密度;加大复层立体绿化,营造空气清新、洁净的生态保健环境林;绿地群落中,上木覆盖率70%-80%,下木覆盖率40%-50%;地被植物覆盖95%以上的地表,形成林荫型生态保健绿地。
1.4.2 生态景观型遵循地带性植被的生态学规律,应用植物生态位互补、互惠共生的生态学原理,科学配置人工植物群落,体现古运河风光带生态环境林的文化特色和地方风韵。
优化植物景观构成,突出表现绿地植物形体美、色彩美、韵律美和季相动态美等要素,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满足观光、休闲、游憩需要[5]。
植物配植以群落组合式为主,疏密有致、高低错落、相互衬映,主要树种有:市树——垂柳、银杏,市花——琼花、芍药,以及碧桃、梅花、紫薇、玉兰、桂花、杜鹃、红花檵木、三角枫、鸡爪槭、枫香、乌桕、无患子、梧桐、国槐、马褂木、枇杷、水杉、池杉、圆柏、真柏、罗汉松及观赏竹等。
2绿地树种的选择配置2.1 绿地树种构成古运河风光带绿地建成区共有树种88种,分属43科、67属。
其中:垂柳(市树)、银杏(市树)、琼花(市花)、碧桃、桂花、蜡梅、侧柏、女贞、槐树、榆树、青桐、无患子、乌桕、柿树等乡土树种有52种,占59.01%;棕榈、雪松、龙柏、香樟、香橼、广玉兰、法国冬青、金叶女贞、云南黄馨、水杉、栾树等外来树种为36种,占40.91%。
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比为1.44:1,绿地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结构基本合理,既考虑到乡土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健壮的生态优势,满足生态绿地建设的环境调节需求;又考虑到外来树种对丰富物种多样性的贡献,具有提高生态绿地景观建设水准的积极意义。
为提高古运河风光带的绿地景观水准,特别是丰富冬季景观的视觉效果,在绿地树种结构中有意识的加强了常绿树种的引进和栽植:黑松、罗汉松、枇杷、夹竹桃、石楠、海桐、枸骨、南天竹、狭叶十大功劳、孝顺竹、刚竹等常绿树种34种,占38.64 %;二球悬铃木、喜树、枫香、鹅掌楸、白玉兰、紫薇、三角枫、五角枫、鸡爪槭、紫叶桃、紫叶小檗、火棘、红瑞木等落叶树种54种,占61.36%。
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比为0.63:1。
2.2 绿地树种配置沿河步道,采用扬州水上园林的经典模式,三步一桃、五步一柳,一路花柳相间、延绵不绝。
通过树种的合理配置,形成古运河风光带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整体布局;行道树绿化,栽植1-2排杂交马褂木与香樟,形成高大挺拔的落叶与常绿阔叶树复层配置结构,下层配植多年生草花,以增强时节的视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