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第十七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案》初中汉语新教课标版九年级全一册教案754

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熟书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运用边读边想边记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一句话,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学会新的句型。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快速阅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能抓住关键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古典名著,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我任教的是九年级双语班汉语,学生大多汉语基础较好,对汉语学习积极性较高。
课堂氛围也比较活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熟练地读并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快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课文以孙悟空与白骨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主线,以师徒二人的矛盾为副线,主副线索交织成篇,使得文章一气呵成;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讲授】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导入新课。
孙悟空的故事广为流传,你知道哪些有关的故事? 孙悟空的故事多得数也数不清,今天咱们要学习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你觉得我们这篇课文中除了三打,还有哪些内容也可以用”三”来概括呢?二、交流:三个主要人物:孙悟空、白骨精、唐僧白骨精三变(骗)唐僧三(阻)三、再读课文、观看视频、理清脉络1、快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课文中描写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段落。
并要求学生在相关内容前标注“一打”“二打”“三打”的字样。
2、观看三段视频,并进行交流:第1自然段: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第2自然段:一打白骨精(变作美貌的村姑)第3-4自然段:二打白骨精(变作年满八旬的老妇人)第5-7自然段:三打白骨精(变作白发老公公)3、谁能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概括一下这个故事?(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以不同的化身出现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最后将白骨精打死。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1、过渡:既然课文的第二——七自然段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那么为什么还要写第一自然段呢?第一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2、交流:(1)“一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座高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唐僧师徒四人”交代了故事中的人物。
三打白骨精原文

三打白骨精原文本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讲述了孙悟空等人三次和白骨精进行激烈的战斗,最终成功将其击败的故事。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个故事情节。
情节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孙悟空等人到达了一个名叫女儿村的地方,却发现这个村庄里的人都非常奇怪。
原来这里的村民都是白骨精变成的,他们以吃人肉为生。
孙悟空等人遂决定解救这些村民。
于是,在女儿村的一个荒庙里,孙悟空等人遭遇了白骨精。
白骨精化身为一个美丽的女子,试图用美色引诱孙悟空等人,却被他们识破了。
情节二:紧急对策白骨精发现自己的计策失败,于是展现出了自己的真面目。
她变成一只七八丈高的恶鬼,要把孙悟空等人吃掉。
这时,孙悟空祭出了定海神针,但对于这只白骨精来说,并没有产生很大的效果。
紧急之下,张果老祭出了自己的宝贝金刚杵。
他用力一握,身边说不尽的雷电,金刚杵收势不住,轰然一声,正好轰击在白骨精的头上。
白骨精被金刚杵的力量击倒在地。
情节三:众人联手击败白骨精但就在众人以为白骨精已经被击败之时,她却化作了一堆骨头,重新站了起来。
白骨精重新变回了原来的模样,摆脱了众人的围困。
孙悟空等人意识到自己需要使用更强大的力量来击败白骨精。
于是,众人齐心合力,祭出了各自的法宝和绝招。
李世民祭出了自己的御龙令,引来了一条巨大的龙飞出来,将白骨精缠住。
猪悟能则使用定身法术,使白骨精无法逃脱。
最终,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狠狠地击中了白骨精的身体。
白骨精发出尖叫声,终于被击倒在地。
众人趁机围上去,将白骨精彻底消灭。
结尾经过三次激烈的战斗,孙悟空等人成功击败了白骨精,解救了女儿村的村民。
众人心情愉悦地留在女儿村,为村民们捉妖除魔。
他们的英勇事迹也广为传颂,成为了西游记中的一段传奇。
以上就是《西游记》中的一个重要情节:三打白骨精的原文。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了主人公们的勇敢和智慧,以及他们团结一心、共同战胜敌人的精神。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没有什么是无法战胜的。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原文与解析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原文与解析《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三打白骨精”是《西游记》中的一段重要情节,讲述了孙悟空与唐僧一行人在西行路上所遭遇的一系列困惑和挑战。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三打白骨精”进行原文与解析。
白骨精原文:悟空使一条金箍棒唰哧一声,长有十五丈,粗有水桶之圆的金箍棒,当头向噘着唇,摇着头,撇着二白眼,赤着脖子,耸着肩,迈着两腿,拇指扯着两耳,用指头撮着一撮鬃毛,似个观音坐莲蓮摩云法相的一位大醉汉,蓬头大耳,立定下山脚,双肩上举,东一顿,西一顿,向长安城里大股大股的走来。
解析:这段原文是在描写孙悟空出现在白骨精面前时的情景。
通过繁复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孙悟空的威武形象。
其中,“一条金箍棒唰哧一声”揭示了孙悟空神奇的身手和力量;“噘着唇,摇着头,撇着二白眼,赤着脖子,耸着肩”等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孙悟空的狂妄和不羁;“似个观音坐莲蓮摩云法相的一位大醉汉”则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荒唐而又不可思议的形象。
原文中,孙悟空立定下山脚,双肩上举,东一顿,西一顿,向长安城里大股大股的走来,暗示了他自负的个性和独特的行动方式。
这段描写生动地展示了孙悟空的形象,加深了读者对他的印象。
白骨精原文:白骨精就化作蛇蜴,叫声震动山谷,磕田跺地,迎着唐僧战将走三十里。
现成一块软泥,直来到滩口。
口里掉下两行清泪,叫道:“父亲呀,我是你的长女孩儿,可怜我久嫁陈家,日夜愁肠,相关可以不打,一个请带上山,与二兄弟叙旧酬情。
”悟空道:“你是那家的女儿?”精道:“我是新唐山陈观音庙的真人。
”八戒道:“你是陈鼓应吧?”精道:“我便是。
我今脱去那个欺心的肉身,空招这个心脾老母界的行囊。
父母知我被妖纠缠,每遭饥饿,有恃无恐,真父真母运食冲肠。
怀中包着两行官稿,访献高原”。
三人道:“不要磨管。
既是唐来,随行无碍。
”孙悟空为前导,从旁把雌蛇推起,八戒挑起行李,沙僧却上马,僧只着玄色野狐裘,践黄金轿。
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

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
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
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全被孙悟空识破。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欢迎大家参考!原文却说三藏师徒,次日天明,收拾前进。
那镇元子与行者结为兄弟,两人情投意合,决不肯放,又安排管待,一连住了五六日。
那长老自服了草还丹,真似脱胎换骨,神爽体健。
他取经心重,那里肯淹留,无已,遂行。
师徒别了上路,早见一座高山。
三藏道:“徒弟,前面有山险峻,恐马不能前,大家须仔细仔细。
”行者道:“师父放心,我等自然理会。
”好猴王,他在那马前,横担着棒,剖开山路,上了高崖,看不尽:峰岩重叠,涧壑湾环。
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
无数獐豝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
千尺大蟒,万丈长蛇。
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
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
薜萝满目,芳草连天。
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
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那长老马上心惊,孙大圣布施手段,舞着铁棒,哮吼一声,唬得那狼虫颠窜,虎豹奔逃。
师徒们入此山,正行到嵯峨之处,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
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
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
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
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行者将身一纵,跳上云端里,手搭凉篷,睁眼观看。
可怜西方路甚是寂寞,更无庄堡人家,正是多逢树木少见人烟去处。
看多时,只见正南上有一座高山,那山向阳处,有一片鲜红的点子。
行者按下云头道:“师父,有吃的了。
17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防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作好准备。 坏人 ~敌人 你们要加强~。 怨恨:强烈不满或仇恨,也指一种愤怒的情绪。 近义词:埋怨 仇恨 来自周围的诅咒和怨恨包围着倔强的他~源自第十七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学习词语
本性,即天性。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诡计:狡诈的计策。比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 ~多端 阴谋~ 他这个人~多端。
残忍:残暴狠毒 近义词:残暴 ~的行为 十分~ 侵略者的行径十分~。 识破:近义词:看穿 ~阴谋 孙悟空~了妖怪的诡计。
气愤:近义词:生气 他的话让我很气愤。 十分~
反义词:仁慈
~诡计
令人~
冷笑:~了一下 ~地说 他听了这话,~了一下。
抵挡:近义词:抵抗 无法~ 我们~住了敌人的进攻。 残害:近义词:杀害 你不能随意~百姓。
索性:近义词:干脆 他~一走了之了。
~进攻
~百姓
~忠良
迟疑
反义词:犹豫
课文二词语 装扮:近义词:打扮 喜欢~ 仔细~ 下 经过~ 他经过~,变得谁也认不出他了。 ~一
第十七课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本课词语,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掌握词语,结合具体情景恰当运用重点词语“诡计、残忍、识破、气愤、冷笑、抵挡、蠢、取经、残害、索性、胡说、上当、怨恨、说情”等。
2、结合具体语境,学习掌握本课句型。
3、了解文章梗概,理清故事情节。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子、创设语境、查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词语含义,尤其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感悟、真实交际、表演等,加强积累和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付敌人不仅要勇敢,而且要有智慧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本课词语、句型。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表演课文内容。
3、利用课文材料并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难点:理清故事情节,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四、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表演法、讨论法。
五、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课时检查、学习词语初读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新词语,学会重点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吴承恩,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的一篇文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一)检测词语,学习重点词语。
1、大屏出示词语提示中的(一)和(二)。
(1)指名认读,随机抽读。
(2)小组合作通过查字典及从汉字的意义和组合方式来理解。
(3)从中选择词语填在合适的括号内:本性和尚毫毛假身残忍诡计①《西游记》中所描述的妖怪一个个都()多端,手段(),大多数都会使用()迷惑唐僧。
但不管他们怎么变都逃不过孙悟空的眼睛。
②孙悟空身上的()可以变出无数个孙悟空。
《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

《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虎岭前。
在白虎岭内,住着一个尸魔白骨精。
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村姑、妇人,全被孙悟空识破。
但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的故事,下面为大家分享了《三打白骨精》的课文原文,一起来看看吧!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一天,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走了一天的路,唐僧感觉饥饿,就让孙悟空去找些吃的。
悟空跳上云端,四处观看,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
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白骨精发现了。
白骨精不胜欢喜,自言自语道:“造化!造化!都说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
今天机会来了!”它正要上前,见唐僧身边有猪八戒和沙僧保护,就摇身变作美貌的村姑,拎了一罐斋饭,径直走到唐僧面前,说是特地来请他们用斋的。
唐僧一再推辞,八戒嘴谗,夺过罐子就要动口。
正在这时,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睁开火眼金睛一看,认出村姑是个妖精,举起金箍棒当头就打。
唐僧连忙扯住悟空。
悟空说:“它是个妖精,是来骗你的。
”说着,就朝妖精劈脸一棒。
妖精扔下一具假尸首,化作一缕轻烟逃走了。
唐僧责怪悟空无故伤人性命。
悟空打开罐子,从里面跳出来几只青蛙、癞蛤蟆,根本没有什么斋饭。
唐僧这才有些相信那村姑是妖怪。
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
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
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也不说话,当头就是一棒。
白骨精见棍棒落下,又用法术脱了身,丢了具假尸首在路上。
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悟空头痛难忍,连忙哀告。
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它是妖精!”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悟空说:“师父若真不要我,就请退下我头上的金箍儿!”唐僧大惊:“我只学过紧箍咒,却没有什么松箍咒儿!”悟空说:“若无松箍咒,你还带我走吧。
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白骨精怎么样,用哪些词来形容?(奸诈、诡计多端、狡猾、善于变化)
4、感情朗读描写白骨精的语句,读出白骨精的狡诈。
(二)探究孙悟空火眼金睛、嫉恶如仇
1、读课文找出文中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语句,画下来,想一想,孙悟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唐僧一见,惊得从马上摔下来,坐在地上,不由分说,一口气念了二十遍紧箍咒。
(3)唐僧喝道:“你为何不听劝告说,把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唐僧非常生气:“胡说!哪有那么多妖精!你无心向善,有意作恶,你去吧!”
(4)唐僧无奈:“我再饶你这一次,但不可再行凶了。”
3、从以上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僧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课时内容:检查课文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诡、抵、蠢、索”4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残忍、识破、气愤、冷笑、抵挡、蠢、取经、残害、索性。掌握“胡说、行、上当”等词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话题+小句”、“差点儿+动词”等句式造句。
1、重点字、词语例释。
(1)贯:量词,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啊忙贯。如:家财万贯。
(2)装扮:动词,化装;假扮。如:这次服装设计师竞赛的主题是:把都市职业妇女装扮得更加漂亮。
(3)防备:动词,作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如:路上很滑,行人走路很小心,随时防备跌跤。
(4)怨恨:动词,对人或事物强烈地不满或仇恨。如:学习成绩不好,不能怨恨他人,只能怨恨自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诡、抵、蠢,索”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残忍、识破、气愤、冷笑、抵挡、蠢、取经、残害、索性”。
掌握“胡说、行、上当”等词的用法,理解并能够模仿课文中“话题+小句”、“差点儿+动词”等句式造句。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词语意思的准确理解,掌握其读写法,会用其造句。
2.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词语的运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有谁能背两句《三字经》?生: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师:人之初,性本善。
就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历史上人们争论了许久,那你们认为,人性是本善还是本恶呢?好,那就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第一个词语。
二、词语解释:1.本性:(名)意:固有的性质或个性。
同:天性。
词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2.毫毛:(名)意:细长而末端尖锐的毛。
比喻极细微的事物例句:不许伤到他一根毫毛。
3.假身:(名)反:真身。
本体。
4.诡计:(名)也作“鬼计”。
意:狡诈的计策。
比喻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达到目的。
同:阴谋。
词组:诡计多端。
5.残忍:(形)意:残暴狠毒。
同:残暴,残酷。
反:仁慈,慈悲。
6.识破:(动)意(同):看穿;看破。
例句:我一眼就识破了他的伪装,并揭发他的真面目。
7.气愤:(形)意:生气愤恨。
同:愤怒,愤懑,生气。
反:开心,高兴。
8.冷笑:(动)意:含有轻蔑、讥讽、无可奈何、愠怒等意味的笑。
同:奸笑,嘲笑。
反:表扬,赞扬。
9.抵挡:(动)意(同):抵抗,抵御,阻挡。
例句:1)我们的军队奋力抵挡敌人的猛攻。
(抵抗)2)微笑的力量是不可抵挡的。
(抵抗)3)穿的如此单薄,如何抵挡寒风。
(抵御)4)任何事物都无法抵挡人类的进步。
(阻挡)10.蠢:(形)意:1)愚笨,笨拙:~人。
~材。
~话。
~事。
~然。
~拙。
~笨。
2)虫子蠕动:~动。
~~欲动(指坏人伺机欲动或敌人准备进犯)。
11.取经:(动)意:本指佛教徒到印度去求取佛经,今比喻向先进人物、单位或地区吸取经验。
反:传经。
例句:为了工厂自身的发展,厂长特地去南方取经。
12.残害:(动)意(同):残杀,迫害,伤害,侵害。
成语:自相残害。
例句:一定要消灭这个怪物,以免它再残害百姓。
注:区别“残害”与“残忍”。
【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作业布置】1. 抄写本课词语。
2.预习下节内容。
【课后反思】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过程】一、词语例释:1.胡说:(动)意(同):乱说,瞎说。
词组:胡说八道,信口胡说。
师:请同学们说出几个与“胡说”近义的成语。
生:信口开河,信口雌黄,胡言乱语,语无伦次,大放厥(jué)词,夸夸其谈。
2.行:(动)意:做;办。
组:行凶,行善,行军,行政,行礼(与“行李”的区别,“行”为“旅行”)。
3.上当:(动)事件1:(春晚的小品)一送饭的给骗子公司送饭,一共三十元,一骗子给他100元,送饭的找了70,另一个说:“我有30,把那100元给我。
”然后送饭的将100元给了骗子。
问:他是怎么上当的?亏了多少钱?事件2:(银行存钱)某人去银行想存1000块钱,在提款机钱等许久,前面的人想取1000块钱。
他转身对某人说:“你存钱是吧,我刚好取钱,干脆你把钱给我就好了呀。
”某人回家路上许久没反应过来。
师:以上两件事中,“送饭的”跟“某人”怎么样了?二、句子学习:1.是.人是.妖,唐僧分不清。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知道了。
是.人是.鬼,看有没有影子就知道了。
2.……,差点儿……。
例句:火车快要开了,我以百米的速度冲上了车,差点儿没赶上。
三、话题交际和提示:请同学们谈谈对《西游记》中对你印象最深刻的故事以及对各主要人物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能自圆其说即可)四、课后练习:P184练习一:1.B2.D3.A (C、D两项均为名词)4.B5.CP184课后练习二1.这简直是胡说。
2.后来才明白上当了。
3.好心人觉得很气愤。
4.怎能抵挡寒风。
5.他冷笑了一声。
【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上当行胡说西游记中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作业布置】1. 抄写本课词语。
2.预习课文内容。
【课后反思】第十七课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习孙悟空坚定、机智和勇敢的品质。
3、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描写,体会悟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三”字成语知多少一问一而再,,两天晒网,顶个诸葛亮2、能填出来吗?指答。
3、自己读读,有没有什么发现?4、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和三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
5、师: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你还能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三变、三打、三骗、三拦)找得越多越能干。
生:……师板书。
二、趣读三变、三打、三阻,感知人物形象。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有关三变、三打、三阻的句子。
(注意用上不同的记号),并体会对其中人物有何评价。
(出示自读要求)2、师:一天。
唐僧师徒来到一座高山前,只见山势险峻,峰岩重叠。
山林中不时腾起一团团妖雾。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白骨精摇身一变。
师:请你们读出自己划的有关三变的句子。
指答(1)白骨精的魔爪一次次地伸向唐僧,出现在唐僧面前的是——(读句子)。
引读(2)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说说自己对白骨精的评价。
师:请你们说说对白骨精的评价?(贪婪、狡诈、诡计多端)(学生每讲一个,教师可适当引导他说说理由。
)重点指导“诡计多端”。
4、过渡:在危急时刻,孙悟空一次次地挺身而出,担当起除妖降魔、保护师傅的重任。
5、读出孙悟空的“三打"(1)读读“三打”。
(2)从这“三打”感受到什么?(机智、勇敢、坚定、疾恶如仇)重点抓住“藏、走、迎、笑”理解。
相机指读。
(3)再读,同桌讨论比较“三打”的异同。
(4)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斗智斗勇的“三打”。
播放视频。
(5)此时此刻,你想对悟空说——(屏显)(6)师:白骨精虽然狡诈,但却逃不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
生“三变”“三打”配合读。
过渡:这“三打”,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机智勇敢,打出了决心。
同时也打出了师父的责难。
(阻拦与责难)指答。
6、读出唐僧的“三责生读相关文字(1)你是怎样看待唐僧的呢?(迂腐、心慈手软、糊涂无知、善良)(2)指读。
(3)当悟空为了师傅的安危,一次又一次地跟白骨精斗争,而师傅却一次又一次地责骂他,你们瞧,老师把“三打”和唐僧责难的语句放在一起,你们再读读,感受到什么?(4)师:你们发现没有,书上只写了两次责难,第三次呢?看过原著的同学一定知道……(屏显“……”)指答(5)因为唐僧耳根太软,即使悟空想出机智的办法,还是难逃师父责难,最后竟然要与他脱离师徒关系。
出示视频,看第三次打后的责难。
(6)师:悟空眼中含着泪,心中默默对师傅说——(7)因为师傅的一纸贬书,悟空不得不选择离开,虽然离开,但悟空心中仍充满着不忍和牵挂。
但是我们相信,悟空一定会再回到师父身边,保护他去西天取经三、总结课文1.师:看,这个故事里有三变,有三打,有三责。
你读着觉得重复吗?为什么?生:因为三变,变的内容不一样生:一次比一次深。
师: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正是这“三变”衬托出悟空的火眼金睛,本领非凡;正是这“三打”,打出了悟空的机智勇敢,疾恶如仇;正是这“三责”,表现了悟空的坚定与忠诚。
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2、师: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这其中也不乏关于“三”的故事。
你们想去了解吗?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片尾曲)【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一问一而再,,两天晒网,顶个诸葛亮【作业布置】1. 朗读本课课文两遍,画出需要有感情阅读的段落及句子。
2.复习课文内容。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一、课文详解:1)学生自读一遍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区别以下两个词组:1.一缕青烟一缕轻烟2.山涧:亦作“ 山磵”。
山间的水沟。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P185课后练习5)1.C2.C3.B4.B5.A四、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孙悟空用什么办法使唐僧醒悟过来?答:变成老妖婆,让白骨精重新变化,使唐僧顿悟。
3.孙悟空战胜白骨精的故事说明了什么?答: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斗智斗勇,最终还是正义战胜了邪恶,所谓:邪不压正。
智慧与能力才是战胜邪恶的法宝。
(这也是当今社会与人竞争的法宝)五、分角色把本课内容表演一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即兴发挥。
六、人们为什么喜欢孙悟空?说说你的看法。
神通广大。
【板书设计】第十七课孙悟空三大白骨精【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P185第六大题。
【课后反思】【教学目标】1、能通过自主学习扫除课文中的生字、词语障碍,积累和扩展词汇量。
2、掌握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学习方法。
3、掌握“贯、旬、枣、贩、舀”等字的正确读音及写法。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掌握阅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防备、贩、说情、怨恨”等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知道古代最常见的钱币吗?请描述一下形状。
生:外圆中间有一正方形的孔。
师:没错。
那比如我有一千枚这种钱币,我要携带的话全部装在口袋吗?生:用线穿起来。
师:对。
古代人把用线穿起来的一千枚钱币叫做一贯。
那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第一个词语“贯”。
二、词语例释:1.2 穿,通,连:贯穿。
贯串。
贯通(a.连接,沟通;b.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
连贯。
贯注。
贯彻。
贯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
鱼贯而入。
全神贯注。
3 古同“惯”,习惯。
4 原籍,出生地:籍贯。
5 姓。
2.手下:指领导所属管辖范围之内的全体成员。
例句:林冲有八十万余手下。
3.装扮:1. (同义词)化装;假扮。
(动)例句:他装扮成医生混进了精神病医院。
2.(同义词)打扮。
(动)例句:出门前为什么不装扮下自己呢。
3. 打扮出来的模样。
(名)例句:大家都喜欢你今天表演时的装扮。
4.旬:1. 十日为一旬(一个月分三旬):上~。
中~。
下~。
~刊。
2. 十岁为一旬:年过六~。
八~老者5.防备:为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预先作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