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教案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doc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基础知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识掌握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和中共七大等重要史实识图列表复述根据图例符号意思,识别战役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进程;配合列表,能力训战役捋顺知识要素;通过复述,学习论从史出的方法练过程重现情景体验通过课本插图以及收集到的资料,重现当年激战情景,体验中国军方法情感人英勇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血肉筑长城”课题的涵义讨论探索多角度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情感态度价值爱国情感国共两党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不惜流血牺牲,英勇抗击日寇,体现了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传统,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中共七大起了承抗战胜利之果、启建立新国家之端的作用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方法循序善诱法、情景再现法、图表辅助法学情分析学生历史知识的来源主要还是乐意直观感受,所以适当选取音视频、图片、文字材料教学,经过阅读分析,得出学习历史的方法。
由于已经上到了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历史能力,在教学上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知识中得出结论以及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电影《血战台儿庄》敢死队片断,感受战争的激烈和残酷。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的惨烈场景,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抵御日本侵略的坚固长城。
经过全民族的英勇抗战,中国人民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第16课——《血肉筑长城》。
(板书):第16课血肉筑长城二、学习新课:1、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自做、自纠】请同学们打开《能力培养与测试》八年级上册第37页,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学生填写情况并进行提示,填不出的内容可同位、小组内交流,互相检查填写情况。
结合教材第79-80页的大字标题,找出中国军队英勇抗战的史实有哪些?(生答: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自学】请同学们自己阅读教材79-81页相关内容,并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三次战役比较表》。
历史教案-第6课 血肉筑长城

历史教案-第6课血肉筑长城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中英勇抗击侵略者的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3.引导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意义及民族英雄。
2.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抗日战争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对抗日战争的了解。
2.讲解抗日战争的过程(1)教师讲述抗日战争的起始时间、过程,重点介绍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事件。
(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对战争过程的理解。
3.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如全民族的抗战、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支持等。
4.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1)教师介绍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张学良、杨虎城、左权、赵一曼等。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民族英雄,讲述他们的英勇事迹。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谈对抗日战争的认识。
四、课后作业1.根据本课所学,绘制抗日战争时间线,标注重要事件。
3.思考: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抗日战争的了解程度是否有所提高?2.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是否得到培养?4.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六、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血肉筑长城》。
2.视频资料: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视频。
3.网络资源: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图片等。
4.教学工具:PPT、投影仪等。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过程: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抗日战争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学生:“卢沟桥事变。
”教师:“正确。
那么这场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学生:“8年。
”学生:“1937年。
”教师:“非常准确。
《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出示图片与文字,完成相应的问题:
1.毛泽东所说的这一光明前途是什么?
2.怎样实现这一光明前途?
读图片及文字,小组合作分析关于本次会议的几个关键问题,从而认识七大的重大意义
第四目尘埃落定--抗日战争的胜利
呈现图片及文字资料
合作探究(一)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原因有哪些?
(2)学习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时都截取小段视频,结合动画地图认识中华儿女是如何构筑血肉长城,进一步加强情感教育。
(3)加入文字资料。敢死队和年轻的仅有14岁的轻步兵与坦克同归于尽的场景重现时学生怎能不深受他们爱国主义情感的感化。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2.教学重点:体现血肉筑长城的台儿庄战役和鼓舞士气的百团大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多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二、学生分析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八年级学生经过影视资料、爱国主义教育等对中国抗日战争有较多的了解。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但是他们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来加强学生对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真实场景再现,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加深对抗战胜利的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
播放抗战前期的一段视频和抗日救亡歌曲,感受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导入语:同学们看这一幅幅图片,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寇来到我们的国土上,占我土地、杀我同胞,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同学们,你们说我们能甘做亡国奴吗?
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为了打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一到捍卫祖国主权的钢铁长城。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教案

血肉筑成的滇缅路学习目标:1、能够感悟抗日战争时期滇缅筑路工人们为了民族生存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2、重点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了解报告文学报具有的现场感。
学习方式:文学研习式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为了民族的生存与复兴,欧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悲歌。
随着萧乾的真实的笔触,让我们重温那个血与火的年代,为滇缅筑路工人们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感动一回吧!二、写作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95%人口50%的地区和对外的港口都沦陷于敌手。
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通过摧垮中国现代工业和封锁国际通道征服全国。
为了改变孤立的局面,中国政府决定于1938年1月恢复建设滇缅公路,这条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过云南西部达缅北,接上缅甸的铁路,通过仰光。
这样就能使中国抗战急需的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
由于公路所经过的地区80%的地段为崇山峻岭,地址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有没有施工机械,筑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同年8月建成通车。
1939年春,萧乾从香港经河内至云南采写了报告文学《血肉筑起的滇缅路》。
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其中第二部分“桥的历史”,写滇缅路惠通桥的建造和瘟疫对民工的残骸,课本未选。
三、文本研习:1、开头罗汉堂的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具有什么作用?答:利用人们视觉存留的经验,调动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将罗汉与建路工人形成类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2、写旅行滇缅路时的感觉,与佛寺观光两两对比,请说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运用对比的作用。
答:相同点:同样是屏息,微颤。
不同点:就是这种感觉的由来不是因为沉甸而是为滇缅路伟大工程所感动。
丨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筑路工程的震撼人心。
3、“历史的原料”中的“原料”,该如何理解?答: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的材料。
历史能够记录,往往是英雄人物、惊天动地的大事件。
人教版八上第16课血肉筑长城word教学设计

第16课血肉筑长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成功──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成功──台儿庄战役,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抗战成功、分析抗战成功缘故奠定基础。
进程与方式一、通过度组导学的学习模式,培育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对所把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
通过设置相关活动内容,培育学生合作、沟通能力。
二、通过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试探,得出抗日战争成功的缘故和伟大的历史意义,从而培育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熟悉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成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入侵、反压迫的庞大力量,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奉献。
●教学重点1.台儿庄战役。
2.百团大战。
●教学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
●教具预备1.挂图:(或教师画在投影胶片上)《平型关战斗示用意》《台儿庄战役形势示用意》《百团大战形势示用意》。
2.投影仪3.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影像资料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进程[导入新课]请大伙儿先看一组投影:[投影显示]八年中(1937~1945年)敌伪对晋察冀边区烧杀抢掠统计表冀晋区冀察区人口死亡152000人100800人房屋损失1006195间390500间粮食损失1001452506千克3224629462千克牛马骡驴损失205222头215000头猪羊损失507886只801200只农具家具损失6311357件6100000件被服损失3987530件4125000件敌抓走壮丁数60000人65000人碉堡公路沟墙占地1228800公亩528384公亩敌抓夫要工96000000个12000000个冀中区冀热辽区人口死亡232000人225000人房屋损失480000间690000间粮食损失3939775200千克5156352000千克牛马骡驴损失450000头60000头猪羊损失378000只2016000只农具家具损失120000件1800000件被服损失13020000件3200000件敌抓走夫丁数120000人260000人碉堡公路沟墙占地6451200公亩6844416公亩敌抓伕要工218400000个34800000人同窗们,在投影显示的材料中,咱们能够看出,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付出了庞大的代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血肉筑长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导入新课:观看图片《宋哲元的绝命书》和《腾冲国殇墓园》抗日战争的爆发简单阐述。
战争中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什么是全民族抗战?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给我们抗战带来了什么帮助?补充: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中国远征军;飞虎队。
2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思考:战争与人性的思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全民族抗战的思考。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会认识到在全民族浴血奋战是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理解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巨大力量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做出的贡献,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二.过程与方法1.提问学习法2.多媒体历史资料的应用三.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学会,回到历史中去感悟抗战的艰苦,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牺牲。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学情分析针对初二学生设计对历史课重视,喜欢但不会学习方法。
喜欢听故事,看图片,看录像。
喜欢在历史讨论中表现个性。
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优化课堂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达成即时目标。
4重点难点关键是要引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
1.抗日战争中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如果,没有了全民族的抗战,那么,中国的抗战会怎样发展?2.什么是全民族抗战?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给我们抗战带来了什么帮助?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评论(0)新设计教学活动1导入新课:观看图片《宋哲元的绝命书》和《腾冲国殇墓园》抗日战争的爆发简单阐述。
战争中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2.什么是全民族抗战?什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给我们抗战带来了什么帮助?补充: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史实;中国远征军;飞虎队。
教学活动2看平型关战役照片图,找出中日军事的实力情况,分析抗战的艰苦。
冀教版八上第20课《血肉筑长城》word教案

冀教版八上第20课《血肉筑长城》word教案新店中学陈成田教学目标基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胜利——平型关大捷、最重大的胜利——台儿庄战争、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争——百团大战及抗战时期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七大”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讨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缘故”培养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认识目标:通过学习百团大战和台儿庄战争,让学生了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在国家危难之时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感,认识到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军人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军、流血牺牲,是抗战胜利的最重要缘故。
教材分析重点:台儿庄战争、百团大战难点:中共七大的召开教学方法新闻报道、讨论法、讲述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欢迎大伙儿参加“历史告诉我们什么”那个节目,今天,我们又将有一次专门的历史之旅,我们将回到过去,回到五六十年前,重温那段充满硝烟战火的历史,看看优秀的中华儿女是如何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筑起抗击日本入侵者的钢铁长城!新课:请问:同学们,日本1931年日本制造了什么事件开始了侵华战争呢?(9·18事变)9月18日,日本发动了9·18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入侵,奉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不仅不抗击,反而命令张学良杨虎城去进攻陕北的红军,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史称“西安事变”,最后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才被迫承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1937年7月7日,日本又制造了什么事件?(“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险的关头,国共再一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钱正式形成,八年抗战拉开了序幕。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日本野心勃勃,他们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斗争打算,狂妄地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他们的打确实是否达到了呢?下面我们请出两位小记者,让他们带领我们穿过时空,去感受那段血与火的残酷战争!记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日军进入山西,国民党军败退,八路军未待整编完毕就投入了战争,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聂荣臻领导下取得了平型关战争的胜利,消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胜利,我们称之为“平型关大捷”。
苏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血肉筑起的滇缅路》教案

教案:《血肉筑起的滇缅路》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滇缅公路的历史背景、修建过程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先辈英勇无畏精神的敬仰,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课程内容安排: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或展示一组滇缅公路的老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教师引导:“同学们,眼前这条蜿蜒曲折、布满历史痕迹的道路,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与国际援助之间最重要的生命线——滇缅公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那些用血肉筑起这条生命线的英雄们的故事。
”二、历史背景介绍(约10分钟)•讲述内容:o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沿海港口相继沦陷,国际援助通道被切断。
o战略意义: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获取外部援助(尤其是军事装备和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对坚持抗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o地理挑战:从云南昆明到缅甸的腊戌,全长1146公里,途经高山峡谷、原始森林、瘴气弥漫的热带雨林,建设难度极大。
三、滇缅公路的修建(约15分钟)•分组阅读: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史料片段(如修建工人的日记、新闻报道、回忆录等),进行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o艰辛历程:讲述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用简陋的工具,甚至手工挖掘,克服重重困难修建公路的故事。
o民众参与:强调不仅是专业工程队伍,还有大量当地民众自发参与,形成了全民动员的壮观景象。
o牺牲与贡献:介绍因修建公路而牺牲的工人和民众,以及他们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四、滇缅公路的作用与影响(约15分钟)•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数据展示滇缅公路运输的物资数量,如每月平均运输量、关键物资的种类等。
•战略意义:o军事支持:大量武器、弹药、汽油等战略物资通过滇缅公路运入中国,有效支持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肉筑成地滇缅路
学习目标:
、能够感悟抗日战争时期滇缅筑路工人们为了民族生存而舍生忘死地精神.
、重点理解“点”“面”结合地写法:了解报告文学报具有地现场感.
学习方式:
文学研习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灾难深重地中华民族为了民族地生存与复兴,欧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地悲歌.随着萧乾地真实地笔触,让我们重温那个血与火地年代,为滇缅筑路工人们舍生忘死地爱国精神感动一回吧!
二、写作背景: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了我国东北、天津、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大城市,华中、华南占全国工业人口地地区和对外地港口都沦陷于敌手.日本军国主义,妄想通过摧垮中国现代工业和封锁国际通道征服全国.为了改变孤立地局面,中国政府决定于年月恢复建设滇缅公路,这条公路以昆明为起点,经过云南西部达缅北,接上缅甸地铁路,通过仰光.这样就能使中国抗战急需地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内地.由于公路所经过地地区地地段为崇山峻岭,地址和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有没有施工机械,筑路地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付出了惨重地代价,于同年月建成通车.
年春,萧乾从香港经河内至云南采写了报告文学《血肉筑起地滇缅路》.
原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桥地历史”,写滇缅路惠通桥地建造和瘟疫对民工地残骸,课本未选.
三、文本研习:
、开头罗汉堂地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具有什么作用?
答:利用人们视觉存留地经验,调动读者地联想与想象,将罗汉与建路工人形成类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写旅行滇缅路时地感觉,与佛寺观光两两对比,请说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运用对比地作用.
答:相同点:同样是屏息,微颤.不同点:就是这种感觉地由来不是因为沉甸而是为滇缅路伟大工程所感动.丨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筑路工程地震撼人心.
、“历史地原料”中地“原料”,该如何理解?
答:原料,指没有经过加工制造地材料.历史能够记录,往往是英雄人物、惊天动地地大事件.而对于像在修筑滇缅路时牺牲地许多普通筑路工人,史书上未必给他们留下位置,他们甚至连姓名都没留下,但抗日战争地胜利有他们不可磨灭地贡献,历史是人民创造地,是他们推动了历史车轮地前进.
、本人地特点是“点”“面”结合,请你从“点”和“面”结合地角度,选择一个场景或人物联系全文进行分析.
答:作品采用了店面结合,步步推进,先用大背景做烘托,突出人物群体,在礼赞英雄群体地基础上,再着重刻画几个为抗日而献身地民工.就像电影、电视镜头组接一样,镜头推前、推前,画面由远景—中近景—特写镜头.
“罗汉们”这部分主要渲染地是“面”.由总体印象化为分类描述,抓住了人物外在特征来
表现,从老老小小地神态写出了他们地献身精神.(见教材下段)
“历史地原料”这部分主要刻画地是“点”.分别写了带了儿孙三代同来修路地老人、赵阿栓等以来自金塘子夫妇为建路牺牲地故事.第一则修路老人地故事,着重表现以为民间鼓动家地乐观主义精神.后两则以惨烈地图景显示了普通中国人为了民族生存而做出地奉献(见教材)
、作品情文并茂,感染力强.它在描写客观见闻时,主义将自己地真切感受融注其间:将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较好地显示出事件地意义.请找出议论抒情地句子,加以体味.(略)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