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教学总结

合集下载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与借鉴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与借鉴

作者简介:崔炳烁石(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教育。 基金项目:2017 年度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G2017044)
56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7
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总结与借鉴
一、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经验 (一)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经验 美国是全球最早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 从 1947 年开设的第一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始, 到现在呈现出 颇具系统化和规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经历了 70 多 年的发展历程。 在美国高等院校中,大学生创业成功率高 达 25%,美国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位居世界的前列,分析美
(二)我国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经验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得虽然不是 很早,但却非常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各个方面的深入改革, 多年来,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中积累了丰 富的成果。 分析和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教学的成功经验, 有助于弥补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 践教学中的不足,并有效提高其发展水平。 设置跨学科的创新创业学分学程, 所谓创新创业学 分学程就是以修满学分的形式在学生的第一学历之外开 设另一个辅修学程,主要是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在学程内必须修满 l8~26 的学分, 修满学分后由学校颁 发结业证书。 这样就以学分制的形式把创新创业教育实 践教学提高到必修课的层面上, 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选修 课,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并提高了创业能力,如
摘 要: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实践教学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文章以高校创
新创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实践教学为研究视角,在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各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作者:乔娜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9年第01期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理念。

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立足国家战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最新命题。

新加坡集合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呈现出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强调创新创业国际化等特点,对我国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高等教育;创新创业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世界发展共识。

联合国将创新创业教育形容为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重的“第三本护照”[1]。

一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模式研究会影响该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成效。

世界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其中,新加坡是一个极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家。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新加坡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仅次于瑞士,位列全球第二;在《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列全球第六。

新加坡能取得如此成就与其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密不可分。

我国应以全球化视野为指引,借鉴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熟经验,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塑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机制,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形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主体,分别在不同层面为该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支持。

(一)政府——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者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之一是构建一批核心创新企业,提升价值创造和经济竞争力,建立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

创业与创新教育——新加坡高校教育成功的启示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in Singapore
作者: 范新民[1,2]
作者机构: [1]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广东佛山528041;[2]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新加坡639798
出版物刊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页码: 57-6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2期
主题词: 创业能力培养;创新教育;教育改革
摘要:创业与创新教育已然成为知识经济和社会参与的全球化时代对高等教育之必然要求。

新加坡高校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建设、培养方式和教学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做出诸多卓有成效的有益尝试。

根据在新加坡访学期间的见闻和实际调研的数据,对新加坡高校在创业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方面的举措加以简析,以期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有所裨益和启示。

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创新教育对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

题, 新 加坡政府成立 了经济发 展局 , 针对所 处经 济状况 推 行 了一系列经济发展 战略。 新加坡政府从 国家利 益角 度 出发 , 以竞争性 国际 市 场为舞 台, 坚持 走开 放 型经 济道路 。面对 国 际市 场的 巨 大压力 , 政府 加强了技术的改进 与效率 提高 的动力 , 促使
合作关 系 , 如麻省 理工 学 院、 哈佛大 学 、 加利 福尼亚 大学 的伯 克利分校 等 。此 外 , 新加 坡 国立大 学 的海外 学 院运 作方 式也很有意思 , 其分别 与斯坦 福大学 、 宾 夕法尼 亚大 学、 复旦大学 、 瑞典皇家技术学 院和 印度科学 研究 院合作
共 同建立 了硅 谷分 院 、 生物 谷分 院 、 上 海分 院 、 斯德 哥尔
乏, 最重要也是仅有的就是 人才资 源。 因此 , 培 养创新 人 才和发展先进科学技术 对于有效 提升 国家经济 实力 和促 进 国家经济 发展 具有 重 大 的现实 意义 。创 业 、 创业 教 育 与新加坡经济 发展有 着密 切 的联系 , 1 9 6 3年 新加坡 脱 离
英 国殖 民统 治 , 1 9 6 5年独 立 之初 , 为解 决 突 出 的就 业 问
摩分 院和加罗尔分院 。跨国办学模 式本身 就是一种创 业实践 , 是值得 我 国高校借 鉴 的一 种创 业教 育和 创业 实
践模式 。 2 . 2 教 学设施、 教 学理 念现 代化
盟体 , 旨在更 好地 实现 大 学 的社 会 服务 功能 。新 加坡 高
校从研 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 学转 型 , 不仅 满足 国家需要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1 1—2 1
基金项 目: 2 0 1 2年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 ( S 1 2 0 0 5 1 )

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

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摘要] 为配合国家21世纪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具有开创性和全球思维的人才,国际化已经渗透到新加坡创业教育理念和行动计划之中,成为新加坡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环。

文章系统地探讨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及其实践平台,剖析其隐含的内在价值定位,并系统提炼其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可资借鉴之处。

[关键词] 新加坡;创业教育;国际化;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业及创业教育的国家。

国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人才几乎是新加坡赖以发展的唯一资源。

自独立以来,人才发展战略一直是新加坡的立国之策。

为配合国家21世纪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敢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具有开创性和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创业型人才,国际化已经渗透到新加坡创业教育理念和行动计划之中,成为新加坡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一环。

在这一国家价值理念的驱动下,经过十几年发展,其创业教育始终处于新兴国家的前沿。

同时,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为创业提供了融资的便利条件。

由于新加坡是一个典型的城市国家,服务经济是国家主导产业,技术的开发并不是这个国家所擅长的,而技术的匮乏又限制了创业的实施。

因此,新加坡的创业教育特别强调国际化战略的实施。

一方面通过选派大学生创业者到美国的硅谷、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科学院、日本筑波科技园等技术集群地区去实习、参观、访学,力图在实践中感悟和学习;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创业者的国际化思维和对国际企业运作的感悟。

因此,探讨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国际化策略及其实践平台,剖析其隐含的内在价值定位,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国际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创业教育的发展主体虽然新加坡创业教育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在亚洲享有良好声誉,这与政府投入、社会配合、高校推进密不可分。

丰富历史经验、多元文化背景、地处亚洲中心为新加坡教育发展奠定了国际化战略地位,其培养开创性和全球化视野人才的教育理念与其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并轨,提供了独树一帜的博雅教育。

高教改革与发展动态

高教改革与发展动态

高教改革与发展动态2016年第8期(总第55期)政策法规研究室2016年3月3日本期要目【本期特稿】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高校动态】中国多所高校与自然出版集团携手战略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推卓越学院最快7年获博士学位【本期特稿】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定位是全球化知识企业,校长希在完成“全球化知识企业”战略规划之后,随即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做先锋。

为了更好地履行各部门在实施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任务,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合并了所有主要的运作单位。

该部门在最初成立的3—4年里,有时候运作甚至陷入杂乱无序的状态,这主要是因为该部门的领导者在运营过程中侧重于目标导向,缺乏长期规划,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满足于短期的数量目标上。

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内部各子部门已形成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新布局(如下图所示)。

(一)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的创业中心主要利用教育项目来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区的创业热情和通过科研来发展新加坡和地方的技术风险政策和实践知识。

创业中心通过在校园内外传播和加速外部创业经济系统,使新加坡国立大学变成一个创业网络活动的凝聚地,紧密地连接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社区和外部创业经济系统,创业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专门面向所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的《技术创业辅修项目》,重点关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这项举措主要想唤起学生的商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弥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体系中缺乏创业课程的缺陷。

随后,创业中心又举行“成功企业家发展计划”新项目,为脱颖而出的本科生高科技创业者提供为期7个月的实习机会和两周的海外访学之旅,这个项目于2010年被转入海外学院(二)企业孵化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大学衍生企业最初诞生于非商业环境,因此其最大的难题是缺少市场知识。

为了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同时将大学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加以落实,为初创企业的创建、发展直至成功保驾护航,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整合以前的风险资助单位,最终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主要通过商业化试点基金、原型开发计划和种子基金等帮助衍生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文 / 任皓月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教育的新常态。

新加坡是十分重视培育高校学生创新思想和创业能力的国家。

本文主要从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两方面进行阐述,为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加坡 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加坡教育体系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摸索,形成独具本国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累积了大量珍贵的经验。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越来越多人选择接受高等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在保障我国国民素质稳步提升的同时,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也不容小觑。

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必然选择。

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成熟、成效显著,且地理位置和传统价值观与我国相近。

笔者了解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及成功经验,期望对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所思考。

一、新加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过程新加坡自然环境优美但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较小。

新加坡执政党(PAP)接受了由外国投资的工业化计划,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经济必要条件就是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自1965年独立以来,新加坡一直奉行“人才发展”战略和“精英治国”战略,使得在短短几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的发达国家,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截至20世纪初,新加坡始终奉行“走出去”的思想规划,整合国外的优良资源,进行海外投资,大力支持本国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和活动。

同时,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在校内大力宣传和具体实施,包括对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项目投资、创业知识技能大赛等方面;还对学生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学生创业热情,使他们对创业有自信心,减轻就业心理负担和社会中工作岗位紧缺等问题。

20世纪70年代,新加坡成立了经济发展局(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EDB)。

EDB开始实施海外培训,将本国优秀的青年学生送到发达国家进行职业学习培训。

通过海外培训,员工提高了自身素质,掌握了海外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了新加坡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过渡。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国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及启示深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对于高校转型、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自身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新加坡、英国、美国的高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发展出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英国、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一)新加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加坡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也是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较为成功的国家。

在往年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在“教育制度质量”方面,新加坡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已经融入新加坡的社会体系和教育研究体系,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

1.创业教育课程立体化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和南洋理工大学(NTU)针对不同的创业需求开设了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

国立大学面向本科生开设了科技企业家辅修课、面向外国学生举办“创业暑期学校”、面向在职技术人员开办“新视野研讨会”等形式。

南洋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和硕士分别开成果,有过创业经历。

另一方面,积极选派学校里的优秀教师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海外知名企业进行学术深造和技术培训,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3.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估专业化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保证学术研究和创业课程的质量和标准,长期以来对课程采用一种校外评审制度,由海外大学资深学者担任评审,定期来新加坡进行考察。

1新加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鼓励师生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直接的产业,甚至发展成为产业链。

(二)英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高校掀起了从“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演变的第二次学术革命,创业教育得到繁荣发展。

1.分层多样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到目前为止,英国高校已经建立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层次的机会导向型创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有的高校还专门开设了面对特殊群体的创业课程,如关注非营利组织与营利组织创新问题的社会创业课程、女性创业以及少数民族创业课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策略研究及启示自2001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构建全球化知识企业向创业型大学转型以来,通过组织机构的整合,并以创业中心、企业孵化中心、产业联盟办公室以及海外学院等部门为载体推行多样化创新创业举措,在专业技术授权、大学衍生公司、校企合作和吸引世界优秀人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创新创业举措对我国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如何营造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建设专业化创业队伍以及跨国界协同培养学生等有启示。

一、全球化知识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英国曾经的殖民地,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其他在英联邦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公立大学一样,过去一直把教学当作大学的第一要务,研究位居第二。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新加坡经济向创新驱动要素的经济转型,大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1992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始创建技术转化办公室(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s)。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在次年引起了新加坡经济的衰退,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转型的变革。

同年,时任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就指示,要把新加坡定位于建立一个“东方波士顿”,即区域教育中心的愿景。

但面对全球竞争、国家经济发展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原有定位已不能满足需求,要在继承基础上着力创新,于是,希校长(C.F.Shih)把新加坡国立大学明确定位为“全球化知识企业” (Global Knowledge Enterprise)的目标。

这种大学发展战略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将在全球范围内参与同行竞争,并希望取得一定的国际声誉;更重要的是,必须把培育学生创业技能,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嵌入教学和科研活动中。

一方面,新加坡是一个人口仅500 万的“城邦之国”,国内自然资源匮乏,市场份额很小,这就意味着知识商品化的成功需要大学具有参与全球化竞争的精神和能力,因此创业型活动必须要有全球化的取向;另一方面,对创业活动的追逐不能以牺牲科研和教育为代价。

事实上,正是这种大胆的战略规划定位才让新加坡国立大学能够在21 世纪屹立于世界名校的行列中,同时也促使了该校在人事招聘组织结构变革等方面的重大转型。

“全球化知识企业” 最重要的核心战略之一就是为招募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其他人才营造宽容和创造的氛围,以美国顶尖大学为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招聘和晋升政策严格根据绩效考核标准,为了帮助新加坡国立大学顺利转型,新加坡政府给予大学的公共资助每年都在稳定增长,甚至颁发财政激励政策,即,如果新加坡国立大学在指定阶段顺利完成政府的特定指标要求后,政府将继续追加更多的资金以支持该大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去推进创新创业策略,充分调动大学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组织结构整合: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的需求希校长在完成“全球化知识企业”战略规划之后,随即成立一个新的部门——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Enterprise),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走向创业型大学之路做先锋。

为了激励这个新部门,校方每年拨给该部门经费低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总经费支出的1%,这种资助策略迫使新部门像企业一样积极增加收益和吸引外部资金来支持自己的研发活动。

新组成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主要通过整合和协同的方式来实行创新创业活动,例如,该部门在2001 年成立,到了2003 年,在经过两年初期的试验之后,为了更好地履行各部门在实施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任务,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合并了所有主要的运作单位(如表1 所示)。

经过数年的资源整合与发展,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内部各子部门已形成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新布局(如下图所示)。

三、协同推行项目:新加坡国立大学创业的新布局(一)创业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1、利用教育项目来激发新加坡国立大学社区的创业热情创业中心通过在校园内外传播和加速外部创业经济系统,使新加坡国立大学变成一个创业网络活动的凝聚地(magnet),紧密地连接新加坡国立大学附近社区和外部创业经济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举措对于新加坡薄弱的外部风险系统而言至关重要。

例如,创业中心在1999 年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家商业计划大赛——《新加坡创业》(Startup@Singapore)。

除此之外,创业中心负责人还模仿硅谷天使团(Band of Angels in Silicon Valley)的运作模式在新加坡创建了东南亚地区创业商业天使网络(Business Angel Network Southeast Asia),并担任该组织的主席。

2、通过科研来发展新加坡和地方的技术风险政策和实践知识创业中心还成立了一个专门面向所有新加坡国立大学本科生的《技术创业辅修项目》(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Minor Program),重点关注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生,这项举措主要想唤起学生的商业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弥补了新加坡国立大学课题体系中缺乏创业课程的缺陷。

2009 年,在国家研究基金会(National ResearchFoundation)的大学创新基金(University Innovation Fund,UIF)的资助下,该中心发起了多个创业教育活动以丰富创业教育体系,其中包括针对博士生的实习项目外部挑战(Extra Chapter Challenge),此项目为论文选题具有商业潜力的博士生提供为期6 个月的外部联谊拓展训练,并为此项目配备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导师。

该中心还提供了创新和创业实践(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um)授予计划,该计划提供最高10 万新元的种子资金给每个学生来开发他们的创新理念。

(二)企业孵化中心的创新创业举措为了帮助企业了解目标市场,同时将大学的政策和资源支持加以落实,为初创企业的创建、发展直至成功保驾护航,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整合以前的风险资助单位,最终建立了企业孵化中心,主要通过商业化试点基金、原型开发计划和种子基金等帮助衍生企业跨越“死亡之谷” (death of valley)。

为了鼓励大学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创业意愿和激发他们创业精神,企业孵化中心投入大量的资金,对衍生企业每次资助最高可达30 万新元,该组织成立不到两年已经资助了21 家衍生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企业孵化中心是独立于创业中心的一个组织,但两个单位在推行创业活动中经常通力合作。

例如,当企业孵化器单位成立管理投资委员会时,经常倾听来自创业中心单位专家的建议和管理支持,企业孵化中心经常引入富有成功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者、高级管理人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衍生公司提供定期指导。

(三)海外学院创新创业举措2001 年,新加坡国立大学成立海外学院(NUS Overseas College),这项新举措整合了全球化和创业两种发展趋势。

按照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最初的构想,成立海外学院的基本理念是把最聪明的和最具有创业精神的本科生输送到世界五大创业枢纽中心,让他们在高科技衍生企业中实习1 年,期间他们也可以在每个国家的合作院校(partner university)注册学习有关创业的课程。

实际上,这是一种“浸入式” 学习创业的经历,也就是说,让学生作为学徒,沉浸到一个国外地区的高科技衍生企业中,让他们成为企业中的一部分,使他们每天在这样的创业实践和外国企业文化中耳濡目染,引导学生在认识和体会国外高科技衍生公司的实践创新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创业价值观。

该项目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化思维和社会网络整合能力的所做的长期投资。

海外学院每年招收200 名学生,而且海外学院的运作并非是独自运作,它与创业中心紧密合作,通过和海外地区的合作院校(如硅谷的斯坦福大学、上海的复旦大学、斯德哥尔摩的皇家工学院、北京的清华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来为海外实习项目提供教育支持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四)产业联络办公室的创新创业举措企业联络办公室(Industry Liaison Office)是2006 年通过整合企业与技术联络办公室(Industry and Technology Liaison Office)而成,这种整合的目的是要在大学- 产业的研究合作和技术转化之间建立更大的协同作用。

为了筹划大学的技术力量版图,指导未来创新方向和建立专利布局,在入选的技术区域达到群聚效应,办公室的专业人员配置必须得到加强。

整合完成之后,企业联络办公室的业务范围也拓展至为大量新的国际合作研发项目承担知识产权管理,这些项目是主要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与海外著名院校合作发起,其中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新加坡- 麻省理工学院联盟》(Singapore-MIT Alliance)等项目。

四、启示(一)营造宽容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营造宽容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吸引了一大批国际卓越人才和优秀留学生,人才被吸引是因为他们知道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可以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自由的交流思想。

换言之,任何一个大学想要激起最理想的创造力和创新合作精神,它需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比较松散的空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背景下,我国大学更需要营造一个宽容、开放、包容失败、自由的校园环境,从而释放民智民力,丰富思想交流,吸引卓越人才。

也就是说,大学只有为创新创业者清障搭台,创新创业精神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散播开来。

(二)建设卓越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是大学创新创业提升水平、获得认可的基本前提,是培育创新型人才和培养学生创业技能的基本要求。

新加坡国立大学国外卓越教师占据教师队伍的50%以上,他们都是世界各地在特定领域的卓越人才为吸引世界优秀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并为他们创建一流的高科技研究机构,国家级研究中心。

为了发现和发展最优秀的人才,并网罗其加入新加坡,新加坡政府甚至在许多科学期刊上刊登醒目的广告,画面是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画出五彩缤纷的背景,标题简短但切中要害:“如果你是世界级的生命科学家,你就该成为新加坡人。

” (三)跨国界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全球化的背景对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的要求也与日俱增,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更要定位于国际范围内,切忌闭门造车。

新加坡国立大学通过创建海外学院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进入高科技企业实习,体验企业成长过程,并且学习美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体系较为成熟的创业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举取得显著积极效果,赢得学生称颂。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需要依靠高等教育来培养,但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还不足以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学术资源,参与前沿研究工作,通过合作项目为学生进入国外高科技企业实习,认识和体会发达国家大学衍生企业的运作原理和实践体验,有助于突破我国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而且进一步突显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是实践育人、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进而提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