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滑坡平行体系变形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

合集下载

隧道变形监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改正

隧道变形监测预测模型的建立与改正

知量而非待求量, 采用递推式平差方法和卡尔曼滤波算法来估计方程系数, 把观测量作为 自 变量 预测 未来 变 化量. 计算 结果表 明 , 该算 法在 预测 精度 和计 算效 率方 面有 明显优 势 .
关 键 词 :隧道 监控 ; 围岩 变形预 测 ; 灰 色理 论 ; 卡 尔曼滤 波算 法 中 图分 类 号 : P 2 5 8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1— 0 5 0 5 ( 2 0 1 3 ) ¥ 2 - 0 2 7 9 - 0 4
Abs t r a c t :I n o r d e r t o i mp r o v e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a c c u r a c y o f s u r r o u nd i n g r o c k d e f o r ma t i o n i n t u n n e l mo —
( I n s t i t u t e o f Ge o d e s y a n d G e o p h  ̄ r s i c s R e s e a r c h , Ch i n e s e A 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Wu h a n 4 3 0 0 7 7, C h i n a ) ( S c h o o l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S c i e n c e a n d S p a t i a l l n f o r ma t i c s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Mi n i n g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X u z h o u 2 2 1 1 1 6 ,C h i n a )

《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952中国岩溶2020年《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第1期水文地质岩溶洞穴交互带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意义………………………………………………郭芳,姜光辉,王文科,等(1)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查开发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研究……………………………………………………朱继良,许模,孙建平,等(1)温泉钙华沉积的影响因素…………………………………………………………………………………刘海生,周训,张彧齐,等(11)外源水和外源酸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刘朋雨,张连凯,黄奇波,等(17)新田县富锶地下水动态特点与成因分析…………………………………………………………………苏春田,杨杨,巴俊杰,等(24)晋祠泉域岩溶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陆帅帅,郑秀清,李旭强,等(34)西南某岩溶区地下水系统示踪试验与解析………………………………………………………………张浪,李俊,潘晓东,等(42)生态地质岩溶区山-坝系统土地利用耦合演化研究的初步探讨……………………………………………………赵宇鸾,魏小芳,李秀彬(48)洞穴遗址保存环境的探测与研究——以桂林甑皮岩遗址为例……………………………………………卫敏洁,姜光辉,郭芳(54)2000-2014年人类活动对贵州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盛叶子,曾蒙秀,林德根,等(62)油气地质塔河油田十区西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宏观油水分布控制因素………………………………………曾成,陈本池,李宗杰,等(71)灾害地质黔中地区浅覆盖型岩溶塌陷成因机制与防治对策——以紫云县白云小学为例………………………杨元丽,孟凡涛,李明惠(80)松藻矿区岩溶瓦斯“四位一体”防治技术及应用研究……………………………………………………袁湘涛,刘言,周东平,等(88)技术方法微动HVSR法在岩溶区探测地下河管道和溶洞的有效性研究…………………………………………梁东辉,甘伏平,张伟,等(95)探地雷达散射矩阵在估算地下管线方位角的应用……………………………………………………陈筠,池昌峰,徐东升,等(101)洞穴旅游河北阜平神仙洞探测研究及开发建议………………………………………………………………周文龙,高占冬,吴克华,等(110)贵州喀斯特天坑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吴金,张朝晖(119)喀斯特洞穴空间分布与河网密度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黄亮,赵卫权,吕思思,等(127)第2期水文地质云南省地下水资源潜力评价现状与问题分析…………………………………………………………………………………王宇(137)基于数值模拟的汾河二库对晋祠泉岩溶水系统渗漏补给作用研究………………………………梁腾飞,成建梅,张乃俨,等(147)贵州乌江南源上游流域不同岩溶地貌单元的流量衰减分析……………………………………………龚效宇,曾成,何春,等(154)桂林甑皮岩岩溶地下水硝酸盐来源与转化……………………………………………………………吴锡松,张强,姜光辉,等(164)岩溶水硝酸盐污染原位修复试验…………………………………………………………………………叶进霞,夏春英,卜鸿志(173)953第39卷《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生态地质岩溶断陷盆地不同海拔植物水分利用效率分析………………………………………………………梁锦桃,邓艳,李旭尧,等(180)岩溶区农业种植对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文冬妮,杨程,杨霖,等(189)基于遥感计算云平台高原山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研究——以贵州省为例……………………………吴跃,周忠发,赵馨,等(196)油气地质四川盆地高石梯地区灯影组四段顶岩溶古地貌、古水系特征与刻画…………………………………刘曦翔,淡永,罗文军,等(206)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构造-沉积分异及成藏效应…………………………………………张晓星,陈安清,党牛,等(215)灾害地质泰安市城区—旧县水源地岩溶地面塌陷历程及影响因素分析……………………………………………………………吴亚楠(225)湖南宁乡大成桥岩溶地下水对暴雨响应特征及多元回归预测模型…………………………………潘宗源,吴远斌,贾龙,等(232)压水试验在岩溶路基注浆效果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冯海明(243)洞穴与气候湘西地质公园红色碳酸盐岩石林发育特征与研究价值……………………………………………吴亮君,陈伟海,容悦冰,等(251)基于高斯过程二元分类模型的溶洞规模预测方法………………………………………………………张炳晖,张研,王伟,等(259)不同二氧化碳浓度岩溶洞穴可培养细菌群落特征——以重庆雪玉洞和水鸣洞为例……………陈济宇,陆祖军,贺秋芳,等(264)短时间尺度下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自净能力研究——以绥阳大风洞为例…………………………范宝祥,周忠发,朱粲粲,等(275)第3期水文地质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污染分析………………………………………………………………………高旭波,王万洲,侯保俊,等(287)藏北温泉盆地地热田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徐刚,伍坤宇,王鹏,等(299)碳酸钙纳米孔隙中凝聚水数学模型及实验研究…………………………………………………………………胡云皓,于青春(311)泸西喀斯特断陷盆地地表水与地下水流域边界与水动力性质……………………………………………王波,张华,王宇,等(319)鲁中南山区古近系朱家沟组灰质砾岩溶蚀发育特征及水文地质意义…………………………………刘元晴,周乐,李伟,等(327)相关和频谱分析法在岩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综述……………………………………………………李建鸿,蒲俊兵,张陶,等(335)马达加斯加Mahajanga盆地岩溶水文效应………………………………………………………………危润初,孙萌,彭向训,等(345)生态地质出露石牙对珍稀濒危植物四药门花分布与叶表型性状的影响……………………………………俞筱押,杨光琴,丁智强,等(352)典型岩溶县生态承载力演变分析——以云南泸西为例………………………………………………李旭尧,邓艳,曹建华,等(359)云南蒙自断陷盆地石漠化区土壤钙形态特征……………………………………………………………张鹏,胡晓农,杨慧,等(368)灾害地质西南典型紧窄褶皱小尺度浅层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涌水分析…………………………………………李潇,漆继红,许模(375)深埋特长隧道的突涌水危险性评价研究……………………………………………………………………………………贺华刚(384)基于综合指数法的泰莱盆地岩溶塌陷风险性评价…………………………………………………吴亚楠,王延岭,周绍智,等(391)地下水多元示踪试验在岩溶隧道水害预测中的应用——以张吉怀高铁兰花隧道为例………………常威,谭家华,黄琨,等(400)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溶蚀岩体细观变形破坏机制模拟研究…………………………………余逍逍,史文兵,王小明,等(409)有机骨架材料充填地下溶洞的支护性能及稳定性分析…………………………………………………周洁军,程峰,吴迪,等(417)气候环境基于岩溶洞穴旅游活动中洞穴环境因子的研究…………………………………………………………………朱晓燕,张美良(426)954中国岩溶2020年大高加索山南部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气候意义……………………………………………………………王涛,李廷勇,张键(432)贵阳城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变化和复合污染特征…………………………………………………………苏志华,韩会庆,陈波(442)第4期岩溶区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专辑西南煤系地层山区采动型崩滑灾害研究关键问题………………………………………………………李军,褚宏亮,李滨,等(453)基于易滑地质结构与多源数据差异的岩溶山区大型崩滑灾害识别研究………………………………贺凯,李滨,赵超英,等(467)岩溶山区崩滑灾害变形破坏地质模式分类……………………………………………………………郭静芸,李守定,李滨,等(478)山区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的内涵及方法分析评述…………………………………………………………王宇,黄成,周翠琼,等(492)碳酸盐岩破裂过程中管道—裂隙水非线性流动特性试验研究………………………………………孙欢,刘晓丽,王恩志,等(500)采动作用下上硬下软型缓倾岩质高边坡变形机理试验研究…………………………………………钟祖良,王南云,李滨,等(509)光学遥感用于贵州发耳镇尖山营滑坡监测研究……………………………………………………陈立权,赵超英,任超锋,等(518)贵州纳雍普洒滑坡动力触发机制离散元模拟分析……………………………………………………崔芳鹏,李滨,杨忠平,等(524)贵州水城“7.23”高位远程滑坡冲击铲刮效应分析………………………………………………………高浩源,高杨,贺凯,等(535)水力作用下岩质斜坡破坏机制和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刘新荣,熊飞,李滨,等(547)鬃岭高位滑坡带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及致灾作用研究………………………………………………………………………易连兴(559)三峡水库碳酸盐岩区岩溶作用与斜坡破坏……………………………………………………………陈小婷,黄波林,李滨,等(567)基于强溶蚀带特征的地基岩溶发育程度评价方法…………………………………………………曹贤发,刘玉康,刘之葵,等(577)桂林阳朔如意峰景区A4救生平台基础岩体稳定性分析……………………………………………谢艳华,张炳晖,孙刚臣,等(584)峨汉高速廖山隧道岩溶发育规律及其工程效应浅析………………………………………………李芳涛,李华明,胡志平,等(592)云南万寿山地区岩溶水系统特征及隧道选线研究……………………………………………………任亚楠,万军伟,黄琨,等(604)小三峡岩溶隧道围岩防突层安全厚度有限元分析……………………………………………………………………………张桥(614)基于PCA-PSO-SVM的凡口铅锌矿地区岩溶地表塌陷危险性预测…………………………………周爱红,牛鹏飞,袁颖,等(622)第5期水文地质水化学—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应用…………………………………………高旭波,向绚丽,侯保俊,等(629)山东莱芜盆地东部水文地质条件及富水块段特征………………………………………………………李波,王金晓,吴璇,等(637)基于水化学、同位素特征的济南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研究……………………………………………彭凯,刘文,魏善明,等(650)重庆市金佛山台原岩溶地下水系统结构特征分析…………………………………………………林永生,杜毓超,邹胜章,等(658)岩溶地下河在SWAT中的概化方法——以毕节倒天河流域为例…………………………………张程鹏,张凤娥,耿新新,等(665)生态地质岩溶湿地退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宋涛,邹胜章,张连凯,等(673)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李树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研究…………………………………………………周孟霞,莫碧琴,杨慧(682)贵州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邓欧,李亦秋,杨广斌,等(689)喀斯特白云岩地区不同土体构型土壤剖面持水导水性能研究…………………………………………杨静,王升,丁亚丽,等(697)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张晓雨,周宝同,明弘(705)气候变化下贵州省水资源安全空间评价及敏感性分析……………………………………………………………………刘丽颖(714)近百年来贵州高原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趋势………………………………………………………胡泽银,王世杰,白晓永,等(724)955第39卷《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技术方法岩溶断陷盆地跨孔CT成像探测岩溶孔隙及赋水状态的实验研究………………………………………张华,张贵,王宇,等(737)综合物探调查晋祠断裂对晋祠泉流域岩溶水控制作用效果分析……………………………………韩凯,梁永平,严良俊,等(745)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水文地质条件初探…………………………………………………………………程洋,王永,杨妍妨(753)基于RS与GIS的碳酸盐岩遥感影像特征研究——以黔南地区为例…………………………………王跃跃,陈蓉,申朝永,等(762)洞穴旅游试论红色岩溶概念及其科学价值………………………………………………………………………姜伏伟,董颖,苏孝良,等(775)旅游洞穴景区投射形象与感知形象对比研究——以贵州织金洞为例…………………………………陶沛然,杨晓霞,王文静(781)第6期水文地质滇西陇川断陷盆地地热水化学特征及循环过程………………………………………………………黄琴辉,张华,康晓波,等(793)鄂西岩溶槽谷区洼地的水位响应特征及产流阈值估算……………………………………………………廖春来,罗明明,周宏(802)娘子关泉域岩溶地下水位变化特征及成因…………………………………………………………唐春雷,晋华,梁永平,等(810)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岩溶水文地质学研究热点…………………………………………………………郭永丽,章程,吴庆,等(817)生态地质重庆溶洼—丘峰区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任霞,严宁珍,程永毅,等(829)青木关岩溶槽谷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蚀性分析…………………………………………………陈英,魏兴萍,雷珊(836)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湿地土壤无机磷形态特征及分析方法适用性探讨…………………………陈浏寰,覃英凤,王紫莹,等(845)菌剂添加对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及碳酸钙溶蚀的影响…………………………………………李永双,范周周,国辉,等(854)喀斯特峡谷区不同经济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高阿娟,刘子琦,李渊,等(863)典型岩溶断陷盆地农作物生态需水研究——以蒙自地区为例…………………………………………曾锐,张陶,蒲俊兵,等(873)云南喀斯特断陷盆地典型群落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陈柯豪,杜红梅,刘春江(883)油气地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包裹体特征及古环境意义………………………………………张庆玉,李景瑞,梁彬,等(894)古岩溶流域内地表河与地下河成因联系与储层特征——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为例………………张三,金强,程付启,等(900)蜀南Z工区茅口组顶岩溶古地貌、古水系特征与刻画……………………………………………………聂国权,淡永,徐亮,等(911)灾害地质重庆市中梁山地区隐伏塌陷特征及物探勘测的思路…………………………………………………张银松,曹聪,康世海,等(918)IFSAR-DEM在岩溶洼地探测中的应用——以薄荷省旁劳市沉降灾害评估为例………………………………………………………………………………………………………………………Kevin L.Garas,Madonna Feliz B.Madrigal,Ross Dominic D.Agot,等(936)洞穴旅游酉水流域贵州段红色岩溶特征及成因…………………………………………………………………姜伏伟,董颖,陈友智,等(937)武陵山地区红色岩溶景观形成地质条件与演化模式研究…………………………………………曹晓娟,姜伏伟,陈友智,等(945)其他《中国岩溶》第39卷总目次 (952)。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滑坡体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滑坡体变形规律研究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滑坡体变形规律研究刘岭梅【摘要】In order to study the dynamic influence of reservoir water level on Xinzhuanggou landslide,by means of the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echnology,we observed the size and direction of deformation of the observation points for a set period of time.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Gray Theory Model,the landslide deformation law wa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mfluence of the reservoir water level on the landslide in the early stage was obvious,and the deform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accelerated.With the passage of time,however,the rate was tending towards stability.Through mod-eling,the systematic errors and random errors of the original data have been eliminated.At last,we have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the curve obtained with Gray Theory Model is more moderate than the original curve and polynomial curve.%为了研究新庄沟滑坡体受库水位的动态影响,运用变形监测技术,定期观测测点的变形量的大小与方向,并通过建立灰色理论模型,对其变形规律进行研究。

基于FLAC3D的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基于FLAC3D的隧道变形机理分析

基于FLAC3D的隧道变形机理分析胡楠【摘要】本文结合某隧道穿越山体冲沟的松散黄土层出现的塌方事故,在现场地质调研和监控测量的基础上,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根据对现场地形和施工工序步骤的数值模拟,计算分析隧道周边围岩和土层随着隧道开挖过程受力状态的变化。

结果显示:通过正台阶法方式开挖进入浅埋区域时,围岩变形发展迅速、拱顶沉降和地表沉降值过大,远超过正常变形范围,且存在潜在的剪切带。

因此可认为,隧道在进入浅埋区域后的开挖会导致围岩的破坏和地表土体的沉陷。

分析结果与现场测量数据基本吻合,为后期加固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松散黄土层;数值模拟;受力状态;围岩变形;地表土沉降【作者】胡楠【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中国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随着隧道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隧道线路需要穿越浅埋黄土区。

受埋深浅、黄土承载力有限的限制,浅埋黄土隧道施工时容易出现支护变形过大、支护开裂甚至冒顶塌方的情况[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限元法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土体的动力分析中。

近年来,拉格朗日元由于能解决大变形问题而倍受青睐,美国Itasca公司推出的FLAC3D能够很好地进行动力分析[3]。

FLAC3D是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差分分析方法 (Fast Lagrangian Analysis of Continuum)的英文缩写。

美国Itasca Consulting Group Inc.将此方法用于岩土体的工程力学计算中,并于1986年开发出Flac[4]。

目前,该软件从二维平面分析拓展到三维空间分析,已成为处理功能强大的新一代软件—Flac3D。

Flac3D程序已成为目前岩土力学计算中的重要数值方法之一,它采用ANSI C++语言编写,能够进行土质、岩石和其它材料的三维结构受力特性模拟和塑性流动分析,并可通过调整三维网格中的多面体单元来拟合实际的结构[5-6]。

滑坡内隧道变形模式与荷载计算方法

滑坡内隧道变形模式与荷载计算方法

滑坡内隧道变形模式与荷载计算方法赵金;吴红刚;刘德仁;牌立芳;李玉瑞【摘要】近年来,运营期铁路隧道发生病害的比例逐年提高,其中以位于滑坡体内隧道的破坏最为严重,对铁路的安全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然而我国目前对位于滑体内隧道的设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标准,没有完整的计算理论.本文以隧道-滑坡中隧道穿越滑体为研究对象,从运营隧道的病害特征人手,通过对工程中的具体隧道-滑坡实例进行调查、归纳、总结,建立相应的工程地质模型.然后对该类模型在围岩压力和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将上部坡体作用于隧道上的滑坡推力与围岩压力进行叠加,得出隧道在滑坡推力作用下的受力图示和荷载计算公式,从而为滑坡地段隧道的设计提供参考.【期刊名称】《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年(卷),期】2019(030)001【总页数】7页(P112-118)【关键词】隧道-滑坡;病害特征;地质模型;滑坡推力;叠加【作者】赵金;吴红刚;刘德仁;牌立芳;李玉瑞【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中国中铁滑坡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中国中铁滑坡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西部环境岩土与场地修复技术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西部环境岩土与场地修复技术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中国中铁滑坡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U452.270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土的开发利用,建设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尤其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开发中,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通过隧道穿越山体,然而这些山体在降雨、地震等因素下极易产生滑坡,在交通运营使用时,在滑坡推力的作用下易导致铁路发生变形、破坏,影响行车安全。

竹山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机理研究

竹山隧道大变形特征及机理研究

5 0



Ra i l wa y En g i ne e r i n g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 1 9 9 5 ( 2 0 1 3 ) 0 6 。 0 0 5 0 . 0 3
竹 山隧 道 大 变 形 特 征 及 机 理 研 究
夏 述 光 , 葛 勇 , 李 涛 , 董 立 , 陈 建平
( 1 . 湖北 省 谷 竹 高速 公 路 建 设 指 挥 部 , 湖北 十堰 4 4 2 1 0 0 ; 2 .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武汉 ) 工程学 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7 4 )
摘要 : 根 据 竹 山隧道施 工现场 的监 测情 况 , 对监 测数 据进 行 分析 , 提 出 了隧道 的 变形破 坏特 征 。结 合竹 山隧道 的具体情 况 , 从 围岩岩 性 、 施工、 力 学、 支护等 几个 方 面分析 了竹 山 隧道 的 变形破 坏机 理 , 重 点 分
2 . 2 Z K1 5 6+5 1 5断 面 监 测 情 况 分 析 竹 山 隧 道 进 口左 洞 Z K 1 5 6+ 5 1 5断 面 发 生 了 大 变
软岩 大变 形 的现 象 时有发 生 , 给 隧道施 工带来 了不 便 。 研究 竹 山隧道 的大 变形 特 点 和变 形 机 理 , 可 以确 定 合 理 的开 挖 、 支 护方案 和监测 技术 , 及如何 在 软岩 隧道 发
生 大变形 时采取 合 理有 效 的 处治 措 施 , 对 隧 道安 全 施
工具 有 重要意 义 。
形, 在2 0 1 1年 2月 2 3 日至 2 0 1 1年 3月 2 2 1 3期 间 累
计水 平 收敛 值 一1 4 1 m m, 拱顶累计下沉量达到了 9 0

《2024年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2024年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范文

《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隧道建设技术的不断发展,面对复杂的岩体地质条件,尤其是软弱围岩地区,其围岩变形控制成为了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论文以“隧道软弱围岩变形机制与控制技术”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讨其变形机制,并研究有效的控制技术。

二、软弱围岩的变形机制1. 地质背景与软弱围岩特性软弱围岩通常指那些强度低、稳定性差的岩体,如泥岩、砂岩和破碎带等。

在隧道施工中,软弱围岩由于受到工程活动的影响,其内部应力场和边界条件发生变化,进而引发围岩的变形和破坏。

2. 变形机制分析软弱围岩的变形机制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是围岩本身的物理力学性质,如强度、弹性模量等;二是工程活动引起的应力场变化。

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由于空间效应和应力重分布,软弱围岩容易发生剪切、挤压和隆起等变形。

三、控制技术研究1. 支护结构优化设计针对软弱围岩的变形特性,支护结构的设计至关重要。

通过优化支护结构的形式、材料和参数,如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护、钢拱架支护等,可有效提高支护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对支护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其适应不同地质条件和施工需求。

2. 施工方法与技术改进针对软弱围岩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进行改进,如采用分步开挖、预留变形量等施工方法,以减小对围岩的扰动和破坏。

同时,引入新型施工技术和设备,如盾构机、TBM等,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

3. 监测与反馈控制技术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围岩变形进行实时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反馈控制技术,及时调整支护结构和施工参数。

采用地质雷达、位移计等监测设备,对围岩的变形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确保隧道施工安全。

四、案例分析以某隧道软弱围岩工程为例,通过应用上述控制技术,有效控制了围岩的变形和破坏。

在施工过程中,结合地质条件和施工需求,优化了支护结构设计、改进了施工方法和技术、并实施了严格的监测与反馈控制措施。

经过实践验证,该控制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隧道过断层受力机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隧道过断层受力机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

隧道过断层受力机理相似模型试验研究毛金龙;张锐;吴行【摘要】为研究山岭隧道过断层衬砌结构的受力变形规律及破坏机制,以我国西南某地区山岭隧道过断层工程为例,基于相似模拟法进行隧道过断层的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断层区域越近,隧道衬砌结构受到的影响越大;断层错动对隧道衬砌结构拱顶产生的应力集中在下盘区域,对隧道仰拱产生的应力集中在上盘区域,其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张拉和剪切破坏.通过分析可知,该断层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范围在30 m以内,因此,须对该影响范围内的隧道衬砌结构进行加固.【期刊名称】《现代交通技术》【年(卷),期】2019(016)003【总页数】4页(P31-34)【关键词】隧道过断层;相似模型试验;衬砌结构;接触压力【作者】毛金龙;张锐;吴行【作者单位】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1100;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1100;苏交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21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452.2我国位于地震多发区,其中,西南地区的地震活动尤为频繁。

随着国家西部战略的实施,西南地区大型隧道和公路穿越活动地震断裂带的工程越来越多。

赵伯明[1]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分布的众多活动断层通常具备六级地震所需要的构造条件。

断层带是隧道抗震的薄弱环节,特别是遇到地震发生断裂时,断层带出现大幅度错位,将直接导致隧道衬砌破坏垮塌。

因此,对隧道穿越活动断层时的受力机制以及衬砌的破坏机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已有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2 -4]。

其中,Johansson等[5 -6]利用数值分析和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断层错动下隧道围岩应力的变化对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Lin等[7]采用室内离心试验法研究错动条件下围岩应力与隧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刘学增等[8]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逆断层的黏滑错动对隧道衬砌结构的破坏机理,发现该断层错动下的隧道破坏形式为弯曲张拉和直接剪切的组合破坏,主要为剪切破坏;邵润萌[9]以龙门山隧道为例,分析断层错动对在建隧道的破坏特征及对上覆土层的影响;李大鹏[10]采用结构模型对某隧道的二次衬砌进行了计算对比研究,得出了近断层隧道衬砌的力学分布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竖 向位移最大 的点位 于隧道 进 口和基岩的 中间部位 ; ( 3 ) 对 比发 现 : 隧道 一滑坡体 系在滑体 中伸入 长度较小
时, 隧道受力模式更接近两端铰接 的杆状受力结构 ; 当伸入长 度较大 时 , 隧道 的受力模式更 接近于悬挑 结构 , 隧道容易在基岩 与滑体交界 面位 置产 生应力集 中; ( 4 ) 本研究结论可 为高速铁路穿越 滑坡地 区的设计和施 工 提供一定借鉴 。
Pa r a l l e l S y s t e m
W U Ho ng—g a ng , CHEN Xi a o—y un ,AI Hl l i
( 1 .N o r t h w e s t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C o .L t d o f C R E C,L a n z h o u ,G a n s u 7 3 0 0 0 0 ,C h i n a .2 .C h i n a A c a d e m y o f R a i l w a y
s e r i o us t h r e a t t o t h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o f t u n n e 1 . At p r e s e n t ,t u n n e l d e s i g n a n d c o ns t uc r t i o n c r o s s i n g l a n d s l i de h a s n o t y e t f o r me d a u n i f i e d u n d e r s t a n d i ng a n d s t a n d a r d,t h e r e i s n o c o mp l e t e t he o r y o f c o mpu t a t i o n .T hi s pa p e r t a k e s t h e t un n e l— l a nd s l i d e p a r a l l e l s y s t e m f o r t h e s t u d y,s e t s u p t h r e e t u n n e l mo d e l s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d e p t hs b y mo d e l t e s t s t o s i mu l a t e t u n n e l e x c a v a t i o n p r o c e s s,a n d p r o mo t e s t he s l o p e c r e e p i n g b y l o a di ng i n t h e r e a r,a  ̄a n g e s t h e s t r a i n g a g e s a r o u n d t h e t u n ne l t o mo n i t o r a n d a na ly z e t h e t u n ne l s t r a i n,a r r a n g e s di a l i nd i c a t o r t o mo n i t o r t he d i s p l a c e me n t i n s l o pe
S c i e n c e s , B e i j i n g 1 0 0 0 8 1 ,C h i n a .3 .L a n z h o u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L a n z h o u, G a n s u 7 3 0 0 7 0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 : Re s e a r c h p ur po s e s : Th e l a n d s l i d e i n r a i l wa y r o u t e s e l e c t i o n i s o te f n u n a v o i d a b l e, wh e n t he t u n n e l t o be
c o n s i s t e n t w i t h t h e d i r e c t i o n o f t h e l a n d s l i d e ma i n s l i d e.i t wa s c a l l e d t u n n e l— l a n d s l i d e p a r  ̄l e l s y s t e m ,w h i c h i , 在 隧道周 围布置应变片对隧道的应变进行监测 , 在坡 体表面特征位置布置百
分表监控位移 。 研 究结论 : ( 1 ) 应变测试表 明: 平行 体系 中, 隧道埋深 越大 , 隧道 开挖后 应力 的释放对 隧道顶部 坡面 的影 响越小 , 随着埋深的增加 , 隧道 的应变 逐渐 增大 ; ( 2 ) 位移测试表 明 : 基岩与滑坡 交界处 的水 平位移最 大 , 坡顶
2 0 1 6年 1 1 月 第 1 1 期( 总2 1 8 )






NO V 2 01 6
J OURNA L OF R AI L W AY E NGI N EE RI NG S OC I E T Y
N O . 1 1 ( S e r . 2 1 8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2 1 0 6 ( 2 0 1 6 ) 1 1— 0 0 8 7— 0 5
隧 道 一滑 坡 平 行 体 系变 形 机 理 的 模 型 试 验 研 究
吴 红 刚 陈小 云2 艾 挥
( 1 . 中铁 西 北科 学研 究院有 限公 司 , 兰州 7 3 0 0 0 0 ; 2 . 中国铁道 科 学研 究院 ,
北京 1 0 0 0 8 1 ; 3 . 兰州交通 大 学 , 兰州 7 3 0 0 7 0 )
摘要 : 研 究 目的 : 线路选 线中经常遇到无法 避绕的滑坡 , 当隧道走 向与滑坡主滑方 向一致 时 , 称 为隧道 一滑坡 平行体系 , 对 隧道的施 工、 运营都可能造成严重威胁 。 目前对穿越 滑坡的隧道 还没有形成 统一 的认识 计算理 论 。本文 以隧道 一滑坡平行体系为研究对象 , 通过模型试验 , 设 置 3个 不同埋深 的隧道模 型 , 模拟隧道开挖过
关键词 : 隧道 ; 滑坡 ; 平行体系 ; 模 型试 验
中图分类号 : U 4 5 文献标识码 : A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De f o r ma t i o n Me c ha n i s m M o d e l Te s t o f Tu n n e l— —La nd s l i d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