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文章编号:1009-6825(2013)04-0056-02

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

收稿日期:2012-11-26作者简介:刘文彬(1959-),男,高级工程师;

闫小旗(1988-),男,在读硕士;刘峻豪(1987-),男

刘文彬

1

闫小旗

2

刘峻豪

1

(1.四川省绵阳川西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四川绵阳621000;2.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绵阳621010)

要:针对北川山东产业园北侧斜坡坡体出现滑坡的现象,根据地层结构、岩土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对该滑坡的影响因素及形

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建议,以减小滑坡对山东产业园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滑坡,工程地质,变形特征,形成机制中图分类号:TU413.6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位于北川县山东产业园北侧,属侵蚀堆积类型。北侧斜坡带北高南低,地面高程555.47m 580.12m ,相对高差24.65m ;西侧斜坡带地面高程555.51m 566.05m ,相

对高差10.54m ,

整个场地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坡下场地已整平,在坡脚处形成临空面。北侧斜坡带上有板房两座,并有通过的道

路和新修水渠,呈东西走向,受5·12汶川大地震及北川山东产业园开发的影响,北侧斜坡坡体由于滑坡局部沉陷变形较严重,在整个坡面上呈现多处裂缝,裂缝宽度达5cm 10cm 。该滑坡给北川山东产业园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为有效对该滑坡进行治理,我们对北川山东产业园区北侧滑坡的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

1滑坡的地层结构及岩土特征

场区出露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松散堆积物与侏罗系上统七曲寺组基岩,现将地层岩性自上而下进行分述。

①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层(Q edl

4)。粉质粘土,褐黄或浅紫红色,上部分稍湿,硬塑状,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中等,无摇振

反应。下部土体较湿,

软塑状。土中含少量铁锰质斑团。主要分布于滑坡体基岩上部,系基岩风化产物。

②侏罗系上统七曲寺组(J q

3)。泥岩,浅红色,泥质结构,薄 中厚层状为主,层理发育,软岩,具有遇水软化,失水后开裂崩解

的特性,分布均匀,产出大,常见灰绿色斑团和条带。强风化泥岩,长期受水浸泡,岩体较破碎,强度较低,手可掰碎,钻探揭示厚度2.2m 3.5m ;中风化泥岩,岩体完整性较好,未见有破碎情

况,

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属软质岩。2滑坡的基本特征

北侧部分斜坡由于滑坡坡体产生变形(见图1,图2),坡顶高

程580.12m ,南侧坡脚高程556.42m ,相对高差24.65m ,滑坡后壁明显,

坡体局部沉陷变形,在整个坡面上呈现多处裂缝,裂缝宽度可达5cm 10cm 。西侧斜坡相对高差约10m ,经人工开挖,坡

脚处形成临空面,坡体上局部有小规模土体溜滑。所有斜坡带均未设置挡土结构。

N

2010,6月滑坡

2010,10月滑坡

滑坡区

山东产业园区

Q 4

del

Q 4

del

Q 4

del Q 4

del 579.96

Q 4

del 579.96573.27571.78

566.01LF LF

145°562.17

图1北川山东产业园区北侧滑坡平面图

582

578574570566562558554550

高程/m

滑带土

滑体土

水渠

道路粉质粘土

裂缝

山东产业园区

泥岩

裂缝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

图2北川山东产业园区滑坡剖面图

滑坡体剪出口前缘临空面为坡脚。变形破坏明显,变形体横

宽约60m ,纵长约90m 。滑坡体地表为斜坡部位,坡度15? 30?,坡脚处接近90?,主滑方向为145?,斜坡中部有道路通过,宽约8m 。

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形,前缘至坡脚,标高为556.4m 左右,后缘至标高为580.1m 左右沉陷处为边界,左右两侧以剪切裂缝

为界。相对高差23m 左右,

变形破坏明显,变形体横宽约60m ,纵长约90m ,主滑方向为145?。滑体方量约1.9?104m 3

,属小型滑坡;该滑坡滑体厚度均小于10m ,属浅层滑坡;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櫅

根据运动方式该

On exploration for application of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technique in industrial and civil building construction

YAO Sheng-jie

(Architectural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Ltd ,China Railway 11th Bureau ,Xiangyang 441057,China )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for the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s ,sums up the advantages for the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technique ,introduces the applied scopes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for the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s respectively ,and points out some precautions ,so as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the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construction.Key words :manual hole digging pile ,advantages ,applied scope

·

65·第39卷第4期2013年2月

山西

建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39No.4Feb.2013

产生滑坡的条件

产生滑坡的条件: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就第二个条件而言,在现今地壳运动的地区和人类工程活动的频繁地区是滑坡多发区,外界因素和作用,可以使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从而诱发滑坡。主要的诱发因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如开挖坡脚、坡体上部堆载、爆破、水库蓄(泄)水、矿山开采等都可诱发滑坡,还有如海啸、风暴潮、冻融等作用也可诱发滑坡。 滑坡的人为因素: 违反自然规律、破坏斜坡稳定条件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1)开挖坡脚:修建铁路、公路、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因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例如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陆续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渗漏,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易使水流渗入坡体,加大孔隙水压力,软化岩、土体,增大坡体容重,从而促使或诱发滑坡的发生。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使斜坡和岸坡诱发滑坡发生。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厂矿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的发生。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破碎产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便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作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活动破坏了自然坡体,因而近年来滑坡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应加以重视。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个条件:陡峻的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短时间内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条件:在地形上具备山高沟深,地形陡峻,沟床纵度降大,流城形状便于水流汇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部分。上游形成区

第十四条 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 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第十四条舞龙动作的分类和难度舞龙动作按它的动作形态特征可分类为: 一、8字舞龙动作; 一、游龙动作三、穿腾动作四、翻滚动作五、组图造型动作。按动作技术易难分为:A 级难度动作、B级难度动作、C级难度动作; A级难度动作:是指舞龙的基本动作和技术较为简单的舞龙技巧动作; B级难度动作:是指在舞龙基本动作上有所发展、有所提高,具有一定难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完成的舞龙技巧动作; C级难度动作:是指必须具备较高的身体专项素质和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高难度舞龙技巧动作,高难度的舞龙组合动作,并有较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价值。第十五条舞龙动作的难度分值一、A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1分二、B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3分三、C级难度动作,每个动作分值为0.5分第十六条舞龙创新难度动作一、创编原则:必须符合舞龙运动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必须是具备一定专项素质、专项技能才能完成的舞龙动作,必须是正式比赛中从未出现过的动作。二、申报程序1、填写创新动作难度申报表; 规范动作名称,并标明类别; 用录像形式形象地说明创新难度动作,也可用照片、画稿等技术图解以及精炼文字形象地说明(达不到上述要求者,不予受理); 申报难度等级2、在规定时间内递交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3、国际龙狮总会技术委员会(或比赛裁判委员会)依据舞龙动作创编原则,对创新难度动作进行技术鉴别、定级,并将鉴定结果及时通知申报单位及有关部门。第十七条舞龙动作规格、分类、难度定级一、8字舞龙动作运动员将龙体在人左右两侧交替作8字形环绕的舞龙动作,可快可慢,可原地,可行进,也可利用人体组成多种姿态,多种方法作8字形状舞动。要求:龙体运动轨迹要圆顺,人体造型姿态要优美,快舞龙要突出速度、力量;每个动作左右舞龙各不少于4次;单侧舞龙每个动作上下各不少于6次。A 级难度动作: 1.原地8字舞龙2.行进8字舞龙3.单跪舞龙4.套头舞龙5.搁脚舞龙6.扯旗舞龙7.靠背舞龙8.横移(跳)步舞龙9.起伏8字舞龙B级难度动作: 1.原地快速8字舞龙2.行进快速8字舞龙3.跪步行进快舞龙4.抱腰舞龙5.绕身舞龙6.双人换位舞龙7.快舞龙磨转8.连续抛接龙头横移(跑)步舞龙C级难度动作1.跳龙接一蹲一躺快舞龙2.跳龙接摇船快舞龙3.跳龙接直躺快舞龙4.依次滚翻接单跪快舞龙5.挂腰舞龙(两人一组) 6.K式舞龙(3人一组) 7.站腿舞龙(两人一组) 8.双杆舞龙(一人持两杆) 二、游龙动作运动员较大幅度奔跑游走,通过龙体快慢有致、高低、左右的起伏进行,展现婉转回旋,左右盘翻,屈伸绵延等龙的动态特征。要求:龙体循着圆、曲、弧线的规律运动,运动员协调地随龙体的起伏行进。A级难度动作1直线行进. 2.曲线行进3.走(跑)圆场4.滑步行进5.起伏行进6.单侧起伏小圆场7.矮步跑圆场8.直线(曲线、圆场)行进越障碍B级难度动作1.快速曲线起伏行进2.快速顺逆连续跑圆场3.快速矮步跑圆场越障碍4.快速跑斜圆场5.骑肩双杆起伏行进C级难度动作1.龙头站肩平盘起伏(二周以上) 2.直线后倒、鲤鱼打挺接擎龙行进三、穿腾动作龙体运动路线呈纵横交叉形式,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下穿过,称“穿越”;龙珠、龙头、龙节依次在龙身上越过称“腾越”。要求:穿越和腾越时,龙形保持饱满,速度均匀,运动轨迹流畅,穿腾动作轻松利索,不碰踩龙体、不拖地,不停顿。A级难度动作1.穿龙尾2.越龙尾3.首尾穿(越)肚B级难度动作1.龙穿身2.龙脱衣3.龙戏尾4.连续腾越行进5.腾身穿尾6.穿尾越龙身7.卧龙飞腾8.穿八五节9.首(尾)穿花缠身行进C级难度动作1.快 速连续穿越行进(3次以上) 2.连续穿越腾越行进(4次以上) 四、翻滚动作龙体呈立圆或斜圆运动,展现龙的腾跃、缠绞的动势。龙体作立圆或斜圆状连续运动,当龙身运动到舞龙者脚下时,舞龙者迅速向上腾起依次跳过龙身,称“跳龙动作”;龙体同时或依次作360°翻转,运动员利用滚翻,手翻等方法越过龙身,称“翻滚动作”。要求:滚翻动作必须在不影响龙体运动速度、幅度、美感的前提下完成,难度较大,技术要求也高,龙体运动员轨迹要流畅,龙形要圆顺,运用技巧动作要准确规范。A级难度动作1.龙翻身B级难度动作1.快速逆(顺)向跳龙行进(2次以上) 2.连续游龙跳龙(2次以上) 3.大立圆螺旋行进(3次以上) C级难度动作1.快速连续斜盘跳龙(3次以上) 2.快速连续螺旋跳龙(4次以上) 3.快速连续螺旋跳龙磨转(6次以上) 4.快速左右螺旋跳龙(左右各3次以上) 5.快速连续磨盘跳龙(3次以上) 五、组图造型动作龙体在运动中组成活动的图案和相对静止的造型。要求:活动图案构图清晰;静止造型形象逼真,以形传神,以形传意,龙珠配合协调,组图造型连接、解脱要紧凑、利索。A级难度动作1.龙门造型2.塔盘造型3.尾盘造型4.曲线造型5.龙出宫造型6.蝴蝶盘花造型7.组字造型8.龙头造型9.螺丝结顶造型10.卧(垛)龙造型B级难度动作1.上肩高塔造型自转一周2.龙尾高翘寻珠、追珠3.首尾盘柱4.龙翻身接滚翻成造型5.单臂侧手翻接滚翻成造型C级难度动作1.大横8字花慢行时(成型4次以上) 2.坐肩后仰成平盘起伏旋转(一周以上)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试题及答案要点 精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试题及答案要点 一、填空(50题): 1、园林植物是园林中作观赏、组织、分隔空间、装饰、庇荫、防护、覆盖地面等用途的()。(木本或草本植物) 2、()主要展示植物的个体美或群体美,经过对植物的利用、整理、修饰、发挥植物本身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创造与周围环境相适宜、协调的景观。(植物造景) 3、()凡适合各种风景名胜区、休疗养胜地和各类园林绿地应用的木本植物。(园林树木) 4、()指具有观赏价值的地被、花灌木和草本植物。(花卉) 5、园林树木分为乔木类、()和藤本类。(灌木类) 6、花卉分为露地花卉和()。(温室花卉) 7、园林植物的防护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固沙两方面。(保持水土) 8、疏林结构和通风结构的防护距离比()的较大。(紧密结构) 9、园林中没有()就不能称为真正的园林。(园林植物) 10、园林植物的生产功能是指大多数的园林植物均具有生产物质财富,创造()的作用。(经济价值) 11、人们欣赏植物大多以外部的形态、姿色为主,尤以()为最多见。(观赏)

12、古典园林取裁植物景观的手法有按诗歌、画理、生长习性和()等。(色、香、姿) 13、古典园林中植物与景观配置的种类有:()、建筑与植物。(山体与植物) 14、我国古典园林是为()服务的。(少数人) 15、园林植物造景的原则有主题性原则、()、艺术、生态、文化和经济原则。(美学原则) 16、园林中的色彩多以()为基调。(绿色) 17、植物造景中色彩有三原色为:();三补色为:橙、绿、紫。(红、黄、蓝) 18、植物配置时要适地适树,则树种选择时最宜选择()。(乡土树种) 19、植物美化配置中,()是构景的基本因素。圆柱形有杜松、圆锥形有圆柏,垂枝形有垂柳、垂榆,龙枝形有龙爪槐、龙爪柳等。(树形) 20、叶的观赏性主要表现在叶的大小、形状、质地和()四个方面。(色彩) 21、()的植物有:桃、杏、梅、月季、石榴等。(红色花系) 22、()的植物有:连翘、黄刺玫、黄蔷薇等。(黄色花系) 23、()的植物有:紫丁香、木兰、醉鱼草等。(蓝色花系) 24、()的植物有:白丁香、白牡丹、女贞、玉兰等。(白色花系) 25、园林中许多国家常有“芳香园”的设置,它是利用各种()植物配植而成。(香料)

滑坡监测方案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什德中快速路德阳-中江段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

K14+680-K14+741段滑坡监测方案 1. 工程概况 什德中快通德中项目示范段为什邡经德阳至中江干线公路工程德阳至中江段,本项目既是德阳主城区与中江县城之间的快速通道,又是德阳全市域范围内的一条东西走廊主通道,是德阳市“五纵五横”干线公路网的横向骨架。本项目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设计,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5.5米。主线起于金沙江东路终点德阳海关大楼附近,穿过齐家堰隧道后朝和新镇方向布线,与和新镇北侧通过后继续向东,过集凤镇双桥村,在隆兴场西侧飞马村附近与规划的成都市第三绕城高速隆兴互通设置双喇叭互通连接,后上跨人民渠,上跨三绕高速,向中江县城方网延伸。止于中江县二环路继光大道路口,与规划的继光大道西段对接。本监测方案为监测线路主线K14+680-K14+741段路基右侧一滑坡体。 2.目的与任务 a) 目的: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在野外滑坡、崩塌现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连续或定期重复的测量工作,准确测定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或空间三维相对位移值,经合理的数据处理提供监测网和形变监测点水平位移、垂直位移、裂缝及滑带相对位移等动态数据,为掌握滑坡变形规律、险情预报、灾害防治、治理,达到治工程效果的检验目的;确保滑坡体的地形地物实际变形及变形趋势,超前预报,保障滑坡体治理竣工后安全。 b) 任务:1) 对滑坡体进行地表(包括构筑物顶部)的位移与

植物叶表皮观察

豆科四种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10级生科1班 寇敬 刘暖暖 曹雪琴 李阿娟 乔景焕 摘要: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四种豆科植物(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的叶表皮特征 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豆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如气孔在叶片上 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叶表皮细胞的形状、垂周壁式样、气孔长短轴之比等。豆科 叶表皮特征共同点说明豆科是一自然类群,其不同点说明叶表皮的某些特征可以作为中间区 分的依据。因此,豆科的叶表皮特征具有分类学意义,能为该科现生植物的系统分类以及在 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豆科 叶表皮 气孔 分类学意义 前言:豆科是被子植物的第三大科,仅次于菊科和兰科植物,全世界约有748属19700 种,其中结瘤的约有2839种,我国约有172属1485种豆科植物。豆科植物因其生物固氮、 根系发达、抗击性强、生长迅速、结实量大、繁殖方便等生物学特征,不仅是用材、能源、 饲料、绿化观赏、荒山造林和水土保持的先锋植物,而且许多种类在现代经济社会和人民生 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叶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分类价值。由于叶生存于植物的主要生活时 期,是非生殖器官最广泛应用的特征,在分类学方面有优于花的一面,尤其是叶表皮特征在 分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近年来,叶表皮特征的研究日益增多,为植物分类学和系统 学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该研究对四种校园豆科植物的叶表皮进行了显微观察,以期为 该科植物的分类和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应用提供依据。 器材和试剂 1、植物材料:紫荆,龙爪槐,三叶草,洋槐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解剖镜 实验方法:取实验材料上下表皮分别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表皮特征,然后 拍照,如下图: 紫荆下表皮(图1) 紫荆上表皮(图2)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 1概述 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2004年和2005年雨季,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出,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 X 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之间的侧向补给。

(完整版)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区别(精)

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崩塌的定义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这一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三、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一)差异性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二)共同点和联系 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 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 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 四、滑坡的相貌 斜坡产生滑动之后,形成环状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 滑坡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或蠕动变形阶段。首先山坡上部

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二是突变阶段或剧烈滑动阶段。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之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三是残余变形或渐趋稳定阶段。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也有的科学工作者将滑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或四个阶段,对于最后两个阶段(剧烈滑坡和稳定压密),不同的划分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于对蠕动变形阶段的划分。划分四个阶段的人把蠕动变形阶段分为蠕动挤压和滑动两个阶段,在蠕动挤压阶段,滑体只有蠕动变形并受到挤压,没有明显移动,而滑动阶段滑体已有明显位移,滑体上裂缝纵横交错,滑舌出水并发生坍塌。 为了正确地识别滑坡,判定斜坡上有没有滑坡的存在,首先需要知道组成滑坡的不同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位置。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所组成。 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母体)脱离并且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石体,称为滑坡体,或简称滑体。滑坡体上的土石松动破碎,表面起伏不平,裂缝纵横,有些洼地积水成沼泽,长着喜水植物。不同滑坡体的体积差别很大,小型滑坡只有十几到几十立方米,大型滑坡体可达几百万至几千万立方米,特大型的甚至可达几亿立方米或更大。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其紧挨着的周围不动土石体(母体)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有些滑坡周界明显,有的周界很不明显。只要确定了滑坡周界,滑坡的范围也就圈定了。 滑坡壁滑坡体后部与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露出在外面的部分,在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或其它形状,其高度视滑动量与滑体大小而定,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陡度多在30°-70°间,似壁状,称滑坡壁或滑坡后壁。一般在新的滑坡壁上,都可以找到滑动擦痕,擦痕的方向即表示滑体滑动的方向。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在滑坡体移动时,它与不动体(母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并沿其下滑,这个面就叫做滑动面,简称滑面。滑动面以上揉皱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扰动地带,称为滑动带,简称滑带。滑动面以下的不动体(母体),叫做滑坡床。有些滑坡并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在滑坡床之上就是软塑状的滑动带。 滑坡舌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滑坡数据

1 薛庄滑坡简介 薛庄滑坡为一大型的滑坡群,是河南省内迄今所发现的最大型的公路滑坡之一。全长160km。薛庄互通位于该线路的A3标段。薛庄互通区滑坡位于薛庄一带,主线里程为K23+800-K24+150,根据现场调查及当地居民反映,沙吕线一带滑坡起始于1993年,以后多年来均有不同程度的滑移,因该处植被较发育,且坡度较缓,故未造成较大破坏。在2000年6月份,由于连续的降雨,导致山体边坡出现滑移、开裂等现象,最大裂隙宽度达1.6m。随着高速公路主线拉槽施工的进展,在右侧古井头山坡方向也出现了裂缝,加之该处原为一大型古滑体,这些现象引起了平临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踏勘,商讨防治对策,并决定对滑坡区及进行堪察。根据滑坡的地形地貌特征,该滑坡群又划分为1#、2#、3#和4#滑坡。 2 工程地理、地质条件[78] 2.1地形地貌 滑坡区原始地貌单元为濒海丘陵地貌单元。滑坡体南侧为一常年性流水的山间冲沟,另一冲沟自南往北与该水系相交于滑坡体前缘。滑坡体东侧原为海滩滩涂地带,经人工围垦后现为农田,滑坡体后缘为一近似棱锥状的山体,其最大高程209.9m,山体坡度约40°,为2#、3#老滑坡滑坡堆积物的物质来源。滑坡体地形相对较为平缓,坡度约为15°,总体上,滑坡区地形具有由陡突然变缓的特征,纵剖面上呈折线形。滑坡体后壁及周边地段植被发育,树木茂盛,据调查访问,老滑体上原树木茂盛,经人工砍伐改造后现为耕作的或茶园。 2.2区域地质构造 地层岩性:根据1:1万地表测绘结果,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较为复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石帽山群下组下段(K1sh1a)及上段(K1sh1b)的火山喷溢相地层。两类地层的界线穿过滑坡体后缘。其岩性特征分述如下: 石帽山群下组下段(K1sh1a):英安质熔结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砾岩。 石帽山群下组上段(K1sh1b):英安质晶屑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岩。 在上述地层岩性中,局部凝灰岩夹层可能形成软弱带,特别石强风化层凝灰岩

苗圃园林树种情况介绍

苗圃园林树种情况介绍 一、园林绿化的现状 苗圃位于郊区西侧,总面积750亩。分为四个部分温室用地、外引树种用地,花灌木用地,乔木用地等。近年来,我局苗圃为各广场、公园、绿地提供的乡土树种具体如下: (一)乔木 1大叶白腊Fraxinus Amenicana L. 木樨科白蜡树属。 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落叶乔 木,树势雄伟,株高24-30,冠 幅达12米。小枝圆形,粗状。奇 数羽状复叶,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 形。秋季叶片紫红。 生态学特性:喜光,能耐侧方 庇阴,喜温暖,也耐寒。喜肥沃湿润也能耐干旱瘠薄,也稍能耐水湿,喜钙质壤土或沙壤土,并耐轻盐碱,抗烟尘,深根性。 园林用途:宜做遮荫树,也是很好的行道树。 2小叶白腊Fraxinus bungeana 木樨科白蜡树属。 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落叶乔木。 树高25米,胸径1米,树冠卵圆形。 叶卵状,单叶羽状复叶,聚伞圆锥花 序,雌雄异株或花杂性,翅果倒披针

形,狭矩圆形。 生态学特性:喜光性树种,耐热抗寒性强,较耐大气干旱,不耐瘠薄,较耐轻盐碱。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 观赏特性、园林用途:宜作行道树和庭荫树。抗烟尘,对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有较强抗性,可用于湖岸绿化和工矿区绿化,抗多种有毒气体,是优良抗污染树种,是阔叶绿化树种的重要树种之一。 3金枝白蜡 一种大叶白蜡作钻木嫁接树种。 生长习性:喜光,少耐荫,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 4暴马丁香Syringa amurensis 木樨科丁香属。 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落叶小乔 木。树高4-10米。单叶对生,顶 生圆锥花序,花冠白色,有浓郁香 味。蒴果长椭圆形。 生态学特性:喜光,稍耐阴。 耐寒抗热,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

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及短期预报研究

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及短期预报研究 摘要:滑坡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本文研究了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个阶段应该进行的相应工作及目的。当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后期,出于防灾减灾的需要,此时准确预报滑坡发生时间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实际工程本文研究了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的短期预报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滑坡;预报;分析 滑坡是一种重要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导致公路和铁路运输中断、河道堵塞、摧毁厂矿、掩埋村镇,造成重大灾害。滑坡之所以往往给人类造成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是人们难以事先准确知道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强度和影响,也就预先难以防范,所以对于滑坡灾害,重在预测预报。[1] 从广义上讲,滑坡预测预报包括时间预报、空间预测和灾害预测。从狭义上讲,滑坡的预测预报就是指对坡体失稳、发生剧滑时间的预报,即滑坡时间预报。滑坡时间预报准了,可大大降低灾害影响,避免人员伤亡,降低经济损失。因而滑坡时间预报是边(滑)坡安全预报的核心。 传统的采用拟合整段监测位移与时间关系曲线的方法[2、3](如Verhulst 模型等)来预估滑坡具体日期的做法并不科学,因为滑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降雨、库水位升降及其他一些不可预见的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又是事前未知和不确定的。在滑坡处于等速变形阶段或者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初期时预报滑坡发生时间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在边(滑)坡预报研究中,要首先弄清当前滑坡处于何种变形阶段,并且明确各个变形阶段与时间预报相关的任务和目的,为最终准确预报滑坡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 出于上述目的,本文研究了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个阶段应该进行的相应工作及目的。当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后期,出于防灾减灾的需要,此时准确预报滑坡发生时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本文中研究了滑坡进入加速变形阶段的短期预报问题。 1滑坡变形阶段的划分及各个阶段的任务 滑坡变形的典型位移-时间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减速变形阶段、等速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见图1。实际上大部分滑坡的位移-时间曲线有一定程度的波动和起伏,[4]可以采用文献给出的一些方法对变形数据做相应的处理,使之变成光滑曲线再用于滑坡预报。根据滑坡所处的变形阶段,可将滑坡预报分为以下几种阶段:长期、中期、短期、临滑四个阶段。考虑长期和中期预报的一些重复性,可以根据实践经验,

滑坡的野外鉴别

滑坡的野外鉴别 滑坡的发育过程是受其内在地质条件和各种外界因素所控制的,滑动发生后会在地表留下各种滑坡构造形迹。研究这些滑坡构造形迹的展布规律和特征,进行滑坡的野外鉴别,是研究滑坡形成机制和进行滑坡防治的基础和前提。滑坡的鉴别也是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果对于滑坡或易滑动的山坡缺乏正确的认识,将工程建筑物设置在易滑动地段,在施工或营运过程中可能会引起古老滑坡的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这将对工程造成极大的危害。有的工程项目因产生滑坡而被迫迁移;有的工程则因整治滑坡而增加投资,甚至延误工期。 (一)野外鉴别方法 1.地层岩性 地层岩性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地区的滑坡发生于一定的地层之中。滑坡的产生多与泥质地层的存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地层中容易产生滑坡的主要原因是此类地层岩性软弱。在水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往往构成潜在的滑动面(带)。 在进行滑坡野外调查时应首先查明易滑坡地层在研究区内的分布组合规律。在我国易滑坡地层的主要类型有:砂页岩和泥岩互层;煤系地层;灰岩、泥灰岩、页岩互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变质岩系;各种粘土、黄土和类黄土地层;风化残积层以及各种成因的堆积层等。 根据滑坡区内地层层序和产状的异常现象可以区分滑坡体和未扰动体的界线。在滑坡区内,滑坡体在脱离未扰动体的滑移过程中,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滑坡体的层位和产状特征常与外围岩体不连续,局部可能出现新老地层倒置的现象。滑坡造成的地层层序和产状特征的异常往往易与断层相混淆,在野外调查时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主要区别为:滑坡改变岩体结构的范围不大,而断层改变岩体结构的范围大,一般顺走向延伸较远。滑坡体常具折扭、张裂、充泥等松动破坏迹象,而断层上盘的岩体破碎多数是由有规律的节理切割而成。滑坡塑性变形带的物质成分较杂,厚度变化大,挤碎性差,所含砾石磨光性强;而断层带的物质成分较单一,厚度较稳定,破碎较强烈,常形成断层角砾岩或断层泥。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条件控制了滑坡滑动面的空间位置和滑坡范围,在大的构造断裂带

滑坡的分类

滑坡的分类 滑坡形成于不同的地质环境,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滑坡分类的目的就在于对滑坡作用的各种环境和现象特征以及产生滑坡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以便正确反映滑坡作用的某些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可利用科学的滑坡分类去指导勘察工作,衡量和鉴别给定地区产生滑坡的可能性,预测斜坡的稳定性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滑措施。 目前滑坡的分类方案很多,各方案所侧重的分类原则不同。有的根据滑动面与层面的关系,有的根据滑坡的动力学特征,有的根据规模、深浅,有的根据岩土类型,有的根据斜坡结构,还有根据滑动而形状甚至根据滑坡时代等等。由于这些分类方案各有优缺点,所以仍沿用至今。同时也有人提出不少综合分类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尚未得到公认。滑坡分类有待进一步探讨。下面仅重点介绍几类: 1. 按滑动面与层面关系的分类 这种分类应用很广,是较早的一种分类。可分为均质滑坡(无层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三类。 (1) 均质滑坡这是发生在均质的没有明显层理的岩体或土体中的滑坡。滑动面不受层面的控制,而是决定于斜坡的应力状态和岩土的抗剪强度的相互关系。滑面呈圆柱形或其它二次曲线形。在粘土岩、粘性土和黄土中较常见。 (2) 顺层滑坡这种滑坡一般是指沿着岩层层面发生滑动。特别是有软弱岩层存在时,易成为滑坡面。那些沿着断层面,大裂隙面的滑动,以及残坡积物顺其与下部基岩的不整合面下滑的均属于顺层滑坡的范畴。顺层滑坡是自然界分布较广的滑坡,而且规模较大。1963年10月9日发生在意大利的vajont水库滑坡即为一大型顺层滑坡,滑动体积为2.6×108。该滑坡使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双曲拱坝失效,并造成坝下游2600人丧生。 (3) 切层滑坡滑坡面切过岩层面而发生的滑坡称为切层滑坡。滑坡面常呈圆柱形,或对数螺旋曲线。 2. 按滑动力学性质分类 主要按决定于始滑位置(滑坡源)所引起的力学特征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对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演示教学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 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滑坡变形点的布置原则

滑坡变形点的布置原则 [摘要]本文主要从大地测量监测点、地表裂缝监测点、表面倾斜监测点、深部位移监测点以及地下水位测试点的布置为主要研究对象,文中针对不同类型的滑坡监测点提出不同的布置建议,以保证其整体稳定性。 [关键词]滑坡变形点监测点布置原则 0引言 针对一个具体存在的滑坡来说,其监测主要是以整体稳定性为主,在此基础上兼顾滑坡局部的稳定,尽量是每一个布置的监测点都是具有一定作用代表性的,并且力争在布置时可以一点多用。 1滑坡检测中变形点与监测点布置原则 (1)按照断面、剖面进行监测点布置,滑坡断面存在地质条件差、易变形、破坏感强的特性,所以监测点可以选择布置在裂缝、岩体、断层等一些部位,也可以布置在坡度较陡、不具有稳定性的部位,还可以通过模型试验找出滑坡中的典型部位。(2)针对大面积需要重点监测的滑坡,断面布置需增多,但是断面的布置要有主次,根据实际的地质条件、滑坡高度、结构特性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3)根据断面主次之分,所选用的检测项目、仪器要有数量之分,主要断面要比次要断面监测点多一些,同时还要保证主要断面仪器的精准度、自动化应用程度。(4)在同一个检测项目中,要将平行布置考虑在内,在检测滑坡水平位移的过程中,要将大地测量仪、倾斜仪、多点位移计同时应用在项目中,这样能够保证一起监测成果的互相验证,使数据结果的可靠性得到保障。 2大地测量变形点与监测点的布置原则 大地监测方式主要是观测滑坡地表的变形量,布置监测网点的意义就是能够准确的监测滑坡地表垂直、水平的变形量。 2.1视准线法 2.1.1十字交叉网法。此种方法是沿着滑坡的主滑方向,适当的布置纵向监测点,之后根据滑坡实际的形状、类型,垂直于主滑方向的位置布置若干横排观测线,使之保持基本平行。但是这种十字交叉网布置方法的应用范围有局限性,其自身具有窄而长的特征,适用于主滑方向较为明显的滑坡项目。 2.1.2方格网法。此种方法亦被称为正交方格网法,是由纵向、横向正交的几条监测点组合而成的。方格网法比较适用于周围地势高于滑坡地形且布置的监测点不受观测视线、周围地形限制的滑坡项目。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txt39人生旅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逆境失意会经常伴随着我们,但人性的光辉往往在不如意中才显示出来,希望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巨大的无形的动力。40奉献是爱心,勇于付出,你一定会收到意外之外的馈赠。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真菌作为一种实验材料,在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是相当普遍的,正确的培养观察方法,能够如实地反映其本质特征。下面介绍实验室中真菌形态的几种观察方法。 1.载片培养法 载片培养方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基本方法。此法的基本步骤是: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融化的培养真菌的固体培养基,快速地滴一滴于无菌的载玻片上,待其冷却以后,用接种环沾取少许孢子或者挑取一点菌丝段于凝固的培养基上,上面放上无菌的盖玻片。然后,将此片子放入干净的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放入潮湿的吸水滤纸,或者将培养皿底放入一些水,中间用玻璃棒隆起,将做好的培养片子搭放在上面,合适温度下培养。将培养好的片子取出,用小镊子轻轻地取下上面的盖玻片,把盖玻片转放于另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待自然干燥后,两边用透明胶固定,用棉蓝染色液染色。 载片培养法还可以这样进行:将厚度约0.5mm的平板培养基用小刀切成大小0.5cm2的小块,挑取一小块培养基放于干净的载玻片上,同样的方法接种、培养观察。还可以用刀片将培养好的载玻片上的多余培养基割去,自然干燥后,用大一点的盖玻片盖上菌丝,用同样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产生无性孢子的真菌的形态观察。该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滴的培养基不能太多,接种物不能太多,防止污染。 2.插片培养法 插片培养法是实验室观察真菌形态的另一种基本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步骤是:将菌丝块接种于固体平板的中间。假如是以孢子接种,则将孢子稀释液涂布于固体平板上,然后,用小镊子夹起一块无菌的盖玻片,以45度角的角度斜插入培养基中,不要插入培养基太深,让菌丝爬上盖玻片;培养好了以后,再用小镊子将盖玻片取出,自然干燥以后,将盖玻片转移到一干净的载玻片上,用同样的方法两边固定,染色观察。该方法要注意:插片的角度要掌握好,不能太直或太平;当两面都有菌丝时,擦去背对中心的那面的菌丝,以避免干扰。 3.粘片法 粘片法是用透明胶粘贴菌丝或者孢子进行观察的方法。用剪刀剪取一小段透明胶,用小镊子夹住一个角,轻轻地粘一些菌丝或者孢子,然后将其放入一干净的载玻片上,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染色液,可以染色观察。此法要注意:粘贴时,不要用力粘的太多;粘上菌丝或者孢子的透明胶放入载玻片上,不要移动,要一次放好。 4.平板观察法 平板观察法是在平板上直接观察真菌的方法。对菌丝生长得比较稀疏的真菌和观察基内菌丝。此法比较直接真实地反映菌丝的形态特征,观察时将平板的上盖拿开,倒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这种方法可以消除由于培养体变干或者放在菌丝表面的盖玻片等可能出现的影响。此

滑坡稳定性作业答案1

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 一、岩村滑坡工程地质环境 1、滑坡形态 该滑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天云煤矿对面。整体上形态呈“簸箕”形,滑坡后缘高程为1099.71m,前缘高程为1073.32m,高差约27.0m。路基三级边坡切削滑坡前缘,边坡坡度约为45°。滑坡前缘宽度约为76.0m,顺主滑方向长约50.0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4.0m,体积约2.1*104m3,为一中型土质滑坡。 2、滑体岩土特征 该滑坡体的岩土沿深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黄土状土(原黄土),多呈浅黄色,厚度5.0~7.0m,滑体前缘最薄处约3.0m,中间约6.7m,后缘最厚处约8.0m,垂直裂隙发育,岩性呈可塑~硬塑状态,结构较松散,钻孔岩芯呈散块状,夹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黑色斑点,粉粒含量较高;中层黄土状土(原古土壤),褐黄-棕红色,厚度约2m,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柱状,夹有白色菌丝及少量钙质结核;下层又为浅黄色黄土状土(原黄土),厚度在1.0~3.0m之间,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散块-短柱状,夹杂黑色斑点及白色菌丝,ZK2-2该层下部可见砾石及泥砂岩层,但ZK2-1揭示该层下部缺失砾石层,分析认为是由于滑坡造成此处砾石层被推出。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1。 根据钻孔及探井所揭露的滑动面位置,可以推断出该滑坡的滑动面剖面形状为近似圆弧形,滑坡前缘大致与基岩面紧密接触。 3、滑坡变形破坏与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和勘探,该滑坡是在边坡重新刷坡完毕后,发生连续暴雨,雨水沿土体表面垂直裂隙及落水洞下渗而引发的。滑坡产生后,边坡中上部出现错台裂缝,错台高度达2-3m,严重威胁到了路基安全;坡体表层也出现了弧形的张拉裂缝,裂缝宽度0.5~3cm,深度1~6m,个别裂缝已深入至强风化基岩中。 从总体上来看,造成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坡体结构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上覆黄土,下伏伏泥岩-砂岩是易滑坡地层,本边坡上部黄土易渗水,下部泥岩相对隔水,从而形成滑动带,使其具备了滑坡的条件。 ②、连续暴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因。 ③、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放炮及土方开挖等工程因素,造成土体结构松动,边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土体发生应力重分布,是形成滑坡的另一重要因素。 表1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统计项目样本个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天然含水率(W) % 29 13.8 3.2 7.2 天然密度(ρ)g/cm3 16 1.99 1.41 1.66 干密度(ρd)g/cm3 16 1.63 1.34 1.47 比重(Gs) 29 2.71 2.68 2.69 孔隙比(e0) 18 1.12 0.66 0.88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