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合集下载

某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的选择

某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的选择

某滑坡破坏机理分析及治理方案的选择滑坡是指地面土石松动、流动或滑动,形成一个倾斜的斜面现象。

滑坡的发生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分析滑坡破坏机理,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滑坡破坏机理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条件:滑坡通常发生在斜坡、高边坡、软弱地层或者受到地震等自然因素影响的地区。

地质构造强度及岩性、地下水位的高低等因素都会影响滑坡的发生。

2.降水情况:降水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特别是在长时间、大强度的降水后,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饱和度增大,会导致土体失稳而形成滑坡。

3.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采矿、挖掘、建设工程等)对地质环境的改变,也会增加滑坡的风险。

人类活动可能会改变地下水位、破坏土体的结构和稳定性,从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根据滑坡破坏机理的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治理:1.加强地质调查:通过对滑坡区地质条件的详细调查,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岩性等因素的观测和分析,为制定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2.控制地表径流:采取减少降水渗入土壤的措施,如建设截水沟、排水系统等来降低地表水对土壤的冲刷和侵蚀,减轻滑坡风险。

3.减少地下水位:对于受水文条件影响的滑坡,可以采取排水措施,通过开挖井坑、安装抽水设备等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壤饱和度。

4.改善土壤稳定性:对于高边坡或者软弱地层的滑坡,可以采取加固措施,如修建护坡或护壁、注浆加固等方式提高土体的抗滑稳定性。

5.调整人类活动:对于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滑坡,需要限制和调整相关的人类活动。

例如,对于采矿活动引起的滑坡,需要严格控制采矿规模和方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

在选择治理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滑坡的具体情况、治理成本、可行性以及后续管理等因素。

采取整合多种方案的综合治理方法可能更为有效。

此外,滑坡的治理需要与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合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滑坡的破坏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滑坡的破坏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因此 ,开 展对 山 区高 速 公路 工 程 滑坡 的研 究 工作 ,
厚 、岩层 节理 面顺 层陡 倾 、节 理发 育相 互切 割 、层 间强 度 差异 较大 、软弱 夹层 发 育贯通或 堆积 体发 育 等不 利条 件 显著 时 ,在 开挖 卸荷 或其他 不利 因素作 用下 ,易 产生 规 模不 一 的工程滑 坡 。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滑坡 的破坏机理分析及应对策略
■ 李 金 勇
( 建省 南平 浦 南高速公 路有 限责 任公 司,南平 福
330 ) 5 0 0

要 随着我 国经 济的发 展 ,大量 基础基 础 建设 工程不 断 向山 区延伸 。 受 山区地
形 地质 条件 限制 ,大量 工程 易诱发 滑坡 灾害。本 文结合 福建 山区高速 公路建 设过 程 中的 滑坡 病 害 ,总结 出工程 滑坡 的主要 破坏 型式 .详 细分析 其破 坏机 理 ,并 在此 基础 上提 出
1 概 述 随 着我 国基本 建设 不断 向经 济欠发 达地 区 延伸 .大
量 的 高 速 公 路 进 入 山 区 , 由 此 引 发 的 地 工程 活动 影 响 ,开挖 后 的坡 1
体 临空 面倾 角仅增 大 ,坡体 稳定 性 系数 降低 ,不利 于 坡 i
成 因等 多 种因 素影 响 ,在 现场 表现 为型式 多样 化 ,综 合
起 来有局 部滑 塌 、浅层滑 坡 、深层 整体 滑坡 等 几种 。其 中深 层整 体滑 坡一 般变 形规 模大 ,危 害程度 高 ,是工 程 实 践中 重点处 理 的对 象。
块 体 沿 多层 软 弱 或 不利 结 构面 发 育 时 表 现 为 分 层 分 级 滑 坡 ,当 失稳 块 体 沿深 层 不利 结 构 面 发 育 时 表 现 为 深

岩质边坡的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模型探讨

岩质边坡的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模型探讨

岩质边坡的坡体结构及变形破坏模型探讨岩质边坡稳定性的一个主要控制因素是坡体结构,分析坡体的稳定性,首先要查清坡体结构,从而方可判断坡体的变形分析模型与变形发展趋势和稳定状态。

岩质边坡的坡体结构主要可分为层状(含似层状)、块状、破碎和散体状坡体结构四大类。

1、层状(含似层状)坡体结构坡体一般由相互平行的岩层构成,层与层之间为贯通性较好的多成因结构面,坡体岩性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层、互层或夹层的。

此外类坡体包括沉积岩(如砂泥岩、页岩、灰岩等)、部分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板岩等)及沉积型火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沉积岩。

层状(含似层状)坡体结构是不连续介质模型,坡体在结构上、岩性组合上往往是不均一的,为典型的各向异性结构,坡体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层间结构段的性质与临空面的配套组合。

层状(含似层状)坡体结构可以形成近水平层状、斜交状、顺倾状或反倾状边坡。

一般情况下反倾状、水平状坡体结构的边坡稳定性相对较好。

而顺倾状坡体往往稳定性较差,尤其是存在层间软弱夹层时,层面的力学性质将大幅降低,坡体的稳定性将大幅降低。

此外,对于层状与临空面倾向处于斜交状态的坡体结构,其稳定性与层面和临空面的夹角有直接关系。

夹角越大,稳定性相对越好;夹角越小,稳定性相对就越差。

因此,有的规范将层面和临空面的夹角以40~45°为界划分边坡是否属于顺层的分界点。

对于层状的反倾状坡体变形模型,多为依附于多组结构面的追踪形成贯通性结构面所致,是为切层变形;水平状坡体则多为依附于层间软化、泥化层形成平推式或错落式变形体模型,这在四川盆地的红层地区是比较常见的。

2、块状坡体结构块状坡体结构主要由厚层、巨厚层沉积岩、岩浆岩或部分变质岩组成。

常见的有厚层或巨厚层的砂岩、砾岩、灰岩,花岗岩、闪长岩、玄武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块状坡体结构完整性较好时可近似为均一连续的弹性介质模型,而当坡体中存在发育较好的结构面、小断层等时表现为不连续介质模型。

宾川县河底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宾川县河底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
素。
关键词:变形破坏;成因机理;采空区;软弱夹层;河底滑坡;
中图分类号:U416.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973(2011)07- 0144- 02
一、引言 宾川县宾居乡 河底滑坡位于瓦溪河右岸斜 坡地段。滑坡 体东西长约 25 0 m ,南北宽约 19 0 m 。坡体下部为煤矿开采 区。由于该区域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其地质环境逐渐恶化。 自 2 0 05 年雨季以来,该区域及附近建筑物在遭遇久雨或暴 雨后原有裂缝 开始出现不同程度增大。地 裂缝所经之处,建 筑物出现局部下沉或拉裂。裂缝总体走向为近 S N 向。近一 两年来,变形 破坏速度加剧。若该滑坡产 生滑移,将危及这 一带居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波及宾居村十二组村民 3 0 户, 人口 1 56 人。因此,查明其变形特征和成因机理,具有一定 的现实意义。 二、环境地质条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于瓦溪河右岸斜坡,为岩质斜坡。原始地形西高东 低,斜坡整体坡向向东,中、上部斜坡坡度约为 20 °~35 °, 下部坡体平缓,约为 7 °~1 0°,坡脚 3 0°~ 40 °,形成临 空陡坎。坡顶高程约 1 ,79 0m ,距坡底水平距离 2 50 余米, 相对高差 1 20 余米。 2.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体内地下 水主要是基岩裂隙孔隙水, 赋存于裂隙发 育的砂岩和页 岩风化层。下伏页岩为隔水 层。含水层主要受 大气降水和人 工灌溉的补给,以层间或层 间裂隙(带)为径 流通道,排入瓦溪河。 3.地层岩性 滑坡区主要分布上三叠系罗家大山组三段(T3l3)深灰色 粉砂岩、页岩 ,局部夹煤层。含煤层为罗 家大山组上段的上 部,煤层呈扁豆状,厚 1 .1~ 1.5 5m ,断续延长 5 00 m 。 4.地质构造与地震 滑坡区地处贡 斧山背斜东翼,被罗溪厂断 裂所切,轴向 3 20 °,长 4 6Km ,为一对称线状背斜。坡体上部岩层产状 1 75 °∠5 0°,节理极度发育 。该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0 . 2 g,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 三、河底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2 00 5 年 7 月河底滑坡明显出现蠕动变形,目前地面已 出现多条有规 律的地裂缝。最主要的深层 大裂缝有两条,分 别位于坡体后缘及中部,总体走向为 S N 向(图 1 )。

210979072_河北省某滑坡形成机制与分析评价

210979072_河北省某滑坡形成机制与分析评价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 12月下226河北省某滑坡形成机制与分析评价冯学远,张志强,朱鸣一(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九大队,河北 保定 071051)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强烈的人类活动导致了许多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研究滑坡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治理措施一直是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学者的研究主题。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某滑坡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人类工程活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准确得出本次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在分析滑坡地质灾害成因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内滑坡体的发育特征、场地条件,针对其成灾特点提出了削坡减载、格构护坡等防治措施建议,达到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目的,从而为同类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滑坡;影响因素;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2)24-0226-3Formation mechanism and analysis of a landslide in hebei provinceFENG Xue-yuan, ZHANG Zhi-qiang, ZHU Ming-yi(519 Brigade of North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Baoding 071051,China)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ntense human activities hav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many landslide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landslide geological disasters has been the research topic of many engineering technicians and researchers.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meteor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landform, stratum structure, engineering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a landslide in Hebei Provinc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human engineering activities, this paper accurately obtain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landslide geological haz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landslide geological hazar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lide body and site conditions in the study area, and in view of its disaster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evention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slope cutting and load reduction, lattice slope protection, etc, The purpose of eliminating the hidden danger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achieved, thus providing some experi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imilar landslide geological hazards.Keywords: landslide; Influencing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收稿日期:2022-10作者简介:冯学远,男,生于1990年,满族,天津宝坻人,本科,水工环工程师,研究方向:水工环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生态修复等。

基于参数反演的保扎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基于参数反演的保扎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关键 词 保 扎滑坡 河流下切 参数反演 Fa le变形 破坏机理 中图分 类号 :6 22 P 4 .2 文献标识码 : A
DEFoRM ATI N M ECH ANI M o F o S BA oZH A LANDS DE W I LI TH PARA.
M ETRI BACK C ANALYS S I
n trl tt a dr e t nhn , res ua o s r o eT e eut so e ol igtre o t: 1 B oh a a s e n vr r cig t e - m l in edn . h sl hw t l wn e i s ( ) aza u a i e h i t a r s hf o h pn
ln ld s a p l ngl n si e I s d v lp d i a y si i taa s n so e a d mu d tneo iu a y t m. a dsi e i u l a d ld . ti e eo e n e s -ldng sr t —a d tn n d y so fS l r n S se i i La g u rv re o in a d r i f l a et e ma n J d c in f co . he so efo te g al d a heb gn i g. e h o o e r so n an a l r h i n u to a tr T l p n d ef i tt e i n n Th n t e i i r e
Ba z a si sa tp c llr e l n si e i o ha lnd lde i y i a a g a d ld n Ens . t t b lt s u g n o be e a u t d i r e o k e a ey hi Is sa ii i r e tt v l ae n o d r t e p s ft y fr p o l . Th d pa r i b s d o h e g n e n e l gc l c n iin i v siai n n n l s s t e f r to o e pe i pe s a e n t e n i e r g g oo i a o d to n e t to a d a ay e h o main i g me h n s A c a im. 2D d li e eo e .W ih t e F mo e s d v l p d t i LAC o t r n a e n t e b r h l ip a e n aa,h s l s f wa e a d b s d o h o e oe d s l c me td t t i

边坡常见的变形与破坏方式及其产生机制、加固与处置措施研究现状

边坡常见的变形与破坏方式及其产生机制、加固与处置措施研究现状
边坡常见的变形与破坏方式及其产生机 制、加固与处置措施研究现状
一、边坡概述 二、常见的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一、边坡概述
1 边坡的概念
边坡是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斜坡,是 人类工程活动中最基本的地质环境之一, 也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的工程形式。典 型的边坡如图1所示。
边坡与坡顶相交的部位称为坡肩,与坡底 面相交的部位称为坡趾或坡脚,坡面与水乎面 的夹角称为坡面角或坡倾角,披肩与坡脚问的 高差为坡高。
参考文献:
[1] 王立人,宋克强.崩塌的形成及危岩体的稳定性 分析[J].陕西水力发电,第三期,1990:16-22. [2] 曾廉.崩塌与防治[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0. [3] 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M].北京:科 学出版社,2008.
[4] 李忠生.国内外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综述[J].灾害学, 2003,18(4),64-70.
二、常见的边坡破坏类型及防治措施
1 崩塌
1.1 崩塌的定义 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 力作用下 ,发生突然的急剧的倾落运动。 如图3所示。崩塌的物质,称为崩塌体。 崩塌体为土质者,称为土崩;崩塌体为岩 质者,称为岩崩;大规模的岩崩,称为山 崩。
图3 崩塌示意图
1.2 崩塌的危害
崩塌会使建筑物,有时甚至使整个 居民点遭到毁坏,使公路和铁路被掩埋。 由崩塌带来的损失,不单是建筑物损坏 的直接损失,并且常因此而使交通中断, 给运输带来重大损失。如图4和5所示
图10 拉裂式崩塌
1.4 崩塌的防治措施
1.4.1 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 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与疏导。 包括排出边坡地下水和防止地表水进 入。
1.4.2 锚固
(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物。 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 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 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 用。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边坡滑坡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摘要:以某边坡为研究对象,对滑坡体的滑坡边界特征以滑坡变形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法评估了抗滑桩+锚杆的联合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

研究表明,公路滑坡目前变形主要发生在滑坡前缘,后缘存在数道裂缝,坡脚挡墙外移,坡脚外地面尚稳定,未见鼓起迹象,其主要变形表现形式为局部滑塌,属于小型滑坡的规模等级;滑坡形式为牵引式滑坡,在经历较长时期的降雨后,滑坡体发展快速,产生了极其明显的下滑变形现象,并且坡脚的挡墙亦出现了侧向变形、墙顶开裂现象;抗滑桩+锚杆的联合支护结构下的边坡不存在潜在滑动面,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为1.35,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关键词:公路边坡;滑坡基本特征;联合支护;稳定性分析0引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大量新建,这其中就包括边坡工程。

近些年,边坡滑坡导致的事故灾害屡见不鲜,这给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边坡滑坡及处治分析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之一。

众多科研工作者针对边坡滑坡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为该领域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杨明亮等[1]以某路堑边坡为背景,根据现场勘测资料分析了公路路堑边坡顺层滑坡的基本特征等;同时,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对路堑边坡的治理措施进行了研究。

李政等[2]基于某边坡工程,利用PLAXIS 3D软件建立边坡模型,对比了不同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并进一步优化了支护方案。

王斌等[3]以澜沧江库岸工程为背景,根据现场勘查资料,分析了工程地质环境特征及公路边坡滑坡体的变形特征,深入研究了沿江公路病害分区。

1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本文所研究边坡长约260m,病害较为明显的段落约有100m,坡高约25m,边坡小里程至中部地形内凹,大里程坡体位于地形山脊处,后部为水稻田、地瓜田地及居民住宅。

边坡邻近构筑物环境复杂,坡下线路右侧建有4层砖混结构建筑以及龙东大桥,三级坡面筑有2根电杆,边坡左后方距离边坡开口线20m位置坐落一处电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滑坡的变形和破坏机理分析研究
介绍了某滑坡的特征,分析了滑坡区区域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特征,对该滑坡体的变形和破坏机理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分析表明:人为活动和地形地貌是滑坡发生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降雨诱发、岩层产状等因素是造成滑坡发生滑动和进一步破坏的诱发因素。

标签:滑坡变形破坏诱发因素
1概述
塔山滑坡位于广东省开平市长沙区平岗村塔山开元塔底。

由于建设工程的需要,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致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由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塔山南侧裂缝逐渐扩大,至90年代,开始形成滑坡。

1999~2001年,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滑坡距公路最近的平岗村居民区约22m,山坡坡脚距公路最近仅2m左右。

2004年和2005年雨季,由于连降暴雨,滑坡有活动下滑的趋势,滑坡体前缘公路路面隆起,最高处隆起约40cm,隆起部分面积约有20~30m2,公路北侧排水沟产生变形歪斜,部分已经破坏,水沟上方在雨水后有地下水浸出,形成间歇性下降泉,平岗村内部分房屋墙面产生裂痕,进出塔山公园的公路曾数次被塔山山坡上崩塌的土体破坏。

2滑坡变形形态特征
X
根据实地踏勘,除滑坡体后壁出现较大裂缝外,滑坡周界及滑坡体底部也有约13处裂缝,现将裂缝走向一致的裂缝分为一组,共五组裂缝(表1)。

3滑坡体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特征
塔山滑坡滑坡体主要由第四系坡积土层、风化残积土层、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全风化、强风化、少量中风化基岩组成(见图1)。

滑坡体中上部为残积土层,主要由粉土、粉质粘性土组成,呈可塑状或松散状,含较多的碎石和砂、砾石,透水性较好;风化残积土层主要由粉质粘性土,含少量碎石和砂砾石组成,局部夹有全风化、强风化岩,其透水性较差;基岩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含少量强、中风化岩块,其透水性较好;滑床基本处在中—微风化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岩石呈中厚层状,岩质坚硬,局部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冲积土层、残坡积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的渗入补给和相邻含水层之间的侧向补给。

4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
开平市处于相粤褶皱带内次一级单元粤中褶束的开恩断裂中。

滑坡区位于恩苍大断裂以南的大坡向斜的西翼。

地层为呈单斜产出,倾向南东,倾角为18~30°,岩石有轻微变质作用。

滑坡区内无断层穿过。

据《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统计,开平市自1906年以来,共计有感地震记载18次,无破坏大的破坏性地震。

据国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的划分,开平市处于抗震设防烈度6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

5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据滑坡现场调查和勘察资料分析,塔山滑坡的形成主要是人类工程活动和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5.1人为因素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塔山的东南侧进行采石,采用放炮等土石法采石,使塔山南侧岩石大量开采形成陡崖,并使周边岩土体产生裂缝,之后在修建塔山公园公路时对山体坡脚进行开挖,在公路北侧形成高约10~17m,坡度约35~45°的高陡边坡。

5.2滑坡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
该区出露基岩为侏罗系中上统百足山群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其抗风化能力弱,风化后矿物成分多以高岭土、伊利石、蒙脱石等粘土矿物为主;滑坡体主要由表层坡积土层、少量风化残积土层、全、强风化岩和少量中风化岩,由于滑坡体变形破坏后,裂缝较多,降雨作用下雨水易渗入,岩土体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下,直接快剪和残余抗剪强度变化较大(表2),抗剪强度在水作用下下降较明显。

5.3滑坡体透水性
滑坡体表层坡积土层透水性较好,雨水易从表层渗入下部基岩,滑体岩层主要为全风化、强风化和部分中风化岩,以泥质砂岩为主,透水性较好。

5.4降雨的诱发作用
滑坡区年降雨量在1700~24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1868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85%,个别地区日降雨量多达400mm。

强降雨作用下,雨水经滑坡表层残积层渗入下部全、强风化岩中,使滑坡体自重增加,同时滑动面抗剪强度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作用下下降明显。

另外,雨水通过地表裂缝渗透到风化岩体的裂隙中,产生润滑作用,降低裂隙面之间的摩擦力,
从而使岩土体进一步开裂。

5.5地形地貌条件
塔山滑坡地处丘陵区,滑坡区斜坡地势相对高差近80m,自然坡度一般在23~35°,局部切坡形成较陡高边坡,坡度可达45~81°,使滑坡区自然斜坡自稳能力下降。

由于坡脚地带形成了高陡的临空面,降低了坡体的抗滑能力,破坏了滑坡土体的原有平衡状态,同时为滑坡进一步滑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5.6岩层产状和斜坡坡向的关系
滑坡区岩层倾向为130~168°,倾角18~32°;滑坡体自然斜坡坡向在120~180°,自然坡坡度为23~35°,岩层倾向与自然坡倾向基本一致,岩层倾角小于自然坡坡度,易产生顺层滑坡,这也是滑坡产生的一个重要地质因素。

6结论
(1)滑坡最初的形成原因是塔山南侧的开山采石,塔山受山体开挖卸荷和采石放炮强烈震动的影响在开元塔底部形成裂缝。

(2)通过对塔山滑坡概况的描述和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得出塔山滑坡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在外部因素不断的作用下缓慢、间歇、逐渐演变成将构成较大威胁的滑坡灾害过程。

(3)该滑坡体主要由:人为因素、滑坡体的物理力学性质、透水性、岩层产状等因素造成。

参考文献
[1] 晏同珍. 滑坡定量研究进展[M]. 地质出版社,1998.
[2] 卢肇钧. 粘性土抗剪强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 土木工程学报,1999.8:3~9.
[3] 钱家欢,殷宗泽. 土工原理与计算[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4] 胡广韬. 滑坡动力学[M]. 地质出版社,1984.
[5] 王恭先.滑坡防治及研究述评.滑坡文集. 北京:人民铁道出版社,1976.
[6] 陈祖熠. 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程序·原理·方法[M]. 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