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家坡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合集下载

向家坡滑坡的动态治理与滑坡结构剖析

向家坡滑坡的动态治理与滑坡结构剖析

滑坡段路基 于 19 9 8年 3月施工 ,4月 边坡局 部
塌滑 ,5月 1 大 面积坍塌 ,严 重影 响了施工进度和 81 3
安全 。专项勘察结论指出 :变形 主要是 “ 因切坡开挖
诱发 的第 四系崩坡积土浅层滑坡及人工路堑 边坡的失 稳坍 塌” 。据此采取放坡 减 载 、截 排水 、坡 面锚 固工

22・ 6
路 基 工 程 Sbr e ni en ug d g erg a E n i
21 0 0年第 4期 ( 总第 1 1 ) 5期
向家 坡 滑坡 的动 态 治理 与滑 坡结 构剖 析
于 贵
(中铁 西北科学研究 院有 限公 司西南分 院,成都 603 ) 10 6
摘 要 :向家坡 滑坡属 大型 复杂 滑坡 , 自 19 9 8年 至 20 0 3年 间历经 多次整 治,均未达 到预期 效 果。20 04年 滑坡发生 变形后 ,再次进行勘 察设计 和工程整 治。文 中通过 对滑坡 的结构和 地下 水作用 进行分析、研 究,剖析 了这一大型复杂滑坡 的坡体结构 ,并提 出了治理 工程措施 ,取得 了成功 。 关键词 :大型复杂滑坡 ;变形 ;动 态治理 ;结构剖析
程措施 ,同时在 K 3+ 6 1 5 0~ + 4 80段设 置 5 5根抗 滑 桩 ( 第一排桩长 7~ 4m)和混凝 土抗滑挡墙 。19 1 98 年 1 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 2 9 9年 4月 ,l 号 ~ 4号桩发生不等量位 2 5
整 治工程竣工 3年后 ,地 表位 移监 测结果 显示 ,
治理 。
移, 桩前后坡 体产 生多道 长 大裂缝 ,局 部坡 体下 滑 , 表 明滑坡 已经活动 ,若 不整治 ,将严重危及路 线安全

北川县马家坡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北川县马家坡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下滑。
关键词 : 坡 , 滑 变形 特 征 , 成 机 制 , 究 形 研 中图 分 类 号 : 4 7 TU 5 马 家 坡 滑 坡 位 于 北 川 县 禹 里 乡 , 1 震 之 前 , 滑 坡 每 年 5・2地 该 文献标识码 : A
3滑床 。 )
均会出现不 同程度 的沉 降 , 滑坡剪 出 口为原北川一 禹里公 路 内侧
根据勘查揭露 , 滑床 主要为 志留系上 中统 茂县群组 (nx 千 S ̄ ) L
斜坡部位 , ・2地震之后 , 51 该滑坡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垮塌和裂缝 , 枚 岩。层 间及构造 裂 隙较发育 , 岩面形 态总体 呈折 线状 , 基 基岩
又 因 唐 家 山堰 塞 湖 的 形 成 , 该 滑 坡 的 剪 出 口被 堰 塞 湖 湖 水 浸 面倾 角一 般为 5。 6, 体倾 向 25-30, 滑动 方 向 。 使 0~5。总 9。 3 ̄ 顺
8 40 -8 3 O , 侧 边 界 以 冲 沟 为 界 , 侧 边 界 以 冲 沟 附 4 .0m- 5 .0r 右 n 左 近 为 界 。 滑 坡 后 缘 南 东 侧 地 形 较 陡 , 度 2 。 4 。 右 , 植 被 坡 5 ~ 0左 为
1 滑坡 物质 组成 及结构 特 征
为 0 1 .0m~0 2 .0m。
粒 径 一 般 为 2c m~8c 最 大 可 达 2 m。 充 填 物 以 粉 质 黏 土 为 4 。 m, 0c 5左右 , 为植被覆 盖和 耕地 , 量农 房 ; 少 中部和 西南 侧地 势相 对 主 , 部 地 段 粉 质 黏 土 集 中 , 塑 状 。 碎 石 含 量 分 布 不 均 , 部 具 平缓 , 局 可 局 坡度 7 ~2 o 右 , 。 1左 为耕 地 和少 量农 房。根 据实 测 , 面呈 剖 架 空 现 象 , 散 ~稍 密 。 松 2滑带 。 ) 据勘 查 揭 露 , 坡 主 要 沿 残 坡 积 层 碎 石 土 与 基 岩 接 触 面 滑 滑

付家岩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

付家岩滑坡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

积。
本文主要围绕付家岩滑坡的变形特征和形成机 理研究来展开。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 多年
区、 移民复建公路、 一所小学等) 高速公路等构成了 、
ns im
0 引 言
付 家岩 滑坡 的物质来 源与 结构 成 因主要 包括 四
三峡库区是我国滑坡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 方 面 : 之一, 中重庆市万州区的滑坡灾害尤为突 出, 其 有许 ①坍塌堆积 ; ②坡残 积; 冲洪积 ; ③ ④滑 坡堆
多滑坡发育在近水平地层 中,付家岩滑坡为其 中具 代表 陛的一个。 该滑坡对 已建的移民迁建工程 ( 民 居
so m n o d fe u n , t so e o e g o o ia a a d Jh a e si h n . h n q n n z o n f h t r a d f o q e t i i n f h e lg c l z r s a C i a C o g i gwa h u i o e o e l r t h hg r n s t
ln sie id cn co sa dme h i . a d l ,n u igf tr c a s d a n n m Ke wo d :a d l ; s r ain S se ;n u n ig F co ; fr ain Ch rce si;o ain M e h — y r sL n si Ob ev t y tm If e c a tr Deo p o l n m t aa tr t F r t c a o i c m o

L n s e h p h e t r s a d C u e i u i y n a d 1 d s S o e t e F a u e n a s n F j a a i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排水工程措施研究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成因机理及排水工程措施研究

程措施主要包括地表排水和地下排水两 种。
1、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主要是通过在地表设置排水沟、截水沟等设施,将滑坡体上的水分 引走,以减少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施工简单、见效快,但 在滑坡体较大、地形复杂的情况下,地表排水的难度和效果会受到一定影响。
然而,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滑坡体,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和优化排水工程 措施。此外,对于一些特殊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的滑坡体,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以不断完善和提升滑坡防治水平。
参考内容
引言
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是一个地质环境复杂的区域,滑坡灾害频繁发生。滑坡 是指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滑动面(带)下滑的现象,给当地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本次演示旨在探讨浙江省玄武岩台地区滑坡的成因机理 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为减缓滑坡灾害的影响提供参考。
二、成因机理
1、滑坡发生条件
四川宣汉天台特大滑坡的发生与该地区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该地区处于山 地向盆地过渡地带,坡度陡峻,地表覆盖有较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下伏基岩 为砂岩和泥岩互层。由于砂岩和泥岩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加之长期遭受风化侵 蚀,导致岩体松散,抗剪强度降低。此外,该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雨量较高,也为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2、降水因素:降水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降水会渗入岩 体裂隙中,增加岩体的湿度,降低其抗剪强度;二是形成地表径流,增加下滑力, 促进滑坡的发生。
3、地表运动因素:地壳运动导致的缓慢抬升和差异性沉降也是滑坡的重要 诱因。此外,剧烈的地表运动还可能直接导致岩体滑动。
防治对策
1、加强监测预警: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对可能引发滑坡的地质灾害 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险情信息,为预警和应急处置提供依据。

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别及形成机制分析

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别及形成机制分析

第54卷第2期 2018年2月甘肃水利水电技术GANSU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TECHNOLOGYVol.54,No.2Feb.,2018DOI:10.19645/j.issn2095-0144.2018.02.007.巴中袁家坝巨型旋转-滑移拉裂式古滑坡的野外识別及形成机制分析赵勇王瀚玉何朝阳3(1.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72;2.四川省地矿局一O六地质队,四川成都611130;3.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摘要: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修建的众多水利工程,水库库岸分布了大量的古(老)滑坡堆积体,它们的存在往往是 水利工程顺利建设运行和山区城镇规划建设的巨大隐患,但这些滑坡堆积体由于形成时间久远,经历了长期的地表改 造作用,且未发生变形等现象,对地质工程师在野外识别和发现这些古老滑坡造成了困难,袁家坝巨型滑坡就是其中 较为典型的案例。

该滑坡主要通过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物质结构特征进行识别,初步认为经历了滑移-拉裂转化为旋转滑移-拉裂的演化过程,并可细分为四个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水利工程;滑坡堆积体;旋转滑移-拉裂中图分类号:P642.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0144(2018)02-0024-041前言近年来,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修建的众多水 利工程,水库库岸遭遇了古滑坡堆积体的考验,这些 滑坡堆积体由于形成时间久远,经历了长期的地表改 造作用,且未发生变形等现象,对地质工程师在野外 识别和发现这些古老滑坡造成了困难,也给水利工程 的建设和运营留下了安全隐患。

因此,在田野调查时,识别和发现古老滑坡体是及其重要和关键的。

滑移拉裂式破坏是形成滑坡的基本地质力学 模式中的一种。

在四川盆地东部盆周山地的红层 地区,发育砂泥岩互层的典型地质结构,当岩层倾 角达到一定值、临空条件较好时,上覆岩体沿下伏 泥岩等软岩发生滑移拉裂式的滑坡极为普遍和典 型。

滑坡灾害的机制与力学特性分析

滑坡灾害的机制与力学特性分析
Y AN G Gu a n g h u a , ~ , ZHONG Z h i h u i ’ 一 , Z HANG Y u c h e n g ~ ,F U Xu d o n g
( 1 . G u a n g d o n g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W a t e r R e s o u ce r s a n dH y d r o p o w e r ,G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6 1 0 ,C h i n a ;2 . G e o t e c h n i c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o l y t e c h n i c ,Gu a n g z h o u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4 2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L a n d s l i d e d i s a s t e r ma i n l y me a n s t h a t t h e s l i d i n g b o d y s u d d e n l y p r o d u c e s ma s s i v e s o i l s l i d i n g . Gr e a t s l i d i n g f o r c e c o u l d d e s t r o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h i c h wo u l d c a u s e g r e a t l o s s e s . T h e v a r i a b l e - mo d u l u s s r t e n g t h r e d u c t i o n

古交市杨家坡滑坡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探

古交市杨家坡滑坡特征和形成机理初探

四阶梯地 面标高 在 10 15m 一10 2 2 m之 间 , 4 . 4 . 阶面宽 在
5m 该滑坡为一土质 浅层 滑坡 , 沿主滑方 向( 6 。 滑体坡面呈五 1 左 右 ; 20 ) 五阶梯 地面标 高为 10 0m左 右 , 5 阶面宽在 1 0m~1 5m之 级台阶状 , 自西 向东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梯 : 间 阶梯 地 面标 高在 1 1 9m~1 2 . 之问 , 面 宽在 1 ~ 0 15m 0 阶 0m
1 之 间 ; 8m
1 滑坡特 征
杨家坡滑坡 体位 于汾 河西 岸 大3 河 东 坡 上 , 始 斜坡 较稳 1 f 原 定 。20 0 7年 8 , 月 由于在坡 体前缘开挖坡脚 , 形成 高陡临空面 , 导 致坡体在 自重剪切作用下 变形滑 动。滑动范 围东西 向长 10 m, 3 南北 向宽 10m, 2 平均厚度 1 影 响面积 1 0 呈 舌形 , 0m, 050 m , 体
其 中 为复合地基 的承载力标准值 ; m为面积 置换 率 ; 为 A
2 先采 用 长 螺 旋 钻 孔 压灌 刚性 桩 做 复 合 地 基 处 理 , 径 参 考 文 献 : ) 桩 60m 桩身采用 C 5素混凝土 , 0 m, 2 桩尖进入⑤玄武岩层 ; 采用长 螺 [ ] G 00 -0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 1 B50 72 0 , s. 旋钻孑 成孔 , 内泵 压混合 料成 桩工艺 , L 管 处理 后 的复合地 基 的承 [ ] J J7 -0 2 建筑地基 处理技术规 范[ ] 2 G 92 0 , s.
古 交 市杨 家坡 滑 坡 特征 和 形成 机 理 初探
郑 仲
摘 要 : 过 对 古 交 市杨 家坡 滑 坡 的 综 述 , 用数 值 模 拟 软 件 对 滑 坡 特 征 和 形 成 过 程 进 行 了模 拟 , 对 其 形 成机 理 作 了 通 应 并

滑坡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滑坡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三段式滑面示意图
1
2
3
σ1
σ3
σ3
σ1
α1
F1 W1
/
σ1 τ
/
σ3
τ
σ3/ σ1 /
N1
W1
F2 N2
张性剪裂面
τ
主滑带
α2
上滑面
σ3
σ1
σ1
α3 σ3
W3
F3
N3
τ
下滑面
压性剪裂面
滑动
面连接中
首先要考
1.
虑滑坡的

a) 引 分级、分
段 ;
层,其次
2.
主 依据地勘滑 段来自中的滑带; 特征与监
3.
b)
5m
9.5m 11m
10.5m
15m 17.5m 22.0m
地下水位 25.0m 29.5m
10mm 04-3-5 04-4-3
长晋高速公路K28+905监测断面图
监测滑动带
2#监测孔
孔口标高 孔深 1082.748m 24.7m
监测滑动带
4m 5.5m
37.1mm
7.5m 9.0m 9m
11m
13m 15.5m
滑坡名称 八渡滑坡
2
海石湾滑坡
3
102滑坡
4
K2730滑坡
5
张家坪滑坡
6
向家坡滑坡
7
戒台寺滑坡
8 攀枝花机场滑坡
9
箭丰尾滑坡
10
锁儿头滑坡
位置 南昆铁路
兰州市
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 重庆市 重庆市 北京市 攀枝花市 福建永安 甘肃舟曲
体积(×104m3) 5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滑坡物探纵剖面视 电阻率等值线
结合钻探资料 , 可以清楚地剖释 :滑坡后部为 高阻的砂岩区域 , 滑坡主体地段为电阻率相对较低 的泥岩或砂泥岩过渡带 , 滑坡前部为地下水富积区 域 , 在施工揭露与盲洞修建中验证了地下水的分布 状况 。
2009 年第 12 期
2 滑坡多层结构分析 通过对变形和滑坡工程 地质条件的深入分析 ,
图 1 滑坡工程平面布置
从以上简述可以看出 , 向家坡滑坡经多次治理 已陷入被动局面 , 成为一个难题 。 可见对于变形复 杂的滑坡 , 应正确分析其所处的工程地质条件 、 坡 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 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 , 才 能彻底根治滑坡灾害 , 若盲目修建抗滑工程 , 治标 不治本 , 只能欲速不达 。 因此从实际调查入手 , 分 析研究滑坡变形的真正原因和变形机理是关键 。 1 滑坡产生的工程地质条件
滑坡区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 接受大气降水补给 。 滑坡后部地层为强风化砂岩 , 透水性强 , 下伏基岩岩面较陡 , 大气降水在土体内 迳流 , 大部分补给下伏基岩强风化岩石的裂隙 , 转 化为地下水 , 沿结构面 、 裂隙带向临空方向渗流排 泄 。 为进一步掌握滑坡地下水的分布状况 , 勘察中 采用了高密度电法进行物理勘探 , 通过对层析成像 剖面的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形成二维层析成像文件 (见图 2)。 该图宏观地反映出滑坡地段的地层布局 及坡体内部地下水和过度潮湿带的分布 。
0 引言
向家坡滑坡产生于 渝黔高速 公路 K13 +500 ~ K14+000 段左侧山坡 , 位处重庆南 岸区 4km 以东 著名的南山西坡地段 。修建的高速公路以路堑形式 通过 。
1998 年 4 月至 5 月施工开挖时发生大面积边坡 坍塌 , 专项勘察后结论指出 :变形主要是开挖诱发 堆积层浅层滑坡及人工路堑边坡的失稳坍塌 , 遂采 取了放坡减载 、 截排水及坡面锚固的工程措施 , 同 时在变形严重地段设置了 55 根抗滑桩 (即第一排 抗滑桩 , 桩长 7 ~ 14m)和 混凝土 抗滑挡 墙 ;1998 年 12 月至 1999 年 4 月间 , 修建抗滑桩的 12 #~ 54 #桩发生了不等量位移 , 桩前后坡体产生了多道长
2009 年第 12 期
大裂缝 , 局部坡体下滑 , 再次进行了勘察与地质评 价 。 勘察后认为 :变形是一老滑坡的局部复活 , 并 于 1999 年 9 月进行了滑坡整治加固设计 , 主要措施 为 :在距第一排抗滑桩山侧 8m 处增设 17 根抗滑桩 (即第二排抗滑桩 , 桩长 11 ~ 16m), 在路基边增设 修建了 48 根抗滑桩 (即第三排抗滑桩 , 桩长 20 ~ 22m), 桩间设 C15 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 进一步放缓 边坡坡率 , 同时在边坡上采用预应力锚索墩加固 ; 2000 年 12 月底滑坡又一次变形 , 部分新 、 老抗滑 桩位移 , 第三排部分抗滑桩桩顶以下 3 ~ 5m 处桩身
向家坡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于 贵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南分院 , 成都 610036)
摘要 :渝黔高速公路向家坡滑坡属多层 、 复合式大型滑坡 , 自 1998 年至 2003 年间历经数次整治 , 多次修建抗滑及防滑工程后均未达到预期效果 , 2004 年再次发生变形 。 滑坡一旦失稳 , 会导致已 建抗滑工程的链式失效并且直接危及公路安全运营 , 损失难以估量 , 不得已再次进行了勘察设计和
判识出滑坡的坡体结构是由堆积层滑坡和切层岩石 滑坡叠合而成 , 切层岩石滑坡受构造控制又孕育着 浅 、 中 、 深三层滑坡 (见图 3), 滑坡具有复合式和 多层性两大特征 , 也正是因为滑坡的这两大特征使 得滑坡的治理尤显复杂 。
图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滑坡结构示意图
堆积层滑坡主要是残积物和崩坡积物沿泥岩顶 面形成 , 滑体 物质主要为粘 土 、 碎石 、 砂岩块石 、 泥岩风化物 及泥质粉 砂岩 , 结构松 散 , 滑 体厚度 10m 左右 , 滑坡出口在第二级边坡平台上下 。该层 滑坡 多次 滑动 , 出 口处 滑动 擦痕 指 向为 NW70 ~ 80°, 倾角 22°。
上覆第四系崩坡积土层 (Q4dl +el ), 成份主要为 碎石土 , 含大 量砂岩 碎块 石 , 结 构松 散 , 厚 度约 10m 。
5 0 工程勘察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
下侏罗统珍 珠冲 组泥 岩局 部夹 薄层砂 岩 , 质 软 , 网状裂隙发育 , 泥化严重 , 强风化层厚 7.0 ~ 25m , 多呈土状 , 泥岩较细腻具滑感 , 结构面极其 发育 , 裂隙中充填灰白色粘土 , 遇水易软化 , 易崩 解 , 力学强度低 。
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厚层砂岩质地坚硬 , 节理 发育 , 岩层产状 NE15 ~ 30°NW70 ~ 80°。 主要分布 于路线左侧斜坡的后部陡坡一带和路线右侧的岸坡 一带 。 1.3 地质构造
滑坡位于南温泉背斜西翼陡缓坡交界处的斜坡 地带 , 南温泉背 斜走向为 NE-NNE 向 , 其 西翼陡 , 东翼缓 , 为单斜构造 , 岩层产状较陡 , 泥岩中下部 岩层产状近直立 , 产状 NE10 ~ 20°NW70 ~ 80°, 上 部岩层产状 NE20°NW40 ~ 50°, 地层局部倒转 , 岩 层中网状节理 裂隙发育 。 砂岩中 发育的主 要节理 有 :NW65 ~ 80°SW50 ~ 80°、 NW50 ~ 65°NE40 ~ 50°、 NW80°NE25°、 NE20 ~ 30°NW80°。 1.4 水文地质条件
分析得知 , 产生多层滑坡的地质基础是构造作 用 , 在单斜构造 区 , 岩层 产状 NE10 ~ 30°NW70 ~ 80°, 砂岩中 发育 NNE NW30°的缓倾结构 面应是在 背斜形成后 , 坡体在应力释放过程中岩体松弛期产 生的结构面 , 该组结构面可能会出现多组 , 坡体一 旦开挖 , 形成临空面 , 其应力释放基本沿此结构面 方向 , 因此坡体中发育的该组结构面是控制滑坡滑 动的主要依附面[ 1] 。事实上 , 泥岩的剥蚀面基本与 此一致 。
工程整治 。因此 , 从实际调查出发 , 分析研究基础资料 , 认识滑坡变形的真正原因成为彻底治理滑
坡的关键 。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 , 剖析了这一大型复杂滑坡的坡体结构和变形机理 , 提出了防治工
程措施 , 并取得了成功 , 研究成果对同类滑坡的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关键词 :大型复杂滑坡 ;坡体结构 ;变形机理 ;分析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域地形东高西低 , 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
和岩性控制 , 呈起伏变化不大的阶梯状斜坡地貌 , 地面高程 290 ~ 490m , 相对高差近 200m , 自然坡率 为 25 ~ 35°, 为构造剥蚀堆 积形成 , 坡面植被生态 良好 。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地层为下侏罗统珍珠冲组 (J1Z), 岩性 以泥岩为主夹砂岩 , 北侧及东侧出露三叠系上统须 家河组 (T3X)厚层砂岩 。
中图分类号 :P642
文献标识码 :A
Structure of the slop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 and complex Xiangjiapo landslide
Yu Gui
(Southwest Branch of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 C .R .E .C ., Chengdu 6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Xiangjiapo landslide of Chongqing-Guizhou Expressway is the multi-layered and complex largescale landslides , from 1998 to 2003 , many anti-sliding and prevention projects had been carried out , but the desired results hadn ' t achieved .In 2004 the landslide took place deformation again .The landslide destabilization would lead the anti-slide project failure and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expressway .The slope should be designed and renovated again .From the actual survey and based on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 the awareness of the real reasons of landslide deformation became the key point for the complete reinforcement of the landslide .By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 the slope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large and complex landslide are analyzed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 is successful , which is of the important value for the similar landslide prevention . Key words:large and complex landslide ;structure of slope ;deformation mechanism ;analysis
修建高速公路开挖路堑深切斜坡 , 坡体应力失 衡而进一步松弛 , 扩大了后山由地表水转化的地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