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古运河滨水区总体城市设计

合集下载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配置分析(论文)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配置分析(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学 生 姓 名: 沈爱莉 学 号: 0903031119 专 业: 园艺技术 系 部: 园林园艺系设计(论文)题目:指 导 教 师:摘要前言随着人们社会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更加注重城市绿化环境,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而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城市滨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要科学合理的配植树木,按照“师法自然,顺应自然,模拟自然”的要求,1]。

园林植物配置不仅要遵循科学性,而且要讲究 也是以扬州为中心进行南北扩掘和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未变化过。

古老的运河成为当代南水北调的通道,这大大发挥了运河的历史功能,激活了运河的文化底蕴,提升了运河的文化品味。

扬州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10年来,政府对古运河进行改造和修建,是原来的错落不齐的居民住宅区变成如今风光带,大大增强了古运河的历史文化,又提高了欣赏价值和稳定了生态平衡。

1园林植物配置的概念、原则、形式1.1植物配置概念植物配置是利用植物材料结合园林中的其他素材,按照园林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立地条件,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组成不同的园林空间,创造各式园林景观以满足人们观赏游憩的需要。

1.2植物配置原则 1.2.1科学性原则植物配置首先应遵循生态学原理,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从而科学地配置园林植物,使植物正常生长,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发挥园林植物在植物造景设计中,园林植物选择应以本地域的乡土植物为主。

此外,还有经过长期驯化,已经融入本地植物群体之中,是本地绿化树种的有益补充。

其次还要考虑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中多为人工植物群落,因此在进行植物配置时应该注意物种多样性原则,尽量避免采用单一物种的配置形式,同时设计创造各式各样的园林景观,丰富城市园林景观和物种的多样性。

最后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在植物造景设计人工植物群落的构建过程中,应根据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充分考虑群落的物种组成、结构,选配生态位重叠较少的物种,增强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持植物群落平衡与稳定。

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

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

2023年第02期现代园艺遗产廊道理念下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以扬州段为例卜云洁,王堞凡(常州大学,江苏常州213146)摘要:以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例,以遗产廊道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探索运河遗产廊道构建及景观优化设计。

针对大运河扬州段水体景观、绿地空间及沿岸历史建筑现状问题,引入构建遗产廊道思路,提出绿色廊道构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说系统规划和遗产点保护与利用等优化策略,从而发扬传承运河遗产文化,夯实生态基地,保护修复运河自然生态及沿岸历史建筑,让运河文化走入寻常百姓家。

关键词:遗产廊道;京杭大运河;景观设计;扬州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创举。

运河承载着南北交通、东西交汇、中外交流的重要使命,孕育了星罗棋布的名城古镇,凝结了码头、桥梁、堤坝等水工智慧,蕴藏着中华文明千年延续的文化基因,是规模极大的线型文化遗产物质载体。

扬州与大运河同生共长,命运与共,使得城市文化鲜活而独特。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全力推进“十四五”期间大运河文化保护的方针政策,依托遗产廊道理念,提升运河两岸进行绿化景观,打响蓝天碧水保卫战,努力再现大运河“千年神韵”,将大运河打造为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家自信的靓丽名片。

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构成1.1遗产廊道的概念及研究遗产廊道理念最先发展于美国,与绿色廊道发展紧密相关,但内涵却更为丰富。

Robert Seams(1993)定义遗产廊道为:“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1]。

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

对遗产的保护注重自然、文化、历史、旅游、经济等多方面协调发展,以整体层面着手采取的保护提升措施,从而赋予廊道新的生命与内涵价值。

我国致力于研究遗产廊道的优秀学者经过理论、实践探索得出了许多学术成果,有些学者提出遗产廊道的产物是将绿道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有些学者将运河滨水区作为切入点,探索周边景观开发;有些学者则是归纳总结出遗产廊道保护的思想与实践,选取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为对象,构建运河遗产廊道,提升整体景观价值。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与利用策略初探

扬州古运河滨水地带保护与利用策略初探
水 利 建 设 与 管 理 ・0 1 第 3期 21年

( 苏省 扬州 市涵 闸河道 管理 处 江
【 摘
25 0 ) 2 0 2
要 】 本 文 以扬州古运 河滨水地 带为研 究对象 , 阐述 了保 护 与利 用 的动力、 指导 思想、 开发 原则和 开发 目标 ,
提 出 了符合扬州地域特 点 、 可持续发展 的古运河 滨水地 带保 护 与利 用 的建议及 策 略, 其他历史 文化名城 滨水地 对
历史建筑 的丰 富意韵和人情味 , 从而转向重新修复和利
用 历 史 建 筑 物 ,并 引 发 了 历史 旅 游 和 文 化 旅 游 的 新 潮 流 。这 种 对 历 史建 筑 的兴 趣 也 反 映在 滨 水 区 , 州 作 为 扬 运 河 重 要 城市 , 市 建 设 的 热潮 不 可避 免 对其 产 生最 直 城
市 古运 河 滨水 地 带 的 开 发 建 设 ,也 是 连 续 几 届 扬 州 市 政 府 领 导 班 子 在 城 市建 设 和 城 市规 划 发 展 中共 同 的执 政思路之一 。 c 城 市 建 设 因 素 。近 年 来 , 们 对 流行 了几 十年 的 . 人 现 代建 筑 单 调 、 单 的 方 盒子 形 式 渐 感 厌 倦 , 简 开始 怀 念
的功能定位为: 文化旅游 占主导 , 兼顾交通、 商贸 、 水利功
能 。具 体 可 以表 述 为 : 少交 通 运输 功 能 , 发社 会 文化 减 开
7 0
功 能 , 复生 态 环境 功 能 , 恢 发展 旅 游 休 闲功 能 , 进 商 贸 促
房 产功 能 。
壁 垡 塑 查堡塑
带 的开 发 建 设 具 有 很 好 的 借 鉴 意义 。
【 关键词 】 扬州 古运 河滨水地 带 保 护 与利用

绿地扬州运河纪项目规划设计

绿地扬州运河纪项目规划设计

1
大型百货 大型百货
设计地块
2
设计地块
主要商业人流 连通在位臵1的商业流线 连通在位臵2的商业流线
润阳路下沉路 润阳路 未来轨道交通理想出入口
Oct, 2008 November, Sept, 2008 2008
总体规划
Masterplanning
总平面图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规划结构分析 功能结构分析 车行交通流线分析 人行交通流线分析 地下室功能分析 管线综合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三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地下一层平面图 商业流线组织分析 商业模式分析
扬州市中心
地 块 规 划 设 计 条 件图
多层建筑红线 高层商业建筑红线 中高层住宅建筑红线 规划道路 已建建筑 机动车出入口
地块用地界限 高层住宅建筑红线 绿地 220KV高压线 110KV高压线 人行出入口
Oct, 2008 November, Sept, 2008 2008
项目概况
2
3
本案
1 1
6 设计理念:绿巢
在历史悠久的扬州筑就城市绿巢 小型集群商业成为城市地标的两种途径 绿巢:绿色生态和体验式消费的商业概念 绿巢的优点 绿巢土地多功能复合开发的集约化探索
7 单体设计
酒店办公区一层平面图 酒店办公区二层平面图 酒店办公区三层平面图 酒店办公区四层平面图 准甲办公标准层平面图 LOFT办公标准层平面图 酒店标准层平面-1 酒店标准层平面-2 酒店标准层平面-3 商业一层平面图 商业二层平面图 沿南侧规划路立面图 沿江阳西路立面图 沿润阳路立面图 沿西侧规划路立面图 1-1剖面图
4
区位分析
运河纪概况
绿地运河纪包含01#-09#地块,位于扬州市西南分区,邗江经济开发区北园内。 其四址范围为:东至金鑫大酒店及润扬路一线,北临江阳西路,西至建安路、祥园路。 本地块属蒋王镇秦巷村用地,现状用地北部沿江阳西路大多为已建和在建的商业大型专业市场; 南部主要为农业用地和少量庄台、现状农民住宅多为2层,质量尚可,但环境质量较差; 现状工业建筑多为一层,质量一般或较差。 本地块内地势较平坦,总体呈北高南低走势,地面高程在7.6~5.35米之间。

江苏扬州古运河

江苏扬州古运河

江苏扬州古运河江苏扬州古运河,位于中国江苏省扬州市,是中国四大古运河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这条运河建于公元486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扬州古运河全长上百公里,由许多分支和支流组成,穿越扬州市区,将城市划分成东、西两岸。

本文将介绍扬州古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渊源扬州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代,当时是为了便于交通和水利灌溉而修建。

在隋唐时期,扬州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商贸城市,古运河的航运系统进一步完善,并与另一条重要的水运通道——大运河相连。

这使得扬州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枢纽城市,也为扬州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运河在宋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了水陆交通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

当时,沿运河两岸建起了众多的码头、商铺和住宅,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景观。

一些古老的桥梁、运河堤坝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见证了扬州古运河的历史。

然而,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兴起,水运逐渐式微,古运河也逐渐落寞下来。

二、文化价值1. 建筑风格扬州古运河两岸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和风格。

典型的建筑包括酒楼、店铺、民居等,它们的外观设计独具匠心,彰显了古运河沿线的文化气息。

建筑采用传统的灰瓦、青砖和木结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工艺和优美形态。

2. 人文景观扬州古运河沿岸的景点丰富多样,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瘦西湖、东关街等。

瘦西湖是扬州市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它位于南运河的转弯处,湖泊面积广阔,湖区围绕着狭长的水道,使人感受到水乡的美景。

东关街是扬州古运河畔的一条历史街道,街道两旁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店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历史风貌。

这些人文景观使得扬州古运河成为了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三、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扬州古运河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还对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旅游业发展扬州古运河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使得旅游业成为了当地的重要支柱产业。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

淮安市古运河文化长廊(东段)_总体城市设计规划任务:总体城市设计设计范围:10.84平方公里,15.6公里长的里运河滨水区段总体城市设计。

北起清江大闸口、南至淮安区堂子巷。

研究范围:里运河两岸涉及500-1000米不等的区域,共计45平方公里。

项目工作历程:前后历经7次市委、政府有关领导汇报、10次专家教授讨论、20余次部门沟通及专家访谈。

项目组织框架:里运河的规划建设是非常综合的系统工程,我院组织了8个设计单位及研究机构,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全过程参与规划,形成城市设计组,旅游规划组、产业研究组、运河文化研究、桥梁美化设计组、建筑方案组等6个专业设计团队。

总体发展定位:借助运河申遗的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强淮安的国际影响力,以提升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品质为导向,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

将里运河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

规划建设目标:将里运河打造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文创旅游产业的发展聚集高地市民共享的休闲游憩公园智慧创新的生态文明廊道规划分析框架:以人为出发点、文为战略点、水为支撑点、城为回归点。

人,即以人文本,本区域规划定位服务三大类人群,包括淮安城市居民、精英企业、外来旅游者,为其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完善的设施配套、多元的功能服务以及更多的创业发展机遇。

文,即文化创新,汲取淮安文化、运河漕运文化的精髓,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创新文化展示手段、结合文化体验、旅游休闲活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丰富和发展新时代淮安精神。

水,即以河为脉,引领城市生态发展,通过污水整治与水体净化,还原洁净之水,结合市民休闲活动城市滨水景观游憩场所建设、生态绿色建筑示范与引领。

城,即城河互动,通过生态、文化、亲水活动、商业服务多元触媒,激发滨水城区活力。

实现运河两岸由“界线—到廊道—到纽带—到片区”的互动、渗透、扩散,带动周边城区的发展。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

文本目录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规划目标 (2)第三章交通发展战略 (3)第四章对外交通规划 (5)第五章物流发展规划 (8)第六章道路网络规划 (11)第七章慢行交通规划 (15)第八章公交规划文本 (17)第九章静态交通规划 (21)第十章客运枢纽规划 (25)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27)第十二章附则 (31)图01 城市区位图图02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图03 市域公路网现状图图04 市域公路网规划图图05 市域铁路网现状图图06 市域铁路网规划图图07 市域航道网现状图图08 市域航道网规划图图0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整合图图10 一体两翼综合交通系统规划整合图图11 疏港交通规划图图12 主城区现状用地图图13 主城区规划用地图图14 主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图图15 主城区干道网现状图图16 主城区干道网规划图图17 主城区快速路节点控制图图18 主城区现状公交线路图图19 主城区大容量公共系统规划图图20 主城区公交枢纽规划图图21 主城区公交停车保养场规划图图22 主城区公交首末站规划图图23 主城区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图图24 主城区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5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6 老城区步行交通系统规划图图27 市域物流园区规划图图28 主城区货运通道规划图图29 主城区道路网络近期建设规划图图30 主城区近期公交优先规划图图31 主城区近期公共停车场规划图图32 远景一体两翼规划用地概念图图33 远景一体两翼快速路网规划概念图图34 远景一体两翼轨道线网规划概念图图35 主城区旅游交通网络规划概念图图件目录第一章总论第1条规划目的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扬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和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扬州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扬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19953、《关于加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建规[2005]193号),20054、《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20035、《江苏省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导则》,20056、《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汇编(2006-2010)》,20067、《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20068、《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9949、其他上位相关规划第3条指导思想1、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与保护并重,构建支撑城市个性,体现符合扬州形态特征、资源条件、城市特色的发展战略与交通模式。

大运河功能区规划方案设计

大运河功能区规划方案设计

大运河功能区规划方案设计简介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运河,被誉为人类智慧的杰作。

大运河横穿中国东部,连接京杭大运河和盐运河,全长1794公里,沿线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和安徽等七个省市。

为了充分发挥大运河的功能和价值,我们制定了大运河功能区规划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优化利用大运河资源的目标。

规划目标本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管理,实现以下目标:1. 保护和修复大运河的生态环境,提升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2. 利用大运河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3. 试点创新,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4. 改善运河沿线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

规划内容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1. 实施水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大运河水域治理,提高水质标准,保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2. 修复大运河两岸的湿地和植被,恢复生态功能,增加生物多样性;3. 加强大运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业污染。

经济发展和旅游业繁荣1. 在大运河沿线设立经济发展区,吸引投资和企业入驻,推动产业升级和贸易活动;2. 开发大运河旅游资源,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3. 建设便捷的交通网络,提升大运河的运输能力和物流服务水平。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1. 保护和修复大运河的文物古迹,丰富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2.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创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3. 举办大运河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交流和文艺创作。

社会福利改进1. 改善大运河沿线居民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居住环境品质;2. 完善大运河沿线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医疗服务;3. 加强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实施方案为了实现以上规划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几项实施方案:1. 成立大运河功能区规划管理机构,负责规划的实施和管理工作;2.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3. 集中投资,加大资金的引入和使用,优先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4. 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公私合作,共同推进大运河功能区的发展;5.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大运河的国际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